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的四种抗凝剂

常用的四种抗凝剂

常用的四种抗凝剂

常用的四种抗凝剂:

1)EDTA:其机制是通过与水相中的钙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阻止血液凝固,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因此检测血液样本中指标的酶活时,不推荐使用此抗凝剂。

2)肝素:是血液化学成分测定中好的抗凝剂,其抗凝机制是与抗凝酶Ⅱ一起,在低浓度能抑制因子Ⅸa、Ⅷ和PF3之间的作用,并能加强抗凝血酶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还有抑制凝血酶的自我催化及抑制因子X的作用。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是10.0~12.5 IU/mL血液。

3)枸橼酸盐:其抗凝机制是枸椽酸盐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4)草酸钾:通过草酸根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其无凝血功能。钾、钙含量测定的血样不能用草酸钾抗凝。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抗凝剂的种类及用途 一、引言 抗凝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防止血液凝结或减少凝血过程。它们在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和手术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凝剂及其用途。 二、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防止血液凝结。它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此外,普通肝素还常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和体外循环等过程中,以减少血液凝结的风险。 三、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与普通肝素相似但分子量较小的抗凝剂。它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更稳定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因此更易于使用和控制。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脏病、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更稳定,不需要频繁的实验室监测。 四、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华法林的治疗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凝

血时间在目标范围内,避免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药物作用于特定的凝血因子,具有快速起效、作用可逆性好、剂量稳定等优点。它们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症状,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疾病。 六、抗血小板药物 除了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也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的治疗。 七、结论 抗凝剂的种类繁多,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是常见的抗凝剂,它们在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也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通过合理使用这些抗凝剂,可以减少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抗凝剂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测和控制,以避免出血等副作用的发生,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

四大类10种抗凝药物详解 抗凝药是用于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来预防动脉和静脉疾病的发生。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等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抗凝药可以广泛应用于预防中风、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外周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体外循环的抗凝等。 抗凝药按照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四大类: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凝血酶间接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和Xa因子抑制剂。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凝血X因子的形成,影响凝血瀑布的形成,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维生素K拮抗剂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通过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来减少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因子Ⅶ、Ⅸ和Ⅹ,从而达到抗凝的作用。华法林是一种代表性的维生素K拮抗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奏效慢而持久,适用于需要长期维持抗凝的患者。同时,药物和食物对

华法林有影响,需要注意避免与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同时使用。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但需要注意其与其他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如头孢菌素类和对乙酞氨基酚等,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而一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和口服避孕药等,则会降低其抗凝作用。此外,一些中药和食物也可能会影响其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 在使用华法林时,需要对其用药量进行监测。目标INR 依病情而定,一般为2.0~3.0.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的几天内,需要进行多次监测,以确保剂量的准确性。如果INR未达标,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剂量。在INR达到目标值并稳定后,每4周检查1次即可。 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钙是常用的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可以通过与抗凝血酶(AT-Ⅲ)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Ⅹa、Ⅱa因子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肝素钙的用法用量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一般为深部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对于预防高危患者血栓形成的情况,可以在手术前2小时先给药5000U,以后每隔8~12小时给药5000U,共7天。

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一、抗凝剂的原理 抗凝剂是一种能够延缓或阻止凝血过程的物质,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液凝血系统 的关键环节,实现抗血凝作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凝剂及其原理: 1.肝素类抗凝剂:肝素作为一种天然的抗凝剂,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抗 凝:①与抗凝剂III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②与抗凝酶结合,促进抗凝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凝血因子。 –肝素的应用范围:常用于血栓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肝素的副作用:肝素可引起出血、低血压、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2.华法林类抗凝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作用,降低凝血因子 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应用范围: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房颤动等疾病。 –华法林的副作用:华法林容易引起出血,且需要定期检测凝血时间。 3.阿司匹林类抗凝剂: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 液的凝结能力。 –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胃肠道出血、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二、抗凝剂的应用范围 抗凝剂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范围: 1.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往往具 有血液易凝血的倾向,使用抗凝剂能够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长期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等高血栓 风险人群,使用抗凝剂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3.心房颤动的治疗:心房颤动患者血液易于凝固,使用抗凝剂能够降 低血栓的风险,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4.肾脏病患者的血液净化:抗凝剂可用于肾脏病患者的血液净化过程, 防止血液在透析过程中的凝固,保证治疗效果。 5.血液检验和实验室研究:在某些血液检验和实验室研究中,为了避 免血液凝固,需要加入抗凝剂。 三、抗凝剂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在使用抗凝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严格控制用药用量:抗凝剂是一种具有明显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的 药物,用药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物监测结果以及临床病情进行调整,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 2.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对于使用华法林等需要监测凝血时间的抗凝剂,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凝血指标检测,以确定剂量的合理性,避免出血或血栓风险。 3.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抗凝剂与其他药物如抗菌药物、解热镇 痛药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咨询医生避免不良反应。 4.注意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抗凝剂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出血、过敏反 应等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结:抗凝剂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了解抗凝剂的原理和 应用范围,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凝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由于抗凝剂具有一定的风险,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常用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种类及应用 一、基本概念 凝固:将血液从血管中抽出,如果未经抗凝,也不做其他处理,通常在几分钟内便自动凝固.一定时间分离后上层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血浆与血清的区别是:血清中无FIB 抗凝:应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离心分离后的上层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或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促凝:帮助血液快速凝固的过程. 促凝剂:帮助血液快速凝固以达血清快速析出的物质。一般成分为胶类物质. 二、常用抗凝剂的抗凝原理及适用 1、肝素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红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

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2、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EDTA盐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一般血液学检测。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 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盐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3、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分析和生化测验。 三、各种一次性真空采血管用途

抗凝剂主要成分

抗凝剂主要成分 介绍 抗凝剂是一种可以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凝血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凝血过度时,就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抗凝剂的主要成分可以通过干扰凝血过程中关键的因子或酶来达到抗凝效果。 常见抗凝剂 1. 肝素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它能够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肝素主要有两种类型:不分子量的肝素和低分子量的肝素。不分子量的肝素通常需要通过静脉注射,而低分子量的肝素可以通过皮下注射。肝素具有广谱的抗凝活性,适用于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和心脏搭桥手术等。 2.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再循环来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它是一种口服药物,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等。使用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 凝血时间在合适范围内。 3.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逐渐成为抗凝治疗的重要选择。这些药物的特点是方便口服、剂量稳定不需要监测,但价格相对较高。代表性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有: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它们分别通过抑制凝血酶IIa和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复合物来发挥抗凝作用。

抗凝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1.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剂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特别是对于有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应用场景有:手术后、长期卧床不动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等。 2.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抗凝剂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例如,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心房颤动导致的栓塞事件。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凝剂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和再血栓形成的风险。 3. 血液透析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要与体外透析器进行接触,而透析器表面的材料容易引起血栓形成。抗凝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透析器与血液接触过程中的血栓形成,提高透析效果。 抗凝剂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1. 出血风险 抗凝剂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出血风险。不同类型的抗凝剂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风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2. 药物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以与抗凝剂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抗凝效果或增加出血风险。在使用抗凝剂的同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特别是NSAIDs、阿司匹林、抗癫痫药物等,并告知医生。 3. 妊娠和哺乳期 抗凝剂在妊娠和哺乳期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某些抗凝剂可能对胚胎或胎儿造成损害,而且在哺乳期也可能通过乳汁转移给婴儿。在怀孕或哺乳期的患者中,医生需要仔细权衡利益和风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浆与抗凝剂

使用全血和血浆检查,在采集标本时要加入抗凝剂,检查的项目不同,所加的抗凝剂也不同,常用的抗凝剂有: 1、草酸盐常用的有草酸钾、草酸钠和草酸铵,它们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钙离(Ca2+)形成不解离的草酸钙,失去Ca2+的凝血功能而起抗凝作用。常用于临床化学和血液学检查。高浓度钾离子(K+)或钠离子(Na+)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而草酸铵则可使血细胞膨胀;故测定血细胞比容时用草酸铵和草酸钾或草酸钠两者混合的抗凝剂。若用草酸钾或草酸钠作抗凝剂,与肝素为抗凝剂测定的血细胞比容比较,可降低8%~13%,此时的血浆量也相应增加,用它测定血浆中化学成分,结果可低5%左右。标本中加入高浓度的草酸盐抗凝剂,可发生溶血和改变血液pH,干扰测定血浆中的钾、钠和氯,还能抑制有些酶的活性。其优点是溶解度好、价廉,2mg草酸盐能抗凝lml血液。 2、肝素是生理性抗凝剂,抗凝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和稳定血小板的作用。所用制剂多为肝素的钠或钾盐,除有些因肝素能干扰的凝血机制检查项目外,绝大多数的检查都可用肝素作为抗凝剂。20U 肝素可抗凝lml血液。 3、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的是它的钠或钾盐,抗凝作用是与Ca2+络合而使Ca2+失去凝血作用。适用范围与草酸盐基本相同。1-2mgEDTA盐可杭凝1ml血液。 4、枸橼酸盐主要为枸橼酸钠;抗凝机制与草酸盐相似。在血中的溶解度低,抗凝力不如前几种抗凝剂。多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5mg枸橼酸盐可抗凝1ml血液。 5、氟化钠与Ca2+结合而起抗凝作用,因其抑制细胞分解葡萄糖,故用于葡萄糖测定。

心内科常用的几种抗凝血药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一、抗血小板药物: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1)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2)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 (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 2,阻碍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氯吡格雷、沙格雷、噻氯匹定; 3,血小板膜糖蛋白ⅡⅢa受体阻断剂:替罗非班 4,凝血酶抑制剂(凝血酶是最强的血小板激活剂):水蛭素、阿加曲班; 5,同时改善微循环,治疗血栓前状态的药物:川芎嗪、血栓通、灯盏细辛。 二、抗凝药物: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激活抗凝血酶Ⅲ发挥抗凝作用):肝素、低分子肝素;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通心络胶囊、疏血通注射液)、阿加曲班; 3,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抑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双香豆素类,如华法林; 4,此外还有:凝血酶生成抑制剂、凝血酶受体抑制剂、重组内源性抗凝剂(蛋白C、抗凝血酶等)。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1,第一代纤溶药:链激酶、尿激酶; 2,第二代纤溶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3,第三代纤溶药:重组纤溶酶激活剂瑞替普酶()为的变异体;4,降纤维蛋白原药物:蚓激酶、蝮蛇抗拴酶; 5,另外临床还将巴曲酶(降纤酶)用于脑梗死的溶栓。 四、促凝止血药物: 1,促进凝血酶活性的药物:维生素K1、维生素K 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巴曲酶(立止血); 2,凝血酶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300或400支)、人纤维蛋白原(0.5支)、人凝血因子Ⅷ(400万); 3,纤溶酶抑制剂:氨基乙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抑胰肽酶;4,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酚磺乙胺(止血敏)、垂体后叶素、卡络柳钠(安络血)、去甲肾上腺素; 5,鱼精蛋白。

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常用抗凝剂的原理和应用 1. 引言 在医学领域,抗凝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用于延长血液凝固时间,预防和治疗 血栓形成。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凝剂,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2. 肝素 •原理:肝素是一种多糖类抗凝剂,通过与抗凝血酶、补体C1酯酶抑制剂等多种凝血因子结合,干扰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肝素广泛用于心脏手术、血液透析、急性冠脉综合征等需要迅速抗凝的临床情况。此外,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栓塞症。 3. 华法林 •原理: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循环再生,减少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常用于长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复发,如心房颤动患者。此外,华法林还用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和预防。 4. 磺达肝癸钠 •原理:磺达肝癸钠是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抗凝剂,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凝血酶催化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磺达肝癸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特别适用于手术后、肿瘤患者和长途旅行者。此外,磺达肝癸钠还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的栓塞的治疗。 5. 小分子肝素 •原理:小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低分子量衍生物,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可预测的抗凝作用。它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干扰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应用:小分子肝素常用于手术后、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诱导排卵等需要迅速抗凝的情况。此外,小分子肝素还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高危术后患者。 6. 新型口服抗凝剂 •原理:新型口服抗凝剂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类抗凝剂,与传统的华法林不同,它们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抗凝药物的种类

抗凝药物的种类 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和其他凝血相关疾病的药物。它们主要分为抗凝剂、血液淡化剂和血栓分解剂。抗凝药物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心脏血管病,也可以预防手术期间凝血障碍。 抗凝剂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凝集,阻止血管黏液成分的释放,从而降低血管的黏液,抑制和预防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比伐肝素、吡啶磺酰胺、普伐肝素、阿司匹林、重组人衍生的凝血因子Ⅲ、阿米替林和氯吡格雷等。 血液淡化剂是一类药物,它们可以减少血液的粘度,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它们可以降低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浓度,防止血管黏液的形成,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常用的血液淡化剂有氟哌酸、非那雄胺、氯格伦血清素洛塞、氯去安定和维苏酯等。 血栓分解剂是一类针对既往发生血栓栓塞的患者,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刺激血小板的自解的药物。作用原理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促进血栓的解体、溶解和消失。常用的血栓分解剂有葛兰素司汀、舒尼替尼和普拉格列酮等。 抗凝药物在治疗凝血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肝毒性、肾毒性等。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时,患者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和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此外,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血液化验和肝功能,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抗凝药物是抗凝血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它们在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心脏血管病等凝血障碍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抗凝剂、血液淡化剂和血栓分解剂。使用抗凝药物时,由于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和药物说明书正确使用,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液化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凝血障碍疾病。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

2023常见的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全文)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导致相应部位血供障碍。 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动脉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原因。 抗凝药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而防止血栓形成,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抗栓药物,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等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疾病,广泛应用于房颤、急性心肌梗死(AMI)、外周静脉血栓、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体外循环的抗凝等。 1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 1.1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抗凝机制 通过与抗凝血酶(ATⅢ)的相互作用间接抑制Ⅱa、Ⅹa、Ⅸa、Ⅻa、Ⅺa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1.2 代表药物——肝素(UFH) 肝素为存在于肥大细胞分泌颗粒的氨基葡聚糖,因最早在肝脏发现而得名,后来证实肺含量最高。药用肝素主要从猪小肠粘膜或牛肺提取,平均分子量15000Da。

肝素为带大量负电荷的大分子,在肠道破坏失活,口服无效,皮下注射缓慢而不规则,常用静脉给药。 肝素使用注意事项: Ø肝素不可肌肉注射给药; Ø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器质性病变、视网膜血管疾患、服用抗凝血药者、孕妇及产后妇女慎用应慎用; Ø对肝素过敏者、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者禁用; Ø肝素代谢迅速,轻微过量停用即可,严重过量应用硫酸鱼精蛋白缓慢静注予以中和,通常1mg鱼精蛋白能中和100单位肝素,如果肝素注射后已超过30分钟,鱼精蛋白用量需减半。 1.3 代表药物——低分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解聚制得的一种低分子量氨基葡萄糖,平均分子量约4000~6000Da,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达肝素、亭扎肝素、阿地肝素、瑞维肝素等,低分子量肝素,并不是一种药品的通用名,而是一类药品的统称。 低分子肝素使用注意事项: Ø不能用于肌肉注射,一般选择深部皮下注射;

生化常用抗凝剂

常用抗凝剂阻止血液凝固的原理 抗凝----应用化学或物理学的方法,抑制或除去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一、枸橼酸钠 【原理】枸橼酸钠(柠檬酸钠)是枸橼酸钠的三钠盐。它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使Ca2+失去凝 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应用范围】血沉、凝血象、血小板功能检查及血液保养液。 【用量】凝血象: 109mmol/L水溶液,与血液之比为1:9;血沉: 106mmol/L水溶液,与血液之比为1:4。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 【原理】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凝。 【应用范围】一般血液学检查和血液粘度测定。不适于凝血象及血小板功能检查。 【用量】其有效抗凝浓度为1~2mg/ml血液。血细胞分析仪用EDTA-K2作抗凝剂,用量为EDTA-K2•2H2O 1.5~2.2mg/ml 血液。

三、肝素 【原理】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可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阻止血小板聚集,阻止 血液凝固。 【应用范围】血细胞比容测定、血液粘度测定和多种生化分析。 【用量】通常用肝素的钠盐或钾盐粉剂配成1g/L肝素水溶液。 取0.5ml置小瓶中,37~50℃烘干后,能抗凝5ml血液。 四、草酸盐 草酸盐也是常用的抗凝剂,优点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 血液采集中用何种抗凝剂 1、乙二胺四乙酸(EDTA)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盐。均可与钙离子结全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Na2C10H14O8N2+CA2+CAC10H12O8N2+2NA++2H+ EDTA盐经1000C烘干,抗凝作用不变,通常配成15g/L水溶液,每瓶0.4ml,干燥后可抗凝5ml血液。EDTA盐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公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standard of hematology ,ICSH)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作抗凝剂,用量为EDTA-K2。2H2O1.5-2.2Mg (4.45±0.85μmol)/ml血液。EDTA-NA与

常用抗凝剂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1]

综述 ——常用抗凝剂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 严俊当前在临床上抗凝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常用抗凝剂的选择和使用对临床检测有 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对标本、仪器等的影响。正确及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抗凝剂已成为确保 临床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 抗凝剂的种类较多,如选择不当,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下面介绍几种生化检验常 用的抗凝剂及其用途: (1)草酸钾:常用于尿素、肌酐、纤维蛋白原等测定,不能用钾、钙等测定,对LDH、 丙酮酸激酶、AKP和淀粉酶有抑制作用。 (2)肝素:常用于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氨等测定。抗凝剂比例为50~61u肝素/5ml血。 注意钠盐可使淀粉酶升高。 (3)氟化钠:常用氟化钠—草酸钠混合抗凝剂作血糖测定的抗凝剂,氟化钠可以抑止烯醇 化酶,它可避免血细胞葡萄糖酵解酶的作用,延长标本的保存时间。 (4)二乙胺四乙酸钠盐(EDTA-Na2):生化常用的抗凝剂,但不能用于钙、钠、及含氮物 质的测定,对淀粉酶、肌酸激酶、AKP、ALP、5’-核苷酸酶等可抑制,对丙酮酸激酶有明 显升高的作用。 (5)枸橼酸钠,测定血沉用3.8%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4,凝血试验需 用3.2%枸橼酸钠抗凝,比例为1:9。 (6)实验室使用抗凝剂种类较多,血细胞分析及红细胞比积测定宜用EDTA·K2抗凝,保 证室温下6小时RBC体积不变,抗凝剂比例为1.0~2.0mg/1ml血。 在使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时,抗凝剂的选择对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影响很大。本文 就两种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肝素及草酸盐四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进行了初 探,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分析如下。四种抗凝剂对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影响的比较注:△淋巴细 胞绝对计数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P<0.005 根据ICSH推荐,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EDTA-K2作为抗凝剂,但价格较贵。实验结果 (1)EDTA-Na2对细胞计数几乎没有影响,与EDTA-K2结果比较,七项结果P>0.05,表明: 并且试剂容易购到。因此可以用EDTA-Na2取代EDTA-K2。同时,我们注意到钠盐的溶解 度较钾盐差,因此用钠盐抗凝时,混匀时间应适当延长,这样可以确保抗凝效果。(2)抗 凝剂对红系结果影响不大(P>0.05)。说明在血气分析或血液粘度等实验中,需要同时检 测RBC、Hb、HCT时,可以使用肝素化全血。(3)肝素和双草酸盐抗凝血的计数结果,血 小板计数值降低,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值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WBC、PLT和 LYM分别P<0.05,P<0.005,P<0.005)。分析其原因,EDTA可以使离体后的血小板 离散,成为单个颗粒或细胞通过微孔,而肝素和双草酸盐无此作用。通过涂片,我们看到, EDTA抗凝血片中的血小板呈单个散在分布,而其余两种血片中,血小板大多数呈聚集状态。 在计数过程中,聚集的血小板通过微孔时,由于其体积较大,被当作淋巴细胞计数,因此用 肝素或双草酸盐抗凝时,血小板计数降低,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但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 显著性(P>0.05 )。 抗凝剂和稀释低渗作用对血细胞计数仪有一定的影响[1]。本文用NE-1500血细胞计数 仪检测不同EDTA-K2浓度的标本,观察结果如下: 1.1仪器与试剂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NE-1500血细胞计数仪及配套试剂,定标液,全血质控物。美国The Advanced TM Micro-osmometer Model 3MO型晶体渗透压计。

常用抗凝剂的配置、用法和选择

常用抗凝剂的配置、用法和选择常用抗凝剂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化学药品。其作用为消除钙离子作用。使血液中的钙转变成可溶性的,但不离子化的络合物,药物如枸橼酸钠,草盐酸和二乙胺四乙酸二钠等。另一类为生物制剂,如肝素,其作用是阻止凝血酶的生成,从而抗凝。第三类为离子交换剂,系采用物理性方法防治血液凝固。 1•枸橼酸钠(Sodium citrate):溶于水,不溶于醇。可直接用本品粉末,每ml血液加3~5mg,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按30mg/ml的枸橼酸钠溶液 1 份,血液9 份比例混合剂可使血液不凝固。 因本贫碱性较强,可用枸橼酸调节pH 接近7.0,所含成份为枸橼酸钠56mg/ml,枸橼酸5mg/ml和葡萄糖29mg/ml,成为复方枸橼酸钠抗凝剂,常用于各种动物连接血压计时的抗凝。现用的枸橼酸钠有两种: (1)枸橼酸三钠(Trisodium citrare):有两种结晶水含量不同的成品,一种是2Na3C e H5O7 • IIH2O,其与血浆成等渗浓度为 3.8%;另一种是 Na3C6H5O9・2H2O与血浆成等渗浓度为3.2% (2.5%~4.0%),均为碱性,枸橼酸或其盐与钙作用生成可溶性络合物,当制成 2.5%溶液时,Ph 为7.5。最低的抗凝浓度为0.2%,一般在血液中的最终浓度应为 0.4%~0.6%,是长久以来国际上最通用的抗凝剂。 ( 2) 枸橼酸二钠( Disodium citrare) :因其中含有大量的枸橼酸离子,属于酸性的枸橼酸。 3.5%溶液的pH 为 4.5,其优点是:简化了配置保存液的处方及其配制手续;防止高压消毒时葡萄糖的焦化现象,但大量输血时,枸橼酸钠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2. 草酸钾(Potassium oxalate)和草酸钠(Sodium oxalate):草酸溶于水,微溶于醇,具有溶解度大,抗凝作用强的特点。体外抗凝时1ml 血液用草酸钾1~2ml,微量检验用血较少时,可配成20mg/ml溶液。也可根据需要,用100mg/ml 草酸钾溶液放入试管中摇动,使其分散浸湿管壁周围,置60C烘箱内烤干。草酸钾溶液0.1ml (相当于固体10mg)可阻抗5ml血液凝固。烘烤温度若超过80C,可使草酸钾分解成碳酸钾而失去抗凝作用。由于本品抗凝系于血液内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草酸钙而阻止血凝,故含钾、钙的血样不能用其作抗凝剂。此外,草酸钾对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淀粉酶也有抑制作用。 草酸钠抗凝作用于草酸钾相似常用于凝血因子的测定;不适用于含钠、钙的血样检查。 3. 二乙胺四乙酸二钠 ( Disodium ethylenediaminetera-acetate,EDTA-2Na)

抗凝剂不同种类以及浓度问题

肝素抗凝: 通常用肝素粉剂(每mg含100—125U)配成1g /L肝素水溶液,即每ml含肝素1mg。取1ml可使10ml血液不凝固。 EDTA抗凝: EDTA对血液中钙离子有很大的亲和力,能与钙离子络合而使血液抗凝。每0.8mg可抗凝1ml血液。除不能用于血浆中钙、钠及含氮物质之测定外,适用于多种抗凝。 ICSH 、ICTH 推荐使用 3.13% (0.109M 与草酸钠相比枸橼酸钠的优越性: 首先是Ⅴ因子和Ⅷ因子在枸橼酸钠中更为稳定。 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做 APTT 试验,其对肝素的敏感性远远高于草酸盐抗凝血浆。 草酸盐的缺陷: 与钙形成不溶性沉淀物 肝素可与 AT- Ⅲ作用并抑制许多凝血反应 EDTA 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且对因子Ⅴ保护性差,故草酸盐与肝素这二种抗凝剂除血小板试验外,一般不用。 柠檬酸的枸橼酸根与血中钙离子形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使血中钙离子减少,缓解钙离子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而阻止血液凝固。仅用于体外抗凝血。 常用的血液抗凝剂 1、1%肝素溶液0.1ml于试管内,旋转试管,使溶液均匀浸湿试管内壁,放入80~100℃烘箱烤干,每管能使5~10ml血液不凝。急性血压实验时可在充满生理盐水的动脉套管内注入肝素20~25mg。体内抗凝:500~1000u/kg。 市售的肝素注射液每1ml含肝素12500u(相当于肝素钠125mg,即1mg相当于100u)。应置冰箱内保存。 2、枸橼酸钠 3.8%的枸橼酸钠溶液1份可使9份血液不凝,用于红细胞沉降速率的测定。因其抗凝血作用较弱而碱性较强,不适用于供化验用的血液样品。做急性血压实验时则用5~7%的枸橼酸钠溶液。 3、草酸钾常用于供检验用血液样品的抗凝。在试管内加饱和草酸钾溶液2滴(或10%溶液0.2ml),轻轻敲击试管,使溶液分散到管壁四周,置80℃以下的烘箱中烤干(烘烤温度过高,可使草酸钾分解为碳酸钾而失效),每管能使3~5ml血液不凝。供钾、钙含量测定的血样不能用草酸钾抗凝。 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在实验室检验中,有许多检测项目的血液标本是需要抗凝才可以检测的。而抗凝剂种类较多,实际应用中

抗凝与抗板

抗凝与抗板 临床工作中,面对心肌梗死、房颤、急性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我们常需进行抗栓治疗。 抗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但临床中抗凝、抗板的药物众多,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抗凝治疗药物主要通过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栓形成或对已形成血栓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包括: 1.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激活抗凝血酶 III 发挥抗凝作用,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如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 3. 维生素 K 依赖性抗凝剂:如华法林。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主要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大致可分为: 1. COX 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 2. 血小板 ADP 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噻氯匹定; 3. 血小板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如阿昔单抗。 「抗凝」or「抗板」,掌握 3 点很重要! 1. 血栓类型不同,治疗方向不同 尽管人体内各个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机制相似,但事实上,由于一些微观因素的差别,使得同一种机制的血栓呈现不同的类型。

通常,可将血栓分成四种类型: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以及透明血栓。 (1)白色血栓 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腔内及动脉内,显微镜下检视可见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因此又称血小板血栓。治疗上以抗板为主。 (2)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内,镜下成分主要为纤维蛋白网及红、白细胞。治疗上以抗凝为主。 (3)混合血栓 可见于动静脉及心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流变慢或出现漩涡,导致血小板聚集、凝血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形成灰白色、红褐色交替的结构,成分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 (4)透明血栓 主要发生于毛细血管,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 2. 病因不同,治疗药物不同 同样是血栓,但由于病因的差别,其启动的止血机制也不同,导致形成的血栓本身成分、形态不同。而这样的区别,最终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 (1)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