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戴旋Dai Xuan

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盐城工学院讲师

224051

ygdx@https://www.doczj.com/doc/961474503.html,

2008 07 08

建筑历史

·古、近代园林·

Architectural History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1-0199-03

摘 要 园林建筑是江南园林构成要素之一。江南园林建筑“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并不是木砖瓦片沙石等物无情无

趣的简单堆砌。它们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蕴含着诗情画意。该文通过对拙政园个体建筑的评

析,阐明江南园林建筑蕴含着“虚实相生”、“离方遁圆”、“气脉贯通”美学意蕴,凝聚着古代园林建筑师的艺术创造

精神。

关键词 江南园林建筑 拙政园 美学意蕴 艺术创造精神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one inscape of classical garden in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eir traits are “exquisite, lively, transparent and elegant”. They are not built crudely by brick, wood, tile or grit, but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s, which are full of poet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ngle buildings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this article explains aesthetics implication contained in them, such as feints and ambushes, departing form

square or round, and holding through tone vein, which agglomerates ancient architects’ artistic creation spiri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esthetics implication, Spirit of artistic creation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园林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建筑与建筑形象,实际是这一景观美的三个层次。”[1] 因此,园林建筑之美在江南私家园林当中具有突出地位。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因而,园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建筑本身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更是供人欣赏的景物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观之中,并与其他要素错落有致,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拙政园不仅位于苏州四大名园之首,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高度的造园成就著称于世,凝聚着中国建筑匠师杰出的技巧和东方式的智慧。

1 拙政园概况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将此园命名为拙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

——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aking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or the Example

政园。园中建筑相对稀疏,现存建筑主

要有兰雪堂、缀云峰、秫香馆、涵青亭、

梧竹幽居、听雨轩、远香堂、小飞虹、小

沧浪、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宜两

亭、波形廊、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

馆、与谁同坐轩、扇亭、笠亭、芙蓉榭、

倒影楼 、留听阁 、塔影亭 、天泉亭等 。

与拙政园占地面积相比较,园中建筑数量

不算太多,建筑密度也不算太大,但是建

筑体型富于变化,构思精巧,活泼生动,

风格别致,显示了设计者卓越智慧和旺盛

的创造力。

2 拙政园建筑之美

2.1 建筑立面之美

建筑“‘立面美’一般表现为‘静’

199

第27卷1/ 2009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200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 2009 第27卷

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3]两个风格不同的小亭体现了造园者变化多端的情思和匠意。此外江南园林中的还有各种平面造型别致奇特的亭子,环秀山庄的“海棠亭”亭式如海棠,柱、材、装修等俱以海棠构图;邓尉山的“梅花亭”亭式如梅花。

2.2 建筑形体之美

建筑“‘形体美’则常常表现为‘动’的形态”[4],在园林建筑当中尤为特出。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状不一,涵青亭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半亭。涵青亭所处位置,空间狭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造园者以绝处逢生的本领,以高大的粉墙作背景,建了一座复合式的半亭,涵青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整体建筑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改变了墙体平直、单调、呆板的势态,使墙体产生了凌空飞舞之势,具有“变单调为丰富,变生硬为柔和,化静为动,化重为轻的结构形式美”[5]。倚墙而建的涵青亭因势而建,设计绝妙,出神入化,显示造园者化腐朽为神奇创造技艺,确实是亭中佳构。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邻水的优美建筑形式。《园冶》中说:“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榭又称为水阁,建于池畔,形式随环境而不同。芙蓉榭(图1)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平台挑出水面,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依水而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仿佛蓄势待发,呈展翅欲飞之势,透出一股灵气,具有强烈的形体美感。

波形廊(图2)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佳构。计成《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拙政园波形廊是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有研究者说若从平面图上看,波形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部分,临水而筑。此处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若仅建一面水墙独立,势必单调乏味,聪明的工匠以墙为借,凌水而建廊,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手法来打破单面墙僵硬、沉闷的局面,依水势建造形成起伏曲折之势,增加了景观空间的变化和弹性,增强了节奏感;波形廊大幅度的转折,并与园墙拉开一段距离,使之突兀水池之上,使游园者视角上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透露出一股生气。诚如侯幼彬所言,“建筑艺术是表现型的艺术,建

的形态”[2]。园林建筑,以亭造型的变化为多。《园冶·屋宇》:“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供人停下、聚集的地方,是园林缀锦点翠的小型建筑。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常常造于景区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和狮子林的“扇亭”等,玲珑精致,令人耳目一新,在江南园林中引人注目。“与谁同坐轩”是一座非常别致的小亭,形体成折扇状,立面优美而饶有趣味。因苏东坡词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小轩依水而建,亭的立面成扇形,屋面、轩

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造成扇面状,因而又称作“扇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座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似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树木之中,绝无装饰,朴素自然。小山微亭,搭配匀称,浑然天成,亭前山水相依,立面恰似一戴笠渔翁悠然垂钓,独立遗世。“与谁同坐轩” 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造型艺术,也是在古典园林中比较少见的象形建筑,“完全自由随宜、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

图1 拙政园芙蓉榭(资料来源:引自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

图2 拙政园波形廊(资料来源:引自梁美勤《园林建筑》)

筑形象具有几何的抽象性,朦胧性。建筑空间、环境的艺术表现主要呈现为一定的气氛、情调、韵味。”[6]水廊曲折穿行水上,廊顶富于变化,平添了景深的层次。

2.3 韵律之美

韵律美指“形状,色彩,材质和体量的匹配关系,由一定的秩序产生取悦于人的外部整体形式,这样一种整体的美感称为韵律美。”[7] “见山楼”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三面环水,两侧傍山,重檐卷棚,歇山顶,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江南民居的古朴之风。见山楼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一种木棱式拉杆),小憩时凭靠可观锦鳞嬉戏,可赏亭亭荷花,抬头可观赏园内如画诸景。见山楼上层为见山楼,因陶渊明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题名。又因早年,姑苏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远望,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整幢建筑三面环水,犹如苍龙嬉水。最奇特之处在于“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整体设计脉源贯通,一气呵成,体现出建筑的韵律美。也体现出的丰厚文化底蕴。“见山楼”的楼梯设计也颇具匠意。可从西部通过廊桥进入底层藕香榭,而上楼则必须要经爬山廊或假山石级才可登楼,楼梯的处理方式真是巧妙绝伦,匠心独运,平添了园中优游的趣味。

“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亭旁种植梧桐树和孝慈竹,故名称为“梧竹幽居”。“梧竹幽居”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面白墙各辟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游园者观赏视点不同可以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环圈等奇妙的景观。这些分圈、套圈、连环圈又使观赏者视角上产成了韵律感。四个圆洞门既有通透、采光的功能,又形成了“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四幅清新隽永而富有韵律感的框景画。

3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

纵观拙政园,建筑设计精巧,造型别致,是江南园林建筑之中妙品奇珍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州有‘香山邦’工匠的优良传统,自明代蒯祥而下,世传其业者众多。”[8]这是苏州园林建筑美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园林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反映。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可以相通,强调“天人合一”,导致艺术审美心境融合于自然,艺

术创造师从自然,而高于自然,表现在江

南园林建筑设计之中折射出原创精神。江

南园林建筑恰到好处地把握统一之中有变

化,变化之中有统一的美学原则,按照这

一原则,设计者巧妙地处理好空间关系。

空间是“虚实”两种对立的因素和谐而又

动态地共存于统一体之中,两种对立因素

始终处于一个互相对峙、转化、无限运动

的关系之中,周而复始。在拙政园建筑设

计中,建筑师充分利用这种“虚实”关系

立基造屋,“梧竹幽居”就是一个典型。

“梧竹幽居”四个圆洞是画框,从不同的

角度看画面虚实相生,富于变化,产生奇

妙的节奏美、韵律美,也可以说体现出类

似陶瓷云纹抽象图案闪点透视般的视觉效

果。这种虚实相间的连续和渐进,充分显

示了中国人空间意识中“虚实相生”的审

美思想。江南园林在建筑的单体造型方面

自觉地回避纯几何图案的形式,建筑的屋

顶、檐部、脊饰都是自然曲线构成,形成

一种反宇的形象。单体建筑不但与整体环

境相协调,而且单体建筑也刻意求工,在

艺术趣味上追求“离方遁圆”的形象,形

成鲜明的个性特色,如“扇亭”、“笠

亭”等。“涵青亭”因势而造,虽属一般

的半亭,但建筑从空间整体出发,具有倾

向性的张力,产生了“不动之动”之势,

在建筑设计方面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拙

政园建筑“见山楼”与园中造园要素气脉

贯通,楼梯与整体环境浑然一体,其单体

造型显示出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秀丽端庄、

中和平易之美。

4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渊源

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一种创造精神,古

代哲学家认为天有天的创造,人有人的创

造,“在儒家哲学中,人有裁成辅相之

能、参赞话育之功,宇宙为一创造本体,

人在宇宙中,不是匍匐于天地之下,而须

激发人昂奋的创造意欲。”[9]《易传》上

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美学

思想上、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变更求新的

创造精神。庄子在《大宗师》篇说:“吾

师乎,吾师乎?……覆载天地,刻雕众

物,而不为巧”,“‘刻雕众形,而不为

巧’,刻雕众形,也是指艺术性的创造。

意味着道的创造万物,实系艺术性的创

造。所谓‘不为巧’,是不为世俗工匠之

巧的大巧。庄子在许多地方,发掘并欣赏

这种大巧。”[10]老、庄似乎对于巧,采

取否定态度,但是按照徐复观先生的解

释,老、庄因矫当时贵族文化腐烂而来的

虚伪,奢侈,巧饰之弊,因而否定世俗浮

薄之美,世俗纯感官性的乐,轻视世俗矜

心著意之巧。老、庄实际上并不否定艺术

的创造性,恰恰相反,而是充分肯定艺术

上的创造精神。江南园林建筑“玲珑、活

泼、通透、淡雅”,并不是木砖瓦片沙石

等物无情无趣的简单堆砌,既是一种物质

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蕴含

着诗情画意,只是它采取了建筑艺术语言

的方式来表达而已。江南园林建筑正是中

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创造精神体现的一个侧

面,是中国古代匠师艺术创造的结晶,其

精美的艺术品位凝聚着中国古代园林匠师

难能可贵的艺术创造精神。 ■

参考文献

1 王振复. 建筑美学笔记.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5:16.

2,4 汪正章. 建筑美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65.

3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1999:15.

5 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5:347.

6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黑龙江科技

出版社,1997:261.

7 诸葛铠. 设计艺术学十讲. 济南:山东画报出

版社,2006:93.

8 潘谷西 . 中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1:193.

9 朱良志. 中国美学十五讲.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59.

10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36.

201

第27卷1/ 2009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项脊轩志》中的美学意蕴 导读:[内容提要] 文学之美重在含蓄。美是人与其世界在精神上的一体性状态。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却以读书的怡然之美和浓郁的亲情之美来表达内心的悲痛。二者合而为一,从而使读者产生与其相融为一的精神状态,产生美感。 文学之美重在含蓄。读一篇文章,读者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内在的契合,产生共鸣,才会有美的享受。不管这种享受是来自于欢乐还是悲伤。所以美是“人与其世界在精神上的一体性状态。”只要作品与人在精神上能相融为一,那么这种相融为一的状态就是美。就能给人美感。初读《项脊轩志》,只觉得语言清丽,写景叙事交融。多读几遍,才领悟出作品中蕴涵的浓浓的情感。《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情感触发物,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物,来表达作者浓浓的悲痛之情。作者在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中,体现的是浓郁的亲情,而在这浓郁的亲情背后,隐藏的却是不可言喻的悲痛。这是一篇美与悲交错相融、合而为一的文学作品。 其美怡然、温馨、浓郁。“项脊轩”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轩外如此,轩内则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轩内有书,轩外花木,白天有鸟,月夜桂影,构成了一个和谐清幽温馨的小天地,而居于其中的正是作者自己。环境之清幽、读书之勤奋、志趣之高洁、心境之愉悦于不知不觉中自然的显露出来。

环境之美与人物之美相映成趣。作者回忆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则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表现。母亲“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和语言,却生动的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祖母,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这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儿的关心、疼爱、鞭策、期待的复杂感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写亡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便表现了夫妻间的浓厚情感。环境、人物、亲情之美贯穿全文,构成了作品的浅层之美。 好的文学作品只有反复去读,才能体会其中真味。读作品,还要知人论世。《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打动人心的不仅仅是环境之美、人物之美、亲情之美,更重要的是文章深层蕴涵的浓浓悲情,其情含蓄,却撼人心魄。作者从幼年到成年,经历的一些事情,都造成了内心的伤痛。幼年的作者,4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少之又少,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像和怀念母亲便会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深。当家中老妪谈起自己的母亲时,内心该是多么的悲痛啊!“余泣,妪亦泣”。少年的作者,勤奋好学,志趣高洁,有远大的追求,却遭逢家庭变故,叔伯分家,一个大家庭从此不复存在。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离散,这些都构成了他内心不可磨灭的伤痛。成年的作者,妻子的到来,给他的生活带来不少欢乐,然6年之后,便人亡物在。妻子带给他的欢乐便成了永久的回忆,永久的伤痛。文章结尾作者写到“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真是睹物思人,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

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说较小,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景、对景等诸多作用。园林中有大量的闭合空间和长廊,为了防止人们视觉审美疲劳,在设计手法上,利用镂空造型表现借景等艺术形式,让整个空间动静结合,富有生气。

施工组织设计——拙政园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甲方发出的其它相应书面文件 2、甲方提供的设计施工图纸 二、采用标准 本空调系统及其安装工程的设计、制造、喷涂、试验和安装按照下列规范进行; GB50243-2002 《空调与通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19-2003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242-2002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55-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2 《通用通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版) 及有关防雷、保温、消声、隔振的我国有关规范、标准及需方提供的图纸等 三、工程简介 本工程是为拙政园别墅12#、26#多联变冷媒空调系统设备及安装工程,本工程的总空调建筑面积约980㎡,包括有空调、地暖、新风、吸尘,我方的工作范围是空调、地暖、新风、吸尘各系统的设备、连接管路、控制管线的采购、安装和调试。 第二章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措施 一、工期目标 1、我方将按照合同要求日期到达安装地点,之前组织好施工队和安装材料机具,在接到 买房指令后立即进场开始相关管线的施工安装。 2、我公司服从工程总的进度计划安排,及时调整进度计划,必须按期完工。 3、我公司所供设备、材料及安装的质量保证期为24个月,自验收合格起计算。 二、实现工期目标的措施 (一)进度控制及保证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工期要求,我公司根据多年施工实践总结,以及具有实际操作的多级计划管理体系,进行合理计划安排,空调系统工期可以确保本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内竣工,工期响应标书要求。 为实现各个目标,除每周与工程相关专业的工作例会外,每日下午四点召开各专业计划检查和计划安排协调会,以解决当日计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安排第二日计划,以确保周计划完成,通过周计划的完成保证月计划的成功,通过月计划的控制保证整体进度计划的实现。 1、一级总体控制计划 表述各专业工程的各阶段目标,提供给建设单位和监理,实现对各专业工程计划实施监控协调发展。 2、二级进度控制计划 以专业工程的阶段目标为指导,分解成该专业工程的具体实施步骤,以达到满足一级总体控制计划的要求,便于对该专业性工程进度进行组织、安排和落实,有效控制工程进度。 3、三级进度计划

美学初探

美学与设计美学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李圆圆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崔育斌 摘要: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通过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理解美学。设计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设计美学兼有设计学与美学的双重特性,是设计学和美学的交叉融合。对于美学和设计美学的研究对我们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学、西方美学、设计美学、本质、研究目标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研究美学?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 1714-1762)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拉丁文的写法是aesthetica,鲍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thesis,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或esthetics。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分别主要从以下三种方面进行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3、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 1.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探讨 1.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古希腊是西方精神的开端,是其源泉和摇篮。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并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但一些哲学思考中却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的西方美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是“农民画家”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5)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之一,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后现代艺术家森村泰昌都以此为素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造,它们所揭示的不同美学意蕴印证着历史的流变。 一、《晚钟》的不同面貌 作于1859年的《晚钟》是米勒的名作,其画面相当简洁,从现实生活入手,摘取身边农民日常劳作中的一个小画面进行艺术描绘,将平常日子中的普通一刻停驻成永恒的经典。骄阳即将落山,暮色临近,在远离村庄的田野上,突然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一对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夫妇,正面对傍晚的圣钟默默地祈祷。那个年轻的妻子两手合于胸前,十分虔诚。而她的丈夫,摘下头上的帽子,神态敦厚,肃穆。夕阳的余辉使天空影现在地平线上,悠扬的钟声正从那里传来,并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整个画面气氛纯朴、凝重、静谧。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非常喜欢米勒的《晚钟》,将其视为自己对艺术热爱的启蒙。从他孩提时在教室中凝视《晚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幅画非常着迷,其后深受影响。“看到这幅画,总使我情绪异常激动,这一点完全没法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这幅画成了我创作的所有荒诞不经的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激发我的并不是它的灵感或艺术价值,而是它的精神意义,它具有一连串找之即来的联想,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理应表现的安宁平静迥然不同。”[1]p157 达利不但为之写过一本名为《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的书,而且还不断把这幅画画入自己的作品中,怀着极大的热情把它表现为达利式的晚钟。达利说每当看到这幅画,首先被唤醒的回忆是有关幼年时所见过的暮色,所怀有的幽怨哀婉的思绪,于是有了这幅《黄昏的返祖现象》。画中的女人双手抱拳作祈祷状,达利认为她象征着一个满怀期待的处女,流露出性欲的冲动与渴望,摆出一副准备接受任何侵犯行为的架势,如同一只母螳螂,在和公螳螂进行注定导致公螳螂死亡的残酷的交配之前做一番祈祷。而那个男人像是被牢牢钉在原地,手中的帽子代表着他被激起的性欲正在被隐藏起来,而独轮车和戳入地中的甘草无可辩驳地体现了性欲色情的含义。

女性词人笔下的美学意蕴

女性词人笔下的美学意蕴 玉,显示一种尊贵,代表一种美。思玉,可能就是追求一种美的创造吧。读幸云的《思玉集》,尤其是词的部分,真有一种美学意蕴扑面而来,令人心旌摇曳。 什么是意蕴?意蕴就是诗词作品中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诗词的风骨,诗词的精义,诗词的主旨。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门学问。美学意蕴就是以美的标准,感受社会,观照人生,状物抒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率真地表达出来。 黄冈是东坡文脉喷张之地,不仅孕育了闻一多、胡风等一批近当代伟大诗人,也孕育了一批当今仍活跃在诗词界的才女。如程菊仙、夏爱菊、王琼、田幸云、洪雪莲等,人称鄂东“五朵金花”。田幸云即是五朵金花之一。这“五朵金花”,既工于诗,又工于词,尤其是词的成就胜过于诗。他们不让苏蔡(即傲志傲骨的苏小妹和才博才辨的蔡文姬),直追李朱(即一代词宗李清照和断肠词人朱淑真),甚有幽栖韵骨和易安词风,在当今词坛较有影响。故就田幸云的词作中的美学意蕴类比李清照、朱淑真相关词作作一点评述。 一是真情实感的率真美 真情,是词的审美属性,实感则是词的生命。词的美,美就美在词人笔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

率真美。李清照的词,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全词抒写的是愁情,亟具审美趣味。因为她所抒发的爱和恨,喜和愁,完全是凭借坦率的情操,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表现出来。田幸云的《怨三三?中元祭夫》:“托字寄包袱,怯写吾夫,一影寒灯照壁孤。向何处?问舟车?茫茫梦断尘衢,望娟月,天圆我殊。长夜泪盈书。君怜吾否?祭字模糊!”全词抒写的则是悲情,把无形的悲和有形的“寒灯、孤壁”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尾的四个字“祭字模糊”,写在包袱上祭字为什么模糊了?是“怯写吾夫”吗?是悲伤的泪水濡湿了吗?这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美离不开形象,不能抽象地说悲言愁,而要从真实的情感出发,把真挚的感情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这就是词的生命所在,就是词的率真美。 二是自然清新的意境美 何谓意境?简而言之,就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而我国诗词批评家常常以意境高低来衡量作品的美学价值。还是以李清照的小令《如梦令》为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浅析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而中国悲剧

《诗经》的美学意蕴

《诗经》的美学意蕴 2010.10.27 14:41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媛媛 秋夜的窗外,明月清辉,夜凉如水。推开窗,迎面吹来清冽的风,顿时神清气爽。不愿辜负这样的静谧,沏上一杯清茶,点亮一盏灯,伴着花香虫鸣,打开《诗经》。 喜欢《诗经》,因为它的纯真和率性,它时常会给你惊喜,也会让你寻到默契和会心。跟随它,可以很容易地走入人类的童年。尽管曾经是儒家文化的“圣经”,在从《诗》到“经”的传承过程中,它曾经受到各种穿凿附会的解读。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诗经》是一块“藤蔓遮掩的石碑”,想知道这座石碑的真面目,就需要做大量的清除工作。然而,也许此刻我们不必执著于学术性的正讹,而只需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去与先民对话,回归《诗》的纯粹。 喜欢十五“国风”的清新活泼。这些出自里巷的歌谣,是上古社会人们的情感和习俗的原生态表达。“国风”里最精彩的是爱情诗,在《诗经》里,爱的阶段有很多种,比如《郑风騀溱洧》中的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这天自由地交往,纵情地相会,惬意地玩耍,“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在恣意的欢愉之后,互赠礼品以表达爱慕之意,这是爱情的萌发阶段。《将仲子》中的女子一边想和心上人约会,一边又怕家人的责骂和外人的闲言碎语,内心很矛盾,“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而《静女》里娴静女子在约会时露出了活泼调皮的本性,故意躲匿不见,惹得男孩心急得“搔首踟蹰”,这是爱情的展开。《桃夭》则用艳丽的笔触来表现女子出嫁时的情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灿烂灼人的桃花象征婚后幸福红火的婚姻生活,这是爱情的圆满实现。婚后的日子,可能平淡祥和,也可能聚少离多:《君子于役》中在落日余晖中伤感而无望地倚门等候服役的丈夫归来的女子,《伯兮》中因思念出征的爱人而懒得梳洗“首如飞蓬”的思妇,这些忧伤而漫长的等待耗尽了多少青春年华!这是爱情的痛苦。《氓》用弃妇的口吻回忆了爱情婚姻的各个阶段,最终以悲剧收场,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感叹,我们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位女子的美丽、坚贞和哀婉,以及在饱受爱情痛苦后的坚强和决绝。在《诗经》里,爱的状态也有很多种,既有“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率性,也有“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惊喜;既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执著,也有“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的薄情。这些爱情故事,一代代的痴男怨女不断重复演绎,几千年后蓦然回首,才发现人类最初的那些朴素真挚的情感并未被时间改变。 喜欢“小雅”之雅致,“大雅”之庄重,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一种厚重。“小雅”首篇《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悠闲沉静、和睦欢快的气氛里,宾主把酒言欢,其乐融融,畅谈交心,思想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最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进谏者的忠心、纳谏者的宽厚,都是值得推崇的美德。一次简单的聚会,大有深意,这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发端。“大雅”里的史诗周详而鲜活地展现了周民族从祖先诞生到建立周朝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出自老臣之手的政治讽喻诗,如《板》、《荡》则体现了令人钦佩的“板荡精神”,言辞激烈,一派正气。 喜欢“颂”的雄浑和大气。“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诗经》里的祭祀诗,大部分都在“颂”里。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远古时代的初民的敬畏之心,他们渴望获得上天和祖先庇佑,通过祭祀来获得一种情感的皈依、一种血缘和宗族的认同。“颂”正是这样一种情感的表达,它肃穆却不冷漠,因为这些祭词是虔诚的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正心诚意,发自肺腑,自有一番气势。 读《诗经》,思想和情感都随之跌宕起伏,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惊心动魄,它就像一位善变的美丽女子,温柔和嗔怒、贤淑和顽皮,仪态万方,美不胜收。质朴而富有表现力的语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89596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拙政园的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和谐的空间布局,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的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 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布局 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的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分间的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别是:东园、中园、西园。 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东园的面积约为31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归园田居”为主。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经门廊、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

林,林西为秫香馆。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文档批量处理工具BatchDoc Word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亭台楼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中园空间分析拙政园中园园区分为了五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建筑主体与鲜明的庭院主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隐居安乐为主的生活,因此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上也能体现出这特点,园内拥有各个独立空间,或静观或游赏,移步换景都有特定的内容,不厌其烦。但是五个景区总体风格是比较和谐融洽,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戴旋Dai Xuan 作者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盐城工学院讲师 224051 ygdx@https://www.doczj.com/doc/961474503.html, 2008 07 08 建筑历史 ·古、近代园林· Architectural History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9)01-0199-03 摘 要 园林建筑是江南园林构成要素之一。江南园林建筑“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并不是木砖瓦片沙石等物无情无 趣的简单堆砌。它们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蕴含着诗情画意。该文通过对拙政园个体建筑的评 析,阐明江南园林建筑蕴含着“虚实相生”、“离方遁圆”、“气脉贯通”美学意蕴,凝聚着古代园林建筑师的艺术创造 精神。 关键词 江南园林建筑 拙政园 美学意蕴 艺术创造精神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one inscape of classical garden in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eir traits are “exquisite, lively, transparent and elegant”. They are not built crudely by brick, wood, tile or grit, but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s, which are full of poet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ngle buildings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this article explains aesthetics implication contained in them, such as feints and ambushes, departing form square or round, and holding through tone vein, which agglomerates ancient architects’ artistic creation spiri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Aesthetics implication, Spirit of artistic creation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构思精巧,意境悠远,园林文化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建筑与建筑形象,实际是这一景观美的三个层次。”[1] 因此,园林建筑之美在江南私家园林当中具有突出地位。古典园林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常常配置相应的堂、阁、亭、廊、榭等建筑,因而,园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建筑本身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更是供人欣赏的景物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观之中,并与其他要素错落有致,相辅相成,构成了完美和谐的空间艺术整体。拙政园不仅位于苏州四大名园之首,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高度的造园成就著称于世,凝聚着中国建筑匠师杰出的技巧和东方式的智慧。 1 拙政园概况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将此园命名为拙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 ——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aking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for the Example 政园。园中建筑相对稀疏,现存建筑主 要有兰雪堂、缀云峰、秫香馆、涵青亭、 梧竹幽居、听雨轩、远香堂、小飞虹、小 沧浪、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宜两 亭、波形廊、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 馆、与谁同坐轩、扇亭、笠亭、芙蓉榭、 倒影楼 、留听阁 、塔影亭 、天泉亭等 。 与拙政园占地面积相比较,园中建筑数量 不算太多,建筑密度也不算太大,但是建 筑体型富于变化,构思精巧,活泼生动, 风格别致,显示了设计者卓越智慧和旺盛 的创造力。 2 拙政园建筑之美 2.1 建筑立面之美 建筑“‘立面美’一般表现为‘静’ 199 第27卷1/ 2009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目录 1 拙政园简述 (2) 2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2) 2.1障景 (3) 2.2框景 (4) 2.3借景 (4) 2.4对景 (4) 2.5漏景 (5) 2.6点景 (6) 2.7添景 (6) 3 结论 (6)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而苏州的拙政园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所以苏州园林的的设计必定是具有典范方面的造园造景手法,而造园造景也是一座园林的特色之处。本篇论文以造景手法为切入点分析各种造景手法在拙政园是如何的运用和体现,,从而给当然园林设计也有创作的空间。 【关键词】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1 拙政园简述 1509 年, 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后还乡, 倾历官所积资财, 构建此宅, 营造一片城市山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在拙政园历经沧桑变化的45 1 年中, 时为衙府、时为民居、时为会馆、时为学校, 园主更换达30 多姓。 2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

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比如这一幅漏窗。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2.3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园内的中花园,是成为造园经典的“借景”——将离拙政园3.5里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煞是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赞这里为“极妙的借景”。 2.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面厅,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四周均为落地玻璃长窗,不仅透光通气,还可以坐在里面观赏四面不同的景色。由远香堂北面远眺,对景荷花池中西山上的雪香云薇亭;在雪香云薇亭内有可以远对景远香堂。拙政园西部卅六鸳鸯馆,是一座两面厅,是听昆曲的地方。顶棚拱形,反射声音,创造“余音绕梁”的效果。隔窗远望,笠亭似戴笠渔翁垂钓般俨然而立,卅六鸳鸯馆与笠亭构成对景。 2.5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 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

挖掘审美意蕴

余姚市第六中学刘轲 《琵琶行》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在双线交织的结构中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产生出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 下面结合我个人在诗歌教学方面的体会,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其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 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又有了鉴赏的方向和要求,所以很容易进入到审美赏析中来。他们大多能从诵读中找出写景的句子。这时,老师再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具体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地点、环境的字词进行想象、渲染。学生在老师的这种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二环节(展开想象)中来。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个学生把它丰富为:“一轮孤月悬坠,秋风清寒,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不忍视对方,木然地注视着浸泡在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心绪的麻乱就像那枫叶荻花飘转在瑟瑟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成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感情)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这不正是审美鉴赏的目的之一吗?他们在想象时已经进入到了审美的第三环节——调动感情中来。诗中写景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是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黄”、“苦”、“江浸月”、“悄无言”、“秋月白”等字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引导学生探讨“月”在文人心中乃至我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蕴,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体味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契合交融而形成的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如果忽略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而舍本求末地分析人物、分析主题和艺术手法,学生往往觉得诗歌索然无味,老师的肢解还不如诵读一遍有味道,这样的授课也就达不到悟理、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了。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诗歌塑造了一对备受沦落之苦,饱尝世态炎凉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自叙渗透了各自伤痛、悲愁的情感。这种不幸的人生际遇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和强烈的不满。这种情感又驱使读者再次创造,在不断丰满形象的过程中,作品人物就折射出一种启真冶性的美感。 (一)、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 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琵琶女是在“千呼万唤”中出场的,出场后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人们常常吟颂的名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她含羞的神态和自惭身世的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写得形神具备、含意深邃。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千”、“万”、“始”、“半遮面”等字词揣摩琵琶女的心境,再让学生结合“琵琶声停欲语迟”这一句,去体味她心中的那种幽愁暗恨。这“千呼万唤”、“半遮面”“欲语迟”几个动词短语在学生头脑形成了一个可以发展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琵琶女的形象。 再引导学生先分别后结合地感受有关音乐描写的段落和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让学生在这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听老师讲完中国古代建筑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联系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发现她们之间有很多的互通之处,整理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课间放的“苏州园林“的视频,再到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整合出这篇文章,作为对课程的些许收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 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要研究它, 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入手, 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师法自然!, 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从拙政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 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岛筑桥, 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中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 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 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清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飘渺的意境。栽植树木往往以三株五株群植或从植, 看似随意却是经心的与山石、水体、建筑相配合,古朴而葱郁, 用淡雅素洁的色彩来体现“虚无恬淡, 乃合天德”的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宗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拙政园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建在湖中的小岛上,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睛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天,这里林木苍翠,幽篁丛生,亭额题款“山花野岛之间”,联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烘托出幽深、宁静的气氛。早春时节,银装素裹,雪映寒梅,一片纯洁世界。

园林亭的布局与位置

园林亭的布局与位置 亭的位置极为灵活,几乎到处可用,但又不可随意而设,“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园冶》),说明在确定亭的位置时,受一定的制约,“适宜”就是选择位置的首要原则。 亭的位置与许多园林因素有关,首先应从园林总体出发,考虑其主次,疏密,静动的关系,人流交通等。不能将亭看成各自孤立的单体,而是在整体中互相关联的各个节点。通过视线,园路互相借对等将单体亭联成网络整体;其次,园林中的地貌,水体,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富有特点的人文因素,建筑工程等,都是确定亭位置的重要依据。因地制宜,相辅相成,充分利用某一特色,构成生动的景观;其三,亭的最基本功能应为:点景,赏景,供游人休息及旅游服务等。有的亭集诸多功能于一身,但更多的亭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应从其主要功能出发,确定其位置,以达到最佳的“适宜”效果。 一.园林亭的布局 1.散点均布全园 在园中散点均匀分布,并在必要的地段再做疏密调整。从亭的休息,功能而言,最宜均布全园,供旅游中驻足休息之需;从景观及各种活动而言,则需在必要地段做疏密调整,以适于点景,赏景之需,且便于容纳更多的人群。从全园而言,散点分布更便于在视线上互相对应,形成视线网络,控制全园景观。 2.规则式轴线布局 园林布局形式最基本的有:规则式,不规则式以及两者结合的混合式。 规则式布局的主要特点:规整,统一,空间端庄,严谨,中心主轴明确,以有形的轴线控制全园。亭常作为园林景观的主体,其位置亦随轴线布局而确定,常见的有:在中心主轴或局部主轴上设亭,常作为景观的中心,主体,可连续数亭,层层展开,在对称轴上设亭,以衬托主体,加强主轴的表现。在交叉轴上设亭成为多向视线的集中交点。在转折轴上设亭,有明显的引导方向作用。 适用于:皇家园林,寺庙园林,陵园,纪念性园林以及山地园林。 二.园林亭的位置 1.园林入口区的亭 作为全园景观的序幕或醒目的标志。更有的园林以入口区的景物将园林内外联成一片,相互渗透,游人尚未步入园中已感到园林的所在。亭常被用于入口区的景观中,作为主体景物或标志性建筑。 入口区亭常置于入口主轴线上,成为入口区的主景;或置于入口主干道的近旁;或置于入口区的广场一端;或与入口的大门建筑联成一体。 2.园林主景区或景区核心位置的亭 园林主景是园林主题构思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园林景观的精髓,是该园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亭作为园林的主体景物常被置于园中的突出位置或景区核心位置上。如山顶,高埠,水面,湖心,园中的重要轴线以及园中多向视线的交集点,都是主景设亭之地。 3.在最佳赏景,点景位置的亭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对立统一规律的成功运用。艺术统一规律是一条美的规律,人类不断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美,并在日复一日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具体说,《春》的艺术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静态美和动态美、自然美和人物美、明朗美和朦胧美、阴柔美和阳刚美、音响美、味觉美和色彩美。各种美的形态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春》的美学意境,而剖析这一意境的形成却是这篇散文的审美旨趣所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艺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春》所描绘的各种美的形态,以求通过这种探幽索微的方式,揭开意境迷人的美学魅力的奥秘。 (一)、动态美与静态美。动态美和静态美是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来提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动态美是和静态美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它们分别构成一个矛盾的一个方面,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静态美,也就无所谓动态美,反之亦然。同时,静态美的存在可以衬托动态美的形象,动态美的存在又赋予静态美以生气活力。二者矛盾统一,水乳交融,营造一种意境。《春》一文对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绘很多,总的来看,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句之中的动静结合。文章第二段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的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以动写静,静中带动。动静结合,各得其宜,共同表现了小草青绿茂盛的景象。这一意象(意境的构成因素之一)的成功运用不能不归功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巧妙结合。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色艳丽缤纷,百花怒放也难以觉察,这些都体现了春花的静态美。可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则拟花为人,注神入花,把静态美的花表现为一种动态美,很好的突出了春花怒放,百芳争艳的动人景象。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动静和谐统一。春花绚丽多彩,丽则丽矣,却失其生机活力,百花争艳则赋予静态美的春花以勃勃生机。这样,以动衬静,倍增美色。其美学意义上的春花美无疑与这种动静结合的审美形态密切相关。 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第二种结合方式是:一段之中动静描写紧紧结合,其效果是创造了一组颇具魅力的意象群或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春》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一、二两面句展示春草碧绿、长势茂盛的静景,三、四两句则辅之以人和风的活动,儿童的嬉戏蹦跳,春风的柔情蜜意,均凸现了春草的柔和引人。显然,一、二句静态美的描绘是为后面动态美的活现作铺垫,而后面三、四句动态美的描绘又更增添了前面静态美的魅力,所以,动静相生,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无疑,动态美和静态美的融合一体成为这个意境美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如《春》第六自然段更是动静结合的典范。“春,像牛毛,像花针,象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牛毛”、“花针”、“细丝”状春雨之形,言其细、亮如密,是静景。“斜织”和“笼”则别具匠心,“斜”点明微风吹拂,“织”则拟风为人,织进了人们的深情和伟力,使人们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柔润的春雨,轻轻地微风一旦经过她的织造组合,则一幅绚丽夺目的彩缎就跃然目前,这是动态美。“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借小草的青翠、树叶的绿亮传春雨润物特点,多是静景。“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