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论文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论文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论文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论文

论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摘要:先道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主要以老子,庄子作为代表人物。他们从道的视角来论述生命的奥妙,深刻剖析生命的本质和价值,通过“个人与宇宙”,“名利与生命”等事物的举例对比,论证了豁达的养生思想,借以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精粹,对现代社会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既有利于当代社会重新认识和尊重生命本身,也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做出理想的人生选择。在人类通向未来的进步中,老庄生命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识,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

关键词:老庄;生命哲学;当代社会;价值

The value of theory of zhuangzi's life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中国传统哲学中先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系统的阐述了生命的存在,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无论是论述生命的本质还是生命的价

值,甚至是生命的超越,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挖掘老庄思想的精髓,有利于当代社会以独特的眼光正确的审视生命本身。老庄生命哲学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为当代社会在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有益的滋养。

一、老庄生命哲学的畴浅析

由老庄开创的道家生命哲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生命观、生死观、养生观。这三部分所包含的容是十分丰富的,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就这三个畴进行浅析,从而得出其中的在联系及其所具有的意义。(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观

在生命哲学这一命题上,道家将人的命运轨迹与自然的无形而化联系起来,

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生命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庄子讲:“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在老庄的生命观里,没有超乎“自然”、“道”之上的神秘东西支配人的命运,而即使是“自然”、“道”也是可“法”的。[1]因此,“道法自然”的生命观的积极意义在于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一般说来,老庄的生命观不强调把个体的现世遭遇看作是由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主宰,而是极为重视个体对可法的“自然”、“道”的遵循与否,只要遵循“道”,就可以“段身不殆”(《老子》十六章)。庄子虽然讲“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充符》),但这并不是宿命论的意思,这种“命”只是一种未被认识的自在之“道”。庄子所向往的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的真人,这样的人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2]庄子提出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天与人不相胜”的观点,可以代表道家的天人关系说,将天与人作为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以人的认识符合“天”、“道”、“自然”为最高准则,从而提出“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并直接引导人们对生命的现象进行认识。

(二)豁达的生死观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从“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到“气之聚散”的生死观,是老庄生命哲学命题的在必然。老子把生死过程看得十分自然,“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老予新译》),

并对生死的状态作了形象的描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老子》七十六章)更可贵的是,老子没有把死的现象神秘化,他形象地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生灭灭,比作一个大风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同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生死论的思想,明确地提出了“气之聚散”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远非是科学的认识,但把生死看作是一种自然之气的变化过程,尤其是看到生命之气具有“阴阳”的特性,这为进一步思考生命现象,揭示生命的奥秘,提供了一条比较可行的认识路线。

在老庄的生死观,乃至于整个道家的文化中,都有一种强烈的贵己重生的倾向,这是由其“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决定的。他们超脱于生死的困惑,对生死现象的认识有一种比较接近于科学的理性认识,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违背了“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法则,从而破坏了自然的原则。因此,他们提出了贵人轻物,贵己保身的重生论思想,这既针对一般人的贪物丧性,也针对统治者的贵物轻人,具有比较广泛而深刻的批判意义。老子面对“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等外物对人性的扰乱,提出了“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的疑问,将生命存在的意义摆到“名”与“货”之上。[3]这充分体现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已突破生死障碍,从宇宙大道流行中感悟生死循环,不喜生不忧死,生死随顺,表现出境界的高远,超凡脱俗的品性。[4]

(三)自然的养生观

早期道家的代表老子十分注重对人的精神的节俭,也就是少私寡欲的豁达境界,从而以养神达到养形的目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是“爱惜精神,积蓄力量的意义”(任继愈《老子新译》),而做到了“啬”,便叫“深很,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老子养生达到的最理想状态便是“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的高度纯洁的精神境界,老子自己说这是“贵食母,”也就是得道的缘故,因而能“独泊兮,其末兆,如婴儿之末孩(笑)”(《老子》第二十章)。

总的说来,“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即要通过净化心灵,颐养精神,从而达到精神与形体兼养的目的。庄子在蓄养精神方面,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净虑精神的方法,使自己不“与物相刃相靡”(《齐物论》)。庄子的养生更是以德性的保养为重心,主以德塑行,以

德立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养形从属于养神,甚至形体的保养就是为精神的保养服务的。虽然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的养生思想有所不同,但老庄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命题都是自然无为。但是,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只是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庄子的无为则是逍遥无为,没有任何现实的目标或追求,实质上也就是安然顺道,逍遥自由。[5]

二、当代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极大提高,使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日益多元化。同时,人们在接受社会优秀的文化环境熏时,也受到了许多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轻视生命等错误的价值观。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文明水平与社会和谐有了重大的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强调集体主义的同时,个人主义思想日益盛行。个人意识的畸形发展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利己主义的泛滥,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尤其是在个性扬的一片燥热声中形成了社会价值的虚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集体主义受到很大侵蚀,这些必然造成个人与社会,国家的疏远和离心。因此,个人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它的危害很大,是导致一切社会丑恶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以上可见,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的危害是及其严重的。在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它从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上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建设的离心力、分散力、对抗力,从而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缺失,这是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面临的严重的挑战之一。

(二)社会功利主义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各种思想纷纷涌入,鱼目混杂,良莠不齐。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等价交换原则,既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但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得一些人走上了唯利是图的极端。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人在面对纷复杂的社会现象时难免不知所措,失去评判标准。西方的和平演变,部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的曝光,社会贫富差距的继续拉大,物质财富的日益繁荣,“金钱至上”的思想甚嚣尘上,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形成了金钱,权利高于道德,责任的错误现象。

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表现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教育方面,虽然当代的教育工作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很好的落实,多数学校依旧采用应试教育政策,缺乏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经济方面,人们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物质利益领域对商品和金钱的崇拜,许多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更大的利润,甚至偷工减料,生产不合格产品。近几年来,食品安全等产品质量问题日子突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正是过度的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所带来的危害。不可否定的是,功利主义宣扬了人类的主体性,自觉性,突出了实践的目的性,效用性。[6]因此,把功利主义精神贯注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社会不平等现象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分析,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这些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不平等,性别歧视,贫富分化差距的拉大等。

1.教育的不平等。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巨大差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向城市学校和各级学校中的“重点”倾斜,从而使不同的社会成员及其子女必然面对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性别歧视。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平等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健

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存在,尤其是在农村更为根深蒂固,在工作中,很多企业仍然有性别歧视,无论是在工资,还是工作分配等方面,都有着性别偏离的倾向。

3.贫富差距的拉大。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两级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大量的物质财富只集中到了少数富人手中,贵尊卑劣,群落差分的意识越来越强化,阶层之间的层级区分越来越明显,地位尊严的差别越来越强化。贫富分化差距的拉大,会增强人们的不公平感,引起社会动乱,不利于创造一个良好,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老庄生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树立由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当代社会群体在价值观念上有个突出特点就是个人主义,即只顾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长此以往会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当代社会要转变人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的宽广胸怀。

这里要提及的是老庄的生命之“德”。“德”也做“得”,顾名思义是对外物的获取,是社会对个人的需求和满足,也就是这里讲的个人利益。在老庄看来,真正的“德”是无己无私、无思无虑、自然而然、无心之德方为真德。[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为了获取生命之德,个体应该像水一样博爱万物而不苛求个人之利,即为善又自善,爱他人爱集体也爱自己,自然而然的实现个人价值。老庄哲学强调空间的浩淼无垠,个人与浩瀚宇宙相比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偏执的强调个人利益是狭隘和浅薄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胸怀集体和社会,因此,对于社会而言,每个人都要进行思想的解放,把那些已经形成的偏狭自私的的利己主义观念打碎,学会分享和奉献,这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必修课。

(二)追求“少私寡欲”的精神境界

老庄道家从个体精神生活的角度提出了“少私寡欲”的思想,他们认为私欲是妨碍人体认大道,妨碍人精神守静及导致祸害的根本原因。不去掉人们的私欲,

人的心就不能恢复正常,人们必然就会被外在名利富贵所引诱而不能自拔,从而难以主宰自己,失去人的本性。少私寡欲,保持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对于保持高尚的人格,清醒的头脑,健全的精神和自由的生活,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少私寡欲,俭朴自然,是道家为个体生活所制定的一个根本法则。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文因素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大的增加了。在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人们越来越注重和讲究物质生活。同时,人与人之间交往方面的虚情假意,共事相处时的勾心斗角等,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素朴,诚实,自然等美好的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同时,现代社会人的私欲似乎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旺盛,这势必会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冲突,造成人们精神的扭曲。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想要淡泊宁静,保持健康长寿,呵护自身生存,就必须以真朴之性去充实自己的生命精神,通过自身在的精神充实,来调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培育“道通为一”、“万物一齐”的平等观念

道家以“道”作为宇宙根源,认为万物皆由“道”生出。万物由道生成后,虽然形态各异,却无高下,贵贱之分。这一观点富有“万物平等论”的思想,生物之间有着一种互利共生的利益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互利共生的利益关系,才构成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生命共同体。因此,自然万物的本性及其变化,关乎人类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人们的活动应与自然万物的机制保持协调统一。

宇宙中的生命体非独立自存,彼此相互依赖,只有遵循人与自然,才能维护好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应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慈悲的胸怀去善待生命,跳出一味以人类为中心的自大狂妄态度,承认地球上的一切。老庄的生死观告诉人们生命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位成员,应该尊重一切生物,无所歧视。万物彼此存在,互相依赖,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协调性与和谐性是必要的,这不仅构成人类生命,社会机体存在的前提,也是自然界中其它生命体的共同目的。老庄道家生命哲学站在宇宙观的高度上,从整体上揭示出天地、万物与人类的统一性、和谐性以及相互依赖性。

(四)领悟由轻生到重生、生死齐一、无生无死的超然智慧

道家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生死问题上持有如此的超然态度,在于他们将生死视为同一,在主观上消解了生死之别。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本无差别,从而成功的跨越了构成其生命困境的首要界限即生与死,“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可见,从齐物的立场看,个体生命所面临的永远无法跨越的生死之自然大限实际上并不存在。[8]

老庄道家齐生死的目的是要达到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通过精神修养来达到“与道相辅而成”的境界,通过精神修养来超越必然性的生命困境,通向心灵的自由。老庄的生死观告诉人们,只有把死当成庄严人生的一部分,才能充分体认个体自我死亡的独特性、自然性、尊严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只有深知死的意义,才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承担一切人生的苦难和挑战,才能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尊严。死是生的终结,又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死绵绵不断,无始无终,都是生命长河中的浪花。当人们真切的了解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在生命中的地位时,就能免除对它的恐惧,当它到来时,就能安然的接受死亡,并把它当做规划人生的界限,在有限的生命中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老庄道家生命哲学作为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果实,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矛盾冲突与缓解,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精髓,对现代社会来讲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深入的挖掘和诠释,弘扬道家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个性的发展,群体的协调,也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拒腐抗病的免疫力,使中华名族在昂首挺胸的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同时,推动中化文化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吕思勉:《先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年.

[2](汉)严君平:《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

[3]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

[4](美)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

[5](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初版.

[6]王刚:对先道家幸福观的多维度探析,学术交流,2007,(11).

[7]践:道家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科技学院学报,2006,(3).

[8]海波: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哲学研究,2008,(1).

如何写哲学论文

如何写哲学论文 2009-09-20 12:01:42 来自: gufei 上午11:09(51 分钟前) 作者:chaiweijia 有1 人喜欢此条目 译者:chaiweijia 这篇文章很好,虽然是讲如何哲学写作,其实也是讲如何哲学思考,跟我以前看的《大问题》一书中的观点相似。所以花时间翻译了,以飨读者,也给自己看。因英语和哲学水平有限,还望大家多多指教!:handshake 标题:哲学论文写作指南 哲学写作不同于你在其他课程所要求的写作。下面所描述的各种策略在你完成其他课程的写作时会帮助你,但是不要想当然认为所有这些策略都会起作用。也不要假设其他课程老师给的写作指南会对一个哲学论文的写作会很重要。这些策略中的一些在一篇好的哲学论文中也经常被违反。(例:详见下面的"语法指南") 内容目录: 1.你要在一篇哲学论文里写什么 2.写作三阶段 早期阶段 打草稿 修改,一直修改 3.次要的观点 4.如何为论文评分 ============================================== 你要在一篇哲学论文里写什么 1.一篇哲学论文是由为一些观点的合理辩护所组成 你的论文必须提出一个论点。它不是仅仅描述你的观点,也不是仅仅描述你所讨论的哲学家的观点。而是你必须为你的论点辩护。你必须提出相信这些论点的理由。 所以你不能只是说:"我的观点是。。。",你必须这样说:"我的观点是。。,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或者"我发现以下的几点考虑为我的观点提供了可信的论证"。同样的,不要说"笛卡尔说。。"而要这样说:"笛卡尔说。。。,但是,以下几个思想实验会表明。。。是不对的"或者"笛卡尔说。。。,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合理的,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篇哲学论文可以有很多要完成的(论证)目标。它一般在开始时就把要讨论的论点或论证放在桌面上。然后继续完成以下各项中的一两项: *批评那个论证,或者表明对这个论点进行这样论证是不好的 *针对其他人的批评为这个论证或者论点进行辩护 *提出相信这个论点的一些理由 *提出这个论点的一些反例 *对比关于这个论点的不同看法的优势和缺陷 *给出有助于阐释这个论点的例子,或者使其看起来更合理的例子 *论证一些哲学家是因为其他的一些看法而倾向于一个论点,即使他们没有明显地站出来支持此论点。 *讨论如果一个论点是正确的会导致什么结果 *在存在一些反对的情况下重新设计论点 不论你为自己设定了哪些(论证)目标,你必须明确提出你为这些观点辩护的理由。学生们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道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而庄子是集大成者。二者的思想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首先,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

哲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哲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最好引用成熟的理论术语来构造。下面是搜集的哲学专业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___基本原理 ___哲学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巨匠,他不仅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深刻变革,而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分析和研究文化问题,创立了 ___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要成功地开展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首先,有利于坚持和发展 ___文化哲学。 ___文化哲学是唯一科学的文化哲学。现代西方文化哲学虽然包含一些合理因素,但总体上,明显缺乏科学合理性。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人类思想史特别是西方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正确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助于夯实 ___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把握 ___文化哲学的思想实质,并运用它去批判吸收中外文化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坚持和发展 ___文化哲学。 其次,有利于推动 ___哲学的学科建设。 ___哲学博大精深,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包括 ___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生态哲学等。过去,学术界对 ___文化哲学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不够深入。因此,深入开展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有助于拓宽 ___哲学的研究范围,推动 ___哲学的学科建设。 再次,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文化理论,它既是对各种具体的文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各种具体文化理论研究。离开了文化哲学的指导,文化理论就会迷失发展方向。 ___文化哲学正确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文化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加强马克思

(精选)[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篇一 【摘要】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深层次地思考人生,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理性的姿态对待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指导,引领我们走向光明。所以,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就一场追寻发现并运用哲学的旅行。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

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因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们关注的则是如何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去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从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与“非真理”或“解蔽”与“掩藏”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倾听到海德格尔与老庄之间的“共鸣”。不恰当地讲,海德格尔类似西方哲学与老庄思想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前者试图通过理性抽象达到最高的普遍性以揭示真理,后者要求回归本源,持守原始的混沌,海德格尔则追求的是通过揭示或解蔽去接近遮蔽或掩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解释为“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高潮。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1]海德格尔通过译本熟悉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能够引用老庄,可以作为旁证。 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因缘”,与他的思想转向有一定的关联。人们公认1930年海德格尔所作的讲演《论真理的本质》是其思想转向的标志,在这篇讲演的初稿中,海德格尔曾经引用了老子《道德经》的第28章:“知其白,守其黑”,后来因故删去了。[2]然而,或许海德格尔对老子这句话太过钟情,以至于他念念不忘,20多年后终于还是让这句话“脱口而出”了: “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这种黑暗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人无法摆脱掉它。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其实这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洁和清澈(Lauterkeit)。真正知晓古老智慧的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怀念’第三节中说道:‘然而,它递给我/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存此黑暗的清澈;也就是说,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老子》(28章,V·v·斯特劳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3] 不仅如此,还有庄子。 同样是1930年,同样与《论真理的本质》有关。海德格尔在不来梅作《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之后,第二天又在凯尔纳(kellner)家中举行了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置于另一个人地位上去”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于是,海德格尔向主人索取德文版的《庄子》。后来皮采特(H·Petzet)回忆了当时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海德格尔突然对房屋的主人说:‘请您借我《庄子》的寓言集用一下!’在场的听众被惊呆了,他们的沉默让海德格尔感觉到,他对不来梅的朋友们做了一件不很合适的事情,即当众索取一本根本无人知晓的书并因而会使凯尔纳先生

哲学与人生专业论文3000字

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生与哲学的论文篇一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

段,生和死是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

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

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我是一个喜欢睁大眼睛在黑夜里凝望的人,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贪婪的享受夜的静谧;有时思绪飞快的转换,审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瞻望未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想要什么。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傅佩荣教授曾说:“当 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

论老庄自然观

论老庄自然观 10工试2班周忆莲 1001400231 “自然”是早期道家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而老庄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其自然观自是奠定了道家“自然观”的基础,荟萃了道家“自然观”的精华。然而,老庄的自然观研究长期以来以这样一种理解为主:老庄之“自然”就是事物本然之性,天然之性,是对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描述,是人们要去效法,遵循的原则或规律,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独立性的实体自然界。其实这种解读只看到了“物之自然”,却遗忘了“人之自然”,只强调人去因顺物之自然,却忽视了顺物之自然遗迹遵循自然法则或规律过程中人自身之自然。但是,强调个体的自觉精神与独立精神,放抗制度化的奴役与驯化,反省文明的过程,抵制人的异化,积极追寻自由,向往源自本性的自然生活状态,这才是老庄自然观念中最重要的精神 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中的“自”的先行词是“万物”,即“然”乃万物自身的状态。“自”强调万物的这种“然”是根源于万物自身的,是万物的本性。因此,“自然”在这里体现了对万物根源性即本性的认同和尊重。然而,这种认同与尊重并非是对“人”的否定。“自宾”、“自均”、“自化”、“自正”这些词的先行词在句中都能找到,“万物”、“民”、“天下”等正是“自”的先行词。由此可知,自然的主词包括了“天下”、“道”、“德”、“民”、“百姓”、“圣人”、“万物”等等。总而言之,“自然”乃一切存在者之自然。从“自觉性自然”的角度来看,真正拥有“自己”的只有人,因而人才能真正地“自己而然”、“自觉而然”。与此相应,在《老子》文本中也应该只有圣人、百姓(民)才是真正有意识的存在者,能反思与追问自身,真正做到自觉行动,是为“人之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在这一命题中,“自然”作为一个名词,指代的是一种行为者自身主导的状态或过程,“道”所法的这个过程或状态正式“道”自身发展,变化带来的。因此,在这一命题中的“自”的先行词是“道”,“自然”乃“道”之“自己而然”。“道法自然”的命题表明,“道”本身还有要去效法的对象,但这个对象并非超越“道”之上,而是“道”自身的一个动态过程和状态,这个状态就是“自然”。 “自然”就是道作为一种生命之源在万物之中的流转于眼底。天地万物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方式承负着道、体现着德,天地万物之本性的呈现正式它们的正常存在状态,亦即“道”之自然的过程。“自然”作为一种价值或原则是从“道法自然”中提取的,其内涵就是生命本根之“道”在天地万物之中的不断呈现与运作过程。换言之,自然就是道不断展现的过程。“自然”根源于“道”,抛弃道就无所谓自然。从根源性自然地角度来看一切生存个体值本性源于“道”,因此,万物之自然因道而可能。但万物之本性不是由一个外在的主宰者或实体赋予的,因为“道”就内在于当下生存个体之中,万物之本性根源于一切生命自身。然而这种本性毕竟还只是一个基础,自然能否真正的以实现关键还在于拥有自觉之知的人。人之本性同样源自本根之道,作为当下拥有自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才是“道”的真正现时担当者与守护者。因为在一切生命体中,只有人清晰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意识到一切生存个体本源于道同时又再不断地传承与延续着道。因此,人自觉地与天地万物等一切生存个体之原初本性(物之自然)得以存留与显见。如果说“道”是物之自然地根源的话,那么人之自然便是维系这个根源并且使得这个根源真正得以彰显的关键。“自然”作为一种价值也正是体现在人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追求与天地万物等一切生存个体实现真正自然状态的诸种活动中。 “无为”是道家思想研究中的另一个重点,谈及老子思想时,人们常说“自然无为”,那么“自然”与“无为”究竟有何关联呢?老子之“自然”包括物之自然与人之自然。万物本性即物之自然,本性之呈现方式即无为。由此可见,物之自然与无为的生产方式是统一的。

哲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哲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浅析哲学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四个全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对三大规律、三种意识认 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根据对中国和世界的实践新认知提出来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对我国国内形势已经进入了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要顺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培育新常态,必须要有新的战略思维,需要有新的战略筹划 和战略结构。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呈现的新格局的重大判断。这格局关 系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战略布局来保障国际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新的实践条件下我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四个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 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战略举措,是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对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担当意识感知的进一步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小康是关键一步。这一步我们该怎么走,在全面小康过程中我 们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通过改革破解这些障碍,如何通过依法治国确定规矩,如何通过 从严治党锻造核心,这都要求“四个全面”必须紧紧围绕问题进行战略构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使命的存在,让我们遇到问题就不能去回避,而必须迎头而上,去化解、解决问题,这自然也突出了担当意识。 二、从方法论角度看,“四个全面”既内涵丰富,又重点突出,既注重整体规划,又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往往会有一种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 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那些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 作用的就是非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 矛盾的解决,要学会弹钢琴,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方法论上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报告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而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 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良好。这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全面回应。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目标表达,体 现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把握我国社会矛盾上的“重点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 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三大举措,体现了“四个全面”战 略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两点论”思维。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人生与哲学论文]哲学与人生论文3000字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人生与哲学论文篇一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遇到的问题也有四个: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为什么”,第三个“怎么办”,第四个“好不好”。我所有的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讲是什么、为什么,不敢跟人家讲怎么办。因为这四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是自然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是科学。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因为地球围着太阳旋转。而“怎么办”和”好不好”,是上帝留给人来解决的问题。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上帝给了你很大的创新的空间。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三个问题困苦了无数的智者,没人能得出完美的答案。千年来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物理上人们拿到了答案,但在这里上人们还在追求。就像刚刚建国时国民党的被俘将领,在不断尝试建造永动机从来没有人成功。我对“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我是谁?”换句话数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如何解释人生? 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解释或者说是期待。农民说:“我的要求不高,每年能够风调雨顺,粮食卖个好价钱就行.”话语中,透着纯朴,善良.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一年中风风雨雨期盼着收获的季节,脸朝黄土背朝天,早晚围着土地转.还好,如今农业税免了,农民的收成也有起色了,脸上也笑开了花.工人说:“还是你们自由,想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干,没人管;不像我们,早出晚归做好了没奖金,做错了还挨批.保不准哪天饭碗就没有了.正式工还好说,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当然了个别也没有.农民工就惨了,要不上钱来的有的是,为了城里人过上好日子卖掉了青春,到头来,连个养命钱都要不到.你说,钱就那么重要么,钱比良心重要”小学生说:“我是祖国的花朵,希望的明天”未来属于我们,我们需要多加营养,汉堡包,肯德基,统统上来!当然网络游戏也不能少,要全面发展,这才是硬道理.一个小皇帝六个围着转,是谁的不幸? 父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自己不拿着娇,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宠着”只是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是否也有这么好的命.只是希望将来他们也能享受到晚年的快乐.祝福他们,当然了,作为晚辈孝敬老人,是我们的责任,义不容辞警察说:“要是社会上没有了坏人该多好啊!人人心安理德,不用担心钱被人偷,也不用还怕有人抢劫,社会一片安宁祥和的气息,美!很美,即使失业了也行啊!”警察的天职就是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的安宁.我们期待着他们失业.犯人说;“谁一生下来,就愿被人骂,那不是逼得吗?头脑发热,考虑不周,都是钱惹的祸.”钱是好东西,但钱也是送命的导火索.人活着为什么非要追求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呢?自寻烦恼.也许他们最清醒的就是他们手铐加身的时候,人一定要看清前面的路,否则是自寻死路.年轻人说:“活在这个社会真累,十年苦读寒窗,一朝大学毕业;茫茫沧海世界,遍寻安身之所.感受更多的是压力!压力!压的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工作还没有着落,又面临着爱情婚姻,甜蜜的爱情似乎总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有房子还好,没房子那就是如同少林寺十八铜人阵,还不知道要奋斗多少年.”青春没有了,不年轻多好,什么也不用发愁,是啊!好像目前还没有什么可行办法.老年人说:“人老了,筋骨不行了,头脑也不灵活了,腰酸背疼,一身病.年轻人烦”老人的悲哀 就是晚年了突然发现自己没用了,反而成了儿女的负担了.说句良心话,老人还能活几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来,安安静静地走呢? 人生得意对于每一个人都不同只在于你如何选择如何去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又无数次选择。曾经有人说过: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这就是人生,现在的社会不断出现问题人生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接受考验每个人只看到了人生不好的一面或贪预想了而不思进取。在社会一个人羡慕另一个人;一个阶级羡慕另一个阶级;一种生活状态羡慕另一个生活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状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奉献只有为他

哲学相关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9415886411.html, 哲学相关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相关论文选题参考 1、体悟哲学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相关学说 2、2007马克思哲学的相关论题 3、哲学的领域和层次——基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相关论述 4、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 5、哲学统一性与西哲中化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相关的几点结论 6、浅析价值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7、殊相与共相关系之为哲学基本问题初探 8、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个“体育·武术”人的哲学思考 9、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相关哲学思想的运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性研究的相关问题——兼与郝晓光先生商榷 11、反思核风险,重视民生安全文化建设——关于核风险及其规避相关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 12、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哲学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规律的相关原理为视角 13、求医行为的哲学思考及与社会发展相关性的探析 14、人之“忙”的哲学揭秘——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相关论述 15、相关·比较·反思——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 16、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状及相关哲学思考 17、整体相关性——西部大开发的哲学意蕴

https://www.doczj.com/doc/9415886411.html, 18、民族精神相关问题的哲学思考 19、对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 20、哲学视角下看可靠性与相关性的辩证关系 二、哲学相关论文题目大全 1、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2、与二程相关的几点哲学思想及史料问题之辨析——兼评葛瑞汉书中的一些观点 3、对“学生是主体”命题及相关表述的哲学追问 4、体现"天才"——一个与作曲家相关的哲学命题 5、军人人性哲学观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6、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我国学者相关分歧的评析及启示 7、探究如何上好高中政治课——以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为例 8、中国宪法财产权相关问题的哲学思考——基于马克思私有财产的概念 9、在哲学教学中利用相关原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10、用哲学理论探讨初级股份合作制的相关问题 11、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12、量子控制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的哲学问题 13、对康德先验哲学中形而上学及其相关问题的探析 14、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几个哲学问题 15、从相关哲学原理审视客观真理论 16、莱布尼茨、朱熹与有机论哲学——对李约瑟相关思想的分析与回应 17、老子相关哲学思想的管理学启示

哲学与人生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哲学与人生”课程论文 所在院系会计系 专业班级 13级财务管理2班 姓名廖亨 学号 2013102030217 任课教师李大明 提交日期 2014年5月27日

生命与时间的哲学思考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渺小的,就像大海中一朵朵小浪花,一点不起眼;生命是伟大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夜明珠,是无价之宝。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这个美好的东西,它很珍贵,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有些人好好珍惜了生命,让生命活出了精彩,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而有一些人因为生活的挫折和坎坷,居然就轻易地舍弃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的不负责任啊! 而时间又是什么呢?时间像一张弓箭,正所谓拉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和社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但是要得到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和秒秒来刻苦学习。 此时,我想到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珍惜时间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时间在悄无声息的流走。朱自清爷爷说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时间去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走在青草上,飞在空气中……时间一去不复返,看着真有一些心痛。想起吃饭时候,时间从我的饭碗中过去溜走;洗脸的时候,时间从流水中飞去;休息睡觉时候,它便大步大步的从你身上跨过,从你脚边飞去。时间是消无声息的,人世间没有人不走过风风雨雨,大大小小的困难的事。但在途中要和困难作斗争和时间赛跑。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件事做好,这样不是又节省了时间又高兴又兴奋,多么好!而在困难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做好它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它。 这儿有个故事,在一个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举一张钞票迈着大步走上讲台,他对会议室里的人问:“这有20美金,有人要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

哲学与人生结课论文

一次哲学的“梦幻”之旅 ——《哲学与人生》课后感 哲者,智慧、道理也;学者,学问、规律也。哲学,顾名思义,白话讲来指讲求哲学和道理的学问。我想哲学一词,对于我们大家而言,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或许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常识和故事,对哲学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了解,却往往未能深究。 对于我而言,作为非哲学方面专业的理科生来说,这样较为系统地学习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还是第一次,哲学能够提升人们的观点从而使人对事物产生更深的理解,提高了人的思想和主观意识,使人们思想成熟,以哲学的视角看世界可以说是站在一个超越世界的立足点之上,从精神的自由与主动上反思自己的能力,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是一个不一样的、奇妙与思维同在“梦幻”之旅。 在这几周的哲学课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哲学是思想上升华。正所谓,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自然界的万物相伴皆有灵性,真实地相依存和对称,而人是万物的灵长,人若没有性情,思想没有附着,要比花无蝶、山无泉、石无苔更可惜可叹,进而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有限,思想却无限,哲学正是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催人向前,给人启迪。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的东西实在很多,更是样样不同、件件迥异,哲学的思想处处可以充斥其中,学习哲学、了解哲学,以致学以致用。 哲学不是空洞的,不是失重的.哲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不得不说,我喜爱很多充满哲学的故事,记得一则故事是这样的: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每种生物都因它而幸福。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叶,没有鸟类的歌唱,也没有儿童的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的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淡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绝不把持不放,没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绝不向慷慨的冲动让步,没一滴水它都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中要容纳别人,释放自己,不斤斤计较,以水观人,水性至上,接受与给予同在。很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充满哲理,我们了解和理解其中的道理其实可以品味到很多东西,在精神上给予帮助。 哲学,也是远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直受很多先贤推崇,像是孔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学派的他,其广博深邃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抛弃了争权夺势的利己主义观念,怀揣着理想主义周游列国,四处讲学,留给后人“仁爱之心”、“中庸之道”。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原创的,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在现今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为了达到一己私利可以不择手段之时,宣扬与继承孔子的“仁爱”,“人为贵”,“和谐”的价值理念就更为重要。孔子的哲学是以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为核心的价值观,也是一笔无价之宝。 然而对于哲学中的中庸思想,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调和,抹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一人一半,五五分成”,何以做到中庸,其标准是什么?《中庸》中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万物各有其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各安其位,各谋其政,以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融境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境界不可能百分之百达到,却可以通过努力来无限接近。中庸其实就是要实现双赢,达到和谐。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人生境界和处事艺术,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和谐社会并不是指人们无所事事,而是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浅谈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一)

浅谈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美学思想;老庄哲学;美的本质意境;审美取向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老庄哲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庄哲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问题上的致思方向;二是老庄哲学方法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三是老庄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旨趣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离不开中国哲学,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其中,尤以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为大。可以说,老庄哲学是中国美学十分重要的思想像泉,不了解老庄哲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属性的探讨、中国美学的惫境理论和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 关于美的根源、美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中外美学史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美学史上对这一间题的探讨是深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或者说,老庄哲学决定了中国人探究美的本质属性的致思方向。 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他们对“道”的本质属性的规定其实也就是对美的本质属性的规定。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根本法则的“道”,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一是无为,二是无名。《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气第1章)又说:“道常无名。气第32章)他称“道”为“无名之朴气第37章)。就是说,“道”是不能用普通语言、抽象概念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和表达的。“道”的存在状态,与其说是“有”,毋宁说是“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请,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晚,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在老子看来,“道”既不是绝对的虚无,也不是绝对的与现象界分离的精神实质,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主象”,是有与无的统一。“无”乃道主体,“有”乃道之用。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1章)有与无,有限与无限,是老子对“道”性质的规定。这个规定,其实也就是美之为美的规定。谢林说过,美是要在无限之中看出有限。一切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的美,同时又表现出某种超出视听感官的性质。美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社会性质,既存在于一定的物理时空,是实在的,有限的,同时又显现于无限的心灵时空,是经验的,超验的。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那种超越感官、诉诸心灵体验、趋于无限的美—“道”之美或可称作“大美”。老子心目中的那种“道”之美,是不可言说的,而只能超越语言,另辟它途。老子哲学对语言有效性的怀疑和对超越感官的悟道方式(“静观”)的推崇,格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中逻辑语言符号以外的艺术语言的发展。逻辑语言难以表达的生命体验,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了最大的补偿。从这个角度看,老子哲学开启了中国哲学“立象以尽惫”这一审美式的致思方向,深刻影响了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的走向。 老子哲学的光大者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用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的“道”,却能够用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去把握和传达它。《庄子·天地》篇有一则窝言说:“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而不得,使噢垢素之而不得也,乃使象周,象圈得之。皇帝曰:异哉!象圈乃可以得之乎!”在这个窝言当中,“玄珠”是“道”的象征,知是知性(智慧)的象征,“离朱”是传说中黄帝时代视力最好的人,在这里是感官的象征,“噢垢”是语言的象征。而“象圈”即若有若无,朦胧恍惚的样子。窝言的惫思是说,用知性、感官和语言是得不到“道”的,用“象圈”则可以得到。叶朗先生认为,“象圈”就是艺术形象的象征。(见《中国美学史大观》,)应当说,这是极富见地的思想,尽管《庄子》一书并无明确提示,说象圈就是艺术形象。但是,庄子在这里所说的“象周”的特征,正是符合艺术形象的特征,或者可以说,庄子是在不自觉地提出了道家哲学的“美”论。而后来的艺术形象理论正是这一美论的提炼、升华、明朗化和系统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