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升华

精神升华

精神升华
精神升华

读书的体会

肖虎

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可以让人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会精神的自由与畅快!人类正是踏着书籍的阶梯不断进步,成为万物之灵长!当今人类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相当数量人的精神孕育速度却明显滞后,焦灼、失衡、空虚、颓废、麻木不断侵蚀原本质朴、敦厚的本性,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文素养的缺失,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今知识更新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仅靠经验传统的观念,跟上时代非常困难,学历、文凭依赖一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创新、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终生学习、不断完善成为每一个追求上进者的不变的选择。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承担着塑造心灵、引领精神的伟大使命,如果不善于读书,站不到时代前行的台阶上,又怎能实现教育的使命呢?学高为师,又何谈引领学生学习呢?叶圣陶先生曾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农业,那教师就是土壤,而读书就是增加肥料,个性鲜明的各类人才,才能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许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许多年过去了,当年教师在课堂内所教的课本知识已经想不起来了,但老师的学养、气度、精神境界却历历在目,由此可见,震撼学生心灵的、指引学生一生前行的很大程度是老师经过读书思考积淀而成的精神学养气度,它不可言传,却可以意会,它短时间模糊,但随时间推移却愈来愈清晰。它看似无形,却有着及其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于深处发力,直逼学生心灵世界。献身教育,我们使命就成了蕴育学生成长的那片土地。职责告诉我们,不能让土地贫瘠。

二、读书能够让人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信息的碎片铺天盖地;竞争的节奏日益加剧,封闭的心灵难免疲惫;新奇的领域光怪陆离,停滞的大脑又怎能承受。教师与学生的代沟,是传统和新奇,封闭与怪异的隔离。只有视野开阔、思想的解放。才能让生命跨越时代的鸿沟!否则身在咫尺,心隔河汉,又怎谈心与心相融、情感相依,精神砥砺。旧思想不会自动解除武装,只有新的思想冲击,它才能逐渐离去。读书让我们输入新的思想元素,构建科学动态发展的思想体系,在传统的精华基础上吸纳新潮,包容变异,辐射到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好象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与学生一起体会超越自我的快乐。

三、读书给我的启发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对于学生所热爱的一门学科,老师的知识拥有量超过教学大纲要求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只有如此,才不至于把备课变得单调乏味,死扣教科书。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凡是给人成功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一些优秀教师教育的技巧就是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知识的大海。用普遍联系的理论,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2、“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教与学在做中(实践)中连结成有机整体,离开了实践(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教,也没有真正的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观点,让我长期思考的问题,茅塞顿开。教育教学的外延得到空前的突破,素材突破了抽象的概念,走向丰富的现实生活,角度冲击了传统的框架,走向生命成长中须臾不离的话题。例如,为了“抑制暴力,化解冲动”,我选择了《今日说法》的一则案例,“一条狗、两条人命、两个家庭的不幸”所涉及的邻里小事纠纷而造成的悲剧,让学生选取切身的经历、见闻,让他们在鲜活的生活元素中,改变了空洞说教的叛逆。为了叙述教材中的“专制政体”,我选取了古建筑这一生活中可触可见的文物古迹,在体验中感知,教学其实是在开发可以利用的资源,寻找适当的契入点。

3、“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过程,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知识转化为

能力、信念和行为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过程”由以上论述我明白了以下几点:

①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认识的提高。

教师是在搭建桥梁,引路指向,让学生从静止的知识层面到动态的认识层面,教学是在提高认识境界,而不是仅就本讲本,教师应适当的删减和转化。

②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信念、行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界面。其核心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应改变评价方式,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教学不是短时间内急功近利的行为,同时教学也不仅局限于学科层面,而是立足学科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更多的读书,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③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

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教都是片面的极端的倾向,只能教与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相互促进,动态平衡的程度,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立足学生的学,适度调整教的内容、角度、,树立效益观,而不是任务观,并且立足所有学生,是一件难事,这就要求教师的设计有层次性、开放性,让学生均有下手处,都有机会展示自身的价值。

总之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参照过程,其不变的定量应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四、推荐书和读书方法

1、书分两类:一类是消遣的,可以扩充面,寻找好的契入点;另一类是思想,提升我们认识境界加深度,在读书中应分清类别。选择不同的方式:粗读和细读。

2、带着问题去读书,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记下来,有目的去查找书籍,这种方式最有针对性。读书应结合实际揣摩书中的原理,用实践去验证,从而达到批判的吸收和继承。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民族精神;途径论文摘要: 中华民族精力是传统精力和时代精力的有机一致。 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探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外,还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已成为各高校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要使民族精神真正被大学生理解、信奉、把握,并把它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教育,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提高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效果。 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1] 【[1]荆惠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M].北京: 1 / 10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 她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 同时,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系统,它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既体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正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1.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共同呼声。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2019年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语文

2019年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范文汇编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 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为您准备的,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一:?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 a、农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 a、有 18% b、没有 8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 32% b、缺乏法律知识 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 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 a、经常 12% b、偶尔 74% c、从不 1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2%,即6个人(调查对象为50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4%,即7个人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和前两节相比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多读,相信一定能掌握的。 二、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凝((固态液态 气态固放热)熔 化(吸热)升华吸热)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凝华(放热)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要能却分升华和凝华的区别。其他的都为简单,多看几遍就能掌握。对最后的这个三角图大家要熟悉,这样记忆会容易些。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 整理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素质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素质 院系:学号:姓名: 【摘要】: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素质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分阶段的训练而形成的。因此,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条件和氛围,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本文重点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素质 【正文】: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

的替代、覆盖。 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培养要求整齐划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自己创新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转变观念。同时也要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及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只有追求简约才能使得那些不必要的,繁旧不断的变更,不断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汇报(共八篇)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这次能够参加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和讨论,悉心聆听了党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彩报告,深入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完整体系,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党性修养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辅导报告,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党性修养,入党动机等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实际的讨论,这些都让我受益非浅。尽管一段时间的培训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对党的理解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以下是我这次党课学习心得的几点总结:其一,通过这次学习培训,我认识到以前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的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其二,这次学习培训加深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总结我们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但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要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 其三,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要求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这种考验在新时期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这次学习还使我认识到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前的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党组织是否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我都将一如既往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在思想上争取入党,而且要长期的注意检查自己入党的动机,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其四,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十分地坚定了入党的信心和决心。今天,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者巨大的挑战。在这个历史时期,更凸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地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这些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了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多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作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大学生,我渴望加入到这个光荣的组织中,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好地统一结合起来,把对党、对祖国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成绩。 总之,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培训,使我进一步的系统学习了党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使我更进一步的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今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公理正义的殿堂。自资本主义时代以来,“法治”就代替了“人治”,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在不断呈现出更专业化,系统化,细致化,生活化的趋势。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中国的法律道路任重道远。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力量。加强法律修养,增加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呢? 首先当然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大学生要认识自我以及自身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这就对大学生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学习法律知识。没有一定法律知识作为基础,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都会成为空谈。只有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行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遵循法律的约束和束缚,在法律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做出合法的选择。 第二,是要宣传法律。通过对法律的宣传,不仅增强了别人对法律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使法律在自己心中的烙印更加深刻和神圣。同时还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

社会主义. 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第三,努力树立法律信仰是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方法。只有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正的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我们才会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把握法律的精神脉搏,充分了解法律对于生活的巨大作用,才能树立起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第四,大学生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法制建设最终还是要服务到社会实践之中,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大学生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事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自己,才能使我们内心的法制观念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决心更加深入。 其次是教学和校园的环境问题。虽然大学生自身原因是主要的,但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却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因素,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也得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由于高校关于《法律基础》教学的缺失和质量的底下,所以注重法律基础的教学十分必要,甚至可以纳入学生的考核之中。同时还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培养法制观念的校园氛围,使学生们能够感觉到处处有法,处处学法。校园里可以开展广泛的法律活动,比如将法学院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全校推广,组织大学生前往法院旁听案件的审判工作,开展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的智力竞赛,辩论等。此外,

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具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一个人面对挫折的乐观程度,情绪控制能力,认识他人情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都是自身修养的重要 内容.它对加深沟通交流,提高人格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或许还有人不懂得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须从塑造自身的形象开始。 为什么有些人在说话,举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问候,甚至是接听电话时都会给人一种很美妙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这里面关 系到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从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欣赏这样的美.这种美,并不一定外表长的很好看;并不一定拥有一块名牌手表, 或者一副很好的嗓子.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终归是不行的.但是,有 很高修养的人最容易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个人的魅力所在之处。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 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 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大学生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 个人修养跟长相有关系吗?有。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只是有一些优势。同样是不学无术、整天玩游戏的,长得好看的站出来,别人 第一感觉就还行,而长得不好看的可能就会被吐槽:长得不咋地还 不努力!人艰不拆。

很多人以为钻到图书馆几年就有极深刻的修养了,其实不然。一个连自己生活都无法照顾得很好的人,再有修养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许多试图提升自己个人修养的人都非常拒绝外在的提升,似乎这是 一件可耻的事情,似乎只有华而不实的人才会在乎外在。这实在是 太错了。无论男生女生,你可以不好看,但你一定不能邋遢。尤其 是某些女生,自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不过就是个猥琐的草包。别人见你第一面,便不想再同你聊第二句,就算你再有才华,也少 有施展的机会。 你可以不用每天化妆,但一定要保持头发干净,皮肤光洁、大学里做不到这两点的女生太多太多了,头发乱糟糟地蓬着,衣服袖口 都脏兮兮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人还想提升个人修养?好 大的口气。 看电视剧、看网络小说作为消遣是可以的,无可厚非,但一天到晚这么做就过分了。可君不见,大学里这样混日子等毕业的人比比 皆是!上了游戏小说的瘾,连作业都不顾了,课也逃了,就算最后赶 着复习勉强及格了,也找到工作了,可如果不改正这种坏习惯,一 辈子也没什么指望的。当然,如果你自得其乐,觉得自己也很幸福,我也无话可说,但如果你想如题目中所说提升个人修养,建议千万 不要在大学里养成这种恶习! 当年我大一大二还没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后来才发觉好多毕了业的,住在附近的,都不时到学校的图书馆来做事情。无论是大 学生还是工作了的,很多人都有一些拖延症,想做事,又懒得做, 一拖再拖,后来就没了结果。图书馆是治疗拖延症最好的地方。 很多人说「我又没什么书想看,去图书馆干嘛呢?」这你就错了。去图书馆并不一定是要借书阅览,而是图书馆的那个环境可以督促你。你坐在那边一个下午,效率绝对比在寝室高出许多许多。周边 的人都在看书、学习,你也会自然而然融入那个氛围。寝室里大家 睡觉的睡觉、听歌的听歌、玩游戏的玩游戏,你能静下心来学习、 看书?就算你能,效率也是极其低下的。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影响 很大,想认真做事的事情,请一定要去图书馆。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前进的方向,它能为我们的人生奋斗提供源源不绝的前进动力。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显得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前几天在学校调研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念好“四本经”,“第一本经”就是要牢记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着明确的使命与目标的人,就必须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也是高校教育的关键所在。 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

阶段,“做什么人”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理想信念可以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是个“小社会”,我们都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面试 2 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以及如何择友、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总的原则和目标。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可以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旧有周总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今有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学习。 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识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全面构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学校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也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学校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属于青年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间力量,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我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大学生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2)关注社会时事,关注新闻,探讨新闻背后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律节目和《中国法制》这些法律报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锐度。(3)大学生要学会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进一步说,维护社会正义。(4)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思维方式,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理性思维,价值取向和逻辑思维是其核心。法律思维方式主要有下面几个特征:重视人权,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呢? 一、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这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条款熟悉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维方式。二、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核心之一,清晰的头脑、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须条件。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正义感。高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应是一个高科技的高危险的犯罪分子。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正义感,勇于捍卫社会正义,只有这样,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四、参加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终是空。只有在社会中,在不断地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当年和未来一个阶段国家的 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养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 身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应该是全方位的,是自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作为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生,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 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1)性格自我修养是一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自觉行动,所以,有无性格修养的自觉性,将决定着这种修养的成效。为了加强性格自我修养的自觉性,首先要对自己的性格缺陷有清晰的认知。因为如果一个人把性格缺陷看成是无关紧要的,那他就会对性格修养失去热情。其次,还取决于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程度。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2)加强性格自我修养的坚持性。性格是人从出生之日起,经过许多年的培养形成的。因此,性格的自我修养,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并进行持久的努力。在进行性格自我修养时,应时时在意、处处,在每件小事上一点一滴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 (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

浅析大学生奉献精神

浅析大学生奉献精神 -----之奉献程度低的原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谈及奉献时,我们又可曾知道到底什么是奉献精神?其实“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真正的奉献精神。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同学和社会服务,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大家都用自己的无私奉献编织出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 奉献精神是指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存在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讲的也是奉献精神。 大学生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更应当作实践奉献精神的表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产生了多种经济结构,必然产生不同的思想;同时西方思潮和各种价值观随之涌入校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左右他们的言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价值观多数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尤其在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与行动上,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奉献精神上出现严重的的问题导致奉献程度低下 1、道德情感比较冷漠,缺少正义感和荣辱感。有些学生认为“助

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与人完全平等,不必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等等。少数高职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有些学生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而导致思想言行失范、费大手大脚、经常打电话向父母要钱等不良现象的普遍存在。北师大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问题:“当公共场所有歹徒向群众行凶时,你采取何种反应?”结果52%的大学生选择“尽量不卷入”,24%的学生选择“找公共电话报警”,13%的学生选择“先旁观再说”,只有11%的学生选择“挺身而出制止歹徒的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道德情感及正义感的现状是多么不容乐观。 2、奋斗目标过于现实和功利,敬业奉献意识有待提高。有些大学生认为,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缺乏为实现理想而长期磨练的意志,没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神,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踌躇不前。 二、大学生道德缺失,以致奉献精神程度低的原因 1. 家长过分溺爱所致,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刻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

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以时代为基础 ①哲学源于时代是对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通过对旧思想、旧制度、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通过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③通过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分析思考:生态经济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而言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它立足于当代人类对经济与环境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并驾齐驱。生态经济学呼吁人类发展生态经济,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正确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及特征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 (2)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衡与转化、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2.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其产生来看:它有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是对人类哲学思维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2)从内容来看:做到了两个有机统一。 (3)从使命来看:哲学的使命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4)从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本质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核心内容。 (2)它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3)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4)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 学法, 用法, 培养以法办事的行为定式。从社会心理学角 度来看,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 也就是完成他们各自特 定的法律行为的社会化过程, 达到完全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 的宪法与法律规范调节行为的心理效应。 人们的动机和行为的选择, 取决于人们主观的社会定 式。而这种社会定式又往往受制于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 要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 ( 行为定式) , 首先要学习常用的法律和法规, 掌握较多的法律 知识。因此, 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节。进行法制教育, 必须使每个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加强 责任感, 并自觉融于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中去。 加强法制教育, 要注重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例如, 举办刑法、治安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图片展览, 组织专场电影、 报告会, 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要注意抓好典型: 对濒临危险 边缘者, 要及时挽救; 对违法者, 要果断处理。同时, 对于守法、护法的先进典型, 也要注重及时表扬, 树立学习的榜样。总之, 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以学法、知法、守法、护法为荣, 以法盲、违法、犯罪为耻, 强化大学生学法、用法, 以法办事的心理效应。( 2)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 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 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 限度”。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共产主义的道德, 从根本上说是 一致的。为社会主义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为共产主义道德 所谴责; 为社会主义的法律所规定和提倡的行为, 也都是共 产主义道德所要求的行为。社会主义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从 不同的角度, 采取不同的手段, 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调整着 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为此, 对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定要同对大学生的道德 教育结合起来, 在强化共产主义道德的同时, 加强社会主义的 法律意识, 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 3) 法制教育与自立、自律、自强的校园文化精神的提倡 相结合。自立、自律、自强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改革, 创新, 是离不开革命精神的, 其中之一就是脚踏实地, 自 立、自律、自强精神; 改革, 创新, 又是必须置于宪法和法律界 限之内的, 我们不能用非法的手段去获取自立, 不能靠金钱万 能的信条去进行自律, 更不能以资产阶级政客的手段赢得自 强。我们提倡的自立、自律、自强, 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指导下的自立、自律、自强。所以, “三自”精神的提倡必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提倡“三自”精 神的同时, 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健全的法律意识。

第4节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对应例题和练习-word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 【例1】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固态碘直接变成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过一会儿,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会直接变成碘晶体,这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所以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答案:升华;凝华;放出。 练习 1.(2019?东营中考)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 寒”现象产生的原因: 。 解析: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答案:霜是由于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例2】今年1月4日迎来了2019年的第一场雪,小朋友们高兴地堆起了雪人,寒冷的室外雪没有化成水,雪人却不断变小,这是现象,此过程要热量。 解析:室外的雪人没有熔化,慢慢变小,是由固态的雪吸收热量,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答案:升华;吸收。 练习 2.(2019?青岛中考)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解析: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A不符合题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小水滴,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C不符合题意;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D符合题意,选D。 3. 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 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态。 解析:升华现象是吸热过程,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升华脱水法的原理就是: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吸收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答案:吸收,气 3.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例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经?秦风?蒹葭》中有一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从物理的角度理解,以下正确的是()A.霜是由露水凝固形成的,“白露为霜”从物理的角度说是正确的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近来,大学生被害新闻屡见不鲜。“海归大学生东莞传销窝里被打死”、“苏州女大学生辍学生下女儿,遭男友砸死后分尸”、“女大学生被拐的司机谋财害命”、“女孩送装病孕妇回家被奸杀后埋尸荒野”……网络上报纸上,这类标题不绝于眼,令人心痛。 而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一方面的确让大家为被害者及其家庭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却也更是一种警示,告诉我们如今的大学生们自我防范意识显然还不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 那么如何来加强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呢?我认为,首先还是要从各高校内部的安全防范教育做起。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较高,但毕竟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的安全防范教育却仍然不够全面、系统,尚未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我们知道,大学校园相对于初高中来说,明显更加社会化、多样化、复杂化。相对应的,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因而,此时正是迫切需要集中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时候。所以学校应当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长期、系统并深入地开展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活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大型主题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争取将危害可能性降至最低。毕竟,相比起学习及工作能力,生命更是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必须自发主动地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切实加强防范能力。毕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们已经不再是需要父母师长们无时无刻护在羽翼下的小雏鸟了,他们都已长大,都已成人,都已要肩负起对家人、对社会的种种责任,若是连对自己的生命和财产都还无法负责,又怎么去承担肩上的那么多重担呢?因此,学习怎样去保护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一份责任,一个承诺。而从哪个方面做起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在种种大学生受害案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大学生阅历太少,思想单纯,容易动恻隐之心,而这些同情心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后患无穷。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多多走出家庭与学校为之营造的美好温室,到外面的世界亲身感受一下社会的残酷,开拓视野,培养实践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至于一踏 上社会便无所适从,遭遇不测。 其二,要增强法律意识,让大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总有一些学生,初入社会,急于通过一些兼职来证明自己或赚取零花钱,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不够,法律意识不强,尝尝不通过合法程序,这就给许多不法分子造成可趁之机了,不仅可能因此上当受骗,没办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危险的是甚至可能使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受到伤害。所以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够遵纪守法,避免一切不正当的行为,预防危险及犯罪,也能够在遇到突发状况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合法途径解决,保护自己。 其三,要锻炼应变能力,在关键时刻尽可能避免伤害或将伤害减至最低。我们知道,如今社会鱼龙混杂,总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埋伏在身边。而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不够,对这个社会的阴暗面与复杂面知之甚少,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即使防范能力再高,也难保不会突然身陷险境。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若因为害怕慌了手脚,或者一味硬拼,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与之周旋,用智慧摆脱坏人,避免不法伤害。这就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的头脑,牢记各类报警电话,巧妙求助路人,抓住机会随机应变,争取成功逃出。 大学生活是学生们由校园转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隐患的确时时存在在周围,谁也不能保证能够永远避免这些灾祸,而父母和师长也都无法永远保护在左右,所以拥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刻不容缓的,当然这需要家长和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摘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自身、教师、高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但对于专门肩负教书育人任务的各个高校和教师而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的任务更为艰巨和迫切。就高校而言,不但应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校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而且应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师资队伍、教育经费等方面加大对法治教育的投入;就教师尤其是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而言,应在努力提升自身法律素养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法治教育方针。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治校园;法治教育;教师素养 在我国已经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奋斗目标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未来建设者,大学生本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但从众多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整体不高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1]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大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需要大学生自己、教师、学校、社会等共同努力,因此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各个高校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教师是各个高校教书育人任务的具体承担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迅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两者不可推卸的首要职责,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因此拟专门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寻求有效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进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参考。 一、各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各高校本身的法治状况会在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法治的信念,进而对其学法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自身的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校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校园是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1.高校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不但应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还应自觉遵纪守法,进而在各个方面做到“为人师表”。 2.各高校应本着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原则处理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其他主体在图书借阅、住宿、就餐、贷款等方面发生的是民事法律关系。 3.各高校在制定内部管理规定以及奖惩方案时不但应认真研究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还应反复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 4.各高校应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每年应定期和不定期地主动对所有已经出台的内部规定进行审查,对于其中直接与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相抵触或不符合法治精神的内容,应立即予以修改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