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3%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本身,而主要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各种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要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治疗和处理糖尿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其中,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采用静脉血浆检测方法,这样较为准确;或者也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来进行检测,这样较为简便。空腹血糖反映一天中较低的血糖值,餐后血糖反映较高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够反映近6-8周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其正常值为<6.2%。

根据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

<6.5%,则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表明血糖控制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的作用(C) A降低血糖,有助于血糖达标 B 减肥,有助于降低血脂 C 增强体质,治愈并发症 D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2. 跟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达标标准错误的是:(D) A 糖化血红蛋白<6.5% B 餐后2小时血糖<8.0 mmol/L C 空腹血糖<6.1 mmol/L D 餐后2小时血糖<6.5 mmol/L 3. 以下哪项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金标准(C) A 空腹血糖 B 餐后血糖 C 糖化血红蛋白 D 睡前血糖 4.世界糖尿病日是。(A) A.11月14日 B.10月14日 C.11月4日 D.10月4日 5. 关于2型糖尿病的特点,以下哪项正确(D) A.均为中老年起病B.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C.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D.部分患者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6.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D)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浮肿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7.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是指:(B) A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戒烟戒酒、自我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自我监测C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按摩与理疗 8.对糖尿病血糖达标认识错误的是:(D) A 早达标、早获益 B 实现血糖全面达标 C 精细降糖,安全达标 D 只要坚持治疗,达不达标不重要 9.以下关于糖尿病治疗中正确的做法是:(D) A 长期服药不好,血糖得到控制,治疗就可以停止 B 感觉良好时,血糖监测意义不大 C反正已经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需再控制饮食了 D 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自我监测及接受糖尿病教育五管齐下 10.下哪项不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作用:(D) A 减轻胰岛负担 B 改善体重 C 通过平衡饮食使血糖得到控制,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D 通过“饥饿”降低血糖 11.以下有关糖尿病饮食治疗正确的说法是:(B) A 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坚持健康的饮食计划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知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妊娠期的患者; 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检测空腹及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检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空腹血糖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空腹血糖的意义 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可以反映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的干扰; 空腹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空腹高血糖有三种常见情况: 药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黎明现象:正常人在夜间12:00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可在夜间12:00和早7:00各测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于夜间12:00血糖1.0毫摩尔/升以上者可诊断;

糖尿病实施方案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我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确保我镇慢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项目,建立我镇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组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加大对慢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的力度,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控制我镇糖尿病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力争在 2012年底前,全镇病人管理率达8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健康体检率达到80%;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达到100%。 二、项目内容 根据《2型糖尿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患者筛查: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开展35岁以上居民每年测血糖;居民诊疗过程测血糖;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血糖,让患者主动与卫生医疗单位联系测血糖;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填写慢病健康体检登记表。 2、随访: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我院每年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询问病情、血压、空腹血糖测量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进行健康指导,并填写随访表。 3、健康检查:糖尿病患者我院每年对患者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并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及体格、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等一般检查,并填写慢病健康体检年检表。 三、职责分工: ㈠、成立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的领导和协调,(领导组名单附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负其责,完成项目任务。 ㈡、疾控中心为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日常管理、项目督导、技术培训、健康教育、考核验收、相关材料印制和资料整理上报等工作。 ㈢、各村卫生室负责对各村35岁以上人群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息等) ㈣、我院负责本辖区项目的宣传,动员落实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指导村卫生室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 四、工作实施安排 ㈠、项目启动阶段 1、成立慢病项目领导组,制定出工作方案。各村同样成立慢病管理领导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专人负责、设置管理门诊、制度规范上墙。 2、召开全乡糖尿病、慢性病健康项目启动会。 3、编制印发各种制度、表格及宣传材料。 4、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 ㈡、宣传筛查建档阶段 1、大力宣传:通过电视、报纸、资料、板报、广播等方式广为宣传项目内容,把党的温暖普照到每个目标人群。 2、建立测血糖制度。搞好首诊登记工作。 3、开展慢病健康体检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动员人民体检并填写健康体检登记表。努力发现糖尿病患者,对高危人群至少测量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4、建立档案:对在体检中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100%。 5、进行随访:对已建档的糖尿病患者分别在1月底、4月底、7月底和11月底进行一次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时期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13 药品评价 2010年第7卷第7期 T 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 糖 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能力或(和)胰岛 素作用缺陷而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 性代谢性疾病。在各种糖尿病类型中,1型糖尿病占5%~10%,患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这些孩子需要每日注射2~4次的胰岛素,且需对身体发育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在使用胰岛素与预防低血糖、防治并发症、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取得平衡,需要家人在照顾孩子方面具有良好的初步训练,除了血糖控制平稳、预防并发症之外,维持孩子智力、情绪稳定也至关重要,使孩子既能处理好治疗糖尿病,又能过上正常的童年生活。儿童糖尿病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糖尿病在了解和理解上困难,这就要求家长和医师更加细致和耐心地照顾和指导。 在饮食上,同龄儿童都能吃各种好吃的东西,而糖尿病患儿却必须受限制,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情。而且,少年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需要加强营养。因此,在饮食治疗方面提倡用计划饮食来代替控制饮食。由于儿童糖尿病血糖波动大,若对血糖控制过于严格,会引起低血糖,可能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因而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要比成人宽松的多。 从预防慢性并发症的角度,希望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控制得尽可能正常,但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很难实现,尤其是6岁以下的小儿,由于拮抗调节系统的不成熟及缺乏对低血糖的认知和反应能力,常会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使他们发生低血糖及其后遗症的风险更高。如目标HbA 1c 设定太低会增加低血糖危险,而设定太高会增加远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如HbA 1c 持续>9.5%,则发生酮症酸中毒及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大大增加。 基于上述的特点,考虑到其与成人糖尿病的不同,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发表的糖尿病诊治标准 中制定了与儿童年龄相关的血糖和HbA 1c 的控制目标。该控制目标将儿童按年龄分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6岁)、学龄期(6~12岁)和青少年(13~19岁)三组(详见表1)。 小于6岁的儿童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低血糖和神经系统损伤很值得关注,很多文献报告发现明显的低血糖会引起儿童智力上的损害[1-5]。虽然很多研究都描述了低血糖和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关联性[3],但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可预测的研究结果能够衡量大脑或者心智发展上受到的损害。大量资料确实表明,在发育中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损害。而且这个时期的儿童可能很难有效地表达发生低血糖时的症状。指尖血糖测试是一种重要的血糖测量方式,因为它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但是再频繁的指尖测量也无法提供24小时连续的血糖信息。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较以往传统的血糖测试方法能更好地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这个年龄组的儿童,另外一个不易控制的因素是一些无法预测的食物摄取和运动问题。小儿可能会拒绝进食,而且无法理解不吃东西会导致低血糖。很多小儿每隔两小时就要进食一次,因此血糖波动可能会非常大。重要的是,因为频繁的进食,大多时刻的血糖实际上都是餐后血糖,但如果 不同时期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代谢糖尿病中心 庞翠军 表1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血糖控制目标 年龄段 餐前血糖(mmol/L) 睡前/夜间(mmol/L)HbA 1c (%)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6岁) 5.6~10.0 6.1~11.1 7.5~ 8.5 学龄期(6~12岁) 5.0~10.0 5.6~10.0<8 青少年(13~19岁) 5.0~7.2 5.0~8.3 <7.5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HbA1c<%,尽量使HbA1c<%。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L且随机血糖<L,HbA1c<%。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L,餐后血糖在~L,HbA1c在%~%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L,睡前~L,HbA1c<%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 四、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L,餐后血糖在L以下,HbA1c<%。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4810955.html,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作者:杨凯杰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已能够做到长期坚持服药和定期到医院复查,但要问他们糖尿病控制的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许多人还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血糖应控制到多少才算理想,其他指标该达到怎样的数据心中才宽慰呢?达到了控制目标后,又该何时复查呢?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该力求两个目标:通过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要力求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在这两个目标中,第一个是最根本的,尤为重要。血糖控制指标可分为"理想"、"尚可"和"较差",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指标各有所不同。如在空腹情况下,"理想"值为4.4~6.1毫摩 尔/升(79~100毫克/分升);"尚可"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较差"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而在餐后情况下,"理想"值为4.4~8.0毫摩尔/升(79~144毫克/分升);"尚可"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较差"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因此,患 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定期监测血糖,力求使其达到"理想"水平。一旦出现"较差"就应立刻去看医生,请医生帮助查找原因并对血糖加以控制。有些患者会问,在日常监测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一个更重要呢?肯定地说,餐后血糖更为重要,因为餐后血糖不仅能反映药物控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餐后血糖的高低与并发症的程度最为相关,控制好这一段血糖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一般讲血糖和尿糖应每周测1次,当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至每2~3周测1次,但最长也不要超过1个月。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第一、测血糖比测尿糖重要,因为尿糖受肾糖阈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水平。有些病友经常图省事,仅用尿糖试纸测尿糖来判断自己的血糖,结果住往出现较大的误差,使自己和医生被假象迷惑,盲目乐观。不过,尿常规检查却应该提倡,因为现在各医院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不仅有尿糖,还有尿酮体、尿蛋白等,它们对了解病情特别有帮助,如尿酮体可反映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蛋白阳性可反映肾脏的病变等等。因此,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时,同时进行尿常规检查是必要的。第二,做为日常血糖的监测,采取手指血所测的快速血糖结果和抽静脉血的血糖结果意义是一致的。据统计,手指血糖比静脉血糖略高10毫克/分升左右,这种微小的差异不会影响对病情的分析。另外,就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快速血糖仪所测的血糖结果是精确的,是可以依赖的。有的病友常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大可不必的!第三,已经患有多种并发症的病友,如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监测应该更勤一点,应每周2~3次,以便及时掌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 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 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 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 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 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 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 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 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 6.0~ 7.0mmol/L,餐后2小时 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对那 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 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使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的状态,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这种情况下,患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导读:本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作者:张艳辉 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能引起眼、心、肾及血管、神经系统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寿命缩短,病死率高。因此,严格的监测血糖,使血糖长期达标,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血糖监测是综合治疗中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病人24 h内动态血糖变化,有效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达标,避免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能对病人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可自动监测共864个血糖值,在指导糖尿病治疗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我院内分泌科2009年10月投入使用CGMS,现把使用这项监测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CGMS监测的住院糖尿病病人共53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59岁;病程6年——17年。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使用仪器为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首先清洁双手,从冰箱内(0 ℃——8 ℃)取出探头,使其与室温接近(至少放置30 min),检查包装是否在有效期内及是否漏气。打开记录器,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校对时间和血糖单位(mmol/L),清除记录器中前一个病人监测信息,设定编号。准备齐全用物至床前,确认病人身份,告知病人做这项监测的目的、意义,使其配合。将探头放置在助针器槽内,向下推动助针器托架,直到听到“卡嗒”的响声,取下探头前端胶布的透明衬纸。病人取平卧位,暴露腹部,在距肚脐5 cm以外作为穿刺点,用75%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乙醇挥发后取下针套将助针器(60°)的腿轻置于平铺的皮肤上扣动按钮,植入探头,轻轻向后退出助针器。偏瘦体质病人适当减少植入角度,但不应小于45°。按植入的角度向后缓缓拔出引导针针芯,撕下探头后端胶布的白色衬纸,固定好探头,等待至少5 min 后连接记录器电缆,用透明胶贴覆盖固定探头。开始初始化(INIT)60 min倒计时。初始化结束1 h,测第一个指血值并在5 min内输入记录器。 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者,每日应至少监测4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药量。应用胰岛素泵者,每天需监测8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还应测餐前、夜间,以调整剂量。 当近期血糖常常偏高时,应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它们能

-2017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提到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是指以下的措施() ? A.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 B.饮食控制、运动 ? C.运动、药物治疗 ? D.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以下哪项不属于“已经获得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标准防治措施” ()? A.生活方式干预 ? B.血糖控制 ? C.血压控制 ? D.体重控制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以下哪种磺脲类促泌剂可以在早餐时服用() ? A.格列苯脲 ? B.格列齐特缓释片 ? C.格列喹酮 ? D.格列美脲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哪项关于瑞格列奈的说法不正确() ? A.快速吸收,代谢比较慢 ? B.瑞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 ? C.降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 D.剂量从0.5~4mg,可调节的范围大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哪项() ? A.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B.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C.减少糖原生成和减少肝糖输出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关于阿卡波糖的说法以下哪条不正确() ? A.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腹胀,极少有腹痛 ? B.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 C.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 D.如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不宜使用蔗糖,而应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哪项() ? A.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 ? B.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 ? C.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以下哪项符合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的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A.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 B.血压低于130/80mmHg ? C.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1.8mmol/L ? D.甘油三脂低于1.8mmol/L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包括以下哪项因素() ? A.心血管病史 ? B.年龄 ? C.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 ? D.以上都是

持续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张红梅

持续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张红梅 发表时间:2018-05-24T15:31:58.6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5期作者:张红梅1 关晓英2 崔岩华3 [导读]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 张红梅1 关晓英2 崔岩华3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 163312;2.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3.大庆油田东海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大庆油田总医院接诊的7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行院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持续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两小时血糖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依从性和健康意识的比较上也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持续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其血糖状况,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与健康意识。 关键词:持续健康教育;常规护理措施;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此疾病随着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呈不断的上升,而因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已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心健康,给患者乃至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多数患者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持续健康教育,对患者的遵医性及血糖控制均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接诊的7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49至76岁,平均(47.3±9.8)岁,病程1至12年,平均(6.0±5.1)年。实验组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47至78岁,平均(47.9±8.7)岁,病程1.5至13年,平均(6.5±4.8)年。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院内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因为长期的疾病困扰给患者生活以及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所以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需进行耐心的疏解,仔细的倾听患者诉说,对其现有的困扰表示理解,并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安抚,通过列举成功的治疗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有效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的搭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确保营养供给多样化,禁辛辣、油腻、烟酒等食物,减少盐分、糖分的摄入量,嘱其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果,避免便秘情况发生。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方案,主要包含运动项目、强度、次数与时间等。指导患者作循序渐进的运动,管控好运动时间与强度,为避免发生低血糖,选取餐后进行,若运动时发生异常现象,需马上停止运动并作有关治疗。④用药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嘱其不可擅自停药和换药。对需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其正确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告知患者各种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发生的异常反应,以及预防措施。⑤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讲解疾病形成的原因,相关的发病诱因,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以及经治疗后会有怎样的转归。⑥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再次告知其各类药物的使用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并叮嘱其按时来院复诊。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院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进行持续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邀请患者积极倾听;发放疾病相关的知识小册,以提升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定期做好电话回访工作。②出院指导:指导患者与其家属正确测量尿糖与家庭自测血糖的方法,讲解微量血糖仪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血糖管控的标准范围,并让其对测量数据做好记录,回访时做为医生评价血糖控制的依据。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遵医嘱执行情况和健康认知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血糖改善情况、遵医嘱执行情况、健康认知情况等比较上,实验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 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 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 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 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 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 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 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 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 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 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 ADT)和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 ANCE)等 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 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 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 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 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 一。ACCORD、V 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 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 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 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 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 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 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 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 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3%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本身,而主要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各种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要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治疗和处理糖尿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其中,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采用静脉血浆检测方法,这样较为准确;或者也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来进行检测,这样较为简便。空腹血糖反映一天中较低的血糖值,餐后血糖反映较高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够反映近6-8周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其正常值为<6.2%。 根据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 <6.5%,则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表明血糖控制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2006-11-26 基础医学论文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作者:张艳辉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能引起眼、心、肾及血管、神经系统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寿命缩短,病死率高。因此,严格的监测血糖,使血糖长期达标,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血糖监测是综合治疗中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病人24 h内动态血糖变化,有效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达标,避免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能对病人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可自动监测共864个血糖值,在指导糖尿病治疗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我院内分泌科2009年10月投入使用CGMS,现把使用这项监测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CGMS监测的住院糖尿病病人共53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59岁;病程6年——17年。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使用仪器为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首先清洁双手,从冰箱内(0 ℃——8 ℃)取出探头,使其与室温接近(至少放置30 min),检查包装是否在有效期内及是否漏气。打开记录器,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校对时间和血糖单位(mmol/L),清除记录器中前一个病人监测信息,设定编号。准备齐全用物至床前,确认病人身份,告知病人做这项监测的目的、意义,使其配合。将探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 马婧婷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市塘沽区浙江路41号 300450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怎么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方法:糖尿病患者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6~70岁;病程20天~9年。职业有退休工人、农民、教师、自由职业者等。正常体重42例,肥胖14例。1型糖尿病15例,2型糖尿病41例。通过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有24例能够通过对糖尿病认知、膳食指导、定时检测血糖、适当运动、心理护理,使血糖达到理想的范围,15例通过饮食治疗结合胰岛素治疗能使血糖稳定在理想范围,10例因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饮食治疗不当等因素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7例合并水肿、贫血病人通过低盐、高蛋白饮食,能使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结论:控制好血糖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通过膳食指导、适当运动、心理护理能都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让糖尿病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 【关键词】糖尿病;膳食指导;适当运动;心理护理;检测血糖 引言: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综合征,多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微生物感染、激素异常,精神因素,肥胖、年龄等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发病率高,病程长,症状顽固,短期难见显效,故尚缺乏完全有效的治愈方法。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用药:①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实施不同的患者。②为每位患者制定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最大程度的降低药物的副作用。③定期监测用药后的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④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严格规定注射时间,以防无法控制血糖。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可使糖尿病患者感到特别痛苦,不配合治疗,血糖控制较差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现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3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实验组5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糖尿病患者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下列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整体护理的实施[1]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强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护理中心,以稳定糖尿病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为护理工作目标。制定糖尿病患者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