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圆截面杆的扭转

外力与内力 || 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 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1.外力与内力

杆件扭转的受力特点是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作用有力偶(图2·2-1a).其变形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轴类构件常有扭转变形发生。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m通常是根据轴所传递的功率N和转速n(r/min)来计算。

当N的单位为千瓦(kW)时

当N的单位为马力(HP)时

扭转时的内力为扭矩T.用截面法求得。画出的内力图称为扭矩图(或T图).如图2·2-1b所示

图2·2-1 圆杆的扭转

2.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r p时.某横截面上任意C点(图2·2-2)的切应力公式为

式中T——C 点所在横截面上的扭矩

p——C点至圆心的距离

L p——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

图2·2-2 切应力分布

圆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r沿半径呈线性分布.其方向垂直于半径(图2·3-2)。模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在圆周各点上.其计算公式为

等截面杆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T max截面(危险截面)的圆周各点(危险点)上。其强度条件为

式中.[τ]为许用扭转切应力.与许用拉应力[σ]的关系为:[τ]=(0.5~0.6)[σ] (塑性材料)或[τ]=(0.5~0.6)[σ](脆性材料)

3.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在比弹性范围内.圆杆在扭矩T作用下.相中为L的两截面间相对扭转角为

式中G——材料的切变模量

单位扭转角公式为

式中GL p——抗扭刚度

圆杆上与杆轴距离为p外(图2·2-2)的切应变r为

圆杆表面处的最大切应变为

式中,r——圆杆的半径

等截面圆杆的最大单位扭转角.发生在T max一段内.其刚度条件为

式中,[θ]为圆杆的许用单位扭转角(°)/m

4.圆杆的非弹性扭转

讨论圆杆扭转时切应力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并进入塑性状态的情况。对于加工硬化材料.如果材料的应力-应变图为已知(图2·3-3a).则杆中任一点处的切应力r就可以确定。位于横截面边缘处应变为r max.其相应的切应力r max可以从应力-应变图求得。整个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图2·3-3b)与应力-应变图的形状相同。

使圆杆产生单位扭转角所必需的扭矩T.可根据静力学方程求得(见图2·2-3b)为

图2·2-3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

将式(2-2-10)代入式(2-2-13)得

式中 R max=rθ

根据式(2·2-14).可以得到T与θ的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确定对给定T值的θ和T max。

如果圆杆的材料具有明显的屈服极限r s.则可使应力-应变图理想化.如图2·2-4a所示.此材料弹塑性材料。此时.只要杆中最大应变小于r s时.杆就属于弹性的。当横截面边缘处的应变超过r s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如图2·2-4b所示.此图表明屈服开始于边缘.当应变增大时.屈服区例向里边发展。如果材料的屈服极限为r s .弹塑性边界为P S =C 时.则扭矩为

图2·2-4 理想弹塑性材料杆的扭转

式中d——圆杆的直径

当整个横截面都面到屈服时.其应力将接近均匀分布.如图2·3-4c所示.相应的扭矩为杆的塑性极限扭矩.其值为

当扭矩达到此值时.扭矩不再增加而杆将继续变形

杆中最初开始屈服时的弹性极限扭矩T s .由式(2·2-3)得

比较式(2-2-16)和式(2-2-17).可得塑性极限扭矩与弹性极限扭矩之比为

由此可知.杆中开始屈服后.只要扭矩增大三分之一.就将使杆达到极限承载能力。

非圆截面杆的抟转与薄膜比拟

等直杆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 薄膜比拟 || 非弹性扭转杆

非圆截面杆扭转时.其横截面将产生曲。横截面可以自由翘曲的扭转.称为自由扭转。此时.由于各截面的翘曲程度相同.故横截面收只在切而没有正奕力。例如.图2·2-5所示的工钢薄壁杆件.在两端作用一对

扭转偶矩.杆的两个翼缘将相对转动.但翼缘的轴线仍为直线.不发生弯曲变形.也不产生正。

图2·2-5 自由扭转

若由于约束或受力条件的限制.造成杆件各截面的翘曲程度不同时.则横截面上除有切应力外还有正应力。这种情况称为约束扭转。例如.图2·2-6a.所示的工字钢杆.一端固定.另一端作用扭转力偶矩。在固定端截面为平面.不能翘曲.但它限制了相邻截面的翘曲 .离固定越远.翘曲受到的限制也越小.到自由端变成了可以自由翘曲。由于相邻两截面的翘曲不同.则引起这两个截面间纵向纤维长度的改变.于是横截面上产生正应力。又如图2·2-6b抽示两端简支工字钢杆.在跨度中点截面上作用一个扭转力偶矩。两端铰支座不允许端截面绕杆轴旋转.但可自由翘曲。由于对称.跨度中点截面应保持为平面.离中点截面越远.翘曲越大。对于象工字钢、槽钢等薄壁杆件.在约束扭转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往往很大刚愎自用厍以考虑。但对于一些袂体杆件.如截面为矩形、椭圆形等杆件.因约束扭转而引起的正应力数值很小.可忽略不计。

图2·2-6 约束扭转

1.等直杆扭转时的应力与变形

具有任意形状的无限长等截面直杆.在绕扭转时.在与Z轴正交的截面上.要产生切应力rxz 和 rxz (图2·2-7)。为了确定应力和变形.设应力函数φ (X.Y).使其满足下列各式.即

φs=C1(对单联域截面.可取C1=0)

式中C、C1——常数

φs——沿截面周边上的φ值

AI——多联域时各孔的面积.单联域时.AI=0

切应力和应力函数的关系为

等直杆扭转时最大切应力为

单位长度扭转角为

式中.Jk 、 Wk为截面抗几何特性.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

图2·2-7 等值杆的扭转

对于任意实体截面(参见表2-2-2 任意实心截面的Jk公式).最大切应力位于或非常接近于最大内切圆与边界的切点之一(除非在边界的其他点上有引起很高局部应力的尖锐凹角).以及位于边界曲率代数值为最小的点上。对于凸面 .边界曲率为正:对于凹面.边界曲率为负(图2·2-8)。最大切应力可近似地用下式计算.即

图2·2-8 任意实体截面

式中的C分下列两种情形求得:

(1)在曲率为正(截面边界是直或凸的)的点上

式中D——最大内切圆直径

r——该点上的边界曲率半径(此时为正)

A——截面面积

(2)在曲率为负(截面边界是凹的)的点上

式中.ψ为边界切线绕过凹部时所转过的角度.(见图2-2-8).其单位为弧度(这里的r为负)而D、r和A 的含义同前。

一些任意实体截面的Jh值.见表2-2-2 任意实心截面的Jk公式

2.薄膜比拟

应用薄膜理论与弹性扭转理论的数学相似性.通过实验确定扭转切应力是比较方便的。用一块均匀薄膜.张在与截面相似的边界上.然后从薄膜的一侧施加微小的气体压力.使薄膜鼓成曲面.如图2-2-9所示。该曲面与扭转切应力等有着下述关系.即

图2-2-9 薄膜比拟

(1)薄膜曲面上任一点的斜率.与截面相应点的扭转切应力的大小成正比。

(2)曲面的等高线即这切应力线

(3)薄腊鼓起的体积的两倍相当于扭矩。

由薄膜比拟可知.一般情况下切应力分布有的规律为

(1)实心轴最大扭转切应力.必发生在外周边上.且在最大内切圆切点或其附近.或有凹角处。

(2)内外周边上的切应力都是沿周边切线方向作用。

(3)在凸角的顶点上切应力为零。

3.非弹性扭转杆

当杆的一部分材料的应力超过弹性极限而产生塑性变形时.即在弹塑性变形情况下.如仍引用与前一

节情况相同应力函数 .则对于非硬化材料.在塑性区域要满足。

由上式可知.在塑性区域内.φ曲面斜率为一常数。在弹塑性区的交界处.φ 是连续的。

当达到极限状态即发生全面塑性变形时.则可由截面边界上筑起具有等倾角为rs 的“屋顶”(自然倾斜表面即砂堆比拟法)。由该“屋顶”与底面所围成的体积即等于塑性极限扭矩的一半。

例如.图2-2-10所示边长这2a的方形截面.其应力函数是高为ars 的角锥体。当发生全面塑性变形时.其极限扭矩的一半等于角锥体的体积.其大小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的1/3。因此可得

图2-2-10 方形截面的全塑性应力函数曲面

表2-2-3 常用截面的θs、Ts、Tp和Tp/Ts列出了几种常用的塑性极限扭矩.并与弹性极限扭矩进行比较。由表看出.若使屈服扩展至整个截面.则杆件的承载能力将大大提高。

表2-2-4 常用组合截面的Tp列出了某些常用组合截面的塑性极限扭矩近似公式。表中末列出弹性极限据矩.是因为凹角处很高的应力集中系数对初始屈服有影响。

计算空心截面扭杆的塑性极限扭矩时.对于等壁厚的空心扭杆.其极限据矩Tp等于具有外截面边界的实心扭杆的极限扭矩Tps 减去与空心内截面的实心扭杆的极限扭矩 MpH 即

薄壁截面杆的自由扭转

开口截面 || 闭口截面 || 多闭室闭口截面

1.开口截面

薄壁截面可分为开口截面和闭口截面。轧制的型钢或挤压成形的型材.如工字钢、槽钢、角钢或T形、Z形等为“开口”截。这种截面可看成是由一些等宽度的狭矩形组成。狭矩形可能是直的或是弯的.如图2-2-11所示。在对一个弯的开口狭矩形截面杆的自由扭转进行应力和变形计算时.可用同宽同长的直的狭矩形截面杆来代替。

图2-2-11 开口截面

单位长度扭有角的变化为

式中T——扭矩

G——切变模量

Jk——自由扭转的截面抗几何特性

其中a——截面形状修正系数.见表2-2-5 ti——每个狭矩形的厚度或平均厚度

di——每个狭矩形的长度

表2-2-5 截面形状系数α的平均值

每个狭矩形长边中点附近的切应力

最大切应力

式中.tmax为最大厚度。

2.闭口截面

闭口截面可分为单闭室和多闭室截面。薄壁管和空心矩形截面杆等属于单闭室截面。它们在自由扭转时.单位长度扭转角的变化为

应力或剪流公式为

由式(2-2-27)和式(2-2-28)的

3.多闭室闭口截面

如由N个闭室构成的一个闭口截面扭杆.设各闭室的剪流分别为qⅠ 、qⅡ……、qN。这时.隔板上的剪流应分别为qⅠ -qⅡ(向上) 、qⅡ-qⅢ(向上)、…… 。可建立(N+1)个方程组.解出(N+1)个末知数:qⅠ、qⅡ……qN 和dθ/dz 。其中N个方程是由各闭室的单位长度扭转角公式(2-2-30)得出.另一个方程由平衡条件

图2-2-12 闭口截面

得出。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所有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所有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有哪些?在数学学习中,正弦定理和余弦 定理的应用是很频繁的,正余弦定理指定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 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所有 公式,供参考。 数学不好的人五大特征高中数学最无耻的得分技巧高考考场上数学拿高分 的技巧如何判断函数的对称性与周期性 1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 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即: a/sinA=b/sinB=c/sinC=2R.面积公式:S△=1/2bcsinA=1/2absinC=1/2acsinB.1.正弦定理的变形及应用变形:(1)a=2RsinA,b=2RsinB,c=2RsinC(2) sinA∶sinB∶sinC=a∶b∶c(3)sinA=a/2R,sinB=b/2R,sinC=c/2R.应用(1)利用正弦 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a.已知两角 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b.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两解、一解.(2)正弦定 理,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转化.例如:在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经常把a、b、c分别用2RsinA、2RsinB、2RsinC 来代替.2.余弦定理在△ABC中,有a2=b2+c2-2bccosA;b2=c2+a2- 2accosB;c2=a2+b2-2abcosC;变形公式:cosA=b2+c2-a2/2bc,cosB=c2+a2- b2/2ac,cosC=a2+b2-c2/2ab在三角形中,我们把三条边(a、b、c)和三个内角(A、B、C)称为六个基本元素,只要已知其中的三个元素(至少一个是边),便

初中几何定理、公式

初中几何公式、定理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 两点间距离:若)y ,x (B ),y ,x (A 2211,则212212)()(y y x x AB -+-= 特别地:x //AB 轴, 则=AB 。 y //AB 轴, 则=AB 。 2、 平行线间距离:若0C By Ax :l ,0C By Ax :l 2211=++=++ 则:2 221B A C C d +-= 注意点:x ,y 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3、 点到直线的距离:0C By Ax :l ),y ,x (P =++ 则P 到l 的距离为:2 2 B A C By Ax d +++= 4、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0 )y ,x (F b kx y 消y :02 =++c bx ax ,务必注意.0>? 若l 与曲线交于A ),(),,(2211y x B y x 则:2122))(1(x x k AB -+= 5、 若A ),(),,(2211y x B y x ,P (x ,y )。P 在直线AB 上,且P 分有向线段AB 所成的比 为λ, 则??? ????λ+λ+=λ+λ+=112121y y y x x x ,特别地:λ=1时,P 为AB 中点且??????? +=+=222 121y y y x x x 变形后:y y y y x x x x --= λ--= λ21 21或 6、 若直线l 1的斜率为k 1,直线l 2的斜率为k 2,则l 1到l 2的角为),0(,π∈αα 适用范围:k 1,k 2都存在且k 1k 2≠-1 , 2 11 21tan k k k k +-= α 若l 1与l 2的夹角为θ,则= θtan 21211k k k k +-,]2 ,0(π ∈θ 注意:(1)l 1到l 2的角,指从l 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l 2所成的角,范围),0(π l 1到l 2的夹角:指 l 1、l 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l 1⊥l 2时,夹角、到角= 2 π 。 (3)当l 1与l 2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杆的扭转定理和公式 || 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 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1、外力与内力杆件扭转的受力特点是在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作用有力偶(图22-1a),其变形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截面绕轴线发生相对转动。轴类构件常有扭转变形发生。作用在传动轴上的外力偶矩m通常是根据轴所传递的功率N和转速n(r/min)来计算。当N的单位为千瓦(kW)时当N的单位为马力(HP)时扭转时的内力为扭矩T,用截面法求得。画出的内力图称为扭矩图(或T图),如图22-1b所示图22-1 圆杆的扭转2、圆杆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当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rp 时,某横截面上任意C点(图22-2)的切应力公式为式中TC 点所在横截面上的扭矩 pC点至圆心的距离 Lp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见表2-2-1 等直杆扭转时的截面几何性质。图22-2 切应力分布圆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r沿半径呈线性分布,其方向垂直于半径(图23-2)。模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在圆周各点上,其计算公式为等截面杆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Tmax截面(危险截面)的圆周各点(危险点)上。其强度条件为式中,[τ]为许用扭转切应力,与许用拉应力[σ]的关系为:[τ]=(0、5~0、6)[σ] (塑性材料)或[τ]=(0、5~0、6)[σ](脆性材料)3、圆杆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在比弹性范围

内,圆杆在扭矩T作用下,相中为L的两截面间相对扭转角为或式中G材料的切变模量单位扭转角公式为或式中GLp抗扭刚度圆杆上与杆轴距离为p外(图22-2)的切应变r为圆杆表面处的最大切应变为式中,r圆杆的半径等截面圆杆的最大单位扭转角,发生在Tmax一段内,其刚度条件为式中,[θ]为圆杆的许用单位扭转角()/m4、圆杆的非弹性扭转讨论圆杆扭转时切应力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并进入塑性状态的情况。对于加工硬化材料,如果材料的应力-应变图为已知(图23-3a),则杆中任一点处的切应力r就可以确定。位于横截面边缘处应变为rmax,其相应的切应力rmax可以从应力-应变图求得。整个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图23-3b)与应力-应变图的形状相同。 使圆杆产生单位扭转角所必需的扭矩T,可根据静力学方程求得(见图22-3b)为图22-3 圆杆的非弹性扭转将式(2-2-10)代入式(2-2-13)得式中Rmax=rθ根据式(22-14),可以得到T与θ的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确定对给定T值的θ和Tmax。 如果圆杆的材料具有明显的屈服极限rs,则可使应力-应变图理想化,如图22-4a所示,此材料弹塑性材料。此时,只要杆中最大应变小于rs 时,杆就属于弹性的。当横截面边缘处的应变超过rs 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如图22-4b所示,此图表明屈服开始于边缘,当应变增大时,屈服区例向里边发展。如果材料的屈服极限为rs ,弹塑性边界为PS =C 时,则扭矩为图22-4 理想弹塑性材料杆的扭转式中d圆杆的直径当整个横截面都面到屈服

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点 正弦与余弦定理和公式

三角函数正弦与余弦的学习,在数学中只要记住相关的公式即可。日常考试 正弦和余弦的相关题目一般不会很难,是很多数学基础不是很牢的同学拿分的好题目。但对于有些同学来说还是很难拿分,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正弦定理的应用领域 在解三角形中,有以下的应用领域: (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 (3)运用a:b:c=sinA:sinB:sinC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 正弦定理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 a/sinA=b/sinB=c/sinC=2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其次,余弦的应用领域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1)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2) sinA : sinB : sinC = a : b : c;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且该比值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已知三角形是确定的,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其解是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由于该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其解不确定,可结合平面几何作图的方法及“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考虑解决问题 (3)相关结论: a/sinA=b/sinB=c/sinC=(a+b)/(sinA+sinB)=(a+b+c)/(sinA+sinB+sinC) c/sinC=c/sinD=BD=2R(R为外接圆半径) (4)设R为三角外接圆半径,公式可扩展为:a/sinA=b/sinB=c/sinC=2R,即当一内角为90°时,所对的边为外接圆的直径。灵活运用正弦定理,还需要知道它的几个变形sinA=a/2R,sinB=b/2R,sinC=c/2R asinB=bsinA,bsinC=csinB,asinC=csinA (5)a=bsinA/sinB sinB=bsinA/a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 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 A.30° B.45° C.60° 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 A.75° B.90° C.105° 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 A.15° B.30° C.45° 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 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初中几何定理大全:初中数学几何121个定理总结

初中几何定理大全:初中数学几何121个定理总结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判定&性质&公式整理(全)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 0°,90° ) esp.空间向量法 两异面直线间距离: 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 esp.空间向量法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 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esp.空间向量法(找平面的法向量) 规定:a、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所成的角为直角,b、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所成的角为0°角 由此得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最小角定理: 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与该平面内任一条直线所成角中的最小角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与这条斜线垂直 esp.直线和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和平面互相垂直.直线a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a的垂面。

正弦余弦公式总结

正弦余弦公式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gA=tanA=sinA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3.和差化积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4.积化和差公式 (上面公式反过来就得到了) sin(a)sin(b)=-1/2* [cos(a+b)-cos(a-b)] cos(a)cos(b)=1/2* [cos(a+b)+cos(a-b)] sin(a)cos(b)=1/2* [sin(a+b)+sin(a-b)] cos(a)sin(b)=1/2* [sin(a+b)-sin(a-b)] 5.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6.半角公式 2sin2(a/2)=1-cos(a) 2cos2(a/2)=1+cos(a)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tan2(a/2)= [1-cos(a)]/[1+cos(a)] 7.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8.其它公式(推导出来的) a*sin(a)+b*cos(a)=2+b2其中 tan(c)=b/a a*sin(a)-b*cos(a)= √a2+b2cos(a-c) 其中 tan(c)=a/b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几何公式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绘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己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II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n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人于第三边 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推论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推论2三角形的-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令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角边角公理(ASAMj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用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匕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旋合 3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柑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高中的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三角函数公式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平方关系: tanα 2cotα=1 sinα 2cscα=1 cosα 2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2ta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2tanβ 2tan(α/2) sinα=—————— 1+tan2(α/2) 1-tan2(α/2) cosα=—————— 1+tan2(α/2) 2tan(α/2) tanα=—————— 1-tan2(α/2)

高一数学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建构知识网络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os 2C =sin 2B A +, sin 2C =cos 2B A +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 c b a ++, r 为内切圆半径) (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 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cosA , 222 cos 2b c a A bc +-=; 证明:如图ΔABC 中, sin ,cos ,cos CH b A AH b A BH c b A ===- 222222 2 2 sin (cos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 =+=+-=+- 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有三种情况:bsinA

初中数学必背几何定理及公式

初中数学必背几何定理及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

平行线间距离:若l i : Ax By C i 0, 12 : Ax By C20 则:d C i C2I J A2B2 注意点:x, 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点到直线的距离:P(x , y ),I:Ax By C 0 则P到1的距离为: |Ax d By C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A2B2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y kx b F(x,y) 0 2 消y:ax bx c 0,务必注意0. 若I与曲线交于A(x1, y1), B(x2, y2) 则:AB v'(1 k2)(X2 X i)2 若A(x i, y i), B(X2, y2),P(x,y)。P在直线AB上,且P分有向线段AB所成的比为 i y i y2 i ,特别 地: x =1时,P为AB中点且 y x-i x2 2 y i y2 2 变形后:—i或」 X2 x y2 y 若直线l i的斜率为k i,直线|2的斜率为k2,则l i到|2的角为, (0, ) 适用范围:k i,k2都存在且k i k2 —i , tan k2 k i i k i k2

I i 到I 2的夹角:指 11、 1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 l 1 I 2时,夹角、到角=—。 2 (3) 当11与I 2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画图,求到角或夹角。 直线的倾斜角 与斜率k 的关系 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 ,但不一定有斜率。 若直线存在斜率k ,而倾斜角为 ,则k=tan 。 直线I 1与直线I 2的的平行与垂直 (1)若I 1, I 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①I 1//I 2 k 1=k 2 ② I 1 I 2 k 1k 2=— 1 (2)若 I 1 : A 1x B 1 y C 1 0, I 2 : A 2X B 2y C 2 若A 1、A 2、B 1、B 2都不为零 I 1//I 2 △邑 C !; A 2 B 2 C 2 若i i 与12的夹角为,则tan 注意:(1 ) I i 到12的角,指从 k i k 2 1 kk 1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 I 2所成的 角, (0,) (1) 倾斜角 , (0,); (2) a, b 夹角, [0, ]; (3) 直线I 与平面 的夹角 ,[0,,] (4) I 1与I 2的夹角为 [0,—],其 中 2 (5) 二面角, (0,]; (6) I 1到I 2的角, (0, ) I 1//I 2时夹角 =0; I 1 I 2 A 1A 2+B 1B 2=0;

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一,,知识点回顾: 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面积公式: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1 sin 21sin 21 ===? 三角形内角和 π=++C B A ) tan(tan )sin(sin ) cos()cos(cos C B A C B A C B C B A +-=+=+-=--=π 二,基础训练: 1,在?ABC 中,已知23=a ,62=+c , 45=∠B ,求b 及A ; 2,在?ABC 中,已知134.6=a cm ,87.8=b cm ,161.7=c cm ,解三角形 3,在?ABC 中,53 cos ,135 cos =-=B A , (1)求C sin 的值;(2)设BC=5,求?ABC 的面积 4,设锐角?ABC 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A b a sin 2= (1)求B ∠的大小 (2)若b c a 求,5,33== 5,在?ABC 中,已知54 cos ,3,2-===A a b (1)求B sin 的值 (2)求)62sin(π +B 的值 6,在?ABC 中,53 tan ,41 tan ==B A (1)求C ∠的大小 (2)若AB 的边长为17,求BC 边的长 7,设?ABC 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3,3,1π =∠==c c a ,则A ∠ 的值 8,设?ABC 的周长为12+,且C B A sin 2sin sin =+ (1)求边长AB 的长 (2)若?ABC 的面积为C sin 61 ,求角C 9,在?ABC 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55 22cos ,4,2==∠=B C a π,求?ABC 的面积。

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苏科版初中数学几何定理定义公式大全 班级学号姓名以下标注真命题的条目,解答题时要先证明,再使用。未标注的定理、定义、公式可以直接使用。 第一部分相交线、平行线 1、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直线)。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4、对顶角相等。 5、垂线的性质: ①经过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写为:垂线段最短。) 6、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7、在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在空间几何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 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7、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0、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0、三视图(略) 第二部分三角形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三角形的高: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 5、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6、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7、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8、真命题: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9、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n-2)180° 10、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11、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顶点的直线叫作对角线。从n 边形(n ≥3)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n 边形(n ≥3)一共有)3(2 1 n n 条对角线。 12、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 1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1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①边角边(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②角边角(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③角角边(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边边边(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⑤斜边、直角边(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三部分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④真命题: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初中数学常用拓展公式定理汇总汇编

初中数学实用拓展公式定理汇总 一、解析几何 直线斜率公式 已知11(,)A x y 、22(,)B x y 是直线l 上两点,α是直线l 的倾斜角,k 是它的斜率,则 1212 tan y y k x x α-==-.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11(,)A x y 、22(,)B x y ,则 AB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直线:l y kx b =+,00(,)A x y ,l 到点A 的距离是d ,则 d = 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直线11:l y kx b =+、22:l y kx b =+,l 1到l 2的距离是d ,则 d = 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 已知直线l 1、l 2的斜率是k 1、k 2,则 1212l l k k ?=∥;1212=1l l k k ⊥?-. 二、三角函数 已知α、β是任意角,则下列公式成立: 和差角正弦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和差角余弦公式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m ; 和差角正切公式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 ±±=m ; 倍角正弦公式 sin 22sin cos ααβ=; 倍角余弦公式 2cos 22cos 1αα=-;

倍角正切公式 22tan tan 21tan ααα=-. 当0180α?<

材料力学定律公式汇总

材料力学重点及其公式 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外力分类:(1)强度要求;(2)刚度要求;(3)稳定性要求。 (1)连续性假设;(2)均匀性假设;(3)各向同性假设;(4)小变形假设。表面力、体积力;静载荷、动载荷。 内力: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内部相互作用力的变化量,即构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附加相互作用力 截面法:(1)欲求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时,可沿该截面把构件切开成两部分,弃去任一部分,保留另一部分研究(2 )在保留部分的截面上加上内力,以代替弃去部分对保留部分的作用。(3)根据平衡条件,列平衡方程,求解截面上和内力。 应力:P Hm —E 兰正应力、切应力。 应变。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拉伸或压缩;(2)剪切;(3)扭转; 静载荷:载荷从零开始平缓地增加到最终值,然后不在变化的载荷变化的载荷为动 载荷。 失效原因:脆性材料在其强度极限b破坏,塑性材料在其屈服极限 关系为:。 胡克定律:当应力低于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为弹性模量。将应力与应变的表达式带入得:l 皿 EA 静不定:对于杆件的轴力,当未知力数目多于平衡方程的数目,仅利用静力平衡方程无法解出全部 未知力。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几何关系一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d_ 。物理关系——胡克定律 d G G 。力学关系T °d_dx dA 2G d G2 dA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dx A A dx dx A max T R T;圆轴扭转的强度条件: I p W t T max W t [],可以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和确 变形与应变:线应变、切 (4)弯曲;(5)组合变形。动载荷: 载荷和速度随时间急剧 s时失效。二者统称为极限应 力理想情形。塑性材料、脆性材料的许用应力分别为: n3 b n b ,强度条件: max max ,等截面杆max A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杆件在轴向方向的伸长为: l l1l,沿轴线方向的应变和横截面上 的应力分别为: l N P 站b 。横向应变为: l 'A A b E ,这就是胡克定律。E 色-,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的b

正余弦公式

1.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gA=tanA=sinA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3.和差化积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4.积化和差公式(上面公式反过来就得到了)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12?[cos(a+b)+cos(a-b)] sin(a)cos(b)=12?[sin(a+b)+sin(a-b)] 5.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 -2sin2(a) 6.半角公式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7.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8.其它公式(推导出来的) a?sin(a)+b?cos(a)=a2+b2sin(a+c) 其中tan(c)=b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