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内容摘要:利率改革是我国目前金融改革的核心,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建立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充分认识利率在平衡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对汇率水平的影响,以确保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

利率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没有利率的市场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汇率市场化。但是我国汇率改革存在着滞后性,这将对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产生影响。利率是资金的国内价格,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必然意味着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和利率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导,相互制约的,并影响经济的内外均衡。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汇率制度改革二者关系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内容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即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投资状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等具体条款进行商洽,商洽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服务商之间反复权衡或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金融交易双方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所达成的协议,可以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这个由市场选择的利率结构比起利率管理当局测算并制定的利率结构要合理得多。

3、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一般来说,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水平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最有代表性的利率,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只是将干预方式由直接逐步转向间接而已。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是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1)整个利率体系中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或市场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大,由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2)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于资金供求的均衡利率。要实现均衡利率则资金市场必须一体化,因而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也将伴随着决定利率的市场化的变迁: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分割的市场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一体化;各种金融限制,尤其是对利率的直接控制由多到少。二,汇率和汇率制度改革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改革,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化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远取向,我国的汇率制度由目前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不仅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

汇率制度改革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宜稳健不宜激进,各项改革措施要有明确的时间顺序,政策要有相当的可信度,不可朝令夕改。汇率制度改革不能设时间表,给投机资金以可乘之机,加重改革成本。随着改革的推进,其它与之配套的改革如银行系统的改革要同时稳步推进。汇率制度改革的远期目标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自由兑换可能给为规避非市场风险的资金外逃大开方便之门,如出于私有财产被没收的政治风险以及非法收入被没收的风险的向国外转移财产。

1、汇率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理顺外汇供求关系,逐步扩大汇率波动范围

如前所述,目前的外汇供求由于制度的原因有一定程度的失真,针对这种情况,也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央行年初推出了一些相关改革,如提高企业外汇留成比例,将个人因私购汇的额度提高至2万美元。这些政策都是好的,但我认为在这项改革上完全可以把步子放大点,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居民购汇限额,但不许汇到国外。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下,居民出于投资目的的兴趣不大,企业出于回避本币升值风险的考虑,售汇的积极性倒比以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着手逐步扩大汇率波动的范围,改变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让人民币长期内升值,中短期内有升有贬,给市场注入一定的投机性,活跃市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还有利于培养居民、企业和银行的汇率风险意识,为与汇率有关的各类金融衍生工具如外汇远期和外汇期货的推出和发展创造外部需求,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广化。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僵化下,许多企业和银行的汇率风险意识相当薄弱,在防范汇率风险方面,许多企业和银行几乎没有思想和人才准备。所以在放开汇率

波动幅度――或者如果说完全放任汇率波动幅度不现实的话,央行不再对外公布允许的波动范围――前,逐步扩大波动幅度,给市场参与者以调整的时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2、汇率制度改革的远期目标:人民币可兑换

首先回顾一下对中国极具借鉴意义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加以我个人的看法。危机发之生前的东南亚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接受了麦金农金融深化的主张,对金融体系进行了相对激进的改革。顺便说一下,虽然金融深化论在一些国家遭遇了失败,但我却不认为这是理论本身的缺陷,而是那些国家政府在实践该理论时发生了走样,形似而神不似,最后遭遇了失败。危机发生前各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推出了对外资极有利的固定汇率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相结合的政策,为危机的发生种下了制度上的祸根。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各国吸引外资的成绩的确蔚为可观,但细数之下就不难发现这些外资中不少是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资本,真正流向生产性领域,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长期资本并不多。在一国金融体系健全,市场发育成熟,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的情况下,短期资金的自由出入,能起到消除国内市场交易摩擦,促进市场恢复均衡,活跃市场的作用,否则就像让一个小孩舞大刀,反倒可能伤着自己。大量短期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股市等各种虚拟的或非生产性部门,在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财富效应下,国内需求――进而进口需求――大增。如前所述,外资的流入并没有给这些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带来质的提高,企业出口创汇的能力不高,进口需求靠资本项目融资,

累积了大量贸易赤字,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的比例逐渐降低,加上发生危机时当地政府和银行对外融资能力不强或融资成本过高,危机发生的条件就逐渐成熟了。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利率的变动成为影响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汇率的改革也会对利率的市场化化乘胜一定的的影响。

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

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同时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利率变动对汇率传导的直接渠道表现为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动导致汇率下降或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本国利率水平相对高于外国利率水平时,为获得更高的收益,短期资本将流入本国,市场对高利率国家的货币产生较大的需求,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本币供不应求,本币即期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反之,本国利率水平较低,则资本流出,本币汇率呈反方向变化。

利率变动对汇率传导的间接渠道表现为利率通过改变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影响汇率水平。以一国利率较高为例,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政府采用高利率的政策,增加了投资成本,使投资需求下降,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下降,增强了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有利于出口。同时投资需求下降,总

需求也相应减少,使经常项目外汇支出减少。在外汇供给的不变情况下,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在利率对汇率传导中,无论是直接或间接渠道预期因素都是不容忽视的。一国利率的调整,会带来居民对本国货币预期的变化,从而对汇率发生影响。总之,一国货币利率上升,通过短期套利资本的流动,将引起即期汇率升值,远期汇率贬值。反之亦然。

鉴于此,在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汇率和利率的关联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利率的市场化对汇率政策的影响以及汇率机制改革对利率政策的影响,充分发挥汇率和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达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我国当前应当继续完善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主要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动以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和利率决策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基层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果扩大贷款利率向上的浮动范围,将会有助于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尽管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但如今由于广大的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市场化的利率还没有形成理性的反应机制,货币市场还不够发达,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等等,使利率市场化进行缓慢。我们现在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协调性。

利率改革是我国目前金融改革的核心,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建立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充分认识利率在平衡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对汇率水平的影响,以确保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同时,在汇率市场化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弃利率市场化于不顾,单独进行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而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

LPR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

LPR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后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尽快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完善MLF利率形成机制、完善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惩戒机制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 一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实行了严格的管制利率,而且,那时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利率体系。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日益深化,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表明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大大增强。 中国在推进利率体系市场化的进程中,也正在积极地建设基准利率体系,主要尝试包括建立了回购定盘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这其中,贷款基础利率就是旨在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随行就市的一种基准利率安排的尝试,它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信用风险的差异加减点生成。2013年10月中国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可以将它称为贷款基础利率1.0版。 1.0版的贷款基础利率是每个工作日在各报价行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剔除最高、最低各1家报价后,将剩余报价作为有效报价,以各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所有有效报价行上季度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总余额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贷款基础利率集中

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机制在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有利于强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促进定价基准由中央银行确定向市场决定的平稳过渡;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增强自主定价能力;有利于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为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为贷款基础利率的培育和完善提供过渡期,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运行后,中国人民银行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 尽管目前我国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央行仍保留着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于是,我国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元利率机制体系: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极度敏度、完全市场化的债券市场和短期借贷市场利率、一个在理论上已经完全灵活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一个央行仍然管制且作为货币政策备用工具的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是,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让利率机制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然而,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银行发放贷款时对利率的定价仍然僵硬。根据央行的信息,大多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结果,自2015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历了两轮“下降—上升—下降”周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基础利率却“非常稳定”。2015年以来的四年左右时间里,商业银行的贷款基础利率一直保持在 4.31%的水平,这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例如,在2017年和2018年,当

中国经济增长与利率汇率市场化

中国经济增长与利率汇率市场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从2011年年底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中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从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以来,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而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随着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双向浮动,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开始减少,中国国际收支正在向均衡的方向调整,这样,中国经济才有可能走上持续稳定增长之路。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一、关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从1998年到2011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资本投入,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直接投资;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至少也有两个:一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带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二是中国经济主要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高耗费支撑。随着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从2011年年底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现在中国经济又站在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面临着稳增长、促改革还是调结构的选择。笔者认为,从短期看,稳增长可能更迫切;从长期看,促改革和调结构肯定更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也就是促改革、调结构。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货币政策必须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为此,2011年年底以来,为了实现稳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促改革、调结构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也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言,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更重大、更长远。利率市场化是内部经济均衡的条件;汇率市场化是外部经济均衡的条件。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来配置金融资源;中国的金融体系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 二、关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让市场在人民币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然后放开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其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到2011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以及“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最近,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行列。市场运行基础良好的国家如美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全面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市场运行基础不很完善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等则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而又急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革的国家如阿根廷则只能以改革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教训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些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我国正在不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对许多国家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金融约束理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总结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市场运行基础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麦金农教授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论;与此同时,其同事爱德华·肖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提出了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被后人合称为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抑制论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落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

汇率制度改革.doc

汇率制度改革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

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汇率改革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最新人民币利率互换协议(样本)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协议 编号:SH-CNYIRS-08XXX 甲方: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分行“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甲方于ⅩⅩ年月日出具的编号为SU-CNYIRS08XXX 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指令书》,乙方已经接受甲方指令条件并达成交易。经平等协商一致,现甲方与乙方就上述指令所涉交易内容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如下协议: 一、定义 本协议项下所称的“交易”是指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具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

二、交易内容 1、利率互换开始日期:ⅩⅩ年月日 2、利率互换结束日期:2016年月日(从开始日起1年整, 如遇非北京工作日向后顺延); 3、名义本金金额:人民币700,000,000.00元; 4、甲方支付浮动利率:SHIBOR O/N; SHIBOR O/N:指中国同业拆借中心每天上午9:30左右发布的当日隔夜拆借定盘利率; 5、浮动利率重置: 1)每季度为一个付息期; 2)付息期内,每1天为一个计息期,浮动利率SHIBOR O/N 每天重置; 3)首个计息日利率为ⅩⅩ年月日的SHIBOR O/N,即%,以后每个工作日重置SHIBOR O/N 4)如利率重置日为非工作日,则以该重置日前一个工作日的SHIBOR O/N作为该日的利率; 6、浮动利率计息基础:Act/365,复利; 7、乙方支付固定利率:%;

8、固定利率计息基础:Act/365,单利; 9、利息支付日:每季度支付一次。 10、计息调整惯例:调整(Adjusted)。即:按假日调整后的实 际付息日计算当期利息; 11、工作日调整惯例:修正的下一工作日(Modified Following)。即:如果协议付息日为国家法定假日,先检查 下一工作日是否跨入了下一个日历月,如果没有跨入下一日 历月,就调整到下一工作日;如果跨入了下一个日历月,就 调整到协议付息日的前一个工作日; 12、银行工作日:北京 13、利息计算方:* *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分行 14、结算账户: 15、交易适用法律:中国法律及法规 三、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1、甲方是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法人,具备签订和履行本协议所必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进行本协议项下交易的目的是防范风险或保值,不违反国家

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

内江师范学院 金融统计分析实验报告册 编制尹福成、武菊审定牟廉明 专业: 班级:级班 学号: 姓名: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016年9月

说明 一、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必须要准备实验,主要包括预习与本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熟练与本次实验相关的软件操作,收集整理相关的实验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带上充足的参考资料;若准备不充分,则学生不得参加本次实验,不得书写实验报告; 二、要求学生要认真做实验,主要是指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在做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实验内容,极积主动地向实验教师提问等;若学生无故旷课,则本次实验等级计为D; 三、学生要认真工整地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要紧扣实验的要求和目的,不得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 四、实验成绩评定分为A+、A、A-、B+、B、C、D各等级。根据实验准备、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具体对应等级如下:完全符合、非常符合、很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实验名称: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实验一) 指导教师: 实验时数: 4 实验设备:安装了EXCEL的计算机 实验日期:年月日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实验准备: 1、在开始本实验之前,请回顾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2、需要一台准备安装EXCEL的计算机; 3、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实验内容及要求 内容:分析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要求: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12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第一种方法: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第二种方法: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采集实验基础数据 (1)名词解释说明 1.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2.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即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3.通货膨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4.物价指数,物价指数亦称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物价指数是一个与某一特定日期一定组合的商品或劳务有关的价格计量。当该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其价格指数也随之变化。 (2)查询数据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人民币利率互换协议样本样本

人民币利率互换协议样本样本 人民币利率互换协议样本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协议编号:SH--YIRS--08XXX甲方::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乙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行”“以下简称乙方”根据甲方于月日出具的编号为SU--YIRS08XXX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指令书》,乙方已经接受甲方指令条件并达成交易。 经平等协商一致,现甲方与乙方就上述指令所涉交易内容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如下协议:: 一、定义本协议项下所称的“交易”是指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具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 二、交易内容 11、、利率互换开始日期:月日 22、、利率互换结束日期:月日(从开始日起11年整,如遇非北京工作日向后顺延); 33、、名义本金金额::人民币700,000,; 44、、甲方支付浮动利率:SHIBOR O/N;SHIBOR O/N:指中国同业拆借中心每天上午99::030左右发布的当日隔夜拆借定盘利率;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55、、浮动利率重置::11)每季度为一个付息期;22每)付息期内,每11天为一个计息期,浮动利率N SHIBOR O/N每天重置;33)首个计息日利率为月

的日的SHIBOR O/N,即%,以后每个工作日重置SHIBORO/N44)如利率重置日为非工作日,则以该重置日前一个工作日的N SHIBORO/N作为该日的利率; 66、、浮动利率计息基础:Act/365,复利; 77、、乙方支付固定利率::%; 88、、固定利率计息基础:Act/365,单利; 99、、利息支付日::每季度支付一次。 10、、计息调整惯例::调整(Adjusted)。 即::按假日调整后的实际付息日计算当期利息; 11、、工作日调整惯例::修正的下一工作日(Modified Following)。 即::如果协议付息日为国家法定假日,先检查下一工作日是否跨入了下一个日历月,如果没有跨入下一日历月,就调整到下一工作日;如果跨入了;下一个日历月,就调整到协议付息日的前一个工作日;12、、银行工作日::北京 13、、利息计算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行 14、结算账户:: 15、交易适用法律::中国法律及法规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 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三、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11、甲方是依法设立并合法存续的法人,具备签订和履行本协议所必须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2、进行本协议项下交易的目的是防范风险或保值,不违反国家任何有关规定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3、、签署和履行本协议是甲方真实意愿的表示,甲方就此已依法和依公司章程规定履行了全部审批手续,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瑕疵,获得了上级主管部

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 (一)基本概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1: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关键是货币当局对利率决定从直接控制转向于间接调控的过程2;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可行性主要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间接调控下有效传导的可行性,而后者的关键问题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能否与中央银行间接调控方式相协调的问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具体可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及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三部分。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及公开市场操作等主要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工具的建设;金融市场结构的改革与完善;金融机构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建立等。 从解除利率管制的角度,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实现,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基本放开,央行对人民币业务已实现了“贷款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存款利率的上限仍控制在1.1 倍,贷款利率的下仍限控制在0.7 倍。 (二)改革路线图 现有政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以下分别归纳改革路线。 1.货币市场(1986-2007)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1986 年,允许银行间拆借, 1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 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 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中国汇率制度.doc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调控编辑 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

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利率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利率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以人民币汇率为例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并且势头强劲,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实施了汇率制度的改革,并且出现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倍受世人瞩目的场景,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光,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时期,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的汇率,大致可以粗略分为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本文选取了经济因素里的利率因素,简要分析了它是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的。 二.利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 1.利率:利率,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 2.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如果把外国货币作为商品的话,那么汇率就是买卖外汇的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因此也称为汇价。

三.相关的理论基础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贷款会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货币供应量会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的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四.我国利率体制的现状 由于我国利率体制长期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导致了利率体制存在缺陷,虽然这些年以来央行一直在致力于体制的完善,但还是存在着利率体制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状况。主要表现在:1.利率被人为的压低或抬高,导致利率调节能力程度被制约。 2.由于利率是由央行制定,商业银行只有一定范围的浮动权,会导致利率调节作用的滞后性发生。目前我国利率改革的主要框架大致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通

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影响

一、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利率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发生变化。通常影响利率的直接因素有: 1.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利率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 2.资金的供求状况。某一时刻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资金的供求状况。市场借贷资金紧张时,利率就上升,反之则下降。 3.借贷资金的风险大小。利率与借贷风险成正比。 4.借贷期限的长短。通常借贷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5.预期的物价水平。利率与物价同方向变动。 此外还有银行费用、国家经济政策、历史因素和世界利率水平等因素也对利率的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利率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生活消费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投向股票和债券。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 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小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长。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货币量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 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风向调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会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量,抑制总需求和物价增长;相反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和物价指数过低时,则会降低利率,以增加货币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当然,利率的调整和利率的杠杆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恰当适度地运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政策效应。 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利率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在通过不断评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退出了固定汇率制度,走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于2005年0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 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无章可循的,其有内在的逻辑性、方向性和原则性,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与国际汇率制度的接轨。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 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及其定价研究

【摘要】本文从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现状考察出发,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利率互换定价体系的机制与缺陷,最终对我国利率互换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利率互换;现状;定价 一、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现状 (1)从交易量来看。我国利率互换市场形成于2006年,虽然此时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处于摸索阶段,但利率互换名义本金成交量已经达到了355.7亿元。从2007年开始,利率互换交易大幅扩增,2011年交易量已经是2006年的75倍。201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总额达到4913.7亿元。虽然市场交易存在波动,例如2009年名义本金增长率最低, 2010年又有所回升,但从整个趋势来看,利率互换名义本金交易量在国内市场还将快速增长。(2)从交易品种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的浮动端基准利率主要包含三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7天回购利率(fr007)以及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总的来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互换产品在市场中的逐渐淡出, fr007则处于利率互换产品的主导地位。shibor目前虽不是最主要的品种,但其成交量正在持续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至2011年,以shibor 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占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总量的比率分别为:19%, 22%,28%,40.3%,45.5%。(3)从交易期限来看,大部分集中在5年及以下的中短期交易,在5年到10年的关键期限交易不多。(4)从交易机构来看,机构的范围与数量均逐步增加,尤其是中资机构的参与交易意识和参与交易度都显著提高。2006年3月初公布的备案机构18家,其中中资的只有5家银行,仅占 28%,2012年5月21日公布的备案机构已达87家,其中的中资金融机构增至54家,占62%,涵盖了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合作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类型。 二、人民币利率互换定价机制与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利率互换定价的原理,从理论上来说即确定利率互换中的固定利率价值和浮动利率价值,使利率互换的交易双方在协议约定的未来一定时期内,双方所支付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相等的,交易双方所承担的利息支出和收入的现值完全相等的定价,就是最合理的利率互换定价。在利率互换定价时,若确定了固定利率,那固定利率的未来现金流就可以确定,然后可以计算出固定利率的现值。然而,浮动利率的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定价时需要先确定浮动利率的现值,然后再确定利率互换报价的固定利率。一般在定价时,先确定一个参考的基准利率,然后根据该基准利率所生成的远期利率,来计算浮动现金流,并以此推算固定利率报价。目前,国内常用的参考利率有fr007、shibor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不考虑违约风险的前提下,一旦确定利率互换中的浮动利率确定方式,利率互换的定价就是计算出用于利率互换交易的固定利率,使该利率互换交易的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价值差为零。在利率互换市场上,固定利率的报价一般在一个参考的基准利率下再加上利差作为利率的报价。从目前国内利率互换市场来看,除了基准利率缺失问题外,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还存在着市场流动性不足、远期利率定价发现机制不足,以及市场风险控制体系薄弱等几个方面问题。 三、发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建议 (1)需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逐步引入非金融机构交易主体。商业银行是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最大的参与者,应该进一步挖掘利率互换市场、拓展客户需求。通过提示利率交易风险,培养利率风险意识,为企业客户量身设计组合产品,将利率互换与其资产负债挂钩,使以企业客户为主的非金融机构参与者能够在利率互换交易中获利,规避其自身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