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2019年教育文档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2019年教育文档

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经济学教育概述

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本文中所讲的"经济学〞指的是经济学科,在国内,对于经济学这个词,社会各界和学术各派有很多解释和说法.比如说大学里的经济学院或经济学专业,指代的是一个比较狭窄的概念.实际上经济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金融、财政等等.

2、经济学与教育的联系

目前,经济学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领域.高等教育有三项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推广离不开教育,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又离不开经济学知识的研究.虽然国内外经济学学科设置差异很大,但在中国开设经济学领域的课程已不是新鲜事.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钱颖一指出,国内经济学教育主要分三种情况:经济学科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科设在管理学院,经济学科和管理学

科同设在一个学院.而在以美英为主的西方主流国家,综合性大

学一般都会设立经济系和管理学院,不会单独开设经济学院.

3、经济学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林毅夫曾说,一个良好的经济学人才必须具备三方面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一是观察能力.这是指经济学家要有能力在现实中观察出重大问题,以与规律性与决定性的问题.这既包括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也包括历史问题.人们是否能够

发现和解释历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其是否有能力解释现在的问题.二是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大体上分为两大类:理论的——其中包括数学类型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实证的——其中包括案例和数学统计分析.经济学大部分使用数学统计类型分析工具.三是创造能力.这里要强调一下创造力,因为只有具有创造能力,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创造力指有创造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创造性的观察力是能提出疑问,找到现有经济学中不能解释的主要规律.创造性的分析力是要有能力处理现有的分析工具没能处理的问题.

二、中西方经济学教育概况

1、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的概况

经济学教育如何培养和训练观察、分析和创造三方面能力,不同西方国家的重点学校和教育制度的安排是不同的.

一端是传统的英国教育,它是精英教育的代表,其中又以牛

津和剑桥为代表.英国传统制度是培养天才,他们认为天才是不

可训练的,所以他们侧重创造一个宽松和充满闲情逸致的学术环境,让天才脱颖而出.它的优点是,因为特别强调环境,所以特别

能识别天才.缺点是,学生的质量很不稳定,学生好坏之间的差别很大,天才在此制度下可以快速成长,非天才没有训练,水平会很差.

另一端是法国的教育方式,法国不是寻找天才而是培养天才.它强调训练可以产生大批有很强技术能力的人.但这种训练使得人们比较缺少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会有所欠缺,而过分生

硬的淘汰制会抹杀一些本应被发现的经济学人才.

当今经济学学术上占优势的制度是美国顶尖学校经济系与

个别欧洲的经济系的教育制度,笔者称之为美国模式.美国模式

介于两种极端之间,一方面侧重系统的训练,但也不单纯靠考试;同时也提供一系列的环境,刺激学生发展观察能力、创造力和批评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英国体制下和法国体制下

产生的经济学家,都会有所欠缺.而美国的经济系对于经济学人

才培养方面比较受推崇,它是英法体制的结合.

2、中国经济学教育概况

〔1〕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渊源.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总量按汇率换算虽然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但是近10年每年的经

济增长率是美国的3—4倍.如果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一半.这些年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世界

经济的影响,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中国热.抛开这些影响积极与

否的问题,大家都想了解中国的经济现象.而这对中国经济学家

来说,是一个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思考、创新、并作出贡献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中国的经济学家要把机遇变成现实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和挑战.现代经济学是中国高校学生选修最多的学科,综合林毅

夫教授的发言,笔者分析得出中国学生学经济学抱着两种目的:一部分学生为了经世济民,而另一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理财愿望.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和转型中的国家,文化、社会制度、物资条件等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学生所学习到的经济学很可能因为条件的差异在实际应用时大打折扣,更何况经济学理论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

〔2〕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经济学教育现状.现状一,在经济学学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我国几乎所有大学直到现在仍然把现代经济学课程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硕士生、博士生的专业也一并称为"西方经济学〞专业.尽管早已有学者指出这个问题,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学岭南学院王则柯教授曾撰文"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个科学的学科概念〞,但学界的回应并不理想.这表明我

国的经济学界存在着"地盘竞争〞代替学术竞争的弊端.

现状二,大学教师的激励方向偏差.教学其实是在教育者和

被教育者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教育领域的专家大多同意这样的观点:教育必须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Charles C.Bonwell &

James A.Eison.1991〕,而且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经济学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经济学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给学生机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用经济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遗憾的是,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种教学

方法的潜力,很少把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

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教师预期到新的教学方法能够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时,他将乐意学习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考虑教师面临的激励.而在中国,高校教师的职

称晋升更看重的是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制度下,教师专心做学问的激励就更强了.在当今的大学里,教授不教本

科生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上课,而是让其门

下的硕士生、博士生代课. 现状三,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资源稀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严重稀缺状态,各高

校为争取硕士或博士授予权、重点学科而展开的竞争,比企业之间的竞争有过之而无不与.同时,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更使各

高校投入越来越多的非生产性资源,从而为寻租腐败提供了制度基础.举例来说,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的硕士授予权申报每4年

进行一次,这对那些目前暂无硕士点的高校来说,4年的时间太久,因为能否取得硕士点关系到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很显然,政府规

定4年的申报周期,人为地制造了稀缺.如果将周期缩短,比方说每两年1次或每年一次,这样一来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有序.

道理在于,如果硕士资格评审有可量化的客观标准,那么申报周

期与申报质量就毫无关系;如果资格评审缺乏可量化的客观标准,即使规定更长的申报周期,也不能由此说明通过资格评审的高校质量更高.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亟需进一步的改革.

现状四,经济学授课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合理.在经济学教材

的选取上,我国相当数量的大学都是使用教育部推荐〔实质上是指定〕的经济学教材.但事实上,能够比较准确介绍现代经济学原理、同时又能够在体系方面本土化的教材并不多.在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不少大学的课时数仍然是72课时.要把微观、宏观两部分的内容在短短一个学期内授完,必然有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撇开知识的系统性不讲,课程如此设置,教学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现状五,经济学教育服务的供给不足.我国经济学教育正处

于蓬勃发展时期.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其中报考经济类专业的考生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平均水

平.1995—20##,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分别为4.3万、4.6万、5.1万、5.8万、6.5万和8.5万.同时,我国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也同步增加.20##初,钱颖一教授在大学经济学院作了题为"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报告,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经济学教

育的现状,并比较了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学博士培养模式.中国的

博士培养方式无疑属于欧洲那样的师徒模式,但又独具中国特色.目前,在研究生教育〔硕士生、博士生〕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

检验、筛选、淘汰的有效机制,买卖文凭的现象非常普遍,研究生课程班遍地开花,真假难辨.这与国内某些人鼓吹"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教育大跃进〞不无关系.

现状六,经济学的教学评估与效果不甚合理.大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堂评估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尽管课堂评估

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大学生自己,但他们并不十分热心这类改革,因为改革的收益在长期中才能体现出来.过去经济学教育主要采取有固定答案的考试方法,新的考试将增加测试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例如,提供报刊上的某些案例,要求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其经济学意义和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许多经济学教育者宣称学习经济学可以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善于

决策的消费者、生产者、投资者、选举者,但很少有人能够证实他们所说的能够成为事实.虽然其他学科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

但在经济学科方面,证实这类问题显得尤为困难.阿尔弗雷

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曾说,经济学是用来解决普通的商业生活所面临的问题的.然而,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是否真的

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少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大学所学的经济学课程过于理论化,很少能够联系实际.

现状七,经济学教育中使用高科技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许

多经济学教育者在教学中使用高科技技术.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更多的电脑技术,但学生并没有因

此学到更多的知识.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技术所进行的成本—

收益的评估明显落后于技术革新的步伐,虽然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但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种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Michael K.Salemi et al,2001〕.这种情况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授课现实中非常普遍.

三、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策略

1、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带来的启示

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才刚刚起步,路程还很遥远.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国际性的经济学家,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欧洲经济学界培养的经济学博士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在国际经济学舞台大放异彩就说明了通过教育有计划地培养经济学人才是个可行的长远目标.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学显然是应用型的,而且应用也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改革出现的现实问题.

耶鲁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方汉明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可以从发达国家借鉴的是:将经济学博士和应用性的公共政策博士区别开来;经济学博士生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可与国际接轨;将市场机制引入经济学博士就业市场,减少甚至取消留本校任职;将学院研究和政策研究分开;注意大学教授下海产生的利益冲突;教员考核制度更加注重开创性研究成果.

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有很多国际性学术期刊.中国应该花大力气收集更多的跟中国经济问题有关的数据,并将其英文化.中国经济学教育跟国际接轨的突破口在

于以国际认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这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总之,如同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经济学虽然也是舶来品,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无国界亦无民族之分.虽然我们

还暂时无法确定在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新技术是否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应用新方法的持续影响将使我们确信,那些"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经济学学生将能从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中获得足够大的长期收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之时,我国经济学教育方法的创新就显得更加迫切.这

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重

要启示.

2、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策略

〔1〕本土化的典X——"中国经济学〞的教育理念.这种所谓的本土化并不是简单的翻译外文著作、引用外国学者观点,而是彻底的本土化,将经济学的精髓引入我国的具体的文化、历史、经济背景下,并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在经济学教育上,##财经大学的赵晓磊博士认为,如果将"中国经济学〞看作是具有中国思维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学术体裁,这似乎更容易理解.这一学术体裁注重综合,注重人文意蕴,注重规X性质.如能有效借鉴西方学术体裁的注重分析、注重科学主义、注重实证性质的特点,那将是一场伟大的经济学革命.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经济学者从新的角度提出

了一些有关经济理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如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寻根、经济学的中国学派、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等等.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经济学界提出了"中国经济学〞这一命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是在综合了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独立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价值的经济学体系.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学〞是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过渡经济学的有益成分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对于以上观点,有论者提出修正意见,指出不能将几种基本X式不同的理论体系混在一起形成一种"大杂烩〞式的理论体系,而必须以基本X式最为科学、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基础和主体,对西方经济学的优秀成果进行兼收并蓄.也有学者从过渡经济学的视角来阐释"中国经济学〞,主X应当视"中国经济学〞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学者从中国经济的现实基点出发,在现代经济学的共同语境下,用于解释中国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种认识工具.

进入21世纪,围绕"中国经济学〞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学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结论,同时借鉴西

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二是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要在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经济学〞;三是认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但

两者都要与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中国经济学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实践,并能解释中国的经济现实.在这些讨论中还交错

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思想和观点.

〔2〕构建"中国经济学〞教育模式的原则.首先,要想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构建良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教育模式,就要构建一种独立形态的经济学,必须要有独立的理论X式和理论框架.学者赵晓雷〔2009〕指出,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经济学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

生活,其假设条件、概念X畴要能够经受现实经济生活的检验.

而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又具有较强的可通约性,因而经济学有一定的普适性,要发展出一种新的X式和框架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是说创建"中国经济学〞全然不可为.如果经过艰苦的

探索,最终真能形成这样一种理论体系,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

点上提出若干具有公理性质的人性基本假设和人类行为基本假设,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行为展开实证分析,发展出一整套相应的概念、X畴以与由此构筑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可以说明公有制经济中人们

的利益关系以与为追求利益而生成的行为机制,并进而说明这种

行为机制与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那么,这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其次,"中国经济学〞还有思维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的涵义.在关于"中国经济学〞命题的讨论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对经济学历史研究的重视,以与对中国经济思想的文化特质与人文意蕴的回溯.学术史研究的X扬也说明中国的学术研究在学术规X、学科分类、知识体系、学术语言、分析方法等学术本质和学术表现形式方面正在逐渐与世界学术接轨,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与世界学术一体化的时代要求.如果"中国经济学〞被认为是具有中国思维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学术体裁,我认为这似乎更容易理解.这一学术体裁注重综合,注重人文意蕴,注重规X性质.

再次,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规X的、高效的、并且自由的经济学学术框架,在学生中打扎实基础并给予充分的自由思考经济问题.对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就成为了国内经济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3〕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教育模式.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

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

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进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

现象的背后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

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

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其次,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案例和习题,要尽可能地挖掘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素材,尽

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采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机会,只有采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能力,最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中国国情和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国情教育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专业教育最基础的部分,是基础的基础.要实现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维〞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直觉.而要具有良好的经济直觉除了必须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必须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有深刻的了解.经济现象总是发生在活生生的现实中,由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不同,在西方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在中国不见得重要,如果国情教育和人文素养不足,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综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扬壮大,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经济学、选择经济学专业、学习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并形成了虽不完善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风气.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哲学在中国迅速转播,并已在积极的轨道上运行.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在这个阶段中无疑扮演着主要的推动者角色.教育的发展表明,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适用所授学科的专业特点.对经济学教育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是经

济的直接参与者.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考察逻辑性、崇尚推理能力、视模型与假设为基础、偏重实践、对综合分析能力有着强烈的要求.中国经济学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实行国际化办学,可以让有条件的高校另辟蹊径,争取和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服务.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才能良性发展壮大,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

浅议教育经济学论文

浅议教育经济学论文 教育经济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经济学学术借鉴基础之上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揭示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经济学论文一:职业教育经济性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经济性分析评价 论文摘要摘要: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评价了职业教育的经济性。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相关新问题提出了意见,望能抛砖引玉,使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辨明职业教育的特性。把握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发展适合社会和大众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特性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温家宝总理曾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上海市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XX~20XX)》的要求,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组织了一系列的职教论坛讲座等活动。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开放的体系,它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行业、、学校、社会共同参和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而其经济性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根本所在。

经济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1. 现状 经济学专业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以及供求关系的复杂性增加,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目前,经济学专业教育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 在大学教育中,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内容。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这些课程,能够获得宏观经济环境分析、经济政策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实践教学和实习也成为经济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学专业教育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以下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几个方面: 2.1 数字经济与数据分析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学专业对数据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经济学专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能力,以应对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挑战,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等。 2.2 跨学科与国际化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经济学专业将更加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培养能够在跨领域合作中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经济学专业教育也将更加注重国际视野与全球合作,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3 创新思维与科技应用 未来经济学专业教育将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 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将更加受到关注。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学专业也将更加注重科技应用,例如金融科技(Fintech)的发展和应用对经济学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 2.4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心,经济学专业教育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将需要学习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问题,并能够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3. 总结 经济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经济知识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适 应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数据分析、跨学科合作、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培养。经济学专业的教育将与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经济学专业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教育与经济学

浅谈中国教育与经济 近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经济问题:股市一路飘红,众多大学生成为新一类高文凭无业游民.今年寒假与高中班主任交谈时,她说她亲戚所在的报社只是招一个记者,却有千名大学极以上文凭的人前来应聘而此时,持有大学学历的人们显然毫无竞争力可言,加上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社会经验,怎么可能不在这汹涌的浪潮中翻船呢?全球大型公司纷纷裁员以求自保,这样来说宝钢今年是很仁慈的了:不裁员也不招任何员工不管你的后台有多高多稳,在这样的浪潮中一样站不住脚跟>>对于这一现象,可以由郎咸平教授的话来总结:那是中国多年以来产业结构不完善所造成的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7个步骤,分为6+1,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从事6个步骤,而1则是由中国等这种发展中国家完成中国的竞争力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高文凭的一群人,所以长期的比较优势导致的是我国的GDP不断增长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不断降低美国年年也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但是却并不是有很严重的就业问题,因为他们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而如今的金融危机,殡仪馆也需要大学文凭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怜本人觉得除了郎咸平教授讲的这一点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写这篇文章前我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与数据,有官方的报道,但是显然是那么的官方;还有的是普通民众的亲身体验与经历显然后者作为论据更具有说服力>>这里我想谈论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与经济发展和中国教育与经济的不平衡>>"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未来前途取决于两大因素:人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高水平均衡"(芝加哥打大学经济学院,贝克尔教授和卢卡斯教授)而最终的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才资本的积累而*河蟹*也早在1994年底就说过:"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年,这一年已经没有大文豪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唯唯诺诺的御用文人罢了;教育界亦是千疮百孔,80%的农村人口未受到高中以上教育,据教育部同济资料,实行农田"包户到户"后,农村学龄儿童升学率更进一步降低为30%>>1992年我国教育经费只占政府预算的2.5%,令人怀疑及十分可笑的是93年,94年这一比例竟不到2%,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149位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那种超级小国和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比例都是超过我们的,我很震惊但是后来想想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因为毛泽东这种大文豪也会发起文革这种不可饶恕的错误>>以前长期实行"大学免费,毕业分配"的大学制度,使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2%,92年为1.4%而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式16%,高收入国家为42%>>记得爸妈应该是86,87那年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算是精英了吧,毕竟是百里挑一了妈妈说那时候她的同学为了上大学连续读了5年,我想不是因为笨的缘故,而是这个比例实在让人吃不消可想而知大学对于这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可悲的是,一方面是人才奇缺,而一方面确是大量的人才浪费中国培育的大学生,出国后回国的只有三分之一,外国大量吸引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或者发展缓慢我想其中两个原因是关键:一是本国没有国外如此好的实验室及设备;二是国外提供的丰厚条件>>而由于这些种种,就形成了中国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的不均衡与不合理,1987年统计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2.0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6年,整体水平相当于初中毕业平均工龄很短,只有13年高级技工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三个比重分别是32%,43%,25%>>这种差不多高达3000万人的变相失业大军,既是机构臃肿的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团体的"超编人员",大量公务员一方面无事可做,也没有再就业培训,一方面是坐领工资这种人浮于事的状况,虽反复下达"精减机构"的文件,却是难见收效>>近年公务员的收取率还是很小,但是很多人就是为了这种小小的几率去争取一线希望,这种金饭碗,谁不想得到呢?一时的辛苦换基本上算是一辈子的安逸,大家心里都明白付出的意义而百姓其实对这些是很不满的,只是这些民意调查没有人在乎>>中国是由共产党为主的多党合作的一种模式生存的,其他的党派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美国是三权分立,互相牵制,也可以互相帮助我觉得就这一点来说,三权分立还是有它的优点的>>而且由于国营企业的董事长采取的是轮换制,所以人们往往就没有动力去经营一家不属于自己的公司或者工厂,个人

2021教育经济学论文题目采编

2021教育经济学论文题目采编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为了研究教育经济学,小编列举了以下教育经济学论文题目给大家。 1、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研究 2、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 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4、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5、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6、艺术设计教育品牌管理研究 7、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 8、中小学新教师入职教育研究 9、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研究 10、澳门小学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之研究 11、中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研究 12、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13、高等教育消费研究--基于“学生消费者”的视角 14、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制度安排--一种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视角 15、效率与公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冲突与协调 16、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17、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不足的因素分析 18、民办中小学政府干预问题研究 19、校企合作关系对高校科研产出的促进作用--基于江苏的实证分析 20、民族教育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21、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 22、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基于英山县的个案分析 23、大学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24、论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25、教育多元筹资问题研究--兼论第三部门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 26、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7、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绩效考核与政策改进 28、远程教育在海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9、中国研究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学作为一门核心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变革,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将重点探讨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应对之道。 一、现状分析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材内容的过时性 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很多教材的内容滞后,难以反映最新的经济现象和理论。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限制了他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传统的经济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导致他们缺乏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脱节也限制了经济学教育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力。 3. 学科交叉的不足

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有 着紧密的联系。然而,目前很多经济学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济学 理论范畴内,缺乏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这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 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挑战与应对之道 为了迎接经济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更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应该紧跟经济发展的脚步,及时更新和修订。加强与实际 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联系,引入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现 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2.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 际案例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经济活动和项目,培养他们的问题 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和项目。鼓励 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 参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实用的经济学教育。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经济学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 择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将对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高经济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经济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主要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阶段主要培养 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生阶段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学生需要学习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等。在研究生层次,经济学教育更加专业化,学生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学理论,并进行独立的研究项目。 尽管经济学教育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国外一些知名高校相比,仍存在 一定的差距。首先,在师资力量方面,国内许多高校经济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国内经济学教育普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此外,经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一定不足。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经济学知识时感到力不从心。 二、经济学教育的问题分析 1. 师资力量不足 在许多高校,经济学教学团队人数不足,且部分教师缺乏国际学术视野和研究 经验。这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和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应该优化师资结构,引进更多有国际背景和学术声誉的教师,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2. 理论和实践脱节 目前,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的传授,但很少关注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这导致 了学生在实际应用经济学知识时遇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3. 创新思维培养不足 经济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 和记忆。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经济学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可以增加学生的课程设计、研究项目等实践性环节,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经济学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大经济学教师招聘的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业人士,并提 供更好的培养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2. 提升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关注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教育则是培养经济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探讨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经济学教育的现状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基础学位到研究生层次,各个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经济学课程和学位。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学教育存在一些差异。 在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学生除了学习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此外,还可以选择特定领域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金融等。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教育还比较薄弱。许多学校缺乏教授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的资深教师,教学资源有限。这导致了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一些地区的经济学教育也没有与实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缺乏与行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第二部分:经济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以下是一些经济学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1. 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未来的经济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基础课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跨学科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并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2. 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未来的经济学教育将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将 参与实际经济项目和调研,以了解真实的经济环境和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中,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国际化合作交流:未来的经济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学校之间将 加强合作,开展学生交流项目和教师互访活动。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如何发展经济学教育 为了促进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应该加大对经济学教育相关学科的招聘和培养力度。吸 引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同时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加强与实际经济的联系:学校应该与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了解经济 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经济项目和实习,培养实践能力。 3. 增加国际交流机会: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合作交流项目,促进国内外学校之间 的学生和教师交流。这样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环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结论:经济学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现状和发展对于经济学人才 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实际经济联系以及增加国际交流机会,经济学教育能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及主要理论贡献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及主要理论贡献 摘要:本文在回顾与评价教育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探讨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特点;理论贡献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正式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这门学科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工作中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国内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研究的需要,以及国外先进思想大量引进;三是1980年11月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舒尔茨(T·W· Schultz)教授首次到中国讲学,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些都促使教育经济学迅速传人中国,从此,我国开始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了这门学科的研究。本文在回顾与评价教育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并从教育与社会生产研究、教育财政研究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几方面探讨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

回顾教育经济学在我国建立后的发展历程,它既是一个学科引进与创建的历程,也是一个学科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历程。这一历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学科研究具有组织性 前已述及,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从此,全国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了教育经济学研究。如1984年10月,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并在它的指导下在全国成立了省、市教育经济学会;教育部还在部分商等学校增设该学科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等。这时期的研究,除了在研究内容上有着质的飞跃外,有组织地在全国广泛开展这门学科研究,则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与美国、日本等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相比,这种组织性特点为我国教育经济学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它使各种有利于这门学科研究的条件在短期内迅速成熟,从而促使这门年轻的学科在中国迅速建立,并快速发展。 2.选题和内容具有现实针对性 从研究选题和内容来看,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具有由最初的以探讨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为主,逐步转变到以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的特点。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自该学科在我国建

浅谈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演进历程

浅谈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演进历程 摘要: 如何促进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的融合是相关领域应当着重探讨的问题,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影响教育成果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在如何促进教育整体质量得以提升的前提下,能够为社会谋得更多经济收入,从而使社会能够稳步前进,引起我国学术人员的关注。通过专业人员的探讨以及专业理论的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经济学科向高尖端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满足教育和经济领域二者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研究;演进历程;逻辑 教育经济学属于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的融合。教育经济学科创始以来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革,更加适应我国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现状,其理论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具有中国特征,演进的逻辑充分体现中国的历史发展状况,从而有助于解决我国教育经济领域中的问题。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科发展历程简述 (一)教育经济学科萌芽阶段 教育经济学科不属于中国本土化课程,在学科诞生时,我国的社会状况较为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恢复,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和各领域的发展。因此教育经济学科诞生于西方社会时,在我国尚未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但仍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此学科的重要性,并对西方国家的资料进行研究。我国教育经济学科开始萌芽阶段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教育经济学科,并作出一系列的文献研究,从而为其学科的诞生提供研究数据。 (二)教育经济学科兴起阶段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的成立,有效推动教育经济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教育经济学研究会为教育经济学科作出巨大贡献,学会的学术研究以及杂志和期刊的出版,为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具有专业性的数据,同时也为我国的相关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提供更加专业的交流平台,在固定时间按照讨论流程对教育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发表—驳论—验证的流程达到最终的统一意见,在此阶段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进入新兴发展阶段,学者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同时成立中国独有的专业体系以及研究组。 (三)教育经济学科成熟阶段 教育经济学科的成熟阶段主要出现在21世纪,21世纪教育模式的改变以及经济的稳态进步使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解决学生上学难为核心,同时针对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制订具体化策略,使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此外,21世纪教育需求以及教育方向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教育方向朝大众化迈进,高等教育的扩招使更多学生能够有机会进入大学,同时也造成高等教育的泛化,在解决上学难的过程中同时又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最大化地满足民众需求,推动教育经济学科迈向成熟。 二、基于教育经济学科发展历程分析演进逻辑 (一)从借鉴到改造 我国教育经济学科演进逻辑的主要特征是从借鉴到本土化改革,由于教育经济学科创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在其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等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更加欠缺,因此我国针对教育经济学科的研究,一般先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总结升华,从而应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从借鉴到改

浅谈经济教育滞后: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

浅谈经济教育滞后: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 关于浅谈经济教育滞后: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 标题1:经济教育滞后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教育对于人们的生产、创造和分配财富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然而,中国的经济教育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在现今急需大量高素质经济人才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经济教育滞后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根源。 首先,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加,但仍有超过1/3的毕业生在毕业1年内 未找到工作,其中不乏经济或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次,暴露在就业和招聘市场上的大学生不断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大于人才供给,但是很多企业吸引不到优秀的大学生,招聘员工力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教育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教育根源。 标题2:经济教育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教育存在许多设计问题。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学是一门高度优先的学科,而在中国,它的地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高校的经济课程都是基于传统、理论和宏观角度的,但缺乏与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案例和应用研究。

另外,在中国高校,经济教育主要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黑箱思维的挑战和启发。学生仅仅通过记忆知识点的方式学习经济学,不能理解其实践应用价值,也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经济素养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速度,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部分原因。 标题3: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部分中国大学在经济学的教学进程中,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的存在,经济教育的教学内容没有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由于教学内容不合理,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缺乏热情,导致了实践能力的削弱。 例如,在某些高校中,经济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方向和未来就业规划,也没有引导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遇到导致就业难的职业瓶颈,例如固定的就业模式和过时的管理方式。 标题4:师资队伍的短缺 经济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不同经济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然而,在许多中国高校和学院中,师资队伍的短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市场学习的机会,而且知识面有限,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他们也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未来职业规划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由于公共财政支出在教育供给中所占比例的有限性,私人教育投入逐渐成为了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为了吸引民办教育资本,已经制定出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宏观引导,希望能借助社会力量加快教育发展。本文 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进行经济学淺析,并就如何发展民办教育提出建议。 标签:民办教育;经济学;市场经济 1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教育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部分,而在高等教育中很少有民办教育可以和公立学校相抗衡,这是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相关的。据统计,在民办教育的各级学校中,师生比一般仅在1:10左右,作为非研究类教育机构,师生比略微偏低,规模经济效果不明显,发展潜力大。尽管现阶段民办学校的教育服务价格比公办学校高出许多,但仍有大量消费需求动力。民办教育的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产权明确后管理效率高,使得多数民办教育的经营较为成功,发展较快。他们重视结合当地需求,并和外界联系频繁,学生毕业后 就业竞争优势明显(表1)。 由于社会的舆论和政府长期以来的观念引导,致使民办教育在社会中的群众基础比较低,大家对民办教育的质量、成果和产出效益难以放心接受,这成为目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劣势。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由于国家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相对严格的限制,无法形成民办学校好的舆论和信任环境,他们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再加上公立学校在民办教育领域的涉足和日趋激烈的民办教育内部竞争,也压得教育投资者们喘不过气来。世界银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为2.6亿,7.7亿的劳动力需要技能更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民办教育力量的情况下,其发 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最新 分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特点-精品

分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特点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中国从西方和前苏联引进这一学科己有20余载。20多年来,这一学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回顾过去,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发展进程来看,由初期的引进、传播逐步转向独立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倡导、呼吁建立中国的教育经济学,尔后通过翻译出版西方和前苏联的教育经济学着作和教材、举办讲习班介绍教育经济学。不久,一批学者便开始以为指导进行独立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选择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问题展开研究。如80年代关于多元化教育筹资的研究、关于公共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合理比例的研究。研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教育经济学的所有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方法论,依据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分别采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实证分析。 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队伍的专业背景初期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学者,尔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学者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伴随着教育经济学(1998年以后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博士授予权单位和研究生的扩大与増加,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队伍逐步年轻化和专业化。 20多年来,出版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教材、数以百计的学术着作和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 我们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例如,以往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为主,关注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宏观层面的问题,对教育经济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机构和组织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方法,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于完善。在研究性质上大多是应用和对策研究,理论研究,尤其是具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学科建设这一具有长远意义和基础性意义的工作,研究者关注得不够。对于现实中的教育经济、教育财政中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教育经济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还不够成熟。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国内外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表述和看法,有的从交叉学科的性质出发界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杨葆火昆1989年)有的强调研究教育中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还有的沿用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将教育经济学的对象界定为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美国]科恩,1989年)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边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力度的投入,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有机结合的产物。笔者结合个人实际工作经验,针对我国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现状的成因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业内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介于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过渡学科,研究重点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以及教育投资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对社会形态建设的反效用。教育经济学结合了教育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特点,从而产生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建设过分强调政治功能而忽略了教育的经济意义对社会发展形态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同期西方已经将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直到1965年《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教育经济学的文章。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经济建设与教育体制的构建跨入了新纪元。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示精神,将科教兴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因此也为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经过31年来的努力,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已经创立出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教育与

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教育的投资方向和内部结构体系,教育领域内劳动的特点和对应的资金分配原则,教育投资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效果,以及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等等。 二、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再加上教育经济学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在高校从事相关的教育经济学的教师将近20000人,占据了整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数的40%,教育经济学在不断普及和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教育的本质不是专门用于进行投资收益的,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差异,另外,教育经济学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问题;(2)社会与经济的复杂性、层次性;(3)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1.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问题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发展问题是影响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结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教育培训的投资,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以及德智体美劳人才的培养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既面临着机遇,又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教育水平,扩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联系,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义务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经济学家认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及长治久安的重要动力因素。今年来,我国更是进一步大力支持义务教育的发展,不仅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重新修订,更将财政预算的重点放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大力改善农村的义务教育条件。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经费筹集情况及公平问题作以简要介绍。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公共产品 一、义务教育及其纯公共产品的性质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与其他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相比,义务教育有其自己的特征。 1.国家强制性。即国家颁布法律、命令保证义务教育法律制度的实行,任何阻碍或者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普及性。即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除依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缓学或免学手续的以外,都必须入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公共性。义务教育事业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对国家进行监督。 4.国家依法强制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为适龄儿童、少年将来继续受教育及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及文化知识的基础。 5.免费性。即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首先,消费的非竞争性源于产品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妨碍或减少其他人或群体对这种产品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对该物品的消费量。其次,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享用公共产品的同时,无法将另一些人或群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论我国教育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教育对经济贡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教育体制缺少市场竞争力、投入增长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难满足办学需要等主要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必要论述。 关键词:教育经济现状问题对策 一、现状 1.国外教育对经济贡献的研究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对经济贡献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有400多年,美国有200多年,日本是从70年代才开始腾飞,我国经过鸦片战争等很多沉痛教训以后,才开始向西方经济学习的[1]。德国早已把“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密秘武器”。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都很重视教育、科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这正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及主要内容。早在50~60年代,美国、苏联等许多著名教育经济学家都致力于此研究,其中美国的舒尔茨于1927~1957年在本国教育对经济贡献的研究中,曾指出了当时美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达到33%[2]。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经济科学的分支科学(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传入我国时间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相继在北京师范大学等部门率先开展了研究工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国民经济政策制定及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理论依据。 到目前为止,世界许多教育经济学家的研究都表明: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关系十分重要且密切。主要是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相反,教育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强大促进作用,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实践证明,适宜的教育投入,其产品教育(成果)──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包括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很大。最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是:小学为43%,中学108%,大学300%。这说明劳动力(指存在于一个健康人体中的体力和智力)的质量和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文化、技术和智力等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成正相关[3]。教育不仅能生产和提高劳动能力,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更是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媒介,也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先进的教育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提高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一旦投入生产建设实践,必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国民收入。现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70%的高水平,发展国家也平均达到了40%的水平,而我国只有不到30%的水平[4]。 2.国内教育经济近期发展成果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与人类同步,是人类起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起源时,教育也就在其中了[5]。在我国文明古老──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不断地形成了规模、提高了质量。并通过人的物化劳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其中,教育对经济的直接贡献,用“寿光(中国蔬菜之乡)农民”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挣10块钱就有7块是菜钱,7块菜钱有5块是老师给的,这老师就是学校,就是教育。”朴实的话语证实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不可低估[6]。我国可以说是穷国办了大教育,目的就是促进经济的增长。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全日制在校生约2.3亿人,占全球教育总人口的20%,规模位居世界第1位,而年度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为170亿美元,占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可见,我国是以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7]。而且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我国除博士教育以外的基础教育、本科生教育,乃至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都是高水平的。特别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世纪之交时基本实现了普及9年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是我国教育有史以来的两个重大跨越式发展,是我国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快速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分析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分析 摘要:本文简述了作者对我国教育经济学科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的几点看法。在过去一个甲子里,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学科发轫即旨在解决当时社会经济重大问题, 当前实证研究风气浓厚, 秉承了交叉学科的特点, 并已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未来, 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供给来看,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将进一步拓展。学科面临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在数据质量、研究方法、新技术环境和学术合作等方面面临挑战。作者倡议学科同仁拓展学科研究内容, 深化研究理论, 并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方法, 为学科在新的甲子轮回中的辉煌共同努力。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学科发展; 研究议题; 研究方法; 理论; Th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 DING Xiao-hao YOU You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Peking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sketches 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uture trends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past sixty year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started from scratch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in Chinahe aim of the discipline is to solve the immediate and significant social-economic problems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popular currently and adhe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 discipline.Academic community has already formed.In the future, viewing from educational demand and supply, the research agend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Despite of import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fac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 data quality, research methodologies, new technological circumstance andacademic cooperation.We suggest that scholars should expand the research topics, deep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省际面板数据比较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省际面板数据比较分析 一、引言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教育与经济是互动发展的内生系统,教育作为培育和增加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准确认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积极运用定量经济学方法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作实证分析。其中,最经典的成果当属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他以余值分析法,论证了美国1929-1957 年间,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丹尼森(1962)也提出了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他通过分解教育量指数,最完整地分析了经济增长源泉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后教育经济学者又提出了多种代表性模型,如罗默的知识积累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等,学者们根据不同理解将这些模型应用于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中[1] 。近期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崔玉平(2002)运用Cobb-Douglas 生产函数计算出1982-1990 年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为8.84%[2]; 张开洪(2008)引入教育综合指数,使生产函数模型变形后,分析出中部 6 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2%左右[3]; 杨天平、刘召鑫(2014)将生产函数模型,结合教育综合指数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2001-2011 年间,高等教育贡献率为 3.62%[4]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们应用生产函数测算,利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国外最新发展

的一些模型来进行研究,以期真正揭示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 针对前人成果中定量分析有所欠缺,或者对特定区域的教育与经济非均衡状况研究不足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和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利用2006-2012 年31 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教育对经济增长相互推动的作用关系,再按东中西三大地区比较分析地区差异,最后形成结论意见。 二、分析架构与模型 (一)包含教育要素的C-D 生产函数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是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背景下的基本增长函数,由Paul H.Douglas 和Charles Cobb 在研究美国制造业数据时共同提出,该函数具有以下形式: Yield=A?Labor a ?Capital B 表示产出依赖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指数a和B分别表示产出对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一般而言,a +B =1 表示规模报酬不变,a +B >1 表示规模报酬递增,a +B 三、 实证分析 (一)省际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本文用于分析的数据样本为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06-2012年的经济与教育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XX局的分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