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收治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经过

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5例、病

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护理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梗死区在缺血、缺氧

和坏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临床上以脑栓塞患者多见,因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可以发生于溶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亦可以是脑梗死自然转归过程的表现之一,在治疗及转归等方面与普通脑梗不同,因此,应加强护理,对预防各种并发

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对我院2007年2—2008年2月收治的26例大面积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

告如下:

本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

小41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9.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史6例、风心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在患者发病8h—17天出现。

2.结果

经过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

5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

3.护理

3.1 常规护理:将患者转移到神经内科重症病房进行观察和救治,严密观察患

者病情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呼吸、血压、脉搏、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大小。定时

呼唤患者或进行疼痛刺激,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

应考虑脑疝的发生;进行心电监护以观察心率、节律和心电图的各种波幅变化[1]。并给病人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病房定时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保持新鲜

空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药物的随时应用。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给

予氧气的吸入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误吸气管而引起窒息,定时

吸痰、拍背以纠正低氧;对深昏迷的病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3.3 注意药物应用的变化:脑梗死后一般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抗栓抗凝的

西药,这些药物是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因素之一[2]。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时要立

即停用这些药物,而转为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清除自由基等治疗。在治疗

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医嘱的更改。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时,应防止药液外渗;甘露醇半量输入完后注意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以避免因各种因素而增加的心脏负担。

3.4 预防肺部感染:因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致使呼吸道分

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而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昏迷患者应及时给予吸痰,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应<15s,口腔、鼻吸痰管要专用[3]。

3.5 预防泌尿系感染: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日用0.05%的碘伏擦拭

尿道口两次,清洗会阴一次,并注意观察尿管是否扭曲、滑托,引流管应低于膀

胱位。记录24h尿量出入量,观察尿液颜色,并按时留尿送检,以防泌尿系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联系以及相关特点。方法34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联系与临床特点。结果3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肝硬化引起出血15例,占44.12%;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11例,占32.35%;胃癌引起出血5例,占14.71%;由其他胃黏膜病变引起出血患者3例,占8.82%。患者出血量最多者出血总量约为2000 ml,出血量最少者约为300 ml,平均出血量为(971.83±408.65)ml。其中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18例,占52.94%;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16例,占47.06%。11例患者因为出血量过多,导致其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经过本院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治疗后,18例患者最终康复出院,10例患者遗留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6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治愈率为52.94%,死亡率为17.65%。结论有肝硬化以及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容易出现急性脑梗死,且其预后效果较差,死亡率较高。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脑梗死;特点;联系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较多,根据其不同的发病原因,其治疗难度与治疗效果也略有不同[1]。本研究对本院近期收治的部分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其具体分析结果作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53岁,平均年龄(69.45±9.91)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头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血常规以及粪便隐血实验检查,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确诊。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粪便隐血阳性、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口角歪斜、吐字不清、肢体活动障碍、意识不清、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症状,胃镜检查显示上消化道有明确出血处,头部CT或MRI下显示为急性脑梗死症状。 1. 2 方法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报道内容,综合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特征。 2 结果 34例患者中,最终探明引起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肝硬化引起出血15例,占44.12%;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11例,占32.35%;胃癌引起出血5例,占14.71%;由其他胃黏膜病变引起出血患者3例,占8.82%。患者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 发表时间:2016-04-28T15:35:57.480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黄忠卫[导读]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江苏海门22612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17例脑梗死后HT患者临床资料,包括HT部位与类型、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4. 9±2. 7) d,多为脑叶出血、非血肿型。HT 的发生与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龄(>70岁)有关。治疗后1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患者病情无变化,2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高龄是发生脑梗死后HT的影响因素,尽早进行颅脑CT复查是及时发现脑梗死后 HT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急性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率为10%~43%,大部分没有严重的临床后果,但出血性转化形成的大血肿影响临床预后。研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工作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4.1-2015.2我院收治的HT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72~86岁,平均(73.2±9. 5)岁。既往有冠心病、心房纤颤病史14例,高血压病史15例,糖尿病病史10例。 1. 2 HT判定及分型 17例HT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 II)颅脑CT血肿形态将其分为4型: (1)出血性脑梗死Ⅰ型( HI-Ⅰ型) : 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 (2)出血性脑梗死Ⅱ型( HI-Ⅱ型) :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 (3)脑实质血肿Ⅰ型 ( PH-Ⅰ型) : 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 (4)脑实质血肿Ⅱ型( PH-Ⅱ型) : 高密度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1.3治疗入院确诊为脑梗死,常规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1次/ d; 瑞舒伐他汀,1片/次)、活血化瘀、营养脑神经,脑水肿给以甘露醇、呋塞米,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不能进食予鼻饲流质及对症治疗。继发梗死后HT则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血管扩张剂、抗凝等,脑水肿严重加强脱水降颅压,血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病情严重者请神经外科会诊,必要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及清除血肿手术。 1. 4疗效判定标准在患者初病时、发生HT时和出院时均由同一位医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好转:评分减少≥2分; 恶化:评分增加≥2分;无变化: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2结果 2.1患者发生HT平均时间为( 4. 9±2. 7) d。 2. 2HT部位、类型脑叶出血( 82. 4%,14/17); 非血肿型( 70. 6%,12/17)。HT部位: 顶叶1例,额、颞、顶叶7例,颞叶3例,颞、顶叶4例,基底节区2例。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 ECASSⅡ)CT分型标准: HI-Ⅰ型7例,HI-Ⅱ型3例,PH-Ⅰ型5例,PH-Ⅱ型2例。 2. 3临床表现 5例患者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均经复查CT后证实为HT; 12例患者病情无变化或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常规复查颅脑CT发现HT。 2. 4合并疾病合并心房纤颤14例,占82.4%,糖尿病10例,占58. 8%; 高血压15例,占88. 2%。 2.5临床疗效 11例病情好转,4例无变化,1例患者因出血量多转脑外科行手术治疗,1例病情加重自动出院。 3 讨论 HT是脑梗死发展动态变化的一个复杂过程,可能机制是: (1)栓子迁移和闭塞血管再通: 脑血管被栓塞后,栓子碎裂、崩解,由于远端血管因缺血麻痹而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血管由于已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发生HT。(2)侧支循环形成:大面积脑梗死水肿明显,梗塞灶边缘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通透性增高。此外,脑梗死第2周脑水肿消退,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梗死灶周边血流再灌注,而新生血管未发育健全,在血压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渗血或破裂出血。脑梗死后第2周是侧支循环建立的时间窗,也是HI的高发期。本组资料各分型中,HI-1最多,占41. 2%,HI高发于脑梗死后第2~3周,CT表现为位于梗死灶边缘皮质的点状出血,考虑大脑灰质皮质侧支循环丰富,较白质更易发生HI。 HT的促发因素:(1)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脑水肿引起的缺血坏死和内皮损伤,在脑水肿消退后,易引发其梗死区域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大动脉主干闭塞后的大面积脑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HT,而且梗死面积的大小同HT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高血压: 本组资料中高血压患者占88. 2%,比例较高。可能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结构改变,脆性增加,动脉壁变性坏死时更易发生出血。(3)高血糖:高血糖状态下,梗死脑组织缺血缺氧,糖原无氧酵解加速,乳酸生成增加,脑组织酸中毒、水肿、血管扩张,动脉壁变性坏死,促进HI发生,高血糖导致脑梗死出血机会增加5倍[2],本组病例中糖尿病10例,占58. 8%。(4)心房纤颤:本组病例中心房纤颤14例,占82.4%,研究显示HT常见于心源性栓塞。(5)高龄:年龄>70岁,HI的发病率增高,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淀粉样病变有关,本组资料平均年龄为(73.2±9. 5)岁,HT与年龄有关。(6)抗凝和溶栓: 抗凝和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缺血后血管壁损伤、继发性纤溶和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流再通后灌注压增高等原因破坏血脑屏障和细胞外基质,导致血浆成分的外渗和水肿形成,使抗凝、溶栓后更易于发生出血性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 6) : 379 - 380.[2]宋远道,殷梅.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1,17(1):110-113.

脑梗塞的整体护理体会

脑梗塞的整体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11-24T14:31:03.0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芳王东芳[导读] 整体护理可有效缓解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症状及焦虑、恐惧心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芳王东芳(河南省淇县人民医院 45675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221-01 脑梗塞是脑血管病症中常见病,多发病。此病致残率高,且老年人为多发,基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衰退,故康复也慢,甚者成为不可逆性的病理状态。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必定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则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能力下降,整体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1 护理方法 1.1 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环境,保证病房清洁整齐,舒适美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室温22~25℃,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交叉感染。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及血型交叉试验,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按时协助患者翻身、翻身的同时给予叩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痰液粘稠、呼吸困难者及时吸痰。尽量做到轻重病人分开,危重病人置单病房以免互相干扰,床单平整,随脏随换,及时更换床单、内衣预防褥疮。恢复期病人可允许带收录机,边治疗边收听,以分散病人注意力,也可使病人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同疾病抗争的信心,使身体早日康复。 1.2 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塞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1.3 饮食营养指导老年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易引起过敏的海鲜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饮暴食。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 1.4 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1.5 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康复训练应早期进行,越早越好。所谓早期是指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即配合系统康复训练,一般是脑梗死后3~5天。肢体功能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运动疗法。它根据患者的病程不同时期进行。急性期协助患者翻身,每2h1次,以侧卧位,尤以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为主。关节活动包括被动运动、卧-坐转换及坐位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训练。 1.6 语言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亦越早越好。方法为: 刺激患者唇、舌、软腭、喉部及其他肌肉协调运动。口语训练; 反复听力训练;强化读写训练。 1.7 吞咽困难的护理吞咽困难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易产生误吸,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使患者死亡。通过鼻饲,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保证患者能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吞咽困难的患者,进食时口腔容易存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洁口腔,可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1.8 尿失禁的护理针对患者尿失禁的情况,采取膀胱容量训练和排尿训练,当膀胱容量及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后,拔除尿管。 1.9 褥疮的护理(1)躺气垫床,保持床单平整、无皱褶;(2)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3)解除外来压迫;(4)骶部褥疮应右侧卧与左侧卧交替进行。俯卧是一种理想体位,但要防止足趾、膝部、骨棘及会阴生殖器受压。 2 结果 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损伤加重、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急性脑梗塞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很多中老年人患病,出现半身不遂、失语、昏迷等症状,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患者,要鼓励、帮助其树立坚持家庭康复的信心,懂得坚持训练的重要性,调动其自身的潜力,坚持康复训练。整体护理可有效缓解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症状及焦虑、恐惧心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莉,郭玖,孙铁民.谈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整体护理.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04. [2] 沈志梅,凌桂萍.脑梗塞病人的整体护理.全科医生,1999,8(3):157.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起病4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本组120例患者经头颅ct 或mri证实,经治疗后104例预后良好,13例预后较差,3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血压、血糖、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预后 clinical analysis of 120 cases of 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tian p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center hospital of yuncheng city,shanxi province yuncheng0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cause of disease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infar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linical data of 120 cases of hemorrhagic infarction patients. results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period of 4 days to 2 weeks, hemorrhagic infarction have relations with large areas of infarction,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atrial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护理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危重[1]。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通过对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到在心理、呼吸道、肢体功能锻炼、褥疮和便秘的预防、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本组17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79例,女91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39岁,其中39-59岁20例,60-70岁62例,71岁以上88例。一侧肢体偏瘫1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护理与体会 2.1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

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2]。本组病例中有110例发生偏瘫,言语含糊10例。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日后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问题。由此忧心重重,悲观失望。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病程、时间及预后。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d内脑水肿达到高峰[3],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死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有个思想准备。病情发展到稳定期,要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再次,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促进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脑梗死大多发生在老年人,本组病例中60岁以上150例,占本组病例的83%。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患者有呼吸道功能减弱、神经反映迟钝,以致造成咽部肌群完全或不完全麻痹,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感染。本组病例就有20例发生肺部感染。一旦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对症状轻的患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配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取半坐卧位,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帮助痰液的排除。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护士将手指并拢,空心适度拍打,震动患者背部,由上而下,由两侧至中央,反复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及防治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及防治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可以是脑梗死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也可以出现于卒中治疗之后。目前的研究报道中,对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说法不一,然而严重的出血性转化致残、致死率高,使得临床医生不得不防。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便是静脉rt-PA 溶栓,但毫无疑问的是,溶栓治疗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控制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生风险,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方面举足轻重。本文将对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防治要点做一概述。 概念与分类 出血性转化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其发生原因仍然不明确,基本上,当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时,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便可发生。在缺血事件发作后几秒至几分钟,血脑屏障破裂,而当脑血管得到再灌注,侧支循环开放时,血液因此更容易外渗。 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 ECAS)S 的分类标准,基于CT表现,将出血性转化作如下分类: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 ) HI-1 型:沿梗死边缘的小点状出血的 HI-2 型:梗死区内片状出血,无占位效应

脑实质出血( Parenchymal Hematoma,PH) PH-1 型: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于梗死面积的30% PH-2 型:血肿超过梗死面积的30%,有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 其中,HI 的发生率高于PH,HI 和PH、HI-1 和HI-2 可以混合存在。需注意的是,当CT 检查发现脑内不止一处的出血灶时,按出血最严重的病灶分型。

出血性转化的分类[Stroke, 1999, 30(11):2280-2284] 出血性转化患者有哪些危险因素? 自发因素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是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溶栓等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多种改善血流疗法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出血转化的定义、分型、危险因素、诊断和处理原则。 本共识涵盖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量表)、出血转化的诊断和检测、自然史与结局、出血转化的处理、出血转化后重新启动抗栓(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的时间等内容,本文仅就相关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分型 推荐意见: (1)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2)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3)可采用NIHSS评分增加≥4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更加客观和实用的症状性出血转化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4)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分型或Heidelberg分型方法。 二、出血转化的流行病学 推荐意见: (1)现有研究报告的出血性转化总体发生率差异大(0~85%),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7%~29%;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7%;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6。0%~49。5%,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16%;使用阿司匹林或肝素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22%,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占2%~9%。 (2)中国人群出血转化的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数据较少,有待更多研究。 三、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推荐意见: 出血转化机制主要与梗死后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相关,但其明确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四、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量表) 推荐意见: (1)除溶栓、取栓及抗凝等引起出血的治疗因素外,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和影像显示的大面积脑梗死是当前较为公认的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 (2)更加简便、快捷且精准的出血转化风险预测模型(量表)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出血转化的诊断和检测 推荐意见: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03-16T14:39:48.9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杜玉东 [导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杜玉东 (辽宁省昌图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125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方法。结果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对其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225-0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现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十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40岁-76岁,其中基底节脑梗死40例,大面积脑梗死10例,小脑梗死9例,脑干梗死10例,多发腔梗1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5例;冠心病史25例,糖尿病30例;脑卒中病史15例。所有病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和MRI???确诊。 2.护理 2.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2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 2.2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20-30min内滴完,防止外渗。应用抗凝剂时,定时监测kpTr,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氨基乙酸等药物 2.3基础护理: 2.3.1 首先要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和新鲜的空气,减少流动人员来往,温度、湿度适宜,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及对流风等不良的刺激,对于中风急性期或病情危重的患者应住单人病房。且病房内应备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急救物品等,必要时应设特护。 2.3.2 眼部及口腔护理:帮助患者清除眼内分泌物,若眼睑不能闭合者,可给予眼药膏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眼部,预防角膜干燥、感染和损伤 2.3.3 急性期患者应保证绝对卧床休息,不宜多搬动,加设床栏,以防其坠床,生活起居均由专人照顾。 2.3.4 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平整、干燥,避免产生摩擦,损伤皮肤,其次,应协助病人每1-2小时翻身一次,给予局部按摩,必要时给予气垫床,定时检查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发生。 2.4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睡眠中等血流量慢、血压低的情况下发病。 2.5 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死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加床档、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必要时给予镇静剂。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2.6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6.1 预防肺部感染 急性梗死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发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 2.6.2 预防便秘 急性梗死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而便秘病人用力排便可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入院1周后,大部分病人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 2.6.3 预防泌尿系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病人行留置导尿。每日会阴护理2次,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 2.6.4 预防压疮 脑血管病所致偏瘫病人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小时内即可发生压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2.7饮食护理 给予病人低盐低脂、高营养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多食蔬菜及水果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止烟酒。 2.7.1 体位选择:选择既安全又有利于进食的体位,能坐起的病人取坐位进食,头略前屈,不能坐起的病人取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下垫枕使头部前屈。此种体位下进食,食物不易从口腔中漏出,又有利于食团向舌根运送,还可以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吸的危险。 2.7.2 食物的选择:选择病人喜爱的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为防止误吸。 2.7.3 吞咽方法的选择:空吞咽和吞咽食物交替进行;侧方吞咽;吞咽时头偏向健侧肩部,防止食物残留在患侧梨状隐窝内,尤其适合偏瘫的病人,点头样吞咽;吞咽时,配合头前屈,下颌内收如点头样的动作,加强气道的保护,利于食物进入气管。 2.7.4 对不能吞咽的病人,应予鼻饲饮食,并教会照顾者鼻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加强留置胃管的护理,每日口腔护理二次。 2.8 康复护理方法 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 2.8.1(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是指防止和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方法:(1)仰卧位时肩胛骨应取于前伸位(肩关节下可垫一软枕),上臂外旋.稍外展、腕关节伸直、收治伸开、掌心向上,膝关节微屈(15-20°),(2)患侧卧位时,患者向前伸、肩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角度<90°,肘伸直,手指张开,掌心向上(3)健侧卧位时,患者应有支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摘要: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此病致残率高,且老年人为多发,多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吞咽功能障碍等症状。基于上述情况,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相应护理工作,对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护理体会 brain stem dead patient s nursing experience liao jinfeng abstract:the brain stem dies is refers to the partial brain organization including the nerve cell,the spongiocyte and the blood vessel but because the blood supply lacks has the brain organization to occur lacks the blood,the oxygen deficit necrosis,the conditioning,forms the stem dead stove blood vessel of brain disease.this sickness cripples rate is high,also the old age artificial sends much,has the body paralysis,the language barrier,the argument is crooked,swallows swallows symptoms and so on function barrier.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besides coordinates the treatment positively,completes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讨论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血压过高过低都要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绝对 卧床休息,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观察有无中枢性的高热,中枢性高 热是丘脑下部受损所致,特点为无感染依据,不伴有寒战,躯干温度虽高,但四 肢温度不高,缺乏汗液分泌。感染性发热,在2~3天后继发感染时出现。病人 应头置冰袋,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中枢性高热的 病人可在身下置冰毯、酒精擦浴物理降温。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当脑动脉管壁发生病损形成血栓,使管壁变窄,甚至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称脑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约 占全部脑卒中病人的70%~80%。 [护理] 1.病情观察及处理: (1)注意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血压过高过低都要通知医生,给予相 应的处理。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2)观察有无中枢性的高热,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受损所致,特点为无感染 依据,不伴有寒战,躯干温度虽高,但四肢温度不高,缺乏汗液分泌。感染性发热,在2~3天后继发感染时出现。病人应头置冰袋,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中枢性高热的病人可在身下置冰毯、酒精擦浴物理降温。 (3)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和呃逆,有上消化道出血者应给予止血药和胃黏膜 保护药,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4)注意高颅压,防止脑疝。按时快速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2.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多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的客观规律,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 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一般护理: 1)病室要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良好的休养环境,病人精神愉快,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及各器官的功能。 2)供给足够的水分,宜食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 胃肠功能低下者注意少食多餐,提高每餐质量。必要时鼻饲饮食,做好口腔清洁 的护理。 3)定时加服饮料、热开水,少饮茶及咖啡、戒烟酒。注意训练排便习惯,必 要时可用甘油栓、番泻叶或灌肠通便。 4)对尿潴留病人,严格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注意尿量、尿色及性质的变化。女病人注意会阴部卫生,每日冲洗一次。 5)病人运动、感觉障碍,局部血循环差,注意皮肤护理。减少和避免压迫,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每1~2小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红花酒按摩,改善循环,防止压疮发生。 6)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注意防止烫伤发生。 7)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对意识清楚者,翻身拍背同时鼓 励咳痰可配合雾化吸入,预防肺炎发生。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脑梗死治疗论文

脑梗死患者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脑梗死患者77例,依据病情分型并进行分类化管理,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并加强各项护理工作。结果:本组77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与细心护理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认真贯彻各项护理工作、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为取得满意疗效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病情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乏氧,进而引发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有所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文献报道脑梗死致残率高达80%,大大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而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细致周到的护理极为重要,是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障。近年收治脑梗死患者77例,经过认真细致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症状好转出院。在整个护理工 作中,取得了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7例,男45例,女32例,男女之比1.41:1;年龄

64~83岁,平均73.2岁;病程1~17年,平均9.3年;住院时间21~72天,平均32.1天;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偏瘫及失语等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经过头ct检查最终确证为脑 梗死,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护理方法 严密观察病情:主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意识状态能够直接反应脑梗死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面积及脑组织水肿程度息息相关,一旦发现患者意识状态有恶化趋势,应立即报告医生作出相应处理。瞳孔的变化也能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均提示病情恶化,针尖样瞳孔提示脑干梗死,若双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提示脑疝可能。 监测生命体征:1血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升高可不作特殊处理,当血压超过220/120mmhg时降压需慎重,应使用对脑血管作用较小的降压药物,切忌舌下含服钙离子拮抗剂;2脉搏和呼吸:脉搏变缓提示颅内压有升高趋势,患者呼吸快而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及叹息样呼吸时,提示呼吸中枢受累,情况危急,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3体温:患者体温居高不下,排除感染因素应考虑中枢性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戴冰帽、冰敷大血管处、温水擦浴等措施。 其他:1防止褥疮:患者常伴有肢体偏瘫,长期卧床容易产生褥疮。可于褥垫上加用海绵垫,并保持患者床铺整洁干燥,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按摩时可擦拭活血药物如红花酒精;2按时叩背,保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和(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抗凝治疗及血压、血糖过高可能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本组经治疗后基本治愈4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9例,恶化2例,死亡1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复查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及时诊断以调整治疗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标签: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治疗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血流再通而继发脑实质出血。随着CT、MR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本病并不罕见,及早发现和治疗HI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将2008年5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21例H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1~85歲,平均65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1例,冠心病并发房颤5例。病初rt-PA溶栓治疗1例,降纤治疗2例,低分子肝素治疗4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5例。 1.2临床表现表现意识障碍11例(嗜睡3例,昏睡5例,昏迷3例);偏瘫9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失语7例,头痛5例,眩晕3例,同向凝视6例。入院后15例病情逐渐加重,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8例,偏瘫加重7例;头痛呕吐4例。HI发生时间最短17 h,最长20 d。 1.3影像学资料经多次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梗死后出血,病灶形态:CT表现为原缺血梗死的低密度区内斑点状、斑片状或条索状的,CT值较高血压性脑出血低的高密度影,边界不清;或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似的片状、团块状高密度影。MRI表现为大片长T1,长T2信号中夹杂短T1,长T2信号。病灶分布:18例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例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其中基底节区4例,额颞顶叶4例,颞顶叶2例,额颞叶2例,颞叶1例,小脑半球2例,脑干1例。 1.4治疗本组除1例转脑外科手术治疗,余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1)立即停用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药物。(2)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一般常用20%甘露醇针250 ml,每4~8 h静脉输注,或联合使用10%甘油果糖、速尿等,重者可选用白蛋白针、血浆等药物。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肾功能及电解质,适当补钾,监测出入量。(3)应用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脑细胞保护药物。(4)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

关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关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11-08T14:22:08.85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静 [导读] 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刘静 (山东曲阜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 273100) 【摘要】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本文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血管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现将2009 年12 月至2012 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6 例脑梗死病人护理体会如下。 一、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脑梗死的病因、分类、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这样才能按照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每1~ 2 小时监测T、P、R、BP,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梗死面积增大、出血或者脑疝的可能,如突然失语,肢体偏瘫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血栓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0~15°,并偏向一侧。意识不清者发病24h 内应暂停进食,24h 后给予鼻饲饮食记录出入量。 2 药物护理使用甘露醇快速滴入,一般250ml 20~30 min 内滴完,防止外渗。应用抗凝时,定时监测KPTr,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口腔黏膜、牙龈和皮下出血及血尿、黑便等,备好鱼精蛋白锌、6 一氨基己酸等药物对抗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时,应缓慢滴注,并且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供血不足加重脑损害。 3 气道管理保持良好的氧合是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如有低氧存在,应立即以2~4L/min 吸氧,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如保持头侧位、淸除口腔分泌物、定期拍背、吸痰等,尽快纠正低氧。对于有意识障碍(GCS 评分小于8 分)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1]。 4 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即对病人进行Braden 评分,必要垫气垫床。不能自主翻身病人,协助每1~2 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刺激咳嗽,及时排痰。使用便器时避免擦伤皮肤。床铺保持平整、干燥。予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做好导尿管护理。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量小,肠蠕动减少,很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要注意粗纤维食物的补充。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急性期应严格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切忌饱餐,帮助病人翻身时动作要轻,并保持大便通畅。合并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更应加强皮肤护理及足部护理。 5 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的状态中。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要富有同情心,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的兴趣,激励病人配合治疗。 6 康复护理 6.1 肢体功能障碍的护理偏瘫侧肢体处于良肢位,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肿胀。双下肢尽量避免输液,以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死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预防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并为今后的康复训练做准备。功能锻炼主要采取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活动偏瘫肢体,做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和坐起、站立、步行锻炼,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6.2 语言康复训练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功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3]。体贴关心病人,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6.3 饮食护理对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前予提供适当休息,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坐起患者,一般采用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这种体位可以减少食物向鼻腔返流和误吸,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进食过程中让患者充分咀嚼,确信吞咽后继续进食。床前要有吸引装置,如所进食物滞留,鼓励患者头转向健侧,并控制舌头向麻痹的一侧,消除残留食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6.4 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练习洗脸、如厕、进食、转移等生活技能,倡导“自理模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6.5 安全护理评估病人,做好病人及家属安全宣教,根据病情,采取床头警示标识,床栏、约束具等保护措施,下地、如厕搀扶防跌倒、坠床。 二、体会 脑梗死病人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才能为抢救赢得时间;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心理卫生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做好出院指导;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叶玉珠,汤慧芳.腔隙性脑梗死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 [3]王春英.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沟音障碍的早期进行锻炼[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