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前面6个篇章内容回顾

商品和货币

货币转化为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资

关键词: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前六篇为后面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分析的元素(基本概念)。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篇,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是在前六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的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引言部分

讲述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条件和研究资本积累方法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着重论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研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占有规律,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扩大再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着重论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革命结论。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现代殖民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资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七篇总论部分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对后面三卷内容的预先阐述。

总论主要内容:

1.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

2.研究资本积累的方法

3.对后面几卷的内容进行预告

共5段

第1段:资本流通的形成。资本的第一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运动是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第三个运动是商品又进入流通领域,换成货币,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简言之,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

第2段: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假定资本按照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进行详细分析)___假设资本流通顺利,撇开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3段:剩余价值的瓜分。产业资本家是第一个剩余价值占有者,但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产业资本家和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如利润、利息、地租等。(第三卷研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4—5段:为了理论研究需要,即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分析,提出了两个假定。

第一个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暂不考虑其他诸如资本的其他形式、再生产的条件等因素。

第二个假定: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成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当做分赃人的代表。

抽象地考察积累,也就是把积累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抽象法)

这样并不影响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因为剩余价值无论如何分割,其总量和性质不会发生改变。此外,剩余价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运动模糊了积累过程的简单的基本形式。为了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的研究,把积累当成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我们暂时忽略积累过程中的一切细节和现象。

第21章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

雇佣工人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一部分(1—3段):再生产的含义、条件和性质。

第1段: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不能停止生产。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第2段: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地把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在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社会在一年里消费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这些新物品要从年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重新并入生产过程。”

第3段:再生产和生产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

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来生产的手段。”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周期果实,取得了“收入”形式。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或处于过程中的资本的周期果实,取得了来源于资本的收入的形式。”

第二部分(第4段):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使再生产维持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如果这种收入只是充当了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

第三部分(5—6段):工人不仅生产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也是由工人自己生产的。

第5—6段:资本家预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创造的。工人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创造了可变资本。

“……但是,工人只是在自己的劳动发挥了作用,把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在商品上以后,才得到了报酬。因此,工人既生产了我们只看做作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剩余价值,也生产了付给他自己报酬的基金即可变资本。”(p5)

“工人今天的劳动或者是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或者是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

只要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考察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掩饰了这种交易。”(p5)

“因此可变资本不过是工人为维持和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特殊的历史表现形式;这种基金在一切社会生产制度下都始终必须由劳动者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

(P6)

“……丝毫没有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家把工人对自己的对象化劳动预付给工人。”(p6)

第四部分(7—9段):,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第7—9段:全部预付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者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第五部分(10-25段):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资本家把工人当做雇佣工人来生产,资本家不断占有物质财富,工人阶级仍然一无所有。

“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p10)

“但是,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过程的单纯连续,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资本主义本身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地将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家的价值增殖手段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工人不断地……他是财富的人生源泉,但被剥夺了为自己实现这种财富手段的一切手段。”(p11)

“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雇佣工人来生产。工人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p11)

无论是工人的生产性消费还是个人消费,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服务,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

“工人的个人消费,无论在工厂、工厂等以外或以外,在劳动以内或者以外进行,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p14)

“工人阶级的不断为维持和再生产始终都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p14)

“实际上,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他自己来说是非生产的,因为这种消费仅仅是再生产贫困的个人;而对资本家和国家来说是生产的,因为它生产了创造他人财富的力量。”(p15)“从社会角度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是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p16)

“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p18)

资本在它认为必要的时候,就通过强制性法律来实现他对自由工人的所有权。

1815年以前,英国禁止机器工人移居国外,违者予以惩罚。以 1863年3月24日《泰晤士报》发表的埃蒙德.波特尔的一封信为例,说明了资本对劳动的所有权。(17—22段)“因此……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p23)“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p24)

关注注释部分:p667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产生。一个棉纺织厂的工人是不是只生产棉织品呢?不是,他生产资本。他生产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劳动并通过他的劳动创造新价值的价值。”——卡尔.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助于理解】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资本家开办企业,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支付给他们工资。如果单独、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好像是掏自己腰包里的货币给工人发工资,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是资本家在养活工人。但如果把生产过程看做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就不难发现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工人在拿到工资的时候,他们以前生产的产品已被资本家卖掉并转化为货币了,资本家把产品价值中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据为已有,而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则用来支付工资。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含了自己的工资,还有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供资本家享用。所以,并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恰恰相反,是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既创造了可变资本,养活了自己,同时又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养活了资本家。

(2)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最初是通过劳动积攒起来的,还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变成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假如某个资本家有10万元资本,每年能带来2万元剩余价值,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这2万元剩余价值每年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这样经过5年以后,资本家一共消费掉了10万元,与原有的资本量正好相等。实际上已经把原来的资本全部消费掉了。但5年后资本家手里还有10万元资本。显然,这10万元资本不是别人的,正是由工人在5年里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可见,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来的。

(3)劳动力的再生产也从属于资本,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的再生产就是工人用工资购买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以外进行的。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好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情,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是,如果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消耗了的劳动力,以便继续出卖给资本家,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可见,工人的个人消费的实质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因而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工人虽然可以自由地把劳动力出卖给这个或那个资本家,但他在出卖劳动力以前,在经济上是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总之,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上述特点,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商品,再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产品的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所以,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积累课件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学习目标: 熟知再生产的含义; 掌握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及相对人口过剩; 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作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一)再生产的含义: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不能停止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叫再生产。 (二)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定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从简单再生产的角度,可以发现; 1. 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 2. 不仅可变资本,全部资本的价值,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定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 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叫做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资本积累 定义: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 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的大小 五、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 1、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 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第二节资本的有机构成 一、资本的技术构成 定义: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一节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三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1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一)生产与再生产 1、定义: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 2、再生产的特点: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再生产的类型: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4、扩大再生产的类型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1)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2)全部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即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定义:是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追加资本,从而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2、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资本家对高额剩余价值的追求的内在动力和资本家为避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外在竞争压力都促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2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4章 资本积累(习题及答案)

第4章资本积累 一、单选题 1.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A.扩大再生产 B.简单再生产 C.剩余价值生产 D.生产关系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剩余价值 D.资本家省吃俭用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劳动生产率提高 D.劳动人数增加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剩余价值资本化 B.暴力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C.剥夺生产者 D.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剥夺 5.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原因是: A.社会上生活资料数量不能养活现有人口 B.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自然增长太快 C.生育过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者的需求相对减少 二、多选题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有:CD A.资本循环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积聚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原因是:CD A.不扩大再生产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B.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C.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D.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 3.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B A.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兼并中小资本 B.以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大资本 C.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吸收中小资本 D.以资本积累的方式,吞并小资本 4.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是:ABCD A.资本积累是以积累为基础 B.资本集中不是以积累为基础 C.资本积累能够增大社会资本 D.资本集中不能增大社会资本 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存在的几种形式是:ABC A.流动过剩人口 B.停滞过剩人口 C.潜在过剩人口 D.自然过剩人口 6.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BCD A.企业之间加剧竞争,中小企业被吞并或变成大企业分支机构 B.企业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 C.各企业、各部门的生产联结为相互依赖的整体 D.生产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进行,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

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

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 时间:2006-6-16 10:14:00 作者:王向成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摘要:资本原始积累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起始时期的必经阶段,是资本范畴及其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形成阶段。资本是通过怎样的原始积累方式来形成的,资本也就包含着怎样的经济观念和经济关系。当前的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资本;隐蔽私有化;资本形成方式 资本原始积累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由来已久的问题。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话题,在经济理论界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但与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同,话题都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中存在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倾向和事实而展开。本文正是针对这一话题所做的探讨。 一、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和理论

(一)关于资本形成的经济范畴依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的角度,阐述了资本的形成亦即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性。他认为,资本的形成就是私人的资财以货币的形式进行预先储备和蓄积的过程。资财在私人手里积蓄从而形成资本是组织商品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而,资财形成资本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概括地说,商品生产要求预先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分工和交换又形成了资本的更进一步的集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广泛分布。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1]“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而这种蓄积,亦自然会导致这种改进。”[2]可见,亚当.斯密关于资财的蓄积即资本的形成理论,完全是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的含义上说的。从这种资本原始形成的理论出发看,资本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顺乎经济活动的规律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在这当中看不出任何矛盾会包含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因而,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这种自然主义的资本原始形成理论称之为“奇怪的积累来源”[3],因为这种理论只是把资本的最初积累和形成当作经济活动的要素环节而加以外观上的认识,它还没有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最原始的推动力即人与财产的占有关系的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用了五章篇幅,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去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如果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并深谙此道的话,也有助于现代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走上成功之道。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就这一方面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源泉的论述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资本论》第一卷P634) 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同上P636-637)“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同上P649-650)

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政治经济学一般都把资本理解为“重新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财富”。(同上P644)“为了要积累,人们必须把剩余产品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同上P636)“一定价值从一定量剩余价值所借以体现的产品量,随劳动生产力而增大。”(同上P663)“在生产资料的效率、数量和价值增进时,从而在积累陪伴劳动生产力发展而增进时,劳动所有的力量,都当作资本的力量投射出来,象商品所有的价值形态,都当作货币的形态射出来一样”(同上P666-667) (二)转变企业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民营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一方面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能分光吃光,要为企业发展留后劲。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积累,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50强民营企业中,比如,联想、新希望、万向、科龙、东方、美的、横店和雅戈尔等,无论是总资产规模,还是销售收入规模,或是净利润规模,其绝对量都是排名最前的。这种情况既说明了它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表明了它们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进行的有效积累。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成长的步伐会逐渐放缓。这是一般企业发展的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在50强企业排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规模和名气均较大的民营企业,其竞争力指数排名反而比较靠后。这就存在大型民营企业在做大之后如何拥有核

马哲 第四章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瑞士 D、德国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参见教材P187。 2、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不包括()。 A、司法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行政权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参见教材P189。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和()。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市场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 C、工人的工作 D、垄断的需要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加资本总额,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参见教材P175。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 A、靠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再生产 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C、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参见教材P175。 5、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 A、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差额 B、纯粹的商品买卖 C、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参见教材P184。 6、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A、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节选自埃内斯特·曼德尔《资本论》新英译本导言 (1)这样,资本按照定义是寻求增殖、寻求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如果说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话,剩余价值也产生追加的资本。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表现为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是积累资本的动力。其所以如此,不是因为资本家有什么神秘的“积累”的欲望或倾向。这基本上可以由竞争,由“各种不同的资本”的存在来解释。马克思明确地说,若是没有竞争,增长的“熊熊烈火”就会熄灭。①完全垄断化的资本(“单一的世界托拉斯”)将基本上是停滞的资本。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页。 (2)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是同作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动力的机器代替劳动这种趋向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产量的扩大老是保持活劳动投入量和死劳动(机器和原料)投入量之间的一定比例,那么这种扩大很快就会达到物质极限(可供使用的总人力),从而也就达到利润极限。在持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资会不断增加并且侵蚀利润,以致使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逐渐归于消失。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对活劳动和死劳动的投入量(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来说并不是“中立的”。它拥有大量的财富,可以用来扩大节省劳动的装备。要求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持久倾向,确实是资本积累的起文明化作用的主要的副产物,是资本主义客观上为人类作出的主要贡献。资本积累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采取增加工厂设备和原料储备的价值这种基本形式。从长期看,这种积累正象马克思曾经想象的那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美国所有积累的私人非农场生产者的耐用货物的价值,以不变美元计算,在1900年和1965年之间增长了10倍以上,而这一估计肯定是偏低的,因为它所根据的是由于逃税而偏低的官方登记的材料。 资本积累当然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统治阶级的行为。如果全部剩余价值都要以奢侈品形式消费掉,那就根本不会有资本积累。资本就将被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马克思纯粹为了进行理论分析,在“简单再生产”的名义下说明过这种特殊情况。这当然不符合正常运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任何“真实”阶段。①我们已经指出过,资本主义的特点正是强制积累,即“扩大再生产”。 注释: ①我们可以说:它接近经济周期中一定阶段的停滞状态。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由生产劳动所生产、由资本家阶级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全部被非生产性地消费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被转化为奢侈品,从再生产过程中消失。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追加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工厂设备、原料和劳动力。这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能够造成剩余价值的新增量,从而造成资本的新增量。资本主义的早期“浪漫派”批评家之一西斯蒙第就已经懂得,这一运动是按螺旋形发展的,马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 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象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们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

资本积累考试试题

资本积累考试试题 第4章资本积累 一、概念题 1. 内含扩大再生产:指依靠生产技术进步和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对应的概念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它是以生产的广度发展为特征的,人们通常称其为“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 内含扩大再生产的主要优点有:(1)可以广泛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组织形式,以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2)可以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设备条件,提高经济效益;(3)可以在更高水平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社会生产需要连续进行,这种周而复始、连续进行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在维持原有规模基础上的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叫做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主要有: (1)生产的规模变化不同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补偿在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是指超过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即新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已消耗的物质

资料以外,还有多余的物质资料可以追加到生产中去,借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2)生产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用途不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以资本积累为前提的。为了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资产阶级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入生产。 (3)两者的意义不同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个人消费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条件,工人是资本的附属物。 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虽然是对很多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具体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运行与管理也是适用的,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再生产:指整个社会或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的总的再生产。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个别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基础,社会再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替的个别再生产所构成的有机总体和前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个别生产单位或企业,在社会分工的总体系中相互建立紧密的联系,相互交换其产品或劳务,因此,它们的存在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个别再生产正是通过这种相互联系而形成为有机的总体。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个别再生产的总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 4. 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用作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或积累起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

精准解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合计56分) 1.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 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明清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 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 C. 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 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A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B错误;烟草是由美洲传

中国资本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

中国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资本原始积累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罪恶的、肮脏的、血腥的,与社会主义的中国无关。但是我们仔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就会发现资本原始积累是指某一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由以手工工具装备为主的古代农业经济向以大机器装备为主的近现代工业经济的质的飞跃而积累购置大机器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会财富的过程,它是社会存在中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与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形态的性质无关。正因为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资本原始积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的过程中也必然要经历资本原始积累。 当然中国经历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是中国特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特色的资本原始积累说到底就是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通过人民公社等制度安排把尽可能的社会财富都集中起来,按现代工业国家的工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蓝本,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建立起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由以简单的手工工具的物质技术构成和个体简单协作的社会结合形式构成的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向以大机器为主要物质技术构成和专门分工与集体密切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构成的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近现代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飞跃。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道路无涉。所以叫资本原始积累恰如其分。 在建国初,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是指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逐步消灭和改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1)在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对大资本即官僚垄断资本,采取的是无偿没收的办法,这是因为官僚垄断资本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和封建主 义相勾结,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 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对中小资本即民族资本,采取的是和平赎买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 大比重,在恢复国民经济中式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 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又 存在着不利于社会主义国计民生的校级作用,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由初级 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它改 造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2)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广泛存在的农业和手工业个体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时 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这样三个相互衔接、逐步前进的形式和步 骤实现的;对城镇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时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供销合作组 织,然后进一步进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合作社,从而形成集体资本的。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国家的经济力量仍然十分薄弱,财力、物力仍然很有 限,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在当时帝国主义国家普遍对中国敌视的情况 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发挥了巨大的空间。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国家的基本建

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及其价值

2007年3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Mar .2007第9卷第1期 Journa l ofAdu lt Educati o n ofH ebe iU niversity Vol 19NO 11 收稿日期:2007202220 作者简介:吴学飞(1982)),男,河北张北县人,河北大学2004级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及其价值 吴 学 飞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5资本论6第一卷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资本原始积累曾有掠夺、劳动积累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有不同的意义;我国目前也存在不同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要对此进行科学定位,在道德和政策法律上做出不同处理。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价值 中图分类号:F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71(2007)0120097203 马克思在5资本论6第一卷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问题,并揭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的秘密。近年来,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突飞猛进,有人开始关注它们的原始积累,把这种积累同5资本论6所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虚假认知。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动因素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搞清后者的不同形式有助于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象。 一、何谓资本原始积累 马克思指出,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 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象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0[1](P781)由此可以对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两点规定:第一,它是资本的起点。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二者成对出现,不可分割,也就是说,离开资本原始积累谈资本固然形同无本之木,离开资本谈资本原始积累也毫无意义,二者的统一和联系在原始积累物转化为资本的一刹那,是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化的那个节点,只有那个时候才有资本的出现,也才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说法,资本原始积累的存在是一种倒推的结果,如果积累资金不是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而是用于其他种生产,那么这种积累就不是资本原始积累。另外,这种积累是在资本产生之前,这与资本积累、积聚不同,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变。第二,它有变为资本的目的性。/正如生产者所 消费的他自己的产品不是商品一样,充当生产者本身的就业手段和生存资料而不合并别人劳动以自行增殖的分散的生产资料,也不是资本0[1](P770), /贮藏只有通过剥削劳 动才能转化为资本0[2](P457)。资本的本性在于它无限扩张的生产性,所以资本原始积累同其他积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追求一种新的生产和积累方式,它的积累不在于自己消费、不在于占有物,而是为了本身的不断壮大,这种壮大只有通过占有无产者的剩余劳动才能实现,这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的地方,也是其他积累同资本积累的不同之处。 二、资本原始积累曾出现的形式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0[1](P819)又说:/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0[1](P801)于是,有的研究者就把掠夺既看作原始积累的形式又看作它的内容,把二者等同了起来,结果是,一方面,只要提到原始积累,就把它与沾满血和肮脏的东西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实体和个人也认为只有靠不道德手段才能获得资金积累,于是走上邪路。笔者认为,掠夺与资本原始积累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只把掠夺作为原始积累的全部,肯定会造成事实的缺失。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是财富的聚集,这些财富不是用来享受,而是投资于生产,财富聚集方式包括暴力,也包括积累者的自身劳动等多种形式,掠夺只是

资本论课程作业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在整个资本论体系中它的理论地位可以从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总的来说,本篇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范围内,是把资本积累当作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加以考察,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在这里讲的资本积累过程或者说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过程不是与资本生产过程相对立的另外一个理论部分,而是从属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个理论,而且是直接生产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资本论第一卷划分三大块,大体结构上是对的,但是说成是三个理论就错误了。第一篇讲价值理论,第三到六篇讲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篇讲积累理论,如果把这种说法当做是教条,三大块是三个不同的理论这样的看法那就是一种形而上学错误的看法,整个资本论第一卷都是讲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而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所以第七篇也不例外。这里不是和资本生产过程相对立的,相独立的,相分割的另外一个理论,把积累当做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考察,这是在第七篇前言里讲过的。首先说明了积累理论不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从属于资本的生产过程。而资本论第一卷对资本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所要揭示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公式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是在抽象程度最高的层次上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定。所以第七篇仍然从属于资本生产过程,用来说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关系的。 作为资本的直接生产要素这句话决定的第二点,这里所讲的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暂时撇开了流通过程这个中介。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一个对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这里,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互为中介。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包含资本的流通过程在内的一个再生产过程。但是在本篇范围内对于资本积累过程和在生产过程的分析是暂时撇开了它的流通过程。把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仅仅看作是生产过程单纯的重复或者是扩大规模的重复,把流通的中介只在必要的范围内提一下,所以研究对象的性质把握这一点,第七篇这里讲资本积累过程是把它当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从另一方面上说,如果资本论全三卷的理论联系来看,一二三卷不仅作为从整体上有一个抽象上升的理论发展过程,而且对应的篇章也有这样的关系。如果从全三卷的关系来看,那么第七篇同时具备了这样两个地位和作用。第一,它成为由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向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一个过渡的中介和起点。因为在这篇里面资本的生产过程已经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往复不断的过程。而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以流通为中介。因此要进一步八五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经济运动的全貌,哪怕是在抽象层次上完整地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全貌就必须把流通过程纳入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再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从另外一个意义上就叫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里多次指出以流通为中介的再生产过程。第二,它又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第一卷第七篇和第二卷第三篇所讲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都要涉及到资本在生产的物质条件问题。这都是它们的前提,这是共同的,这个物质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实物方面,一个价值方面。那么在第一卷第七篇我们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前提。 虽然在第一卷第五篇涉及到价值的再生产,但那是部分的。价值和实物是不一样的,只有劳动力的价值是属于真正的再生产。第三,跟第三卷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从第三卷里的第三篇利润率的下降,资本积累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导致资本过剩时的人口过剩,导致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资本的毁灭。那么如果说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主要是从社会总资本的内部结构和比例失调的角度,以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和它的物质基础。那么第一卷的第七篇则是从社会两极分化的角度,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个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在不同的周期变化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前面6个篇章内容回顾 商品和货币 货币转化为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资 关键词: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 前六篇为后面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分析的元素(基本概念)。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最后一篇,具有综合性和总结性。是在前六篇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的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引言部分 讲述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条件和研究资本积累方法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着重论述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研究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着重论述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和占有规律,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扩大再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着重论述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过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积累的历史趋势,提出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革命结论。 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现代殖民理论,进一步论证了资本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第七篇总论部分

第七篇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对后面三卷内容的预先阐述。 总论主要内容: 1.研究资本积累的两个假设 2.研究资本积累的方法 3.对后面几卷的内容进行预告 共5段 第1段:资本流通的形成。资本的第一个运动是在流通领域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第二个运动是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第三个运动是商品又进入流通领域,换成货币,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简言之,货币(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货币——资本。 第2段: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假定资本按照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进行详细分析)___假设资本流通顺利,撇开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3段:剩余价值的瓜分。产业资本家是第一个剩余价值占有者,但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产业资本家和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如利润、利息、地租等。(第三卷研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4—5段:为了理论研究需要,即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分析,提出了两个假定。 第一个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暂不考虑其他诸如资本的其他形式、再生产的条件等因素。 第二个假定: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成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当做分赃人的代表。抽象地考察积累,也就是把积累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抽象法) 这样并不影响理论研究的准确性,因为剩余价值无论如何分割,其总量和性质不会发生改变。此外,剩余价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运动模糊了积累过程的简单的基本形式。为了对积累过程进行纯粹的研究,把积累当成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我们暂时忽略积累过程中的一切细节和现象。 第21章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资本的再生产 雇佣工人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第一部分(1—3段):再生产的含义、条件和性质。 第1段: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不能停止生产。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第2段: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地把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在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就不能不断地生产,即再生产。”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社会在一年里消费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这些新物品要从年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重新并入生产过程。” 第3段:再生产和生产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

经济转型期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再认识_宗鑫

2012年1月第1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Jan.2012No.1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宗鑫(1985-),男,汉,山东滕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经济转型期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再认识 宗 鑫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生产方式[摘 要]任何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都存在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也是为一种新经济制度和新经济体 制的产生做好最初的资本积累工作。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建国初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还是从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转变,都需要处理好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从积累的方式、手段、目的都可以看出来。因此,处理好现实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区别对待。 [中图分类号] A 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2)01-0022-04 一、前言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而完整, 对其进行集中的阐述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系统阐述可以分为五章, 其主要内容有: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而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是作为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的,是资本积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所谓原始积累包括七个方面, 即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十五世纪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工业资本家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产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历史而产生的理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研究阶段是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史前时期。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存在资本原始积 累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则没有研究,在马克思的历史著作中也没有提及这一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推理,我们认为任何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都需要在旧的生产方式中孕育, 并最终战胜旧的生产方式。这就需要一个准备的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所以我们认为, 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这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战胜并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准备阶段 。“资本原始积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它发生在每次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历史地看,它发端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原始时期’ ,继起于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再发生在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或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变时期。 ”[1] 而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在经济的转型时期,许多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对工业的贡献,农村对城市的支持等等。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的情况下,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必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成为地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2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