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反复诵读。

4、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做到辩证对待。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做到辩证对待。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讲授,诵读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中庸》内容较为晦涩,学生积累不够,需要留足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庸》是中国古代学子日常诵习于心的修身经典,他们自幼吟诵,

到十七八岁已经能够基本理解篇章的含义,并自我修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庸》节选部分就讲述了修身的重要道理,那么它到底都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教材自学

同学们自行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完成课堂小测验。

明确:

(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

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完成全文翻译:

明确: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

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四、合作探究

(1)节选部分一共三节,你能用原文概括出每节的内容吗?

明确:(1)君子素其位——安然

(2)反求诸自身——反思

(3)行远必自迩——踏实

(2)你从中悟到什么道理?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分小组合作,代表分享:? (一)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

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二)确立人生“位”意识

据说,心理学博士艾森对世界100名各领域中的杰出人士

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的成功人士承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着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着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22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 通假字 《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动的道理,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 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 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动)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 困惑。

《中庸》教案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教案word

22《礼记》二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5)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 ....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中庸》第23课时教案——择善固执

《中庸》第十三课教案 【教材内容】 《中庸》P15: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且能够记住学、问、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重耳大赦 1、老师说故事。 头须害得重耳在外流亡的生活尝尽坚信,重耳为什么还要原谅他?(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和“诚”有关。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意思。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坚决执行。这里的固执就和平时的用法不一样,是赞美人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 师:大家课前都读过课文了,不知道成果怎么样?敢不敢来闯闯关? (1)第一关,朗读大闯关的热身赛。

评价:1.对你来说真是小菜一碟啊;看着so eazy; 2.学生读破了句子,及时指导学生朗读。 (2)第二关,朗读大闯关的基础赛,稍稍难了一点点 (3)第三关,朗读大闯关的提升赛,不知道是不是能难住你们呢? 评价:你们怎么能这么厉害呢,我真是甘拜下风,因为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可没有你们读的这么好。 (设计意图:保证学生在初读时,将句子读通、读流利) 2、师:不过同学们,古文的朗读仅仅读通是还不够呢,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接下去请大家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刚才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更加有节奏,有停顿,速度更慢),请大家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再去对读一读课文,读出节奏。 师: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要进入朗读大闯关的最后一关,终级赛。 师:有了朗读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读出了它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起放慢节奏感受它的美丽,合作着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老师发现呀,同学们读的越来越有滋味了。 三、整体认知 1、接下去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究竟在讲什么吧? 出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两种诚,请你找到课文中的话来告诉我。那这两种诚有什么区别呢?请你再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解释解释。(这也就是说啊天道的诚,不需要勉强就能够符合,不需要思索就能得到,从从容容就能符合中庸的要求,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努力做到诚,就是要选择美好的目标坚守不渝)师:这两种诚,就像在学习过程中的两类人,比如有些同学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看一眼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同学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努力同样能学好,这就是后天的努力。诚者就像前者,诚之者就像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好,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努力,所以我们多的也是诚之者,需要确立目标,朝着它不懈努力,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 以对对子的方式背诵 2、师:都作为诚之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句话告诉我们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完整版)礼记教案

《礼记》一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

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出示重点字词理解→指名试译点拨→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关注特殊词句。 ①通假字《兑命》曰 ②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2)不能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教学相长.也 ③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2)不知其善.也 ④一词多义:学:学学 ..半其: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五、析文章。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

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社会,探讨对于“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 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兑.命(yuè) 教学相长.(zhǎng) 学学 ..半(xiàoxué)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了解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中庸的教案

中庸的教案 关于中庸的教案 《中庸》教案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 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 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 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 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 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 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 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 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 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 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 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相长 教案

22教学相长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相长》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它首先阐明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 《教学相长》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

2018年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中庸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 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节:节度法度。致:达到 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 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 (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

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 “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 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 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 4、试着自己读一读。指名读,读自己想读的句子,师生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小结、过渡:同学们,文言文简洁精炼,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代表着丰富的意思。相信我们在刚才的反复朗读中已经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吧。 四、互动探究,品读《中庸》,读出韵味。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庸》第二章。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词析句。(小组读,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了解大意)

22《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弗. 食(不) ②不知其旨.也(味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困惑) ⑥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⑦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⑧教学相长. (推动,促进)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倦;困难。)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 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 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 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注释

【知识学习】《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 《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

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礼记》学记三则教案

学记三则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相长;学者四失。 2.难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二、背景材料 1.《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古代“礼”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的典章制度,即所谓“政典”,现存《周礼》一书属于此类;二是用作行为规范的礼仪,即所谓“教典”,现存《仪礼》一书属于此类。汉以前解说古籍的著作称为“记”,解说“礼”的便是《礼记》。《礼记》是汉代以前各种有关礼仪论著的选集,主要记述儒者对“礼”的见解,其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原数百篇,西汉戴德删去重复的篇章为85篇幅,现存39篇,称之为《大戴礼记》;其从兄子戴圣删为49篇,称之为《小戴礼记》,即今传本。东汉郑玄给它作了注,唐孔颖达又作了疏,这就是《礼记注疏》,是最通行的注本。 2.《学记》是我国古代一篇重要的教育论文。它记载了我国秦汉以前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总结了前人教与学的丰富经验。 三、作品串讲 《学记》三则[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故曰:教学相长也[5]。 [1]本篇节选自《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本指熟肉,这时泛指鱼肉。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3]是故:因此。困:困惑,理解不清。 [4]自反:反求之于己,反躬自问。自强(qiǎng):自己督促自己不倦地钻研。 [5]教学相长(zhǎng):教与学互相促进,互相推动。长(zhǎng):成长,引申为,推进,长进,促进。 大学之法[6],禁于未发之谓豫[7],当其可之谓时[8],不陵节而施之谓孙[9],相观而善之谓摩[10]。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11]。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1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1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14];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15]。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