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中外名士说老子与道

古今中外名士说老子与道

古今中外名士说老子与道
古今中外名士说老子与道

古今中外名士说老子与道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西汉王阜《老子圣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孚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东汉王弼《老子指略》: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李隆基《御制道德经真疏》: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赵光曦《宋朝事实》: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欧阳修:

老子之书,其言若虚若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宋苏澈《双溪集》:

言至道莫如五千文。

明太祖朱元璋《御注道德经》:

朕虽菲材,惟知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世祖顺治《御注道德经序》: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清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

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

清严复:

《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

清章太炎《道家本义》:

最观儒释之论,其利物则有高下远迩,而老聃挟兼之。仲尼所谓忠恕,亦从是出也。夫不持灵台而爱其身,涤除玄览而贵其患,义不相害,道在并行矣。

鲁迅: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不读《道德经》就读不懂中国文化。

郭沫若:

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在吕氏门下的那一批学者也是毫无疑问的。《道德经》中的精华是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矛盾)的反面。《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南怀瑾:

真正把五千来中国文化,发挥的光辉灿烂的,亦是道家老庄之学。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几乎是一个字就涵盖一个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明白道的本原就掌握了全部的普遍科学,普遍的良药,以及道德。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

《道德经》出自何人的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我发现我确实十分赞赏佛教及禅宗使用的一些方法,尤其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的警句。让我在这里读几句体现老子思想的话,它们曾在我心中激起深刻的反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我最喜爱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承认这段话过于简练,但对于我来说,它道出了我们西方社会迄今尚未完全领悟的真理。

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

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对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美国物理学家惠勒:

老子与道教的“无”,是质朴性原理的先驱。

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卡普拉: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具有相通的地方。

中国数学家陈省身:

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

老子思想具有现代性。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和道家、道教而不是和儒家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是科学人道主义最早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家提供了科学。

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道家又能将自己的理论付之实行。所以,东方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老子是世界性的。

道家思想不只是宗教和诗人的,而且也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

中国人性格有许多最吸引人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

日本禅学大师玲木大拙:

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

美国易经学会应鼎成:

老子的“无为”,是最积极、最伟大的思想。“无为”,是一种大无畏兼利他思想的无私,无私就无欲,无欲就无争。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

无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规范,是教人积极的忍耐、坚毅、静待自然工作的一种教训,以退为进就是它的标语。因为有这种见解作根据,所以才有中国人的“听其自然”的安分知足的、宽容的、和平的、诙谐的、娱乐的那种人生观。也因为有了这个见解作根底,所以才生出中国人的命定主义。中国人知道自然的程序是徐缓的,所以不慌不忙地等待着应得的收获。

德国法学家克努特?沃尔夫:

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汹涌澎湃。《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圣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在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冠。现在世界上《道德经》译本、英文83种,德文64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

哲学家温第斯曼:

《道德经》是人类原发性智慧最重大的文征之一,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勒木萨: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

美国学者蒲克明:

《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本书。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

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

老子是国际性的。

德国哲学家尼采:

《道德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思想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大多数古老的民间神以及后来增加的整整一大批新神,统统落入一个受到宽容的祭祀等级(道士)的庇护之下,据称,这个等级源于一位哲人(老子)及其教义,这种教义本来同儒教的教义并无原则上的分歧,可是后来却被视为异端了。对于这种异端,我们不能避而不见。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道教关于和谐、善意、合作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当前国家社会的基本理想,也是联合国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简述老子“道”的思想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按字面理解: 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 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 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的、最高的范畴,“道”与“无”同意,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不具有任何规定性。“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无为”的对立物是“有为”,即人为的改造和创作。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道”尽管是恍惚不明,却是有情有信、有精有物,因而是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自本自根”表明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自古固存”表明它在万物形成过程中具有逻辑在先的性质,“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表明它只按自身规律运动并且永无休止。这样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真实状况,即是寓存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之中。 总而言之,“道”自身是绝对超越的,但又在具体事物及其关系之中。所谓“物物者与物无际”,说的是“道”与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似乎说明“道”与事物是融为一体的,但“道”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 老子学说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就是用最高范畴——道,取代了人格、意志、主宰、命运之天。老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与仁爱的,让万物自生自灭。《老子·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发现,正是这种不仁,才是道之所在,隐隐约约中,似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才是至仁至善。所以老子接着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圣人应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以自己为中心,对百姓的最大负责,就是让其自然发展,遵循物竞天择的自然之道。综合起来,老子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圣人也就是决策者,应当以天下为重,以大道为先,尽量不以自身喜好为标准,不偏不倚,才是决策者应该有的态度,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 天道即人道,以天道入人道,以大仁大善为仁善,才是大道之所在。

浅谈道与术

浅谈道与术 无论是中国的儒释道,还是外国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都离不开“谈经论道”。本文试图论述的“道”不完全等同于高深莫测的老子之道或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而是更近似于禅语的“悟道、得道、行道”,也接近于曾子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指从做人做事中提取的原则、理念、思想,它可以把握事物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规律。“术”是指做人做事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是道的细化(除非特别说明,一般如上述定义)。但道与术的定义并非绝对化,而是具有相对性(在两者关系中有论述),即当把小道看作术的话,再上升成为的道,就是中道;同理,中道作术,上升为大道。 由上可见:道是眼光,大局观,是战略;术是手脚,实践论,是战术。道统领术,术服务服从于道,在得道、循道的前提下讲究术,道需要也离不开术的具体操作和落实。因此,道与术存在以下三种关系:首为继承性,道出自于术,之后发展壮大,高于、胜于术,这并非厚此薄彼,而是说要继承中完善,完善中发展道的高度。其次相对性,不同层次的道与术可分小、中、大,当开始时小术发展为小道,如果我们把小道看作是中术,再发展成中道(也可看成大术),最后发展为大道,这个过程可以不断演变、止于至善。第三归一化,道与术构成系统,在其互相变化运行中,可以逐渐实现从混沌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甚至包括一些事物从无到有。也就是说,道与术的系统运行体现出方向性、目的性,即小术归于小道,小道归于中道,中道最后归于大道。对于这一点,类似佛家的“万法归一”,指的是八万四千法门,最后归于自性、佛性。 先举个例子来说明,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论断,这是术,因为枪杆子只是保命的一个手段而已(有底线);1928年5月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小道(有原则);再到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这是中道(有理想);到1945年党的七大首提“毛泽东思想”,这是大道(有信仰)。这个例子也证明了四有(有底线、有原则、有理想、有信仰)之间同样适用于道与术——继承性、相对性和归一化的关系。所以说,一个人成就大小应该看道行。 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中,应该好好认识和利用道与术的关系。最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1+4文件”》,1是大道,4就是中道,中道里面每个文件的目的、意义或原则,就是小道,具体的措施就是术。如2012年9月,我被区卫生局抽调搞创建应急示范区的资料,去广州越秀区疾控中心参观规范的资料整理,当我们同去的人员几乎都在细致阅读、学习资料,甚至有人用照相机一页一页的拍下资料来的时候(此为术),虽然我指标比较多,但我快速看了里面的内容,然后跑出去问他们的领导:资料里有很多区政府、教育局等各单位的文件,请问如何收集到的?(此为道),我只抄了每个文件盒的封面目录,最后我做的资料一次性完成(卫生局抽调2次,我只去1次)。麻疹消除在技术上是可靠可行的,所以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往道上走。2012年9月,我女儿刚上初一时,我就跟她说,要跟成绩第一名的同学做好朋友,向她请教学习方法(这是道),而不是天天追问某道题怎么做(这是术),果然学习进步很快,第一学期便从入学测试时班里第23名到中考第2名、期末考第4名。 一个人即使身处乱世、天下无道,也不影响个人修道、行道,如春秋末期的孔子仕途重挫、周游列国,从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术,思考后上升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之道。因此,有道不能确保世俗的成功,但可以保证道德的成仁。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为了满足私欲往往追求显而易见、快速成功的术(如方术、权术等),而不愿花更多时间、精力,牺牲暂时的、表面的名利去悟道、行道,认为道太长远、太虚渺、太深奥,更重要的是离自己的面子、金钱、地位等私利距离太远,所以就弃道求术,甚至为了术而离经叛道。 我只是在用实际的成绩无声地证明自己,因为我懂天人之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因为我知道不仅自己应该向上+向善,而且更应该追寻这样的领导,唯此才能“惟道是从”。如果要我跟着天天喝酒、打麻将(不向上,这只是方术,非弘道)或收钱就用人这类“易悦而难事”的领导(自私自利非真向善,这只是权术,亦非弘道),我宁愿君子固穷、无道则隐,道已修而不用非吾丑也。 其实,我感悟人生的话语基本上都是一些小道,只有一个大道,即“向上+向善”,它可统一易经的乾卦(自强不息)、坤卦(厚德载物),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佛经的“众善奉行”,圣经的“博爱”,儒家的“仁”等等。(李苑2013-01-26)

老子与道论文

老子与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大智慧的象征,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他的道家思想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极具原创性,但有其文化积累、经验性和实践智慧为基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之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作为周王室守藏史的身份及其知识结构,对于其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哲学的本质就是探究世界本源,而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经历了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由道路之道上升为具体规律或法则之道,再上升为普遍规律法则之道;最后上升为宇宙的本源之道。而老子实现了这最后最关键一步。老子贡献就在于以“道”为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道家哲学体系,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左传》、《国语》中,人们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向哲学概念上升和抽象的转变。而老子对道最关键的提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道由一个哲学概念明确地上升抽象为一个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源范畴,即作为本源之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境界更深远了。 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起源就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没根据的,有点根据的都有,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但这

些都未能说清世界的本源。寻找一个最终的本源来作为人和万物的开端,寻找一个最高统摄物来说明宇宙和人生,这是人之为人、文明之为文明的根基所在。孔子的“一以贯之”、墨子的“同归之物”、屈原的“遂古之初,上下未形”的本然状态等,都是此种寻找探究的结果。老子的思考更早并落实为“道”。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发现天下有始、有根、有母。其思维的路线有二:一从具体事物的往复运转和生灭变化来推测其将来之所归;一从具体事物出发来追溯它们产生的源头。老子的这种道家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很有借鉴意义,对于同一问题,一般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会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举一个例子,中国为什么会经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有人会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有人会说这是人们不断起义反抗的结果,还有人会说朝代更替就像事物新旧交替一样,是自然规律。但这都没从本质上回答问题,该问题的本质原因是当一种社会制度不适应当时社会,并阻碍社会发展时,它就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只有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但制度上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国家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

_老子_道与德的深度分析

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道”不因殊相的差别而有所区别,因为万物皆是由“道”转入“形”再入“器”的,道自身不会变化,因为道是“无为”,但是由于形与器的结合使得“道”在转入现实时呈现多样性,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无”生“有”,“有”也生“无”,正体现了“形”与“器”对“道”的反作用。所以“有”与“无”本来就没有界限,才能体现“道”的本质。 为此我们的观点是:“道”的逻辑就是关系性的逻 辑,关系性的逻辑就为“道”、“形”、“器”三者的生成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三者关系的逻辑式理解也有利 于加强“道”的内涵以及理解“形”的意义,以免除对“道”、“器”关系的片面理解,把握三者真实的逻辑内 涵。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思想方法与逻辑方式赋予这 种关系性的理解,才能在保留中国思想文化本身具 有的语言特质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掌握中国思想文化的思想特质,揭示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合理性,使中国思想文化因与西方思想文化具有同等的逻辑合理性与合法性,而真正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注释: ①参见史宁中先生近两三年在《哲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古代文明》等刊物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命题、定义和推理》等文章。参考文献:[1] 史宁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思考——在东亚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5—9.当世对于《老子》中的术语——“道”、“德”的研究可谓浩繁,“道”可被理解为本体,也可释为形上的追求。而这些诠释多从对《老子》的句义、言辞体悟得来,具有理论的多样性和发人深省的力量,但在说服力和明确性上欠缺。对于《老子》中的诸术语的研究,按照史宁中先生对于“道”、“形”、“器”三者关系的独特理解,予努力试图挖掘《老子》中的术语生成的内在逻辑和术语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对“道”、“德”的“另类”认识。一、“道”的生成逻辑《老子》开篇便抛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陈鼓应译为: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很明显,老子不是在直述“何为道”,而是变个说法,认为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更进一步理解,“道”不等于可以说出的道,“名”不等于可以表述的名。人们惯常将脚步停止于此而不再深究,诚然,就“道”的本质而言,道无法用概念准确表达,但应该看到的是《老子》首句作为内容背后对于形式逻辑的准确运 用以及这种运用的意义。既然“道”不等于可以说出的道,“名”不等于可以表述的名,于是,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就得以显现。矛盾律指出“a 不等于非a ”,在老子对“道”的理解上正如此:“道”不等于不是道的道(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矛盾律给予命题以严格的界限,即在老子这里,也是试图使“道”在日常领域与形上领域中划开界限。老子对这种内在逻辑的运用实际上是在为“道”划界,“道”与其表 达上的无法统一,正说明了其内容、内涵的无限。“道”的界限的意义在于警示不应用日常的语词去规定形上的内涵,“道”的划界实际上就是在对“道”的名、实厘清关系。在“名”的层面上,“道”等于“非道”,且永恒不可能等于“道”本身,因为道若有名则会影响对“实”的理解的全面性。无论给予“道”何种“名”,在形式逻辑上都是违反矛盾律的。因为在“名”的层面上“a 等于非a ”而矛盾律要求“a 不等于非a ”;而在“实”的层面上,首先“实”并不是指一种现 收稿日期:2010-11-07 作者简介:1.陈爱梅(1972—),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杨赫姣 (198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老子》道与德的深度分析 陈爱梅1,杨赫姣2 (1.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再析冉阿让 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 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 关键词:人道主义基督教救赎自主自觉 《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1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因为其史诗般恢弘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在以往众多文章中分析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被定义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有时对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很少有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价。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散发着基督教的光辉,尤其可以从主人公冉阿让身上体现出来。 一、冉阿让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源自基督教 《圣经》中《约翰福音》上有这样一段话:“基督教像任何权威性的宗教一样,需要他的成员保持一种见解……他们拥有任何善的属性或所行的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于是在米里哀主教热情地招待他,并安排他的住处之后,“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这时的冉阿让桀骜不逊、仇视一切,俨然是一个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理的囚犯。虽然米里哀主教视他

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含义相同(正确认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汇总

正确认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四、庄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含义相同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在对“道”的理解上,庄子并没有要超越或篡改老子的“道”的意思,往往还要借老子之口来谈“道” ,而且也只是借老子之口对“道”的思想加以暗示,或者对一般人对“道”的粗浅、形式化的理解加以否定, 从而说明“道” 的深奥含义, 但都没有一处直接论述究竟什么是“道” 。庄子应该认为, 老子对“道” 的认识已经足够到位, 不需要再作任何增益; 同时, 对“道” 再勉强作出的任何解释, 同老子对“道” 的描述比起来, 都会显得庸俗。所以庄子都是直接使用老子“道”的概念,不作任何改变。在庄子那里, “道” 的含义仍然是老子所描述的“道” ,是站在纵观宇宙循环演化和自然界万物共生的高度认识到的、完全是作为最为理想的存在的根本的自然性、和谐性。应该说, 我对老子的“道”作出自然性、和谐性的解释,同样可能会让人由此产生一些肤浅、庸俗的认识,我们对“道”的认识和称谓,还是应当在无奈地作出浅分细析之后,最终回到老子的原有的立意和称谓上来。不过,庄子的宏绰玄妙、恣肆汪洋的语言描述,又将“道”的思想引向了极度神秘的深渊,促成道教的产生,我想这又不是庄子愿意看到的,因为作为宗教的道教,只是剥取了“道”的思想的华丽外壳而已,其实质是成了迎合世俗神异崇拜心理的一种感召工具。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没有着意论述老子详谈过得的“无为” 、“不争” 、“柔弱” 、“处后” 、“谦忍”等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也没有重复再谈老子论述过的、这些合于“道”的立身处世方式是一种成功之道。庄子只是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老子指明的这些合于“道” 的立身处世方式, 暗自证明了他对老子思想的认可。庄子取得了世人无法比拟的成功, 使他能够同老子一起站立在从古到今的人类思想认识的巅峰之上。近代以来,除了卡尔 . 马克思能与他们比肩, 难有人能望其项背。然而世人对庄子的误解可能比对老子的误解更为严重, 即认为老子的思想尚有积极成分, 而庄子思想更是消极避世, 自由放任, 所以想 让人们认可庄子,就比让人们认可老子更为困难得多。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

浅谈对老子的道的理解和分析(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道家学派,而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成为了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思想发展的脊梁。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道”,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道的特征,揭示了道的本质,并阐明了道的内涵,对老子的“道”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然而,自从“道”这个概念问世以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对它的理解和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在这里,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老子之“道”,来源于自然,是一种无名无形的特殊物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并作为规律承载着万物运行,作为准则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道”创造了万物,又引导万物运行;万物源于“道”,又依道而行。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都要唯“道”是从,“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是伟大的,它不仅道出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规律,也道出了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学会了“道”,我们就学会了天地万物,学会了人生。 关键词 老子;道;自然;无;有;德;无为 一、前言 开篇之前理应介绍一下“老子”,“老子”不仅是人名,也是书名。作为一个人,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的,生卒年不详,唯一可以确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的一句话: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也。 由此,我们知道,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名叫李耳,或者叫李聃。不过,他为什么又被人称为“老子”呢?史书上没有交代,可能是他享年较高,又很有学问,所以,人们便称他为“老子”。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曾出任过“守藏室之吏”一职,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而在今天,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学术界的领袖或者名流来担任的。《史记》中记载了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礼的结果是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人认为这是假的,不过,我觉得司马迁不会欺骗我们。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却以不求闻达为宗旨,这种专心于学问又甘于平淡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钦佩。 后来,老子对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产生了厌恶之情,于是就辞掉了“守藏室之吏”的职务。据说他骑着一头青牛向西域走去,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久闻他的大名,便盛宴款待了他,当然这一顿饭不能白吃,老子留下了“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的《老子》当作饭钱。于是,便有了《老子》一书,也就是《道德经》。老子出关以后的事情就更无从可考了,也许,活的比较逍遥自在吧。 流传至今的《老子》有众多版本,各种版本的篇章结构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之处是都分为上下两篇,但是上下两篇的顺序却不同,一种是以王弼的通行本为代表的“道”上“德”下的结构,一种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为代表的“德”上“道”下的结构,另外,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楚简本《老子》却没有分道经和德经两篇,并且章次和今本也大不相应。所以,参之以《韩非子》注解的顺序。我们可以推想:《老子》最早可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不分章节,到了两汉之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 (一)前言 中国古书中讲道得地点非常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运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庄 子》)等等,后世学者诠释道得著作非常多,更有许多学者以道为题材专著成论文,本文从另一个角 度研究,谨就老子得“道”与西方圣经神学得思想作一此较. (二)老子得道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讲道得地点约四十余处,今将与本文有关得重要语句,抄录于下: ①“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第一章) 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 二十一章)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WwwcOm”(第二十五章) 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三)简释 老子以上得言语,诠释者有不同得讲法,一般言,“道”是不能够言语讲述得,能讲述之“道”只是一般得道,而特别道,常道是经常不变得道.因此,若牵强描述之,则是:“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换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道又可周行天下, 可不能停止;道可贯穿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得 母亲,诸事万物得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牵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因 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种涵义,其指意是伟大者. 就宇宙论言,道不是一个死静不动得实有,而是一个推展宇宙万物变化得发源者,故老子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得程序,是由无极而 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得,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得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得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得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讲: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 二十二章) 在宇宙万物变化得程序中,变化得物质根源乃以确定,老子言“道之为物”,则是恍恍惚

老子的“道”和鬼谷子的“术”

老子的“道”和鬼谷子的“术” 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 悟老子做人“道”,学 鬼谷子做事“术” 中国文化概括为两个字,就是“道”和“术”。“道”的最高代表,道家祖师老子必是其中之一;“术”的最高代表,“谋圣”鬼谷子必是其中之一。把握了老子的道和鬼谷子的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中国文化的智慧精髓。再用这些指导人生,我们做人就能更通透,做事就能更通达,人生就会更有境界。悟老子做人“道”:6大要点,打通境界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经》开创道家学派,深远影响中国文化2000多年。老子的人生智慧,可归纳为一个精神、四个原则、一种理想;落到人生上,就如一个脑袋、四根血管、一颗心脏。 一个脑袋就是“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只是自然,不刻意搞什么。这种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人只须依从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事情临到了,人自会知道怎么做;事情还不明朗,也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这

就是顺其自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不强求、能知足。如此,内心才会安然,外在才会和谐。 四根血管,第一根就是“独立思考”。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和人往往是这样,越缺什么越标榜什么,那些表面美好的东西,背后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所以看人看事千万别看表面,要往深了琢磨。而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容易被唬住和忽悠,变成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还傻呵呵地觉得很美。 第二根就是“眼光长远”。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切事情放长远了看,都会“不一定”,好的不一定好,坏的不一定坏,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能看到这点,处顺境就不会得瑟,而有危机意识;处逆境就不会沉沦,而知道跨过去就是进步成长。于是不利就能降到最低,有利就能保持最久,这是真智慧。 第三根就是“做人适度”。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少私寡欲”——“私心”要少一点;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别过分。如果过度,人的能力、时间精力、机遇都有限,就会活得很累、很苦。况且“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过度了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过度勤奋而劳累成疾、挣的钱还不够买药的,这就是得不偿失。 第四根就是“懂得柔弱”。老子主张“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木

老子道论

《老子》“道论”浅说 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上由以往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嬗变。当世界上有识之士分析了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各自的利弊和当代全球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中国的原始道家文化。因此,深入挖掘道家文化的核心“道论”的精义,对发展着的中国和世界,对“政治人”、“经济人”向“文化人”思想观念的嬗变,重塑民族之魂和世界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老子》“道论”浅析 《老子》一书作为其社会政治学说-“德论”立论的基础-“道论”,以其丰赡的学养和深邃的思考,阐发得格外高远也格外宏富,其宇宙论、社会论和人生论,几乎涵盖了被后世称为宗教、哲学、史学等各种具体学科的知识,并且其思想的光芒历久弥远,甚至超越了种族意识成为了人类意识和宇宙意识。 首先,《老子》的“道论”以无以伦比的智慧确认了宇宙论和本体论,并且进行了超因果的推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王弼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下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老子》“道论”开篇就在“独立”和“周行”的情状下,即既不可分割又不是静止的状态中,以完全抽象的概念阐发了“道论”,确认了宇宙本体。(郭店楚简《老子》就以此段开篇)而这正暗合了人类100多年前才搞明白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并且,又对“道”由粗到精、去伪存真地在意识上真切地确认它(“其中有信”)。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大勇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智慧,只强调物质的第一性,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以“有”为本体论的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生成之“道”不去再追问。这就有认识的局限性。而《老子》“道论”却对“独立”、“周行”的宇宙本体提出了疑问:“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这个“先天地生”的“道体”渊渊湛湛,或存或无,好象是万物之宗本。但按形式逻辑推下去,这个“万物之宗”是谁生的呢?这就不是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按因果说,“物物者非物”。那么既生物又非物的东西是什么?这比光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麻烦多了。即使按超银河系的现代宇宙论质能关系说,如果因果论的物质是时空条件下的有限性的话,那么“道”这种“独立”得不能分割的东西,就是超时空条件下超因果的无限性。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一)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一) (一)前言 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等等,后世学者诠释道的著作很多,更有许多学者以道为题材专着成论文,本文从另一个角 度研究,谨就老子的“道”与西方圣经神学的思想作一此较。 (二)老子的道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讲道的地方约四十余处,今将与本文有关的重要语句,抄录于下: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 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三)简释 老子以上的言语,诠释者有不同的讲法,普通言,“道”是不可以言语讲述的,能讲述之“道”只是普通的道,而非常道,常道是经常不变的道。因此,若勉强描述之,则是:“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换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道又可周行天下, 不会停止;道可贯通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着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的 母亲,诸事万物的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因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种涵义,其指意是伟大者。就宇宙论言,道不是一个死静不动的实有,而是一个推展宇宙万物变化的发源者,故老子 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 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 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

道和酒与老子太清道和文化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他以九流百家之祖的姿态在春秋末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当时的水平就已经登峰造极。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涉及 日后各类思想派别,以及各学派对一切重 大思想问题的思考与判断。龟衔甘露争先 到,凤吸醴泉随后来。投在太清仙酒瓮, 道人日饮两三杯。这是宋代诗人谢枋得对 太清酒的诠释。尽管是淡淡谈及《道德经》 中的一句话,但却透露着人的从容心态和 坚定信心。其实,老子的哲学不仅中国引 用,在国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以自酿太清酒待之,孔子醉,谓弟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事实上,儒家鼻祖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相遇,不仅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也成就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大盛事。二人以太清酒为媒,成就儒道交融佳话,也使太清酒成为了中华文化圣酒。 有史以来,我们的先人依河而居,种黍为生,以酿酒为乐。1997年,在河南鹿邑太清宫发掘的“长子口”商周墓中,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仍盛有美酒,历经3000多年,尚存酒香。由此可见鹿邑酿酒历史之久远。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子更是深得酿酒之法,在担任周

守藏室之史之余,奉周天子之命,为周王室酿造美酒,祭天地鬼神,佑万民之福。并被周天子特许,以道号“太清”为酒名。至今,当时的都城洛阳仍留有老子酿酒炼丹的遗址。《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当时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知名学者。尤其是他所管理的文物典籍,更是国家秘藏的文物珍宝。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奇葩。同样,老子独创的太清酒,至今依然被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太清酒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有汉以来,一直是宫廷贡酒。她以老子的道教文化为底蕴,融会于漫长的历史熏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滋养了太清酒高贵的品质。周王朝分崩离析后,老子骑一头青牛,开始云游四方,并将自己酿造太清酒的的秘方传于民间,以使酒这个“万药之方(李时珍《本草纲目》)”,造福后世。 鹿邑酿酒的历史已经3000多年了,只有老子的故里才能酿出这纯正的太清美酒。老子也只有喝了太清酒才能称其为老子,才能受到孔子的礼拜,才能写出《道德经》那样的宏文。太清酒是深奥的,有着哲学的意味,它使老子能够远望、沉思,而后远远地出行,让自己的身体不再属于鹿邑,也不再属于河南,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礼记·曾子问》中记曾子和子夏向孔子问丧礼,孔子的答话几次说

老子之道在欧洲的传播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4, 2, 61-7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56673074.html,/journal/cnc https://www.doczj.com/doc/956673074.html,/10.12677/cnc.2014.23010 The Spreading of Laozi’s Tao in Europe Peipei Gao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Email: 1028350294@https://www.doczj.com/doc/956673074.html, Received: Aug. 7th, 2014; revised: Sep. 8th, 2014; accepted Sep. 15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95667307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wisdom, Lazi’s theory not only has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but also has brought Europe different wealth in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ao is the representative symbol of Laozi’s theor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mystical, revolutionary and practical. Those features have served for its dissemination in Europe. In the following studies of “Tao”, there appeared th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in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20th century, sinologists sought profess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ideas in Laozi and interpretations of philosophers who attempted to communicate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hinese Philosophy. Finally, after a leng-thy interpretation of amateurism and relative professionalism, from contemporary sinologists and philosophers—especially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s, we have found correspondence which fits the intention of Laozi.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has progressed into a more diversified field.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acceptance, influence and spread of Laozi’s ideas in Europe by combing out the spread of “Tao” in Europe. Keywords Laozi, Tao, Europe, Spread 老子之道在欧洲的传播 高佩佩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系,武汉 Email: 1028350294@https://www.doczj.com/doc/956673074.html, 收稿日期:2014年8月7日;修回日期:9月8日;录用日期:2014年9月15日

国学经典:老子与道德经

课程模块三:国学经典 3- 3老子与道德经 尚学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散文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 主要著作有:《庄子》(春风文艺出版社),《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合著)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老子和他的“道” 老子与道德经的名字是一致的:书中分道经与德经,因而《老子》也称《道德经》。 (一)老子的生平 〈庄子〉就讲到老子,最多记载的是〈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河南陈县),姓李氏,名耳,字耽,周守藏室之史(掌管书记官)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无为自隐为务。居周久已,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列传》 (二)关于《老子》一书 疑问:上个世纪的学者发现书里有些问题,有人说这书里有些思想只有战国才能提出,因为里面有的思想在抨击仁义的思想,而仁义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仁义思想,也只有有了仁义这一思想才提供一个靶子;还有学者认为老子这个人应是春秋时期,而书是战国时期的;还有人书均战国时期、人书均春秋时期。 庄子认为老子古之博大真人,这说明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是没有问题的。 老子这本书也应该是司马迁在史记说的是老子写成的,但后人又陆续向里边添加内容。 原始的《老子》,20世纪九十年代发现湖北荆门郭店竹简可以作证,这书与今天的有较大差距,她没有对仁义进行抨击。专家认为这是原著。 在后来经后人改造,如周太史儋添加了许多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写成,是不对的 帛书《老子》——长沙马王堆与今天有些相同——在王弼注本开始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老子。 (三)老子的“道” 道家:因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所以形成了道家。 什么是道? 在古代“道”即是人走的路——引申为做事情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人的信念理想也为道。 老子所说的道与上不同,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本根,万物的起点,人的父母,植物的根。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根,万物得以生长发展的的本根、总依据、总根源。万事万物怎样产生的,产生后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有条不紊的循环,春夏秋冬不变。是谁在操纵、安排,一点不乱,老子认为就是道,原先人们认为是神是天。 〈老子〉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真实客观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微的东西,对万物产生作用,使天地有条不紊的运转);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开端)。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以此。 〈老子〉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任何物都在改,大海变桑田,高山崩塌变平原,人一天一变)。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的智慧与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 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好好地去认清真理实相、生命实相之后,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老子的厉害、最高级的智慧!让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而不是只找些方法来对治。所以今天大家有幸来学最高的智慧,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经》里面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要了解“道”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比如了解这个人是我的父母亲,就会很尊重他、敬爱他。如果觉得这个老年人跟我无关,没有血缘关系,内心的对待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觉得所学习的“道”跟你生命无关的话,那你所学的“道”不会实用,也不会真正让你开智慧。如果你体会到原来“道”跟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甚至比父母亲对你都还更重要的时候,你整个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就不一样。你会很震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