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迷信现象

现代迷信现象

现代迷信现象
现代迷信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旗号,借着“舶来”的种种巫术,迷惑和欺骗公众。据一项网上调查显示,80%以上的年轻人根本不相信“巫医跳大神能治好病”这类迷信说法,可是对于披上了时尚外衣的“现代迷信”,他们却丧失了辨别能力。

土洋松散结合,中西同流合污,“现代迷信”正在暗流涌动的网络世界里游荡,甚至充斥坊间,招摇过市——

现象之一:电脑算命

日前,深圳市的一所中学对学生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有超过10%的中学生迷信“电脑算命”。他们认为,一些事情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例如考试、升学、中奖、遭灾等等,自己努力是一个方面,但是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对“电脑算命”爱不释手。孩子对他说,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当然要算一下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某市的丽丽和小李是一对恋人,可正准备办理结婚手续时,女友却因听信“电脑算命”提出分手。

甚至有“电脑算命”算出人命的。福建省寿宁县山区农民林老汉的小女儿林某两次高考落榜,但她并没有灰心。去年6月她又一次赴考。考后,她一直盼望着幸运之神的降临。7月底的一天,林姑娘的同窗好友吴某邀她一同去福州放松一下心情。到了省城,她看到一堆人在玩“电脑算命”的游戏,便凑进去询问怎么算命。没过多长时间,输出的一张纸条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今后前途坎坷,在学业上没有大的造就。”林姑娘看着这张给自己定了型的“命书”,心情郁闷不乐,伤心不已,早早回房间翻来覆去睡不着,绝望地哭泣了一晚上,在凌晨3点多钟吞下了整整一瓶的安定片。到了8月12日,也就是林姑娘自尽身亡后的第7天,乡邮递员将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她家。然而,遗憾的是林姑娘再也见不到这张珍贵的录取通知书了。

“电脑算命”可信吗?据计算机专家介绍,“电脑算命”只不过是一套由人设计的软件程序,输入相关内容后,得出的答案往往大同小异,这与瞎子算命没什么两样。

现象之二:手机求签

最近不少人在手机上发现了这样的短信:“手机上的占星生涯,数字鱼为您解开心里谜”。“心里有个谜?难解?难算?遇疑难,快快求支灵签,让神明指点你迷津啊!爱情路上太多选择,不知自己应爱哪一个?不如先算算双方的合拍指数跟缘分吧!”

在这款名为《解你心中谜》的掌上游戏中,可用“抽签”这种古老的占卜术预测到未来的运程!短信反复提醒:“恋爱中的帅哥美女们,想知道你们的配合度吗?如果你现在还只是单相思,赶紧在这里算算他(她)的想法吧!”甚至“黄大仙”、“张半仙”这些巫婆神汉常用的名字,上上签、中平签这些算命先生常用的术语,竟然频繁地出现在高科技的手机短消息里。

有记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一回“现代迷信服务”。某日记者的手机突然来了一条短信息:“想知道自己的爱情、财富、事业、姻缘如何吗?发短信到18001求个黄大仙神签,给您揭开今年的运势玄机。收费每条0.3元。”记者按此方法试了一下,果然神速,两秒钟不到就有回复,大意是:你已抽得第几号签,内容是“名誉:偶有挫折,或别人不了解自己”,它还热情地指导你回复不同字母可以重抽或者解签。

其实,这类“手机抽签”完全是一种“现代迷信”,不仅无聊,而且有害,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当中受益的大概也只有手机运营商。提醒大家:如果你的手机里也出现这样的信息,千万别理它;倘若是你的朋友发给你的,你最好与他作一下沟通,希望他终止这种有害的“游戏”,不要成为迷信的传播者。

现象之三:网络测名

江苏常州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拿着户口本来到派出所,要求将家中四口人的名字统统

改掉,还出示了所在村委会的证明。原来,日前他到溧阳一电脑测试场测自家四口人的名字,结果没有一个超过90分。翌日,他向一老先生求得几个名字,专程赶到溧阳让电脑评分,把超过90分的名字拿回来,并要求派出所为其改名。

童小姐是北京一家高级俱乐部的策划总监,管理学硕士,早年曾留学英国。可偏偏她相信网络测名。童小姐说她在本命年的时候相当不顺,原来是名字“惹的祸”,于是在几个朋友的怂恿下,便张罗着改个名字,以期“改变命运”。童小姐说,在京城的白领圈,改名风行着呢。

某报2003年5月连续刊登广告说,人的名字,伴随人一生,时时刻刻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好的名字还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积极推动作用!艺人、商人、政界人士,许多人原先名气不大,无人知晓,后经人指点,改用新名,转眼一举闻名天下,其中奥妙正在名字之中。您知道您的姓名里隐含的意思吗?发短信到××××××,您就知道了。

上海新闻晨报记者曾经连续两次将“无耻”、“流氓”、“张三”等20个真假名字发送到某网站“名字预测命运”测试,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给予“无耻”之名的评价最高、命运最好!专家提醒:网络改测名不可信。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卢锡城院士称,不管“电脑改名”还是“网络测名”,说穿了就是建立一个数据模型,编成一个软件,然后把数据往里面输入,就能得到一个结果,与算命先生掰指头没有本质区别。

现象之四:“笔仙”游戏

据介绍,眼下一种奇怪的“笔仙”游戏在武汉一些中小学校园里很流行,尤其是女生玩得较多。

其玩法是:晚上熄灯点燃蜡烛,桌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数字。玩家两人中,一人左手手指交叉入另一人右手手指,把一支铅笔夹在交叉的手指间,让笔尖轻轻接触在白纸中央。然后闭上眼,念叨“笔仙快来吧”等,并开始发问。

然后,根据笔尖运动在纸上而划出的痕迹,推测得出“答案”。被传得很玄乎的说法是:“玩的时候,玩家自己的手并没动,是笔尖在动,问题的答案全是笔找出来的。”武汉东西湖区吴家山第四中学有家长反映:其孩子因玩“笔仙”游戏,经常做噩梦。杭州的沈同学告诉记者,居然有学生因为玩这种游戏而相信了鬼神之说,患上了精神障碍。

更有甚者,去年5月15日,北京的刘女士下班回家发现家中有一女孩的尸体,警方赶到后证实死者是张英。她属于先被勒掐,后被尖刀扎死。4天以后,警方发现下此狠手的凶手竟是张英的好朋友李娜。

据介绍,被害人和行凶者均是北京某中专的在校学生,她们“关系非常要好”。据李娜案发后交待,她们都迷上一种叫做“笔仙”的游戏,都觉着“活着没劲”,而“笔仙”的世界会好一些。5月15日,她和张英一同来到刘冰家玩耍。其间,刘冰独自回到房间内玩电脑游戏,而她和张英到另一房间聊天。聊着聊着,张英表示自己“活着太累,不想活了”。

随后,两人相约一同自杀,并先由身体较壮的李娜将怕疼的张英弄死。但“用手掐、用皮带勒”都没成,李娜拿起水果刀向好友胸部扎去。喷涌而出的鲜血吓坏了李娜和随后赶来的刘冰,她们一同逃离了现场。

昌平检察院公诉处处长李海英认为,痴迷于“笔仙”游戏,缺乏正确引导导致的悲观心理,是诱发花季少女寻求死亡的主要原因。华中科大社会学系心理学教授李正文指出,所谓“笔尖自己会动”,是十分荒谬的,其实质就是玩家的手在抖动,导致笔尖跟着运动。

现象之五:属相读物

您属X吗?那您“今年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阴云密布,故切勿轻举妄动;事业或转工均非所宜。今年会有颇多假象出现,必须提高警惕,慎防被骗!夏季及秋季的运程较顺畅。”

这是在某些大都市街头一些地摊乃至报摊出售的“香港著名心理专家黄大仙先生经过多年属相研究与科学方法分析最新推出的属相读物”。“读物”自我推介道:“能使你在事业、财

富、爱情、婚姻、健康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帮助你走向理想人生,带给你幸福、平安、快乐!”“读物”还在开头特别表明是用科学方法分析。“大仙”信口雌黄竟成了“科学读物”!在深圳市一家大型的书店里,有关属相的书有整整的一栏。书店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书籍大多编排成卡通的形式,很显然其定位就是青少年群体。

记者在莲花村的一家私人书店内留心观察了三个小时,发现先后共有5名学生走进书店买走了这类书。据书店老板透露,近年来这类书籍极为畅销,而且购买者大多数是中小学生。相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接触过此类伪科学书籍,个别学生还把这类书籍作为节日礼物相互赠送。一些教育工作者提醒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要警惕打着科学旗号的“现代迷信”,尤其是属相读物这类伪科学书籍,只有脚踏实地才会把握住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科学的发现,推动的是社会的进步,然而却也成了一些人传播迷信的工具。由此可见,人类在科学创造上取得进步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而在改造自己内心的思想、破除迷信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是甘愿被虚幻的命运摆布,还是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是让“网上算命”主宰你的人生,还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是相信虚无的“宿命”,还是挖掘自己的潜能,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需要现代人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小小读书郎深受“现代迷信”困扰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天蝎座的人今年会有桃花运,‘五一’节前,你将遇到你的梦中情人,地点可能是在图书馆。但是,如果你那天没有穿粉红色的上衣,你会和他失之交臂。”这是李先生看到正在读高一的女儿记在笔记本上的几句话,女儿告诉他,这是她半个月前在网上看到的“星运预测”。

中小学生热衷网络“命运预测”

与李先生有同样感受的家长不少。期中考试在即,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区居民张女士惊奇地发现,上初二的女儿竟有“闲心”布置起自己的小屋:原本放在朝北窗户下的书桌被移到了靠南的墙边,桌面上粘了一层红底小碎花图案的包装纸,椅子上的绒毛玩具被换成了红色靠枕,连床头灯上也罩了一层红纸。女儿甚至还私下向爸爸要钱买项链,说是讨个“吉利”。

对此,张女士十分不解,几经盘问后女儿才说,这些都是从网上看到的,为的是能考一个好成绩。她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效仿这一做法,有的买护身符,有的摆吉祥物。

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告诉记者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次课间操,她发现班上一个学生说什么也不愿出去,一再追问,这个学生才说出“隐情”:是星座指南提醒她,今天可能会倒霉,没有必要最好别出门。

这位老师告诉记者,有关星座的东西目前在学生当中相当流行,很多学生的日常用具,甚至是过生日的礼物都与星座有关。

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对街头的算命先生不屑一顾,可对网上算命却趋之若鹜。家长刘先生说,儿子最近经常上一些网站浏览算命的内容,问他为什么看这些,他说:“我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当然要算一下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了。”

记者发现,在大多数的综合网站中,都有“星座”、“占卜”等频道。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算命网站”进行查询,相关网站有数百个,提供的算命种类更多。在这些网站中,很多都有专门的“少男少女”页面。上面写道:在如今的科技时代,能掐会算的算命先生早已为人们所不齿,新时代的你,当然要选择最科学的人生预测方程式。请把你的出生年月日分别填写入方程式,就能推算出你一年的运气。而且有的占卜手机短信还与天气预报一起,归类于“生活服务”栏目。

近几天,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发现该类网站在高年级学生中非常流行。“今天有没有新东西要注意?”学生们经常这样互相询问。当面对“考试是否顺利”、“交友有无危险”、“说谎合不合适”等问题时,学生就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网络。从用什么文具、穿什么衣服、讲什么“口头禅”都逐一指点,有的学生每天睡觉前都要瞧一瞧网站,占卜一番才安心。

一些学生对“网上占卜”言听计从,有的人一周只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以避“小人”,考试时使用某种颜色的圆珠笔以求取得好成绩。

初二学生小关拿出一瓶捆着红丝绳的涂改液告诉记者:“因为有它‘罩’着我,不用看书也可以考前10名。”小关把自己的姓名、出生日期、考试日期及学校所在地输入某网站,显示的内容是:“只要把一个涂改液套上红丝绳并带在身上,在考试中就可以取得班内前10名。”

记者问小关:“你要是考不了前10名呢?”

小关愣了半天,说:“那也是宁可信其有啊,还有下回呢,心诚则灵。”

占卜图书在书报亭中很受欢迎

在北京市东直门地铁站附近的一个书报亭里,记者找到了五六种有关星座占卜的图书,其中一种32开本大小的十二星座占卜小册子,寥寥几十页,售价却要每本6元,整套买下来要72元。书中以可爱的卡通漫画为背景,内容非常丰富。以“水瓶座”为例,书中包括

“水瓶座2005年运势分析”、“男女爱情告白”、“宿命缘分配对”等,甚至还有“激情诱惑地带”、“十二星座性运”等明显不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内容。

书报亭老板谈起自己的生意笑逐颜开,“现在的学生手里都有一些零花钱,这种书特别受中小学生的欢迎。”他说,他的这类书主要顾客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单是那种十二星座占卜小册子,每月至少也能卖出几十本,有时一个小学生一次就会买上不同星座的三四本书,带回学校和同学一起仔细“研究”。

从目前市场上的关于星座、属相等书籍来看,从语言形式到编排装帧,几乎都能看出这些书籍的受众主要定位为青少年。记者在北京东四南大街的一家书店里,见到一本叫做《星星物语》的64开本小书,书里有包括每月、每日运势的各种测试,预测每天的吉凶,还有幸运石、幸运花、幸运颜色、幸运数字及幸运食品的详细解释。记者在这家书店内观察了近两个小时,发现先后共有5名学生走进书店买走了这类书,书店老板透露,近年来星座书籍极为畅销,而且购买者大多数是中小学生。

专家:我们无神论的教育太空泛了

“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些现代迷信的流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刘伟认为,青少年普遍对新事物好奇,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未来空白,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地位,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所以,他们希望确定性的东西,以命运预测为代表的现代迷信,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特殊的心理需求。

一位担任小学班主任30多年的特级教师分析了中小学生被现代迷信吸引的原因。现在的中小学生攀比心十分强烈,穿戴比时尚,花钱比大方,文具比功能,送礼比阔气。不少青少年戴十字架、玉佛、古钱,因为看见别的同学戴。同样,看手相是因为别的同学看,相信幸运色是因为别的同学信。

影视作品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荒诞离奇,鬼神迷信的镜头比比皆是。中小学生辨别能力差,影视中逼真鲜明的鬼神形象,形成特别强烈的视觉刺激,会使青少年过目不忘。

她分析,作为心理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运程的臆测如果与自身想法或经历稍有吻合,极易形成心理暗示。中学生喜欢阅读星座预测书,喜欢算命,大多是由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变数多、物质社会诱惑多造成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更容易对书中臆测产生心理暗示。

在采访中,许多老师对于日渐复杂的网络环境感到担忧。北京二中的张老师说,尽管成年人都了解,网络算命、电脑占卜之类,其原理就是通过一个软件程序,把一整套迷信资料贮存在电脑里,然后利用数据库进行随机组合,毫无科学依据可言。但对于许多未成年学生来说,时尚的网络算命得出的结果似乎有一定可信度。一些网站就抓住了这种心理,大肆传播迷信。

“最可怕的是这种危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张老师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认为,学生本身并不应对此承担过多指责,青少年正处于不能完全进行独立思考和是非判断的年龄,社会阅历浅,特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当前我国学生面对升学、考试等多方面压力,有时会对学业和前途感到茫然。当前流行的星座占卜、网络交友等,实际上都是他们在给自己空虚的心灵寻找宣泄的出口。虽然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都有崇尚科学、无神论的教育,但相比网络、图书那些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的这些教育太空泛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社会和学校不写上科学,网站和图书就会写上星相、运程这些现代迷信。

青少年长期接触这类迷信信息,很容易被误导,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大到学业、情感等的选择,都会被这些迷信信息所左右。由于有了“运程”的说法,他们在犯错误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总可以为自己找到借口,这会导致他们逃避责任和不敢正视困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对这些现代迷信形成自我免疫力,不要沉溺其间,告诉他们命运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刘伟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坚决反对此种现象,并将此项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中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教育。文化出版管理部门应对此类出版物进行严格审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斩断此类不良思想文化的传播路径。

新华网广州7月29日电 (记者赖少芬) “星座运程说我今天不适合黄色,所以这件衣服不能穿。”当广州的陈先生问12岁的女儿为什么不穿她最喜欢的黄色背心时,女儿的回答让陈先生哭笑不得。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随着暑假青少年“触网”频率的提高,网络上“占卜”“星相”等迷信信息也越来越多地入侵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是因为那天我没有学业运。”“我以后要嫁给一个天秤座的

男人,否则,我的婚姻会不幸福。”“我这星期的兴趣数字是五,做什么最好都跟五有关。”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未成年人看似天真的话语引起了家长们的忧虑。“真是难

以置信,我的孩子这么迷信!”陈先生告诉记者,女儿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网去查看自己第二天的“运程”。

记者在某搜索网站输入“占卜”两字,共检索出47.1万个网页。输入“星座”两字,共检索出249万个网页。从搜索结果看,网络迷信包括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有8700万网民,其中三成以上是学生,18岁以下的达1500多万人。那么其中受互联网迷信影响的青少年会有多少?目前很多网站都设置防火墙,过滤、屏蔽含有色情关键字的网页,但屏蔽迷信网页的却很少。一些家长知道孩子上网算命,一般都认为是“好玩”而不加阻止。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占卜”“星座”等内容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于传统迷信大都具有正确的认识。但同样是算命,到互联网上摇身一变成了“科学预测”,便在青少年眼里大大提高了可信度。

“长期接触这类迷信信息,很容易使青少年走上极端。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大到学业、情感等的选择,一些人就会被这些信息所左右。”陈冀京说,由于有了“运程”的说法,青少年在犯错误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总可以为自己找到借口,这会导致他们逃避责任和不敢面对困难。“而在这种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他们消极的人生观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完)

高科技时代的“电脑算命”

浙江杭州市的刘先生,发现自己上初二的女儿迷上了算命。她每天晚上不看书,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把班里同学的名字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写上星座、生肖、血型等信息,看哪个男生和哪个女生“比较配”。

经过询问,刘先生才知道这是女儿从一家星座预测网站上学来的。女儿告诉刘先生,时下,这种“电脑算命”在她们同学中十分流行。“星座”“血型”等词语是时常被同龄人挂在嘴边。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说出这样的“惊人之语”:“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是因为那天我没有学业运”。“我是金牛座的,以后要找个处女座的男人做老公,那样婚姻会很幸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近亿网民,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34.1%,18岁以下网民占18.8%。网民以24岁以下的居多。

在对占卜和算命的态度问题上,初高中学生中有30%左右的人认为,占卜和算命是“超自然现象、有科学道理”,是一种“精神寄托”;对算命的频率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38%的人曾经算过命;有近40%的人认为,《易经》

算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部分”、“是未知科学”;在对占卜的看法中,有78.2%的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网络算命内容“丰富”,包括名字解说,人生预测、爱情事业预测、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等;网络算命无需求助他人,只要输入姓名、出生的日期和时间等信息,然后只需在一秒或几秒钟的时间内便能得到结果,信息来之简单便捷。

由于青少年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准确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关注自身的行为日渐增多,诸如未来的命运、爱情等等。而网络迷信以能提供“人生预测功能”为幌子,以能给他们“确定”的答案为诱饵,很能引诱青少年。

“现代迷信”真相

马丁·加德纳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52年撰写了一本名为《西方伪科学种种》的书,系统揭露了各种伪科学理论。

在其中一章中,加德纳描述了旧金山的一位江湖医生艾伯特·艾布拉姆斯:1920年,艾布拉姆斯医生宣布他完成了一项新发明,叫做“振荡治疗机”。这部机器利用振动率进行治疗。艾布拉姆斯宣称:“特效药必须与所治的疾病具有相同的振动率。这就是它们能治好病的原因。”

艾布拉姆斯还发明了“反射的电话机”,用它可以通过电话进行诊断。1920年的“射线”和电话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正如互联网和计算机是我们时代的高科技。并且他们都利用高科技的外衣赚钱———艾布拉姆斯依靠出租他的“振荡治疗机”疯狂敛财。到去世的时候他拥有200万美元的财产。

“然而,在艾布拉姆斯去世前不久,由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委员会打开了这些魔盒中的一个。盒内装有欧姆计、变阻器、电容器,以及其他电气零件,这些东西都用电线杂乱无章地连接在一起。”皇帝的新装其实就是那么简单———什么都没穿,艾布拉姆斯医生用一大堆电子元件唬住了患者,而网络时代的占星术士使用相同的方法,只不过更加精巧罢了。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作为政府和社会,有责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遏制“高科技迷信”的进一步泛滥。

首先要清理整顿渠道,净化社会环境。对于打着科学名义的现代迷信,对学术界、科学界、文化界、出版界等宣扬和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士及迷信职业者要进行批评教育,违法者予以严惩;对带有迷信色彩的设施,不得批建;对已经修建的迷信场所要进行拆封;对实质上从事迷信活动的机构要清理整顿,对违法者应予处罚,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组织、团伙要进行坚决取缔。在出版界和新闻媒体中,杜绝出版和传播与迷信和伪科学有关的内容,对已经出版的迷信出版物,要严加查禁。

其次是要加强对因特网的管理。目前,国家在进行“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色情、暴力之类的信息均已得到有效屏蔽。但是,网络迷信的泛滥和危害,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屏蔽网络迷信内容的解决方案还很少。要加大力量进行网络安全的研究,力争将现代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屏蔽出去。

再次是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在青少年学生中,要加强教育。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教育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取美好的将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子虚乌有

的“星座”和“运势”上。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普及揭示各种自然现象和破除迷信方面的科学常识,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武装广大公众的头脑,提高抵制各种迷信思潮冲击的自觉性和能力。

最后,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和市场秩序管理。根据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色情等信息。网络迷信纯粹是封建迷信的翻版。因此,应该依法打击网络迷信的制作、传播、宣扬等违法行为。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

第九单元“破除迷信”

第九单元 本单元主题是“破除迷信”共有两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和一个语文天地。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教学中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做到读写结合,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反对迷信相信科学的人生观。教学课时安排 《西门豹治邺》两课时 《活见鬼》一课时 《鬼是一棵矮杉树》一课时 《试胆量》一课时 《语文天地》三课时 西门豹治邺 教学目标 1、运用工具书、联系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磕头、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 2、了解西门豹是怎样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的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注意“豹”字的写法),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名“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师:请同学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课文讲述了西门豹初到邺地,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 1、小声读1-9自然段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摘要: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性在中国始终是一个不太明朗的议题。其主要原因是,后现代性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实践,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文就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性在中国的缘起、表现与特征,梳理我国的后现代性进程,为我国的加速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后现代性全球化中国后现代主义 一、引言 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真理、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和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在中国,后现代性进程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与变化,许多专家学者都为此献言献策,F·詹姆逊在《单一社会性》一文中,谈论了现代性问题研究所要遵循的准则:“任何一种现代性理论,只有当它能和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发生断裂的假定达成妥协时才有意义。”后现代的到来,无论真假,导致了对现代性的深度反思和对现代性道路进行批判性重构。 二、研究意义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中国的后现代性进程进行研究,就可以有效的规避现代性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上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后现代化进程扫清障碍。并且,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释以及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的后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方向,不至于让更多的人迷失在后现代性的众多论断中。 三、中国的后现代性 (一)中国后现代性的缘起 中国的后现代性是在现代性开创的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性在中国出现的最初时期,它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合法性。与现代性的出现相对比,后现代性既没有新思想出现的历史机遇,又没有改革开放形成的文化局势,更没有文学界创新的共同愿望,与此看来,后现代性在中国的出现显得并不是那么合乎时宜。 此外,比起远为庞大的主流学术活动,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学界只是冰川一角,地位并不是那么稳定。批判、质疑后现代性的文章或者论断并不在少数。在这些批判中,贺奕的批判显得全面而彻底,在他看来,后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精神价值空疏。在《群体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一文中指出:“由于缺乏某种终极价值体系作为依托,这种作用最终将流于短促狭隘和浅薄,中国

迷信背后心理学

迷信背后心理学 我们为何会盲目相信一些谣言,为何会相信迷信?超自然体验背后本质是什么? 这一现象引起心理学家们高度关注,他们想弄清楚,为何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一些迷信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将揭示一些隐藏在此背后的价值。研究宗教的心理学家长期以来都认为,人们相信超自然现象的本质是寻求某种自我保护,让自己不用去面对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生活中发生某些重大的变故——死亡,自然灾害,或是失业,此时你的大脑会不断希望寻求一个答案,想要在一片混乱中寻找其中的意义。坚信自己是理性的人很容易,但应该时刻记得,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开始丧失控制的时候都会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就如丘吉尔,柯南·道尔以及图灵已经向我们所展示的,即便最敏锐的大脑,有时候也会沉迷于幻境。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5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报道,在已经21世纪的今天,为何仍然还有很多人会相信超自然现象?近期,一位名叫戴维·罗伯森(David Robson)的研究人员对此给出了一些答案,他发现我们或许有很好的理由保有某些迷信观念——甚至这样做 还会带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处。

真实世界中的幻觉 在二战之后不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正在访问白宫,据说他在这里经历了一次超灵异的体验。在抽完长长一支雪茄烟之后,他慢慢踱步回到一墙之隔的卧室。据说在那里他看到了亚布拉罕·林肯的灵魂。即便此时的丘吉尔几乎浑身赤裸,但他仍然保持了镇定,说道:“晚上好总统先生,你见我的时间似乎不太方便。”林肯的灵魂脸上露出微笑,然后消失了。 这样的超自然体验还并不仅仅局限在丘吉尔一人的身上。柯南·道尔据称曾经跟灵魂对话,而阿兰·图灵则相信读心术。这三位伟人都以敏锐的思想著称于世,但这仍然不能阻止他们相信一些超自然的现象。 或许你便是他们中的一员。根据一项最新调研,有高达3/4的美国人都或多或少的相信超自然现象,其中甚至有高达1/5的人声称自己见到过魂魄。 这一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想弄清楚,为何我们中的一些人会相信一些迷信或民间流传的说法。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许将揭示一些隐藏在此背后的价值。基于大脑活动的特点,有些超自然体验很容易解释。有些人报告称他们看到物体自己发生移动,这可能与他们大脑右半部负责视觉处理的区域发生损伤有关,而与此同时,癫痫患者有时会感到附近有人在跟踪自己,常常是某种看不到面目的“影子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与此相应, "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诸如此类的对"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括性描述早已不是是么新东西了。但我们必需承认,这种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和文化现实的理论话语,是任何有关"后现代主义"讨论的知识论上的出发点,尽管我们只能在具体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中寻找"中国后现代"的定义。伊格尔顿说他无意在"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国际话语(包括中文世界的有关讨论)从来都是借助两者间概念上的摸糊性跨越种种现实的限制而进入问题的。不妨说,后现代话语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赋予它某种"普遍性",尽管该理论本身是以反普遍性起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在《极端的时代:一九一四至一九九一的世界史》中对后现代的普遍思潮作了如下总结: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对客观现实的存在持根本的怀疑论态度,它们不相信人类能通过理性手段达到对现实的一致的理解。它们都有激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在它们看来,一个被技术彻底改造了的世界立足于某种世界的本质,而有关进步的意识形态则是这种本质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前提构成了这种世界本质的

长辈告诉你的这些生活禁忌,其实都是迷信

长辈告诉你的这些生活禁忌,其实都是迷信 冯学荣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陋习,例如“吃辣椒长痘痘”、“鱼翅鸡汤大补”、“隔夜茶不能喝”、“热凳子不能坐”、“睡地板惹地气”、“吃汤泡饭得胃病”、“产妇必须坐月子”、“汤要趁热喝”、“上火要喝凉茶”、“空腹不能吃水果”、“海鲜不能与绿豆同吃”……这些常见的生活禁忌和陋习,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都属于迷信,没有一个经得起推敲。我们要破除迷信,从那些不必要的禁忌中解放出来。 还有的人恐吓你,说空腹不能吃各种水果、空腹不能喝牛奶等等,这些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笔者长期空腹吃水果、长期空腹喝牛奶,每年全身体检一次,所有指标均正常,一点问题都没有,要知道我们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早期过的是采集和捕猎的生活,收获到什么就吃什么,我们的消化系统消化健康食物和从中汲取营养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也是经过了几万年、几十万年大自然的残酷优胜劣汰打造而成的,空腹吃水果、空腹喝奶就会得病的动物,早就灭绝了,它们是无法适应生存的。放心吃,没问题。 还有,他们告诉你,你“上火”了,要喝“凉茶”,这些也是不值得相信的,要知道,所谓“上火”,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而产生的,而许多现代人都已经明白过来,“阴阳五行”不是科学理论,而是迷信,在现代医学里,也不存在“上火”一说。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的北方人来到南方,吃了南方的水果,没有及时漱口,水果的残余物留在牙缝里,滋生了微生物,导致口腔发炎,没有科学素养的人就会因此得出“南方湿热、容易上火”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导致他口腔发炎的是卫生问题,而不是什么“上火”的问题。顺便提醒一下,许多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是有毒的,某些凉茶本身反而不健康。 广东人最喜欢喝“老火靓汤”,所谓“老火”,就是持续熬了好几个小时的汤,广东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祖训是:汤要熬得久才“补”,其实这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一锅汤你多熬几个小时,它里面的营养并不会凭空多出来,熬10分钟的汤,和熬5个小时的汤,到了胃里其实是一样的消化,一样的吸收,没有区别的,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趁热喝汤,反复烫伤食管,反而会诱发食管癌。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美国) 李欧梵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下半叶就是后现代;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当然,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年左右到1930年左右;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的。 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后期资本主义》)的书,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特别是视觉媒体,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破除生活中的迷信

破除生活中的迷信―研究性学习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生活中的迷信现象,找寻迷信市场存在的原因。 2.能用科学的理念解释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倡导“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3.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4.能利用网络、书籍、走访等形式搜集资料,并锻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能撰写本次活动的调查报告 二、活动重点:能用科学的理论阐释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倡导科学精神和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活动准备: (一)教师准备 教师应及早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便统筹全局,保证本次活动的质量。 1.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如查阅书籍、网络下载、走访亲朋好友等。 2.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二)学生准备:引导学生将各种迷信现象进行归类,如,校园中的迷信现象,婚丧嫁娶中的迷信现象,选址建房中的迷信

现象,商业活动中的迷信现象等。 四、活动课时3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封建迷信,看似是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些社会现象,然而在今天,封建迷信的活动和影子,依然是随处可见:前不久,山西省中阳县乔家沟煤矿发生一起事故:27名矿工遇难。说矿领导不重视安全似乎有点不公———为了求“神仙”保佑煤矿平安,他们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华丽的庙宇,不过神仙还是替代不了安全建设,事故夺去了27名矿工的生命。去年,由于迷信'笔仙'游戏,北京某中专学校的两名花季少女张英(化名)和李娜(化名)时常一同感叹生活毫无意义,最后,应张英的要求,李娜竟然杀死了张英。'笔仙'游戏在校园中非常兴盛,酿成的悲剧越来越多。封建迷信思想腐蚀着人们的思想,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害,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义务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宣传,弘扬科学,崇尚文明,破除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 (二)活动指导阶段 1.在准备阶段对迷信现象进行归类的基础上,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组,分组时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 2.由各小组成员自主推选小组长。 3.小组长可以根据组员各自的特长及资源优势,科学的进行组内分工,让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 4.教师引导,由小组长制定详细的活动时间及活动进程表。

农村封建迷信现象研究

农村封建迷信现象研究 哲学专业学生吴松 指导教师铁省林 摘要: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今天,封建迷信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在我国农村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在农村肃清旧社会在思想上的毒瘤和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新的思想和风尚,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推进,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并呈泛滥之势。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的特点,探求破除农村封建迷信的途径,对于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封建迷信;存在现状;原因分析;危害;对策 Research on phenomenon of Rural superstition Student majoring in philosophy Name :wu song Tutor:Tie sheng lin Abstract: Nowadays,people's material life level and the cultural quality rises significantly, but feudal superstition phenomenon is still widespread,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ur Par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liminate the malignant tumor of the old society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in rural areas, and establish a new socialist ideas and habits of feudal superstitious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once disappear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advance of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rural 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feudal superstitious activities reappeared and was a proliferation of the tre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feudal superstitious activities, and explore ways to get rid of the feudal superstition in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superstition; status; harm; countermeasures 引言:最普遍的哲学命题——意识依附于物质的存在。【1】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也应相应的提升。但,实际情况是人们的精神文明显然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封建迷信现象广泛地存在,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 一、农村封建迷信现象存在的现状 客观的讲,封建迷信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一定的社会基础。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确实得到很好的遏制并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及意识层面的多样化等原因,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又呈现出死灰复燃的局面。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封建迷信竟有日趋盛行的趋势。笼统的讲,我国农村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算命、看风水市场广阔

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_New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美国) 李欧梵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

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

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调查与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专业 年级:2011级B8班 学号:1118960151 学生姓名:施亚琴

【摘要】近年来,看风水这一活动在国内又热起来了,尤其是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这些地区让一些所谓的风水大师热起来了,这种职业很吃香,这种现象预示着迷信活动的抬头?还是风水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而被人们所接受?现代社会,封建迷信又有了新的进展,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屡禁不止,见怪不怪了,这严重阻碍了我们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宣传科学,封建迷信活动阻碍了科学发展,我们要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去遏制封建迷信 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中国具有灿烂的华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丰富飞文化遗产中却遗留了一些无法理解和解决的自然现象,比如:天灾,人祸,地震等等,于是人们将希望寄予给上天的玉王大帝等,久而久之却形成了一种迷信的现象。 在21世纪,我们应该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要我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客观的说,随着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封建文化和封建迷信我们应该要抛弃。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地区借助一些新型的手段对封建迷信来欺骗什么的,在这些地区屡禁不止,严重阻碍了我们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

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抵制封建迷信,宣传文明与科学依然任重而道远。什么是风水?什么是迷信?这些是怎样产生的?迷信有什么危害?又为什么屡禁不止?这些需要我们调查和了解。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认识和了解封建迷信,这样才能找到对策。这才是我们需要调查和研究的目的。 以前农村办个丧事,也就是请个喇叭队,吃点便饭,淳朴的乡邻相互帮忙,丧事隆重而简朴。现在歌舞团、声乐队、哭丧队等专业的举丧团体应运而生。丧葬事宜的办理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操办一次丧事一般要3天以上。办一次丧事的花费少说几千元,多则几万元。有许多农民观念陈旧,只以为埋葬长者应办得体面,才算尽到孝心,所以披麻戴孝,同时还要为逝去的人烧冥钱和纸扎的别墅、小轿车、空调、电视机、冰箱、牛马等纸制品。浩浩荡荡抬棺出葬,闹腾得越红火,越显示出了儿女的孝心。一家如此,家家效仿。 四、社会调查过程 为得到更加准确的调查数据,更加全面的分析调查结果,趁周末之际与2014年7月10日特意走访了临河县某地区的几户不同阶层的农户,据调查,他们之所以迷信,是因为村上很多人都信,他们也就跟着信起来了,加上有时候他们所谓的神婆弄巧成拙真能把病给看好了,越传越神,巫医的名声越来越大。就算出现什么意外也相信巫医都看不好,肯定是上天的不饶恕。当问及为什么不去医院,他们就说村医院条件有限,一般建议他们去大医院,但是大医院路途遥远,开销也不是普通农民能负担的起的,所以他们就愿意花些钱,请巫医给

现代-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 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既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现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批判性反思。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塑造了现代文明。相对于前现代的传统文明而言,现代文明作为一场划时代革命,扬弃与超越了既有传统。但当现代文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统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对新的矛盾,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福柯在《什么是启蒙》中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这样,通过对现代性是进行辩护还是实施批判这两种态度的分析,就可辨别出什么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一般地说,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所谓对“现代性进行辩护”的态度,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对前现代传统的历史性超越,强调现代性作为文明发展目标的自主性和充分性等等。具体地说,现代性是指建立在理性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和机器文明基础上,以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制度为标志,以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基本保障、生活质量的总的提高”为目标,与科学技术同步增长所确立的“中心化、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的文明发展的基本原则。由于现代性奠基于近代启蒙思想理性、进步的价值观,其所追求的是“为人类普遍解放提供合理性”的基础和实现途径,因而体现出超越历史与文化传统差异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物质力量的推动下,确立了现代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价值观的独特地位。 但随着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在其取得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现代性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例如,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生活的商品化问题;科学技术广泛应用所引发的生态风险问题等等。这些消极现象的不断扩展,使得对“现代性的承诺”的质疑、批判、反思,逐渐构成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旋律。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按照后现代性的观念,“现代性的承诺”的无法兑现乃至各种“异化”现象的不断出现,不仅说明现代性发展的普遍模式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意味着作为现代性根基和标志的“现代合理性”遭遇到了根本危机。例如,后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的价值观,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

现代迷信和封建迷信

现代迷信和封建迷信 现代迷信和封建迷信 迷信是对科学的反动。不管现代迷信还是封建迷信,都是一种精神枷锁,是当前我们端正思想路线的巨大障碍。在林彪、四人帮猖獗的年代里,现代迷信盛行,影响所及,灾难丛生,危害极大。它的流毒至今仍然是我们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严重祸害。 现代迷信是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而制造的一大骗局。他们利用毛泽东同志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用极端夸张的方式神化领袖,摘取片言只语当教义,制造了一套穿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服装的新式宗教,并且用法西斯手段强制推行。他们公然背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扬“顶峰”论,“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却美其名曰“高举”、“紧跟”。他们还搞一套“教规”,什么“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语录操”,每会必喊“万寿无疆”、“永远健康”,挨整的老干部,每饭必须低头“请罪”。他们自定法律,私设公堂,非刑拷打,栽脏陷害。谁若触犯“教规”,就扣你个“怀疑无产阶级司令部”、“恶毒攻击中央首长”、“罪该万死的现行反革命”等等吓人的大帽子,不但本人遭殃,而且

祸及全家,株连亲朋。野蛮专横,超过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十年浩劫,造成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的精神状态。这一切,象一场噩梦难于理解,至今仍留在人们痛苦的记忆里。要不是亲历其境,人们很难相信这类丑剧竟然会发生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了不让这类丑剧在我们土地上重演。每个真正的革命者,都应该有勇气正视这一严酷的历史事实,解剖它,分析它,从中汲取必要的教训。 列宁说过:“任何宗教观念,任何神的观念,甚至任何对神的谄媚,都是无法形容的卑鄙龌龊的东西,……是最危险的东西,是最可恶的‘传染病’。”(《列宁全集》第35卷第106页)这种最可恶的“传染病”,在经历过长期封建统治和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落后的社会里,甚至在革命阶级和革命政党内部,也往往最容易蔓延,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列宁上面的那段话,就是针对七十年前俄国出现的“造神”派说的。一九○五年到一九○七年俄国第一次革命失败后,俄国共产党内出现对革命失去信心的消极悲观的思潮,主张在革命队伍里用“造神说”宣传“新宗教”,当即遭到列宁的坚决反对和深刻批判。列宁说:“造神说难道不是最坏的一种自我侮辱吗??一切从事造神的人,甚至只是容许这种做法的人,都是以最坏的方式侮辱自己,他们所从事的不是‘实际活动’,而恰巧是自我直观, 自我欣赏,这种人只‘直观’自‘我’身上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试析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批判透视 论文关键词: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辫证法 论文摘要:自詹姆逊2002年在华进行了两次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后,一直被不少国人视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的他似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现代性的鼓吹者,人们对于其文化立场及批判指向的转变顿时陷入茫然与困惑。为此,本文试图在分别解析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其文化批判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从而在理论本源方面对其前后论断客观存在的某些矛盾性加以总体性阐释。 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左派文论的领袖,詹姆逊不仅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而著称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而且同时也是一位对发展中的中国理论界影响尤其巨大的当今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应邀到北大讲学,专门讲授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及其意义作用的问题,其讲稿后由唐小兵整理翻译为《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于1986年在中国出版了。客观地讲,该书应属中国后现代理论的启蒙读物,此后引介、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蔚然成风,短短的十几年间,国内竟然兴起了“后现代热”,詹姆逊也因此被某些学人称为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开山鼻祖。 毋庸置疑,詹氏对后现代主义还是有一些中肯、甚至是积极的评论—

尤其是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精神,并以其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且充满个性的研究而扬名学术界。但事实上,他既非后现代主义者,也非后现代主义的拥护者,而自始至终只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误认的根源在于尽管他确实是怀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介人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并最终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后现代文化现象迟早要随着晚期资本主义一起消亡,而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取而代之。然而这种批判是与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一起进行的,而且整体来看,批判得又过于微妙,加之,他本人确实对解构主义颇为青睐,所以有时他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显得不清不楚,招致许多误解。其实要澄清这一点亦非难事,最好的理论工具就是马克思主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它也是破解其现代性理论的密码,以下即分而论之。 (一) 首先还是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詹氏的后现代性理论上吧,确切地说,詹氏的后现代性思想是在对当时几种有影响力的后现代性理论的反思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先来解读一下吉登斯的后现代性理论,在他眼里,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翻版,因此后现代性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夸大其词甚至显得矫揉造作,他认为目前的要务是把现代性的后果“激进化”;而利奥塔的观点却与之迥然不同,不但相信后现代性确已存在,并对各种领域中出现的后现代性变化表示欢欣鼓舞;至于哈贝马斯,则在处理后现代性问题时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中心论”倾向。与以上诸位后学家最大的不同是,詹氏并不急于表现出自己对后现代性的价值立场,而是首先揭示后现代性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关联。他把

后现代人性的真相

后现代人性的真相 后现代人性的真相最近,看过《洛丽塔》两个版本的电影,又看了《洛丽塔》的小说,都深受震撼。就两个版本的电影而言,黑白和彩色两部片子虽讲同一个故事,差异甚多。我还是喜欢1962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这个黑白版本。当然,97年的版本的电影译名倒是挺切合世俗的题意——《一树梨花压海棠》。苏东坡嘲笑张先80岁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曾作过一首打油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感叹译者的匠心,好一个“一树梨花压海棠”多么富有想像力。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

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这是我看完《洛丽塔》后,从它的封底摘出的一段点评。《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只所以被认为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之作和经典之作,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它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影子,写出了后现代社会人性的真相。 后现代社会是相对于现代社会而命名的。它是指人类从18世纪进入启蒙理性时代的现代社会,经历了大约两到三个世纪的历程后,人们不断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在这样一个时代,真理的标准没有了。它起始于尼采的“上帝死亡”。上帝是衡量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尼采认为这个绝对的标准要打破。上帝死了,绝对价值观没有了。上帝死了,一切皆有可能。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本书叫《卡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教学目标: 1、相信科学不迷信,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2、尝试用科学来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并搜集关于迷信、邪教(如法轮功)危害群众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迷信、邪教害人的资料图片及实验用品。 过程教学: 第一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教科书第82页的连环画,发挥想像力,叙说故事。 2、学生说一说,假如有人相信故事中这些人的话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二、小小新闻发布会:迷信邪教害人不浅 1、教师:确实,就像大家所说的那样,迷信思想对人危害极大。一些邪教组织也利用这些人的迷信与无知,披着科学的外衣,残害人们的生命,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让我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典型事例,来看看迷信是怎样危害人们的。 2、教师展示迷信及法轮功危害群众的资料、图片。 (1)湖南有一瓜农,有一天,他们村里来了一位会“神符显字”的大师,他手拿一张白纸对着这位瓜农的家门手舞足蹈一阵后,将纸在火上一扬,一张白纸上竟然显市“今天别出门,出门有灾!”的字样。村民吓坏了,就一整天不出门。结果他家的瓜全被人偷光了。(2)苏州吴江市桃源镇供销社职员吴某,因为练功导致精神分裂,持刀将妻子杀死,造成家破人亡。 三、行动起来:用科学破除迷信 1、教师:同学们,迷信、邪教害人不浅,危害生命,看到这些故事,你想对受害人说些什么?面对迷信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迷信。现在让老师就用科学来揭开迷信神秘、虚伪的面纱。 2、欣赏小试验:“神符显字”。 (1)教师演示“神符显字”: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烤——显字了!纸上出现了“今天别出门,出门有灾!” (2)学生置疑。 (3)教师演示显字的过程,揭开谜底: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一些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一烤,瞧!字变黑了! 3、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迷信现象吗?你能不能用科学现象来解释一下。 4、学生试一试(本环节可以延伸在课余完成,再在班上交流):你用科学知识解释了哪些迷信现象? 5、还有暂时无法解决的谜怎么办呢?请你把它们纪录下来,当成你的科学梦想,然后努力去解决它吧! 四、课外延伸:举办宣传活动 宣传主题: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活动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