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3章制度设计与人性假设

第03章制度设计与人性假设

第03章制度设计与人性假设
第03章制度设计与人性假设

第三章制度设计与人性假设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性假设是对人性的设定。著名的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认为:每一种管理决策或管理措施都以关于人性及人的行为的假设为后盾。制度设计是一种基本的管理方式,必须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没有人性假设就无法进行制度设计,以错误的人性假设为基础来进行制度设计,可能会与制度设计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本章首先分析几种人性假设,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设计与人性假设的关系。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性善论和性恶论;

★经济人假设;

★X理论和Y理论;

★超Y理论和Z理论;

★决策人和复杂人假设;

★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的关系。

第一节性善论和性恶论

一、性恶论

柏拉图由道德“理想国”转向崇尚法律。崇尚法律是柏拉图晚年思想的特征。在这之前,他先是把理想国的监国者———哲学王置于整个城邦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垄断城邦的所有政治权力,实行绝对的人治。在他看来,一个具有真知的统治者是用不着法律的,统治者应该是善的化身,治国的手段应该是道德教化,国家的任务是实现德行,国家的目的在于善。但“三十寡头”暴政和苏格拉底的死,使他修正道德治国,从人性的角度说明法律的必要性,自己戏称为“一个老人清醒的消遣”。他说:“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会像最野蛮的野兽那样坏。”“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快乐。”“不能过分相信统治者的智慧和良心,即使是一名年轻英明的统治者,权力也能把他变成暴君。”“国王的权力只有有所限制他才能长久地保持这权力,从而限制其他人。”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提出了一条著名的原则“无赖原则”。休谟说:政治作家们已经确立了这样一条准则,即在设计任何政府制度和确定几种宪法的制约和控制时,应把每个人都视为无赖———在他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一己的私利外,别无其他目的。制度设计必须达到以下效果:不仅要对“无赖”行径实施有效的钳制,而且要能防止和遏止人们萌发各种损公利己的“无赖”冲动。这一预设表达了这样一种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既然所有的政治家和政治行动者在政治生活中,都可能成为“无赖”,那么必须有强大的制约机制在先,让人们服从制度规则。

孟德斯鸠大声疾呼:“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从事情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麦迪逊也说过:“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杰弗逊说得更直截了当:“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的。我们用制约性的宪法约束受托于权力的人们,这不是出自信赖,而是来自猜疑。……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倾听对人的信赖,而是需要用宪法之锁加以约束,以防止其行为不端。”这样的共识,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无论怎样善良和聪明,毕竟是“脆弱的人”,政治统治者并非十足的“善”或“智”,

我们对其善德和智慧可以毫无保留地加以信赖的政府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政治思想家不得不从一开始就应正视出现坏政府的可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具有二重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但“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摆脱得多些或者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坏人是如此,好人也不例外。人类社会正常秩序靠得住的是制度,而不是人性。

詹姆斯·布坎南是这样说的:当人们的政治行为被认为一如他们其他方面行为一样是追求私利之时,宪政上的挑战就成为这样一种挑战:构造和设计出能够最大限度地限制以剥削方式追求个人利益,并引导个人利益去促进整个社会利益制度和规章。

普遍“无赖”的假定,构成了国家方法论上必需的思想前提:基于“最坏情形”亦即每个政治家都可能是无赖这一最坏情形为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寄托于人性的自我完善。制度设计必须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采取消极预防措施,“最佳情形”和“道德圣贤”的假设是不能作为制度设计基础的。人们没有更好的办法保证“正义”成为政治家们长期的无条件的行动准则。

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前提也是人性为恶,这一点从法家的治理思想中可以看出来。在治理国家和建立有效的国家制度方面,法家反对儒家的“德治”,力主“法治”,圣人也不能回避惩罚,故有“赏善不遗匹夫,刑过不避大夫”的治理国家方略,可以视之为中国较早的民主溯求,向更为公允人性立场迈进的一种表征。

由此可见,性恶论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制度优于人性构成西方政治哲学“不变的风景线”。

二、性纯可塑论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2卷中谈到人的德性(Virtue)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理智的德性”;另一种是“道德的德性”,前者是需要花费时间并依靠经验训练产生的,而后者是习惯的结果。也就是说德性是可以通过习惯塑造就的。与孔子一样,亚里士多德对人性是善还是恶没有直截了当的表达,孔子以“仁政”作为塑造人性的理想模式,主张以“礼”服人,以“仁”驭人,故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和“推己及人”的道德选择,看重人性的可塑性,避免“刑”与“罚”并用下的“民免而无耻”,以期达到“德”与“礼”并重下的“有耻且格”。

三、性善可塑论

作为儒家人性理论关注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性善恶。由孔子的性纯可塑论发展到孟子变成实实在在的性善论了,孟子主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孟子看来,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确定无疑。进而他提出了“四端说”,即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弗思耳矣。”基于这样的前提,孔孟的德治思想就有了理论的依托,于是就有了人性与国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形成。此思想后来发展成了中国儒家思想与其他流派思想的最大区别,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与伦理思想中都有充分的表现,尤其是“王霸之争”,孔孟思想与法家、道家治理国家思想的对抗。

四、性恶非仁论

这种思想在中西方表现都非常明显,中国以荀子的“性恶论”为典型代表,西方以基督教的“原罪说”为典型。荀子全力论证人性是“恶”的思想,而且以人性为“恶”建构了自己的全部学说。尽管荀子的出发点与孔孟不同,但目的还是殊途同归的,都是要寻求“善”的境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荀子提出了“尽伦尽制”和“隆礼重法”的圣人治理国家的

模式,对圣人提出了“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度。”同时指出:“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依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教化与刑罚并用以期“尽伦尽制”。在“原罪说”看来,人在世界上没有体现至善的可能性,因为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堕落性,只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上帝的思宠,人才可以得救,但人不可能变得完善无缺。

五、无善无恶说和亦善亦恶论

在孔子之后思想家告子提倡“性无善无恶说”,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之东西。”这一点也是后来荀子攻击的要害。而中国的道家则主张“亦善亦恶”,这一点与西文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论点一致,黑格尔说“唯与人是善的,只因为他可能也是恶的,善与恶是不可分割的”。“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第二节经济人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的概念

所谓经济人是指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以市场为分析对象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前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已经对此有所论述;西尼尔(1836)则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作为他的“纯经济理论”四大演绎推理前提的第一公理而提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最早提出经济人的概念。

在经济假设中还包含着人是理性的假设,所谓理性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的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理性指的是:经济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而路斯和莱法却从博奕论的角度给理性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认为:在两种或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奕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二、经济人假设的发展

由于寻求最优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经济人假设也因此得到修正与发展。

★赫伯特?西蒙对全面理性假设的批判与修正。在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人被设想为全面理性的,换句话说,经济人掌握完善的信息并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假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说”和因此而引申出的“寻求满意的人”的假设。这里所说的有限理性是指受到较多限制的理性,正如西蒙所说:人的理性受到三种限制,即: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他以下棋为例,证明一个人在上述限制条件下,不可能搜索到全部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而是选择能立即致敌于死地的满意方案,而不是寻求一切将死对方的方案,并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案。因此,最优化决策变为满意化决策。与此对应,“追求最优的人”变为“寻求满意的人”。

★制度学派对经济人的批判与修正。在经济人假设中,最优化选择是以个人偏好为基础而作出的,而个人偏好是不受其他人的决策或行为影响的纯个人行为。对此,制度学派提出

所谓“个人选择的社会性”,又称“社会――文化人”。他们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其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的纯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选择,而是要受他人的影响,如生产者的诱导、社会文化结构及传统影响等。因此,其目标也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虚荣心、摆阔、赶时髦、显示地位等需要的满足。所以,人们通常是依据习惯而非深思熟虑地按理性最大化原则行事,而不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决策。为此,制度学派用“社会――文化人”取代经济人,以受他人及文化传统影响的多重目标来替代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单独目标,进而揭示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三、对经济人假设的评述

经济人假设把人完全看成是自私自利的,不论人们作出何种选择时均存在自觉不自觉地成本收益核算,进而作出使自己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因此,这种假设完全是从实用主义角度进行分析的,其立论基础是一般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是怎样做的,而不是应该怎样做。所以,该假设仅仅是对普遍存在于人类行为进行的一种原则抽象,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判断问题。因此,它具有比较强的客观性,被许多人所推崇。正是因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承认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在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个人的利益。否则,会影响个人积极性,进而会影响单位的利益和经济的发展。这已被中外许多实践所证明。

然而,经济人假设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仅从统计学和实证的意义上来说明人性,其抽象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类大多数人的行为动机。如果要用其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比,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正是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出发研究人的问题的,因此,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关系的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经济人假设的客观存在性及其缺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在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种恰当的机制,使得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基础上,客观地有利于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正如哈耶克所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类是否由自私的动机所左右,而在于要找到一套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其普通行为的动机,尽可能地为满足所有他人的需要贡献力量。

第三节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是由麦格雷戈于1957年在其《企业中人的因素》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把传统的管理理论及其人性假设称之这X理论,并针对X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称之这Y理论。

一、X理论

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如下:

★一般说来,人天生是厌恶工作的,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他就会逃避工作。

★由于人天生厌恶工作,因此,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的监督指挥和用惩罚作为威胁,迫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适当的努力。

★由于一般人想逃避责任,所以,宁愿受到指挥,要求安全高于一切。因此,多数人不能自我管理,需要另外的少数人从外部施加压力。传统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措施和计划都反映了上述假设。通常的激励措施是金钱刺激加严厉惩罚。

针对上述假设,麦格雷戈认为传统的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哲学已不再适用于激励人,因此,需要一种对人进行管理的不同的理论,从而提出自己的新理论――Y理论。

二、Y理论

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如下:

★一般说来,人天生并非就厌恶工作,因为在工作中消耗体力和智力就象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

★人们在自己对目标负有责任的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而外部控制和惩罚只是迫使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手段之一。

★对目标负有责任往往是报酬的函数,而报酬又是与成绩密不可分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不仅能够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能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而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只是经验的结果。

★在现代工业社会,许多人对组织具有相当高的想像力,人的智力潜力仅仅利用了一部分。

麦格雷戈基于上述假设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通过组织一体化原则,创造一种条件,使组织成员通过努力争取企业成功,以最好地实现个人目标。

由于X理论把人们的行为过分一般化、简单化了,因此,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其贡献在于提出了能提高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体化的哲学思想,并体现了人性的发展。同时,他把尊重员工个人人格当作企业管理目的本身,这是当时的管理人员和经济学者所认识不到的。而在X理论指导下的企业根本无法实现雇员和企业之间利益的统一。因此,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为后来的人性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四节超Y理论和Z理论

一、超Y理论

最早是由莫尔斯和洛希于1970年发表的《超Y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们在复杂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假设:

★人们工作的动机和需要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主要需要是取得胜任感。

★实现胜任感的方式取决于一个人的其他需要,如:权力、独立、结构、成就和交往等。

★胜任感的实现和任务与组织的适合密切相关。

★即使胜任感实现了,它仍然起着激励作用,它往往激励一个人树立更高的目标。

这种理论与复杂人性理论的不同之处是:超Y理论认为对人性的认识要因人而异,人和人不同;而复杂人性假设则强调一个人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时间和地点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超Y理论具有对人性认识的权变观。

二、Z理论

Z理论(Theory Z)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 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O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

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A型组织的特点为:★短期雇用;

★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明确的控制;

★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局部关系。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和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对-件工作集体负责;

★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大内不仅指出了A型和J型组织的各种特点,而且还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以致其典型组织分别为A型和J型,这样,就明确了日本的管理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到美国去。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观念,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可学习日本管理方式的长处,比如“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的,但是最终要由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而这与典型的日本公司(即J型组织)做法是不同的,“在日本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对某种特殊事情担负责任,而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负有共同责任”。他认为“与市场和官僚机构相比,Z型组织与氏族更为相似”,并详细剖析了Z型组织的特点。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如此进行:

★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

★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企业宗旨;

★企业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能过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

★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

★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

★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

★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第五节决策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

一、决策人假设

最早提出决策人假设理论的是西蒙,他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将管理理论分为三种模式:经济人模式、“动机人”模式和“决策人”模式。

他认为,组织成员(包括管理者和职工)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即决策人。而关于决策人假设的内容主要有:

★决策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由于环境的约束和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决策人不可能知道关于未来的全部备选方案和有关外生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所有备选方案实施的后果。因此,决策人正确决策能力是有限的,其执行任务的能力更有限。

★决策人总在寻找满意解决方案。由于个人的欲望会随着体验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良性环境下,人的欲望会提高;反之,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欲望会降低。所以,决策人对于备选方案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其欲望水平,如果符合则结束搜索,选定该方案。

★组织的作用仅仅只是起平衡作用。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取决于由协作而得到的回报(组织提供的奖励等)和为协作而作的贡献(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服务)之间的比较结果。只有当回报大于或等于贡献时,组织成员才愿意协作,组织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西蒙关于决策人的假设只是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和补充,如:针对经济人完全理性假设,他认为理性是有限的;针对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他认为决策人只是寻求满意解决方案。他所说的组织,是将个人置于组织之中,给予其激励和约束,发挥组织成员的作用。

二、复杂人性假设

复杂人性假设是由爱德加 薛恩于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在书中归纳了前人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大致可分为三类:经济人假设、社会人性假设和自我实现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在第一节中已经详细叙述,此处不再重复。

★社会人性假设是由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思想是: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导致工作失去了其内在的意义,因此需要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中找回来;职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是由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的程度决定的。以社会人性假设指导的实践,确实提高了工人们的情绪和士气,但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却很难确定。

★自我实现人性假设属于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中的最高层次需要。从实践来看,这种假设只是在一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为中得到体现,对于许多在组织低层的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将工作置于生活中主要乐趣的首位。所以,这种假设只适用于一部分人。

复杂人性假设的基本思想是:由于人有着复杂的行为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同一类人。人性之所以复杂,不仅是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需要可以分成许多类,并且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而变化;由于需要与动机彼此作用并组合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价值观与目标,所以人们必须决定自己

要在什么样的层次上去理解人的激励;一个人在某一特定的事业生涯中或生活阶段上的总的动机模式和目标,是他的原始需要与他的组织经历之间一连串复杂交往作用的结果;人们可以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动机的基础上,成为组织中生产率很高的一员,并且全身心地参加到组织中去;在一切时间内对所有人均起作用的唯一正确的管理策略是不存在的。复杂人性假设深入分析了个人需要在组织中的变化特点,体现了人性的动态观和辩证观点,比前面的几种人性假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六节人性假设与制度设计的关系

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性的发展和成长过程。此话的潜在意思就是:人性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充盈和变化的,也正因为它在其自身限度内是发展变化和显现着对抗与冲突,才使得几千年的人性认识没有定论。但不管人性怎么变化,任何制度的选择和设计都毫无疑义地要体现人性的要求,因为制度的选择和设计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意义、价值和人性的要求。当然,由此反观制度的设计,都必须以某种人的预设为前提,不管是以人性善的预设还是以人性恶的预设,在其操作层面上都是以某种对于人性的洞见为其前提。

制度设计关键在于假定,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来的。他认为,从“好人”的假定出发,必定设计出坏制度,导出坏质量。从“坏人”的假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到好结果。西方经济学里是把人作为经济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而西方政治学里则把政治家都假定为骗子和无赖。

制度设计假定是理性化的。因为大量事实说明官无监督、权无制约必然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人就会胡作非为,肆无忌惮。

制度设计假定从价值判断上当然不是反对行善、利他,在事实判断上也不是怀疑人有善心或利他性;只不过是基于一个谁都明白的常识: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唯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有鉴于此,人们在制定安排时的出发点就应当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应该从圣人永善的高调预设、所谓先小人后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制度设计假定不是经验判断而是逻辑判断,不是说人只能如此这般,而是说人有如此这般的可能。

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设计假定”是为了防止坏人用权力做坏事,以便消除伪君子,但绝不会妨碍好人用权力做好事,以便成就更多的正人君子。人的局限性是腐败的根源,缺乏监督则为权力走向腐败提供了现实条件。改变人性很给,改变制度可以做到。

罗素论人性和政治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O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论人性和政治 Undoubtedly the desire for food has been, and still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great political events. But man differs from other animals in one very important respect, and that is that he has desires which are , so to speak, intimate, which can never be fully gratified, and which should keep him restless even in Paradise. The boa constrictor, when he had an adequate meal, goes to sleep, and does not wake until he needs another meal. Human beings, for the most not part are not like this. When the Arabs, who had been used to living sparingly on a few dates acquir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and dwelt in palaces of almost unbelievable luxury, they did not, on that account, become inactive. Hunger could no longer be a motive, for Greek slaves supplied them with exquisite viands at the slightest nod. But other desires kept them active; four in particular , which we can label acquisitiveness , rivalry, vanity and love of power.毫无疑问,占有食物的欲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仍然是导致重大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巨蟒饱食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再进食时它才醒来,绝大部分人不像巨蟒那样。习惯于吃几个枣充饥的阿拉伯人没有因为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财富,稍一点头,希腊奴隶就会为他们端上最精美的食物,然而是其他欲望使他们行动起来,尤其是以下四种。可以称之为: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权力欲。 Acquisitiveness-the wish to possess as much as possible of goods , or the title to goods-is a motive which, I suppose, has its origin in a combination of fear with the desire for necessaries.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I once befriended two little girls from Esthonia, who had narrowly escaped death from starvation in a famine. They lived in my family ,and of course had plenty to eat.But they spent all their leisure visiting neighbouring farms and stealing potatoes, which they hoarded . Rockfeller ,who in his infancy had experienced great poverty ,spent his adult life in a similar manner.Similarly the Arab chieftains on their silken Byzantine divans could not forget the desert ,and hoarded riches far beyond any possible physical need. But whatever the psychoanalysis of acquisitiveness, no one can deny that it is one of the great motives -especially among the more powerful, for ,as I said before, it is one of the infinite motives .However much you may acquire you will always wish to acquire more ;satiety is a dream which will always elude you.

人性与制度

人性与制度 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遏制人性的阴暗! 1 据说盗墓一般要两个人,比如打一个洞,其中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另一人上面用绳子系上来,但一开始,经常发生了拉绳人见财起意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 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 最后形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就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如果这算是制度建设的鼻祖,那么不妨以贼为师。 2 德国有习惯,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高,其实也不尽然。 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 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了。 3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 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4 有一段时间,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很快弊端出现了: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 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主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 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后来船主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另补充两例: 例1: 两人分西瓜 谁有拿刀分瓜权,都可能给自己划大些,给对方划小些(除非是父母对子女)。 于是规定:一个人有权分瓜,另一个人有权先挑选。 问题解决了。

街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单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时间:2014年9月28日 课题名称:街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学生 起止时间:2014年9月-2015年6月 申请经费:200元 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 1、目的、意义: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性化”设计观念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建筑、纺织、服装还是机械、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在追求着对于“人性化”的表现,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最佳标准。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良好的城市街道公共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方便,更多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青岛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城市化以及城市公共设施改进和改造的大背景下,青岛市也对其街道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但青岛市街道公共设施改造并不是特别成功,在公共卫生、交通信息设施的等多个项目上都有一些不符合人性化的地方。对此,将通过对青岛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实地调查,以及与国内较成功的步行街公共设施实例的学习借鉴和研究,分析如何依据青岛市民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水平对青岛市街道公共设施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如何从人的角度出发,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视觉感受,心理感受出发设计出符合人性化的街道公共设施。 2、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城市街道的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公共建设的投资比较

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发展就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封建社会,我国的城市街道已经有了人车分离,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非人性化的问题,如有些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备,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与环境不协调,缺乏人性关怀。去年夏天连续的高温天气就暴露出我们的许多城市在街道公用设施建设上的诸多缺陷。去年七月份以来,许多城市平均气温都在30多度以上,每天日照时间都超过10小时,而很多市区天桥没设顶棚、道路两侧树木稀少,公交站点没设遮阳设备,从而无法遮挡烈日,让很多居民难以忍受,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非人性化可见一斑。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某些城市的公交站点不集中太分散、小小的公交站牌被广告牌遮挡、垃圾箱设置少;某些大商场只顾自己盈利,对于人们购物后的劳累却视而不见,为什么不能多设置一些空间、桌椅供大家小憩;某些城市的繁华购物地段,栏修理不及时,不但起不到防护作用,而且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某些城市的街头雕塑不但起不到装点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反而成了城市形象的败笔。诸如此类的设施还有很多,这需要不断的发现更新。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指标: 主要研究内容: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好坏,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也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总体素质也体现在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上。因此,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使全体居民了解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街道公共设施建设。因此本项目针对街道公共设施开展人性化调查和设计工作,用设计改进的方法解决街道公共设施中不合理的问题,为城市街道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根据,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技术指标:目前,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非人性化的问题,如有些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备,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与环境不协调,缺乏人性关怀。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应以人的行为模式、视觉感受、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

人性化地下空间设计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18325704.html, 人性化地下空间设计初探 作者:韩冰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5期 【摘要】依据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剖析地下空间环境的人们生理、心理环境面临的问题,理清人的需求、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人的生理层次、心理层次与情感层次探讨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与方法,提出如何通过具体的环境设计来满足人们处于地下空间时的心理与行为需求的设计手法。 【关键词】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化步伐的加速,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是人类宝贵资源”的认识逐渐清晰,并开始致力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相比具有恒温恒湿、隔热、遮光、气密、隐蔽等特性。不足之处是:地下空间是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难以利用太阳光和自然通风条件;阴暗潮湿、空气浑浊,易使人产生闷及不透气的感觉;无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与外界环境隔绝,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压抑感和不安全感等。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要求实现人性化设计,即以人为本,从人的具体需要、心理行为特征出发进行设计,归纳起来就是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加强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1.缺乏长期综合性规划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始于人防工程建设,而国外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一般是结合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造起步。与国外模式相比,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没有衔接,这样就造成了缺乏统一规划,功能上单一,形态上分散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发挥地下空间应有的作用。地下交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地下基础设施不足,开发出现短期效应。 2.内外空间环境较差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较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外部空间形象单调,不具艺术魅力。地下空间的出入口没有统一的形象设计,布置分散,不利于人们的识别和与内部空间的过渡衔接,造成使用者的恐惧心理。内部空间封闭,不通风、不采光,湿度大,空气质量差,不适宜长期在里边逗留。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

制度与人性化

制度与人性化 杂谈 一大早,因为迟到一分钟,错过了公司的大巴车. 决定尝试体验一下公交车去科学城.结果,又坐错方向.一分钟的迟到,换来的是一个小时的迟到. 人还没有到公司.老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幸好不是太急的事.突然想起售后部有个全国的培训活动,我需要出席.后确认了一下时间发现是我记错,不禁轻了一口气.如果真是今天有活动的话,一分钟的迟到影响到了一年一度的活动.“蝴蝶效”应真不是传说. 因为公司上班地点是在科学城,大部分员工住在天河棠下附近,公司租了一部大巴每天接送员工,停靠点分别布局在科韵路、广园路、珠吉路沿线.大巴每天八点十五分从棠下小学对面出发,到棠下小区北站一般是八点十八分,到公司是八点四十分. 与这家大巴出租公司合作了已经有近三年.员工们对这个大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让员工们上班变得轻松,免去了挤公交的辛苦.恨的时,大巴司机非常不愿意在停靠点多停一分钟.因为时不时会有员工晚到一分钟之类的,我们会要求司机等一等,结果司机非常不耐烦.所以,很多次,员工离大巴只有十米之遥,却只能看着车远去.这一点,让员工们深恶痛绝.所以,员工与司机交恶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于员工们与司机每天在爱与恨之间交织着. 司机有司机的难处,公司规定他要求什么时间到公司,迟到,他要承担责任.从制度上讲,司机是对的. 员工们恨也有恨的道理.只是一分钟,司机都不愿意等,还有什么人情味可言.记得前几天,广州下大雨,深夜十一点,大雨磅礴,我在车陂南地铁口等了好久都没有的士.正好有部518路公交车经过,我招了一下手.这个地方虽然不是落站点,但司机还是停车让我上车.我们几个人连连对司机表示感谢.制度虽然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人总得灵

浅谈住宅室内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浅谈住宅室内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文章对住宅室内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只有让人体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人性化”达到最佳组合状态,才能真正创造出更大的生活空间价值。 关键词:住宅布局室内空间人性化设计 设计的目的就是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衡量一个设计是不是成功当然也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人性化”满足人的身心需求并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诗意地栖居”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住宅室内空间布局人性化的设计,产生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双重的积极作用,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完美,使生活在空间中的人达到身心和谐。 1室内空间设计的绿色环境定位 1.1通风问题 一般来讲,住宅建筑的通风问题在建筑设计中都会有所考虑,这些因素包括建筑的门窗位置所带来的空气流通(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在室内设计中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住宅类建筑中的厨房和卫生间要设计虹吸原理的系统,应有防止倒灌、串气和串味的有效措施。 1.2采光照明 室内的采光方式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类。住宅建筑在白天一般以自然采光为主,自然光具有明朗、健康、舒适、节能的特点。但自然采光会受房间方向、位置和时间的影p 在色调的选择上要有整体的考虑。如选择暖色或冷色,是明度高还是明度低,是对比色还是协调色等,都会使室内装饰有不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室内主色调不要超出三种颜色。 住宅室内设计在选择装饰材料上除了要考虑到装饰材料的色彩和质感等表面装饰效果外,还要考虑到装饰材料有害物质的污染问题。另外,装饰材料的防潮、防火问题也是在室内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 2起居室设计 起居室是住宅中的公共区域,也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即家庭成员团聚、畅谈、娱乐及会客的空间。目前起居室中通常布置沙发、茶桌、视听设备、钢琴、餐桌、

人性管理与制度管理

人性管理与制度管理 首先、我公司管理是制度上走向强硬、人性化并不怎么体现、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管理制度、这样会存在有利害关系,这样对员工就要看制度上是否有完善。 1、人性化管理:餐饮管理上靠过硬的手脚功夫、基础知识、硬道理是不够的,要以自己的头脑想像出自己的营销方案,可以给酒店带来利润和收入的办法计划才是出色的管理人员。 2、前提自己要有过硬的实操和服务意识和经验、良好的脾气和人品、面对事前要有自己解决思路、不会以自己的脾气去解决。 3、管理员工要首先了解员工的脾气及心理、知道他人的底线和爱好、方能更好的管理、对于管理要求自己要比要求别人更严格、开明的管理者要有自己的原则。 4、人性化管理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体现出来,制度化管理要体现人性.这样人性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制度化管理也才能成功.因此,二者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管理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而现代管理强调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物不同,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而这些不能只依靠一些开明的管理者去实施,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证。 5、酒店招牌和特色要主力推出、找出主推的理由以及说服力为主推、让顾客更加的信任公司的品牌。

餐饮营销 1、什么是营销:营销就是一个行业瘫痪的时候还有自己的 顾客来光顾、有自己的内部力量和协议客户、信任你这 个企业、这样公司就不会有太大的损失、这就是营销、营销没有做好是一个公司在餐饮业的做大漏洞,还是致 命的。 2、要想做好营销必须要拉取内部和外部的力量、内部是员 工的关系、内部人员在管理团结让员工有上进心、有想 做好、有想法的去做一件事、员工就会用自己的人际关 系去为酒店拉取客源、当然员工也不是白白的付出、从 中可以按消费的比例进行提成。外部的力量也是要靠员 工,服务跟上了客人就会信任你、把自己推销出去以名 牌的形式、下次客人就会找你订房的、久而久之人都会 产生一种依赖、一想到来饭店就会第一时间通知你、客 人也会把你推销出去,介绍给他的朋友等,营销是一个 酒店的领导者,要想把它做好就要思考问题。 3、传单和广告是必然的手段、这个最好可以通过本酒店的 网站进行主力推出、定餐订房、团购这是社会上比较流 行的、我们酒店是靠近大学城、学生比较多、我们通过网上进行订购、进行广告宣传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广告费 用、这样也是一种营销方案、我们主要的把网址大力度的宣传、让客人知道、知道我公司的服务和营业范围、

中西方人性善恶语境下的权力和权利_董超

一、人性善恶观—— —中西方法律思想的理论源头中西方的法律传统的迥异一定程度上缘于对人性善恶论认识的不同。在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条件下,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两种理论为基础分别在我国和西方文化中受到普遍的认同,进而影响了两者间法律理念的差异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同。 (一)我国“性善论”思想的起源 我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源于孔子。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然而,真正提出“性善论”的则是孟子。他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并进一步提出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善性。孟子提出性善论,并非指人没有恶性,而是指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善端”。 尽管我国古代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如荀子和韩非子便把道德看成是后天才有的思想,主张人性本恶。但无论是荀子还是韩非子,当性恶论论及君主时却都采取了回避的方式。“性恶论”思想家无法回避君主的性恶问题,君主的统治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也导致了君主无法接受这样的人性假设。在我国因为没有像西方那样与王权分庭抗礼的宗教力量,一种思想要为大众接受必须获得王权的肯定。“性善论”圆满地解释了王权统治的正当性,得到了王权的肯定。“性善论”认为天子是至善的代表,具有与上天一般高洁的道德修养。普通百姓的善性则良莠不齐,因而需要天子的教化,需要服从天子以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西汉董仲舒迎合了这种王权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董仲舒将自己标榜为孔孟的传人,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家的人性理论,吸取了儒家的人性思想,提出了“性有善端,心有善质”。从此,“性善论”便在我国社会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天子统治的正当性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二)西方“性恶论”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家都注意到人性之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但往往将恶作为重点来论述。而“法乃善良公正之术”,当恶的一面暴露出来时,只有法律对其约束,才能保持善良和正义。柏拉图曾一度主张“哲学王”的治理模式,然而到其晚年也转为支持法治。他认为并非每个统治者都能成为“哲学王”,而法治却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公平正义标准。在《法律篇》中他指出,“法律是促使文明产生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力量,让人性听其自然,人就会成为最野蛮的动物,统治者在没有成文法典和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可以随意司法。”因此,法治比人治更佳,应重视法治的作用。 西方先哲仅仅提出了基于“性恶论”法治优于人治的思想。“性恶论”真正被西方人广泛接受还是依赖于基督教宣扬的“原罪论”以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且宣布其为国教)。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原罪论”便成为了普遍的信仰,也成为了西方法治形成的坚定的思想基础。之后意大利马基维利以“人性本善”为基础提出政治主张,英国霍布斯通过描述自然状态体现出其在人性论中“性恶论”的主张,洛克基于“性恶论”提出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 中西方人性善恶语境下的权力和权利 董超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63) 摘要:法律是人的行为的规范,研究法律最根本的是从人性入手。中西方正是因为在人性善恶论上思想基础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法律思想理念以及制度构建上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最为明显的当属中西方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问题上的差异。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国家权力;公民权利 中图分类号:DF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877(2010)03-68-03 收稿日期:2010-03-26 作者简介:董超(1986-)

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差别很大。克莱尔(RobKrier)认为:"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都属于当时的公共设施。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城市兴起以后,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如图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蚀刻版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象)。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考虑。有的公共设施仅仅考虑了实用和经济,有的只是彰显了对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它们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里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 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较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公共设施的发展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古代的神庙、集市,封建社会的城市、庙宇、码头等公共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通过兴建广场、步行街、

浅析建外SOHO地下车库的人性化设计

浅析建外SOHO地下车库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 文章以建外SOHO地下车库作为案例,对其人性化设计的特点作简要概述,重点从庭院空间、城市行为、艺术设计等方面加以阐述,提出地下车库人性化设计的几点建议,以提高地下车库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性。 关键词:地下车库人性化设计庭院城市行为艺术设计 Abstract:The article takes the underground garage in the building of Jianwai SOHO as example, discussing briefly the features in Humane Design. With the focus on the courtyard space, urban behavior, art design,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ing the underground garages’ efficiency and comfort. Keywords: underground garage Humane Design courtyard urban behavior art design 北京“最时尚的生活橱窗”——建外SOHO,地处CBD核心区域,北邻地铁一号线,南邻通惠快速路,东邻东三环,交通便利。总建筑面积约为70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9万平米,地上建筑面积约51万平米。建筑群由18栋公寓楼,2栋写字楼,4栋SOHO小型办公楼,16条商业小街及大量群房组成。建筑风格简约时尚,内涵丰富,通过一系列建筑元素和手法表现商业小街的尺度感和人性化,意在营造一种开放、自由、弹性的“街头文化”空间,培养SOHO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建外SOHO东区地下车库2层(A、B座3层),容纳车辆近千辆(除 A、B座),日常使用率较高。在满足停车数量的基础上,建外SOHO地 下车库的设计还关注场所感的营造,以提高地下空间使用的舒适性。设计 师将“开放街区”的理念渗透其中,通过附加庭院空间、商业功能,改 善了传统地下车库的空间氛围,打破了沉闷单调的空间布置,是地下车库 人性化设计的一次勇敢尝试。 传统的地下车库是封闭的地下空间,天然光线不足;空气流动性差, 湿度大,空气质量不佳;缺乏外界噪音的抵消,扩大了机械噪音的强度; 缺乏外界参照,方位辨识度不高;空间的功能利用单一,装饰色彩单调, 环境氛围缺乏刺激。由地上到地下,环境条件的突变导致了人们心理上的连锁反应,对地下车库空间产生了封闭、狭窄、黑暗、单调、孤立、气闷、不安、消沉的心理反应。另外,地下车库也是犯罪案件的频发地带,2010年7月29日,纸老虎集团董事长胡忠在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地下车库遇刺身亡。地下车库物理环境的缺陷为罪犯提供了可乘之机,给使用者埋下了安全隐患。 地下空间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地下空间消极印象与地下建筑的三个基本物理特性有关,它们分别是:缺乏对外界的可视性;缺乏窗户;在地下的意识引起人们的联想。建外SOHO地下车库设计着眼于人性化场所的营造,通过对物理条件和城市行为的研究,改变地下车库的空间特性,提高地下车库的空间利用率和质量。 人性化设计的着眼点一:庭院空间的塑造 建外SOHO东区在开放街区内设置了庭院,将地面商业街和地下车库相结合,形成半开放的地下车库。这些庭院所营造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地下车库中最贴近自然,最引人入胜,最富于变化的部分。庭院作为联系地上地下的“核心”空间,有效地改善了地下车库的物理环境和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建外SOHO的庭院大体分为3组,每组分别由连接塔楼和连接别墅的院落组成,分别位于2号楼和5号别墅之间,5号楼和8号别墅之间,6号楼、9号楼和9号别墅之间。它们沿道路平行于建筑分布,大体呈矩形,靠近2号、5号和6号楼的庭院有室外楼梯,可通往地面层。总体来说,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 与室外直接相连,空间内包含草坪、树木、花 地理位置 庭院分布庭院地面层景观

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如何结合重点

gMR8diO70g NU9fkQ80gMR ━━━━━━━━━━━━━━━━━━━━━━━━━━━━━━━━━━━━━━━━━━━━━━━━━━━━━━━━━━━━━━ 管理越来越难了,员工太现实,在工资、奖金限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努力的工作。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层干部?假如把企业的高层管 理者比作“脑袋”,那么中层管理者就是“腰”,腰不好,领导就头大。假如把员工队伍比做球队,中层管理者相当于二传手,━个好的二 传手,死球可变成活球;二传手不到位,好球也要变成臭球。当今中国企业的中层干部,很多是半路出家。原先是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后 来时势造化被推到“管理”这个位置,从业务━把好手,到承上启下、带领━帮人把━摊子事情做好,这个角色转换并不容易。如何全面激 励管理,让下属在工作中发挥更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 ==========中坚力量六堂课========== 2天互动式学习\l5个经典案例\历时6年,不断完善,培训企业逾lOOO家,数万管理者受其启迪。 ━━━━━━━━━━━━━━━━━━━━━━━━━━━━━━━━━━━━━━━━━━━━━━━━━━━━━━━━━━━━━━ 2016年07月22-23日上海 07月30-31日深圳

2016年09月17-18日上海 09月24-25日深圳 2016年10月21-22日北京 11月18-19日上海 11月26-27日深圳 ━━━━━━━━━━━━━━━━━━━━━━━━━━━━━━━━━━━━━━━━━━━━━━━━━━━━━━━━━━━━━━费用:36OO元l 人,58OO元2人,不再打折。(包括资料费、午餐及上下午茶点等 对象:企业副总、各部门经理、主管、各级中层管理人员、新提拔的、从专业人才转型到管理的、进━步想提高管理绩效的、晋升到高层管理 联系:O755-86l54l93 86l54l94 胡先生林先生 ━━━━━━━━━━━━━━━━━━━━━━━━━━━━━━━━━━━━━━━━━━━━━━━━━━━━━━━━━━━━━━ 薛灿宏老师:━六八培训网首席顾问、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讲师、曾任红豆集团、江苏科行集团管理顾问,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务实。薛老师不拘 中层干部所面临的“事”,更多谈了中层干部所面临的“人”,上司是人,同僚是人,下属也是人,中层干部整天就是跟人打交道;做事是基础, 人是根本,做事的本领再强,但为人失败,是中层干部最大的失败。讲述了━些职场潜规则。潜规则不是公司制度里所能找到的,也绝非大学讲授的,摸清潜规则,并按潜规则做事、为人,才有可能让上司赏识你,同僚配合你,下属尊重你,你的职场生涯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即使天,也有可能里外不讨好、四面楚歌。著有《中层经理怎样当》(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层变革》《执掌团队》(经济日报出版社等。 ━━━━━━━━━━━━━━━━━━━━━━━━━━━━━━━━━━━━━━━━━━━━━━━━━━━━━━━━━━━━━━▲▲▲▲▲明确自己在企业的定位 企业的汉堡结构:高层要有决策力,基层要有行动力,中层需要执行力

现代办公空间人性化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第一章现代办公空间人性化特征 (2) 1.1现状分析与研究目的 (2) 1.2未来的室内设计是人性化的室内设计 (2) 1.3空间的人性化特征 (2) 1.3.1空间组织与表现形式 (2) 1.3.2借景自然 (3) 1.3.3色彩 (3) 1.4人性化的家具 (3) 1.5人性化的光环境 (3) 1.6文化上的人性化特征 (3) 第二章未来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 (3) 2.1未来办公空间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发展倾向 (3) 2.2生活与办公空间一体化倾向 (4) 2.3智能化倾向 (4) 2.4新办公文化倾向 (4) 2.5功能复合化倾向 (4) 2.6未来办公家具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本文通过办公空间现状的分析, 比较了科技与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在办公空间设计上,进行了对空间形式、色彩、光和家具等方面的探讨,总结归纳出办公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特征。并从未来办公空间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发展趋势、生活与办公空间一体化倾向、智能化倾向、新办公文化倾向、功能复合化倾向、未来办公家具等方面分析了未来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办公空间现代人性化设计生态化发展趋势倾向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compared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n the impact of office space in the design, a form of space, color, light and furni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design of office space in 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office space from the ecological and human development trends, the living and office space integration tendency, intelligent orientation, the new office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the tendency of complex functions, the future of office furni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office space in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Office space;Modern;Humane design;Ecological;Development Trend;Tendency 引言

人性与制度

人性与制度 贪腐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广泛性、不可清除性。第一,普遍性即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可以说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贪腐存在;第二,广泛性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贪腐在古今中外都是广泛存在的;第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或者在发达国家贪腐依然存在,只是程度较轻,这说明贪腐是不可能彻底清除的。贪腐的这三个特征说明产生贪腐的原因是有共性的,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性本身。 人性复杂的,不能简单的以恶或者善来概括。但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并且欲望的驱使力是极大的。我认为人的贪欲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求生的本能慢慢发展扩大的,因此它已经成为了人性的一部分,并且在不知不觉得支配着人的行为。欲望是很难得到彻底满足的,当你满足了这个欲望你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当你满足一个小的欲望你就会有一个更大的欲望,并且能力越强人的欲望越大。而当你掌握了权力之后你就能更轻易的利用手上的权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正如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那样,这些高官贪腐不是因为缺少什么或者生活不好,他们本来就有着优越的生活,但仍然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受贿,是因为欲望是很难抗拒的了的,这也是人性的一个缺点。 新华社评“背弃信仰是最大的悲哀”,许多官员在被捕后也反思自己放弃了曾经的信仰,才会走向贪腐的深渊。一个人的信仰的确能规范他的行为,但这种规范力取决于个人的自觉程度和对信仰的坚定程度,因此它并不强烈。信仰的告诫在欲望的诱惑面前根本不堪一击。由于人性的这种缺点,必须依靠完善的体制来规范权力的使用,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贪污腐败。 张灏提出一个概念——幽暗意识,其内涵是“发自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史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在书中他对幽暗意识与东西政治传统的渊源做了详细阐述。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直接彰显了人性的黑暗的一面,人具有根深蒂固的堕落性且永远无法变得完美无缺,这种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了人性是不可靠的并且非常重视客观法律制度。基督教的幽暗意识使得近代欧美国家在确立政治制度时都注重分权与制衡。反观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人性看法具有两面性,其正面反映的是人性成德的可能,对人性的昏暗仅仅是侧面的影射。儒家相信人是有成贤的可能的,因此政治权利应该交在一个至善的贤人手里。儒家思想中虽然也流露出了幽暗意识,但它并没有使人们足够的重视法律和制度,更没有形成西方的民主宪政。这种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不仅表现在我们的政治制度上,也体现在每个人的思想中。中国人没有对法律敬而远之的心理,却形成一种人情关系至上的不良风气。我觉得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幽暗意识,需要对人性有清晰地把握,才会有一种谨慎的态度。 纪录片中有一位官员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到一开始他也不喜欢行贿受贿,但后来发现自己工作干得再好也领导也置之不理,而给领导送红包的却节节高升。确实如此,社会风气是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更应该大力惩治贪污腐败,净化官场氛围。从改变人们的思想开始,以一种敬畏的心理让法律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让各项制度真正的起作用。以完善的制度弥补人性的缺失,社会才能继续正常运转下去。

论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论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摘要: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性化”设计观念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建筑、纺织、服装还是机械、家电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都在追求着对于“人性化”的表现,设计的人性化已经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最佳标准。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为人们提供方便,更多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体现城市文明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很多学科,但在设计和创造为人们所需的一切时,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首要条件来考虑。 城市公共设施概念 克莱尔认为:公共设施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具体表现为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指示牌等。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十分密切,起着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可以促使人们彼此自然的交往,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备与完整,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公民素质,也体现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艺术内涵和文化品味。 二、人性化设计概念 城市的主体是具有意识和创造力的人类。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方便人民的生活、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味。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和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李砚祖曾说“什么是好的设计?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永恒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这一观点正反映出了设计界对人性化的关注和重视,设计师的工作即是:使人的生存环境和物品更适合人性。 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后

人性化设计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流导向中的运用研究——以广州地铁站为例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V CONTENTS.......................................................................................................................VIII 第一章绪论. (1) 1.1课题来源 (1) 1.2研究背景 (2) 1.3选题意义 (3)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1国内研究现状 (3) 1.4.2国外研究现状 (4) 1.5研究内容与框架 (5) 1.5.1研究内容 (5) 1.5.2研究框架 (7) 1.6研究方法 (7) 1.7研究的创新点 (8) 1.8相关概念界定 (9) 1.8.1人性化设计 (9) 1.8.2地铁站空间人流导向 (9) 1.8.3使用后评价(POE) (10) 第二章情感认知——城市文化语境下的地铁站人性化环境意象构建 (11) 2.1地铁站空间与城市文化环境 (11) 2.1.1城市文化的地域性 (11) 2.1.2城市文化在地铁站空间中的表达 (12) 2.2城市文化中的地铁站空间人性化环境的可读性 (12) 2.2.1城市文化与地铁站空间环境的秩序化可读性 (12) 2.2.2城市文化与地铁站空间环境的识别化可读性 (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