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礼记》一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重点、难点)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平时你一定听说过“四书五经”,那么它指的是哪些书呢?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本文就节选自《礼记·学记》(板书课题)

二、了解出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礼记》五经之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三、明确目标(出示课件)

四、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

善()困()是故()自强()自反()

3、翻译句子

教学相长()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学习研究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朗读(小组形式练习)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诵读展示。(小组形式展示)

有味的正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疏

通文意。(小组练习)

3、有味的译读课文(小组展示)

4、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

(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5、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学生各抒己见)

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6、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示例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六、脉络梳理

七、主题揭示

八、当堂背诵展示

板书设计:

《礼记一则》

道理:教学相长

论证:类比论证

礼记二则教案

礼记二则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着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着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翻译此句的大意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22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 嘉肴()弗食() 自强()教学相长() 兑命()学()学()半 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 通假字 《兑命》曰 (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 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 4.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学半()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 动词,学习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 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读《礼记·大学》有感

读《礼记·大学》有感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写作老师让我们读《礼记·大学》。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

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就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持续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不断努力去探索去钻研,从而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断努力,便能使自己更加优秀,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去努力,坚持,沉下心去拼,那属于你的就不会错过。(莫青凤)

(完整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动的道理,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 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 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 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动)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 困惑。

《礼记·大学》读后感

读《礼记·大学》有感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中《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然而这中最让我记忆犹新是它的主旨内容“大学教育的内容、目的、步骤、方法及指导方针。这中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论理观,而且洋溢着儒家学者治学修身颇有的价值教育思想。”这让我觉得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德修行,专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身将受益无穷。然而现在有着大学成长的我,却是小学思想,让我深感惭愧!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人师表不仅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还应该实践。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起平平几个字却蕴含着大道理,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就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加上渊博的知识。 在这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然而现在最缺失就是人们的道德品行。最近网上频繁报道女大学生失踪被劫案,这让我们在黯然失色的同时又有几分毛骨悚然,这不仅让我们觉得人们的道德沦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要向社会呐喊:“我

们的道德品性去哪了?”然而这中又有当今大学生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端正!《大学》把“慎独”作为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即“诚意”和“正心”的根本方法。”这中“慎行”就包括思想慎行和行为慎行。 诚恳待人是我们评判人行为道德的标准。说到诚恳待人就是心意诚实,然而心意诚实就是自我满足。社会上的不公平激起一些人心灵畸形,这就要我们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和自我满足。 育人,首先自己应该饱受诗书的熏陶和拥有渊博的知识。然而又要做到“修己”即教育自己,“治人”即教育别人,修己治人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这时“大学”就告诉我们要“格物”即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万事万物,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教育好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的教育目标。 我们做到了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和拥有渊博的知识,难道还怕教育不好人,齐不了家,治不好国吗!我们这些学者就有重于泰山的责任与使命,然而社会就会出现相应的和谐! 以上是碌碌无为的我在这时光荏苒下,读了“大学”一书所写下的感受,希望能在我今后的学者道路上我能带着“大学”的宗旨去“格物”那套教育过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教案word

22《礼记》二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有节奏地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4.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5.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当一份精美诱人的菜肴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忍住不吃吗?当你从书上学得一种新的技能时,你能不去实践一下吗?我想,你们一定会响亮地回答“不能”。今人尤此,含蓄而深沉的古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作品链接 《礼记》,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5)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6)教学相长 ....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完整版)礼记教案

《礼记》一则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

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出示重点字词理解→指名试译点拨→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关注特殊词句。 ①通假字《兑命》曰 ②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2)不能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教学相长.也 ③词类活用(1)不知其旨.也(2)不知其善.也 ④一词多义:学:学学 ..半其: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五、析文章。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礼记·大学》

卷六十大学第四十二 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於《别录》属《通论》。”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大,旧音泰,刘直带反。近,附近之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致知在格物。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古百反。好,呼报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壹是,专行是也。○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閒音闲。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揜,於检反。著,张虑反,注同。肺,芳废反。肝音干。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严乎,言可畏敬也。胖,犹大也。三者,言有实於内,显见於外。○胖,步丹反,注及下同。见,贤遍反。《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心广体胖”之诗也。澳,隈崖也。“菉竹猗猗”,喻美盛。斐,有文章貌也。諠,忘也。道犹

礼记大学注疏

礼记大学注疏 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於《别录》属《通论》。?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大,旧音泰,刘直带反。近,附近之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致知在格物。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古百反。好,呼报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壹是,专行是也。○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閒音闲。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揜,於检反。著,张虑反,注同。肺,芳废反。肝音干。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严乎,言可畏敬也。胖,犹大也。三者,言有实於内,显见於外。○胖,步丹反,注及下同。见,贤遍反。《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心广体胖?之诗也。澳,隈崖也。?菉竹猗猗?,喻美盛。斐,有文章貌也。諠,忘也。道犹言也。恂,字或作?峻?,读如严峻之?峻?,言其容貌严栗也。民不能忘,以其意诚而德著也。○淇音其。澳,本亦作奥,於六反,本又作?隩?,一音乌报反。菉音绿。猗,於宜反。斐,芳尾反,一音匪,文章貌。磋,七何反。琢,丁角反。摩,本亦作磨,末何反。《尔雅》云:?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僴,下板反,又胡板反。赫,许百反。喧,本亦作咺,况晚反。諠,许袁反,《诗》作谖,或作暄,音同。恂,依注音峻,思俊反,一音思旬反。栗,利悉反。澳,於六反。隈,乌回反。《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於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於音乌,下?於缉熙?同。戏,好胡反,徐范音义。乐其乐,并音岳,又音洛,注同。《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皆自明明德也。克,能也。顾,念也。諟,犹正也。《帝典》,《尧典》,亦《尚书》篇名也。峻,大也。諟,或为?题?。○诰,古报反。大音泰。顾諟,上音故,本又作顾,同,下音是。峻,徐音俊,又弘俊反。题,徐徒兮反。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盘铭,刻戒於盘也。极,犹尽也。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馀也。○盘,步干反。铭,徐音冥,亡丁反。《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於止,於鸟之所止也。就而观之,知其所止,知鸟择岑蔚安閒而止处之耳。言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论语》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畿音祈,又作几,音同。缗蛮,音绵,一音亡取反,《毛诗》作?緜,传云:?緜蛮,小鸟貌。?《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缉熙,光明也。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处。○缉,七入反。熙,许其反。 [疏]?大学?至?道矣?。○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亲民,在止於至善。积德而行,则近於道也。○?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此其一也。○?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於亲爱於民,是其二也。○?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此其三也。言大学之道,在於此三事矣。○?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於至善?之事。既知?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静而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22《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 ◇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社会,探讨对于“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 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兑.命(yuè) 教学相长.(zhǎng) 学学 ..半(xiàoxué)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 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了解作品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礼记》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相长 教案

22教学相长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相长》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它首先阐明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 《教学相长》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3.通过诵读法反复朗读背诵文章,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领会教学相长道理,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几种文言字词的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中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礼记》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其中很多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短小生动,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它对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一

礼记-大学-带拼音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 dàxuézhīdào,zài míng míng dé,zài qīn mín,zài zhǐyúzhìshàn 。zhīzhǐér hòu yǒu dìng,dìng ér hòu néng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j ìng ,jìng ér hòu néng ān ,ān ér hòu néng lǜ,lǜér hòu néng dé。wùyǒu běn mò,shìyǒu zhōng shǐ。zhīsuǒxiān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h òu ,zéjìn dào yǐ。 后,则近道矣。 dàxuéde zōng zhǐ,zài yúhóng yáng guāng míng zhèng dàde pǐn dé,zài yúshǐrén qìjiùxiàng xīn ,zài yúshǐrén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de dào dédádào wán shàn de jìng jiè。zhīdào yīng dádào de jìng jiècái néng gòu quèdìng zhìxiàng ;zhìxiàng quèdìng cái néng的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gòu x īn jìng bùluàn ;xīn jìng bùluàn cái néng shén sīān wěn ;shén sīān wěn cái néng sīlǜzhōu xiáng ;sīlǜzhōu xiáng cái 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néng yǒu suǒshōu huò。měi yàng dōng xīdōu yǒu gēn běn yǒu zhīmò,měi jiàn shìqíng dōu yǒu kāi shǐyǒu zhōng jié。zhīdào liǎo能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zhèběn m òshǐzhōng de cìxù,jiùjiējìn shìwùfāzhǎn de guīlǜliǎo 。 这本末始终的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gǔzhīyùmíng míng déyútiān xiàzhě,xiān zhìqíguó。yùzhìqíguózhě,xiān qíqíjiā。yùqíqíji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zh ě,xiān xiūqíshēn 。yùxiūqíshēn zhě,xiān zhèng qíxīn 。yùzhèng qíxīn zhě,xiān chéng qíyì。yùchéng qíyì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zhě,xi ān zhìqízhī; zhìzhīzài géwù。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gǔdài nàxiēxiǎng yào zài tiān xiàhóng yáng guāng míng zhèng dàpǐn déde rén ,xiān yào zhìlǐhǎo zìjǐde guójiā;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xi ǎng yào zhìlǐhǎo zìjǐde guójiā,xiān yào guǎn lǐhǎo zìjǐde jiātíng héjiāzú;xiǎng yào guǎn lǐhǎo zìjǐde 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ji ātíng héjiāzú,xiān yào xiūyǎng zìshēn de pǐn xìng ;xiǎng yào xiūyǎng zìshēn de pǐn xìng ,xiān yào duān zhèng zìjǐde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xīn sī;xiǎng yào duān zhèng zìjǐde xīn sī,xiān yào shǐzìjǐde yìniàn zhēn chéng ;xiǎng yào shǐzìjǐde yìniàn zhēn 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chéng ,xiān yào shǐzìjǐhuòdézhīshí;huòdézhīshíde tújìng zài yúrèn shí、yán jīu wàn shìwàn wùde dào 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lǐ。理。 wùgéér hòu zhīzhì,zhīzhìér hòu yìchéng ,yìchéng ér hòu xīn zhèng,xīn zhèng ér hòu shēn xiū,shēn xiū 1 / 12

2018年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22《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 )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弗. 食(不) ②不知其旨.也(味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困惑) ⑥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⑦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⑧教学相长. (推动,促进)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倦;困难。)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大学 礼记本

大学原文 礼记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 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 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 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注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