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些社会热点及自己观点的整理

一些社会热点及自己观点的整理

1.投毒事件【背景】校园投毒事件

【参考范文】教育应以德为先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爆炸,而人类的道德观念却越发淡薄了。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要,而教育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智为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学校教育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定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怎样考高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德育。什么样的人才叫人才?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有某种特长的人”。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只有德才兼备才称得上真正的人才。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司马光告诉我们: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孔夫子教导我们:先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后才是游于艺。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有用,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大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修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能为社会接纳并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古往今来,许多具有优良品德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社会需要优良品德,对于每一个组织,对于每一名员工,好品德都是成功的坚强推动力。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很多企业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甚至有些公司规定用人原则:有德有才者重用,有德无才者培养用,有才无德者限制用,无德无才者坚决不用。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古人又说过:“百行德为首,百善孝为先”。若是品德高尚之人,即使在智力上、学习上比不上别人,但也必然会给社会增加温暖、带来和谐。相反,即使是一名优秀的高材生,若是品德败坏,那么不但不会造出福音,反而会祸害社会,成为害群之马。例如最近的复旦投毒案,1995年5月清华及1997年5月北大先后发生的学生铊盐中毒案件,都引起社会轩然大波。

当然,我绝不否认才能在发展和成就事业中的重要性,但是对学生来说,品德比能力更胜一筹,好的品德对他一生受用,它就像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最终能让你品尝到成功的果实,而品德拙劣的人,一有机会就很可能做出有损于社会的事来,有这样的人在,社会、单位都不会安宁,这样的人注定难以收获信任与成功。

在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渴求和呼唤中,我们的教育应以德为先,着眼未来,严谨治学,谆谆授教,教育就必然结出累累硕果。

2.安全事故【背景链接】5月31日,中储粮库大火1000吨粮被烧,事发黑龙江省

大庆市林甸县;6月2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油渣罐爆炸,事发辽宁大连市;6月3日,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发生爆炸火灾,事发吉林省德惠市。

4天之内,东三省三把大火,百多人命,千吨粮食,殒于一旦。再宽阔的胸怀也装不下这三把火烧出来的焦虑:安全生产,如此重要;安全生产形势,如此脆弱。

【参考范文】防范火灾事故确保安全生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近来,安全生产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高风险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

国际社会对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要求更严。国务院提出:“力争到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揭示了安全生产工作任重而道远。东三省接连发生的火灾事

故暴露当前许多生产者与监管者对安全生产的漠视,因此,采取措施防范火灾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势在必行。

加大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消防安全素质。由于我国消防起步相对较晚,各层次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不同。因此,加大企业专兼职消防人员和生产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员的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防消结合”是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提高消防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

落实企业消防安全责任制。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企业作为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消防安全责任制,企业消防责任人要对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内部逐级消防安全职责,以建立责任制度,形成责任“链条。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力度,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照国家的立法准则,加快我市安全生产有关配套制度建设,特别是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一岗双责”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积极探索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加强个案监督指导,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依法行政。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加强安监队伍建设,以增强人员素质来提高执法水平。

安全生产,不能是理念,更是关系生命财产安全的人类生存活动,只有不断提升消防安全素质,切实落实企业消防安全制度,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生产安全。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保障安全生产的水平会不断的得到提升。

3.校长问题【背景链接】自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到5月27日,20天内至少有8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而这,还仅仅是被公开报道的案件。实际中,又有多少孩子被伤害,我们不得而知。

【参考范文】远离性侵害校园不能失守

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已经在中华文明中延续了千年,但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对我们教师乃至社会的道德水平重新审视。是怎样的心灵扭曲让罪恶的魔掌伸向了孩子,是怎样的丧心病狂让身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人变成了不知羞耻的禽兽。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国家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忙碌的脚步在不经意间好像打乱了道德的天秤。总有那么一些人追求着变态的心理享受,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残害他人的基础上获取自己心理上的病态满足。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都比较缺失。学校教育通常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少家长则告诉孩子,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要相信老师是为学生好。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身权利意识会比较淡漠,以至于近三分之一的被害未成年人受过多次侵害而不告诉家长。

孩子是祖国明天的栋梁,少年强则中国强。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中国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需要不断的完善,无数的幼女性侵案告诉我们,国家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量刑力度才能还孩子一片郎朗的天空。

完善相关法规是首要的。譬如“嫖宿幼女罪”一直以来饱遭诟病,但是否废除、何时废除却始终没有一个像样的说法。且在一些地方,当校园性侵案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校方总是想方设法捂盖子,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通过做受害者家长的工作等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诸如此类的现状,都亟待更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扭转。

要加强对儿童的性启蒙教育。事实上,国外对于儿童性启蒙和性教育的认识要比我们早很多。在日本称之为“纯洁教育”,在瑞典叫做“爱的教育”,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向儿童渗透性别、性差异的常识。我们应当学习国外的做法,在进一步加强学校和教师队伍管理乃至

社会道德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反儿童性侵害教育,维护未成年的利益。

我们还应当加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缺失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教育的建设不但影响着知识的建设更是影响着社会道德的建设。合理的教育可以让孩子知道面对侵害是如何做,可以让侵害人在侵害时考虑到事件的后果,可以让心理扭曲着得到一定的纠正。

另外,保护儿童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在香港,警方、专业人士、社福机构、民间团体、综合家庭中心等在保护儿童方面该负什么责任,都有很详细的指导守则。我国内地虽也有少数社会组织介入这一领域,但总体而言还不成体系,不同机构之间也未形成合力。整合多种社会力量保护好我们的孩子,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切为了孩子”不仅仅是天下的父母心声,更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集体自觉。希望在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让孩子们远离性侵害,保证校园安全,社会道德也进一步得到纯洁。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是有有希望的、可持续的。(

4.没有人从事农业【背景链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已经日益突显出来,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

有一组以“缺席者”为主题的照片,发人深省:田间水渠边,老人独坐,旁边是两张空椅子,留给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农家小院中,老两口带着孙子,全家十余口人出外打工或上学,留下一地空板凳……照片反映的劳动力流失后农村空心化现象,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面对的课题。

这不是20年前“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升级版,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而据统计,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也下降到38.1%。“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

应该说,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这对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从另一方面看,农民“洗脚进城”也是用脚投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过程可能倒逼出农业的转型升级。以日本为例,1955年到1975年间,农业人口减少近一半,然而农业组织化程度、生产率等,也都在这一阶段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农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空心化农村的照片隐藏着很大的挑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而据媒体报道,中西部一些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更有院士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达95%。

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来说,都可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

在一些地方,农民与农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然而在调查中,2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高达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同时,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没有人,农业发展不起来,进而造成劳动力和人才进一步流失,几成怪圈。

打破怪圈,同样需要双向着力。一方面,需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势,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同时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走出农村人

才荒;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我们一向视之为根本。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九年锁定“三农”问题。“三农”领域既需面对积累下的老问题,也需解决时代化的新矛盾,任重道远。或许,农村劳动力问题正可成为一个支点,撬动“三农”问题解决,让田野更加充满生机。

5.户口腐败根治“户口腐败”

从去年年底至今,短短两三个月内,被冠以“房×”称号的,已不下十人。日前,多家媒体发布消息称,一名叫徐敏的女商人承认曾花钱办理了广东省紫金县的户籍,该户籍已于2005年迁往福建厦门。公安部门证实,徐敏目前拥有台湾、江苏、福建的三个户籍。在这之前,“房妹”、“房姐”等一系列持有多户口、多身份的“房×”已陆续遭到警方调查。

一般情况下,办理户口的程序十分严格,普通人想要更改姓名等户口信息往往颇费周折。然而,“房妹”、“房姐”们七十二变的户籍信息,不由得令人跌碎了眼镜,获得户口就像川剧“变脸”,随手一抹就能立刻变幻出一副面孔来。一个人要那么多户口干什么?相关利益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隐匿财产,享受每个户口属地的各项公共服务,方便多办护照。这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隐匿财产的同时享受公共服务,一经发现立刻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一个人主动办理多个户口,其动机本身就值得怀疑,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又是如何一次次轻易得逞的呢?时至今日,户籍管理早已实现计算机联网,新增户口理由只能是出现新出生人口或入境定居人口,而户口办理程序也需要多级证明及手续才能完成,平白无故增添一个户口,只能说明一种情况:那些经办人、审批人涉嫌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每起“房×”事件都无一例外伴随着“户口上的腐败”,除了这些引起舆论普遍关注的事件之外,“狡兔三窟”的户籍到底还有多少?针对公民信息管理,我们不仅有《居民身份证法》,刑法也有“伪造、变造身份证罪”,此起彼伏的“房姐七十二变”足以说明,监督与问责并未真正发力,相关制度规定一次次被人视若无物。

作为政府责任的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原本应该无差别供给,然而,依附于户籍管理体制的配给方式,使得一座城市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种群体。恰如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姚秀兰所说,“户籍本身只是统计人口的管理手段,不应与利益纠缠在一起”。现实的情况是,本应作为统计手段的户籍管理,在实际生活中附加了太多附加值,医疗、教育、社保等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户口的优势,承载了太多附加功能的户口本,由此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

尽管户籍制度改革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国内户籍改革总体进展却始终步履缓慢,究其原因,附加于户口之中的各项福利待遇很难被一一剥离。与此同时,户口中的“含金量”也使得另有所图者垂涎三尺,因此大显神通打通关节,在制造社会不公的同时加剧“户口上的腐败”。

“房事”不断的现实背景,不仅揭开了一幕幕暗箱交易的画皮,也不失为梳理户籍制度改革的一次契机--在严格户籍管理的同时,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实现不分户籍的平等供给,不仅户籍制度改革难题求解有望,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由此派生出的各种社会问题。

6.责任和感恩责任与感恩并举是建设公德社会的关键

读完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这段感人故事,让我们感慨良多:刘女士的行为告诉我们要勇于担责,李老太太家属的做法则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责任与感恩是形成良

好社会公德的基础和核心。

应该说,我们社会当前还缺乏勇于担责的理念。“母亲跪爬求助”事件证明缺失责任,欺骗网民的善良与真诚;小悦悦事件证明社会缺少责任,我们在漠视中体会社会的冷漠与麻木;专家见利忘义证明责任的缺失,我们不能为社会提供诚信的声音……主动为社会承担道德责任是形成良好社会公德的基础,没有了这份责任,社会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我们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于是当我们看到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的行为时,我们为之赞叹;当我们看到孙先生两兄弟为民工考虑工钱的壮举时,我们看到了公德的社会绿洲。

同样,社会还缺少感恩的意识。“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但社会却出现了很多“扶不起”、“救不起”的事例。很多见义勇为的道德模范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污蔑、被殴打,流血又流泪。所以当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赔偿的时候,让我们感觉到久违的温暖和感恩的光辉。

温总理曾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诚然,没有国民素质提高和道德的彰显,社会就很难真正形成和谐的氛围,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腾飞只是纸上谈兵。建设具备强烈公德心的社会,提升公众的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方面要加大社会道德宣传力量,要让大家真正知荣辱,明事理,使人们社会公德心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培养群体为社会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感恩回报他人和社会,充当改善社会公德的一分子;一方面要树立榜样,以榜样的作用推动社会公德心的宣传。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推行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感召和感化大多数社会群体,用榜样的力量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规范要求,以行为准则来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举动,用“他律”来实现社会公德心的华丽转身。

“春风绿,染清一池溪水”。我们相信,只要真正践行社会道德,信奉责任与感恩,就一定能够构建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7.奶粉问题

今年两会前后,有两则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一则是香港特区政府自3月1日起实施严格的奶粉出口新规定,每人每日限带两罐奶粉出境;另外一则,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在接受采访时称:国产奶粉的标准不低,甚至有些标准要高于国外,并举例说:“我亲戚朋友家中的小孩90%以上都吃国产奶粉”。

看到这两则新闻,我相信家有幼儿的年轻父母们,会感到五味杂陈。自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奶粉事件和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公众对国内奶制品企业的信任程度直线下降,对政府在奶制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表现深感失望。随后,层出不穷的问题奶粉事件,几乎摧毁了公众的神经,国产奶粉几乎成为毒品的代名词。

于是,“恐奶”情绪四处蔓延,有条件出境的人们,纷纷到境外采购“洋奶粉”;没有条件出境的,不惜高价购买走私奶粉,而毗邻大陆的香港,自然成为抢购奶粉的首选之地。在一波又一波抢购浪潮冲击下,香港奶粉供应出现紧张现象,促使特区政府出台了严厉的限购令。

诚然,公众对国产奶粉质量问题的担忧,不免有几分过度和夸张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担忧,至少反映出监管部门公信力已经明显下滑。自阜阳大头奶粉事件算起,至今已有九年时间,在这漫长的九年时间里,监管部门未能拿出强有力的举措,来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重建公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而公众看到的,是奶粉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们或快或慢,或明或暗地复出,重新担任高官要职。如三鹿奶粉事件中,石家庄原市委副书记、市长翼纯堂于2009年3月被撤职,两年后又以河北省工信厅副厅长身份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国家药监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原司长孙咸泽,于2009年3月被记过,三年后又以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显然,在监管部门看来,毒奶粉只是官员们仕途上的一个不大愉快的小插曲,暂时摘掉他们的乌纱帽,只是舍车保帅式的策略而已。等时间冲淡了公众关于毒奶粉的痛苦记忆之后,官员们再悄悄复出。温家宝总理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显然被总理的部下们抛诸脑后。

在“一切以乌纱帽为中心”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监管部门对奶粉问题采取了漠视和回避的态度。在杨刚副局长充满自信的论断中,我们很难看到监管部门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是乳业丑闻不断,公众对国产奶制品信心崩盘,一方面却是监管部门急于自我表扬,自吹自擂;一方面是公众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却是监管部门自信满满。

在国产奶粉问题面前,我们看不到监管部门知耻后勇、亡羊补牢,用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奶粉质量、重建公众信心。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监管部门屡次试图用自我表扬的方式,来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如此一来,本不复杂的奶粉问题,就真的变成了无解的难题。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说提高奶粉质量、重建公众信心是一次万里长征的话,那么监管部门学会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就是万里长征要迈出的第一步。

希望监管部门多向香港同行学习,尽快从自我表扬的沉醉中清醒过来,拿出对baby负责、对公众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多一些自我批评、多一些自我反省、多一些自我鞭策,让父母们买上放心奶、让孩子们喝上放心奶,也让香港人民不用再担心奶粉被大陆同胞抢光。

如此,功德无量矣!

8.环境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履行政府职责

德班气候大会的如期召开,让全球气候问题再次成为万众焦点。数次关于节能减排的大讨论大协商得出的结果依然不明朗,但已让环境问题深入人心。一个直逼心灵的拷问无法挥去:日益依赖的环境还能承载我们多久?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倘若拿牺牲环境为垫脚石,代价必然是毁灭性的。当前我国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海有化学污染、塑料污染、核污染;陆有垃圾污染、工业废料污染;空有酸雨、大气污染,凡此种种,无一不在宣告着一个事实:加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温家宝同志曾说:“一个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加强环境的治理和预防,政府要起到关键性作用,履行好政府职责,这是由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公共性和长期性特征决定的。广泛性意味着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人无论高低贫富都享受着平等的公共环境服务;公共性则是指环境资源是公众一起享有的,倘若遭到破坏,损失的亦是公众、国家乃至国际的社会公共利益;而环境保护也要立足于长远,其长期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强环境公共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治理环境问题要采取“两手抓”的原则与方法。就国内而言,政府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机制,整合、完善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让环境管理在立法与执法方面得到保证;第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的能力,同时其独立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第三,要做好充分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媒体、杂志等平台的丰富性和大众性,向公民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公众积极参与这一公益行动,使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践行环保。

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此政府要处理好对外事宜。要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协作,达成环保共识,以求共同行动;要参与定期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分享先进的环保经验与技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担起本国应尽的责任;要积极促进国际环保规则的制定,并依据各国实际情况使之尽快落实;各国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努力解决环境危机这一问题。

环境问题无小事,它关系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的生死存亡。各级政府应深刻反思,积极转变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缓解环境危机,保护好仅存的资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9. 社会保障【背景链接】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人民期盼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范文】

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担责任,既非劫富济贫式的制度安排,亦非滋生懒惰型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激励劳动、合理分享、互助共济的条件下,让低收入或困难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同时又让富人感到没有被剥夺。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还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二是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三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加强城乡相关制度整合、衔接和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日趋紧迫,难度不断加大;四是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五是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六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七是管理服务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我们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平等,即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贫富等因素均应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保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机会公平的保障。二是社会保障要通过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社会成员克服先天不足或生活困难,有条件参与社会竞争,保障社会发展的起点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消除转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占有公有资产上的不平等,减少强势成员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行为,创造一个规则公平、竞争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三是社会保障应为国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意外灾祸、失业和疾病等状况提供保障,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和职业培训,为社会成员的疾病和工伤提供保险和救助,使得他们尽快重返工作岗位。

总之,社保制度走向公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目标不能更改,方向不容紊乱,步骤要有理性,措施更要合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