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控制方法

糖尿病控制方法

糖尿病控制方法
糖尿病控制方法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马婧婷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市塘沽区浙江路41 号300450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怎么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方法:糖尿病患者56 例,其中男31 例,女25 例;年龄26~70 岁;病程20 天~9 年。职业有退休工人、农民、教师、自由职业者等。正常体重42 例,肥胖14 例。

1 型糖尿病15 例,

2 型糖尿病41 例。通过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有24 例能够通过对糖尿病认知、膳食指导、定时检测血糖、适当运动、心理护理,使血糖达到理想的范围,15 例通过饮食治疗结合胰岛素治疗能使血糖稳定在理想范围,10 例因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饮食治疗不当等因素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7 例合并水肿、贫血病人通过低盐、高蛋白饮食,能使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结论:

控制好血糖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通过膳食指导、适当运动、心理护理能都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让糖尿病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

【关键词】

糖尿病;膳食指导;适当运动;心理护理;检测血糖

引言: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综合征,多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微生物感染、激素异常,精神因素,肥胖、年龄等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 2 型糖尿病为主。其发病率高,病程长,症状顽固,短期难见显效,故尚缺乏完全有效的治愈方法。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用药:①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实施不同的患者。②为每位患者制定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最大程度的降低药物的副作用。③定期监测用药后的血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④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严格规定注射时间,以防无法控制血糖。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可使糖尿病患者感到特别痛苦,不配合治疗,血糖控制较差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现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3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实验组5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糖尿病患者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下列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整体护理的实施[1]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转变护理观念,强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护理中心,以稳定糖尿病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为护理工作目标。制定糖尿病患者的标准护理计划、标准教育计划、各种护理表格和宣

传资料。护理部对我科整体护理进行指导,各班职责,采取按职上岗、小组负责制的方式,护士长负责全面工作;病区分成两个护理责任小组,责任组长由主管护师及高年资护师担任,管理4~5名护士及低年资的护师(分管护士),分管护士完成本班次所管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及整体护理病历书写。按照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进行工作。管床护士全面掌握患者情况,包括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对病情恢复的影响,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又能及时主动的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使得治疗更加有效灵活。从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准确评估,找出问题,制定措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主动、细心、周到的护理。

1.2.1 饮食

饮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定时定量,均衡营养,戒烟酒,限油盐,忌吃甜食,预防便秘。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少吃含油脂高的食物,如:硬果类(花生、瓜子、核桃、开心果、杏仁等)、鸭蛋、松花蛋、鹌鹑蛋、蛋黄、蟹黄、鱿鱼、鱼籽;不吃肥肉、动物外皮、油炸油煎、动物内脏;烹调以蒸、煮、炖、烩为主;全日用植物油20g。尽可能选用花生油、茶树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橄榄油(凉拌) 等。限制糖类食品,增加膳食纤维较多食物的摄入,如限制蜂蜜、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纯糖制品,冰激凌、奶油、饮料、糖果、冰糖、甜点心等。低盐饮食,避免刺激性调味品及食物,全日用盐6g, 不食咸菜、酱、腌、熏等咸食。避免刺激性调味品及食物,如咖喱、胡椒粉、辣椒、芥末、浓茶、浓咖啡。若血糖平稳,空腹血糖<8mmol/l,随机血糖<10mmol/l,则每日可予四两低糖水果,如西瓜、草莓、苹果、梨等,同时需减少半两主食。

1.2.2 健康教育

采用讲座、组织观看音像视频资料、办宣传栏、散发印刷品、定期进社区义务咨询等各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发生规律。建立糖尿病自我防治小组,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共同学习糖尿病相关的易患行为,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1.2.3 体育锻炼

2.5 三餐后休息1小时,每天锻炼30 min 左右。选择适量有氧运动适量运动一般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可有效降低血糖以及体重,把握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切忌空腹锻炼,锻炼后应有舒适的感觉[3]。运动时,如在运动中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外出运动时随身应携带一些食品如饼干、糖果等,并佩带糖尿病卡,告之是糖尿病患者及联系方式等,运动时要穿舒适合脚的鞋,不要赤脚行走,也不要穿拖鞋、凉鞋。注意足部的护理,防止皮肤损伤,锻炼前适当饮水,运动后的血糖变化要进行科学的评估。

1.2.4 药物

糖尿病早期可遵医嘱口服降糖药物,减少血糖浓度,控制疾病发展。社区护士告诉患者各种降糖药的机理、适应证、禁忌症。当口服降糖药物无效时,应早期使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未开启的胰岛素置于4~8 ℃的环境中,有效期为两年;已启用胰岛素存放于4~28 ℃常温下,有效期为28 d。使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分清短效,长效;使用剂量要精确,使用的时间要准确,根据医嘱一定要分清是餐前30 min 皮下注射,还是进餐时皮下肌注。自

我注射胰岛素还需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与交替。一般选择肩峰下2~3指处,膝关节上方大腿外侧10 cm。每次注射胰岛素均须更换针头,不可用消毒液直接消毒针头。

1.2.5 血糖监测

2.4 监测血糖

教会患者简单的血糖、尿糖测试法。让患者明白血糖监测对于了解治疗效果与及时调整药物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可使用便携式快速血糖检测仪进行家庭自我监测。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未及时进食、运动量大而饮食未增加等情况。要教会病人及其家属识别低血糖反应,熟知其症状及自救方法,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在两正餐之间加一餐,外出应随身备带糖果数颗或饼干数块,并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及次数,与用药、进餐或运动的关系,症状感觉等,便于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1.2.6 心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饮食控制,心情非常苦恼,加上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思想包袱很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要利用语言技巧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讲解情绪对健康、血糖的影响,指导患者如何疏泄情绪,采用自我放松技术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生活,调整身心状态,自觉求医和遵医,配合社区措施,养成良好健康的和生活习惯,达到康复的目的。

1.3 评价内容及标

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标准: 良好为 3.9 ~ 6.0mmol /L; 一般为 6.1 ~ 6.9 mmol /L; 不良为7.0 mmol /L 及以上。1.4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xcel 公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 检验,p ? 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认知、健康生活习惯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认知及生活习惯比较[ n (%)]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n 5 1 4 9 糖尿病知识认知体育锻炼血糖监测(%)49(96.1)17(34.7)(%) (%) 饮食干预(%) 47(92.1)39(76.5)51(100)25(51)15(30.1)37(75.5)2.2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见表 2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合计n 51 49 100 有效46 22 68 无效5 27 32 x2 p 9.49 <0.01 两组治疗 5 个月后比较,干预组糖尿病认知、体育锻炼、饮食、定期血糖监测等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血糖控制方面,实验组51 人中,总有效率为90.2%(46/51),其中显效29.4%,有效60.7%,无效9.8%;对照组总有效率44.6,%,其中显效14.2%,有效30.6%,两组比较x 2 检验均p ? 0.01。

3.讨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本文探讨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两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血糖控制情况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健康教育和护理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因此,除了做好诊断治疗护理工作以外,

健康教育宣教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建立糖尿病自我防治小组的方式,利用音像资料组织患者自我学习,使患者互帮互助,糖尿病小组还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缓解了部分患者的心理压力,更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坚持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18 [2] 刘素珍,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18 [3] 钟慧红,宋小苑,刘珠,等.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22. [4] 赵列宾,陈钦达,王琴琴,等.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17,357-358. [5] 蒲东春,在药物治疗中患者依从性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1):172 〔6〕李明子.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6. 〔7〕郑焱玲,蔡红卫,张利容.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204. 8〕张素珍,孙录青,赵萍. 糖尿病患者不良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8): 46-47.

糖尿病指标

糖尿病指标 糖尿病具备三多一少症状,然后查空腹血糖,餐后1h 2h 3h 血糖可以确诊,虽然你的空腹血糖高一点,但是不能就确诊。 糖尿病引起的原因很多,目前不能确定,但是诱因我们要注意的,睡眠不好,着急生气,感冒,炎症,饮食不规律,伤口,都能生高血糖,平时注意这些。 不放心的话你可以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首先空腹以后抽血,吃一个馒头或者喝75克葡萄糖1小时后化验,2小时后化验,3小时候化验,参考下面的诊断标准可以确诊。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注: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 二 .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mmol/L) 理想 4.4~4.6 尚可≤7.0 差>7.0 非空腹血糖(mmol/L) 理想 4.4~8.0 尚可≤10.0 差>10.0

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略宽于一般人: 空腹血糖<7.8mmol/L (140mg/dl) 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即可 糖尿病的治疗: 口服的,像降糖药,是要经过消化系统的吸收才能作用于身体,长时间服用会产生耐药性并且还伴随着极大的副作用; 中医药灸疗法的新产品,经过经穴传感技术作用于身体,安全无作用。 如果是糖尿病,一定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大部分并发症主要是长期用药引起的,眼病足病,肾脏,心脏,脑肌等。 晚餐不过甜 糖尿病指标是多少,晚餐和晚餐后都不宜常常吃甜食。糖经消化可分解为果糖与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后分别转变成能量与脂肪。由于晚餐后人的运动量减少,而运动对糖转换成脂肪有抑制作用,所以晚餐摄入过多的甜食,会使体内的脂肪堆积,久而久之会令人发胖。 晚餐不过晚 糖尿病指标是多少,晚餐不宜吃得太晚,不然易患尿道结石。不少人因工作关系很晚才吃晚餐,餐后不久就上床睡觉。人在睡眠状态下血液流速变慢,小便排泄也随之减少,而饮食中的钙盐除被人体吸收外,余下的须经尿液排出。 糖尿病指标是多少,据测定,人体排尿高峰一般在进食后四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HbA1c<%,尽量使HbA1c<%。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L且随机血糖<L,HbA1c<%。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L,餐后血糖在~L,HbA1c在%~%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L,睡前~L,HbA1c<%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 四、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L,餐后血糖在L以下,HbA1c<%。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管理工作规范

糖尿病管理工作规范 为统一全区糖尿病人的管理工作,规范开展糖尿病查、治、管、转、报等环节的工作,畅通运行糖尿病人管理流程,更好的服务我区糖尿病人群,特制订本规范。 一、目的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保障,以糖尿病防治结合专科门诊为纽带,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在我区全面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工作,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水平,促进早诊早治,对现症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目标 (一)近期目标 搭建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工作平台,组建工作队伍,提高医务人员糖尿病防治的理论水平和技能,规范社区糖尿病防治措施,顺利开展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 (二)中期目标 1、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人群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及时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与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2、通过多种途径发现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及有效管理,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加强康复工作,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远期目标 建立起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经济有效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模式,减轻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我区全人群的健康水平。 三、工作流程 按照“查、治、管、转、报”的工作流程,建立起病人发现、登记报告、基调建档、规则治疗、分类管理、双向转诊的长效管理机制。本机制的前提是多渠道的发现糖尿病人,核心是加强专科门诊建设、实施规则治疗,将糖尿病人逐步归口到专科门诊治管,关键是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双

向转诊工作制度。 (一)病人发现 1、发现渠道 个例发现渠道,也是日常发现渠道,主要有: (1)机会性筛查(诊疗发现)镇、村医生在平常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检测血糖,在就诊者发现或诊断糖尿病患者,是日常发现患者的主要渠道。一旦发现空腹血糖≥5.6mmol/L,应建议其进行OGTT检测。 (2)家庭访视通过村医生为主的上门服务等机会收集其他医疗机构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集中发现渠道主要有: (1)建档发现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基线调查等途径发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2)高危人群筛查根据高危人群界定条件和特点,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血糖筛查,是早发现的主要手段,常用方法有空腹血糖检查和OGTT 检测。 (3)体检发现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体检或其他形式的体检发现糖尿病患者。 (4)主动检测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促使高危人群甚至一般人群主动检测血糖来检出患者。 2、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版):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或 (3)OGTT中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3、糖调节受损诊断 (1)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5.6mmol/L~<7.0mmol/L (2)糖耐量减低(IGT):OGTT中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 4、高危人群界定 符合下列一项条件者即为高危人群: (1)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者(即空腹血糖受损者和糖耐量减低者)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双亲或同胞患糖尿病) (3)肥胖和超重者(体重指数≥24kg/m2) (4)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糖尿病的判断标准

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和2型糖尿病病因因素如下: (1)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1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2)2型糖尿病病因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 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型糖尿病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不明显或仅有部分病患表现,而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 检查 糖尿病的检查 糖尿病的检查采样一般是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如下: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但是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尿糖也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可稳定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基化血清蛋白(GHb)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

2018年糖尿病护理习题

十二月份理论考试 一、选择题 1. 反映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 A.空腹血糖B.餐后血糖C.尿糖D.糖化血红蛋白 2.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 A. B. C. D. 下列哪项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 糖尿病足 C. 糖尿病肾病 D. 眼底出血 4.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冠心病 B.眼底病变 C.糖尿病肾病 D.神经病变 5.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C.浮肿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头晕、乏力B.恶心、呕吐C.视物模糊D.意识改变 7.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A.两年一次B.一年一次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D.出现眼部症状后检查 8.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B.周围神经病变常以下肢最先出现 C.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管病变 D.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 9.关于糖尿病饮食治疗以下哪项正确() A.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有并发症者不宜控制饮食 C.使用胰岛素者要给高热量饮食 D.有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摄入 10.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和关键的措施是() A 防治诱因B使用小剂量胰岛素C补液D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E纠正脑水肿

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因为() A酮症酸中毒B严重感染C心血管病变D糖尿病肾病E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2.育龄妇女,停经38天,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早上进食昨天的剩菜后出现 恶心、呕吐,无瞍痛,无阴道流血,无腹泻。即往无胃肠疾病史。目前诊断 考虑诊断( ) A、妊娠剧吐 B、急性肠胃炎 C、慢性浅表性胃炎 D、急性胃扩张 13.妊娠剧吐患者常规制图方案无效时可选用() A、多西拉敏 B、苯海拉明 C、异丙摩『 D、地塞米松 14.整个孕期都可以使用的止吐用药为() A、维生素B6 B、地塞米松 C、异丙嗪 D、甲氧氯普 15.妊娠剧吐住院治疗的治疗计划包括( ) A、括静脉补液 B、补充多种维生素 C、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素乱 D、合理使用 止吐药物,防治并发症 16.妊娠剧吐的体征包括() A.孕妇体质量下降,下降幅度甚至超过发病前的5%B、出现明显消瘦、极度 度乏C、口唇干裂、皮肤干燥、眼球回陷D、尿量减少等 17.妊娠剧吐终止妊娠指征() A、体温持续高于38℃ B、卧床体息时心率〉120次/min C、持续黄疸或货白 尿D、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及神经性体征E、有颅内或眼底出血经治疗不好转 者F、出现Wernicke脑病 18.妊娠剧吐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血中血HCG的水平 B、血中PRL水平升高 C、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升高 D、血转氨酶升高F、电解质异常升高 二.填空题

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为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制订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帮助血糖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心情愉快,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主要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才算合理呢? 经典标准 在众多“指南”中,目前我国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发布的2016年版《糖尿病诊疗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等制定的指南。前面两个指南对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一致的: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4.4~7.2 毫摩/升,餐后血糖<10.0 毫摩/升。 既然这是权威而经典的标准,那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朝这一标准努力吗?我们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引起来势凶猛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致死、致残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低血糖可能导致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或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造成低血糖昏迷,昏迷过久可致死亡。血糖过高或过低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于是,循证医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分析、评价糖尿病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指南”。 不过,指南在血糖控制目标值之后往往列出了补充说明,“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目标值”。这些具体情况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有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有无反复低血糖或无意识的低血糖,以及个别患者 的自我要求。 分层标准 在经典血糖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严格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也就是“分层达标”,可以在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 严重和(或)频繁的低血糖。 严格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病程较短,无频繁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血糖控制标准应当更严格:糖化血红蛋白<6.5%(尽量达到6.0%),空腹血糖4.4~ 6.1毫摩/升,餐后血糖<8.0毫摩/升。 略宽松 70 岁以上、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6.1~7.0毫摩/升,餐后血糖8.0~ 10.0毫摩/升。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糖尿病化验指标解读 血糖 正常人血糖较稳定,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一般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超过7.8mmol/L。 空腹血糖超过(包括)7.0mmol/L或/和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包括)11.1mmol/L,或者任何时间的血糖超过(包括)11.1mmol/L,即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超过了正常的血糖值,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们把它称为“糖调节异常”(IGR.也有人称为“糖尿病前期”的),包括三种情况:①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5.6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2小时<7.8mmol/L;②单纯糖耐量减低(IGT):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③:①+②。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仅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可以发现9.9%的糖代谢异常者;进行口服葡糖糖耐量实验(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检测2小时血糖),则可以发现64.2%的糖代谢异常者。这就是说,即是空腹血糖不高,如果不进行糖耐量实验的话,将有84.5%的糖耐量异常者被漏诊。所以,对于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者,我们一般都要建议再检测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检测方便,但是波动大,重复性不好;餐后2小时血糖重复性好,但是检测不太方便。 另外,这里说的血糖指标都是静脉血糖检测指标,我们自己在家里用血糖仪查的末梢(即扎手指头)血糖跟这个指标有差异,可以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但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 血糖升高的原因包括 ①各型糖尿病; ②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等; ③急性应激,比如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及急性严重的精神刺激等等; ④服用某些药物,如比较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的强的松、地塞米松,避孕药,利尿剂,异烟肼(抗结核药)等; ⑤严重的肝病和胰腺疾病; ⑥饮酒可以导致低血糖也可以导致高血糖; ⑦Somogyi现象:发生低血糖以后的一两个小时。出现低血糖现象以后由于人的调节机制,虽然没有进食,但是血糖也可能反射性的升高。所以总是有人不解的问,自己总是出现低血糖怎么可能会有糖尿病? 胰岛素和C-肽 胰腺β细胞分泌出来的是胰岛素原,一分子胰岛素原迅速分解为一分子胰岛素原和一分子C-肽。胰岛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大约有一半在肝脏被代谢分解,所以门静脉血的胰岛素水平是周围动脉血的2—3倍,周围静脉血的3—4倍。 胰岛素的半衰期为4—5分钟,C肽的半衰期为11—13分钟,外周静脉血C肽的浓度为胰岛素的5倍。因为C肽的半衰期长,浓度高,不受注射胰岛素的影响,和内源性胰岛素是1:1分泌,所以临床上常以C肽来反映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 胰岛素的分泌受进食影响很大。正常基础状态时每小时分泌胰岛素1单位,全天大约分泌24个单位,称为基础分泌;进食食物后马上分泌5—6个单位,称为峰分泌。1型糖尿病基础和峰分泌都缺失,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的基础分泌正常(也存在高或低),峰分泌延迟在2—3小时。通过检查胰岛素的分泌可以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也可以知道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或者是胰岛素缺失为主,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己糖结合的产物,其中与葡萄糖结合的部

如何看懂糖尿病的各项指标验单

如何看懂糖尿病的各项指标验单? 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方法简便且样品容易获得,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或者由患者自行检测。所以,尿的检测常常是糖尿病诊断的第一步检查。 尿糖检测 尿糖,英文代号U-GLU。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肾小管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尿糖增高呈阳性,临床用“+”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意义 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一般情况下,血糖在8。9~11。1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1。1~13。9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3。9~16。7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6。7~19。4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高于19。4毫摩尔/升时,尿糖为(++++)。 温馨提示:尿糖与血糖在肾功能正常条件下一般呈正相关。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故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尿中含糖量>150毫克时称为糖尿。出现糖尿提示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测并不可以协助诊断糖尿病,肾性

糖尿血糖正常,尿糖亦可阳性。但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尿酮体检测 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主要为肝脏脂肪氧化和葡萄糖无氧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人尿中每日排出丙酮40~50毫克,用一般方法难以测出。当血中酮体增加时,尿中排出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明显增加,就会出现尿酮体阳性。 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其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β-羟丁酸的含量,超过0。5毫摩尔/升,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酮体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病友,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友,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此时人体就会动用脂肪产生能量,同时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为酸性物质,可引起人体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酸中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检测尿中酮体:(1)出现全身不适,像感冒、发烧一样。(2)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 (3)血糖明显高于平时(大于13~14毫摩尔/升)。(4)妊娠期间。 (5)长期饥饿、低血糖时。(6)应激、感染、创伤、手术等意外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 2008-03-30] 来源:三九健康网 近20年以来,国际上对糖尿病病因以及并发症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成就,加深了对糖尿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提出了对现行WHO1980~1985年的诊断和分型的修改。WHO1999年咨询报告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IDF-WPR)委员会正式认可了这些修改。中华糖尿病学会也于1999年正式采用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在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降低了空腹血糖的指标,并提出了空腹血糖损伤(IFG)概念。降低空腹血糖标准是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空腹血糖 7.8mmol/L时,餐后2小时血糖多在12.8~13.9mmol/L之间,与原来餐后2小时的血糖标准(11.1mmol/L)不能吻合。修改后的血糖标准使空腹和餐后2小时得到了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这里特别说明的是IFG和糖耐量损伤(IGT)都是介于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种状况。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 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 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糖尿病大致可分为二种:胰岛素依赖型 (I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 (II型)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3%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本身,而主要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各种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要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治疗和处理糖尿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其中,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采用静脉血浆检测方法,这样较为准确;或者也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来进行检测,这样较为简便。空腹血糖反映一天中较低的血糖值,餐后血糖反映较高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够反映近6-8周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其正常值为<6.2%。 根据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 <6.5%,则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表明血糖控制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 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应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的HbA1c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合理的HbA1c值,力争做到安全达标。从病情因素考虑,大致将患者分为以下6类。

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分为1型跟2型糖尿病治疗的3大难点第一服用大量西药导致肝肾损伤第二代谢的混乱营养的缺泛第三心理的影印自己带上帽子 那如何科学的去控制血糖 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是什么? 马车之一:糖尿病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之一,也是被公认的治疗成败的关键。治疗和控制疾病是个双向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和负担,是患者受益。现在许多医院都开展了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 马车之二:饮食控制 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热量需求,以便更合理的控制食物摄入量。三餐的分配合理,多食膳食纤维等能降低餐后血糖的食物。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请营养师为自己量身定制食谱。 马车之三:合理运动 患者应根据自身状况参加不同程度的体育锻炼,且须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但需注意的是患者在锻炼过程中应警惕低血糖。 马车之四(重点):长期调理控制血糖 患者须长期服用控制血糖没有副作用的调理品,可以服用微络康辅助降血糖胶囊,平稳血糖,化解糖毒,预防心、肾、神经和眼底等的并发症。 微络康中的主要成分是洗胰清糖素,是植物葛根、玉竹、中提取的类黄酮物质与桑叶提取物(脱氧野尻霉素)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可防止可直接分解葡萄糖,为受损的胰岛减负,增强胰岛受体活性,清洗胰岛细胞,深度清除多余不能分解的糖份,促进葡萄糖正常代谢,激活胰岛细胞,仅可以降低空腹血糖,还可以减低餐后血糖,安全控制血糖稳定,并能保护胰腺功能。 马车之五: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依然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最主要的手段,分为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欧美最新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指出,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的患者应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我国2型糖尿病

2016 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诊疗标准

ADA2016 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诊疗标准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更新了2016 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于2015 年12 月22 日在线发表于2016 年1 月份增刊。现将糖尿病血糖控制部分全文摘要如下: 血糖控制的评估 有两项措施可供医护人员和患者评估血糖控制的有效性: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动态血糖监测(CGM)以及组织间隙葡萄糖测定可作为部分患者SMBG 的有益补充。 建议: 1. 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较少或使用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 或患者自我管理。 2. 给予患者SMBG 处方后,应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SMB 技术指导、技术评估、结果评价及患者使用 SMBG 数据调整治疗的能力。 3. 大多数采用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 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在餐前或加餐前行SMBG,偶尔在餐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低血糖治疗后直到血糖正常、在关键任务如驾驶操作前亦需行SMBG。 4. 对于部分成年(年龄≥ 25 岁)1 型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CGM 并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降低HbA1c。

5. 虽然目前CGM 降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证据不足,但CGM 可能对这些人群有帮助,是否成功与坚持使用该装置的依从性相关。 6. CGM 可作为无症状低血糖和/ 或频发低血糖患者SMBG 的一个辅助方法。 7. 由于CGM 的依从性变异较大,给予患者CGM 处方前应评估患者持续使用GCM 的准备状态。 8. 给予患者CGM 处方时,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培训和支持,以获得最佳的CGM 实施方案和持续使用。 9. 成功使用CGM 的患者应该坚持使用到65 岁以后。(译者注:此指南为2016 年新增) 血糖监测MBG MBG 作为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之一,可以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血糖以及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SMBG 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疾病状态,使患者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最优化的SMBG 应确保患者得到SMBG 技术指导、技术评估,及患者或监护人应该学会根据 SMBG 数据调整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能力。

糖尿病健康管理试题

一、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是:(B) A、<4.4mmol/L B、<7.0mmol/L C、<6.1mmol/L D、<10.0mmol/L 二、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A) A、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B、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餐后2小时血糖 C、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 D、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三、李医生在筛查过程中,发现王大爷属于2 型糖尿病已确认病人,这次随访期间,发现大爷空腹血糖为8.9mmol/L,无其它不适,李医生从规范健康管理角度应当(C) A、不处理 B、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C、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内随访 D、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四、某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按医嘱服药,但频次或数量不足,随访档案“服药依从性”一栏应填写:(B) A、规范服药 B、间断服药 C、服药 D、不服药 五、抽查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以下哪种情况是管理不规范(C) A、年度内面对面随访4次 B、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5次 C、患者就诊有随访,未就诊无随访 D、年度内健康体检1次

六、国家规范中,慢病患者管理若连续两次血压或血糖控制不满意,应该采取什么措施?(C) A.更换药物 B.增加药物剂量 C.转诊 D.维持原有治疗方案 七、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D) A.至少1次面对面的随访 B.至少2次面对面的随访 C.至少3次面对面的随访 D.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E.至少5次面对面的随访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B) A.辖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 B.户籍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 C.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D.户籍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E.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九、测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是(A) A、早餐6-8时 B、早餐7-8时 C、早餐6-9时 十、糖尿病典型症状不包括(D )

糖尿病在线学习试题答案

(单选题)请判断下列哪种情况是空腹血糖受损(IFG): D.空腹血糖6.2mmol/L,OGTT2h血糖7.5mmol/L (单选题)诊断糖尿病依据是: A.静脉血浆葡萄糖 (多选题)关于糖尿病的检查,下列正确的有: B.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2-3个月血糖总水平 D.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可 通过测定 E.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线索,可间接反映血糖变化 (单选题)肥胖的定义是BMI≥( ) Kg/m2: D.28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B.胰岛素作用下降或/和分泌不足 (单选题)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下列哪项正确: D.所有患者都需行OGTT试验进行诊断 (单选题)中国人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 ) Kg/m2: B.18.5-23.9 (单选题)关于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B.可作为糖尿病确诊的依据 (多选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是: A.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显著下降)、随机静 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 B.不具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不同日两次空腹静脉血 浆葡萄糖≥7mmol/L C.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不同日的空腹静脉血浆葡 萄糖≥7mmol/L D.不同日两次 OGTT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 (单选题)下列哪项能够确诊为糖尿病: C.具有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 12.0 mmol/L (单选题)下列空腹血糖哪个在正常范围(mmol/L): B.3.9-6.1 (单选题)患者王某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5.6 mmol/L ,OGTT 2h血浆葡萄糖8.1 mmol/L,该患者糖代谢状态属于: C.糖耐量异常可能 (多选题)糖尿病初诊时建议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内容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