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理学

一、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

1.指引作用,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2.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教育作用,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表现为示警和示范作用。

4.预测作用,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

5.强制作用,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二、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是表现法律规则的形式,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所要表现的内容。

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一般是对应的: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2.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3.一个条文可表述不同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三、法律责任竞合的免除条件

1.时效免责

2.不诉及协议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五、法律责任的竞合及特点

法律责任的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

1.数个法律责任的主体为同一法律主体。

2.责任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

3.该行为符合两个货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4.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六、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是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的准则,是立法活动中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

1.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

2.科学立法原则

3.民主立法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七、执法的含义及特点

执法,又称法的执行。

广义的执法,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2.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4.执法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八、司法的含义及特点

司法,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司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

2.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国家强制性。

3.司法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质及合法性。

4.司法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和决定书等。

九、我国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十、违法的构成要件

1.违法以行为违反法律为前提,单纯的思想意识活动不能构成违法。

2.违法必须有被侵犯的客体,即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对社会造成了

一定的危害。

3.违法必须是行为者有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即行为人有主观方面过错的行为。

4.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组织。

十一、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1.法律监督主体

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我国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

2.法律监督的客体

所有的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是法律监督的主体,也是法律监督的客体。

3.法律监督的内容

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与监督客体行为的合法性有关的所有问题。

4.法律监督的权利与权力

法律监督的的权力与权利是指监督主体监视、察看、约束、制约、控制、检查和督促客体的权力和权利。

5.法律监督的规则

法律监督的的规则包括法律监督的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两部分。

十二、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社会监督是以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公民为主体进行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社会组织的监督

3.社会舆论的监督

4.公民的监督

5.法律职业群体的监督

十三、法律解释的含义和特点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以及国家机关在法律运用或实施过程中对表达法律的语言的意义的揭示、说明和选择。

与一般解释相比,法律解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法律解释的对象是特定的。

2.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

3.法律解释具有实践性和目的性。

十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十五、政治对法的作用以及法对政治的作用

1.政治对法的作用: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法的产生与实现与政治活动相关,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

2.法对政治的作用:

(1)协调政治关系;(3)促进政治发展;(2)规范政治行为;(4)解决政治问题。

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普通法律严格。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二、宪法的本质

1.宪法是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根本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

2.宪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3.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3.法治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四、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1.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宪法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4.宪法规定了选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程序。

五、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根本性: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

2.宪法规范的最高权威性: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规范。

3.宪法规范的原则性:宪法规范只规定有关问题的基本原则。

4.宪法规范的纲领性:宪法规范明确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

5.宪法规范相对稳定性。

六、宪政的概念及特征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

七、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1.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现过程或状态。

2.宪法规定了一系列的调整宪法关系的规则体系,侧重于静态的调整;而宪政提供了实现规.的环境与过程,侧重于动态的调整。

3.宪法是一种规范形态,而宪政往往是一种现实形态,是宪法的实施。

4.宪法提供的规则通常表现为一种方式或方法;而宪政提供的更多是一种社会共同体追求的目标。

八、我国的国体及其实质

我国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1.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2.工农联盟是基础;

3.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对分子专政的统一。

九、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多党合作不是多党制,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4.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基本内容及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

1.人民主权原则。

2.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与制度。

3.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

4.各级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大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性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十一、选举制度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

十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1.选民平等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民平等地拥有相同的投票权;

3.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相同;

4.每一代表法律地位平等;

5.对在选举中处于弱者地位的选民进行特殊的保护性规定。

十三、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

1.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行政管理;

3.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4.有利于巩固国防;

5.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十四、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是地方一级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凡是主权范围内的事务均应由中央行使权力、负责管理。

1.中央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

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5.解释、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十五、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1.公民是法律概念,与外国人与无国籍人相对应;人民是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

2.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同。

3.享受权利方面的不同。

4.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的范围。

5.公民表达的是个体的概念,而人民表达的是整体概念。

十六、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

4.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5.特定人的权利。

十七、平等权

1.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习惯、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3.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包括守法平等,而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

十八、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1.财产权

2.劳动权

3.休息权

4.获得物质帮助权

5.受教育的权利

6.文化权利和自由

十九、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方面的义务。

二十、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一)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1.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主体非常广泛。

2.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范围非常广泛。(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

1.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

2.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1.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现实性。

2.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既有物质保障又有法律保障,因而是可以实现的。(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1.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一致的。

2.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

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十一、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3.责任制原则

4.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5.精简和效率原则

二十二、全国人大的职权

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

2.制定和修改国家基本法律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4.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

5.对其它国家机关予以监督

6.其他应由它行使的职权

二十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1.立法权

2.宪法和法律解释权

3.监督权

4.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5.人事任免权

6.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二十四、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的职权

1.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权

2.质询权和询问权

3.提出罢免案权

4.视察权(对围绕人大审议议题及有关内容,有视察的权利。)

5.物质保障权

6.言论免责权

7.人身保障权

8.其他权利

二十五、国家主席的职权

1.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2.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和驻外全权代表

3.外交权

4.荣典权

二十六、国务院的职权

1.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发布权

2.行政措施的规定权

3.提出议案

4.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及监督权

5.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

6.对外事务的管理权

7.重大事项决定权

8.人事任免权

9.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二十七、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职责

1.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2.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3.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4.实行主席负责制,对全国人大级常委会负责。

二十八、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2.选举和罢免本级地方国家机关组成人员或领导人员等;

3.决定重大的地方性事务;

4.监督权;

5.制定地方性法规。二十九、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1.执行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决议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2.有权制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县级以上);

3.有权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民族等事务;

4.依法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监督所属的各个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6.依法保护和保障公民各方面的权利;

7.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十、宪法解释的原则

1.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2.符合制宪的根本目的。

3.与宪法的整体内容协调一致。

4.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并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十一、宪法实施的主要原则

1.最高权威性原则

2.民主原则

3.合法性原则

4.稳定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刑法

一、刑法的性质

1.特定性

刑法所涉及的内容与对象较为特殊,即刑法对个人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生活利益都予以保护。

2.广泛性

刑法保护的法益包括个人法益、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可以说,其他法律保护的法益,刑法都予以保护。

3.严厉性

在犯罪发生时,惩罚这种行为的措施是刑罚,刑罚的惩罚措施是最强的处罚手段。因此,刑罚具有保障性,即保障其他法律的实施。

二、刑法的任务

1.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该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

1.禁止溯及既往;

2.排斥习惯法;

3.禁止类推解释;

4.刑罚法规的适当,包含刑法明确性、禁止不确定刑和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项内容。

五、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具体要求

1.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的保护;

2.对于实施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认定犯罪;

3.对于任何犯罪人,都必须根据其犯罪事实与法律规定量刑;

4.对于被判处刑罚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刑罚。

六、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特征:1.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但是,并非一切危害了社会的行为都构成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为时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3.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行为是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的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是只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行为。

七、犯罪构成的概念及特点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1.犯罪构成的法定性;

2.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性;

3.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性;

4.犯罪构成的重要性。

八、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5.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6.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备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7.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但是犯罪对象却不一定会受到侵害。

8.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却不是。

九、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组织要素,即要件的总和形成犯罪构成。

根据刑法理论,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

2.犯罪主观方面;

3.犯罪客体;

4.犯罪客观方面。

十、犯罪的客观要件的概述

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它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果。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

1.犯罪危害行为;

2.危害后果;

3.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十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有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

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即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刑法规范排除“思想犯罪”。

2.危害行为是主体有意识的行为。

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

十二、作为的概念及实施方式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

1.利用自己身体实施行为;

2.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行为;

3.利用自然力实施行为;

4.利用动物实施行为;

5.利用他人实施行为等。

十三、不作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不作为通常表现为消极的有所不为。

1.行为有作为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后果。

十四、作为义务的来源

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十五、刑事责任年龄

1.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已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十六、间接故意的概念及情形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行为人为了追求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2.行为人为了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3.突发性犯罪中行为人不计后果放任某种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

十七、正当防卫的条件

1.防卫起因: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2.防卫对象: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3.防卫意图:具有防卫意识

4.防卫时间: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5.防卫限度: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十八、紧急避险的条件

1.避险起因: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2.避险时间:危险正在发生

3.避险对象:合法权益

4.避险意图:具有避险意识

5.避险限度:没有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6.避险可行性: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合法权益

十九、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据此,犯罪预备有以下特征:

1.主观上为了犯罪

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即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

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十、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为。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十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1.中止的时间性:必须发生在犯罪预备至犯罪呈现结局之前。

2.中止的自动性: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3.中止的客观性:客观上要有中止的行为。

4.中止的有效性:有效的防止犯罪既遂的结果。

二十二、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必须二人以上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包括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

2.必须有共同故意。

3.必须有共同的行为。

二十三、共同犯罪的形式

1.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是否能够依据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而对共同犯罪形式所作出的划分。

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而对共同犯罪形式所作出的划分。

3.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有具体的分工所划分的共同犯罪形式。

4.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而对共同犯罪形式进行的划分。

二十四、教唆犯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的特点是:本人不亲自实行犯罪,而故意唆使他人产生犯罪

意图并实行犯罪。

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

2.必须有教唆行为。

3.必须有教唆故意。

二十五、继续犯的概念及特征

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因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

1.继续犯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而不仅仅是不法状态的继续。

2.继续犯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

3.继续犯必须是一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客体。

4.继续犯必须是出于一个罪过。

对于继续犯,不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应以一罪论处;对继续犯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

二十六、想象竟合犯的概念及特征

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

2.一个行为必须触犯数个罪名。

对于想象竞合犯,应按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中的一个重罪论处,而不以数罪论处。

二十七、结果加重犯的概念及特征

结果加重犯也称加重结果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由于发生了严重的结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况。1.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行为,但造成了加重结果。

2.行为人对基本犯罪一般持故意,对加重结果至少持过失。

3.刑法就发生的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结果加重犯只能认定为一罪,根据加重的法定刑量刑。

二十八、连续犯的概念及特征

连续犯,是指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1.必须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

2.必须实施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

3.数次行为具有连续性。

4.数次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

对连续犯的处断原则是按照一罪从重处罚,对于连续犯的追溯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二十九、吸收犯的概念及特征

吸收犯,是指事实上存在数个不同的行为,其中某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仅成立吸收行为一个罪名的犯罪。1.具有数个独立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

2.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

3.数个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犯罪的所经阶段,后行为是前行为发展的当然结果。由于吸收犯的前后行为之间存在必经阶段与当然发展之间的关系,故只能以一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数罪。

三十、牵连犯的概念及特征

牵连犯,是指犯罪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与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分别又触犯不同的罪名的犯罪形态。1.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

2.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数个行为,而且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3.在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触犯了一个罪名的情况下,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另一罪名。在刑法没有特定规定的情况下,对牵连犯实行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

三十一、刑罚的概念与特点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1.刑罚是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

2.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只能是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法人。

3.根据的法定性。

4.刑罚的适用主体的单一性:只能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

三十二、无期徒刑的概念及特征

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1.对犯罪分子进行关押;

2.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

3.内容上表现为对犯罪分子进行强制劳动改造。

三十三、剥夺政治权利的概念及内容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犯罪分子的下列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三十四、量刑的概念和原则

量刑,即刑罚的裁量,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刑罚的一种审判活动。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根据,没有犯罪事实就无法确定犯罪,量刑就失去了前提。量刑根据犯罪构成要件、犯罪的性质、犯罪的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四个犯罪事实进行。

2.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量刑以刑法为准绳,主要是遵守刑法总则中关于刑罚原则、制度、方法及其使用条件的一般规定;刑法分则中有关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及其量刑幅度的具体规定。

三十五、量刑情节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量刑情节,是指由刑事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定罪事实以外的,体现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据以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处刑以及处刑轻重所应当或可以考虑的各种具体事实情况。

1.量刑情节是定罪情节以外的表明行为社会危害程度或者行为人人身危险程度的主客观事实情况。

2.量刑情节不仅包括部分罪中情节,而且还包括罪前情节和罪后情节。

3.量刑情节只能以所定之罪的法定刑为自己发挥作用的范围或基础。

4.量刑情节是对犯罪分子落实刑事责任和实现刑罚个别化的根据。

三十六、数罪并罚的概念

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1.必须犯有数罪,这是适用数罪并罚的前提;

2.所犯数罪必须发生在法定的时间界限内;

3.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并罚后应当执行的刑罚。三十七、缓刑的适用条件

1.犯罪情节较轻;

2.有悔罪表现;

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当宣告核缓刑。

三十八、一般累犯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罪过条件: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2.刑度条件: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也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时间条件:后罪发生的时间必须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内;

4.年龄条件: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不成立累犯。

三十九、特殊累犯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特殊累犯,是指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情形。

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的犯罪;

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

3.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任何时候,不受两罪相隔时间长短的限制。

四十、一般立功主要表现

1.犯罪分子到案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的;

2.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3.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4.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5.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等等。

四十一、刑罚执行的概念与特征

刑罚执行,是指法律规定的刑罚执行机关,依法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内容付诸实施,并解决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1.刑罚执行是将刑罚付诸执行的一种司法活动;

2.刑罚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裁判;

3.刑罚执行的主体是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

四十二、刑罚执行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3.人道主义原则

4.个别化原则

5.效益性原则

四十三、假释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1.对象条件:假释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法律常识知识点大全

法律常识知识点大全 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是以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则和原则为基础,用于引导和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2. 法律的分类 按法律的效力分 •宪法:国家的根本法,确立国家制度、人民权利等基本原则。 •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规定行政行为的规范。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法规。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解释的规范。 按法律的性质分 •公法:调整国家与公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宪法、刑法。 •私法: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民法、合同法。 按法律的主体分 •国际法: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内法:调整国家内部关系的法律。 3. 法律的适用 适用法律的原则 •法无不明:在法律适用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适用的法律。 •法不溯及既往:法律只能适用于制定之日起的行为,不得追溯到已经过去的行为。 •差别适用法:根据不同情形适用不同的法律。 •利益平衡法:在实际适用法律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利益进行平衡。 法律适用的限制 •超越性规定:当特殊法与普遍法相冲突时,特殊法优先适用。 •强制性规定:法律中有些法律规定是必须遵守的,不得违反。 •禁止性规定:法律中规定的某些行为是禁止的,不得进行。

4. 法律责任和法律权利 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违反行政法规和规定行政行为的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权利 •个人权利:包括人身权利(生命、健康、姓名等)和人格权利(名誉、荣誉、隐私等)。 •财产权利:个人和组织对财产享有的权利。 •合同权利: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享有的权利。 5. 法律程序 司法程序 •起诉阶段:由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立案。 •审理阶段:由法院进行调查、举证、辩论、判决的过程。 •执行阶段:根据判决书执行判决结果。 行政程序 •行政许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作出的处罚决定。 协商和调解程序 •当事人通过协商和调解解决争议,避免诉讼程序。 6. 法律文书的形式要素 •开头:包括文号、标题、签章单位等。 •正文:详细叙述事实、理由和裁决结果。 •结尾:包括署名、日期、印章等。 7. 法律的解释和效力 法律解释 •文义解释:依据法律文字的表述和规定进行解释。 •系统解释:将法律条文与其他相关法律条文联系起来解释。 •阐明解释:根据法律条文规定的目的和原则进行解释。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理学 一、法得规范作用 法得规范作用就是法作用于社会得特殊形式。 1、指引作用,指法对本人得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2、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她人行为合法与否得评判作用。 3、教育作用,指通过法得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得行为产生影响,表现为示警与示范作用。 4、预测作用,指凭借法律得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 5、强制作用,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二、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就是表现法律规则得形式,法律规则就是法律条文所要表现得内容。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得关系一般就是对应得: 1、一个完整得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2、法律规则得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得法律条文来表述; 3、一个条文可表述不同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得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三、法律责任竞合得免除条件 1、时效免责 2、不诉及协议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四、法律关系得概念与特征 法律关系,就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得过程中所形成得人们之间得权利与义务关系。 1、法律关系就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得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2、法律关系就是体现意志性得特种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就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得权利与义务关系。

五、法律责任得竞合及特点 法律责任得竞合,就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得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得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得现象。 1、数个法律责任得主体为同一法律主体。 2、责任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 3、该行为符合两个货两个以上得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4、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六、立法原则 立法原则,就是立法主体进行立法活动得准则,就是立法活动中应该遵循得指导思想。 1、合宪性与合法性原则 2、科学立法原则 3、民主立法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七、执法得含义及特点 执法,又称法得执行。 广义得执法,就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与程序实施法律得活动。狭义得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得活动。 1.执法就是以国家得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2.执法得主体,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过程同时就是行使执法权得过程。 4.执法具有主动性与单方面性。 八、司法得含义及特点 司法,又称法得适用,通常就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与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得专门活动。

法律知识点全面总结

法律知识点全面总结 导语: 法律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对于每个人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涵盖各个领域的法律知识点,为大家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刑法知识点 刑法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其中,刑法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例如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以及犯罪与刑事责任等。拿盗窃罪来说,要构成盗窃罪,必须同时具备盗窃行为和主观故意这两个要素。另外,在刑法中还存在着法定刑原则,即法律对于犯罪行为规定明确的刑罚幅度,旨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法知识点 劳动法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劳动法涵盖了劳动合同订立、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比如,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就工作内容、报酬等事项达成的书面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另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经济赔偿和医疗补偿等。 三、知识产权法知识点

知识产权法是指国家为了鼓励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在知识产权法中,包含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例如,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对于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他人需征得作者的同意方可使用或转载。 四、民事法律知识点 民事法律是指调整和保护私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民事法律中,涉及到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例如,合同是指当事人自愿订立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的成立需要满足合同要件的要求。此外,在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侵权人应予以赔偿。 五、公司法知识点 公司法是指对公司组织和运作的法律规范。在公司法中,包含了公司设立、股东权益、公司治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例如,公司设立需要依法经过工商注册登记,并遵守公司法规定的各项规则和程序。同时,公司的股东享有相应的权益,可以依法参与公司的决策和利益分配。 结语: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本文从刑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民事法律和公司法等多个方面,对法律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总结。然而,由于篇幅的限制,上述内容仅是其

法律常识知识点

法律常识知识点 法律常识知识点 法律常识知识点你知道多少?法律常识知识点你会总结吗?我们要做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哦。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法律常识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常识知识点篇1 宪法法律常识1: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法律常识2:国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性质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确认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宪法法律常识3:政体 政体,亦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即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 《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3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些规定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宪法法律常识4: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它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个人。《宪法》第33条第1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我国国籍是成为我国公民的唯一资格条

件。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 (5)监督权; (6)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7)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宪法法律常识5:国家权力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者有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类: ①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②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③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免权; ④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⑤最高监督权; ⑥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它在地位上从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是: ①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 ②国家立法权; ③国家重要事项决定权;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律基础知识点是每个公民必须了解的基本知识,它们不仅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关系到我们的合法权益和义务。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基础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一、法律基础知识 1、法制与法治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法治则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方式,强调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权威性。 2、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3、法的效力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法律效力的高低依次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 4、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合同法律知识 1、合同的概念与要素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约定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合同必须包括当事人、标的、内容和形式等要素。

2、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如需解除合同,应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3、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指违反合同约定所应承担的后果,包括继续履行合同、赔偿损失等。 三、婚姻法律知识 1、婚姻自由原则婚姻自由是指结婚必须由男女双方自愿,任何人不得干涉。 2、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3、离婚法律知识离婚可以通过协议离婚或诉讼离婚两种方式实现。离婚时,夫妻应当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作出协商或判决。 四、劳动法律知识 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保障劳动安全、保护劳动权益等权利,同时应履行劳动义务,如遵守劳动纪律、完成工作任务等。 2、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环节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常识普及:10个必知的法律知识点!

法律常识普及:10个必知的法律知识点! 作为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对法律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陷入法律纠纷中。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必知的法律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法律的概念和来源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法律的概念和来源。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用来规范社会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系列规则和规定。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和法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习惯法等。 2. 宪法的重要性 宪法是一国最高法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它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等。在任何情况下,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都不能违反宪法的规定。 3. 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利 作为公民,我们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等。同时,法律也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人身权、财产权和合同自由等。

4. 法律适用与法治原则 在遵守法律的过程中,法律适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法律适用要以平等、公正、合理为原则,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法治原则强调国家行使权力的合法性,保 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5. 個人信息保護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重要。根据相关法律,个 人信息是指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信息。个人信息 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司和机构必须在收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时遵守法律法规。 6. 合同的要素和效力 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通过协商和约定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主 要包括合同的要素和效力。合同的要素包括订约人、合同对象和合同内容等。 合同的效力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7. 婚姻和家庭法律知识 婚姻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法律对婚姻和家庭关系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相关法律,夫妻在结婚后应当相互忠诚、互相尊重,并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同时,法律也规定了离婚的程序和条件,保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理学 一、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法作用于社会的特殊形式。 1.指引作用,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2.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教育作用,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表现为示警和示范作用。 4.预测作用,指凭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预先估计到人们相互之间会如何行为。 5.强制作用,指法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二、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是表现法律规则的形式,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所要表现的内容。 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一般是对应的: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2.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3.一个条文可表述不同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 三、法律责任竞合的免除条件 1.时效免责 2.不诉及协议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五、法律责任的竞合及特点 法律责任的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法律责任产生,而这些责任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 1.数个法律责任的主体为同一法律主体。 2.责任主体实施了一个行为。 3.该行为符合两个货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 4.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法考常考的100个法律知识点

法考常考的100个法律知识点。 本资料由法考网课同步课程资料-明德法考考资-mdfkedu点com收集整理。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可诉性、权利义务性。 3.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一方面,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维护阶级统治;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 4.法律关系构成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5.法的效力层次: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6.法律制裁以惩罚为主要形式,主要包括:(1)民事制裁。(2)行政制裁。(3)刑事制裁。(4)违宪制裁。 7.宪法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国家的意志和利益,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确认和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8.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母法),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9.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的国家立法机关。 11.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常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立法机关。 1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4.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15.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只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国人大常委会认为特区立法会制定的法律有问题,可以发回,但不能撤销。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的法律自发回之日起立即失效,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16.特别行政区具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司法权和终审权、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但是没有防务权和外交权。

法考常考的100个法律知识点

法考常考的100个法律知识点(注意:以下只是对题目的示例,并非实际的100个法律知识点) 一、民法基础知识 1. 法人的定义和分类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或团体,可以 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 2. 民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民事行为成立包括要素和形式两个方面,同时需具备自愿、合法、真实等特点。 3. 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制度 婚姻家庭关系是以婚姻为基础,具备法定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 二、刑法基础知识 4. 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概念 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刑事责任是指因犯罪行为而受到 法律追究的责任。 5.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犯罪成立 犯罪构成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犯罪成立需要同时满足这两 个方面的要求。

6. 刑法的量刑准则和量刑原则 刑法有明确的量刑准则和量刑原则,如量刑因素、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等。 三、宪法与行政法基础知识 7. 宪法的性质和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其他法律具有支配地位。 8.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原则、公正原则、权责相对原则等。 9. 行政行为和行政许可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行政许可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形式。 四、经济法基础知识 10. 公司法基本原则 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治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有限责任原则等。 11. 商标法的主要规定 商标法规定了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和程序。

12. 劳动法的基本制度 劳动法对雇佣关系的建立、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五、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 13.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原则、主动性原则、合法性原则等。 14. 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和权利 诉讼参与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他们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利。 15. 判决和裁定的认定和效力 判决是法院对案件进行终审并做出决定的文书,裁定是对案件中一些具体事项进行决定的文书。 六、法律法规知识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主要刑法法律。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主要规定

所有法律的知识点总结

所有法律的知识点总结 一、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指国家机关据以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范行为的总称。在法律领域,法律是绝对权威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不能违反法律。法律具有普遍性、正当性、强制性、统一性等特点。 二、法律的种类 1.行政法律 行政法律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在行政领域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行政法律是维护国家管理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法律。 2.刑事法律 刑事法律是指国家针对犯罪行为制定的法律。刑事法律用于惩治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民事法律 民事法律是指国家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协调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交易秩序的法律。 4.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制定其他法律和依法执政的根本依据。 三、法律的适用 1.法律适用原则 法律适用原则是指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不分贵贱、贫富、种族、性别都要平等依法适用。法律适用原则是确保法律公平、公正的基本保障。 2.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对特定主体在特定情形下发生效力的过程。 3.法律适用的程序 法律适用的程序是指法律的实施和适用过程。法律适用的程序要坚持依法、公正、公平的原则。 四、违法与制裁

1.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行为是对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一种侵害,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违法行为的制裁 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是法律的必然要求。违法行为受到不同强度的法律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等。 五、法治和宪法 1.法治 法治是指国家、社会和公民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法治是国家的基本制度,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2.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其他法律的根本来源,是国家政治和法治的基本依据。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六、法律体系 1.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组成的法律规范体系,它是国家管理的基本法律体系。 2.法律制定程序 法律制定程序是指国家法律规范的形成过程。法律制定程序要坚持合法、民主、公开、公正,并体现多方共识。 七、法律保护 1.人权保护 人权保护是国家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种重要制度。 2.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提供法律服务而设立的一种法律援助制度。 3.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平等的基石,对于每个人来说无疑是 至关重要的。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 正确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为大家列举一些法律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进行背诵和理解。 一、合同法 1. 合同的定义:合同是当事人自愿缔结的、平等地位的、有法律约 束力的协议。 2. 合同的要素:合同的要素包括总则、名义、约时、约定、约状五 个方面。 3. 合同的种类:合同主要分为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款合同、劳 动合同等。 4. 合同的效力:合同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的约定内容。 5. 合同的违约责任:当事人违约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二、刑法常识 1. 犯罪和刑事责任: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刑法,侵犯社会利益的行为,犯罪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 2. 刑法中的罪名:刑法对各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如盗窃罪、故意伤害罪等。

3. 刑法的刑罚种类:刑法对犯罪行为的刑罚有拘役、监禁、死刑等 多种形式。 4. 刑法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有法无授权不可为罪、罪刑法定、疑 罪从无、含冤从无等。 三、劳动法知识 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的,一方为向 另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为支付劳动报酬的合同。 2.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 3.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的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诉讼等方式进行。 四、民事诉讼法 1. 民事诉讼的主体: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诉讼代理 人等。 2. 民事诉讼的程序:民事诉讼的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等环节,其中判决为最后一环节。 3. 证据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对于证据有严格的规定,包括证人 证言、书证、鉴定、勘验等。 4. 判决的实施:判决是对纠纷的裁决结果,判决应当及时执行,如 果未执行则可以采取执行措施。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律重要知识点(背诵)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基石,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掌握一些法律重要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列举出一些常见且重要的法律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和参考。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最高法律准则。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 制度和权力机构,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每个公民都应该尊 重和遵守宪法,不得违反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二、民法 民法是调整个人、家庭和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其中包括《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 公平和诚实信用。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与他人签订合同时 的权益保障。 三、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刑法规范了 各类犯罪行为以及相应的刑罚。公民应该遵守刑法规定的各项禁止性 规定,不得从事任何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四、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行 政法规范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和公民的权益保护。公民在面对行政 机关的行政决定时应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并有权进行申诉和救济。 五、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保护创造性思维和知识产出的法律体系。包括专利、 商标、著作权等。公民在进行科技研究、商业交流以及创作和出版作 品时,应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尊重,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六、劳动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劳动法 保障了公民的劳动权益,规定了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 的权益。公民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应了解自己的权益,不得 受到不合理的歧视和剥削。 七、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规范。公民应该加强环境 保护意识,不得随意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在日常生活中 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以上是一些重要的法律知识点,大家可以通过背诵和学习来增加对 法律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法律知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遵 守法律,成为真正的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希望大家都能够努 力学习,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 会环境。

2023法考客观题知识点背诵

2023法考客观题知识点背诵 一、导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职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法律考试也成为热门考试之一。其中法考客观题是法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生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对法考客观题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背诵和掌握。本文将针对2023年法考客观题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解读,帮助考生在备考中更加有效地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法律基础知识 1.民法 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终止是民事法律关系以及民法中非法律行为规范的核心内容。 2.刑法 刑法是以刑事法律关系为中心,对刑事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终止进行规范。 3.行政法 行政法是对行政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终止进行规范。行政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

4.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范围,规定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5.诉讼法 诉讼法是我国国家机构形成与职权范围规定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规范我国国家机构的行为,保证国家机构合法行动落实而制定的专门性法律。 三、法律制度知识 1.法律的性质 法律是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行为规范。 2.法的构成要素 法律的构成要素包括对象、目的、手段三个要素。 3.法律的效力 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进行操作时所显示出来的效力。 4.法律的适用

法律的适用主要包括适用时机、适用地点、适用对象。 5.法律的解释 法律的解释是对法律条文所规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说明的一种活动。 四、法律职业道德、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 1.法律职业道德 法律人员应坚持“公正、廉洁、谦虚、敬业”的法律职业道德。 2.法治理念 法治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包含了国家建设、法律实施和法律守则。 3.法治能力 法治能力是指个人、组织在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稳定、提高国家法治水平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 4.法治能力的培养 法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包括

高三法律必背知识点

高三法律必背知识点 一、民法相关知识: 1.民法的概念及特点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在日常生活中财产、家庭关系等方面 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法的特点是以自愿、平等、公平原则为 基础,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关系,并具有强制性和适用性。 2.民事权利与民事行为 民事权利是公民和法人依法享有的主体权利,包括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民事行为是主体依法实现民事权利的行动,包括订立、变更、终止合同等。 3.民法上的主体和客体 民法上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他们具有权利能力和民事 行为能力;民法上的客体包括财产和非财产,即财产权益和非财 产权益。 4.民法上的合同

合同是民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 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合同的要件包括合意、形式、真实意思表示、能力等。 二、刑法相关知识: 1.刑法的概念及分类 刑法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一门法律学科,主要分为普通刑 法和特别刑法。普通刑法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特别刑法适用于 特殊的犯罪行为。 2.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事实、主体和客体三个方面。犯罪事实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主体是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对象。 3.罪与刑的关系 罪与刑是刑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罪是指犯罪行为符合 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刑是指对犯罪 行为实施的法律制裁。

4.刑法责任与法定刑 刑法责任是指犯罪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附加责任;法定刑是刑法规定的对于某一类犯罪行为所规定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 三、行政法相关知识: 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公共利益原则、责任追究原则等,这些原则旨在保障行政行为的公平、公正和依法行政。 2.行政行为的种类 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的明确决定;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根据一般要求对大众做出的行政规范。 3.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高三法律知识点大全

高三法律知识点大全 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基石,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为大家列举一些与高中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点。 一、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在教育、健康等方面享有特殊的权益。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刑法常识 高三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违法犯罪。对于一些常见的刑法罪名,如盗窃、诈骗等,要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千万不要轻信他人,以免陷入他人设下的陷阱。 三、交通法规

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很多高三学生可能已经获得了驾驶证。 在驾驶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违反交通规则不仅可 能导致事故发生,还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四、网络安全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 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高三学生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避免在网上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此外,在网上不要参与违法犯 罪活动,不要传播虚假信息,以免触犯网络安全法。 五、劳动法适用 高三学生可能在学校或社会实践中进行一些兼职工作。在劳动中,要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与雇主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 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可以寻求劳动监察部门的帮助。 六、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高三学生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不乱扔垃圾,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此外,不要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要无视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各项禁令。 七、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为消费者,高三学生也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要仔细了解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如果遇到消费纠纷,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向相关的消费者协会投诉。 八、知识产权保护 在高三学生的学习中,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要抄袭他人的作品,不要侵犯他人的著作权。要学会正确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并进行适当的署名。 九、校园暴力防范

法律知识点应知应会

法律知识点应知应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律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了解法律知识并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一、合同法 合同是法律上约定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了解合同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论是购买商品还是与他人签署协议,都需要明白合同的基本要素和规定。例如,合同要具备的合法目的、自愿协商、对等性和法律约束力等。同时,了解合同成立、履行和解除等流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劳动法 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任何用人单位都需要了解劳动法,以保护员工权益,避免违法操作。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需要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薪资待遇、休假制度等。此外,用人单位还须了解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程序和赔偿标准等。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对于雇主和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自己的消费者权益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消费者享有

权益的范围、销售者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违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等等。此外,还需知道如何投诉维权以及相关的维权渠道和程序。 四、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通过智力创造出来的作品、发明和商标等所享有 的经济利益和财产权益。了解知识产权法有助于保护自身的创造成果 和权益。如何注册商标、著作权登记、专利申请等程序都需要对知识 产权法有所了解。 五、行政法 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机关组织和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行政法不仅仅 是政府机关的工具,对普通公民也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例如,了解 行政行为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监察法规定为公民尽量提供必要的帮助等。此外,了解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的程序和途径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刑法 刑法是保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的法律规范。虽然普通公民不会直 接运用刑法,但了解刑法规定还是很有意义的。例如,明确了解每个 人的基本人权和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就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 涉及犯罪和违法行为。 七、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是规范民事纠纷解决的法律规范。在生活中,难免会遇 到各种纠纷,例如合同纠纷、债务纠纷等等。了解民事诉讼法可以帮 助人们正确维护自身权益,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和规定。

大一法理背诵知识点大全

大一法理背诵知识点大全 导言: 法理是法学的基础,掌握法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法律。作为大一学子,我们应当积极学习法理知识,建立扎实的法学基础。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大一法理背诵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法律课程。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法律是指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法律的特征包括:一是具有强制力,二是具有普遍性,三是具有约束力。 二、法律的分类 1.公法与私法:公法是调整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私法是调整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2.国际法与国内法:国际法是指国家间的法律关系,国内法是指国家内部的法律关系。 3.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是调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程序法是调整诉讼程序的法律。

三、法律的形式 1.法律的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司法解 释等。 2.各种法律形式的作用和适用范围不同,需要注意区分和理解。 四、法律的解释 1.法律的解释分为文字解释和解释性解释两种形式。 2.文字解释是根据法律的文字来理解法律的含义,解释性解释 是对法律条文涵义的进一步解释。 五、法律的效力 1.法律的效力分为绝对效力和相对效力两种形式。 2.绝对效力是法律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相对效力是法律对 特定权利关系具有约束力。 六、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2.法律责任的种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七、法律权利 1.法定权利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权利,属于人人享有。 2.合同权利是由合同双方约定所产生的权利。 3.法定权利和合同权利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区分。 八、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是指具备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 2.法律行为包括合同、侵权行为等,需要遵守法律的要求。 结语: 以上就是大一法理背诵的知识点大全。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构建扎实的法学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为将来的法律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加油!

法律常识主要知识点

法律常识主要知识点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X体系。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X;〔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X;〔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X;〔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X。规X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X,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X作用。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X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与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与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X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与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与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