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工业化养鱼

第九章工业化养鱼

第九章 工业化养鱼
教学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工业化养鱼概念、优点、方法、类型及水质控制。了解工业化养鱼的基本设施及世界工厂化养鱼特点。
【教学重点】工业化养鱼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工业化养鱼的水质控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工业化养鱼概况
一、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一)受环境影响大。传统的鱼类养殖业,均受当地气侯影响。养殖鱼类(变温动物)的生长受水温的制约。
(二)养殖周期长。鱼类的快速生长时期短,而大部分时间处于缓慢生长期和越冬期。造成鱼类养殖周期过长。
二、工业化养鱼的特点
1.养殖周期短。鱼类在人工创造的环境条件下,其生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少,可全年生产。
2.产量高。流水,容纳密度高,单位体积的产量高。
3.节水型渔业。采用循环流水式养鱼,消耗水量少,供水与排水均通过净化处理,可避免环境污染,属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4.占地少。适用于城市、工矿和山区。
5.实现管理机械化和操作自动化。劳动强度低,劳动者生产力高。
6.属于知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设备投资较大,技术要求高,养鱼成本较高,通常用于价值较高的名特优水产品的育苗和养成。
三、工业化养鱼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又称设施渔业。它是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鱼类(或其它水产养殖对象)生长对环境需要,建立人工小气候,以控制其最适生长环境;根据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量供应鱼类喜食的天然饵料和配合饲料,促使它们在健康的条件下快速生长,实行最佳化养殖,使养鱼生产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内涵:完善的工业化养鱼应包括流水鱼池、水质控制、水温调节、水中增氧、水体净化、人工培养的活饵料、配合饲料及自动投饵等专用设施,因此,它是集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业。
3.特点:水体小;密度大;产量高(500kg㎡);要有一定的设备和充足的饲料及较高的饲养技术。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养鱼简介
世界工业化养鱼发展的特点
(一)养鱼设施和技术日趋“高、新”化
1.水处理技术:过滤、脱氮、沉淀。
2.控温系统:自动监控。
3.高氧技术:纯氧、臭氧发生器。
4.运用微生物技术净化水体:EM益生菌
5.排污系统:自动集污、排污,肥料。
6.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三倍体”
7.自动投饵系统:编制指令。
8.自动监测、监控技术:
9.电脑“专家系统”:最佳方案。
10.在经营上与“因特网”联网:销售。
(二)工业化养鱼日趋普及化
20世纪60年代起步,当时仅限发达国家,如

(三)工业化养鱼已日趋大型化
我国年产500t以上的工业化养鱼基地已经达10余家;日本长崎工业化养鱼车间总面积达12140㎡,需要62人管理,2010年创产值3.45亿美元。
(四)工业化养鱼行业已经产业化
发达国家,工业化养鱼行业从设计、研究、制造、安装、产前产后服务、银行、治安、保卫、信息都形成网络,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产业。
DKF集团就是由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联合组建的工业化养鱼专业跨国集团。
我国工业化养鱼虽起步早,但设施落后,规模小而全,养殖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正在逐步得到重视。
第三节 工业化养鱼的主要类型
一、自流水式养鱼
利用天然地势形成水位落差,无需动力,使水不断流经鱼池。如大坝下灌渠边、山溪旁。
【优点】设备简单,成本低。
【缺点】受气候、地理条件限制,是工厂化养鱼的原始类型。
二、开放式循环流水养鱼
采用天然水体作为蓄水池兼净化池,需用动力抽水导入流水养鱼池,用后的水从另一出口排出或仍流回到原池,养鱼系统始终与外水源天然水体相连,故称开放式。
【特点】技术要求低,设备简单,施工容易。
【缺点】受气候、地理条件限制,耗能高,我国目前大部分育苗温室采用此养殖类型。
三、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
需用专用的水处理设施(包括沉淀、过滤、净化、消毒等措施)处理后再重新供流水养鱼池用。其中水处理体系是该养鱼模式的关键。
【特点】设备技术要求高,投资大。
该模式是向完善工业化养鱼迈出一大步,可做到人工控制水环境。
四、温流水式养鱼
又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2类。
【开放式】水源是温泉水或工厂余热水,要求水量充足,用过的水不再重复利用。须有调温和增氧设施。
【封闭式】技术要求高,水体净化处理技术含量高。但生产效果好,是现代工业化养鱼发展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工业化养鱼的基本设施
一、水源和贮水池
【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水量长期供应充沛。尽量利用地势和水落差以管道直接引用自然水源。
水量不足地区可修建容积较大的贮水池或水塔(容积视生产规模而定,一般为100m3),也可用地势较高的大鱼塘、大山塘代替贮水池。
二、流水养鱼池
要求水流畅通,集污、排污方便,水体体积10~100m3,以30~50m3较好。
使用效果应从排污效果、注排水便利程度来衡量。
坡降最好在10%左右。
三、注水、排水、排污系统
1.注水系统独立。流水池注水形式:
①圆形池多采用池壁单层喷水及悬空喷洒式;(射流式增氧泵)
②方形池则2.排水、排污系统合一。1m处溢水口(控制水位

兼排水、排污用);主要排水、排污口在池底中央(圆形)。也有虹吸式定时排水排污。(根据需要每数小时自动排水、排污一次)
四、水质净化系统
水源充足的流水池,无需循环用水,也无需净化设备。水源较缺或循环用水,必须设置水质净化系统。
水净化系统包括沉淀池、曝气池、过滤池三部分及其附属设备。
先沉淀;再曝气(曝气机)、增氧;后过滤,得到清水可作为水源被重新利用。
200㎡流水养鱼池,需120m3沉淀池和曝气池各1个,70m3生物过滤池1个(滤料用卵石或塑料蜂窝)
第五节 工业化养鱼基本方法
一、鱼类放养
【养殖对象】罗非鱼、鲤鱼、草鱼、鳗鲡、虹鳟等均可。全部投人工饲料。滤食性鱼类不适宜流水养殖。
(一)对饲养鱼类的要求:
1.市场价格高。名特优,市场短缺,利润高,才能保证生产稳定。
2.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种类:
(1)温度:热带鱼和冷水性鱼,恒温环境可以缩短周期。
(2)盐度:内陆养殖海珍品,称海水产品的陆基养殖,如鲈鱼、松江鲈鱼、牙鲆、舌鳎等,工厂化养殖可保持最适盐度。
3.食性:杂食性,可食颗粒饲料。减少循环过滤时的损失,减轻滤池负荷。(鲑鳟、鲟鱼、鲆鲽、鲈鱼、大黄鱼、鲷鱼、鳗鲡罗非鱼、鲤鱼等)。
(二)放养密度:鱼种的放养数量(取定于池水交换的速度及饲料的数量、质量等其他条件):可根据鱼的耗氧量、池水溶氧量和交换速度来鱼类的容纳量。
表观容纳密度(kgm3)=鱼总重量(kg)÷养鱼池水体总量(m3)
系统容纳密度(kgm3)=鱼总重量(kg)÷循环用水量(m3)
鲟鱼系统容纳密度可达600kgm3以上,罗非鱼最高达126kgm3。
二、饵料及投喂:饵料是流水养鱼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到鱼产量及鱼的质量。
1.饵料的性状:颗粒饲料,糊状饲料要求粘合性好。分为沉性和浮性两类。沉性分硬颗粒和软颗粒,前者为好。
配合饲料的原料:食品工业的副产品(油饼类、糠、麸、糟、渣),动物性饲料(鱼粉、蚕蛹、动物内脏和血类等)。
要求粒径合适,具有完全的营养价值。
2.饵料投喂:大都是采用人工投喂,投放次数如果只白天喂,一般每天5~6次;若夜里也喂,可投喂8~12次,每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量的6~7%,具体掌握每次让鱼吃七成饱为准。
发达国家根据水质、鱼类呼吸和摄食信号用计算机计算最适投饵量,既减少浪费,又较好地控制了水质,效果较好。
掌握少量多次、均匀投饲的原则。
三、水质监控
1.常规水质分析:每隔1~2d对滤池滤效、溶氧、耗2.制订水质指标:鱼池溶氧5~8mgL,出水口大于3或5mgL。滤池出水口总氨含量不大于0.1mgL

,NO2-不大于0.01mgL;鱼池排水口总氮不大于1.5mgL ,NO2-不大于0.1mgL。
3.防止水质恶化的措施:
(1)增加补充水的交换量:每d补充交换5~10%的新水,若恶化,则20%。
(2)换水:1~2d用新水取代系统所有污水。
(3)减少投饵数量:
(4)进行化学处理:混凝剂(如明矾等),促使悬浮物沉淀,及时清除。
(5)减少系统中的养鱼数量:将一部分鱼转养或出售。
4.滤池的监护和管理:(自学)
(1)测定滤池生物耗氧量和有机氮化物的转化效率。
(2)检查污水进入滤池前,含氧量是否达到或接近饱和。
(3)检查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4)检查滤池进水槽中的水位。
(5)检查除鱼池以外的其他水体,是否有鱼逃入。
(6)及时捞除滤池中浮起和脱落的生物膜。防止在滤池中腐败。
(7)滤床定期反冲,以防堵塞。
四、流水池日常管理:包括调节池水流量、排污、观察鱼类活动和生长情况、注意水质变化、防病防逃及定期擦清池壁等。
1.合理投喂:适量适时投饵,灵活掌握投饵量。
2.调节池水流量:随着鱼体的成长而逐渐加快流水池的池水交换速度,是管理中很重要的工作。
必须按照流水池内鱼类总体重、水源的溶氧量及其他有关情况,不断地调整池水交换速度,保证流水池水体内氧的充分,鱼类正常生长。
3.随时注意流水鱼池的进水情况。及时发现水路堵塞和因停电造成的故障。
4.注意水质变化。定时测定鱼池和滤池的水质指标。水温、pH、溶氧、COD、总氮、NO2-、 NO3-等,防止水质突变。
5.及时排污:根据鱼类密度等具体情况,每4~6h排污一次或每天早晚各排污一次。
6.观察池鱼动态:正常水环境中,鱼游动活跃、逆水力强、争食饲料,水质变坏、有病或缺氧则鱼游动缓慢无力或发生浮头。
7.防逃:经常检查拦鱼栅、滤网是否有破损,是否有鱼鱼跃出池外。
8.防病:容易发病的饲养对象,必须做好发病工作,及时预防,及时治疗,及时捞出死鱼。
9.抽样检查:定期抽样检查鱼体增重情况和饵料利用率。
10.做好各项记录。及时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某一环节的调整措施。
第六节 工业化养鱼实例
水库浮式钢槽(池塘)养殖虹鳟试验《水产科学》2006年第11期。
一、故县水库简介
【地点】洛河的中游峡谷区,库区横跨洛宁、卢氏两县,距洛阳市165km。
【水库性质】防洪【面积和库容】可养鱼水面1353.3hm2,库容11.78亿m3,坝高125m,平均水深50m左右,最深可达70m。
【水质】透明度在400cm以上,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7.2左右,表层水溶解氧9mgL左右,水深1m处的年平均水温14.4℃。33~40m处水温为7~10℃。
二、养殖

概况
【起始时间】2000年。
【引进数量】每年引进虹鳟发眼卵10万粒,孵化后进行人工养殖。
【设施】网箱(86个)和浮式(25个)池塘。
【产量】食用鳟150~200t。
三、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1.浮式流水池塘(钢槽):
长42.5m、宽5m、深1.26m。由角钢、扁铁、钢板、泡沫等材料制成。水深0.8~0.85m。池壁离上沿0.40~0.45m处设置排水孔若干,水流可自然溢出。钢槽位于水库大坝100m处水深达70m左右的库区水域,用电方便,管理便利。浮式钢槽采用岸上锚绳和水底锚绳相结合双重固定。
2.鱼种来源:
04年1月从北京北欧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引进虹鳟发眼卵,孵化后,在浮式池塘种经过12个月的培育,至2005年2月份平均规格达约250g尾,作为本试验的鱼种。
3.设备及电力供应:每个池配备2台功率为2.2kw的潜水泵,供水用。另配备用泵4台,以便泵坏时急用。并配有冷库和速冻设备,有3t速冻库1个,50t冷藏库1个。小型机动船1艘。电力供应为特级。
4.水源:
6~10月份(夏季)用深水潜水泵抽取33~40m水层的水库低温水(7~10℃),和表层水相混合作为浮式钢槽的水源(保持水温12~18℃)。其他月份则直接抽取水库1m处的水,作为水源。
5.饲料:
爱乐牌成品鲑鳟饲料。前期投喂含粗蛋白55%、脂类15%、碳水化合物12%的鱼种饲料,当鱼体规格达到500g尾以上时,改投含粗蛋白42%、脂类22%、碳水化合物15%的成鱼料。
(二)试验方法
1.放鱼前的准备工作:浮式池塘放鱼前10d,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池用生石灰50kg,粉后化乳去渣全池泼洒。
2.鱼种放养:2005年2月,在4个浮式池塘中按28.2尾㎡的放养密度,投放平均规格为257g尾的鱼种,共计24000尾,放养时用食盐水溶液等药浴消毒。
3.投饵:养殖期内投喂2~4次d,投喂方式为遍撒法;出售前3个月在部分饲料中添加0.005%虾红素。
4.水质调控:
(1)水温控制措施:6~10月份水库表层水温均在20℃以上,采用潜水泵抽将深层水与表层水相混合进入浮式钢槽,使槽内水温控制在13~15℃。24h开泵,保证流水供给,钢槽水流速度控制在0.7mmin。其它月份直接抽取水库1m深的水使用。
(2)增氧措施:养殖中采取增加水量的措施来增氧,确保出水口的溶氧不低于5mgL。
5.鱼病防治:放养前,分6.日常管理及销售:
(1)巡塘:每天早中晚测定水温三次,做好记录,每天定时巡视三次和不定时巡视若干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捕大留小:在流水池养殖虹鳟鱼生长速度较快,养殖过程中一般根据虹鳟生长情况,当规格达到1000g尾以上时即可定期捕大出售,留小继续饲养。
四、试验结果

8~12月销售,4个池累计产虹鳟鱼成鱼38520kg,折合单产45.3kg㎡,平均规格为1803.4g尾,成活率达89%。
第九章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工业化养鱼;2.表观容纳密度;3.系统容纳密度;
二、简答
1.工业化养鱼包括哪些类型?
2.工业化养鱼有哪些优点?
3.工业化养鱼中防止水质恶化的措施有哪些?
4.简述工业化养鱼的日常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