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

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

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
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

生态环境 2008, 17(4): 1554-1559 https://www.doczj.com/doc/96359427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963594276.html,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225926;50425927)

作者简介:华昇(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3S 技术、城市生态和景观生态研究。E-mail: hs0723@https://www.doczj.com/doc/963594276.html, *通讯联系人:曾光明,教授(长江学者),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E-mail: zgming@https://www.doczj.com/doc/963594276.html, 收稿日期:2008-02-20

基于GIS 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

华昇,谢更新,石林,杨馥,周建飞,李忠武,曾光明*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086

摘要:以长沙市为例,结合长沙市2000年4月份 Landsat TM 影像和1∶250000地理信息矢量数据库,借助Arc/view 和Arc/Info 软件,对其景观进行分类,并形成景观分类图,一级分类6个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二级分类,共分为15种景观类型。并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 TS 软件计算了各类景观参数,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水平上,计算了相应的参数和景观指数,定量的揭示了整个景观格局与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达46.8707%的有林地景观其连接性、完整性比其他景观类型好,是研究区的基质,但斑块和景观的空间形状较为复杂,表现出强烈的干扰特征。水田的斑块数量最多,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天然草地,改良草地,滩涂表现出萎缩特征。从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来看,除了城镇相对集中的城区等几个地方外,农村居民点多为耕地和林地景观所隔开,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由道路或水系连接。定量分析城市景观的空间格局,将有助于深入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机制和理解城市景观的格局与过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基于景观格局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内部空间布局。研究结果对长沙市景观生态规划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指数;FRAGSTA TS ;景观格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4-1554-06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的单元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1]。景观格局分析主要是定量研究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规律[2]。空间格局分析的目的是从无序的景观上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秩序与规律[3]。景观格局对其中元素流产生影响,不同景观格局或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导致区域景观功能发生变化,同时会影响到物种的丰富度、分布、和种群的生存能力与抗干扰能力[4,5],以及各种生态过程,即景观结构或景观格局决定景观功能。因此如何优化景观中斑块的组成、空间配置以及基底特征,从而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颇有前景的方向[6]。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保障[7]。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是由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决定的,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要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就必须从调整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入手。城市土地既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地域要素,又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的载体,它的利用方式和格局成为调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关键环节,同时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8]。

张惠元等人的研究表明,目前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造成,主要表现在自然生境大量损失;水土流失的

加剧;景观破碎度的增加;景观结构单一;景观通达性降低[8]。关于景观格局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开展了不少。但基于RS 和GIS 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全面的、定量的分析之上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较少,本文尝试借助GIS 和Fragstats 软件,在对长沙市景观格局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综合生态适宜性、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发展水平和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探讨长沙市市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期达到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目的,构建长沙市合理的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及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区域城乡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 居湘东山地、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111°53'~114°15'E, 27°51'~28°40'N ),是湖南省省会,全市现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个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个县及浏阳市, 总面积为11819.5 km 2。长沙市地质构造形迹复杂, 地层褶皱, 断裂发育;属低山丘陵区, 东北、西北两端山地环绕,地势高峻, 向中部倾斜而趋于平缓;南部丘岗起伏, 北部平坦开阔, 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高程在23.5~1607.9 m 之间。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9.5%, 丘陵占17.2%, 岗地占23.3%, 平原占25.3%。从地型地貌特征来看, 属于红壤丘陵区。长沙市属亚热

华昇等: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1555

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83.6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份。区域内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植物种类繁多, 群落交错, 分布混杂。

2 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

2.1 景观分类

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必需建立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之上。景观分类存在不同的分类体系:按人类影响的强度分类、以土地利用方式为主的景观分类、据自然度不同的景观分类、以及植被类型或地貌特征为主的景观分类等分类方式[9]。本研究采用2000年4月30日长沙市Landsat 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释成果作为数据源,结合长沙市1∶250000地理信息矢量数据库,以《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作意见》和《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定》以及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为依据,对长沙市的景观状况进行解译,并对长沙市的景观类型进行二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形成景观分类图。一级类型6个:耕地、水体、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土地[10]。根据数据精度和长沙市土地利用的区域特点,再将一级类型细分为15个二级类型,并对类型进行编码,其中耕地,草地,城镇用地均细分为2类,水体细分为3类,林地细分为4类。类型编码分别为(11)水田(12)旱地(21)有林地(22)灌木林地(23)疏林地(24)未成林造林地(31)天然草地(32)改良草地(41)城镇(42)农村居民点(51)河流沟渠(52)水库湖泊(53)滩涂(61)沼泽(62)裸地。

2.2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本研究通过ARC/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景观图进行处理后,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支持下,将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转换为象元大小为100 m×100 m的栅格数据,采用Fragstats(raster version 3.3)软件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水平上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数,以揭示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特征。

3 定量分析结果

3.1 斑块特征

长沙市景观图共有16124块斑块,在斑块的水平上,计算了这些斑块的特征参数和相应的景观指数(如面积、周长、形状指数、分维数等)。这些指数对研究物种的某些生态学特征(如物种的扩散与迁移、种群动态等)具有重要意义。表1是部分斑块的特征。最小的斑块是第9号斑块(水田),面积100 m2。最大斑块是第284号斑块(水田),面积89006 m2。景观形状指数对景观大小起调节作用的总边界或边界密度的标准量度,同时也是斑块聚合和离散程度的量度[11],LSI越大斑块越离散。通过各个类型中最大斑块的形状指数比较我们发现,水田的形状指数最大,次之为疏林地、有林地、河流沟渠。对单个斑块而言,分维数可以理解为表示斑块边界的不规则性和反映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12,9,13]。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284号斑块水田的分维数最大,说明其复杂程度最高。

表1 长沙市景观图斑块水平上的景观指数(部分斑块)

Tab 1 Patch landscape metrics of Changsha City (partial patches)

类型斑块号类型号

面积

/hm2

周长

/m2

形状指数分维数

水田9 11 1 400 1 1

284 11 89006 821600 48.7571 1.3773

旱地365 12 3 1200 1.5 1.1066

7742 12 892 64800 5.4 1.2113

有林地6848 21 95 10800 2.7 1.1481

265 21 62261 571000 41.8098 1.3443

灌木林地65 22 9 1600 1.3333 1.0504

8239 22 2427 115800 5.8485 1.2083

疏林地12391 23 39 6000 2.3077 1.1361

10623 23 16897 667000 12.8269 1.2694

未成林造林地8922 24 17 3200 1.7778 1.1101

677 24 276 24000 3.5294 1.1732

天然草地9783 31 104 8000 1.9048 1.0972

1720 31 1079 83800 6.3485 1.2288

改良草地12152 32 47 4600 1.6429 1.0792

2498 32 355 22800 3 1.1468

城镇14912 41 4 1000 1.25 1.0421

6471 41 6929 242600 7.2635 1.22

农村居民点3910 42 2 600 1 1.0119

5901 42 1012 43000 3.3594 1.151

河流沟渠6787 51 22 5000 2.5 1.1594

242 51 5615 346000 11.5333 1.2742

水库湖泊3729 52 14 1800 1.125 1.0311

379 52 794 54000 4.7368 1.1972

滩涂866 53 10 2600 1.8571 1.1252

1315 53 616 40200 4.02 1.1789

沼泽5675 61 4 800 1 1

11720 61 102 8000 1.9048 1.0988 图1长沙市景观图

Fig.1 Landscape map of Changsha City Sheet

1556 生态环境 第17卷第4期(2008年7月)

3.2 类型特征

在类型层次上,计算了9个景观类型的景观指数(如类型比例、斑块密度、形状指数、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分维数等),分析结果如下,(1)分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达46.8707%的有林地景观的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斑块面积标准差、边缘密度都显著大于其他景观,表明该景观再研究区内占绝对优势,其连接性、完整性比其他景观类型好,是研究区的基质,但斑块和景观的空间形状较为复杂,表现出强烈的干扰特征;(2)水田的斑块数量最多,面积也较大,仅次于有林地的景观面积,因此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都最大,表明水田在研究区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大块聚集分布的特征,且景观的空间形状复杂,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特征;(3)天然草地,改良草地,滩涂分别占0.2385%、0.2413%、0.2148%, 其最大斑块指数、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都比较小,表现出萎缩特征;(4)裸地的斑块总数为1,所占的类型比例最小,斑块面积标准差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均为0。(5)图1b 揭示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斑块密度反映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边缘密度体现单位面积的斑块边界数量,反映景观中异质性斑块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潜力及相互的强度,可直接表征景观整体的复杂程度。长沙市域范围内11

水田、21有林地、23疏林地体现出较高的边缘密

度。(6)图1c 根据景观形状指数对景观大小起调节作用的总边界或边界密度进行标准量度,同时也对斑块聚合和离散程度作量度。复杂的斑块形状和较高的边缘密度预示景观生态过程活跃[6]。LSI 越大斑块越离散,形状越不规则。由图1a 我们发现类型号为11的水田,景观形状指数最高,其次分别为23的疏林地,21有林地,12旱地,41城镇等。 3.3 景观特征

表2从景观水平上计算了整个长沙市的景观格局分布特征指数,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斑块丰富度等近20种指数,为进一步研究整个地区的生态过程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利用景观水平的指数适于进行不同时相或不同区域景观格局和特征变化的比较分析,由于本项研究只有一景遥感数据,该表反映只是研究区总的景观格局特征。

4 市域景观格局优化

景观格局优化目标是调整优化景观组分、斑块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格局,使各组分之间达到和谐、有序,以改善受胁受损的生态功能,提高景观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14]。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重点应是恢复和保护城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增加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舒适性及美学价值[15,16]。

5101520253035404550111221222324313241425152536162

类型编码

类型比例(%)

510152025

最大斑块指数(%)

a b

1000

20003000

40005000

600070008000111221222324313241425152536162

类型编码

c d

图2 长沙市景观类型特征

Fig. 2 Class landscape metrics of Changsha City

华昇等: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1557

4.1 景观格局现状

长沙市景观格局优化的基本目标是合理地规划长沙市的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充分利用。通过城市景观规划达到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改善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环境、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的目的。突出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创建依山傍水的现代化山水城市景观。

根据上述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2000年长沙市景观结构中,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造林地)面积占65.1686%,水体(河流沟渠和水库湖泊)和滩涂占1.7643%,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占29.9707%,草地(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占0.3291%,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占2.5989%。按照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结构,长沙市域生态系统应以林地为―基质‖水体和滩涂为―廊道‖,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斑块‖。从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来看,除了城镇相对集中的城区等几个地方外,农村居民点多为耕地和林地景观所隔开,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由道路或水系连接。如果将市域生态系统划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与非城镇建设用地两种。我们可以判断长沙市域景观的基本格局应为城镇建设―斑块‖镶嵌于由自然和半自然景观构成的非城镇建设―基质‖中,道路水系作为―廊道‖连接之中。

4.2 基于格局优化的内部空间布局

综合生态适宜性与敏感性原理,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探讨生态系统的内部空间结构[6,7]。

(1)从宏观来看,浏阳河源头及水源涵养林、沩水源头及沩山水源涵养林、捞刀河源头、黒糜峰水源涵养林以及长沙市市区生态屏障区域等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应作为生态控制区。这部分区域应以保持自然发展状态为主体,应严格限制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张;杜绝交通干线从生态控制区穿越和分割带来的干扰和破坏。主要位于浏阳、宁乡、长沙县的草地、山区的耕地(水田和旱地),这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可作为生态协调区。而主要为各条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地区的耕地(水田和旱地)的一般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可以作为生态恢复区,合理配置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加强城市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2)从微观层面看,加强城镇绿地生态区的保护和建设。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规划,除了保留在城区内较大的自然植被外,还可以在廊道和自然植被周围设计一些小的斑块;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的小斑块联系起来,形成网状的绿色结构,有利于斑块中小动物的迁移。形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3)生态连接廊道自然廊道它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和交通容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长沙市自然廊道发达,有着较为密集的水系网络,主要的河流廊道由湘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和靳江河等。这些廊道在饮水、物质的运输、水汽的输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应加强河流廊道两岸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两岸的山体自然景观,严格控制沿河建筑的高度和体量,构造各种抽象的体量创造的开合有致,新颖别致的空间领域。并在大型河道两侧营造50~100 m防护林带,可以保护河堤、稳固河床。同时这些防护林带也会成为重要的生态联系通道。城市复合廊道主要指人工修建的铁路、公路及其他通道,是城市进行人流、物流、气流、生物流沟通的重要廊道。城市符合廊道不仅要完成对道路防护的作用,同时还要起到生物流传输的作用,因此,要加宽绿带宽度,提高绿带的物种多样性。

总的来说,按照―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疏散旧城区人口,适当控制主城区的发展规模,组团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隔离带,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从整体上保护山水城市的风貌。市域内重点保护好以一江(湘江)、四水(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五洲(鹅洲、巴溪洲、水陆洲、月亮岛、香炉洲)、十山(岳麓山、谷山、鹅羊山、莲花山、桃花岭、乌山、嵇枷山、黑糜峰、书堂山、昭山)为骨架的自然生

表2 长沙市整个景观的景观指数

Tab 2 Landscape metrics of Changsha City 景观指数值

总景观面积TA/hm21184842 斑块总数NP/块16124

斑块密度PD/(块·100 hm-2) 1.3609

最大斑块指数LPI 22.1347 总边缘长度TE 43052900 边缘密度ED 36.3364 景观形状指数LSI 101.4773 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 73.4831 斑块面积标准差AREA_SD/(hm2) 2363.939 斑块面积变异系数AREA_CV/% 3216.981 平均形状指数SHAPE_MN 1.5053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AM 1.2548

斑块丰富度PR/类15

斑块丰富度密度PRD/(类·100 hm-2) 0.0013

相对斑块丰富度RPR/% 1.5 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 1.4526 Simpson多样性指数SIDI 0.6856

1558 生态环境第17卷第4期(2008年7月)

态系统。以湘江风光带为主轴、浏阳河风光带为辅轴,结合绿带、森林公园、风景林地的建设,构筑城市的绿色空间体系。

5 结论

(1)应用遥感图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FRAFSTAS景观分析软件,对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定量化研究是可行的[17]。景观格局定量化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相关领域学者围绕景观格局指数的有效性进行了普遍反思,景观格局指数生态意义的可解释性与相关性分析,成为当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影响景观格局指数有效性的因素不仅包括尺度效应、数据源准确度、生态意义可解释性和相关性等上述4个被普遍关注的方面。还包括土地利用分类的不确定性。即同一景观采用不同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将产生不同的景观格局,从而导致景观格局指数相应发生变化[18]。

(2)通过对研究区的各类景观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全面刻画该研究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对于实时分析城市的景观格局结构,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3)景观格局整体优化方法与生态敏感性及适宜性分析的综合运用,兼顾了景观单元―垂直‖方向的匹配和―水平‖方向的关联,在此基础之上对整体的空间格局进行生态调控,为城市地域的生态调控提供了较为可行的空间途径。为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支持。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35, 96-119.

[2] Li Tuanshe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s at juncture

of Shaanxi,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Taking Yulin sheet TM image as an example[J].-Chin.J.Appl.Ecol., 2004, 15 (3):540-542.

[3]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1:34-39, 58-69.

[4] FAHFIG L, MERRIAM H G. Habitat patch connectivity and

population survival.Ecology, 1985, 66: 1762-1769.

[5] FREEMARK KE, MERRIAM HG. Importance of area and habitat

heterogeneity to bird asemblages in temperate forest fragments. Bio1.

Conser, .1986,36:115-141.

[6]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中的十大研究论题.生态学报[J], 2004, 24(9):

2074-2077.

[7] 李卫峰,王仰麟,蒋依依,等.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

市为例[J].生态学报, 2003,23(9): 1823-1831.

[8] 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

2001,25(7): 15-18.

[9] Xiao Dulin, Zhong Linsheng. Ecologic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Chin.J.Appl.Ecol(in Chinese), 1998,9(2):217-22.

[10] 李忠武,曾光明,朱华等.湘中红壤丘陵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生态

学杂志, 2006, 25(4): 359-363.

[11] 李俊祥,王玉杰,沈晓虹,等.上海市城乡梯度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

2004,24(9): 1973-1980.

[12] 王兮之, Helge Bruelheide, Michael Runge等.基于遥感数据的塔南策

勒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J].生态学报, 2002,22(9): 1491-1499.

[13] Xiao Han, Ou Yang Zhiyun, et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in Hainan Island[J]. A cta Ecologica Sinica(in Chinese), 2001,21(1):20-27.

[14] 韩文权,常禹,胡远满,等.景观格局优化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05,24(12): 1487-1492.

[15] 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

科学进展,2001,16(6):813-820.

[16] 张小飞,王仰麟,李国正.基于景观功能网络概念的景观格局优化—

以台湾地区乌溪流域典型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5,25(7): 1707-1713.

[17] 卢玲,程国栋,李新.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变化研究[J].应用生态学

报, 2001,12(1): 68-74.

[18]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土地利用分类对格局指数的影响[J].地理学报,

2006,61(2): 157-166.

图3长沙市景观生态空间布局示意图Fig.3 Spatial pattern of Eco-system in Chang

华昇等:基于GIS的市域景观格局定量分析与优化1559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s based on GIS and FRAGSTATS in urban areas: a case in Changsha

Hua Sheng, Xie Gengxin, Shi Lin, Yang Fu, Zhou Jianfei, Li Zhongwu, Zeng Guangmi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6, China

Abstract:Using GIS and a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oftware FRAGSTA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quantificationally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Changsha City.The scope of the research is limited to the landscape of Changsha City and the tools in the RS and GIS technology are the main platform in the data processing phase. With the help of GIS softwar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aerial photos of Changsha City and the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imageries of Changsha City published in 2000.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the article divided the area into two-level systems: the first level consists of 6 landscape types, while the second level consists of 15 landscapes types. The article classifies the landscape into 15 types, namely, paddy field,dry land, woodland, shrub,open forest,immature plantation,natural grassland,grassland improvement,city and town,rural residential area land, river and ditch, reservoir and lake,coastal beach, mire and bare area.Apply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software FRAGSTATS of the raster version3.3, the author calculated a set of landscape indices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three scale 1evels of patch,class and landsca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could be successfully used in character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tudied area,such as landscape fragmentation,dominance,diversity index,evenness index etc.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shows that, the woodland which has 46.8707% in the total urban areas is the matrix in ChangSha City.It has better connectivity and integrality than other landscape types. The paddy field is the most complex landscape types.And the areas of natural grassland,grassland improvement and coastal beach are limited.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d the interi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ecosystem by means of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ill assist the author in designing the urban ecosystem of Changsha City.

Key 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Landscape indices;FRAGSTATS;Optim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各地景观设计应用了大量新型元素,从不同层次上向人们展示园林景观设计中所包涵的独特人文气息。本文主要从视觉元素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出发,进而从点、线、面、形体、色彩、质感、以及空间等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视觉元素;园林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是服务于广大观赏者的一项艺术范畴内的设计工作,所以其设计理念应该具备美学设计中的相关要素,特别是要能够满足人们视觉上的观赏美感。目前,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已经占有一定地位,良好的视觉元素的融入能够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愉悦人们的心情。本文主要从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展开相关论述,通过对各个视觉元素进行整体分析,来论证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视觉在园林设计中的地位 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接受信息量最大的一种知觉工具。人的视觉是通过光线来感知环境,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环境信息,并由此产生各种行为和情绪上的反应。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觉到知觉,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的眼睛是视觉感受器,视网膜受外界光、色、形、质的刺激,反映了物象的存在,而视知觉的感知占知觉中的主导力量。因此,“视觉”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某一客观事物在经过人们大脑、眼睛的主观审视之后留下的人们认识这一事物的直观感觉。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作为视觉符号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基本要素,人们浏览所处环境的时候,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传达。 二、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研究

_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_的导向与实践动向_徐泽

□ 徐 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导向与实践动向 [摘 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精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立足省级政府事权,规范工作程序,强调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城镇化为核心,强调规划研究的综合性和政策制定的差异化;拓展空间规划的内涵,强调对空间由“面”到“点”的全方位管制与引导;明确实施抓手,强调将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程序;城镇化;空间管制;规划实施[文章编号]1006-0022(2012)11-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献标识码]A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Xu Ze [Abstract] According urban-rural planning law,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bases on provin-cial powers of authority, highlights planning openness and dynamics, differentiate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stresses all-round spatial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combines plan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s planning authority, ratio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easibility. [Key words]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Planning procedure, Urbanization, Spatial governa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本期主题: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 [编者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课题,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修订做准备。新办法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是对《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对城市规划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和编制审批提出的新要求。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为主题,邀请参与新办法修订、研究的专家,以及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的规划师,就法定规划编制 审批办法的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颁布实施以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对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政府管理和调控模式转型、统筹城乡空间管理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导向、调节和分配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了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 办法》的修订,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 的原则,改名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 (以下简称新办法)。笔者结合参与修订工作和规划实践的体会,对新办法的导向和实践动向进行总结。 1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回顾与认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确立的法定规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着手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国务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36) 徐 泽,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 作者:佚名时间:2007-11-24 19:51:00 内容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开展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情况和意义,提出了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步骤、内容和方法,介绍了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用于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设想建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景观环境作为客观物质系统,由于鲜明的色彩、线条、形态和性质等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定形式,具有满足人类追求美的客观意义。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生活环境一部分的美学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正是基于这方面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其评价目的在于预测和评价拟建项目在某一特定区域造成的景观及视觉影响的显著性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早已受到重视,并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欧共体明确规定,在评价拟建项目时,必须进行景观的直接和间接潜在影响评价。我国的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迄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本文旨在介绍与景观及视觉影响有关的概念,探讨评价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等。介绍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用于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设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的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1 基本概念 1.1 景观 景观是指构成视觉图案的地貌和土地覆盖物,土地覆盖物由水体、植被和人工开发的景物(包括城市外表)等组成。景观也是人眼从一个角度看到延伸着的自然景色,还可将其看作是地球表面上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同的各种特征的总和。从评价的意义上说,“景观”主要是指那些有特色的景物和地方性赏心悦目的独特景色。从景观生态学来分,其类型大体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天然奇景和壮观优美的建筑、主体公园、城市雕塑、文化古迹)等。从时间上则可分为历史景观、现代景观。 1.2 视觉影响 视觉影响是指视觉资源和观察者对在一个统一协调的景观中介入一种负面格调的实体所做的反应。 1.3 景观及视觉影响 景观及视觉影响的区别在于景观影响是指景观结构、性质和质量方面的改变,视觉影响则是指景观外貌方面的改变和这些变化对人的影响。因此视觉影响可以看作是景观影响的一个部分,它涉及到对景色、观赏者和视觉美学的影响。景观及视觉影响具有直接可见性、不易改变性等特点。景观及视觉影响强调的

江西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含附图)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内容摘要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

GIS技术在景观视觉分析中的应用

2008年8月第6卷第4期 地理空间信息 GEOSPATIALINFORMATION Aug.,2008 Vol.6,No.4GIS技术在景观视觉分析中的应用 张艳军,曾

地理空间信息 3景观视觉分析评价分析 3.1通视分析 所谓通视性分析就是分析在三维空间中观察者发现目标的概率。指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可见性问题,计算视点能可视的地形表面区域集合的问题。基于格网DEM的通视问题,为了简化问题,可以将格网点作为计算单位。这样点对点的通视问题简化为离散空间直线与某一地形剖面线的相交问题。(图1)通视性计算方法主要采用了从到区域法。它是建立在射线可视性算法的基础上的一种可视性分析方法。射线可视性算法的原理是通过判断从视觉(观察点)到目标点之间的连线是否有遮挡来判断目标点的可视性。若无点遮挡。则目标点可视,否则不可视。PRV A算法能够找到最少的射线来覆盖2D平而上的点。然后用射线可视性算法计算出射线上每一点的可视性。这里所谓射线是指X-Y2D平面上的有向线段,它是从视点到目标点之间的点构成的有向线段。根据观察者的选择,通过DEM数据模型把点集的空间坐标(x,y,z)作为目标用不同颜色来显示从观察点到目标点之间的通视的线段区。同时经过通视分析计算,得到是否通视的结论,以光束不同色彩在屏幕上显示出通视区和不通视区。 图1通视分析示意图(图上灰色区域为不可见区域) 本次研究主要指从主要的观景点能否看到关注建筑景观及有没有视线阻挡,将这种关系在3D模型中表示出来,就是指从不同方位的观景点是否和目标建筑的通视问题。通视的分析应用ArcGIS的Spatial Analyst 扩展模块分析和处理栅格数据的工具和平台,结合空间分析的数字模型分析。明确目标观察点的海拔高程,即这个点与科技馆位置的高程模型点所在线段间是否通视,只要能看到,就视为通视。(见图2)。 图2观察点的通视分析 3.2可视域分析 可视域分析是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研究某一区域通视情况的地形分析,可视域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

探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分析

探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09T16:28:25.0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作者:周川疆 [导读]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一项艺术形式的工作设计,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观赏与服务,因此,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与美学设计理念的有关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景观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们在视觉上体会到其观赏的美感。 乌鲁木齐广域博创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一项艺术形式的工作设计,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观赏与服务,因此,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与美学设计理念的有关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园林景观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人们在视觉上体会到其观赏的美感。其中,在园林景观设计里面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就是视觉元素,因为在人们观赏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大多数观赏者都会先用视觉来感触园林景观,所以如果有一个较好的视觉元素,就可以让人们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里面,进而时的心情变得更加愉快。因此,本文就将对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元素;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将美学知识、建筑学知识、以及环境建设和规划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较为综合的设计工程。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有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在精神上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并且对于审美的能力也有了提升。因此园林景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于园林景观在审美上的设计。因为人们非常注重第一眼的印象,而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通过视觉元素来进行评判,所以园林景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视觉元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视觉”的概念有两层意义:其一,就人的一般感觉方式说,“视觉”是受传者或观众获取设计图像信息的主要感觉方式,这是“视觉”的一般概念。其二,就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交流过程看,“视觉”就是设计图像。这是“视觉”的特殊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创造的是设计图像,受传者或观众通过接触设计图像获取相泣的信息。因此,在整个视觉传达的过程中,“视觉”的产生、转移和获取都是以设计图像为基础的。 2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 构成视觉艺术品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它是一切形态的基础,一切造型的根本。自然界所有的物体都离不开点、线、面,所有的形态也可以归结于点、线、面。而其构成原理是把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视觉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要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基本要素物化,置换成具体的园林设计要素。城市中景观空间可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点状空间包括交通岛绿化,街头绿地、公园等小型公共空间。线形空间主要指滨水带、道路、防护林带等空间。面状空间则包括居住区、厂区、风景区等面积较大的空间。由于各类空间类型植物景观均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较强的功效性,使其在改善环境、愉悦身心、调节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1 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点作为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画面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元素,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在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中,植物、亭子、石凳、湖等都能作为点,而这些点所在的方位以及摆设都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全局。在设计的过程中,这些点可以具有一定的功能,也能充当一种装饰带来视觉上的某种美感,更可以用来传递某种视觉上的信息。基于点的聚积的特点,当他们出现在景观中任何地方,无论是园林景观角落还是位于整个经管的正中心,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功的吸引人们的眼球。另外,其对称性会给人带来整齐的感觉,这种特点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已被广泛应用。 2.2 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线是由点规则状态下形成的,是点在形同方向相同排列下形成的,也就是说线是点在规则状态下形成的轨迹,当然线也有自己的特点,线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有粗有细,长度和方向就是线最主要的特征。线在感官上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例如线的力度、移动、弹力、速度等形态。线能够引起人们在视觉上的感官,有自己的独特性,线使用得当能够提高其美观度,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景观产生破坏和不和谐。在线条运用中,不同线条在景观组合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园林中有特定的线的景观元素,如灯、围栏、长廊、道路、长桥等。线的直性特征在景观中能够给人一种坚毅、刚正的特征,能够表达景观的严肃性。另外线条还能够彰显园林景观的主体性,如城市中心公园、纪念性公园等都以线性元素为主。线在景观中是较为常见的,线条的搭配也是多种多样,线条的形态、方式、动态都能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2.3 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面的应用主要就是体现在平面上,同时也可以在园林景观的立体空间中有所体现,能够进行倾斜或者是垂直的处理,还能够利用平行、相交以及切割等对面进行特殊的展示,然后通过这种不同的变化效果,让整个园林景观的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面元素一般会在不同色彩的组合之下以及多次的强调中,慢慢凸显出来,进而与周围的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进而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 2.4 形体的应用 点线面在空间中的随意连接的结果就是形体,在园林景观中的主要表现是:假山、房屋建筑、雕像等,这些形体增添的是整个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其特异的结构,带给人的是不一样的视觉冲击,这种多样性使得形体能够和多种元素进行组合,并且在与其他元素的协调、相对的存在中,带给人的又是另一种舒适、空旷的视觉体验,引人遐想。 3 视觉元素运用的技巧 人们能否充分的感受到园林景观所带来的魅力,园林中的水流、植物、建筑等视觉元素就成为了关键因素,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才能使园林景观的魅力完美的呈现。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时需要技巧的,首要的是,巧妙灵活的运用点线面体,园林中的景观各异,但可能某个点、线、面就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意境,正是这种不一样的意境,就能使园林具有独特的美;更要合理的搭配色彩,设计师巧妙的搭配,结合设计所要表达的主旨,带给人丰富的想象,就能使园林景观具有别样的视觉享受。 4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针对视觉来说,它不仅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的视觉经过对外界环境的接触,能够在

基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基于景观格局定量分析的滨水区景观建设 摘要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解析了滨水区的概 念及其内涵。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滨水区已成为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而构建生态循环系统、重塑滨水景观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以包括南湖荡主体及沿湖岸 500 km的区域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其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相关分析评价,针对南湖荡3个景观子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每个子区因地制宜地进行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态景观建设,以期实现滨水区的生物平衡、滨水景观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建设;景观生态;景观格局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由于人有亲水、近水的天性,水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外,更需要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水不仅是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优越的景观,对滨水地区的发展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滨水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人类活动对其干扰强度大,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即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既形成了滨水地区水生态的一些优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今,如何建设高效、健康、安全的滨水景观成为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 1.滨水区概念及其内涵水景观包括水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两部分,统称为“滨水 景观”在滨水景观建设中引入滨水区的概念,即生态影响环境范围内水域(江、河、湖、海)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包括水域、水际线和 陆域 3个区域,应综合考虑水与陆地的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进行景观建设。景观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是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 有关并且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 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规划管理。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建设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特征的 综合分析,为景观规划提出最优化方案。 滨水区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纵观滨水景观建设的研究历程,目前国内滨水区景观建设规划中仍然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对水域、水际线和陆域的综合考虑。目前现有景观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从滨水区这个整体范围内予以全面考虑和综合解决。②对于景观生态、景观格局的分析比较欠缺。虽然目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思想已经逐步引入滨水景观建设中,但尚无一套系统的理论。③没有定量描述。目前的景观建设主要是定性的分析,对景观没有定量分析与评价。 滨水区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多目标的系统工程 J,应该综合融入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据,对滨水景观进行格局分析,为滨水区景观建设提供依据。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doc 8页)(正式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 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 (1).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 (1) 介绍了国内外开展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情况和意义,提出了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步骤、内容和方法,介绍了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用于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设想建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景观环境作为客观物质系统,由于鲜明的色彩、线条、形态和性质等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定形式,具有满足人类追求美的客观意义。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生活环境一部分的美学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正是基于这方面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其评价目的在于预测和评价拟建项目在某一特定区域造成的景观及视觉影响的显著性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早已受到重视,并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欧共体明确规定,在评价拟建项目时,必须进行景观的直接和间接潜在影响评价。我国的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迄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本文旨在介绍与景观及视觉影响有关的概念,探讨评价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等。介绍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用于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设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的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1 基本概念 1.1 景观 景观是指构成视觉图案的地貌和土地覆盖物,土地覆盖物由水体、植被和人工开发的景物(包括城市外表)等组成。景观也是人眼从一个角度看到延伸着的自然景色,还可将其看作是地球表面上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同的各种特征的总和。从评价的意义上说,“景观”主是指那些有特色的景物和地方性赏心悦目的独特景色。从景观生态学来分,其类型大体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天然奇景和壮观优美的建筑、主体公园、城市雕塑、文化古迹)等。从时间上则可分为历史景观、现代景观。 1.2 视觉影响 视觉影响是指视觉资源和观察者对在一个统一协调的景观中介入一种负面格调的实体所做的反应。 1.3 景观及视觉影响 景观及视觉影响的区别在于景观影响是指景观结构、性质和质量方面的改变,视觉影响则是指景观外貌方面的改变和这些变化对人的影响。因此视觉影响可以看作是景观影响的一个部分,它涉及到对景色、观赏者和视觉美学的影响。景观及视觉影响具有直接可见性、不易改变性等特点。景观及视觉影响强调的是客观实体存在与人的感觉之间的联系,并求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 2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是预测、评价拟建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与运营管理中可能给景观及环境带来的不利与潜在影响,提出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从而使建设项目对景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评价的程序主由以下步骤组成:确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英国: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 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20)划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综合报告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二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城镇发展进程与现状特征 (4) 一、概况 (4) 二、城镇发展进程 (5) 三、设市城市综合评价 (6) 四、城镇现状特征 (8) 第二章城镇发展基本条件 (15) 一、社会经济 (15) 二、资源条件 (17) 三、生态环境 (19) 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20) 一、战略依据 (20)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1) 三、城镇发展战略 (22) 四、城镇发展方针 (24) 第四章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26) 一、总体结构 (26) 二、城镇发展轴 (27) 三、城镇密集地区 (27) 第五章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28) 一、城镇人口规模 (28) 二、建设用地规模 (30) 第六章城镇体系功能定位 (31)

一、省域中心城市 (31) 二、区域性中心城市 (32) 三、地区性中心城市 (33) 四、县(市)域中心城市 (34) 五、重点镇 (34) 六、一般镇 (36) 第七章城镇支撑体系 (36) 一、基础设施 (36) 二、社会设施 (43) 三、生态环境保护 (44) 四、安全保障设施 (47) 第八章规划实施 (50) 一、开发建设管制 (50) 二、区域发展协调 (58) 三、政策建议 (59) 附录一: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61) 附录二: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主持单位、主编单位 (62) 附录三: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工作组 (63) 后记 (64)

前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和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的精神,“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编制工作于2001年初全面展开,在湖北省建设厅的直接领导和主持下,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承担了具体的编制工作。 本规划的基本宗旨是全面贯彻和实施《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所确立的城镇化战略,提出符合湖北实际、显示湖北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城镇体系构架,以带动和支撑湖北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使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的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本规划的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对城镇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并为城镇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综合保障体系,以增强城镇的协作性和互动性,提升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增强城镇的整体效益。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家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1—2005年,中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并对重大项目作了远景考虑和展望。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湖北省行政区划所辖的地区,并在重大问题的论证和重大设施的布局上与周边省、市进行了相应的协调。 本规划组于2001年2月赴建设部咨询,了解全国各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最新进展和最新动态,以及建设部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和建议;2001年3月请湖北省建设厅有关业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之后,规划组开展了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论证工作,并先后赴鄂东、鄂西北、鄂中南和鄂西南地区的重点市、县、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规划组编研出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初步成果。 2001年11月和2002年1月,先后请湖北省内的专家和建设部的领导及专家就初步成果进行了咨询论证,2002年4月,湖北省建设厅又安排厅党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专门听取了规划组的汇报,200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持召开了15个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意见征询会。在修改过程中,按照国家建设部、中央编办、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精神,深化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有关强制性内容。 根据建设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审查办法》规定的程序,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于2002年10月16—17日组织专家审查组对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技术审查。规划组根据审查意见(规划综函2002第077号)对规划成果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02年12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城镇体系规划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同意《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上报国务院审批。 第一章城镇发展进程与现状特征 一、概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东邻安徽,西连重庆,南界江西、湖南,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国土面积18.59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4%,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土地利用总体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为北、西、东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向南敞开

楚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楚雄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1.楚雄州概况 全州辖楚雄、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10县(市),10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53个、乡50个。2007年全州城镇化水平为28.40%,全州十县(市)城镇建成区面积114.14平方公里,其中县(市)驻地城镇建成区面积55.37平方公里。 空间格局: 楚雄州城镇地域分布存在着坝区和山区、半山区之间,交通便利地域与交通相对不便地域之间的差异,主要城镇集聚在州域交通干道沿线呈带状分布。具体为,由连接州域东西的楚大高速、安楚高速,在州域东西两侧分别连接南北的永武高速、武禄公路,南永二级公路构成州域环状交通干道,而这一干道沿线分布了九县一市中的八个中心城镇。就城镇密度而言,州域中南部城镇密度大,而南部、西北部、东北部城镇密度小。 2.等级分区(中心城市楚雄市) 见附图,可以看出我把图分为了三个等级,中心城市-楚雄市 楚雄市是昆明通往滇西的门户,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辖区内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药物产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紫溪山森林公园及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烟草业是楚雄市的经济支柱,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冶金和建筑建材业、机械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是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楚雄市空间结构: 楚雄市辖各城镇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楚雄市驻地鹿城镇为核心,有8个城镇处于这一区域,多分布于东西向交通干道沿线;西部分布有6个城镇,大多远离交通干线。东片区在GDP、总人口、人均收入等方面均大大高于西片区,并且在空间距离与交通联系上也比西片区紧密,这样的空间格局有利于产业、人口和市政设施的高效集中,也有利于城镇职能的分工。 楚雄城市中心区以鹿城镇、东瓜镇为中心,向西北连接紫溪镇,东北连接苍岭镇,东南连接子午镇,西南连接东华镇,形成一个中心组团、南北各一个次要组团的格局。区内龙川江自西而东横贯城区,与青龙河一起,构成“T”字型水系。城区沿坝区南北向发展,用地功能布局紧凑。 城市职能: 州府,州域中心城市,全州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的龙头。是整个楚雄州的经济的枢纽,是楚雄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职能结构: 工业城镇地位突出。烟草及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和建材业是楚雄市的优势产业。污染工业大多集中在东北部下风向的桃园片区;非污染工业布置在东南方向的富民片区。 城镇第三产业地位上升趋势明显。楚雄旅游资源丰富,以彝族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产业结构不均衡,尤其商贸流通产业、信息服务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落后。高等教育不足而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科技教育水平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城镇职能多样化演变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地位下降,而绿色食品加工业、医药、冶金、制造业和旅游业发展加快。 区位优势: 楚雄地处连接昆明与大理、保山等滇西城市的要道。随着南(华)永(仁)二级公路开通和元(谋)双(柏)二级公路建设,正在形成北接永仁、元谋,南通墨江的南北通道,使得楚雄市成为从四川及我国内陆地区进入东南亚、南亚捷径上的重要节点。计划修建的楚(雄)——广(通)高速公路,也将大大加强楚雄与广通这一区域交通枢纽的联系。楚雄的传统交通区位即将得到重大提升。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视觉与建筑角度分析

视觉分析 1.水平视野分析 水平视野分析研究的是设施的横向宽度及空间的纵深距离。科学测定,水平方向视区的中心视角10°以内为最佳视区。人眼在中心视角20°范围内为瞬息视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识别物体。人眼在中心视角30°范围内为有效视区,需要集中精力才能辨别物体形象。人 眼在中心视角120°范围内为最大视区,需要集投入相当精力才能识别物体。如果转动头部,人的最大视区范围可达220°。 2.垂直视野分析 c垂直视野分析研究的对象是物体的高度及总体平面配置的进深度。根据科学测定,垂直方向视区中人眼的最佳视区在视平线一下10°,视平线以上10°到视平线以下30°为良好视区,视平线以上60°到视平线以下70°为最大视区。 3 3.视野协调分析 s视野协调分析研究的是对视野整体协调性进行的分析。人在观察物体时一般存在三种状态,即远眺,近看与细查。远眺适合总览物体全貌,近看适合观察个别物体,细察是对物 体的纹理,材质,肌理等进行仔细的观察。

关于沿街建筑距离D和高度H比值的建议 2007-12-03 18:47:12 【内容提要】引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城市沿街建筑距离 D和高度H的比值。设想适用温州地区 的 D/H值,以创造优美多变的城市空间。 【关健词】沿街建筑高度距离 D/H比值 二○○一年三月温州市规划局出台了一部《温州市规划管理技术审批规定》(以 。除了市区按照该“市规”执行外,各县镇可参照执行。由于“市 下简称“市规”) 规”起的作用是法规效力,是规划管理的依据,因此,只有把握和理解“市规” 的九章规定,才能够发挥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将规划的技术管理工作做 好,推进城市化进程。 但“市规”现在是颁布试行,在条文的字行句间,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像“市规”第五章第 5.2条:“道路两侧建筑物高度退让。”就有这样的情况。 “市规”5.2.2款规定:新区城市道路及商业街为保证自身的日照、通风和两侧 建筑的采光和通风,道路两侧建筑高度达到 1.5(B+S)倍后,应按斜线向后退 让,如图1。其中H=1.5(B+S)。即临街高度 H等于街道红线宽度 B加上一侧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S的1.5倍。该款既指明适用于新区城市道路及商业街;又明确了这些街道两侧的 建筑高度定量值为 1.5(B+S)。 众所周知,古鹿城三十六坊,一坊一河两岸绿,小桥流水人家悦。现温州四个现代化,万户百工市场闹, 车水马龙大众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城市资源,入口集聚日益加快,温州大都市将在当今一代的温州 人手中建立。道路交通规划已然绘就、城市骨架也已搭成,深谙商机的温州人抢占利好地段,喜欢街道两 旁设店创业,因此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激励得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沿街建筑,指沿街道两侧来布 置的建筑。沿街可以布置商店、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各类建筑。由商店组成的街道我们称为商业街。温 州大街小巷商铺林立,早些年几乎可以说新旧街道全可称为商业街。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规划师、建筑师已经认识到新区城市道路与商业街的不同,设计规划有全然不同的标准。据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 业考试指定用书《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上)介绍,外部空间的类型分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封闭空间三种。 一般商业街采用封闭的组合形式,建筑物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密度大,便于人们对话,就近选择自己所需 要的商品。开放的组合形式,一般由公共建筑所组成,特点是空间开敞,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日照条件, 充分地利用环境,塑造优美的绿化,怡人的交往空间,这种沿街建筑的组合方式是不适合于用作商业街的。 因此“市规”将新区街道和商业街合用同一条款,拟显不妥。 为了获得多样而又和谐的城市空间,就是要“具有完整统一 的体形组合;富有变化的街景和外轮廓线;统一和谐的建筑 形式和风格;统一和谐的色彩与质感处理;完整统一的处部 空间序列。”[1]所以,单一的空间形态是温州不能效仿的, 应规划多类型的空间形态,创造丰富和谐的城市环境。 由于两旁建筑物界定了街道。街道左右前后被形态各异的建 筑物包围、分割、穿插、封闭,赋予人们不同的感受和认知。 而飘渺的虚空和踏实的硬地除了布置设施小品外还不能变 动许多,因此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形态和高矮就成为不同空间 的塑造者。我们为了分析方便,仅以建筑物的高度作为对象, 假定建筑物是方块形的,来讨论街道宽度D与两侧建筑高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