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务舞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财务舞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财务舞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财务舞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1.1概述

本节将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财务舞弊理论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1.1.1财务舞弊的概念

在研究公司舞弊问题时,国内外研究中和实际中经常出现财务舞弊(financial fraud)、财务报表舞弊(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和欺诈性财务报告(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三种表述方式。这三种表述方式有典型的应用。其中Beasley (1999)研究董事会构成和财务报表舞弊关系时使用了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而欺诈性财务报告是国际审计标准(ISA)(AI240)规定的舞弊概念,与我国200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规定的舞弊概念非常相似。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还有财务舞弊概念与之接近的概念表述。财务舞弊在文献中使用的概念,比前两个外延更广,有时指的是财务报表舞弊,有时不限定于财务报表,指通过欺骗等违法手段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行为,是一个通用的概念。而财务报表舞弊与欺诈性财务报告两者在使用意义上基本一致,都是针对具体的财务报表而言。中国,美国,国际上与此相关的准则对舞弊都有个自的界定。表2-1就中国、美国、国际就关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部分列举。

表2-1

由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我国准则中财务舞弊的概念和内容与国际准则相似度高,而且规定得更具体,在对财务舞弊进行判断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1.1.2财务舞弊理论研究方法

在财务舞弊理论的研究领域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文章从财务舞弊的两种大类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述,这两种大类的研究方法分别为规范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首先是规范性理论研究。国际上主要有四种规范性研究理论。

第一种规范性研究理论是二因素理论,又称作冰山理论,该理论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成两大类,并将这两大类因素形象地比喻成冰山,将导致舞弊行为的看得见的原因比作冰上在海面上的部分,而将导致舞弊行为的看不见得原因比作看不见得深深埋在海底的部分。这种理侧重强调表面上看得见得的因素,不一定是主要的,或者说作用性最大的因素,有时候深深埋在冰山以下的因素,不可见得,不可知的,不可感的,才是最大的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在措不及防的时候就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产生作用,有时候甚至在作用产生了,危害已经形成后还识别不出这个潜在在海底的危险因子。

第二种规范性研究理论称为三角理论,它因将人的贪污雇主的资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而得名。这三个条件分别是异常需要,这种异常需要包括想象的和实际的异常需要,然后是机会和合乎情理的条件。这一理论最先由劳伦斯提出,后来这一理论发展成压力、借口和机会三个要素共同影响舞弊行为的产生。这里的压力因素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工作压力和其他压力。而导致机会的产生有内部控制的薄弱,信息不对称,惩罚缺乏效力,工作质量无法检验,

审计制度不健全等。借口是舞弊实施的行为人为自己证名的理由,常见的借口有,别人都这么做,我没有理由不这么做,既然情况已经这么糟糕了,应该不会更糟糕下去了,我本来就应该得到这些的,我的行为不是从自身的私利上考虑的等。

第三种规范性研究理论称为四因素(GONE)理论,该种理论是规范性理论研究中最流行的理论,它将舞产生的原因归纳为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分别为贪婪因素(Greed)、机会因素(Opportunity)、需要因素(Need)、暴露因素(Exposure)

这种理论从舞弊行为个人的角度考虑,如果一个人要实行舞弊,他会怎么行事。他应该是贪婪的,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在有机会时,是不会克制的,当然如果有条件限制他,他会考虑到为了自己的欲望,利用了机会获得后而使自己暴露在可能受处罚的境况中,这种状况比起欲望的满足来说值不值得,但如果他因为贪婪以外的需要而导致非要舞弊行为时,他也许就不那么再乎将自己暴露在被发现的风险中了。

第四种规范性研究理论是舞弊风险因子理论。这种理论是四因素理论发展而来的,它所划分成为的以般风险因子和个被风险因子是对四因子理论的各种因素的不同角度的归纳,将死因子理论的四种因素分别化归到组织和个人方面,以四因素理论框架进行有侧重有强盗的区别分析。

关于财务舞弊研究的第二种方法是实证研究,也称为经验研究。近年来,涌现了大量通过实证来研究财务舞弊的研究成果。由于财务舞弊识别和预警机制的重大意义,以财务舞弊识别为对象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而国外的发展较于国内的发展丰富,使用的分析方法也更加多样化,特别在财务舞弊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上,出现了各种模型,极大的提高财务舞弊识别模型的判别效果。本文将财务舞弊的经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归纳为实证识别模型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表2-2所示。

1.2财务舞弊与公司治理

影响财务报表舞弊的因素有很多。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所处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就是企业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治理环境,国内外研究集中在企业的政治关系,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类型,外部审计环境,法律环境,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状况。

内部治理环境,主要指公司治理。现代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本节主述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和财务报表舞弊的研究成果。

1.2.1国外研究

无论是现代公司成立的现实状况,还是与此相关的研究,国外都早于国内。早在1982年,Allen和Panian研究发现管理人员任期和管理层权利显著正相关。FAMA 和Jensen1983年得研究发现董事会是监管最高管理层最高级的内部控制机制。他们认为外部董事有履行监管责任的激励,而不会和管理层勾结侵害公司利益。同时他们也论证了董事会中有独立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监督公司高层的效力。

J.Forker在1992年的研究发现了非执行董事能够有效(no-executive directors)对董事进行监控,从而使董事会对投资者利益的代表度更高,更能够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competiveness)Jensen 1993年、Boyd 1984年得研究成果表明两职合一,即董事兼职总经理的的情况会影响董事会的有效性和效率。Cobb和Gordon在1993年以1981至1990年年间48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审计会员会成员的独立性(以是否在公司任职来衡量)和任职年限的增长,可以降低财务报表舞弊性的概率。

根据FAMA和Jensen1 983年得出的理论,Beasley在1996年进行了实证经验研究,他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对75个舞弊样本公司和75个非舞弊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报表舞弊的显著关系。而内审委员会的显著性不强,还考察了外部董事持股比例,外部董事任期,以及担任其他公司董事的外部董事人数这些特征业和财务报表舞弊有显著关系,自Beasley的实证研究后,基于他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更加深入地探索。

在公司内部治理为焦点的研究方面,Dechow 1996年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如果较弱,公司舞弊的可能性大。同时Dunn在2004年以及Abbott在2000年得出的研究结果都支持Dechow的结论。而B.Heiman-Hoffman et al.在1996年构建的著名的财务报表舞弊公司的舞弊信号体系——红旗信号(red flags)体系中,对财务舞弊的识别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而他所提出的舞弊信号其中的第七条信号就是公司管理的内部系统非常薄弱,说明公司内部系统与财务舞弊具有相关关系。

在Berge Ofek 和Yermack 于1997年对总经理的任期时间长短与其控制公司内部监督管理机构的可能性的关系进行研究中,研究结果发现总经理任期越长,他就越可能控制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Shleifer和Vishn在1997年,对股权集中程度和股权分散的“搭便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就更加可以避免股权分散的“搭便车”现象,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披露质量。Susan Lynn Parker于1997年运用博弈的理论研究了审计独立委员会的独立性(independence)和活力(activity)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出了独立且具有活力的审计委员与财务报告的稳定型呈正相关。1998年Weisbach对总经理的任期长短和董事会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他从研究中的得出了总经理的任期越长,董事也就越不独立。

在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方面,Schadewitz 和Blevins具体研究了控股股东的相对控股地位和信息质量披露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当控股股东的相对控股地位越大时,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越低。而仍然是在股权结构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方面,La Porta 等人在1999年研究了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利益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并且发现,当小股东和控股的股东利益并不一致时,控股股东将可能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以及他所处的地位优势与公司的管理层勾结在一起,在对财务报表披露时,经常会选择性的披露,从而损害其他小投资者得利益。

而在研究独立非执行董事与财务报表披露质量的关系时,P.Chen 和B .Jaggi于2000年的研究发现,独立非执行董事(independent non-executive directors, IND)占董事会的比重与财务披露的全面性(comprehensive)正相关,即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的比重越大,财务报表信息披露得越全面。不同行业的财务舞弊情形不同,在此方面,Beasley. et al.2002年的研究中选择了1987至1997年间200家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通过他的研究发现,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舞弊技术和方法。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其公司在破产之前早早就有了内部控制薄弱的征兆,而J.A.Byrne et al于2002年对此就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安然公司的董事会完全

无效,根本无力进行监督和控制。

西方对财务舞弊理论研究较之东方成熟许多,但东方的研究也有相当的程度。如Fan和T. J Wong在2002年对东亚国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了股权集中度和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存在负相关系,股权越集中,财务报表质量就越差。而Kim和Yi与2003年研究了外来投资者对公司的资本投入和信息披露程度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个角度比较新颖。Sam 和Han于2005年研究了管理层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信息质量披露的关系,并且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低,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信息披露质量也越高。

1.2.2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早于1999年,张维迎就根据我国特殊的体制,对我国我国企业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国有资产是国家财产,个人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人——官员,往往由于缺乏剩余索取权而缺乏激励,因此他们往往不能积极发挥监督功能。林长泉于2000年也对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所有者缺位,多重委托代理结构的特殊国情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不彻底原因,从而导致了利润操纵行为。黄世忠于2003年对在美国财务丑闻七大原因的研究中,发现了公司治理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3年,刘立国通过研究发现,舞弊公司具有行业集中性。具体而言,在我国,舞弊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同时他的研究发现,公司股权结构差异以及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具有是否是国资委的差异,以及公司有些董事会特征差异,如执行董事的比例,独立董事的比例等,这些差异是舞弊公司和舞弊公司的重要显征。蔡宁、梁丽珍于2003年在研究公司的规模,公司的配股活动与财务舞弊的关系时,发现了越是配股,公司就越可能发生舞弊。而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了股权集中程度和财务舞弊正相关。黄彤在2003年研究了监事会、董事制度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根据他的研究成果,监事会健全、规模以及独立董事比例等许多公司治理变量和会计质量正相关。唐清泉于2005年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发现,只要是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无论其持股的比例有多少,都会将利润从公司转到手中。在类似的研究中,杨忠莲等人在2006年的研究发现,比起非财务舞弊公司,舞弊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的比例较小。而杨薇于2010年在构建公司舞弊的识别模型时,发现了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在常规水平上并不显著,模型的解释能力弱。

1.2.3本节小结

从国内外对财务舞弊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上,公司治理结构一直都是研究的焦点。而从董事会特征,股东持股情况来考察的研究成果最多,结果也都比较一致。我国因为体制原因,在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时,学者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多

重代理和激励失效等特殊的公司治理问题,在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时,通常会考虑到国有控股,国有股比例、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等特殊问题。

1.3市场反应和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和其他的相关的重要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对于对于上市公司披露,投资者也就特别关注,如果上市公司发生信息披露违规和财务报表舞弊的问题受到相关的监管机构惩罚,证券市场会将这一消息最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自然而然,在研究上市公司公司舞弊的问题上,市场反应有多快,市场反应程度有多大,也就成了专家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在研究财务舞弊问题时的过程中,必不可免要研究公司的违规的市场反应,市场时如何对处罚反应时,国内也有许多研究,但结论并不十分一致。上市公司会根据投资者对自身不利或有力消息进行反应,这又涉及到上市公司是否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向投资者释放良好的信号,虽然国内文献并没有在这一方面有祥尽的阐释,但研究过程中,有的也会对上市公司的反应考虑进来,发现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上的改善。

1.3.4国外研究

最先研究市场反应时,并不和财务舞弊相关。Debondt 和Thaler在1895年通过心理测试的方法第一次研究证券市场的过度反应问题。研究发现,多数人对重大的事件和没有预期到的事件存在过度反应。

Dale和Edward 2002的研究表明,违规上市公司因为违规所得到的收益无法弥补违规被揭露后受处罚损失,这个结论对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作了说明。

Farber和Richardson在2005年研究了报表重述(restatement)声明后,公司治理情况的变化。研究结果是报表重塑声明后的企业确实会改善公司治理,但是公司舞弊揭露后三年,财务分析专家对公司治理改变的相信程度仍然不高。

根据DeFond 和Jiambalvo 2005年对报表重述和审计委员会关系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报表重述后的公司更不可能有审计委员会。根据Bhagat和Black 2002年、Hermalin和Weisbach 1991的研究。在报表重述后,企业确实改善公司治理水平。Agrawal和Chadha在2005年、Vance于1964年、Baysinger、Butler在2005年、Weisbach在1991年均发现财务报表重述和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外部董事的比例等)并没有显著关系。Mohammad J.Abdolmohammadi等于2010年研究发现,财务舞弊公司比起控制样本公司更可能增加董事

会的年选举,而且也更会明显地改变外部审计。

1.3.5国内研究

沈艺峰和吴世农在1999年,用DeBondt 和Thaler 方法,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反应是否过度,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证劵市场是有效市场。伍利娜和高强在2002年采用超额收益法对1999-2000年我国沪深两市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他们研究的结论是拒绝了超额收益小于0的假设。说明市场的反应似乎并不是那么消极。

朱伟骅在2003年以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得出了几个主要的结论。首先当公司受公开谴责后,其公司的股票价格显著性下降。用累计超常收益率(CAR)来和衡量和表示的市场反应和公开谴责的处罚方式相关性不明显,除了一年的数据,其他的数据都未经过0.2的显著性水平,以再次平均超额收益率(AAR)表示与衡量的市场反应与公开谴责的处罚方式的关系并不显著。而且在1999-2002受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家数是递增的,部分公司甚至还屡次受罚,说明公开谴责的处罚手段威慑力不明显。

胡延平于2004年和陈超也于2004年对违规披露而受到通报批评和公开谴责的处罚的实际效果进了行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处罚是否公开,以及公开的程度,处罚力度是否够大是影响市场反应程度的因素。

陈国进等在2005年的研究表明,惩罚公告的影响将会完全被市场吸收,他们的研究结果与沈艺峰和吴世农的接受市场有效性的结论一致。

张宗飞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发现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和公司绩效的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传统的财务绩效(ROA,ROE和Turnover指标均高于信息质量较差的公司,而且信息质量披露越高,公司的绩效越高。同时也发现信息质量披露高的公司,其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要优于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公司。

蔡志岳于2007年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市场反应中,发现投资者对公开批评的处罚方式几乎不作任何反应,但投资者对公开谴责的处罚方式反应强烈,与之前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肯定了公开谴责处罚方式的有效性和威慑性。

杨忠莲、谢香兵于2008年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后得经济后果。他们的研究发现,在监管机构发布舞弊公告后,舞弊公司的股价有较大程度的波动,可以从市场上观察到明显的负反应,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投资者对公司的舞弊手段的反应似乎并无差别。杨玉凤、曹琼、吴晓明于2008年用超额收益(AR)法,选取2002至2006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我国A股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违规公司和非违规公司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在违规公告前后较短的时窗内明显呈负值。

财务舞弊论文 会计信息论文

财务舞弊论文会计信息论文 基于信号识别的财务舞弊研究 摘要:如何有效识别财务舞弊,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一直关心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发现,财务结构、盈利质量和关联交易度相关指标对识别公司财务舞弊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判断公司舞弊与否时,要密切关注这些指标。 关键词:财务舞弊;识别;上市公司 一、研究背景 自从会计信息作为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舞弊就与之形影相随。随着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加速,会计信息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财务舞弊现象也日益盛行与蔓延。 2002年6月,世界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公司(World Com)和被认为全美最可信赖的50家公司之一施乐(Xerox)公司因会计造假列入当年国际会计业十大新闻。2006年普华永道日本公司和戴尔公司因财务报表丑闻震惊全球的会计行业。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运作时间较短、各项体制不够完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也一直层出不穷。2006年顾雏军案引爆整个会计业信任与监管危机。接二连三的会计舞弊丑闻的揭露,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所以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工作,已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秩序迫在眉睫的问题。

然而治理财务舞弊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外,还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舞弊行为的识别能力,以尽可能减少财务舞弊行为的误导效应。因此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相关的事项上,试图得到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以期为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审计准则提供理论参考,为财务舞弊行为的预警、实时监控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误导效应。 二、相关文献综述 对财务报告舞弊颇有研究的美国Coopers & Lybrand会计师事务所(2000)总结出29面“红旗”,当出现这些“红旗”的时候,就需要格外关注公司管理当局是否有舞弊的可能,例如,现金短缺、负的现金流量、营运资金短缺;融资能力降低,营业扩充的资金来源只能依赖盈余;存货大量增加超过销售所需;盈余品质逐渐恶化等。 Beneish(1997)对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比较研究发现,公司历史、财务杠杆程度和股价的表现可作为初步判定会计舞弊的风险因素。另外,公司应收款项大幅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波动、资产质量下降、销售收入异常增加和应计利润率上升也是会计舞弊的征兆。 Green and Choi(1997)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构造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财务舞弊判别模型,并发现这一模型将大大改善独立审计师发现舞弊行为的能力,且在以随机样本为基础使

(完整word版)财务舞弊研究文献综述.doc

国内外研究财务舞弊的成果及其丰富,要将如此丰富的的理论进行系统性归纳的困难极大,特别是在进行归纳分析时,需要专业的文献归纳能力。本文仅仅从国内外研究成果将与本文最相关的理论进行主要综述,而略微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择尽可能科学的概述。具体而言,本章节文献综述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是对相关理论的概述。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是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分别从国内研究、国外研究以及小结三个层次展开。 1.1 概述 本节将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财务舞弊理论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1.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在研究公司舞弊问题时,国内外研究中和实际中经常出现财务舞弊(financial fraud)、财务报表舞弊(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和欺诈性财务报告(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三种表述方式。这三种表述方式有典型的应用。其中 Beasley ( 1999)研究董事会构成和财务报表舞弊关系时使用了财务报表舞弊的概念,而欺诈性财务报告是国际审计标准( ISA )(AI240 )规定的舞弊概念,与我国 2001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错误与舞弊》规定的舞弊概念非常相似。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发现还有财务舞弊概念与之接近的概念表述。财务舞弊在文献中使用的概念,比前两个外延更广,有时指的是财务报表舞弊,有时不限定于财务报表,指通过欺骗等违法手段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行为,是一个通用的概念。而财务报表舞弊与欺诈性财务报告两者在使用意义上基本一致,都是针对具体的财务报表而言。中国,美国,国际上与此相关的准则对舞弊都有个自的界定。表2-1 就中 国、美国、国际就关于财务舞弊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部分列举。 表2-1 区准则条例或颁布机构规定的具体内容 域 中《独立审计具体准则规定了舞弊的定义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 国第 8 号——错误与舞为,同时列举舞弊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伪造变造记录弊》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四、 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文档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 一、财务舞弊研究概论 早在20世纪末的1999年,美国的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简称COSO委员会)发布的《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一1997: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报告,已经充分揭示了高级管理人员广泛牵扯财务舞弊案件的实务发展趋势。在安然丑闻、世通舞弊的压力下,为了揭露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希冀通过审计师财务舞弊审计能力的提升减少财务舞弊的再次发生。同年10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于2002年10月发布了SAS NO.99,引入了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试图从审计程序入手,增强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揭露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能力。 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屡次出现的诸如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财务舞弊,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5月22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26日,发布了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内的18项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层面,防范企业财务舞弊风险的防范。此后,中注协于2009年10月14日中注协公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希望审计师实现执业会员与非执业会员抵制舞弊的联动,以强化审计师发现和报告舞弊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中国证监会于2010年12月27日起草了《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责任认定规则(征求意见稿)》将再次加大了对财务舞弊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明确规范规范了包括财务舞弊信息的信息披露违法行政责任认定。自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最新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高度关注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二、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 理论界对于财务舞弊的研究最初是始于对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研究。因此相对于财务舞弊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财务舞弊的动机的相关财务舞弊理论的体系构架相对的更加的成熟。国外的相关学者对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行程了四个具备理论体系水平的强有力的规范性支持性的理论:财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财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财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1.财务舞弊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相关心理学理论同财务舞弊理论相结合较早的交叉经典。冰山理论首先作为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冰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财务舞弊理论的研究中。冰山理论把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展现在审计师或公众视野的只是“舞弊冰山”的一部分,属于财务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潜藏在

财务报表舞弊方法分析(doc 10)

财务报表舞弊方法分析(doc 10)

财务报表舞弊与发现方法的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一直以来就不曾断过,先是90年代初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2饺?1世纪,随着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弊推到了高潮。 2001年,美国能源交易巨头安然公司(Eron)轰然倒地,进而牵出美国大的财务报告舞弊丑闻。接着,美国零售巨头凯马特申请破产,最近有报道说也存在做假帐的问题。安然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影响逐渐蔓延,据美国报载,不少强的令人尊敬的大公司也可能涉嫌财务报告舞弊。风潮汹涌的财务造假、遍地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银广夏造假曝光后,连续15个跌停板;美国安然为之辛勤工作几十年的员工百万元的养老金顷刻之间化为乌有,而且可能导致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削弱、丧失。 治理财务报告舞弊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应当从民事法律责任制度上考效遏制会计造假动机的实现,还应当从信息披露机制角度设计消除会计造假行机制。我们不仅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制,尤为重要不断提高投资者鉴别、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有效报告舞弊,哪些公司出现伪造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最大,伪造的财务报告具有的

如何尽快发现可能存在的财务报告舞弊等。 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分析 正如Joseph T. Wells指出的,财务报告舞弊“不是始于管理层的不诚发端于某种环境——这种环境中存在两个特征:一、激进的财务业绩目标;二实现将被视为不可宽恕的氛围。换言之,财务报告舞弊缘于压力。”美国审计第82号(SAS no. 82)列举了一些与管理当局舞弊有关的典型风险因子,当存险因子时,说明公司出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切合实际的、过于激进的盈利目标,以及基于这些盈利目标的管理当划; 2、管理当局过分感兴趣于,通过运用非常激进的会计手段来维持公司股利趋势; 3、管理当局给公司经营人员设定过分激进的财务目标和期望; 4、虽然实现盈利以及盈利的增长,公司经营当中却不能创造充足的现金 5、资产、负债,收入或者费用的确认涉及非常主观的职业判断,例如的可靠性; 6、重大的关联交易。 我国的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陈信元、杜滨等2001),也总结出能采取会计造假的公司的特征: 1、前两年连续亏损,今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为了避处理); 2、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今年公司行业不景气的公司(配股的资格);

关联方交易舞弊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资本市场形成比较早,国外对于财务舞弊的关注也比较早,形成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些研究对我国资本市场研究财务舞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对本篇论文的研究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1.有关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成果 “红旗”标志即“舞弊风险因素”是会计职业界研究总结出的一些能够显示财务报告舞弊的标志。Albrech t和Romney(1980)在回顾有关财务舞弊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87个“红旗”标志但并没有进行验证。直到1986年,两人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实证研究了这87个“红旗”标志中究竟有哪些可以用来预测财务舞弊的发生。该研究表明有31个“红旗”标志具有显著的财务舞弊预测能力(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个人素质等),30个“红旗”标志对于预测财务舞弊既不显著也不可测(如经营业务显著恶化),而剩下的26个“红旗”标志由于样本量太小而无法对其预测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Loebbecke和Willinghami(1988)构造了L/W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该项研究发现,当管理者认为实施财务舞弊符合其个人道德观念,加上一定的外在压力和动机,再借助于一定的外界条件,进而就会发生财务舞弊。研究还发现发生财务舞弊还与以下因素相关:管理当局不诚实、管理者人格异常且有过舞弊史、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存在以某些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契约、信息披露政策激进、存在大量关联方交易、权利过于集中、内部控制薄弱等。 Albrecht、Wemz和Williams(1995)的报告认为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发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征兆的一种方式,如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及其他现金流量问题、高负债或者其他利益负担、收益质量不断下降、大额的异常交易、迫切需要有利的收益及财务报告中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变化。另外,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同寻常、管理层及管理交易频繁变动、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赖单一产品以及费用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等都是出现财务舞弊的征兆。Persons(1995)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即实施财务舞弊的公司比非财务舞弊的公司有更低的资本周转率、更高的财务杠杆和流动资产比率,而流动资产中大部分是应收账款与存货。 Lev和Penman(199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的大小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Pankaj Saksena(2001)的研究发现,与未发生财务舞弊的公司相比,发生财务舞弊公司的经营规模更大,经营的业绩相对较差,受到破产威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Beneish(1997)对通过对存在财务舞弊的公司与不存在财务舞弊公司进行对比分析析,可利用其股价的表现、增产的速度、公司的历史和财务杠杆程度这四个因素初步判定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的行为。另外,其在1999年研究财务舞弊和某些财务报表指标的关系时还发现,利润率上升、销售收入及应收款项大幅增加、资产质量下降、产品销售毛利率异常变动也是发生财务舞弊的征兆。 Mathon Ann(1999)通过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与正常的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实施财务舞弊的公司在考虑到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以及通过合法的盈余管理手段所能提升的利润水平有限达不到公司所要求的利润水平后,就会放弃盈余管理的合法手段来直接实施财务舞弊,而不仅仅是在所有合法手段用完后才使用非法的手段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 Kirkos等(2007)以希腊76家财务舞弊与非财务舞弊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比较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精选课件

————————————————————————————————作者:————————————————————————————————日期:

青岛滨海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文科类) 题目: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案例分析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Wan Fu Biotechnology financial fraud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0 月25 日 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研究目的:运用财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对财务造假的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其造假原因和造假的手段,从而对财务造假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让中国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理论意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且违规形式和万花不断推出出新,日益猖狂的上市财务造假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也说明我国会计法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因此分析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财务造假这一现象完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重误导了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破坏了投资者的相关利益,我国现在的财务造假手段不仅越来越隐蔽,而且都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陆续被证监会查处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各个财务造假案例看来,造假的手段层出不穷、违约金额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涉及时间之长,这种现象真的是愈演愈烈。本课题主要研究财务造假及防范措施,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对于发现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着直接的实践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1、国外研究现状 Elliott和Jacobson (1986)对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粉饰包装,以此欺骗投资决策者以获取融资,并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Schilit (1993)认为公司除了主观意识操纵粉饰财务报告,并对外披露欺骗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选择性的漏报一些重要的财务信息同样是一种财务报告舞弊的行为。综上所述,财务报告舞弊是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故意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一种管理行为上的舞弊,并将虚假的财务报告的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 Beasley在1996年进行了实证经营研究,根据FAMA和Jensen 1983年得出的董事会是监管最高管理层最高级的内部控制机制这以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7_5个舞弊样本公司和7_5个非舞弊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结果表面独立懂事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显著,自Beasley的实证研究后,国内外学者均以公司内部治理为焦点进行研究,若要有效的防止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建立有效而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Joseph C.Ugrin ( 2008)研

会计舞弊原因和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拟从分析企业会计舞弊诱发原因入手,对其赖以生存的控制环境与案发动机进行探讨,提出了舞弊风险识别与防范的建议,并针对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舞弊诱发原因防范对策 一、会计舞弊定义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规制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舞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愈来愈明显,能否对会计舞弊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基于gone理论分析舞弊案动因 (一)需要(need) 企业的需要: 1.获得信贷资金或商业信用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资金,除了所有者投入资金外,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筹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需要,一般不愿贷款给亏损企业或缺乏资信的企业,在对企业发放信贷资金时,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 2.取得上市资格的需要。企业为了能够获得上市资格,人为将其三年的经营成果加以改动。例如,在股价发行上,证监会规定可以模拟计算改制前各年度每股税后利润作为定价依据,因此发行人为了抬高发行价格,可能肆意对上市公司进行过度粉饰包装。 3.避免st或退市的需要。在中国目前上市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这些公司的上市资格本身就十分珍贵,所以,谁也不愿意退市。因此,当企业业绩不佳,主营业务无法创造利润,管理层无力回天时,往往就采用巨额准备计提与冲销的会计舞弊手段。 4.减少纳税的需要。纳税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企业资金外流,因此企业会为了不让这部分资金流出而采取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税款的征收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如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上适用所得税税率而得出。 (二)机会(opportunity) 1.内部机会。(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占绝对优势,董事会完全由大股东决定并为大股东服务,这就意味着董事会成员不向全体股东负责,不受中小股东的控制和监督,这时大股东就可以通过其控制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制造舞弊性财务报告上市圈钱,把上市公司变成他们的自动提款机直至掏空上市公司为止。(2)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虚化。监事在股东和职工代表中产生,他们处于被领导地位。他们对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监督权力名存实亡。监事会其职能和权利的虚化,使得监事会成为整个公司治理结构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同看守稻田的稻草人,本来用以防范会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舞弊行为的发生。(3)委托代理制度存在缺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代理人方面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道德风险指经营者尽力(非故意)忽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运营和内控问题,导致财务报告产生错报和漏报的行为,而逆向选择指经营者故意隐瞒和扭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利方面。通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数据来满足委托契约的要求,此时会计舞弊就产生了。 2.外部机会。(1)会计准则与会计自身的局限会计作为反映和控制企业经营的信息系统,其自身具有局限性。同时,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为会计舞弊创造了条件。(2)外部审计制度存在缺陷。首先,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失去平衡。理应由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管理者的经营活动进行鉴证审计,但事实上却是由管理者亲自委托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经营行为开展

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

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1) 摘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舞弊手法,指出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主要从关联方交易、营业收入、成本、税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舞弊上市公司 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

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

关于财务舞弊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财务舞弊 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而且复杂的角色,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舞弊一旦发生,所造成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信息使用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乃至相关决策机构作出错误的投资,融资等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次序。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维护会计的发展,必须对舞弊展开行动以查处并减少舞弊。因此,对财务舞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本文献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方法,舞弊预警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讨论。用于披露和解决一定的财务舞弊上的问题。 关键字:财务舞弊,舞弊报表,不当披露 前言:近十年来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顾雏军创造的格林柯尔“神话”;绿放心的隐瞒费用,虚增利润。财务舞弊充斥着整个经济市场,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财务舞弊及其常用的舞弊方法。 一、财务舞弊的定义 “财务舞弊”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为我们所熟知,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16号》明确规定,舞弊就是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中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中对舞弊定义为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财务报表舞弊是为了欺骗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数字或财务报表附注进行有意识的错报或忽略。它包括:对财务报告据以编制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对财务报告的交易、事项或其余重要信息的错误提供或有意忽略;与数量、分类、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关的会计原则的有意误用。 二.财务舞弊的方法

1,舞弊报表 (1)虚增销售收入。通过收入来粉饰财务报表是舞弊者最常用的手法,而且 虚增销售收入也有多种不同的手段,以下列示几种最常见的虚增销售收入的舞弊手法。(1)提前确认收入;(2)扩大销售核算围虚增收入。(3)通过三角交易虚增收入 (2).多计应收账款。通常债权人比较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期 还本付息直接决定着债权人的信贷决策。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资本结构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多计应收账款和虚增销售收入是紧密相连的,一般的情况就是在虚增销售收入的同时多计应收账款。但是这种舞弊手法很容易被审计人员通过函证发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伴随着应收账款的转移,具体的做法是将应收账款让售给专门的财务公司,伪造金融单证或者在金融机构配合下,以虚构的银行存款“收回” 应收账款。 (3)隐瞒重要事项。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粉饰报表是中国上市公司常 用的伎俩。但是大额的关联方交易易于被审计人员察觉,小额的关联方交易又不能起到粉饰报表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以此来迷惑审计人员。 (4)其他舞弊手段。前面几种舞弊手段都是涉及收入和费用的利润舞弊手 段,任何一种舞弊行为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虚增收入势必要增加资产,而虚增现金最为便利,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现金舞弊造假手法情有独钟且乐此不疲。现金流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在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上处

【开题报告】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会计学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 上市公司舞弊现象不断出现, 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这些舞弊丑闻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破坏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引发资本市场的信用危机。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然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我们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研究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的探究还是有必要继续深入。对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其做出反应,包括事先的预防,舞弊的发现,还有对舞弊的治理措施等,同时我国的会计法律进一步完善也要依靠对会计舞弊原因的分析。只有从根本上了解会计舞弊,才能真正对其进行治理,这些所有都是要基于对管理舞弊原因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的原因,为预防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发现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和治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完善会计法律提供了依据。在我国经济的转型期, 上市公司舞弊现象不断出现, 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还是不够完善,给了会计舞弊提供了机会。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研究就变得很有必要且有重大意义的,而解决这一切都要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源头找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拟在简要分析、总结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以及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原因进行分析而发现其所带来的影响,更好的为预防,发现和治理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做出贡献。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主要原因 2.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中尚未被发现或重视的原因 3.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进行分析 4.提出针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各个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摘要】研究我国会计舞弊的动因,一般直接引用国外相关理论。因国外理论源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对其直接借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文尝试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 (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与防范

万方数据

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与防范 作者:董书文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3 刊名: 中国经贸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 UPDATE 年,卷(期):2009(22) 参考文献(3条) 1.陈国欣;吕占甲;何峰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期刊论文]-审计研究2007(03) 2.颜永廷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剖析[期刊论文]-财会月刊(会计版) 2007(05) 3.黄世忠;黄京菁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 2004(1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卫东财务报告舞弊的现代社会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07(35) 2.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证据[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3(7) 3.李吉波预防财务报告舞弊分析[期刊论文]-总裁2009(2) 4.李时征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学位论文]2006 5.冯振权财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期刊论文]-会计师2009(3) 6.范丽浅谈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及对策[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2010,17(10) 7.叶本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判别模型研究[期刊论文]-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1) 8.张洪波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治理策略[期刊论文]-管理观察2009(25) 9.管新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透析[期刊论文]-会计之友2007(16) 10.武凝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探析[期刊论文]-财经界(学术)2009(1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612466138.html,/Periodical_zgjm200922132.aspx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长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保障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与审计失败案例却不断上演,甚至越演越烈,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公众中的信赖程度急剧下降,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针对审计失败这一问题,付出了许多努力,针对审计失败的界定、原因和治理对策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审计失败的界定 王红(2009)和于雷(2008)认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该观点说明注册会计师只有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没有尽到审计责任时才会产生,即注册会计师有主观的过失或欺诈行为。 宋丰林(2006),则认为“审计失败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得出了与企业客观事实不想符合的审计结论。”此观点还包括审计单位存在严重的错误和舞弊,而审计机构和人员未能查出,或给出了不正确的审计结论。即不论注册会计师有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只要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就产生审计失败。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前种观点是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根据现实情况,结合审计人员能力,指出审计人员在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情况下导致的审计失败。而后种观点是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不管审计人员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只要审计结果没有达到社会要求就说明审计失败。 目前,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辑出版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也赞同第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排除了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结果发表了

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_徐晓静

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山东威海职业学院徐晓静 摘要:随着2009年新一轮IPO开闸,采用美化业绩、操纵利润等手段“包装上市”成为IPO公司公开的秘密,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与一般公司财务舞弊相比,IPO公司财务舞弊动机更加强烈,手段更加疯狂、孤注一掷,已成为令资本市场萎靡孱弱、令投资者信心丧失的“罪魁祸首”。本文借助经典的舞弊动因理论对IPO公司舞弊的动因进行探究,希望对研究和防范IPO公司财务舞弊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IPO公司财务舞弊舞弊动因 IPO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在资本市场IPO特殊环境下,由IPO公司管理层授意或指使,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来欺骗监管机构及未来投资者,以此实现公司成功上市并为公司或个人谋取额外收益的舞弊行为。近几年来,由于股东一夜暴富的神话及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平台的诱惑,采用美化业绩、操纵利润等手段“包装上市”成为IPO公司公开的秘密,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下面我们借助经典的舞弊动因理论对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进行分析。 一、舞弊动因的经典理论 要研究公司舞弊,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舞弊?也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动因,动因分析是识别和防范财务舞弊的基础。国外关于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比较经典的理论: (一)舞弊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最早是海明威提出来的,该理论将舞弊形象地比喻为海面上的冰山,分为水面上可观察到的结构部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水面下不易观察到的隐藏很深的行为部分(行为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观念等),舞弊不仅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更取决于公司是否存在财务压力、是否有潜在的道德缺陷。 (二)舞弊的“三角理论” 著名的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舞弊的因素包括压力、机会、借口,其中压力诱使舞弊者产生舞弊的动机,机会提供舞弊者实施舞弊的条件和时机,而借口为舞弊者找到符合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合乎情理的解释。 (三)舞弊的“GONE理论” 舞弊的“GONE理论”是西方对舞弊风险因素的分类方法,认为舞弊由贪婪(Greed)、机会(Opportunity)、需要(Need)、暴露(Exposure)四个诱因组成。即舞弊者首先有了贪婪的意念,又十分需要钱财,当有了适当的机会,并且认为事后不会被轻易发现就会实施舞弊行为。 (四)舞弊的“风险因子理论” 舞弊的“风险因子理论”将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其中个别风险因子因人而异,是指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压力,一般风险因子是指抑制公司舞弊的内外部环境、制度等,包括舞弊的机会、被发现的概率和受惩罚的可能及程度。 以上理论分析可见,舞弊动因是多种因素构成,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舞弊风险的程度。也就是说,分析舞弊动因既要强调舞弊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如压力、道德的分析,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客观因素如机会、发现的可能、受惩罚的程度对舞弊行为的影响。 二、IPO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一)基于融资目的,迎合核准制下的上市条件 近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历经风雨走过了一段从无都有的发展阶段,为一大批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融资渠道。公司选择IPO方式融资不仅获得了发展所需的低成本权益资金,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公众形象、增加公司无形资产价值,有利于规范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财务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同时通过IPO还可以使股东“一夜暴富”、财富成几何增长。但是由于资本市场资源的稀缺性,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可以通过IPO实现融资,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及质量、现金流量及成长性等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对于许多渴求上市的企业来说,要达到上市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上市融资诱惑大,排队企业八百家”这句股民中流传的段子形象地说明了“资本饥渴”的企业现状,在募集资金的巨大压力之下,企业把IPO当作终极目标,当企业的财务指标或其他条件达不到上市标准时,就产生了财务舞弊动因。 (二)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以实现筹资额最大化 在公开上市之前IPO公司股票没有历史交易价格可以参考,这就决定了要精确地确定新股发行价格是相当困难的,因此IPO定价是新股发行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和内容,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作为IPO公司而言理想的定价当然是在股票成功发售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高的股票发行价格,以实现筹资额的最大化。目前,国内IPO定价由发行企业和承销商协商,通常以会计计量的每股收益为基础,即股票发行价格=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发行市盈率一般参照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同类行业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成长性等,对于个别IPO公司来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而IPO公司唯一能影响上市筹资额的就是每股收益。因此IPO公司往往通过系统规划,操纵上市前每股收益的预测值,来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司筹资额,财务舞弊的动因也由此产生。 (三)社会诚信度的下降,为财务舞弊者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 发行人在IPO过程中的财务舞弊与公司管理层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在整个社会诚信度的下降、职业操守缺失的大环境下,IPO舞弊者的借口随处可见:别的公司都这样做,我公司不这样做就是损失;我公司包装只是为暂时渡过困难时期,等IPO过关,募集的资金到位一切就好了;我们也是为了公司、也是被迫的,无可奈何;公司IPO 成功对谁都好,没有人受到伤害,我们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报告准则不完善使舞弊者也找到了自我说服的借口。现有的会计准则允许IPO公司改变会计方法,通过追溯来重述财务报告,给予发行者一个特殊的机会去窜改IPO申报期的会计盈余,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公司IPO前后业绩突变的原因所在。有了这些看起来与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的理由和解释,IPO公司舞弊就显得心安理得、顺理成章了。 (四)信息不对称为发行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 IPO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首次公开发行主要涉及两大利益主 (下转第147页)

财务舞弊论文

企业舞弊与对策研究 专业班级:J会计学0503 学生姓名:徐莲 指导教师:张跃红职称:讲师 摘要 第一章会计舞弊概述 一、舞弊的概念 古今中外,舞弊问题始终存在。对它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辞海>认为:舞弊,指玩弄手段做坏事。常称营私舞弊,即用欺骗手段干违法乱纪的勾当《韦伯斯特新大学辞典》指出:舞弊是一种故意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它以诱使他人丧失有价值的财物或法定权利为目的,《朗文词典》则将舞弊定义为利用欺骗的手段获利的一种行为该种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现代商务汉语新词典》、《现代汉语辞海》均将舞弊定义为: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我国国内法律文献对舞弊的界定大致如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或掩盖事实真相欺骗他人,使他人利益受损。 上述定义虽然表达方式各异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舞弊 应具有以下几项要素: 1、行为动机:舞弊属于有意识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行为人 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实施欺骗行为,是行为主体主观意图付诸实践的表现

2、行为手段:舞弊行为是通过欺骗手段实施的。法律上说的这种欺骗可以是“作为”式的,例如制造假相、提供虚假信息,也可以是“不作为”式的,例如故意不提供真实信息。 3、行为目的:人们采取一些手段策划、掩盖、制造舞弊,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这种利益的外延是很广泛的,可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其他利益。 4、行为性质:舞弊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的行为,是与法律、法规所不相容的,属于不法行为。舞弊即意味着行为超出了正常的界限,意味着对行为规范的背离,意味着行为人要承担法律责任。 舞弊的外延很广,既包括经济舞弊,也包括政治舞弊,还包括其他性质的舞弊。 二、会计舞弊的概念 会计舞弊是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计舞弊应具有的特征为:1)会计舞弊是违背真实性原则的行为,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2)会计舞弊是一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的行为,是与法律、法规所不相容的。2)会计舞弊是行为人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的故意行为,由于过失、偏误所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实不属于会计舞弊的范围。此三项特征缺一便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舞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审计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与审计对策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经济越发展,会计信息越重要。财务报告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的信息不仅为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参考,而且有助于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以保证企业的资金不会流失,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会计信息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工具,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水平,保证会计的透明度。 然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蔓延:从美国的安然、施乐、默克制药等到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事件的曝光,给全球经济笼罩了一片乌云。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也是屡见不鲜,从银广夏开始,到达尔曼再到科龙电器等等舞弊行径的发生,严重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使投资者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歪曲了企业的价值,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舞弊事件的发生对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独立审计产生了质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独立审计产生了质疑,影响到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生存发展。为了重新整顿证券市场秩序,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审计师必须对舞弊展开行动并减少舞弊。因此对舞弊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和审计对策的研究目的是使财务报告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仍有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实务方面的研究更少。因此,在对财务舞弊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审计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审计对策,在财务报表报出之前减少财务舞弊的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二、主题部分 (一)国外研究综述 1、相关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