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

一、项目概况

1.1、桥梁概况

项目区位置,起终点,桥梁形式、跨径、桥面布置。主要结构构件:主梁、主塔、拉索等的材料、形式、规格、约束状况等。

1.2、施工控制概况

(1)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结构的内力状况满足设计要求;

(2)成桥的线型、索力逼近设计状态;

(3)精度控制和误差调整的措施不对施工工期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

(4)主梁合拢前两端标高误差、轴线偏差能够保证顺利合拢。

(5)控制及监测精度达到施工控制技术要求的规定。

1.3、监控依据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01-2007)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公路桥涵钢结构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2-200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_D63-2007

1.4、目的和意义

由于各种因素的随机影响,结构的初始理论设计值难以做到与实际测量值完

全一致,两者之间会存在偏差。若对偏差不加以及时有效的调整,就会影响成桥的内力和线形。施工控制的目的,就是根据实际的施工供需,以及现场获取的参数和数据,对桥跨结构进行实时误差分析和结构验算;对每一施工阶段,根据分析验算结果给出结构应力及变形等施工控制参数,分析并调整施工误差状态,建立预警体系对施工状态进行安全评价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始终处于安全合理的范围内,成桥后的结构内力和线形符合设计要求。

二、监控方案与内容

2.1 施工监控的内容

2.1.1 施工监控参数的选取

(1)索塔轴线、应力;通过施工过程中塔顶偏位的几何测量和关键截面的应力监测确保索塔的线形及应力满足要求。

(2)主梁线形、应力;

通过调整拼装位置、索力等手段来确保主梁高程、轴线等线形指标满足要求;主梁应力可以作为误差控制的辅助指标和结构施工过程安全监测的预警指标。

(3)斜拉索索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误差调整与参数识别体系并采用多种方式对索力进行监测来保证斜拉索索力误差满足要求。

(4)主梁合拢前大气温度与合拢端标高变化的对应关系。

2.1.2 施工监控计算内容

(1)施工过程安全复核计算

(2)拉索、主梁无应力制造线形/长度的复核计算

(3)施工控制误差分析及参数识别

(4)施工控制实时计算

(5)重要临时结构的计算

2.1.3 施工监控现场实测参数

(1)实际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混凝土、斜拉索、索塔或凝土的弹性模量及容重

(2)实际施工中的荷载参数:

1)恒载:a. 主梁自重

b.二期恒载(桥面铺装、人行道板,栏杆、路缘石、灯柱、过桥

管线等)

2)施工荷载

3)临时荷载

2.2 施工监控的实时监测体系

2.2.1 实时监测内容及其分级

将监测内容的重要性等级和频率等级进行划分。例如:

2.2.2 测点布置原则

(1)斜拉索索力测点布置

a.一般原则:根据理论计算,满足下式的拉索均需设置索力测点。

b. 对称布设。

c. 全桥通测线形时,索力也全桥通测。

(2)主梁线形测点布置

1)一般原则:一个梁段上设置三个主梁线形测点,两个高程测点一个轴线

测点,高程测点宜设置在悬臂端横隔板与外侧腹板交界处的顶部,轴线测点设置在横向尽量靠中部的位置。

2)线形监测主要想放样或拉索索力控制提供参数时可仅对选弊端2-3个梁

段进行监测。

3)用于误差分析、参数识别时全桥通测,每个梁段均监测。

(3)索塔偏位测点的布置

索塔在施工过程应在新塔段或其模板上设置测点,索塔水平撑杆顶撑时为了确保顶撑效果也应考虑在顶撑位置设置测点,索塔施工结束后应对索塔进行至少一次每个索塔节段的通测。

主梁施工阶段应在索塔塔顶设置偏位测点。

(4)索塔应力测点的布置

索塔应力测点的布置主要根据计算确定,并且尽量考虑在下塔柱、中塔柱、下横梁均设置测试断面。每个塔肢测试断面应考虑在索塔的四个角点上均设置测点。

(5)主梁应力测点的布置

主梁测试断面的测点应确保顶底板载腹板与顶板交界处,纵隔板与顶底板的交界处,主梁中部设置测点以确保采集到应力的峰值点。

(6)温度场监测的测点布置

斜拉桥的施工监测中整个塔、梁、索各自的温度场比较接近,因此可以各自选择一个断面进行温度场的监测。索塔的温度场监测应至少在测试断面四个角点设置测点,主梁则应确保在顶板、腹板、底板均设置一定数量的测点,拉索可以通过试验索来进行温度场的监测。

2.2.3 本桥监测点布置及传感器选型

2.3 施工监控的技术指标体系

2.3.1 各施工监测内容的仪器及精度要求指标

(1)索力监测可采用动测法或在锚下安装压力传感器的方法进行。索力监测仪器分辨率应达到0.1kN。常用的穿心式传感器与弦振式索力仪两种。前者主要应用于张拉阶段,后者用于张拉后索力监测。

(2)线形监测可采用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垂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监测,仪器测距分辨率应达到1mm,测角分辨率应达到1’’。

(3)应力监测可采用弦振式传感器、光纤式传感器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仪器分辨率应达到应变1με。

(4)温度监测宜采用铂式热电阻温度传感器和热电偶点温计,仪器分辨率应达到温度0.1℃。

2.3.2 施工控制技术要求和容许误差度指标

(1)几何控制技术要求(几何误差均指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间的差异)控制工况主梁上下游高程测点平均值误差应小于悬臂长度的±1/3000,当1/3000悬臂长度小于40mm时,按40mm进行控制,相邻梁段间平均相对偏差不得大于梁段长度的1/750;上下游高程相对偏差不大于15mm。

主梁轴线偏位不得大于±1/10000悬臂长度,悬臂长度的1/20000小于10mm 时,按10mm进行控制;相邻梁段间相对轴线偏差不得大于1/5000梁段长度。

索塔偏位误差不得大于±20%,当理论索塔偏位的20%小于30mm时,可按照±30mm来控制。索塔偏位不作为施工控制的主要指标。

(2)索力控制技术要求

特大桥施工监控方案

精品文档 G351线LJ2标段灵关河2号大桥施工监控实施方案 二O一五年七月 . 精品文档

监控实施方案 四川省雅安市公路管理局 委托单位: 351线乐英至夹金山垭口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国道项目名称:号大桥施工监控LJ2标段灵关河2 项目负责: 方案编制: 方案复核: 方案审核: . 精品文档 目录............................................................................................................... 1.一、桥梁概况及施工监控编制依据................................................................................................................................................... 1.1.1桥梁概况.................................................................................................................................... 2施工监控编制依据 1.2................................................................................................................... 3二、施工监控的目的内容与原则............................................................................................................................... 3.施工监控工作的目的 2.1 ............................................................................................................................... 4.施工监控工作的内容2.2 ....................................................................................................................................... 5施工监控的原则2.3 建立施工控制体系................................................................................................................................52.4施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监控方法及内容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监控方法及内容 发表时间:2016-04-05T14:40:42.5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作者:王兴球[导读] 中山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大桥合龙精度高,建成后大桥线形优美,成桥线形与设计目标线形吻合一致。 中山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 摘要:以大南沙特大斜拉桥为背景,根据斜拉桥的结构特点确定施工控制内容,通过对几何变形、索力、应力和温度的监测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斜拉桥;施工工艺;索力;应力监测;施工控制 Abstract:Using Nansha Xiaolan River cable-stayed bridge as the background,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ble-stayed bridge,based on the supervisory control of geometric deformation,cable force,stress and temperature to insur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words:cable-stayed bridge;construction technology;cable force;stress monitoring;construction control 一、工程概况 大南沙特大桥主桥为(90+200+90)m三跨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全长380m。为单向行驶右幅桥,斜拉索布置在主梁两侧成空间双索面。桥幅布置为:(1.2m索带)+(0.5m防撞护栏)+(14.5m车行道)+(0.5m防撞护栏)+(1.2m索带)=全桥总宽17.9m。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肋板式结构,主梁纵向按全预应力砼结构设计,横梁按部分预应力砼A类构件设计,桥面板按钢筋砼构件设计。为确保该施工阶段的安全与质量,必须对其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监测,才能获得理想的测试结果。 二、施工控制 监控过程是与施工一一对应的。在各施工阶段中,通过各项测试取得反结构态的各种参数,和理论设计值相比较,发现偏离,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偏,防止误差积累,所以监控过程是以理论设计值为基准的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其测试内容包括:施工记录,线形测量,索力测量,温度场测量,应力应变测量和高程测量。下面文章将分别讲述各项测试内容。 三、几何变形监测 几何形态监测的目的主要是获取(识别)已形成的结构的实际几何形态,其内容包括标高、跨长、结构或拉索的安装位置、结构变形或位移等。它对施工控制、预报非常关键。 目前用于桥梁结构几何形态监测的主要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通常采用测距精度和测角精度不低于规定值(如±(2mm+2ppm)和±2’’)的全站仪并结合固定高亮度发光体照准目标作为需要全过程动态跟踪监测的三维几何形态参数(如索塔位置、主索鞍位置、主缆索和加劲梁线形、索夹位置等;斜拉桥索塔位置、斜拉索锚固位置、加劲梁平面位置(线形)等;桥梁中轴线线形、连续刚构桥墩位、悬臂施工主梁的平面位置等)的监测手段;采用精密水准仪和全站仪测量等作为一般的标高、变形(位)等的监测手段。 为确保桥梁施工放样和几何控制的精度,施工现场一般都建立有高精度的施工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在上述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几何形态参数监测工作的可实现性和现场操作便利性要求,在进行局部控制网优化处理后,便可形成一个形变监测控制网,并以此作为结构几何形态参数监测的控制基准。形变监测控制网的精度满足设计、规范以及施工控制本身的要求。可以对监控控制点进行加密其精度确保满足施工监控的要求。 中山大南沙特大桥主梁线形控制实施过程如下:在悬臂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控制计算预测,对各悬臂梁段的施工同步发布立模标高预拱度指令,指示下一阶段主梁预抬高度、做好挂篮变形等的施工测量工作,同步应力测试工作;实时施工误差分折、参数调整等,在整个悬臂浇筑期间,监控组共发布节段立模标高控制指令多份。 经过现场分析,每经过一个节段,都要准确的对建成的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模型对照,利用模糊模型预测机制,得出下个节段的理论应该的预拱度。 这一计算工作在桥梁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实时调整这些调整既包括各个直接的实时测贵参教也包括根据实侧数据通过反位分析等而得的辨识参数,还要视实际施工情况对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及计算内容等做出调整。 四、索力监测 大跨度桥梁采用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结构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跨径在500m以上时基本上是斜拉桥、悬索桥一统天下。斜拉桥的斜拉索、悬索桥主缆索及吊索索力是设计的重要参数,也是施工监控实施中需要监测与调整的施工控制参数之一。索力量测效果将直接对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状态产生影响。要在施工过程中比较准确地了解索力实际状态,选择适当的量测方法和仪器,并设法消除现场量测中各种误差因素的影响非常关键。可供现场索力量测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1)压力表量测法(2)压力传感器量测法(3)磁通量法(4)光纤光栅法(5)振动频率量测法。 4.1.施工要点 在实施振动频率法量测索力时,由于实际索股的振动是复杂的,即便是采用人工激振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激发出索股基频的自由振动,而随机环境的激振更使索股产生复合振动,同时索股的刚度、挠度、斜度、温度对测量频率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在随机信号测量与处理技术基础上,对环境随机激振的振动信号进行测量与处理分析,获得被测索股的频率参数,再进行索力的分析计算,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获得不同长度索股的修正系数,然后再进行大量的索力量测。 4.2.索力调整 斜拉桥成桥恒载索力将直接决定其内力分布,索力的合理与否是衡量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斜拉桥索力优化,可以得到合理的成桥索力,称之为设计索力。然而,设计索力还必须通过施工来实施。一般情况下,斜拉索是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逐根进行张拉安装的。在每一个施工阶段中,如何确定当前拉索的张拉力,以确保施工完毕时所有斜拉索的索力都达到设计索力,就是确定斜拉索施工张拉力的任务。确定斜拉桥施工张拉力的方法有:(1)倒退分析法(2)正装迭代法。

浅谈斜拉桥施工控制方法与发展

浅谈斜拉桥施工控制方法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6-06-29T10:53:37.0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5期作者:曾余清[导读] 另外通过适时的检测可以了解关键测点,断面的内力和变形,为桥梁的施工能顺利的进行保驾护航。 攀枝花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攀枝花市 617000 摘要:施工监控的目的就是消除误差[5],使桥梁能够安全的合龙,使结构的受力在可以控制范围以内,在施工和运营中不发生过大的挠度和变形,避免对桥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错误。另外通过适时的检测可以了解关键测点,断面的内力和变形,为桥梁的施工能顺利的进行保驾护航。 关键词:斜拉桥;施工监控;方法;发展 一、斜拉桥合龙施工与控制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 斜拉桥超静定次数高,结构非线性特征明显,而且施工阶段的内力和线形对成桥以后的内力和线形的影响也很大,再加上合龙时候可能会伴有结构体系的转换,施工难度大,内力和线形的变化也比较复杂,难以控制。为了保证施工中机构的安全,稳定性,和消除那么多的不安全和不确定因素,达到安全合龙。斜拉桥的施工监测与控制已经成为了大跨度斜拉桥建造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对桥梁合龙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5],20世纪50年才开始关注施工中的结构内力和线形的控制。1982年首次运用国外控制理论建成了上海柳港大桥,在建设中进行了梁挠度进行计算和控制,以及索塔偏位的监测控制。从此我国拉开了现代桥梁施工控制理论的研究序幕。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斜拉桥施工监测与控制的完整理论和系统。控制分析的方法是对桥梁的施工进行软件模拟,按照桥梁施工的实际施工步骤施加工况,或者按照设计的成桥状态步步倒拆,来分析结构的受力,并且通过现代的监测技术,对实测数据和理论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桥梁诸多参数的识别和估计,对桥梁的结构内力和线形按照理想状态进行了控制和调整,实现了施工和控制的良好配合。最后达到了内力和线型的控制目标。使得施工的时候有目标可参,施工监测与控制理论用于本桥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为以后桥梁的施工控制的发展走出了最艰难的一部,里面的控制方法,计算方法以及监测方法都促进这桥梁更高,更大,跨域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之后我们也出现了世界上跨度领先,技术领先的桥梁。这些桥梁的成功在于有更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控制理论[3]。 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施工监测和控制手段越来越多,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按设计—施工控制理论计算—施工—监测—参数识别—预报的程序[2],对桥梁的施工全过程以及运营过程进行了监测控制。 在未来,斜拉桥控制技术在随着有限元软件技术的进步会逐渐的成熟,完善。随着计算水平的提高,高强度材料的研发,以后的桥梁肯定会朝着跨度大,自重轻的方向发展,同时给施工带来的难度会更大,所以对单索面斜拉桥的施工技术,施工监控技术的自动化,精确化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斜拉桥施工控制的方法和发展 根据桥梁的施工方法,桥梁施工难度,以及设计等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控制手段。常见的施工控制方法,主要有:开环控制(确定性控制),(反馈控制)闭环控制,以及自适应控制[3]。 ⑴开环控制 在控制之前预先建好桥梁的有限元模型,然后根据模型计算出成桥阶段荷载作用下的理想内力和变形。并且根据施工步骤计算出结构的预拱度,最后就是施工单位按照既定的预拱度进行施工。这种控制比较简单,它不用考虑施工过程中桥梁的实际受力状态。这是早期桥梁施工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中小型桥梁的施工控制中[3]。 ⑵闭环控制 在很多大跨度桥梁的实际控制中,开环控制已经不能满足控制的精度的时候,是很难达到控制精度的。在复杂的桥梁结构施工时,结构状态误差的影响会随着施工的进行而越来越大[5],这些参数误差会慢慢叠加起来。可能会导致桥梁合龙以后的成桥状态与设计的几何线形和内力出现较大的偏差。 为了解决这样的误差,我们又想到了在施工中把测量的状态与理论的状态做比较,把上一阶段的结构状态作为下一阶段的初态的叠代。这样的控制把结构的实际状态经反馈计算来确定而形成了一个闭环反馈系统[3]。 ⑶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是现代控制中常用的方法,比较适合大跨度和复杂结构桥梁的控制,自适应控制系统在闭环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计算参数与实际参数之间有偏差,然后通过对参数的估计和修正,并且将识别以后的参数用于下一节段的实时结构分析、重复循环,经过若干个施工阶段以后就会使得参数的取值趋于合理,使得软件模拟计算更适应于实际情况[3]。 国内外施工控制的技术发展还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上主要的控制方法都有没考虑到或者存在不合理之处。随着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发展,桥梁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桥梁的线形也成为了衡量一座桥好坏的标准之一,桥梁控制的方法和重点也应该在创新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比如监控测量仪器更精密,测量更准确。另外数据采集更接近实际。其次是监控测量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会给施工监控的精度带来新进步。未来为了适应桥梁的发展要求,自动化科学化的控制方法是工程施工控制的发展方向[6]。 结语:随着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发展,监控测量仪器更精密,测量更准确,数据采集更接近实际,监控测量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会给施工监控的精度带来新进步。未来为了适应桥梁的发展要求,自动化科学化的控制方法是工程施工控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斜拉桥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韦远思.浅论桥梁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资讯,2010,(27). [3]徐君兰.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湘潭三桥施工控制总结报告1

湘潭三大桥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总结报告 长沙交通学院 湘潭工学院 2001年4月

参加施工控制研究主要人员名单

湘潭三大桥施工控制研究依据 1.由湖南省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湘潭三大桥工作组(甲方)与长沙交通学院(乙方)签订的湘潭三大桥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项目协议书。2.湘潭三大桥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项目实施大纲。 3.湘潭三大桥三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变更设计图纸和文件。4.《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TJ021-89) 5.《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现行)(JTJ027-96) 6.《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JTJ025-89) 7.《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JTJ076-94)

目录 一、报告正文 (1) 二、结构计算离散图和计算工况信息 (15) 三、湘潭三大桥主桥施工控制工作提纲 (17) 四、湘潭三大桥主桥施工控制工作提纲补充说明 (21) 五、湘潭三大桥主桥施工控制指令表 (23) 六、湘潭三大桥主桥施工控制现场会议备忘录………………

湘潭三大桥施工控制研究总结报告 1项目概述 湘潭市湘江三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采用塔墩固结、塔梁分离的半漂浮体系,跨径组合为:133米+270米+133米,全长536米。由于通航要求,本桥边跨没有设置辅助墩,故边中跨比例达,比较大,对受力较为不利。 主梁采用有悬臂的实心双主梁断面,梁高米,双主梁(索)中距米,标准段实心主梁单肢宽米,桥塔处加厚段米。边跨靠近梁端部约50米范围内,主梁内侧加下翼缘,以增加截面下缘抗弯模量,适应边中跨比例较大的结构特点。主梁桥面板宽24米,标准节段长8米,标准横梁间距4米,厚米,主梁端部横梁厚米,桥塔处横梁厚米。 斜拉索呈扇形布置,每个塔扇形索面16对索,标准梁底部索锚固点间距为8米,塔上索距为~米。斜拉索为PES7型规格,φ7平行镀锌钢丝。桥塔采用双柱花瓶形塔,塔高米,箱形断面,斜拉索直接锚固于塔壁中心处。 ##

江南大桥桥施工监控系统总结报告定稿

岱山高亭至江南公路段 江南大桥主桥施工监控总结报告 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 二○○八年八月

目录 1 江南大桥施工监控系统建立的基本原理 (1) 1.1概述 (1) 1.2施工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 (3) 1.3施工控制技术 (4) 1.3.1 同步模拟施工过程仿真计算 (4) 1.3.2 多段拱肋拼装扣索张力调整技术 (4) 1.3.3 结构线形及桥面高程预测技术 (5) 2 江南大桥施工监控系统的主要任务 (6) 2.1施工控制的主要任务 (6) 2.2施工监测的主要任务 (7) 3 江南大桥施工监控系统实施大纲 (9) 3.1江南大桥现场监测系统的建立细则 (9) 3.1.1应力应变的现场监测 (9) 3.1.2吊杆张拉力的现场监测 (14) 3.1.3 监测系统现场安装的配合 (14) 3.2江南大桥现场控制分析系统的建立细则 (14) 3.2.1 江南大桥施工控制分析方法 (14) 3.2.2主桥结构施工状态的现场模拟分析 (16) 3.2.3现场测试与现场计算分析调整 (16) 3.2.4关键部位的应力及变形跟踪 (16) 3.2.5主桥结构现场稳定分析 (17) 3.3江南大桥现场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18) 3.3.1 现场监测系统信息的管理 (18) 3.3.2 现场计算分析系统信息的管理 (19) 3.3.3施工状态的预报及综合分析 (19) 4 江南大桥施工监控系统施工期报告汇总 (20) 5 江南大桥施工期结构工作状态总结 (86) 5.1主要承重结构的工作状态 (86) 5.2吊杆张力监测成果 (90) 6 江南大桥施工监控系统工作结论 (93)

斜拉桥施工方案

8 xx斜拉桥施工方案 根据施工整体部署,斜拉桥分南、北两岸对称施工,上、下游幅(两幅的间距为)基本上并列施工。 南岸(北仑侧)工区负责施工的范围为:D o、D i、D2墩位范围的工程;北岸(镇 海侧)工区负责施工的范围为:D3、D4、D5墩位范围的工程。 索塔、主梁及斜拉索施工处于关键线路上,辅助墩、过渡墩、边跨支架段作为非关键工程,可根据关键线路上的工程进度,来确定其经济的开工日期、完工日期。 8.1索塔施工 8.1.1整体方案概述 8.1.1.1基本构造 索塔为双菱形联塔,可分为上游幅索塔、下游幅索塔,每幅索塔有内塔肢、外塔肢两个塔肢,塔肢高度上可分为下塔柱、中塔柱、上塔柱,连接内、外塔肢的结构有塔座、下横梁、上横梁。塔座采用C40纤维混凝土,下塔柱第1m高度内采用C50纤维混凝土,索塔其他部位采用C50混凝土。 塔肢(纵桥向)宽度由塔顶7.0m单斜率变化到塔底。 索塔一般构造图 塔肢(横桥向)宽度:中、上塔柱基本宽度为,为单箱单室横截面;单幅索塔的上塔柱内、外塔肢连成一体,形成单箱三室横截面;上、下游幅索塔的内塔肢在下横梁中线以上、以下范围内连成一体,形成实体断面(或者单箱小二室横截面);下塔柱由4.0m双斜率(塔肢内外侧面斜率不同)变化至塔座顶面的,为单箱单室横截面。 索塔上斜拉索锚固段设水平预应力钢绞线束来平衡斜拉索产生的水平力,预应力在上横梁及其以上高度的索塔内呈“井”字,锚固在索塔外表面;预应力在上横梁以下段呈“ U”型布置,锚固在索塔塔壁内。

8.1.1.2施工工艺流程图 索塔总体施工工艺流程图 8.1.1.3索塔分段、模板体系、基本工期 索塔分节示意图(含中、上塔柱脚手架) 塔柱总工期为:360d = 325d + 35d特别因素 8.1.1.4塔吊、电梯、砼泵管、水电布设,各种预埋件 8.1.141 塔吊 每个索塔选用1台波坦MC170A塔吊(臂长55m,起重量19kN;最大起重量80kN , 在范围内)安装在左右幅的中间、1台QTZ6015塔吊(臂长35m,起重量35kN ;最大起重量100kN,在范围内)安装在边塔柱的外侧,整个索塔都处于吊装范围内,两台塔吊安装高度分别为159m (塔柱高度)、149m。斜爬电梯安装在另一外塔肢的外侧。 制定塔吊台风期安全技术方案

既有桥梁监控监测方案(最终1)

昆明两面寺立交连接寺瓦路工程 既有桥梁施工监控监测方案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年5月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项目概况 (2) 施工监控监测主要依据 (3) 2 施工监控监测的目的 (4) 3 施工监控工作计划 (4) 4 本项目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 (5) 5施工监控监测方法 (5) 仿真计算分析 (5) 既有桥梁变位监测 (6) 施工异常情况的对策 (13) 6 监控技术方案保证措施 (13) 7 施工监控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14) 8安全、文明及环保施工监控量测措施 (15)

1 工程概况 项目概况 两面寺立交连接寺瓦路工程位于昆明市盘龙区。现状两面寺立交是连接虹桥路与绕城高速的互通式立交,其中虹桥路呈东西走向,绕城高速呈南北走向。虹桥路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绕城高速相当于昆明四环,允许货车全日通行,主要承担过境交通流量转换功能,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80km/h。寺瓦路起于虹桥路,止于两面寺立交,是一跳贯通昆明东二环与东三环的重要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40km/h。现状两面寺立交缺少右转入寺瓦路的匝道,为完善立交功能,解决两面寺立交桥底交通拥堵问题,本工程新建3条定向匝道实现虹桥路、绕城高速与寺瓦路的快速连接。 两面寺立交连接寺瓦路工程的桥梁布置如下: 立交分为三层,地面层为改造拓宽的寺瓦路辅导和线位调整后的寺瓦路连接线,寺瓦路拓宽需要在既有桥左侧新建一座跨径20m,桥宽的的预制空心板桥;因寺瓦路连接线线位调整,需新建一座跨径20m,桥宽11m、的预制空心板桥跨越凤凰河。 地上一层为虹桥路、绕城高速右转寺瓦路的高架A匝道,虹桥路拓宽,新增开口汇入绕城高速左转进入市区的匝道,然后通过绕城高速左转匝道直接分流进入寺瓦路。A 匝道桥桥宽8m桥长,引道长度。桥梁结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地上二层为寺瓦路上虹桥路高架B匝道和绕城高速的高架C匝道。B匝道桥桥宽主要为10m和8m两种(其中有一联变宽),桥长,引道长度为。桥梁结构除上跨虹桥路采用一联37+60+37m的钢混叠合梁外,其他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C匝道桥桥宽均为8m,桥长153m,桥梁结构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斜拉桥施工阶段监测监控的内容及方法

斜拉桥施工阶段监测监控的内容及方法 桥梁的建设是一项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的大型工程,随着科技的进步,桥梁的跨度、内部结构、施工的工艺愈来愈复杂和先进。出于保证桥梁工程质量的目的,在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监控。而斜拉桥作为桥梁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对于施工的监测监控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内容也更加的具体。 一、施工监测监控的意义 对于斜拉桥施工阶段的监测和监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施工中数据的采集,也就是监测;二是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就是监控。监测功能主要是通过事先在高塔、梁和拉索这些工程部分上放置各种性能不同的传感器和测量仪器来完成数据的收集,其中包含工程的几何参量以及力学的参量。监控功能则是要通过电子计算机,对获得的数据行进分析整理,进而得出下一阶段的工程施工参数。工作人员在将两种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桥梁内力与外形的偏差进行矫正,保障工程的安全有效运行以及桥梁的外观美感。 二、施工监测监控的组织管理构成 施工阶段的监测与监控是一项集数据测量、数据计算、数据分析和决策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在人员的组织上必须要完善合理,人员技术过硬,具有很强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通常情况下,施工的监测监控组织都是由多名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一般会有一个工程质量监测顾问组,人数大约在5人左右,其中要有教授级的高级技术工作指导,此外依据桥梁项目的施工内容,还应该组建施工监测监控的项目组。此外,因为工程的工艺十分复杂、工程量庞大、人员众多,所以在组织施工监测监控组织的同时,还应该集合工程的高级技术人员就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和检测等工作进行协调指导。 三、施工阶段监测工作内容及方法 1、监测监控的实施目的 斜拉桥的施工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对于成桥线形有很高的要求,施工中每一个节点的坐标变化都会对桥梁的内力结构分配产生影响。如果出现桥线形偏离了设计值的问题,就会导致内力值与设计值不相符合。此外,斜拉桥的主梁、索塔以及拉索之间的刚度存在很大差距,会受到来自拉索垂度、天气、温度、施

斜拉桥施工方案要点

南阳市光武大桥建设工程 斜拉索挂索、张拉专项施工方案 中铁十五局集团 南阳市光武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0一二年三月

一、工程概况 光武大桥采用两联80+80m单塔双索面斜拉桥,塔高34.21米。全桥采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索为双索面,每个箱梁中央布置一个索面,横桥向对称布置在索区里。斜拉索直接穿过中腹板锚固于箱梁底面。斜拉索在梁上索距为8.0m;塔上索距2.05m,等间距布置。拉索的水平倾角在25.153°~37.682°。 斜拉索采用防腐性能优越的喷涂环氧钢绞线斜拉索体系,规格为OVM250AT-61,两端采用可换索式250AT锚具。每个索塔斜拉索横向单排布置,斜拉索采用高强度低松弛单层环氧涂层无粘结钢绞线斜拉索体系,单根钢绞线直径15.24mm,钢绞线标准强度fpk=1860Mpa。斜拉索外包HDPE整圆式护套管规格为ф260mm。全桥斜拉索共12对拉索,钢绞线约191吨。整束斜拉索钢绞线防护体系由单根钢绞线PE管、哈弗管外套、锚具、锚头防腐固体油脂、锚头环氧砂浆等组成。 全桥斜拉索布置情况 二、编制依据 1、《南阳市光武大桥施工图设计》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3、《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JTGF80/1—2004) 4、《OVM平行钢绞线斜拉索施工指南》 三、OVM250AT斜拉索体系结构说明 斜拉索由锚固段+过渡段+自由段+抗滑锚固段+塔柱内索鞍段+抗滑锚固段+自由段+过渡段+锚固段构成, 1、锚固段

主要由锚板、夹片、锚固螺母、密封装置、防松装置及保护罩组成。在锚固段锚具中,夹片、锚板、锚固螺母是加工上主要控制件,也是结构上的主要受力件。 A.密封装置:其主要起防止漏油、防水的密封作用。它由防损板、内外密封板、密封圈构成。并在密封装置内注防腐油脂对剥除PE层的钢绞线段起防护作用。 B.防松装置:主要由空心螺栓和压板构成,在钢绞线张拉并预压结束后安装此装置,可实现有效地对单个锚固夹片保持夹紧力,从而对夹片起防松、挡护作用。 C.保护罩:保护罩安装在锚具后端,并涂抹无粘结筋专用防护油脂,主要对外露钢绞线起防护作用。 2、过渡段 主要由预埋管及锚垫板、减振器组成。 2.1预埋管及垫板:在体系中起支承作用,同时在垫板正下方最低处应设有排水槽,以便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 2.2减振器:对索体的横向振动起减振作用,从而提高索的整体寿命。本桥拟采用可调式减振器,以充分发挥减振器的减振作用。 3、自由段 主要由带HDPE护套的无粘结镀锌钢绞线、索箍、HDPE外套管、梁端防水罩、塔端连接装置等构成。 3.1无粘结镀锌钢绞线:为拉索的受力单元。 3.2索箍:因受张力大而采用钢质索箍,它是在紧索完成后安装的。主要作用是将索体形成一个规则的几何整体形状。 3.3 HDPE外套管:主要对钢绞线拉索起整体防护作用,本工程采用规格分别为ф260mm,HDPE管的连接方式采用专用HDPE焊机进行对焊。 A.梁端防水罩:主要起支承HDPE外套管和防止雨水由梁端预埋管进入拉索锚具的防 护作用。 B.塔端连接装置:由于HDPE外套管的热胀冷缩特性,其主要为塔端HDPE自由端热胀冷缩过程中提供空间和起密封防护作用。 4、抗滑锚固段 主要由锚固筒、减振器、索箍组成。 4.1锚固筒:锚固筒安装在塔外预埋的索鞍(分丝管)钢垫板上,主要对减振器起支承作用。 4.2减振器:对索体的横向振动起减振作用,从而提高索的整体寿命。 4.3索箍:因受张力大而采用钢质索箍,它是在紧索完成后安装的。主要作用是将索体形成一个规则的几何整体形状。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记录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斜拉桥施工监控报告 一、项目概况 1.1、桥梁概况 项目区位置,起终点,桥梁形式、跨径、桥面布置。主要结构构件:主梁、主塔、拉索等的材料、形式、规格、约束状况等。 1.2、施工控制概况 (1)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施工过程中和竣工后结构的内力状况满足设计要求; (2)成桥的线型、索力逼近设计状态; (3)精度控制和误差调整的措施不对施工工期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 (4)主梁合拢前两端标高误差、轴线偏差能够保证顺利合拢。 (5)控制及监测精度达到施工控制技术要求的规定。 1.3、监控依据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01-2007)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公路桥涵钢结构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2-2005)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_D63-2007 1.4、目的和意义 由于各种因素的随机影响,结构的初始理论设计值难以做到与实际测量值完全一致,两者之间会存在偏差。若对偏差不加以及时有效的调整,就会影响成桥

济宁市府河大桥混合式叠合梁斜拉桥施工工法

混合式结合梁斜拉桥汽车吊悬臂吊装施工工法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汪晶王欣德齐运洪刘思斌支陆锋 1. 前言 济宁市太白楼东路洸府河大桥为双塔双索面混合式结合梁斜拉桥,采用塔梁固结、塔墩分离的支座体系。大桥全长1831米,其中主桥长600米,桥宽40米。边跨主梁采用预应力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结构。中跨主梁为结合梁,上层桥面板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下层钢梁由边箱、横梁、托架、小纵梁等组成框架结构。 本工法是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施工条件所形成。本桥中跨需小角度斜跨三条铁路线,受铁路线影响,中跨钢梁杆件和预制桥面板没法通过船舶或其它设备运输至桥位处正下方。并且该桥桥面宽达40米,为了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通过和设计单位一同全面分析该桥情况,不断进行结构受力的优化,注重各种施工工况的受力检算,最后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斜拉桥施工方法,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本工法是运梁车梁上运输构件,汽车吊上桥起吊并悬臂拼装,现浇混凝土湿接缝完成一个节段施工。见图1.1-1。 图1.1-1 斜拉桥结合梁汽车吊悬臂吊装示意

2. 工法特点 2.1适用于宽幅面结合梁桥梁 混合式结合梁斜拉桥在国内为数不多,原有的其中跨都是跨越江河或海峡,其中跨钢梁杆件和预制桥面板可通过船舶运输至桥位处正下方,由桥面吊机起吊并悬臂拼装。这种桥面吊机作业时固定在桥面中央的钢梁上,可沿固定的轨道往前走行,其拼装和拆卸较麻烦,且对桥面很宽的桥梁适应性差。汽车吊不同于桥面吊机,可偏心站位,这样吊装作业时可减小伸臂长度,从而对宽桥的适应性更好。 2.2 汽车吊作业方便灵活 汽车吊免去了桥面吊机的拼装和拆卸麻烦,站位在已施工成型的结合梁段上,使用时方便灵活,不需要在钢梁上设置轨道和锚固装置。 2.3降低施工费用 桥面吊机从中跨开始施工到主体结构完成一直要在桥上,而汽车吊仅在吊装作业的短时间内需租用上桥作业,可节省施工费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 适用范围 本发明是一种全新的斜拉桥施工方法,是根据实际施工条件的需要做出的。其适用于主梁采用了混合式结合梁结构的斜拉桥。当主梁跨越铁路、公路以及其它不方便通航的区域,可使用此工法。即使其跨越可通航的水道,当和常规的桥面吊机悬臂拼装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有优势时,也可以考虑使用。 4. 工艺原理 此施工方法要求其边跨和引桥在中跨开始施工之前先行浇注完成。中跨钢梁杆件和预制混凝土桥面板通过运梁车从地面经引桥和边跨运输到中跨。汽车吊也从地面经引桥和边跨开行到中跨已施工完成的结合梁最前端,起吊运梁车上的构件进行悬拼施工,悬拼完成后汽车吊和运梁车均开下桥。然后施工桥面板湿接缝,形成本节段结合梁结构。中间穿插进行挂设斜拉索的工作,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斜拉桥主体结构完成。此种施工方法的汽车吊及运输荷载较大,应特别注重主体结构的验算,使其满足各施工工况的受力需要。 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大桥监控工作报告

XX大桥施工监控月报 1 桥梁监控概况 1.1 工程概况 XXXX大桥起于湖南省XX县凤大路起点附近,桥梁起点桩号为K0+977.92,终点桩号为K1+332.08,桥梁全长354.16m。桥跨布置为47.34+3×83.0+47.34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连续梁组合体系。全线采用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桥宽为16米,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二级,设计速度80km/h,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1.2 桥梁施工进度 本月桥梁XX侧次边跨以及大兴侧边跨顺利合龙;1#墩~3#墩已经完成了 1#~10#梁段的施工;4#墩施工完成了10#梁段施工工作。 图1:沱江大桥1#墩施工现场图图2:沱江大桥2#墩施工现场图 图3:沱江大桥3#墩施工现场图图4:沱江大桥4#墩施工现场图

XX大桥施工监控月报 注:阴影部分表示已施工完或已浇筑梁段,其他表示还未施工梁段。XX大学第2 页共15 页

1.3 监控工作总结 本月共四个监控项目,即墩台沉降监控、应力监控、线形监控以及立模标高监控,通过对监控项目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总的来说,监控项目均正常。 1.3.1 墩台沉降监控总结 本月墩台沉降量,经测量皆在3mm以内,且由于天气情况、施工、读数和仪器本身等原因,从而导致测量过程中产生误差,故承台基本可以视为没有沉降。 1.3.2 应力监控总结 本月应力的监控,通过应变测试数据表可以发现,用实测应变值减去非应力应变后,再按照弹性关系求得的应力和理论应力计算值比较接近,但存在一定的偏差。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主要有:测试仪器本身的误差、预应力钢筋的张拉误差、收缩徐变理论本身的近似性、材料力学参数误差、温度梯度的影响等等,但这样的精度已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此外,这也符合应力变化情况。 1.3.3 线形监控总结 本月线形的监控,通过观测的数据与理论值作比较分析,我们得知4#墩在张拉前后的挠度变化基本上都与理论值相符,可以经行下一阶段的施工。 本月XX侧次边跨以及大兴侧边跨的合龙,经过我们施工监控组的施工监控工作,合龙段两端合龙误差最大为6mm,我们将继续努力,保证全桥的顺利合龙。 1.3.4 立模标高监控总结 立模标高的监控,通过对立模标高的测量,凡误差超过允许值,皆下达指令给施工单位,经调整后,发现立模标高都符合要求,误差已基本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误差可能是由模板变形和其他原因(视差、塔吊工作)所致,由于在所给定的立模标高监控指令时,已经考虑到了一些误差的影响,故对成桥后的线形并无影响。 2 桥梁墩台沉降监控 2.1 桥梁墩台沉降监控工作介绍 前期承台的标高测量与内业计算工作主要为监控承台的沉降情况,因为承台的标高与即将展开的工作(立模标高的确定、挠度的确定等)密切相关,与内业

悬浇梁桥施工监控

施工监控的意义、原则、方法和依据 2.1施工监控的意义 桥梁悬臂施工中,由于施工荷载的变化、新浇筑混凝土重量的误差、结构弹性模量的变化、挂篮的重量和移动的位置、温度的变化、结构体系调整以及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等均会影响结构的变形和内力,而这众多的因素在设计阶段是无法准确确定的,这些因素的改变均可能引起桥梁结构线形与内力的改变,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危及桥梁安全。为了使施工能按照设计意图进行,确保施工安全并最终达到设计的理想状态,通过对箱梁实施施工全过程的跟踪监控监测,对控制参数进行实时调整,以确保施工中结构的安全、箱梁最终线形平顺、内力分布合理,使成桥状态的外形和内力符合设计要求,确保桥梁施工安全和正常运营。 对于悬臂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来说,施工控制就是根据施工监测所得的结构参数真实值进行施工阶段的结构仿真分析,确定出每个悬臂浇筑阶段的立模标高,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监测的成果对误差进行分析、预测下一节段立模标高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保证成桥后桥面线形、合龙段两悬臂端标高的相对偏差不大于规定值。同时监测平面线形是否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过程中监测结构应变是否在设计及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保证结构安全。 施工监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图纸的要求是施工的目标,在为实现设计目标而必须经历的施工过程中,通过施工监控,可对施工状态进行实时识别(监测)、调整(纠偏)、预测,使施工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确保设计目标安全、顺利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2)通过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变形及稳定进行监测控制,使施工中的结构处于最优状态。施工监控是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桥梁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对桥梁建设质量的宏观调控,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补充与前提。 3)监控单位配合监理,辅助业主,指导施工,解决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4)通过施工监控,可取得在成桥后无法得到的桥梁部分“参数”,建立档案,为后期桥梁的管理与养护,提供依据。 5)将施工监控与桥梁荷载试验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仅靠荷载试验无法取得的桥梁恒

斜拉桥线性控制方案

京沪高速铁路津沪、京沪联络线特大桥 线形控制方案 一、现浇段与挂篮预压方案 1、预压目的 预压的目的一是消除支架(挂篮)及地基的非弹性变形,二是得到支架(挂篮)的弹性变形值作为施工预留拱度的依据,三是测出地基沉降,为采用同类型的桥梁施工提供经验数据。 2、支架(挂篮)的预压方法 在安装好底模钢模及侧模后,可对支架(挂篮)进行预压。预压采用袋装砂子预压,加载顺序为与混凝土浇筑顺序相同(先底板(挂篮由端部向根部进行,0#段浇筑从两端开始向墩顶进行)浇至底板(靠腹板处)倒角顶,后腹板、再顶板)。满载后持荷时间不小于24h,预压重量为梁 的120%。加载时按照最大重量的50%、80%、100%、120%及其余可能使用到的重量设计荷载分级加载(采用吨包装砂,按每袋砂子1000kg,起重机吊装),加载时注意加载重量的大小和加荷速率,使其与地基的强度增长 相适应,地基在前一级荷载作用下,观测地基沉降速度已稳定后,再施加下一级荷载,特别是在加载后期,更要严格控制加载速率,防止因整体或局部加载量过大、过快而使地基发生剪切破坏。地基最大沉降量不能超过10mm/d;水平位移不能大于4mm/d。在预压前对底模的标高观测一次,在每加载一级后预压的过程中平均每2小时观测一次,观测至沉降速度已降到0.5~1.0mm/d为止,将预压荷载按加载级别卸载后再对底模标高观测一次,预压过程中要进行精确的测量,要测出梁段荷载作用下支架将产生的弹性变形值及地基下沉值,将此弹性变形值、地基下沉值与施工控制中

提出的因其它因素需要设置的预拱度叠加,算出施工时应当采用的预拱度,按算出的预拱度调整底模标高。同时要注意在支架外侧2米处设置临时防护设施,防止地表水流入支架区,引起支架下沉。测出各测点加载前后的高程。加载用编织袋装砂子过磅后均匀堆码,用吊车分码吊至支架顶,由人工配合摆放。加载中由技术人员现场控制加载重量和加载位置,避免出现过大误差而影响观测结果。 3、现浇段测量方法 (1)模板支架安装稳固后,测量箱梁底标高、支架底托标高、顶托标高 和原地面标高,并在相应位置标识清楚。 (2)预压后,在上述测量标识位置,重新测量箱梁底标高、支架底托标高、顶托标高和原地面标高,算出预压值。 (3)每次测量3个断面 (4)不同的测量点位分别记录计算。 4、挂篮 选择便于观测的3个断面进行。 5、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见观测数据处理表(附表) 塑形变形(非弹性变形)为最后沉降量。 塑性变形=预压前底模高程—卸载后底模高程 弹性变形为:加载100%时累计沉降量-塑形变形。 6、数据的采用 根据以上实测的变形值,结合设计标高和梁底预拱度值,确定和调整 梁底标高。梁底立模标高=设计梁底标高+支架弹性变形值(以底模处计)+

斜拉桥施工监控实施方案

. 施工监控方案

. 施工监控方案 编制:刘海宽 复核:崔文涛 审核:唐国斌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述 ..................................................................................... 1.1 东运河桥工程概述 ............................................................................... 1.1.1 桥梁概况 (1) 1.1.2 主要技术标准 (1) 1.1.3 施工方法概述 (2) 1.2 西运河桥工程概述 ............................................................................... 1.2.1 桥梁概况 (2) 1.2.2 主要技术标准 (3) 1.2.3 施工方法概述 (3) 第二章监控的依据、目的、内容和方法 ................................................................. 2.1 施工监控依据.................................................................................... 2.2 监控目的和内容.................................................................................. 2.3 施工监控方法.................................................................................... 第三章监控仿真计算与分析方法 ....................................................................... 3.1 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3.1.1 有限元模型 (9) 3.1.2 仿真计算内容 (10) 3.2 计算分析方法 .................................................................................... 3.3 控制误差分析 .................................................................................... 3.4 各类误差处理方法 ................................................................................ 3.5 结构设计参数识别 ................................................................................ 3.6 控制的实时跟踪分析 .............................................................................. 3.7 索力调整的方法 .................................................................................. 第四章施工监测工作方案 .............................................................................. 4.1 线形监测 ........................................................................................ 4.1.1 索塔轴线偏移测量 (20) 4.1.2 主梁线形测量 (21) 4.1.3 线形监测设备 (23) 4.2 应力监测 ........................................................................................ 4.2.1 索塔应力监测 (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