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姚莹莹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对吸引、保留、培养员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然而,只有提升员工满意度与凝聚力并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激励行为才是有效激励,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分析了影响员工满意的因素,是有效激励的典范。

关键词有效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1引言

有效激励是指某一组织实施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有效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整体战斗力的激励行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员工的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目的。然而,面对不同的员工、工作性质、环境特点等,影响员工行为的激励方法也不同。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激发其潜能并提升员工凝聚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员工满意的目标而言的。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赫茨伯格的理论关注员工需求,使员工满意,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保健因素的“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

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由此看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巧妙使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激励。

3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与联系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是“平等因素”与“公平因素”的区别。平等因素是指共同享有的、共同承受的、共同面对的因素;公平因素是与其工作职责目标紧密统一的,必须按工作成就成绩分层次、分等级享有、承受与面对的因素。凡是平等的必然是保健的,因而是必须给予其基本满足,但却是永远难以完全满足的因素;相反,凡是公正的必然是激励的,因而虽然是员工不会主动要求的,但却是最大程度地有激励性的,从而也是应该给予提倡与实施的。

从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可知,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区别,而没有内容上的区别。任何内容都可能因其平等享有或公平处置而具有保健性或激励性,当然可就多项内容划分为保健与激励的,但也可就一项内容划分为保健与激励的,例如薪金就可划分为基本工资与奖金两部分。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量上的划分,关键还是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当员工的工作性质安全舒适度要求很高时,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也就是必须的,比如很多高科技公司对员工之所在福利待遇上照顾地无微不至、工作环境也搞得优美随意、工作时间非常宽松,其原因就在于高科技公司的工作是高创造性的,创造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的产生往往与需要创造人心无旁骛,由此高基本工资福利与高福利待遇显得也就非常重要。相反,当员工的工作性质需要其高外向性,必须面对外面各种令人畏难的艰难困苦环境时,实施低基本工资与高机动工资也就非常必要,俗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就反映了这一道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里的条件指的是环境、员工、工作性质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健因素的满足,可以保障员工不产生不满意感,那么员工便会有继续留在组织的可能,也就为激励因素提供了条件与可能性;若员工连最基本的保健因素都无法满足,他们就会产生不满意感,消极对待工作甚至辞职,激励因素也就无从谈起了。激励因素能让员工产生满意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保健因素缺乏而产生的不满意感,更能使员工产生积极情绪,提升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

不同国家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划分也会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显然较发达国家更注重薪酬激励,薪酬能带给其极大地满足感,属于激励因素,而美国员工普遍看来

更注重任务本身的挑战性及个人成长。同时,面对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价值观等不同的人,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划分也不同。高级知识型员工高级知识型员工偏好“业务成就”激励;中级知识型员工偏好“工作环境”激励;初级知识型员工偏好“薪酬福利”激励(《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陈井安,景光仪,科学学与技术管理)。

所以,人力资源主管必须对本土文化、组织环境、工作性质、员工偏好等作深入了解,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理解与应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灵活应运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激励。

4有效激励之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4.1直接满足与间接满足相结合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管理者要慎重对待此种激励方法。

4.2注重沟通,建设独特的组织文化

沟通,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让员工充分表达自己,人力资源主管也更易捕捉到员工的需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理念、经营哲学、管理方式、用人机制、行为准则的总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沉淀积累的结果,是根据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批判和继承的结果。企业价值观是员工思想与行为的方向标。因此,企业首先要努力创造一种恰当的氛围,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强调对工作的责任感;强调每个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让员工树立归属感。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这种舍弃商业的利益关系,淡化主客体,在利益一致性上,产生卓越的执行文化,人格的一致性追求,应该是所有激励的极致。

4.3了解员工偏好,给予差别激励

激励的关键在于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员工满意。不同员工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源主管必须学会发现、辨别员工需要与偏好。例如对核心员工和临时工的激励就显然不同。核心技术人员、

高级管理者、营销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是组织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他们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等。

4.4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通讯信息技术的便捷等使组织倾向于扁平化,员工的自我管理、自主意识也得到很大提升。必然要求组织授权,给予员工更多自主权。同时,信息化社会也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人们面临更多的选择、更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对其精神、人文关怀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成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4.4.1恰当授权

授予员工更多的自主决定权,给予员工更多的参与管理权。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使管理者有更多时间处理具有发展性的事情,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4.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4.5建立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

为保证实施有效激励,应建立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又称人事评估、绩效考核、员工考核等。绩效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基础,没有公正的评价,激励将是无效的;有效激励是绩效评价的目的,如果仅仅是停留在评价的层次上而没有激励措施,也将带来员工的消极行为和精神疲软。公正的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4.5.1明确人才考核内容

建立并健全由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每支人才队伍都要明确其相应的考核内容。

4.5.2改革薪酬制度

以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挂钩的体制。如对项目负责人按经营责任制合同兑现;对一般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全面实行岗位效益薪酬制,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对作业层的操作人员,推行定额计件工薪等。

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倾斜,对在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和技能岗位等方面为组织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人才实施重奖。

4.5.3完善人才约束机制

及时调整素质、能力、品德与岗位不相适应的领导人员,对业务能力低、技术水平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考核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末尾淘汰,实行低聘、缓聘或解聘;调整不胜任岗位

要求的员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涛.从双因素论谈如何有效激励员工[J].贵阳学院学报,2011(3).

[1]陈井安,景光仪.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

[2]陈红.有效激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途径[J].企业天地,2004(1).

Healthfactors,motivationalfactorsandeffectiveincentives

YaoYingying

(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 Abstract Inhumanresourcemanagement,effectiveincentivetoattract,retainandtrainstaffpla ysavitalroleanditisakeytothesuccessorfailureofthehumanresourcemanagementHowever,onlym otivatebehaviorthatenhanceemployeesatisfactionandcohesionandtoachieveorganizationalgo alscanbecalledeffectiveincentive,healthfactorsandmotivatorsanalyzesthefactorsthatinfl uenceemployeesatisfactionisaneffectiveincentivemodel.

Keywords Effectiveincentives,healthfactors,incentives,employeesatisfaction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姚莹莹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对吸引、保留、培养员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然而,只有提升员工满意度与凝聚力并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激励行为才是有效激励,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分析了影响员工满意的因素,是有效激励的典范。 关键词有效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1引言 有效激励是指某一组织实施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有效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整体战斗力的激励行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 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员工的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目的。然而,面对不同的员工、工作性质、环境特点等,影响员工行为的激励方法也不同。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激发其潜能并提升员工凝聚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员工满意的目标而言的。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赫茨伯格的理论关注员工需求,使员工满意,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

2 影响激励的因素

2 影响激励的因素 一个员工的绩效如何,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员工是否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反映到绩效评估中去。如果绩效考核的标准不客观,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公平,会出现某些员工绩效低,但通过与主管的关系取得较高的考核结果,而某些员工绩效高,但考核结果不高的现象,员工会觉得不管自己的努力程度如何,在绩效评价上都不会得到高分,打击了他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工作绩效。这些现象表明,员工激励程度低的一种原因就是员工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得到回报。 其次,员工是否相信高绩效评估能带来高报酬。许多员工认为,绩效与报酬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原因是企业的报酬不是以绩效为依据。例如,如果薪酬是按资历计算或者对经理的献媚程度,员工就可能认为绩效和报酬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因而很难受到激励。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和体系,并进行宣传贯彻,让全体员工了解。 最后,员工得到的报酬是否是他们希望得到的。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希望得到晋升,结果得到的是加薪;或者一个员工希望能做更有乐趣和挑战性的工作,却只得到了几句表扬的话语。在这两种情况下,员工的激励都只能达到局部最优化。这些例子说明,将报酬个别化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员工有着相同的需求,因而忽视了差异化报酬手段的激励性效果。因此,企业对不同需求的员工,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手段。 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受到激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以及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想要激励员工,就必须强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激励体系的建立 3.1 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2 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企业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事实上,薪酬不仅是对员工过去工作努力的肯定和补偿,也是他们以未来努力工作得到报酬的预期。在员工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了员工个人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所以,薪酬激励不单单是金钱激励,实质上已成为企业激励机制中一种复杂的激励方式,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 因此,薪酬体系设计上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有才能的人;第二是确定组织内部的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第三是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利用金钱奖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企业薪酬设计应遵循“公平与公正”原则,特别是对内公平,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个部门不同人之间,薪酬水平必须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薪酬差别必须合理。

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强调内在激励,对组织行为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在企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各异,侧重点不同,企业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既要同时并重,又要有所区分。 一、运用保健因素提高劳动效率。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条件相关的,容易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或消极情绪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福利、职业安定等。其实通俗地说,就是人们需要生存的基本保障。本人任职的企业有员工近千人,这些人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生存,企业效益与每个人的福利薪金息息相关,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员工才有可能安居乐业,考虑进一步的发展。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员工对安全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这种不安全感在国有企业尤为明显,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对员工自身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依托关系。不否认跳槽是当今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平凡而又脚踏实地的劳动者,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份基本固定的收入,一个基本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基本融洽的人际关系,就基本满足了员工的需要,使其劳动积极性维持在原有水平。也基于此,作为决策层,我们致力于企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让企业员工首先在薪酬福利上有所保证,再在培训发展中创造机会,竭力消除不满的消极态度,努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二、实施激励因素激发员工潜能。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特点和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或得到奖励的因素。换言之,拿钱干活不是激励,只有一个人自己拥有动机时,我们才可以说受到了激励。实施激励机制永远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将人员的激励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人员激励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来策划,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内在潜能,激发员工追求卓越而不是得过且过,为企业激发异乎寻常的生产力,自觉自愿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唯此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建树。 激励在组织实现目标以及提高员工的效率两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仍以我企业为例,为有效开辟客源市场,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宾馆针对销售部门专门制定了新的奖励方案,按照经济指标和个人利益紧密挂钩的原则,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极大地鼓舞了销售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之以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工作,达到成功销售的目的,不仅销售人员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个人福利得以增长,宾馆也销售上升,实现效益增长的初衷。这就是激励的作用——调动积极性,能力发挥到极至,取得明显的工作绩效。再比如为体现奖优罚劣,彰显先进,企业每月都会倾向于一线部门,评选出六名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每人奖励二百元以示鼓励,年终再从这些员工当中按一定的比例选拔年度最佳员工数名,奖励他们远赴“港澳”旅游或实施其它刺激性更强、更令同仁羡慕的奖励措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水平,使人员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因每日的努力获得当月的优秀,再由月度的优秀晋升年度的最佳,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三、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并重,营造企业良好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健就是稳定,激励就是发展。企业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更要有持续发展的机遇,而两种因素亦可转化,我们将物质作为奖励是激励作用,但高薪或加薪并不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金钱有时仅可称为保健因素。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需求层次,管理者想要持久而高效的激励员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给予表扬、认可、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薪酬只是一种认定,在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都良好的企业,员工的需求已进入尊重和自我表现实现的层次,简单的物质奖励和经济手段已不是唯一,必须实施更能增加员工责任感的措施。我认为加快企业改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让职工拥有企业股份的产权制度,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通过股份形式参加企业管理,将企业前景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

影响激励的因素

---------------------------------------------------------------最新资料推荐------------------------------------------------------ 影响激励的因素 2 影响激励的因素一个员工的绩效如何,是由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员工是否相信他们的努力可以反映到绩效评估中去。 如果绩效考核的标准不客观,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公平,会出现某些员工绩效低,但通过与主管的关系取得较高的考核结果,而某些员工绩效高,但考核结果不高的现象,员工会觉得不管自己的努力程度如何,在绩效评价上都不会得到高分,打击了他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工作绩效。 这些现象表明,员工激励程度低的一种原因就是员工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得到回报。 其次,员工是否相信高绩效评估能带来高报酬。 许多员工认为,绩效与报酬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原因是企业的报酬不是以绩效为依据。 例如,如果薪酬是按资历计算或者对经理的献媚程度,员工就可能认为绩效和报酬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因而很难受到激励。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和体系,并进行宣传贯彻,让全体员工了解。 最后,员工得到的报酬是否是他们希望得到的。 一个员工努力工作,希望得到晋升,结果得到的是加薪;或者一个员工希望能做更有乐趣和挑战性的工作,却只得到了几句表扬的话 1/ 12

语。 在这两种情况下,员工的激励都只能达到局部最优化。 这些例子说明,将报酬个别化以适应不同员工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很多管理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员工有着相同的需求,因而忽视了差异化报酬手段的激励性效果。 因此,企业对不同需求的员工,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激励手段。 很多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受到激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以及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 如果想要激励员工,就必须强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激励体系的建立 3.1 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2 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 70~80%的潜能也发

双因素激励理论对提高员工满意度和提高劳效的指导意义

双因素激励理论对提高 员工满意度和劳动效率的指导意义 赫茨伯格经过实证研究,把影响人们工作行为动机的各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叫保健因素,另一类叫激励因素。又称为“双因素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基本上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它基本属于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的,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保健因素重要在于体现在平等性上,而激励因素主要体现在公平上。 学习了李总培训的组织行为科学之“双因素理论”,让我们在管理工作中又多了一种工具,多了更多的方法,让我们懂得:尽管在人们需求需要与其责任目标相统一的条件下人们才会有积极 主动性,但是有些需求需要是难以完全满足或者只能给与其基本满足的,而有些需要需求形式尽管不是员工内心里主动追求的,但却能最大的激发其满意满足的程度,进而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其积极主动性。我们应该尝试着从我们自身的工作中去理解运用双因素理论。

对我们餐饮行业来说,日新月异的发展的同时也在新的时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用工成本的增长,原材料的通胀,顾客购买力的不足,行业竞争激烈,用工市场的紧张,招人难留人难,颠覆传统的新生代员工等等都是对我们经营管理是否能与时俱进提出的挑战。通过学习双因素理伦我们能更好的使员工满意、激励员工、留住人才。 餐饮业劳动力市场到了90后登台的时代了,他们大多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掌上明珠”,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电脑、沉迷于互联网,他们个性张扬、处理事情特立独行,有很明显的性格特征,甚至个别我行我素现象很严重。还有就是吃不得苦,因而显得比较懒。他们的价值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更加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看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强调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多元化,工作不再以赚钱为第一目的和惟一目的;他们可塑性非常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及他人认可意识强;心理容易波动、情绪变化大、抗压能力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对工作与生活有独到的看法,不会将工作与生活截然分开,不喜欢生活享受被繁忙工作打乱,在工作与生活中希望处理的是简单的人际关系,对权威也敢于挑战,你会 在餐厅看到服务散漫、对待顾客不够热情、对于顾客投诉怠慢、服务技巧掌握不熟练、动不动就走人导致招聘困难,特别是一线服务员不好招聘,招聘来了也留不住的现象等等问题。 作为员工,“90后”也有一些很好的优点,并非一无是处。他们非常乐意接受新任务,而且愿意贡献自己的见解;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特别反感倚老卖老的管理者,他们觉得谁也没有教训他们的权力。他们有鲜明的个性和新锐的价值观,他们或许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员工,或许是充满希望的骨干,他们颠覆式的反传统思想,冲击着现有的管理方式,让我们困惑、让我们恼怒、让我们倍受挑战!面对这么一群新新人类,确实向我们的管理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谈福利的保健与激励功能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福利是指企业为了保留和激励员工,采用的非现金形式的报酬,福利的形式包括保险、实物、培训、休假等等。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福利发放形式和内容,使得福利兼具保健和激励两种功能,达到即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又对员工起到激励,使员工满意的双重效果。 内容摘要:福利是指企业为了保留和激励员工,采用的非现金形式的报酬,福利的形式包括保险、实物、培训、休假等等。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福利发放形式和内容,使得福利兼具保健和激励两种功能,达到即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又对员工起到激励,使员工满意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福利保健功能激励功能 该理论的前提是满意与不满意,是两种尺度而非一个尺度上两个相反的极点。这说明管理者首先应该注意满足职工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消极怠工,避免使职工产生不满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使职工得到尽量满足的机会。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企业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而“激励因素”则可以使员工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通过法定福利实现福利的保健功能 根据“双因素”理论,当企业的保健因素缺乏时,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意,会使得企业中出现不和谐。而福利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种额外的、附加的报酬,是一种间接的肯定和鼓励,是对员工需要的一种满足。一般说来,法定福利比较刚性,带有普惠性质,可以满足员工共性化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法定福利来实现福利的保健功能。以苏州市的政策为例,企业一般可向员工提供的法定福利主要有以下部分: 社会保险。企业可以依法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清单见表1。 住房基金。企业可以提供的住房基金可分为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两部分,并对新老职工执行不同的办法,详见表2。 其他法定福利。星期六、日及国家法定的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假日。凡公司在职员工均可享受规定的带薪休假。 在企业提供的福利结构中,法定福利应该属于保健因素,它是福利的基础部分,可以保障员工的基本的生活与工作需要。一般来说它是比较稳定的,不会随意变动, 通过它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感,让企业有一个和谐的环境。 通过自助式福利实现福利的激励功能 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人员的遴选聘用、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绩效考核以及员工激励。在这四部分中,激励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员工能力的充分发挥,按照赫茨伯格的观点,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差异很大。因此,试图在工作中消除不满意因素的管理者,只能给工作场所带来和平,而未必具有激励作用。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必须注重激励因素。 (一)自助式福利的激励功能 福利是企业提供给员工的一种报酬,传统的福利一般是由企业统一提供的,往往只考虑

哪些是激励因素

哪些是激励因素? 综观种种激励模型,所有的模型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在实践中也有应用,但都有其偏面性,没有一种包含所有的激励因子的,适用于不同行业的激励模型。这里总结所有对员工的工作动机产生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工作条件和环境 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条件过差、工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从事有毒或有害身体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等都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产生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 (二)工作本身的特性 工作目标的具体化程度:具体化的工作目标可以使员工预期自己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员工自我控制的程度。 工作目标的难度:如果工作目标设定的超出员工个人的能力水平,则会令员工产生挫折感,丧失信心;如果过于简单,又会缺乏挑战性。 工作稳定性:过于频繁的变动工作,会使个体总是对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处于一种陌生的状态,总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不利于员工完全放松的投入工作。工作的社会地位:工作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如大学教授,使员工感觉自己更为优秀,对员工的工作动机有促进作用。 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员工能从事相对较完整的工作,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工作,则能够得到工作结果的反馈,对于工作的结果也有更大的责任感。 工作内容丰富性:丰富的工作内容可以保持员工工作的新鲜感,激发员工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而不至于对工作产生厌倦的情绪。 工作与个人道德标准符合程度:员工的工作如果与个人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动机。比如如果员工认为烟草是有害健康,销售烟草与自己的道德标准是相违背的,则很可以不愿意全力推销烟草。 工作的责任感:工作能够带给员工强烈的责任感,可以使员工工作更为负责。技能的多样性:工作要求实用多种技能,而非单一技能,可以更充分的饿发挥员工的能力。 (三)组织的特性 企业知名度:企业如果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员工是一种激励,员工以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为荣,认为自己比在普通企业中工作的员工更为优秀。而且有在知名企业工作的经历为员工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组织层级的多寡:层级过多,容易造成官僚作风,压制个人的创造力;层级过少,则员工晋升的机会就比较小。 规定与管制的复杂程度:过于繁复的规定和严格的管制会使个体产生压抑感。而缺乏必要的规定和管制,会导致员工行为的盲目性。 公司的组织结构:官僚性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员工及时的反映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过于松散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导致对员工管理上失控,不利于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文化如果与个人的特点不相适合,则会对员的激励产生不良作用。比如,员工喜欢自由,不希望较多的约束,希望发挥自己个人的创造力,则这样的员工会不适合管理严谨、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服从的企业文化。

双因素理论与激励方法

双因素理论与激励方法 宋联可 顾周祥 葛宏兵 一、双因素激励理论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 )提出双因素理论。他与同事在匹兹堡心理研究所进行了一次调查,对象是该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中的200位工程师和会计师,要求他们回答引起他们工作心情舒畅和工作不满的事件的先后顺序。将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并按满意与不满意因素作了综合分析,赫兹伯格认为激发人的动机有直接和非直接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另一类是激励因素[1]。 保健因素是指可能促使员工产生不满意的一类因素,带有预防性、保持人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但没有激励作用。保健因素大致有十个方面,即企业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人员的关系、与同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薪金、个人生活、地位和安全。这就象通过打扫卫生、远离病源等各种方法一样,创造一个对身体有益的环境,避免受感染生病。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身体健康,只是为健康提供了好的前提。 激励因素是指能促使员工产生满意的一类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激发工作积极性,尽量发挥个人能力。激励因素与工作自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主要有六个方面,即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发展和成长[2]。组织内采用与激励因素相关的激励方法,目的是创造工作满意,直接激励员工。这也好比在健康的生活环境基础上,通过锻炼身体、吃营养食品等方法,获得健康的体魄。 二、激励方法分析 双因素理论发展至今,已成为激励理论中的一个经典理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一些研究发现,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对工作不满和工作满意都有影响(W einimont, 1966)。其次,许多学者企图将两类因素分开,却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4]。作者认为双因素理论为分析激励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不能将问题简单绝对地看成两个方面。 需要层次理论是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这是按照需要的属性来分的,人的每一种需要几乎都能很容易地归入某一层次。比如当人想喝水时,这是他的生理需要,很难说这是因为他需要安全、交往、尊重或自我实现而产生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有十个方面、激励因素有六个方面,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而且理论发展至今,都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但是仔细分析赫兹伯格调查的每一个事件,都有人认为是不满意的因素,也都有人认为是满意的因素,只是在两方面认可的人数在比例上有差异。在他的调查研究中,归为保健因素的事件,有69%认为是不满意的因素,有31%认为是满意因素;归为激励因素的事件,有81%认为是满意的因素,有19%认为是不满意因素[1]。这就是说明,赫兹伯格分出的两因素是研究一个大众趋势得出的结果,并不是针对每个人都一样的。 0%20%40%60%80%100%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使员工非常不满意的因素 使员工非常满意的因素 图1 赫兹伯格调查结果比较 Figure 1 Comparison of Herzberg’s investigating conclusion 所以,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不同,需要层次理论对激励方法的归类是完全确定,但双因素理论对激励方法的归类不是完全确定的,有时会根据个人的心理特征而有一些变化。每个人对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事件态度不同,同理,对与这些事件相关的激励方法态度也不同。但是在分析双因素与激励方法的研究时,可学习赫兹伯格研究的方法,研究大多数人对某种激励方法态度的趋势。 后来赫兹伯格又对不同地方、不同组织的1600多人进行了12次不同的调查,进一步论证他的观点。而且在双因素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所以,可以认为他归纳出的十六种事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谈组织激励效果及其影响因素_李敏

前沿 2006年第8期 谈组织激励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李 敏 *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0) [提 要]许多学者研究如何激励组织成员的问题,并形成了许多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分别关注了为何要激励、激励的理论基础、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激励等等问题,而本文则是以激励的有效程度如何为侧重点展开研究,探讨了激励效果的内涵、层次、衡量标准以及影响激励效果的几大重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如何提高组织激励的有效性。 [关键词]激励效果 激励对象 激励方式[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8267[2006]8 0208 03 在倡导人本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界,人成为管理学家和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的要素,如何激励人,激发组织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如何最大程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成为人们竞相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侧重点不同但都与人员激励有关的理论,统称为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这些激励理论涉及到了与激励相关的各个方面 为何要激励、激励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进行激励,、激励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却缺乏对激励的最终目标是否达到、激励效果如何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事实上对激励的理论基础、方式、时机等问题的研究最终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激励目标,但对激励效果的独立的、专门的研究对激励理论的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着不言而喻的实际意义。本文从组织激励效果的涵义、内容、标准、影响因素等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一问题。 一、激励效果的规定性 所谓激励效果,也就是一个组织激励行为的有效性,是指组织对其成员实施了某种激励行为后,所得到的效果是否实现了组织预定的目标。这一概念的含义也就是说,组织激励的效果是有向度的, 即这一效果必须是与组织的目标同向的、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它不能与预定目标背道而驰,否则这种激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同时,偏向的激励也是应当避免的,它会削弱激励的能量,事倍而功半。激励行为的效果与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不是效率。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那么组织激励的效率就是激励的投入与其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然而这种产出既包括正向的、与组织目标一致的产出,又包括与组织目标不符的、反向的产出,因此它不能很好的说明激励的有效性。而激励效果的方向性使得它成为比较合适的说明激励是否有效的度量衡。 组织激励可以因组织的不同而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的组织特点、要求不同,组织激励效果的表现也不同。高层管理组织处于组织结构的顶层,人员素质较高,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涉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要求人员工作和决策要具有全局性和创造性,所以这个层次的激励主要放在对员工个人成就感的满足上,激励效果也相应的表现在员工的创新决策、组织士气、企业文化等大的方面上。基层组织是组织工作的执行层,创新的成分减少,更需要刻苦认真的实干家,涉及的问题也多是组织局部的、具体的、程序性的问题,所以这个层次的组 208 * [作者简介]李敏(1981-),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 姚莹莹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对吸引、保留、培养员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然而,只有提升员工满意度与凝聚力并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激励行为才是有效激励,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分析了影响员工满意的因素,是有效激励的典范。 关键词有效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1引言 有效激励是指某一组织实施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有效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整体战斗力的激励行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 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员工的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目的。然而,面对不同的员工、工作性质、环境特点等,影响员工行为的激励方法也不同。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激发其潜能并提升员工凝聚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员工满意的目标而言的。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赫茨伯格的理论关注员工需求,使员工满意,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

著名管理思想激励—保健因素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激励——保健因素和“踢一脚”的激励 方式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与马斯洛、麦格雷戈同被视为20世纪5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赫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巨大声望,一方面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职务丰富化”理论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 【思想概述】 赫茨伯格的管理思想在人际关系学派无疑又是一座丰碑。 所谓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是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工作的环境因素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不满。 赫茨伯格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管理选择:效率人性》、《工作与人性》等。他还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员工》等100多篇学术论文。 【背景故事】 赫茨伯格,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他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被派往解放后的达成豪集中营。事实证明,这一经历使他受受益匪浅。反回美国后,赫茨伯格在匹茨堡大学学习获得更深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赫茨柏格现任犹他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在美国和其他30多个国家,曾多次被聘为高级咨询人员和管理教育专家。 【思想精要】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20世纪50年代末,赫茨柏格在担任匹兹堡心理学服务中心主任一职时,承担了研究人 们工作态度的任务。赫茨柏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试验研究,目的是验证下述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性质不同的需求,即作为动物需求免除痛苦和作为人需求在精神上不断发展。试验研究的对象是美国匹茨堡地区各行各业的200名不程师和会计师,研究人员对他们逐

个 进行面谈,调查了解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通过对这些工程师、会计师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赫茨柏格在1966年《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首次提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指的是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如成就、赞赏、职业满意感、工作的本身、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等。满意因素如能得到满足,可以激励个人或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赫茨柏格观察到,如果这些因素低于员工认为可以接受的标准,员工对工作将感到不满。不满意因素包括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薪福利、地位与安全、个人生活等。在实践中,员工的不满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改善这些情况,就能消除不满,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个人有更好地表现或提高劳动热情。一切涉及人的两种不同需求:一种需求来自人的动物本能,是一种低御环境压力的内在动力,比如基本的生理需求,即取得成就的能力,以及通过成就来体验精神上的满意。 “满意因素”和“不满因素”有着明显的区别。 “满意因素”即导致满意的因素多来自于工作任务本身,对于工作来说内在的,这是适合人的心理成长因素。“不满因素”即导致不满意的因素则多来自于周围环境,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都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的需求,都是质量越高(或数量越多)越好。但“不满因素”与环境条件相关,作用是预防出现不满,所以又称“保健因素”。而“满意因素”可以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做出成绩的干劲,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常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没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员工满意的结果。 “不满意因素”即“保健因素”的满足对员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正如赫茨伯格所说:“保健因素排除了人类环境中破坏健康的危险,它所起的作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7章 激励

一、教学要点 1、解释激励过程。 2、卢因的力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4、需要的性质。 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6、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7、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8、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的基本内容。 9、四种激励方法的基本内涵。 10、关键名词:激励、力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管理的激励职能就是研究如何根据规律性来提高人的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3.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__________,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___________。 4.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把人看作是在一个力场上活动的,力场内并存着________和__________,人的行为便是场内诸力作用的产物。 6.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7. 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9.安全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小类,即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和对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 10.需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11.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____________、从而需要的_________是可以改变的。 12.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____________,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________。 13.期望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 14.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标准是员工个人的_________,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 15.____________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16.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_________比较和_________比较。 17.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的函数。 18.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指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__________,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__________和受到奖励的__________的影响。 (二)选择题 1.提出力场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2.提出公平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3.提出期望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4.激励理论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A.力场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权变理论 D.公平理论 E.期望理论 5. 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感情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6.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下述________________三种联系的判断。 A.努力-绩效 B.努力-奖赏 C. 奖赏-个人目标 D.绩效-奖赏 E.绩效-个人目标

基于激励理论的建设项目团队激励效果分析

基于激励理论的建设项目团队激励效果分析 根据中外激励理论和我国建筑行业项目的特点,可假设: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结合、尊重和沟通、表扬和鼓励、授权和扩大工作范围、报酬、例外处理、老中青结合、提高能力及丰富经验和知识、强迫和威胁这9个要素对团队激励效果有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也得出除老中青结合外的其他8个要素与团队激励效果紧密相关的结论。 团队是具有互补技能的几个人,他们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目标,采用一致的工作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负有共同的责任。而建设项目团队(本文所研究的建设项目团队着重指项目实施方而不是项目业主方)也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建设项目目标,通过明确分工与合作,为适应项目的实施,运用项目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等管理手段并承担共同责任的团队。尽管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但是,项目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一个有效工作的团队。所以,建设项目团队有效协作至关重要,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建设项目团队的激励程度,如果激励程度高,项目目标会顺利得以实现,否则就会出现更高成本、质量下降、工期拖延等不利后果。目前对于团队激励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企业,如Christopher P.Adams运用企业与团队成员建立最优化激励合同模型来激励成员付出努力;Robert J.Oxoby根据企业团队中成员身份特征、认知等差异对团队成员采取有效激励措施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绩效;Anil Arya等运用激励契约,同时通过测定团队业绩采取奖惩手段来激励团队成员;赵伟等运用激励理论,从成员风险意识、激励类型、工作方式、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团队激励机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励机制对成员行为的影响问题;葛其荣认为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和群体的结构化程度是影响群体激励的两个方面,据此提出了四类群体的激励策略和点面组合激励理论及其应用要点。而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团队激励的文献,如高坚梁结合项目团队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具体特点,运用参与激励、信息激励、知识激励等方式提高项目团队的绩效;张红等研究在敏捷制造环境下分布式团队组织(项目团队)激励与传统组织的差异,并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采取新型的解雇制度等方法来激励团队。研究企业团队成员激励的文献较多,而具体研究建设项目团队激励的文献很少。由于建设项目在如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项目建设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都与项目团队的激励效果有关,因此,进一步研究有关建设项目团队激励问题,一方面可以拓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中外激励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的激励而非团队的激励)的激励要素中挖掘出影响建设项目团队激励效果的真正要素,结合建筑行业项目的特点,提出通常主观上认为的激励要素对项目团队激励效果的相关假设,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对相关假设予以验证,从而给出影响项目团队激励效果(团队绩效、团队凝聚力、团队工作效率)的要素。期望这有利于对建设项目团队更好的管理,以顺利实现项目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