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产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河南省重要

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河南省抓住机遇,深

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纺织产

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棉纺织、化纤、针织、服装、家用

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相对齐全且具有一定规

模的现代产业体系。不过,近年来因为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日

趋激烈和国内土地、能源、原材料、工资等要素价格的上升,以及人

民币持续升值、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河南

省纺织产业面临很大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河南省纺织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加快河

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优化产业结构、促

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政策、劳动力、资源、产业基础、区位和交通等方面。

1.政策支持。纺织产业作为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历来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更是高

度重视纺织产业的发展,把其列为全省6大优势产业之一和构建现代

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产业;在河南省确定的第一批175个产业集聚区中,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就有30多个;金融危机后,为加快河南

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

划的通知》,2008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

兴规划》,根据规划编制了《纺织服装产业近期提升计划》,为纺织

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了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很多市、县(区)把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持续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政府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产业

发展专项资金,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的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

2.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

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对用工成本也有较高要求。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

口大省,有1亿多人口,其中80%为农村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用工成本低,而且很多是纺织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这就为河南省纺织

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明显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

河南省纺织产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纺

织产业快速发展很大水准上得益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劳动

力成本,是现阶段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河

南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沿海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转移的

一个重要优势。当然,劳动力成本是动态的,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周边

市场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其低成本优势会逐渐消失;但就现

阶段来说,我们应该抓住这一优势,促进河南省纺织产业快速发展。

3.原料、能源等资源充足。河南省棉花资源丰富,拥有全国优质棉

重要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棉花质量好,一般都

在3级以上,棉花产量在全国仅次于新疆和山东,居于第三位。河南

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两纱两布”生产基地和出口大省,还是全国重

要的麻类、蚕丝、羊毛生产基地,化纤原料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规模。1

显著的原料优势,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原料基础,在

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河南省不仅原

料资源丰富,而且电力等能源供给充足。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在电力要素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沿

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另外,土地资源、交通及市场资源等方

面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4.良好的产业基础。河南是我国的老纺织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产

业基础。其中,棉纺织工业是河南最早发展的规模工业之一,具有相

当大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目前棉纺织成为河南省传统的优势产业和重

要的民生产业,2008年纱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4.19%,在全国排第3

位,布产量占全国的4%,在全国排第8位。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

总产值就达776亿元,占全省纺织的60%。2近年来化纤工业后来居上,呈上升势头,现已仅次于棉纺行业,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第二大子行业。目前,河南省纺织工业已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基本齐全

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素质持续提升。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出现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5.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省位于连接东、中、西三大地带

的中部腹地,东邻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阔富饶的西部地区,南接华

南地区,北连华北、东北地区,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优越区位。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

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河南省不仅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

要枢纽,也是东部向西部进行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战略

转移的重要枢纽。在目前东部加速产业升级、西部继续实施大开发和

中部继续加快崛起的形势下,优越的区位便于河南省承接东部沿海地

区纺织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有利于将中西部地区发展成为河南的

潜在市场,有利于纺织产业低成本覆盖中原市场及全国市场。河南省

是全国举重轻重的公里、铁路、航空、通讯枢纽。河南省公路交通发达,全国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在省内交汇,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全国

首位。河南省地处全国铁路网中心,“三横五纵”的铁路网络在省内

交汇,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省民航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

全省共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信阳机场也在施工中。河南省公用电信网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八纵八横”有“三纵三横”途径河南省。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增强河

南省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实施开放型经济。

二、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在推进中,还面临一些障碍,如技术水

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名牌、产业集聚水准不高、产业链不完整等。河南省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仍有很长的一段

路要走。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际经验表明,企业的研发费用(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

先进国家和地区纺织企业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之间。

3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真正投入于研发的费用占的比例不到1%。河南

省纺织服装产业只有少数大企业拥有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比较强的技术

开发力量,全省约有90%纺织服装企业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不具备研发条件。因为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同时与科研院所、

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意向不强,造成企业既缺少内部技术来源,又缺

少外部技术支持,导致河南省大多数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普遍较弱。河南省纺织服装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尤其是新纤维的研

发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功能性面料的研发与国外同行相比存有

明显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并导致很

多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薄利多销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企业总体效

益较低。另外,河南省很多纺织服装企业向来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生产

设备,通过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来获取新技术。因为重引进、轻

管理而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很多纺织服装企

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工艺技术上长期处于仿造追

随状态。

2.自主品牌和名牌缺乏。长期以来,河南省纺织服装产品以中低档

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尤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很多企业

只能走贴牌生产之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因为缺乏品牌,很多企业

长期囿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虽然河南纺织产业先

后创出了“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卧龙”牌、

“白马”牌棉纱和棉布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纺织品品牌和梦舒雅、娅

丽达、渡森、太可思等服装品牌,但与沿海纺织产业发达省份相比,

名牌产品太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缺

乏自主品牌和名牌将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集聚水准不高。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

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集群效应来看,

集群化水准并不高。群内企业在业务上的关联度并不强,在大企业与

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有一定水准的各自为政,

甚至是恶性竞争。4从所处的价值链体系看,整个集群仅仅处于生产制造这一价值链的低端,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另外,集群内的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4.产业链不完整。目前,河南省纺织产业链不完整的突出表现是印

染业发展严重不足,印染业发展不足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

一大瓶颈。因为印染环节的缺失,造成了河南省生产的胚布不得不卖

到省外,而河南省生产服装所需要的面料又不得不到省外购买。虽然

郑州女裤占据全国同行业的半壁江山,但生产女裤的布料多来自江浙

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郑州纺织厂生产的大都是白坯布,需要到南方进

行染整后才能作为服装业的原料。据了解,河南省生产的纱、布等产

品有70%销往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而这些纱、布等产品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深加工成面料后,又被河南省的服装企业从南方

买回来,这一进一出不仅大大增加了服装企业的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也制约了河南省纺织产业的发展。

5.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装备水平落后。总体上看,河南省纺

织服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特别是织布、毛巾织造、毛线、服装加工、羊绒加工和羊毛衫加工等行业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资

本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品种受限制,产品研发能力几乎没有。

因为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民营企业的

背景,使得这些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企业扩大规模

多依靠自身积累,慢慢发展,这大大制约了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因为

没有太多的资金投放在新产品的开发、技术升级和更新设备上,纺织

品服装档次普遍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模仿、抄袭成为企

业款式设计的主要途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

装备水平近年虽然有了一定水准的提升,但与上海、江苏、山东、浙

江等纺织产业发达省份相比,纺织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尤其

是县域纺织企业装备水平更低。目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机电一体化和

智能化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棉纺织产业新型纺纱、先

进紧密纺、自动络筒等新型织机比例不高;传统的服装生产方式和落后

的缝制、后处理设备仍在中、小型企业延续使用,服装CAP/CAM辅助

系统的使用比例还很小,导致河南纺织产品质量也相对应落后于发达

地区。

6.经营水平较低。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企

业大多是由家族式作坊发展而来,技术、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信息化

水准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多为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

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缺乏分拨、物流、销售、售后服务、品

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的运作能力。在经营上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和

简单的模仿进行市场竞争,造成企业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很多民营

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后,多

数继续沿用家庭作坊式管理,没有向现代管理制度转变。因为管理模

式较为落后,很多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内部即使进行了某些改革,

最终也会因为家族式管理引起问题而付诸东流,从而整体上影响企业

的发展进程。经营观念落后和管理水平较低,是河南省中小纺织服装

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筹资困难。目前,河南省大多

数纺织服装企业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民营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资产规

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成功率较低。虽然民营

企业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但因为历史和现实因素,中小纺织服装民

营企业得到政府支持也相对较少。因为外部融资困难,中小纺织服装

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

金做后盾,因为资金不足,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

模和进行技术改造。资金问题已成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加快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消除河南省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作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河南省纺织产业处

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因为财力相对雄厚,除了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

品设计中心外,还应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提升研发费用占纺织企业

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

产品,提升新产品产值占纺织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强与高校和科研院

所的合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一批能掌握纺织

产业时代脉搏的设计人才;注重高级技工的培养工作,特别是提升生产

一线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中小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因为财

力有限,政府应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中介技术机构,

特别在中小企业较集中地区,建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的区

域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使之为行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

技术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设计、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同时,

行业技术中心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创新乏力问题,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

形成技术支撑。在技术创新模式上,因为目前河南省纺织服装行业以

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缺乏雄厚的资金,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

难以进行独立研发。因此,采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大多数民营纺

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选择。

2.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塑造企业形

象和知名度的基石。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高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显

得尤为重要。纺织服装品牌缺失是河南省纺织产业的软肋。因此,河

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要重

点把握以下几点:(1)确保纺织服装产品质量。质量是创建企业品牌的

关键。为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加快高级人才引进,逐步向国际技术标

准靠拢,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

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提升产品质量。同时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

出现,增加产品的可信度。(2)增强品牌营销力度。纺织服装企业应积

极参加各种纺织品服装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运用各种媒体展示

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加大自主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在国内

外的知名度,同时增强与国内主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等商业流通领

域的合作。(3)注重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树立纺织服装企

业形象,创建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4)力争得到政

府的支持。品牌的创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鼓励一批具有优势的生产型企业向品牌运营商转型,培

育一批优势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提升品牌

管理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5同时要强化区域品牌

建设,发挥大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3.增强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纺织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很多地区就是靠走产业集

群化道路带动了当地纺织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加快河南省纺织产

业集群的建设有利于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根据河南省经

济发展和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须采取

以下对策:(1)加大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纺织工业园区是纺织产业集群

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此,政府应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

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园区集聚,提升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2)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争创或嫁接世界名牌,提升产业品位。(3)鼓励中小企业根据自身

优势和特点,联合协作,引导中小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

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络。

6(4)政府应增强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作用,在技术改进、

土地政策、城市规划、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适当的扶持。目前,县域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纺织工业的主体。各市县要根据各

自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域,通过政

策和规划的合理引导,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真正以产业集聚提升竞

争力。

4.大力发展印染业,完善纺织产业链。要克服印染业对河南省纺织

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政府应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环境容量,支持纺

织产业集聚多的郑州、新乡、南阳、安阳、许昌等地建设规模大、装

备水平高的印染项目,突破产业链瓶颈制约,形成服装的面料供应基地。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织造、印染等重大项

目给予支持,大力推动印染高水平发展;重点开发散纤维染色、纱线染

色产品,积极推广涂料染色、数码印花、转移印花等产品。同时,要

加快纺织类印染企业的发展速度,积极引入印染企业。因为印染业是

污染性产业,政府要科学审慎地解决环保要求和发展印染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染整工业园区。

5.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时期有利于节约内

部管理成本和提升经营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仍停留

在自家人管理的层面上,就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才

流失,从而影响企业中长期的发展,这是因为家族式管理具有其与生

俱来的对外排斥性和对外部的不信任性,因此,难以建立有效的人才

引进机制。同时,家族式管理难以形成广泛的企业凝聚力和包容性很

强的企业文化。因此,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业,亟须转变自身

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确定合理薪酬,积

极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引进优

秀的管理人才,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管

理转变。

6.积极承接国内外纺织产业转移。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沿

海土地、电力和劳动力成本等大幅上升,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沿海

发达省份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因此,沿海纺织服装

强省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国外纺织产业出于成本等

因素的考虑,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加速。河南省位居我国中部,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良好,资源、能源丰富,拥有庞

大熟练的纺织产业人员;河南省也是我国东西经济过渡地带,是沿海经

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河

南省应抓住这次产业转移机遇,依靠这些优势,积极主动引进沿海、

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产业发展。以

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沿海发达省

份纺织产业向省内转移。重点增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物流

企业、商贸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大品牌、大企业和大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7.大力发展生态纺织品。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于纺织品的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人的环保意识和对自身安全保护的意识也在持续增强,采用环保工艺、使用绿色面料生产的纺织品服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为适应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纺织产业,持续开发具有绿色环保功能的生态纺织产品。提升环保技术和相关产品标准,积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对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现有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改良。加大对染整、化纤等行业的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做到稳定达标排放。7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出台相对应的生产与产品标准,积极倡导发展绿色产业,使生产绿色纺织品成为纺织产业的新增长点,使绿色纺织品真正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中。

8.拓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克服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偏见,为河南省纺织产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对那些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产品有市场、但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纺织服装企业,允许将其到期的贷款适当延期,放宽贷款呆账核销条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对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针对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大多数银行不太愿意提供贷款现象,政府应该作为主要担保人,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担保力度,增加风险信用担保比例,确保有发展潜力的纺织服装企业的资金需求。政府应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技术革新并为其提供部分技改贴息,建立纺织服装研究专项基金。同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

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工业。2009年,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16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88.2亿元,同比增长3.64%。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扶持政策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市纺织服装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当前,破解纺织服装产业困局的有效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一、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进行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产业体系完备。目前,云州市已经形成了从上游的茧丝、化纤制造,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等行业以及相配套的纺织机械、染料化工、电子商务、专业销售市场和专业特色街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极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武林路、丝绸城、四季青市场以及位于云州九堡的集服装研发、信息发布、展销展示等新型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中国纺织网、丝绸网、中国女装网以及云州丝绸与女装网等专业纺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云州市服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国116时尚设计创意园等纺织行业平台,以及全国丝绸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为云州纺织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

环境。 2.行业龙头竞争优势明显。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云州服装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同时还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注重技术创新,将纳米技术、数码印花、提花等新技术应用到产品的开发研制当中,目前已获得53项专利,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丝绸企业。浙江恒逸集团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化纤行业排名第一,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三元控股集团生产的导电布是国内EMC材料的第一品牌,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3.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州纺织行业先后出现了余杭家纺产业集群、萧山化纤集群、桐庐针织产业群等大型产业集群,其中萧山党山镇和衙前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化纤织造名城”和“中国化纤名镇”,萧山化纤集群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基地之一;桐庐横村镇也被授予“中国针织名镇”。在集群效应的辐射下,萧山女装产业园、余杭女装产业集群、江干女装产业园也纷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女装产业集聚区,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设计力量薄弱,研发投入少,产品功能和质量创新、技术创新、时尚创新等相对滞后,缺乏新技术推广培训机制,行政引导力度不大,质量监督和知识产权保障措施不具体,因此产品附加值优势不明显。 2.管理水平落后。从总体上看,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管理水平依

互联网发展计划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思路研究

发展互联网经济思路研究 互联网正在经历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并加速向物联网发展的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不断。在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就互联网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开展研究,不仅是应对困难挑战破解转型瓶颈的需要,更是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升级先机的需要。本文从互联网经济的概念、特点、发展趋势、对行业的影响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开展研究,供决策参考。 一、互联网经济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 1、互联网经济的内涵 互联网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式发展。 2、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全球化、全天候、虚拟性、以及边际收益递增等特征。互联网经济源于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具有与传统产业模式不同的发展特点。 一是用户第一。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被大量缩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得市场信息能够高效、准确地反馈。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比价和讨论,因此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有话

语权,这加剧了生产者间的竞争,使生产者从成本控制转向用户至上,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二是免费的信息和服务。互联网经济的诞生催生出数字时代的“免费”商业模式。免费网络工具或网络服务在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大量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免费信息资源,“免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数千年来的等价交换法则,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它愈来愈成为“免费经济”的代名词。 三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性。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是融合与竞争的统一,在这个竞争与融合的反复博弈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被“电子商务化”,并最终完成价值链的重构。如美国梅西百货充分利用互联网,针对美国网民越来越习惯于手机搜索附近商场和在家上网下单的特点,梅西百货整合线上线下以及移动终端的资源,推行“全渠道战略”,引导消费者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商品,使其近三年期间其市值和销售规模连续增长。 3、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接入手段日益丰富便捷、3G、移动终端快速普及以及4G牌照的发放,移动应用和服务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互联网经济发展正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网络用户规模和网络应用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互联网网民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44%,共5.9亿人,移动互联网网民更是超过50%,达到6.9亿。网民对网络应用的使用更为深入,即时通信使用率继续攀升;商务类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六)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 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六)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正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旧动能转换 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上均不对 2.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导向有待提高。与(二十国)集团相比,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比例为25.80%,在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排在前列,与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答案正确 十八国 二十国 二十一国 二十三国 3.(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数有较大增长,明显的新开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较快,2015年新增企业法人单位数达218162个,而2006年新增的企业法人数仅有70353个,2015年是2006年

的3倍多,创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答案正确 2006 2007 2008 2009 4.我国传统政府监管主要是依据(行业特征)设立,但“互联网+”经济下产业边界模糊,导致原有监管模式出现“要么多头监管,要么不知道谁来监管”。答案正确 行业特征 群众观点 政府通知 现有模式 5.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一带一路”贸易中,(民营企业)也是主力军,出口额占比始终保持最高且逐年上升。答案正确 个体户 国企 事业单位 民营企业 6.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7900家,比上年增长5.0%。答案错误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1、什么是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型民营企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内容的话比如是技术升级、管理与服务升级、产业升级等等。 2、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那么,制造企业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来实现转型升级呢?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我想知道:两化融合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两化融合?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 两化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很多,比如:盈利模式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及运营模式的转型。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产品创新能力、财务能力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选择符合自己的转型模式。近期IBM和e-works就制造业如何转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参与企业众多,详细内容请百度:制造业成功转型经验研讨

传统批发市场业态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摘要:多年以来,广州商贸的集聚力和开放兼容特质,使其形成了以布匹、茶叶、鲜花为代表的一系列专业批发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交易信息逐步透明,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如何迁移、改造、扩张、升级批发市场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广州致力于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本文以广州现有专业批发市场的商业集聚效应为出发点,从创新、要素市场、文化引导、集聚与辐射的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批发市场转型新兴产业 一、批发、市场及城市的发展 (一)批发与市场 “批发”是连接生产和终端消费间的一个关键性流通环节,它可以称之为b to b,是与零售相对应的一个商业概念。它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不同的层次,如经销、经纪代理、大宗商品交易、一级批发、二级批发等等。 “市场”的含义更加复杂和丰富。最初,市场是一个空间集聚的概念,即所谓的集市,它自秦朝就已经开市;然后,“市”逐步扩展为“城”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所谓的“城市”,没有市不能称之为城。如今,市场更多的是交易的概念,包括机制、规则、过程等丰富的内涵,是竞价的过程。当然,物理的、有形的市一直存在,但它只是交易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已。 自古以来,批发作为一个好生意长盛不衰,与零售商相比,批发商是较为富有的人群。一般来讲,能够形成批发集聚的城市都是富有的地区:伦敦、巴黎、纽约这些国际大都市,无一不是批发之都。由于批发本身涉及寻找交易对象、寻找交易价格、支付、交割、纠纷处理等环节和过程,它必然需要法律、行政、物流、金融、资讯、媒体、文化等社会各个部门通力支持才能完成。因此,批发的发展必然会拉动对律师、评估、鉴定、检测、报关、税务、广告等中介机构的需求,进而提高对商场、写字楼、会议室、展览厅、酒店等高端商业物业和服务的需求。可见,批发的集聚以及由此引发的中介服务的集聚是现代商业城市的皇冠,它产生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流都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商业资源。 (二)批发与城市的发展 一个城市,因为“市”在“城”这个地方发展而使城市要素集聚、兴旺发达,许多城市都因为“市”的蓬勃发展而成为“城”的名片,如提到“义乌”就会想到“小商品批发城”。2000多年来,广州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贸易发展史,提到“广州”二字就会让人马上联想到“十三行”、“贸易”、“生意”、“批发市场”等等商业繁华的词汇。对于广州而言,商业是她的灵魂、是生命的具体呈现形式。2014年,广州市政府发布了穗府(2014)7号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产业对接,实施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展贸交易平台的必要性。 二、专业批发市场及广州专业批发市场集群的形成 (一)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批发业务被高度垄断在物资、商业、供销社这三个部门,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可以说,中国的计划经济主要体现在流通领域的批发环节,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也是从流通领域的批发环节开始的。首先是从紧缺物资批发“双轨制”开始,批发的商品包括食品副食品、轻工产品、中间原材料、基础原材料,一开始是从政府主管部门倒卖批文,随后是将批文变现为紧缺物资,最后是依托集市进行批发。随着改革的深入,产品愈来愈丰富,批发依托已经初步形成的集市形态逐步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为了尽量提高交易的效率,保障供应,批发在借助集市的形态的同时,同类商品的批发高度集聚,从而形成各种各样规模宏大的“专业”批发市场。 (二)专业批发市场集群在广州的形成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下是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XX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

纳税贡献不够大。XX—XX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XX年为例,XX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XX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

打造更动人“微笑曲线”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精选文档

打造更动人“微笑曲线”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恨布不成衣”一直是我县产业发展的一块心病,为人作嫁衣” (指贴牌生产)正是我县服装产业的真实现状,“自做品牌 衣”则是我县服装企业难以逾越的“龙门”。面对与期望相比总也长不快、长不大的服装产业,找出其中缘由,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县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绍兴县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绍兴县的服装企业起步早发展慢,现在还正常经营的最早设 立于1981年,但至1999年底还只有50家企业。2005?2008年间,县委县政府在柯北、柯西开发两个服装园区,四年间就发展了363 家服装企业。 我县服装产业的基本情况是: (一)总体数量不少,但规模不大 截至2010 年12 月底,全县共有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个体)2801 家,其中:内资企业2187家,注册资本196.19 亿元,外资企业177 家,注册资本11.34 亿美元,个体工商户437 家,注册资本2670 万元。全县注册资本在1000 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只有197家,占7%的比例。2010年11 月底止,全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95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96 亿元,同比增长12.5 %;实现销售收入 41.98 亿元,同比增长11.8 %;利润达到1.54 亿元,同比增长27.2 %,上缴税金1.16 亿元,同比增长6.4 %。

( 二) 产品出口较多,内销相对少 服装出口规模列全县第二位, 2010 年 11 月底止,服装出口 企业 403 家,实现出口额 3.4 亿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 4.7 %, 占服装销售总额的 55%。出口国家前五位是美国 8352 万美元、 南非 2930 万美元、巴西 1855 万美元、德国 1680 万美元、加拿 大 1443 万美元;出口前五位的服装企业是: 浙江朗莎尔维迪 1753 万美元、绍兴蕾笛笙纺服1511万美元、绍兴县名派进出口 XX 公 司1254万美元、绍兴市博亚服饰服饰 XX 公司1038万美元、绍 兴县诚熠纺织品XX 公司918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休闲类男 女装、衬衫、针织衫、西服等。 ( 三) 贴牌加工的多,自主品牌少 产自己开发的产品很少。 全县服装企业共注册商标 727 只,其中: 已有驰名商标 4 只,省著名商标 7 只,市著名商标 16 只,县著 名商标 6 只。有中国名牌 2 只( 恒柏西服、西裤 ) ,中 4 只,省级名牌 3 只,市级名牌 7 只,主要龙头企业有恒柏、华 联、朗莎尔维迪制衣等。据统计,我县的服装业商标使用率不到 50%,国家、省、市各级出口品牌企业累计 10 家,即使是商务 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恒柏西服”, 自主品牌出口仍只 占小部分。 而在国内销售市场上, 我县服装品牌知名度高的寥寥 无几。 二、服装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 我县的服装企业大多是为定单商贴牌加工, 以自己的商标生 国免检产品

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分作业

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满分作业 1.佛山陶瓷业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最完善的产业集群地。 2.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三要素。 3.旧动能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侧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旧动能在传统经 学特别是凯恩斯经济学里面有系统的阐述,大家也都很熟悉。过去多年来,中 经济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增长,尤其是投资。现在这“三驾马车 都遇到了新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大规模的要素的粗放投入,这包括 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资源能源投入以及环境方面的投人。这种粗放投入现在看 来也是比较旧的动能 第三个方面是GDP导向的考核制度。包括我们长期以来以CDP、工业增 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为主的一套干部考核体

系。通过这样一套考 核体系来引导GDP或者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旧动能 所以,我们把旧动能概括为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大规模的要素投入、CDP 导向的考核制度等三方面。 4.从发展阶段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推动经济平 稳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或者以电气化、石油、汽车为标志。 6.在电磁理论出现之前,技术的发展大致是遵循技术—理论—技术的循环路径。 7.当前,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未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定发展阶段。驱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只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两大部门。 8.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 error)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初,他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 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 9.新技术革命给生产带来的变化 第一是生产方式变革。

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初步建立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8个行业为支柱的优势产业体系,为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以下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开展技术改造企业达到9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 9%,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达到600家,产品技术含量国内领先,技术出口占产品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成10个左右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打造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2-3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以上;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节能技术进一步应用,“十二五”优势传统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 到2020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2%,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达5家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以上。广东成为引领全国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全球传统产业研发、设计、制造、采购和营销的中心之一。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核心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更新、信息技术应用、品质提升、工业设计等主要环节的升级突破。制定发布《广东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鼓励传统产业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等产品进口,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关税,以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方案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为切实抓好某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开发创新工作,围绕“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要求,优化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产品特色、资源集约、绿色高效发展园区,结合某地产业园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十百千万计划”安排部署,以深化园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工业团区位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告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产业聚集、要素集成、土地集约、科技引领、体制创新等方面重要作用,依托工业园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增长极核,以转型促升级、以整合增动力、以调整提质量,全面推动某地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轻工、特色食品、石材、能源化工等产业,力争到2022年末园区现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入驻企业5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占60%以上。完成税收20亿元以上,期末从业人员20000人以上。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显

著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领园区发展 明确战略定位,实施有效管理,做到产业功能和区域功能的有机协调,充分依托已建的石博大道和拟建设的普木丁大道,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拓展园区连片集聚发展潜力,全力打造大道工业轴带。并按照“一区四园”布局思路,促进园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园区空间发展格局。 (二)强化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包括园区路网、污水处理、管线、供水供电供气设备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实现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 1.强力推进园区路网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整合资金,推动某地支线路网建设,推动园区核心区土地利用价值。逐步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推动园区路网整体配套发展。 2.加快推动园区供气项目建设,确保企业用气保障。当前的环保要求对燃煤锅炉进行限批限建,建设供热项目及热力蒸汽管网,补齐园区蒸汽供给短板,拓展园区开发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和企业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的有效措施。 3.加大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力度,筑巢引凤。推进某地6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并整合园区区域土地,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打造某地创新创业孵化园,以便高效利用

(完整版)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莞市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东委发[2009]7号 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09年4月16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方向以及主要措施。 一、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30年来东莞走的是一条典型的传统发展道路,尤其是集粗放型增长与外源型主导为一体的产业结构,带来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难以为继的突出问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核心任务,今天不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加深,东莞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凸显,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客观上带来了市场优胜劣汰的机会,利用时机重新洗牌,就能越洗越强。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团的讲话精神,强化机会意识,抓住国家政策更加有利、国际原材料大幅下跌和企业转型升级主动性更强、空间更大的时机,发挥我市软硬实力较为

雄厚的优势,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下大气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努力稳定加工贸易的增长,着力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再创竞争新优势,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又为今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全市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从而实现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目标。 二、全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为指引,以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决策部署为工作重点,以产业规划统领结构调整,以帮扶重点企业夯实产业基础,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链延伸,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关键缺失项目招商,稳步推进低附加值项目有序转移,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双转型。 目标要求: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10 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三次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 集群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我国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作为行业发展的先行军,这五个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卓有成效。同时,在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县、区、镇区域,他们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作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和发扬。 目标瞄准四个“一批” 过去的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在逆势中谋发展,完成销售收入8329亿元,纺织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额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1—8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和%,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3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2个。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20%,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销售产值5600亿元,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的70%,上缴税金超过200亿元。 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一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时机。如常熟古里的波司登、太仓市的雅鹿、太仓沙溪的利泰、吴江盛泽的恒力、张家港塘桥的华芳、东渡,江阴的阳光、海澜等,这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企、名牌、名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集群以企业集聚为基础,加速形成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形成了地方品牌、省名牌、中国名牌以至中国世界名牌梯度发展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至2009年底,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个,江苏名牌300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的品牌就占其中80%以上。同时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常州湖塘镇、张家港塘桥镇、吴江盛泽镇、常熟古里镇、梅李镇、江阴顾山镇组织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出击,以参与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名镇的形象。今年新推出的南京高淳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苏州临湖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也通过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台,组织重点企业集体亮相,进行新兴区域品牌的塑造。

关于推动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推动义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度暴露出了中国产业发展的短板,产品附加值不高、主要依靠低价劳动力获得利润的外销模式遭遇了重创。技术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重重障碍,也使中国的产业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中国必须要改变简单、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保障产业实现持续发展。 一、当前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 21 世纪以来 , 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就增长速度来说,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 ,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 , 第三产业则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 , 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就就业比重来说,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 ,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 ,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 到 2012年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 , 第一产业占 GDP 比重为 10.7%;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为 34.2%;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为 45.1%。这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 , 而服务业相 当落后。在发达国家, GDP 构成情况一般如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超过 5%,第二 产业不超过 3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 , 为 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 ,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还很大。 随着近年来,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西部地区崛起、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挤压下,义乌传统产业整体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义乌经济再发展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 以贸易集群和专业市场为特色的义乌经济发展迅速, 2012年的人均 GDP 为 6326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已突破一万美元。商贸业是义乌经济的主体,而传统产业又占相当高的比重。当前, 义乌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但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困扰着海南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海南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海洋渔业、海洋植物资源,但海南省海洋渔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很低;海南省发展羊牛畜牧业潜力巨大,但总体发展水平离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海南畜牧业”的目标还很远;海南在热带经济作物、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生产和南繁育种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耕作技术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第三产业根基薄弱,关键性的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海南省产业转型路径 海南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应将工作重点放到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上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

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低耗低排的绿色发展道路。 农业转型路径: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应从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土地流转以及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考虑。要加快产业融合,以第一产业为主体,将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使原本单一的农业变成集种植、加工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热带特色产业。这对促进产业集聚融合,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工业转型路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以海洋油气和深海生物资源的深加工工业和海洋生物制药业。服务业转型路径: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型发展互联网、康体、会展、休闲养生医疗旅游、保险、教育、现代金融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海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促进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需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海南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热带果蔬、热带花卉、南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工作方案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总体战略,围绕“实施五区九园六纵四横,建设美丽麻涌”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创新力量,全力加速科技培育步伐,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打造出要素齐备、机制完善、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总体布局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以科技及产业发展规律为指引,创新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撬动和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的投入水平,强力推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实施“科技麻涌”工程为着力点,加大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每年20xx0万元、三年6000万元”的产业升级扶持资金,以推进创新驱动“强基工程”、产业提升“振兴工程”、校企结合“活企工程”、创新平台“智富工程”和知识产权“倍增工程”五项工程为依托,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

量和效益上来,逐步建设完善“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确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科技促进内生增长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创新体系功能有效优化,创新资源有效集聚,科技产业金融有效融合;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建成以一批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将我镇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20xx—20xx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结构合理的特色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创新需求结构与创新产出结构相一致的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总量规模、质量效益的双跨越。20xx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9.27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54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家以上。 2、建成功能定位明晰的研发机构体系。镇内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重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

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

物联网技术促进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技术促进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来源:物联中国 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突破领域,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不仅是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对于传统企业,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集成至自身的产品中,以实现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产生更多市场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延伸产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研究相对较多,本文主要从农产品生产和物流、旅游等服务业领域,研究分析物联网技术对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影响和发展模式。 一、农产品生产智能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是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加强农产品生产职能管理,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应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农产品生产智能管理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使农业生产的精细化、远程化、虚拟化、自动化成为可能,实现农业相关信息资源的搜集、检测和分析,为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流通部门、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资源管理和决策支持服务。 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智能化培育控制。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农田、温室以和饲养场等的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精确地获取农产品信息,帮助农业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地锁定发生问题的位置,并根据参数变化适时调控诸如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等基础设施,确保农产品健康生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