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

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

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
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

现代经济学范式演变及评价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危机

一、两大类型的经济学范式

经济学范式就方法论的意义来讲,并不是在库恩提出这个范畴以后才存在的,而是有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学方法的发展,可以看到,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以前的经济学大都采用经验式的理论归纳方法,由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到中世纪重商主义,这个特点都表现得比较突出。

古典学派形成之初及发展过程中,逐渐将经验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描述法和抽象演绎法二重方法论,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经济学体系。由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等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超越了以往经济学局部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方法,明确追求由抽象推理得出的具有前后逻辑一致性的普遍规律。

以后的萨伊等庸俗经济学家则把斯密的现象描述法与抽象法分离,并使之系统化。19世纪后期发生的“边际革命”把纯粹抽象演绎方法导向极端,以“心理原则”为基石的新古典学派以先验的假说为演绎的起点,而完全放弃了历史与现实经验对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用化和总量分析。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凯恩斯革命”,把“心理原则”扩展到对某一国家经济总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干预”的主张。这比马歇尔集中于个量分析前进了一大步。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又分为两大流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美国的萨缪尔逊为首)和新剑桥学派(以英国的琼.罗宾逊夫人为首)。与凯恩斯学派对立的,有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等。在方法论上又各有其特点。当代西方经济学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在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上的缺陷,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缺陷。其主要特点是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以描述现象和日常观念为满足;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而是专门研究物的关系,以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及特有矛盾,而以研究一般(生产一般,分配一般,交换一般,消费一般)相标榜;侧重于量的分析,而不对经济范畴进行质的分析;宣扬阶级利益的调和等等。因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又是由其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反对庸俗方法论的过程中,把以往的经验归纳法与抽象演绎法的结合推向高峰。但是马克思的方法论绝不仅仅是经验归纳法与抽象演绎法的结合,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理论的变革,而且制定了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了方法论体系,从而奠定了马

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其次是历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经济学本质上是历史科学这一立论之上的。马克思的经济研究,也采取逻辑的研究方法,以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等等。但这都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只有历史的研究方法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打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一般化的神话,指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道路。同时马克思还打破了唯理性主义者持有的理性范畴永恒论等谬论,把理性至上性改变为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分析了一系

列违反理性极大化原则的异化现象。再次,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以揭示运动的本质为己任,他的研究方法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停留于事物表面联系的研究方法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阐述的在物与物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秘密的揭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特征。最后,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坚持了质和量分析的统一,既注意对事物质的分析,又注意事物量的界限。

从上面的简述的经济学方法论历史演变过程看,西方经济学注重经济运行机制一类较低理论层次的实用分析,注重创制富有特点的新颖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这是它的长处。但是用对人与物或物与物关系的分析代替人与人的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非历史地说明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怎样最有利地生产与使用资源和物品,而把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借以进行的生产关系,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外,并把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抽象为单纯制造产品的劳动过程,而企图以所谓纯科学的方式(实际是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式)去研究经济现象,而避开诸如价值判断、思维规范等主观因素。这使他们大都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社会关系的实质。因此,在“凯恩斯革命”取得暂时成功之后,西方经济学陷入了新的危机,以致提出了“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科学吗”的疑问。根本问题在于他们的历史唯心论及阶级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生产关系,这种研究是结合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分析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目的在于揭示一定生产方式的特

殊经济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而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范式。历史唯物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方法论的基本范畴。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范式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使它具有了立论的人民性、内容的客观性、观点的一贯性、体系的严密性、阐述的深刻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正确性等特点。

二、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丰富和发展

批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生范式危机的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该研究生产关系,研究生产关系无助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经济增长和

发展的需要。实际这是有悖于事实的。经济体制问题无疑是现实的经济问题之一,但要解决体制问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不研究生产关系是不行的。其次,研究政治经济学也不是无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早就制定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不是单纯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把提高经济效率、合理利用资源、加速经济发展都看成是人与物的关系,看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至少是一种只看到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的观点。

批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生范式危机的观点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问题。他们把生产费用价值论当作劳动价值论,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当作马克思的交换价值论,认为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共同决定价格,并批评马克思缺乏完整的使用价值理论。关于劳动价值论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理论问题和思想史问题,这里无法展开。只须强调一点的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包括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在内的直到马克思为止的诸多理论家长期探讨的结果,经过一、二百年的探索已经达到真理性认识,为什么又要退回去?至于说对使用价值的分析,对使用价值即效用的量的分析,事实上已经走人了死胡同。不同的使用价值,在质上不同,因此在量上无法比较。

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范式不需要发展了,不需要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经济理论时,就注意吸收当时资产阶级学说中科学的成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在当代我们同样要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份及优秀成果,特别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和协同论在经济学上的运用,丰富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又如西方经济学重视的数量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对于一些较低层次的经济问题的细化分析,对于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需要具体组织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有着现实的参考价值。

(二)西方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及存在的范式危机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往往就预示着其存在范式危机。

第一,表现在对“经济人及其最大化”的分析上。经济人的假设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始点和基点。但这种假设把丰富的人性只概括为自利的精明计算,使经济理论日益脱离现实的经济生产。人性有多种,为什么只概括出自利、自营为人性的本质特点去建立经济理论大厦?人类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仅从人们的自利、自营难以解释这种复杂性。将人的需要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追求,过多地把“人”定位于“物”,这是一种片面性。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派代表人物,把理性经济人研究模式加以泛化、抽象化,夸大理性假设的逻辑意义,片面注重经济理性逻辑演绎的方法,又把经济人高度抽象为数学符号,并视为唯一可取的方法,把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误区。这是马克思当年批评的,这实质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这种情况,已引起西方经济学家的注意。英国的罗宾逊夫人指出,对经济的研究不能不考虑意识形态的作用,其它一些经济学家也对这种传统的“经济人”假设,进行反思、修改,形成了新“经济人”假设,使之更贴近于现实人。

第二,关于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从人的欲望出发研究个人的行为,企图以此来调动人的内在动力,达到所谓效用的最大化。但西方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人的欲望和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偏好序,根本不能用效用函数来表达,既然不能用效

用函数来表达,最大化也就无从谈起。这就给那种把行为理论等同于效用最大化的基础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第三,关于总供给-总需求理论即一般均衡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这同样面临着问题。总需求是建立在个人需求函数基础上的,西方学者研究的结果证明,对个人需求函数限制,并不构成对总需求的函数限制。这也就是说,宏观层次上的一般均衡理论没有微观基础。这种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无效的。

第四,是不可能定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约.阿罗,用数理逻辑求解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证明出,人们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合乎自由民主要求的规则,来从个人的偏好顺序出发,推导出简单的社会选择顺序。也就是说,人们在设计一个集体选择过程或起草政治宪章时,不管怎么办,都会引成对个人自由的某种侵犯。就社会选择而言,纯粹的个人民主及个人自由是行不通的,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一个超越于市场主体的“裁决者”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人们,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在经济学上,不可能定理表现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一定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个人福利的简单相加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在委托一代理问题上,根据不可能定理,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存在着道德危机的问题,只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不可能设计出最优的激励机制。阿罗由此定理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人又把此定理称为“阿罗定理”。“阿罗定理”看来对西方经济学一系列基本理论都提出了挑战。如看不见的手、经济人假设、帕累托最优、委托一代理理论等等。

上述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引起的范式危机,说明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借鉴西方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

原理,同时又要注意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份。

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需要发展,这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自我完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现实,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现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

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有分析地参考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有用的概念、论点和方法,即那些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代化大生产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概念、论点和方法,但不能照抄照搬。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引入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影响较大的理论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产权理论等,此外管

理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也成为一个重点。

在分析方法上,实证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都对中国经济学界和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理论体系,两大体系的基本前提、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都有很大差异;要融合为一体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若干范畴、概念、方法上的交叉和吸纳。拒绝吸收西方经济学的优秀成果是错误的,但企图全盘照搬西方经济学原理以应用于中国的实际,也是注定行不通的。

作者:高福来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01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_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第46卷 第6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6 No.62006年1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Nov.2006 金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演进 ———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研究范式之比较 赵新顺 (河南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金融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标准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范式各具特点。行 为金融理论以全新的研究范式向标准金融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标准金融理论既有其理论的完备性和成熟性,也有一定的缺陷性;同样,行为金融理论既有其理论的先进性和不成熟性,也有一定的可发展性。行为金融理论的成熟发展必须通过构建自己的核心理论模型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行为金融;标准金融;研究范式;实验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6-0050-05  收稿日期:2006-05-06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规划基金资助项目(B KA010102);河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282GH 2790);软科学基金和河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630003XK03ZDJJ 152)  作者简介:赵新顺(19632),男,河南延津人,河南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教授,博士。  ①本文的非理性投资者的概念是与完全理性投资者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非理性投资者(irrational traders )、有限理性投资者(bounded traders )、准理性投资者(quasi 2rational traders )和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s )等概念的统称。 一、金融学研究的三个主题与行为金融的产生在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乃至杨晓凯[1] (P1-20) 的超边际分析经济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 大致都可以概括出经济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简称“三主题”):一是“物”的问题;二是“人”的问题;三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机制”问题。在经济学研究中,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人的理性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与决策过程方面的问题。而经济活动的机制问题,就是市场及其效率问题。对于金融学而言,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有关投资者理性问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关于投资者的决策过程问题,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 现代主流的金融理论的一般研究范式是预先假定投资是完全理性的,并且遵从期望效用理 论。 [2](P10-16,28-52) 进而,主流的金融理论对第三个方 面的问题又假设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在这两方面的假定基础之上,主流金融理论的研究范式运用严密的数理知识与模型逻辑地推证出一整套比较完备和完美的理论体系。所以现代金融理论又称为标准 金融理论(standard financial t heory )。 标准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和市场都被严格规范化和标准化了,这在理论研究上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由于严格的理论假设毕竟和现实的投资者及其投资行为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标准金融理论引起争议乃至责难就在所难免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 1970-1980年标准金融理论遇到了极大的挑 战。一方面,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出现 过的“异象”(anomalies ),为标准金融理论所难以解释;另一方面,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甚至是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借鉴和应用,产生了实验经济学。实证实验研究证实,[3](P80-91)投资者的许多行为与完全理性假设 相去甚远,非理性行为和行为理性的偏误(behav 2ioral bias )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非理性投资者①(irra 2 tional t raders )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2,3] 行为金融 (behavioral finance )理论将实验经济学、心理学、社 会学、行为科学甚至包括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崭新的研究范式,从全新的角度对金融市场上的多种“异象”、投资者的行为理性偏误和市场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给出了许多全新的令人满意的解释。 5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陈世清:评杨小凯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经济学是否科学,由经济学的方法决定。经济学的方法是科学的,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学就不是科学。因此,问题不在于经济学是否科学,而在于我们是否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经济学成为科学的必要前提。科学的方法就是对称的方法,对称的方法整体上就是五度空间架构中时间、空间、层次相对称的方法,就是复杂系统论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 经济学是否科学,由经济学的方法决定。经济学的方法是科学的,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经济学就不是科学。而经济学的方法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内容决定形式,观点决定方法,经济学的定位、定义,决定经济学的方法。杨小凯对经济学的定位仍然属于西方配置经济学,他的经济学定义没有达到经济规律的高度,所以他的经济学方法是分析的而不是综合的,也即西方现代经济学通行的实证方法;他提出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没有超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的范畴,虽然他对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杨小凯:“经济系统是我们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为了对其进行有效分析,我们需要将整个经济系统分解成众多可供操作的子系统。对概念和子系统进行组织的经济分析结构,被称为分析框架。经济学中有很多种分析框架。……分析框架的选择对于概念的含义以及理论的解释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主流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框架包含四个分析层次。在最底层,他们用函数和集合的数学概念来描述经济环境。……在第二个层次中,他们用数学规划来描述个体的自利行为。……在第三个层次中,更为复杂的数学工具,诸如拓扑学中的不动点原理,则被用来描述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上面这三个层次的分析被称作实证分析。当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他们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或者什么应该去做,因为他们不关心价值判断。……在经济分析的第四个层次上,经济学家提出的问题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上,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均衡)对全社会是否有利?’这个层次上的分析被称为福利或规范分析。最近,经济学在多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但是,它们对经济分析的层级结构都不构成严重挑战。”

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第二部分多种史观与文综历史高考 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 ★主要观点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 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 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 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 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 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 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 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 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 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 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 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 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 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范式改革,一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二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探讨如何把理论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各种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范式”这一概念和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范式“它代表着一个特殊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作为模型的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1]。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考察,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简言之,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与价值、采取的技术或形式、形成的特质与效果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

学”,其中又以“三中心”和“五环节”的影响为最。就中国传统文化课而言,形成了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教材为主导课程资源的教学范式,具体来说: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些年来,虽然我们也尝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但总体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偏重于对象化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组织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课程资源以“教材”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学生“苦其难而不知其益”,被动痛苦学习,懒于思考,缺乏主动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改变现状,如何改变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及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探索、协作等为特点的、师生互动的、全新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我们课程组的全体老师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容进行新的设计和整合,完善体系构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选择设计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增强教学效果,是一个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引课,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宏大精深的中国传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论文关键词:劳动过程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引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其主体内涵是通过劳动过程整体历史(演化)观,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内生于历史逻辑过程。这一范式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任何的放弃,而是着眼于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具体经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作为分析范式中的重点。 一、引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

的特殊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其表述的涵义有二:其一,政治经济学只有“一门”,就是总体表达唯物史观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的阶段特征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其总体性,而只会是显露出政治经济学的内部结构随历史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特性;其二,广义体系与狭义体系的区分,既是相对的,又是历史发展的,因此,如果说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一般而言,可以将诞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那么,后一体系本身又必然以前一体系为既定前提和发展条件,从而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具有总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总之可以说,总体政治经济学乃是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历史结构。 首先,简要的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初期(对应于经典作家的1840-1850年代的研究).为了资本主义革命批判任务的客观需要,经典作家确立的根本研究任务是,以广义政

“自我纠错”:思维范式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自我纠错”:思维范式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以“改变世界”为理论旨归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超越具体化的时间和空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依然具有回应时代的张力。这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依据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勇于“自我纠错”。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正确的体认,也更需要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进行理论反思。社会主义体制创新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理性选择。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纠错;改革;创新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并正在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命运。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却并没有历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证的异化幻象,而是凸显出平稳发展的态势。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迁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具有回应时代的张力呢?对此,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福柯就认为,在现时代研究历史要想超越由马克思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德里达则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更是指认:“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好像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发展,都只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土壤上形成的。这些都是有深刻理论洞见的。尽管上述学者并不把自己指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话语的理论价值,反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能够超越具体化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强的回应现实的理论张力。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可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与当今时代进行对话,从中既可以凸显马克思主义在场的现实可能性,又能使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的人的参与和观照下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意义。这既是历史本身的发展使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自我纠错”功能的凸显。 一、马克思主义“自我纠错”: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主义“自我纠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对话的一种显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历史形态,它必然会被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所替代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对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详细考察,指出资本主义正在经受着内在矛盾的阵痛,而这些矛盾威胁着资本主义并将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毁灭。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不可调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成长发展的生产力,会随着工人阶级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在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中,最终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结论。

第二章 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 2.理解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成本分析、资金报酬原理、供应链系统原理、技术创新原理等。 3.掌握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物流工作实际选择合适的物流经济分析方法。 2.能够灵活应用供求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盈亏平衡点分析法。 3.能够运用贡献分析法分析物流企业如何将有限资源最优使用。 第一节现代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现代经济学的内容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因为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节约才可能成为必要,才产生了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这个问题。设想一下,如果使用的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任凭挥霍浪费,经济学又有什么必要呢?当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实的或潜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这就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在西方,对经济学的定义很多,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经济行为主体如何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核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科学。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居民、厂商、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经济学也就是研究这些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作为一门最主要的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之所以作为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二存在,又在于资源具有稀缺性。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resources)又称为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一切东西,具体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指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或决策者,因而也就是资源配置者和利用者。一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三种类型的经济主体:家庭、企业、政府。相对于政府而言,家庭和企业被称为单个经济主体,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的积极行为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以单个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理论包括: ⑴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以实现效用最大。 ⑵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包括生产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厂商理论等。 ⑶均衡价格理论。研究商品的价格如何决定,以及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⑷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交易市场的竞争性。 ⑸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 ⑹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研究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视线,正如有关价格管理、消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

龚云:“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作者:文章来源:团结报点击数:854 更新时间:2014年04月03日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系列文章之一: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的萌生 编者按:伴随着20世纪中国政治主题的变迁,对近代中国历史主题的不同判断和研究主体的现实政治诉求,形成了主导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研究范式——“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可以说,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史,就是“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萌生、形成、发展的演变史。本文作者以“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为中心,将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深入的分析。 1、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演变 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学术界通称为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历史是自1840年起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赢得翻身、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从另一个意义说,也是中国由被动到主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 “中国向何处去”是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旋律。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百年中国主题的回答,是先现代化,还是先革命,不仅决定于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也与对近代中国的客观进程的历史考察相关。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作为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继承了传统中国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传统——“资治”。从其一开始产生,就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学术,而且深受现实中国政治语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被纳入现实主流意识形态中,为现实的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依据。在民族、阶级斗争紧张、激烈的时代里,近代史研究者集学者和政治代理人两任于一身,将学术研究当作救国和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借中国近代史研究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他们构筑的近代史研究范式,折射了当时中国政治主题;他们的政治理念,深深地渗透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文本中。

教学范式改革

论教学范式改革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财务学院于4月13日进行了教学范式改革方面的讨论,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当前教学范式的看法 从学分设置看当今大学教育,学校良苦用心地在基础学分的基础上引进第二课堂学分,旨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但这些活动往往成为功利主义滋生的温床,大量学生声称对某些活动不感兴趣,其实是这些活动无法带来第二课堂加分,比如关于心理知识的讲座,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与竞赛,要知道,一个在大学四年里心里不健全或无明确目标的人怎么才能在今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生存?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单一(过分依赖学分制)和学生始终无法建立起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因此才出现完成任务式的赚学分状况! 从老师教学方式看当今大学教育,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高学历的,但高学历并不等于很会教学,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老师教,学生受”的教学模式很难在今天得以改变,但关键的问题是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受。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书本,提出重点,画出难点,概述大意,布置作业,学生也只是一味的把老师所讲机械地抄录记忆,只产生很少的思考质疑及创见的话,我想这种教学范式就是失败的。 从学生学习状态看当今大学教育,大学里要强调的是自由之精神,因此我个人认为逃课并不都是不可取的,只要你以逃课为机会成本的选择是能在另一方面给你带来补偿的。其次很多学生不太重视平时的学习而指望考前突击,我想这与他们认为所学课程没用和本身自学能力欠缺有关,殊不知那些现在看来没用的学科可能在今后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第三,学生缺乏学术的深度与广度,我想这首先与他们的创新能力丧失有关,其次也与造成创新能力丧失的传统“老师教,学生受”的教学模式有关,再次与他们自身遇事不愿思考的习惯有关,尽管很多学生看了大量经济学著作。 提出立项的教育范式前景及相关措施 从教育主体之一的老师来看,老师搞好科研当然重要,但教书育人更加重要,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应该匀出更多时间教学或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交流,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充分利用课堂.如在下课之前,布置好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待到上下一堂课时,老师先花简短时间(如一堂课的三分之一)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简短概述,然后鼓励同学们提问题,这些问题老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留给全班同学解决,老师需要做的是及时地纠正与补充.这么做也需要激励机制,针对那些提 问和回答都很积极都很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老师约其下可单独谈话,单独辅导.甚至可以鼓励 他进行某些学术方面的尝试,比如试着写论文.老师在对其进行适度评改后把它推荐到相关期刊杂志上.学校必须奖励那些带出很多发表了论文的学生的老师!至于考核制度,期末考试绝 不能占总成绩的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比率,而且部分科目应该加大难度,比如数学.课堂表现应 该占平时成绩的最大部分比重. 从教育主体之二的学生来看,同学们一要培养遇事多思考的习惯而不管这件事多么微小多么平常.在现在这个创新能力渐失的年代,,原创就是创新.而要学会自主学习,这既包括合理而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包括拥有能自学一本经济学著作的能力,决不能出现读完一本书后转眼即忘或提不出任何质疑或见解的情况,也包括能在实际日常生活中抽象出相关经济模型的能力,进而用这个模型去解释其他经济现象,最后达到的目的就像曼昆所说:"学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至于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掌握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和养成独到的经济学眼光!三要能游刃有余地在各种活动与纯粹学习中穿梭,学习才是学生的主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因果分析范式-经济学动态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因果分析范式? 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贡献 赵一晶一丁志国一徐德财 内容提要:托马斯 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 西姆斯凭借其在 宏观经济的因果实证研究 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提出了利用历史数据分析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变化如何影响经济的方法,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的系统性影响问题;而西姆斯则是区分了经济变量的变动属性,具体刻画了它们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冲击的识别问题.萨金特和西姆斯共同解释了当前经济状况形成的原因,并提供了预测经济变动和政策实施影响路径的科学方法,分析了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回答了实证宏观经济学领域 什么引致了什么 的基本命题.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萨金特一西姆斯一实证宏观经济学一因果分析 一二引言 2011年10月10日,基于在 实证宏观经济因果分析 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 萨金特(T h o m a sJ.S a r g e n t)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里斯托弗 西姆斯(C h r i s t o p h e r A.S i m s).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辞中这样描述了两位获奖者的学术贡献: 利息的临时性增长,或者减税措施的颁布,如何影响现实的G D P和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调整,对经济的冲击如何?这些问题已由萨金特和西姆斯所创立的一系列分析方法得以解决.他们给出了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至此的原因,并提供了预测全球经济变动和政策实施影响路径的科学方法,解析了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实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解释宏观经济变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这些变量如何受到经济政策以及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而解析经济系 统变化的内部因果逻辑.事实上,经济变量可能会 受到两类影响:第一类是短期非预期事件的影响,例 如石油价格未预期的变化,中央银行非预期的利率 调整,或者家庭消费的突然改变等,这些短期非预期 的事件被称为冲击(S h o c k s);第二类则是长期经济变量的影响,例如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从紧,利率水 平进入一个上升通道,持续减税计划等,这些长期经 济变量的变化则被称为系统性影响(S y s t e m a t i c I nGf l u e n c e).经济学家们要做的就是综合分析冲击或者系统性政策变迁,在短期和长期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然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就是辨析经 济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因果逻辑,因为经济变量之 间的影响通常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我们很难确切 知道,究竟是经济政策影响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发 展状况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检验经济政策 效果的简单方法是进行人为可控的经济实验,然而 经济领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够进行政策实 验.因此,利用已有的历史经济数据对经济变量之 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萨金特和 39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赵晶,吉林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箱:z h a o j i n g.c r y s t a l@y a h o o.c o m.c n;丁志国,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二商学院,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箱:t y l e r d i n g@y a h o o.c o m.c n;徐德财,吉林大学商学院,邮政编码:130012;电子邮箱: h o l d s e r@y a h o o.c n.

长虹营销模式的演变历程及其分析

案例3:长虹营销模式的演变历程与分析 第一部分长虹的营销模式分析 长虹的营销战略大致能够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大户代理制(98年8月往常) ?第二时期:自建网络和大户代理共存制(98年8月-99年4月)

第三时期:终端渠道分销制(99年4月以后) 第一时期大户代理制(98年8月往常) 1,长虹要紧依靠各地大型批发商进行销售,具体做法是: 长虹

?2,长虹的一般只和大户直接做生意,这些大户一次打款至少差不多上几千万上亿。比较有名的如郑百文、上一百、南京交家电、成都光电等商业巨头。然后他们再和二级、三级批发商做生意。 ?3,长虹在各地的业务经理要紧是和他们联系,协助他们出货,做当地市场策划和操纵等工作。最多就到二级、三级批发商,一般专门少再往零售商走,做零售商的工作要紧是批发商的情况。 ?4,长虹那个时候的整个市场营销部只有不到1000人,其中包括总部和各地的财务会计、售后服务、宣传治理等人员,业务经理

不到700人。 ?5,以金融销售(融资销售)为主,那个是长虹的一个制造。长 虹利用金融打通了流通,那个能够讲是倪润峰先生对市场的一个制造,确实是现在还仍然有许多的厂家在采纳,特不是新品刚要大规模进入市场的厂家。 ?下面要紧就融资销售来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长虹融资销售的方法 1)利用银行承兑汇报为工具,如此就能够利用金融市场那个?( 杠杆了; 2)比如长虹把10个亿彩电卖给郑百文,郑百文把银行承兑给?( 长虹,(那个时候郑百文只向银行交大概不到20%的保证金就能够拿到100%的承兑汇票了),半年后郑百文把钞票还银行,银行再把钞票给长虹。按照当时的利率,就能够产生9个点的扣率,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_革命史范式_与_现代化范式_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30日/第007版 理论月刊?特稿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 徐秀丽 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因此,虽然早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两种解释体系,即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历史的“近代化(现代化)体系”,和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的“革命史体系”。由于其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合拍、对近代史事的高度解释能力以及针对性极强的资治功能,“革命史范式”在长时期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唯一范式。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社会转型,“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由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追求……这就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新范式’的出现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先决条件”。这种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趋向,在80年代初就已出现,后逐渐扩大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形成学派。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革命史范式”(旧范式、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和“现代化范式”(新范式、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的论辩反复展开,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少有的针对性强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争论之一。笔者认为,两种范式的讨论对于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近代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深入,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发现和纠正自身及对方的偏颇和不足,对于推动学术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史范式”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发生于近代一百多年来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被给予更多的关注。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相反,如果忽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将现代化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或本质内容,说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则证据不足,不符合历史事实。 持“革命史范式”的学者认为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存在着误差甚至严重歪曲。革命史观,诚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绝对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在“革命史范式”下所写的中国近代史,也都叙述了并不属于“革命”至少并不属于“农民战争”范畴的洋务运动史、戊戌维新史、辛亥革命史、新文化运动史和五四运动史、北洋军阀史、资本主义发展史,也都包括清末统治阶级内容状况、改良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但相关学者也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了检讨,认为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有的学者

师范学院关于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

师范学院关于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为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学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AA 师范学院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施方案》(院行字〔2016〕32 号)和《AA师范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管理办法》(院行字〔2016〕33 号)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启动2016年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立项工作。现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申请学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项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课程主讲教师或课程教学团队自愿申报,项目负责人 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担任该课程教学两年以上,教学效果好,是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担任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 2.有一定的改革实践基础,有明确的改革主题,有清晰的改革思路,有较完整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案,并对改革有较好的预期效果,围绕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3.开课学院对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师资配备等能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 二、立项程序 1.课程主讲教师或课程教学团队自愿申报,填写《AA师范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申请表》(见附件1)。 2.学院(教学部)审核、初评后确定向学校推荐名单,明确必要的配套措施(小班化教学、师资配备、考试形式改革,等等)。 3.学校评审立项。申报项目公开交流、公开答辩,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立项项目。评审时围绕理念是否先进、思路是否清晰、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预期目标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评议,以提高项目设计质量。

4.主管校长批准后,学校发文公布。 三、立项对象与数量 本次立项项目有两类: 一是指定立项项目。学校应用型示范专业项目单位(见附件2)自行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择优向学校推荐试点课程及其任课教师,由学校直接认定立项。每个专业至少上报1门课程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二是学校评审立项项目。通过教师自愿申报、院部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方式,择优遴选50门课程予以立项。 四、项目管理与经费资助 项目建设期为三年。所有立项项目均按照《AA师范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管理办法》(院行字〔2016〕33 号)进行管理。 三年建设期内每项项目资助经费3 万元。经学校评审入选的项目,学校给予1.5 万元/项的建设启动经费。中期检查合格每项再拨付1.5 万元。中期检查不合格课程,停止后期经费资助,并视有关情况给予课程负责人通报批评,以致追回经费等处分。建设期满,验收通过后,追加建设经费2 万元/每项,用于支持教师提升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凡验收通过的课程,任课教师继续实施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经个人申报并由学校检查核实后,在核算工作量时,按照不超过一般课程的1.5倍计算。经费使用按照学校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 依托应用型示范专业、学校指定立项的项目,三年建设期内的3万元经费从应用型师范专业专项经费中支出。在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后,学校给予追加建设经费2 万元,用于支持教师提升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成果。 五、时间安排 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宣传发动,组织教师学习学校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填写《AA师范学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申请表》,并务必于5月27日上午12点之前以学院为单位将项目申请表、单位项目申报汇总表(见附件3)(各一式二份)及其电子版统一报教务处教学科。联系人:电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理解与把 握 经济研究所 ***教授

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与主要作用 (一)经济学范式的涵义 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一词。“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在库恩看来,所谓范式即研究框架,就是人们观察世界和完成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研究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的综合体。 经济学“范式”具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方面它是指世界观,经济学家们共同的基本信念和价值标准,等等。 另一方面它是指方法论,被一批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使用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范式的作用 经济学范式的重要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真正纳入科学的轨道,从而使经济学理论研究从“前科学”状态进入“常规科学”阶段; 二是把一大批研究者与实践者团结在一起,按照共同的信念与价值标准,采取共同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相互交流思想,形成经济学的科学共同体; 三是经济学范式的调整与转换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科学革命”,实现经济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

二、目前三种主要范式 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回避社会经济结构而单纯研究资源配置,即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范式”。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抽象的“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以人的本性来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充分表明其历史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二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抛开生产方式而片面研究生产关系,称之为“苏联范式”的“生产关系范式”。 “苏联范式”的基本特征是抛开一定的生产方式而主观地分析生产关系,根据平等、正义等原则来评判生产关系的优劣,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一学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以马克思经典范式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硬核’,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基于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分析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原理;二是以现代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是以西方经济学方法、成果为借鉴,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范式。” 这三条原则既从哲学基础、问题导向和方法借鉴三个方面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概括,也为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建构要求。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性应该源自理论范式的自洽性 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论的彻底性不仅要求自身能够反映事物的根本即人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过程,而且也要求与这个历史过程相统一的理论内部的逻辑自洽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坐标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则不难发现,这一哲学基础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方式正在面临考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部,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范式冲突。 1. 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 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流通论、分配论、消费论在内的理论内容。这种建构模式流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在依然有很多学者钟情于此,原因在于此模式与《资本论》的研究范式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使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体例上保持了一致。但这种体例上的一致只意味着在生产关系四环节这一简单结构框架上实现了统一,因为从《资本论》或者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的结构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逻辑的分析框架,而是从社会矛盾入手,以商品为起点,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从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到分配,建构了一个辩证也是历史地批判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