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

德保县实验小学三年级(10)班陆华毅

上周星期六,我和爸爸来到百色,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

跨进纪念馆大门,我和爸爸一个个展厅地参观,领略革命前辈的风采。其中一个展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个展厅里摆放着邓小平爷爷当时在红七军军部起居用过的油灯、被褥、床铺、笔砚、桌椅等。邓爷爷用过的油灯看起来好普通,被子又薄又小,最让人吃惊的是他睡的床竟然是用几块木板搭在两条长凳上,再铺上简单的席子而成。

爸爸跟我说,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邓爷爷率领红七军在右江地区发动百色起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百色的统治。邓爷爷等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爱国爱民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百色成为一块红土地,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许多年轻的红七军战士在这场伟大的百色起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最小的只有13岁。抚今追昔,如果没有当年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不可能会有今天这样幸福安逸的生活了。

看着眼前革命先辈留下的遗物,听着爸爸讲的革命历史,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如今,我们住在温馨舒适的大楼里,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走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还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更应该想起为祖国抛头颅晒热血的革命先辈,更应该努力学习,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0月15号的《中学教育概论》这门课,我们参观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全国有三处陶先生的纪念馆,我们所参观的纪念馆位于南京晓庄劳山脚下。我认真的听取了馆内讲解员对陶先生一生伟大事迹的讲述,对于陶先生的一些事迹,已经耳熟能详。在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还去了陶先生的墓前进行拜谒。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黄潭源村,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陶先生早年美国,师从。回国后大力推行,特别是乡村教育,现在南京的晓庄师范就是陶先生创办的。 陶先生对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影响很深,我想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教师本身应该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应该是有一定深度的。陶先生的涵养足够深厚,所以他会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创办学校,提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又将自己的理念与当时的国情紧密联系起来,以便教学的实施与推广。那时的旧社会,农民居多,陶先生认识到在农民种普及教育的重要,于是他走进乡村,在农村开展教育。陶先生创办了很多乡村学校,使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他也注重让大人识字,他亲自编写了识字的教材,让自己的母亲使用教材认字,结果一个月后,他的母亲就能读懂他的家书了。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陶先生也利用自己留学时学到的科学,为农民传授了科学农作的技术,更加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陶先生在推广教育这方面,真的很用心,这也更能体现陶先生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是在用他的真心,致力于推广教育。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和粤东会馆心得体会

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和粤东会馆心得体会 2018年8月,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弘 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活动,赴广西百色起义旧址,参观粤东会馆、 纪念碑和百色起义纪念馆,瞻仰了在起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第一天,我们去参观粤东会馆,黄院长书记还主动给我们讲解了一翻此馆的大概内容,说是李大钊16岁进入西式中学学习,18岁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 学校学习法政。1914年李大钊25岁,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本科,1916年学业未满即回国投入新文化运动。1918年时年29岁的李大钊任北大图 书馆主任,同年发表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数篇。1919年领导组织了著名的五四 运动,同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名著。之后,又与陈独秀约定组建中国共产党,并建立北京的早期共 产党组织。1921年中共ー大召开,成为中国北方党组织的负责人。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李大钊领导中共北方区委在北方开展工农学军的革命活动、积极发展 壮大党的队伍。同时,推进国共合作并成为孙中山钦点的国民党北方领袖,还 推动冯玉祥国民军的改造,成功引导其走上国民革命的道路。1927年4月6日 被反共反国民革命的奉系军阀逮捕,4月28日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 听了之后是带着感概万分的心情又到了纪念碑前致重宣誓了入党誓言。 第二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大厅正中是一副气势宏伟的汉白玉浮雕《百色起义》令人肃然起敬三楼是“百色风雷”、“革命英杰”、邓小平与百色”、“建设新百色”等四个展厅,展厅共展出文物270件,图片2000多幅,场景16处,介绍起义人物4000多人。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中追寻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雷经天等老一辈革命家光辉 的足迹,百色起义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波澜壮阔的场面,展示了 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绒,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其次我们参观了原红 七军军部粤东会馆,粤东会馆是当年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白色起义 时工作、居住的旧址。馆内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油灯、草鞋、草帽、台椅、阁楼等。仔细读着每一篇注解,在凝重、耐移的气氛中,故仰之情油然而生。著 名的百色起义爆发于1929年12月11日,是由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伟大运动,她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我党的历 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 义之后,又一次規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 实行的一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实行工农 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和伟大壮举,强烈震攜和动摇了西南半壁的反动统治。 在参观活动中,我们重温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及一大批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认识了共产党员在百色起义和右江革 命根据地建设中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干部“一心为公,一切为民”的高尚情怀,体现了共产党员“忠于职在参观活动中,我们重温了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及一大批共产党的丰功伟绩,认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 篇) 结合实际来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又有了更深的感受。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三、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感想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感想Company Document number : 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 —11月20日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月20日,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参观了位于合川市的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令大家印象深刻,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相长"、"爱满天下"、〃师生共生活"等都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 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的《机械制图》课的教学,《机械制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阅读机械图纸。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我很少用模型教学,因为我感觉用模型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图纸,结合三个视图从多个角度讲解,就能够慢慢地把阅读视图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一步步的学会看视图的方法,然后再用模型对照,找出看视图时的不当之处,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直接看模型要好的多。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职业学校。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

在上海陶行知纪念馆

在上海陶行知纪念馆,我耳边仿佛一直响起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诚然,陶行知是个教育家,他有着那么杰出的教育思想,那么伟大的教育功迹,然而,我在陶行知纪念馆,学习这位伟人的生平和思想,我这样一步步沿着展厅的安排,似乎沿着陶先生光辉一生的历程走着,越是往前走,那种想法就越强烈:陶先生,你不是想做教育家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你是把自己的一生和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维系在一起了而成为以前无一的“大哉陶子”的。 参观纪念馆,我常常会对着黑黑白白的旧照片而陷入沉思,那些黑白无色的语言,朴素地叙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陶先生的诸多照片中,我被他在墨西哥作抗战讲演时的那幅感动了,他双手捧着,象捧着自己的心,镜片后,眼睛充满了激情,好像是在用他的全部生命来说话,来呼吁,来向世界宣告着一个中国人的声音,那神态和动作,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他的那句他用整个生命写成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那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一个书斋式的知识分子,而是如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的那样,那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早在少年读书时,他就在自己的床头写上这样的句子:“我是中国人,应为中国作出些贡献来。”我觉得大凡伟人,常常在少年时就有着极为远大且高尚的志向,那陶先生崇一学堂床头的话,与周恩来学生时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如出一辙吗? 在那堵半圆形的镌刻着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手迹的墙上,合影留影的人络绎不绝,我想:只有具备远大的抱负的人,才可以有大的作为;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才能被人们永远地怀念。毛泽东以一代伟人的眼光称之为“人民教育家”,诚是最简洁最精辟的评价了。

百色起义观后感

《百色起义》观后感 青春不悔真英雄,热血撒尽国魂梦。《百色起义》,这又是一部浇注着一代人的青春,热血和梦想如同史涛般的电影。 影片将我们带回了大半世纪之前……那个军阀混乱,内忧外患的艰难岁月。1927年“”反革命政变之后,作为广西青年运动领导核心的共青团,遇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考验……许多青年领袖被杀害,各级团组织被破坏,各地的学生组织被反动势力占据,青年队伍中出现分化,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年,既对蒋介石反动统治感到不满,又缺乏投身工农运动,同敌人做斗争的决心,纷纷陷脱离革命队伍,陷入动摇彷徨,悲观失望之中。就在着危急时刻,1929年4月邓小平同志率一批优秀的青年党员投入了广西的青年运作。这批真正的革命者,没有因为革命遭受挫折而动摇,没有被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所吓倒,他们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的激励下,在敌人的屠刀面前,毫不畏缩,怀着共产主义胜利的信念,为真理英勇献身的勇气,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在硝烟与战火中,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于正义之中,血与泪,生与死的考验无时无刻在强烈地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将我们带进了他们充满青春与梦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漫步在花丛中的时候,可曾想到长埋于大山中的他们是他们用青春,热血与梦想筑成年轻的共和国,却没能看到胜利的到来。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离我们很远,《百色起义》却仿佛发生在昨天,让我们认识到那些当代最可爱的人,也认识了自己。的确,和平已久,久得让我们失去了斗志,安逸已经磨光了我们的锐气。曾经很长时间想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如果再回到历史,又有多少个经得起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大半个世纪前的年青人,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有责任把祖国建设好,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看过此片,让人有着一种异常的心灵感悟,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大潮中,我们拆除了已驳旧的一些精神篱笆,在我们进一步追求物质与富足的同时,面对着《百色起义》中逝去的先烈们,我们依旧怀着我们这一代年青人的青春和热血,坚信这一刻在红旗中的镰刀斧头,依旧是我们信仰的源泉。我们要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懂得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情感,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价值,爱国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累积了文明,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地投身爱国主义实践,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今天的爱国行为,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将来就要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参加力所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为他人为集体献爱心活动,从小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祖国同心共命远,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要积极服兵役,或在敌人侵入是挺身而出,勇敢参战,杀敌报国,爱国主义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努力把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0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作为一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很多教育观点和理念在时下的教育界仍然是适用的,而且他的许多理念现在正在被我们所尝试和应用,在他身上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是可以学习到很多,感悟体会到很多的。 1.《教学合一》 (1)教学合一,有三点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宗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到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 【之我见】现在我们都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老师只在其中起一个辅助的作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学会吃饭而是学会怎么种粮食如何煮食。但对于“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在现今这样的应试教育下我觉得不是很现实,学生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但是我们的教材和课标里面的教学任务都是要达到的,而在现今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分层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如何在同一个课堂上因材施教,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让领悟能力稍差的孩子也能形成一套自己学习知识的方法是我们要主要和深入去思考的。 2.《第一流的教育家》 (1)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2)敢探为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 3.《新教育》 (1)新教育的目的:这目的可分为两项来说明: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于用他的能力。第二项目的,是对于群界要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 (2)新教育的方法:符合目的、依据经验、共同生活、积极设施、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全部发育、唤起兴味、责成效率。 【之我见】真觉得陶先生的话够简洁,够精炼,值得我们去琢磨和深思。尤其是针对完成新教育目的的新教育方法,有很多我们现在都在尝试地付诸实施,每一个方法都有一番文章可作,都不是一项小工程啊! 4.《教育与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是有步骤的,是有线索的。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的所在。第三步使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第四步有了这些方法然后再去选择。第五步针对最后选择出来的方法还要实验一番。经过这五步功夫,然后才解决一个问题。 (2)科学方法要素: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郭沫若在提到陶行知的时候,曾说了这么一句话“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将陶行知与孔夫子相提并论,对教师有这样的肯定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事实上,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如何取得像他那样的成就暂且不谈,怎样拥有他那样的师德才是我参观完陶行知纪念馆后真正所想的,因为而作为一个教师专业的学生,陶行知无疑是个典范。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将教学论总结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看起来是三件事,但作为教师来讲是一件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虽说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不同,不再是一个处于启蒙阶段的引导者,但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生真正的理解,却仍然是从中学开始的。为人师表者,不去“做”是不行的。比如教别人种田,必须要会种田,在田里教,在田里学。而在化学上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做化学实验时,老师必须先做一遍,然后再辅导学生,即“教”。当然。要教得好,做得好,不“学”是不行的。在科学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仅在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的学科需求。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在教师身上尤为重要。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权威最正确最有趣的专业知识,考验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教师的口才或者是人格魅力,还有最关键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优秀的学科素养能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关于这门学科的知识,而更是一种热情。

教师所传递的,也不应该仅仅只是相关学科的智慧成果,而是对探究这门学科的积极地态度。如果教师本身学而不倦,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对学科的关注程度也会提高不少。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陶行知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学者,却仍然在死前的那一刻坚持工作学习的原因。 当然,陶行知的成就远不止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他是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他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住进牛棚柴房,为的是让乡村的孩子一样能够上学,让学生农民化。他称学校和学生是他的“爱人”。而正是他这种爱,才赢取了世界人民对他的尊重。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教育学家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即让学生意识到人性之美。因此,即使是理科师范,也被归类于“人文学科”而不是别的什么。陶行知的“爱”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最伟大的力量。在我看来,教师不仅要爱别人,也要爱自己。人心之美来自人对自身的深刻把握。所谓“师德”,最简单的理解莫过于此。拥有健康的灵魂,优秀的人格,丰富的心灵世界,才能使教师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所谓“人性”。这也就是我对“教师”是一种“双专业”的理解。在我看来,教师本身首先必须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担负起教会学生理解、同情、友爱、合作等的责任。这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特点,也是我眼中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的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科知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所体现的精神世界才是影响学生的真正关键。一个爱别人的中学

南昌起义读后感

南昌起义读后感(一) 通过看这次电影,我深刻体会到革命政权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用那些革命义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一切,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发扬党的精神,坚信革命理想和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并做好本职工作。在利益与金钱眼前、在困难、艰苦眼前,想一想为革命事业,在南昌起义总、在战争时期牺牲了的先烈们,想一想在和平年代里英年早逝仁人志士们,难道还有什么阻止不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的吗? 影片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创作素材,正确地、艺术地反映南昌起义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使其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文献性。影片中出现的四十多个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实人物。为了真实地再现那一段历史,影片特别注意了环境的真实性:它通过一定时代特征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饰装扮;通过独具时代特色的音乐,特别是“打倒列强”的音乐旋律的反复出现,使当时的时代气氛更加浓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动、深刻的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教育课。通过今昔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从生活出发,成功地塑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现几位领袖人物的独特经历和个性。如周恩来的稳健、果断、血气方刚、富有革命牺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着、有勇有谋;贺龙的倔强、爽朗、对党的忠诚等。通过他们的具体言行来表现他们伟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过周恩来的“我们都为共产主义在奋斗,我经常想,一个婴儿哇哇坠地,长大,有点儿知识,很慢很难,只有抓紧时间做工作,才无愧做一个人,没有权力糟蹋生命,浪费时间。”这段话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贺龙的“半辈子经验告诉我,跟着国民党,我个人政治上没出路,整个军队也没出路。只有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救星,我铁了心跟着它走到底,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考验我。”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忠贞不渝的爱和面对反革命的血腥屠杀毅然投身革命阵营的果敢精神。通过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前委会与阻挠起义的张国焘之间的斗争,表现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这一切都是我们更加崇敬、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伟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影片还以真实、朴素的生活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南昌起义那火光冲天、枪林弹雨、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并通过女战士黑姑踏着其丈夫双喜等烈士的血迹,冲上鼓楼,把红旗插到楼顶的这一细节再次告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静的生活环境,都是成千上万的先烈们用先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的奋斗,便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祖国的一份子,我们要自觉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才能无愧于我们的先辈和先烈。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总之,《南昌起义》是一部好的历史文献故事片。它使我们牢记过去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创建的丰功伟绩;牢记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奋斗。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一代名师陶行知

一代名师陶行知(1891—1946) 央视国际2003年09月24日21:18 主持人: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1927年1月,在晓庄的村头,贴出了一张别具一格的招生广告: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内容包括:种一天地,智慧测验、常识测验、写一篇作文和5分钟演讲。广告最后还特别申明:少爷、小姐最好不要来。学校招生还贴广告,考试内容又那么新颖,一传十,十传百,晓庄师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陶行知这个名字也迅速流传开来。一个留学生,不在城里教书享福,跑到乡下来办学,这是为什么呢?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只身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并与后来成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相伴就读。1917年,陶行知一回国就脱下西装,换上布衣,做了几年大学老师后,他毅然谢绝了金陵大学校长的职务,全心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他说:“我本来是中国的一个农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把我向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一样,向那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陶行知曾这样描绘自己:“个子不小不大,穿的白布长褂。黑框眼镜一付,芭蕉扇儿一把。调子有高有低,满口南京官话。” 陶行知学生高云:办学政府不掏一分钱,全靠陶行知在朋友那儿募捐,经费非常有限。陶行知住在农民家里,晚上和耕牛同睡一屋,可是陶行知在给母亲的信中却这样写到:“知行近 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地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大前天我们造了个毛厕。前天自己做了个浴室,昨天又自己做了个厨房。明天晓庄学校行开学礼。” 晓庄开学了,这是一所全新教育理念的学校。学生在一天中要参加学术演讲、专题讨论、下田干活、体育锻炼、去农民家交朋友等各种学用结合的内容,陶行知强调要到生活中、社会中去受教育而不是死啃书本,不仅要向读书人学,更要向农夫学习本领,田间就是教室,民间就是大课堂。这对当时只重视高等教育的中国教育界来说,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中国陶研会副会长,原江苏教育厅厅长罗明:当时在晓庄附近盗匪猖獗,一次土匪给学校寄来了恐吓信:“陶行知先生,弟兄们要回家,商借大洋三百,请将钱款放在村东的大树旁。”结果,陶行知在大树杆上贴了一封回信:“我为穷人办学,大洋三百没有,请来晓庄读书,读书明理做好人。” 陶行知学生高云:“我们都称他陶老夫子”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感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1月20日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11月20日,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参观了位于合川市的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令 大家印象深刻,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相长”、“爱满天下”、“师生共生活”等都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 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而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平凡的,备课、上课、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等。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渊博的学识,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授业。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时时反省自身,那么我们一定会的很大的收获。让我们以此自律,使我们成为一位学习型、反思型的人民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一名幼教老师,首先要爱每一个孩子,要拿自己最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地方茁壮成长,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即所谓“教学相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孩子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孩子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幻想。教师如要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就得从本质上认识他们,要走进他们的世界,领悟到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每个孩子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身边每个孩子。有人说,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在中国就不配做教师,以前我对这句话还有点怀疑态度,现在看来,的确如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这次的学习让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爱放在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要学习他有着“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操。

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 百色地区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百色起义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中通过文物展陈,声、光、电、多媒体、壁画、雕塑、油画、场景复原、幻影成像、虚拟现实等手段向游人生动地再现了“百色起义”这段历史。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发动、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百色起义的革命精神,是一面旗帜,是一块丰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在这里,我们抚今忆昔,缅怀先烈,用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来指引自己工作的方向。百色起义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波澜壮阔的场面,展示了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 著名的百色起义爆发于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和伟大壮举,强烈震撼和动摇了西南半壁的反动统治。 百色起义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和影响,就是因为邓小平等领导人及全体起义

干战心中装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是邓小平对理想信念的重要阐述,也是他在革命处于曲折发展时毅然发动百色起义,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动力。 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尽千辛万苦,前仆后继为我们打下了江山,革命家具有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和钢铁意志和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对自由、正义的追求和坚定信仰令我们深深感动。我们这个时代里许多人缺少的正是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了信仰为了自己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我们作为一代新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且要把这种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建设祖国并不需要唱高调,也不是一句空话,他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今后我们应将以革命先烈不怕吃苦,勇于向前的精神统领整个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战争”,积极开动脑筋,勤奋苦干,开拓创新,寻找各个突破口,以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更高的知识水平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服务于我省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省各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实现富民兴赣大业,为国家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百色风雷映两江

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百色风雷映两江 百色风雷映两江 ——观百色起义纪念馆有感 张晓磊 七月是伟大的,它伟大的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就诞生在97年前的七月,并由此带领中华儿女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进行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18年7月21日,我有幸和巨能建安公司的部分党员一道,来到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家对此感触颇多。 百色起义纪念馆位于广西百色迎龙山上,上世纪末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迁建至此,它也是中央确定的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还是"两江红旗,百色风雷"景区的核心区。山脚下是建馆碑记,上面刻着捐赠建馆资金的数百家单位和个人的捐赠概况,百色人民感恩于他们,故此立碑。 在山脚下放眼望去,苍松翠柏立于台阶两旁。拾级而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浮雕、邓小平同志于中国共产党党史办文件上的手书和雕塑等依次映入眼帘。步入馆内,大气磅礴的"百色起义"汉白玉浮雕堪称全国之最,生动再现了那段如火如荼的烽火岁月和波澜壮阔的史诗年代。邓小平"听涛"雕塑摆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看着那句经典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一阵阵心潮起伏。 跟着导游的步伐和讲解,一边观看,一边倾听,一边记录,一

边感悟。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简陋的物件,映衬着先烈们的宽阔胸襟和非凡魄力,他们信仰之坚定、革命之无畏,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威武不屈、矢志不渝,不免让人赞叹不已,完美诠释了百色起义的精神: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依靠群众,团结奋斗。 瞻仰伟人,缅怀先烈。也许是我有过从军的经历,对这些铁血忠魂有着格外的情感。感慨于他们的壮志豪情、殉国忘身,感叹于他们的碧血丹心、手足情深,感动于他们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对照当下社会道德滑坡,许多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党中央及时出手,凝聚全党全国之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 回顾历史,先辈们已经将基础打好,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将他们的精神薪火相传。作为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党性修养,要忠于祖国忠于党忠诚于我们党开创的伟大事业;作为干部,在工作岗位上,要有责任担当,要忠于单位忠于岗位当好表率。 短短两小时的参观,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和触动。走出展厅,再次回头仰望,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名副其实,真可谓:工农挎枪随邓张,七军抖擞红旗扬。革命星火燃不尽,百色风雷映两江。(建安公司:张晓磊)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给我很大的启示。关于陶行知先生,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了解他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点,可先生真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我并没有具体了解过,更不要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有感——论陶行知教育观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对目前两个中学教育中的现象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曾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 因此其教育思想的优缺点在很多方面和杜威是一致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时期,苏联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的发射令美国人震惊不已,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美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需要指出的是,其改革针对的正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但并不是完全将其推翻,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那么,我们姑且假设美国人当时所做的改进是完全正确的,那么被改进的那一部分就必然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不足,而杜威的不足,可以和陶行知的不足相对照来看;同样,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国被保留下来的部分,我们假设它是正确的,是其教学思想的优点。那么,这些优点,也可与陶行知的优点对照起来看。 顺便解释一下,之所以要以杜威来引出陶行知,是因为杜威的教学思想在美国已经得到了反复的论证与实践。而陶行知去世于1946年,1949年以后,中国教育开始照搬苏联模式,因此,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论证与实践。 首先来看下美国人当年所实行的教育改革政策有哪些。(主要是中小学部分)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这个法案内容丰富,它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

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此法指出,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学会钻研学习的方法,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做准备。 温和传统派在中学课程的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综合中学。这就意味着要保持美国现存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同时将综合中学的职能扩充为三项:普通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性教育兼顾了毕业后就业和升学的两部分学生的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多层次的学生便能满足社会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要求。而不是搞一刀切,不顾实际的只抓学术教育,要求青年一律朝着未来科学家的方向努力。 第二、实施新的修业计划。与综合中学办学目的相适应,其课程也具有统一性和层次性。所谓统一,指为普通义务教育开设的必修课,即具有共同核心的普通教育学科,包括4年的英文,3至4年的社会学科,1年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而层次性,指在必修课之外,还设了为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的职业选修课,以及为高材生提供的学术性选修课。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接受普通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 第三、实行能力分组教学。综合中学实行能力分组教学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