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威胁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民族主义在冷战后的世界十分活跃。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再度明显凸现。前苏联的解体不仅催发了其境内和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浪潮,还使六、七十年代西欧的“新民族主义浪潮”、中东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热情再受激发。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破坏国际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欧洲范式”——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民族主义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具有现实意义,西欧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

从历史角度观察,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十分复杂。民族与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的融合,便构成了民族国家。

其实,“民族—国家”的传统概念即使在当时也只是一个脱离国际政治实际的理想,无法掩盖国际政治中民族与国家不完全融合的事实。国家是由民族组成,但却往往不是由一个单一的民族所构成,而是多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全世界可以称为单一民族的国家很少,一个国家包括几个民族或一个民族跨多个国家的现象并不鲜见。但“民族—国家”传统概念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社会中一直持续至今,要求民族与国家的完全融合,成为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破坏,也可以建构。应当承认,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

极端民族主义亦称大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在本质上,极端民族主义仍然是民族主义,但它是民族主义与政治扩张野心相结合的变种。极端民族主义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在历史上,希特勒曾利用极端民族主义灭绝犹太人,最终酿成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惨剧。

与极端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的国际恐怖活动,也呈不断升级的态势。国际恐怖活动作为与一些重要的、政治性的国际争端密切相关的恶性状态,其残忍毁灭性对人类和平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民族恐怖主义组织都是国际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派生出来的产物。极端民族主义者企图借用恐怖手段不断制造暴力事件来影响国家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并在恐怖活动中传播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加速了恐怖主义的国际化。

民族主义的国际化是民族与国家不完全融合的直接后果。民族跨国界分布的实际现状,决定了民族主义必然具有国际化特征。尽管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不良影响却是相同的:民族主义的膨胀和发展必然会产生民族冲突,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又促使民族主义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第一,危害主权国家的利益

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欲打碎现存的国家机器,争取本民族的权利乃至建立新的民族国家。这将在客观上削弱传统国家的生存力量。所以,民族主义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一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惟一行

为主体。从国际法来看,没有取得行使民族自治权的民族并不构成国际政治的主体,也没有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和法律能力。居住在西亚四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以及前苏联境内的约有1000万人口的库尔德人就是不被任何国家认可的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和独立问题长期干扰着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西方列强的插手下,库尔德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或自治,建立一个在西方保护下的“库尔德国家”而展开的颇具规模的武装斗争,时断时续,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使所居住国的政府感到十分棘手。

第二,导致国家关系恶化

由于国家的阶级性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性,民族主义会引发内部民族反对国家的社会运动和分裂活动,并不同程度地波及周边国家的安全,甚至还可能将不同的主权国家卷入其中,加剧国际、国内矛盾。有些民族主义组织是国际性的,分布在多国活动,使许多国家都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威胁。近年来,纯粹的双边冲突在世界上已日益罕见,西方殖民大国常把他们的殖民计划、干预政策用民族主义的理论装扮起来,以调解者或道义评论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形成若干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这种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往往扩展到整个地区乃至全球。

第三,引发国际战争

民族主义是引发局部战争的主要原因。受冷战所抑制的国家间的摩擦,如领土边界纠纷、民族矛盾、利益冲突以及邻国关系中的敏感因素等,在国际政治体制的转变过程中频繁发生。在民族主义理念下,如果想借助国家形式来实现民族认同,这种摩擦就很难以让步和妥协的方式解决,有可能演变成激烈对抗。

民族之间的怀疑、不信任、威胁感、敌视和对立,在地理上越是接近,可能性就越大,冲突也就越激烈。民族矛盾和

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导致前南斯拉夫一再分裂、战火不断的重要因素。前南斯拉夫的6个共和国就是按照6个主体民族划分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居民交错分布。由于过分强调民族利益以及宗教、经济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积怨难以调和。从克罗地亚的独立引起的战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民族分离主义把解体的南斯拉夫推向动荡的深渊,使之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库”。前南斯拉夫的内战不仅反映出民族矛盾的尖锐程度,也反映出极端民族主义对现存国家的巨大破坏力量。这同时还表明,在民族杂居和不同宗教相接近的地区,国家间战争产生的强度就比较大,从而加剧战争根源的复杂性。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2年模拟题组)模拟试题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年模拟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保定二模,15)下图所示目录摘选自《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由此判断国民政府是针对哪一事件采取的对策( ) A.国共内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018河北邯郸二模,17)1932年,民族资本家宋裴卿创办的天津东亚毛纺厂纺出第一批毛线,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事变刚刚过去半年,全国民众纷纷联合起来抵制日货。在这种情况下,宋裴卿将这批产品注册为“抵羊”牌,是取“抵制洋货”之意,志在创国货名牌,与洋货竞争。“□□□”应是( ) A.九一八 B.双十二 C.卢沟桥 D.八一三 3.(2018河北秦皇岛海港一模,12)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由此可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政策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C.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两党决策者的努力 4.(2018河北唐山路南一模,13)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奖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019秋人教版_2019_历史必修同步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937年8月13日”,地点在上海,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故选A项。 2.在一次会战中,八路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年9月25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故选B项。 3.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某战役时制作的学习卡片,卡片横线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这是指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之下发动的百团大战,C项正确。 4.1941年,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发展到顶点,下令进攻南方新四军,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皖南事变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西安事变 “1941年”“进攻南方新四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皖南事变,故选B项。 5.下面是漫画家王贞创作于抗战时期的漫画《在泥沼中越陷越深》。该漫画()

A.揭露了日寇的侵华罪行 B.表达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C.唤起了民众抗日积极性 D.讴歌了军民抗战的爱国精神 在泥沼中越陷越深”反映了日本侵略者陷入泥沼而灭亡,表达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故B项正确;漫画并未涉及日寇的侵华罪行,故A项排除;漫画主旨并不是唤起民众抗日积极性,而是说明日军必亡、抗战必胜,故C项排除;漫画材料并没有讴歌军民抗战的爱国精神,故D项排除。 6.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与日军浴血奋战,成功解救出被围英军。这说明() A.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超越英国 B.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守转攻 D.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 ,是国际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没有超越英国,A项错误;1942年2月,盟军还没有由守转攻,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外作战而不是强调在中国境内的抗战,故D项错误。 7.这次会议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召开于() A.民国13年 B.民国24年 C.民国34年 D.民国38年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按照民国纪年换算是民国34年,故选C项。 8.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海外华侨的帮助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不断的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虽然中国暂时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仍旧没有摆脱落后的现状,祖国领土不完整,民国仍然是列强手里的一块肥肉。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复兴民族精神民族解放 引言: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发动突袭,从而占领沈阳,继而攻占了吉林,黑龙江,至此,东北三省被日军所侵占,并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本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日军仅用微少军队就攻占下了东北三省,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有着莫大的关联,也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更加的肆无忌怠。1936年12月12日,张学娘、杨虎城在多次劝谏将结束无果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才被迫答应组织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卢沟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八点,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1.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在近代不断遭受着列强的野蛮侵略。1840年到1919年间,清政府五次与西方列强的碰撞中均以失败告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反抗外来侵略。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狼子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企图在三个月内全面占领中国以实现“东亚共荣”。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共联合抗日的作用下,加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是105年来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民族矛盾变成了阶级矛盾,主要革命任务从反帝反封建变成了反对官僚资产阶级,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2.民族精神的觉醒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骑开始踏入中国,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弘扬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激昂、更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团结精神,向往民主的自有精神。 中国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造性提出发挥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体力量团结一致,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牺牲,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开辟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也是中华民族向往自由向往民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需弘扬以爱国主义、团结主义、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3.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石 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成为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全国抗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主要集中在红军、陕甘宁边区及其他一些小块根据地,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非常弱小的。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我党做出了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经过几次整风运动,在党员数量增高的基础上,新党员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到抗日战争后期,全国党员的数量由抗战时的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壮大一支善于作战的人民军队,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极端民族主义(1)_有答案

极端民族主义课后练习(1)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2. 69.“以追求强国为起点,以落得虚弱兼分裂的国家而终结”,再一次地证明了这样 一个真理:一个大国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却又缺乏民主和保护自由抗争的机制,这一定会导致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符合上述评论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3.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在1918年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以及有权工作和有权生存的美国黑人民族。”这里主要是指() A.拿破仑战争激起了欧洲民族主义B.普法战争引起了欧洲的民族主义 C.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D.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 4.美国的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鲍德温在此 ( )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B.表达了自己对民族主义的认同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D.总结了人类历史 5.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这体现了一战前德国强烈的() A.军国主义 B.霸权主义 C.极端民族主义 D.乐观主义 6.美国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

6.部编历史中考复习之教材知识梳理近代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二中国近代史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国视野·教材改编题 1. (2018绵阳)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A. 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 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C. 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 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2019咸宁闭卷)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A.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3. (2019河池闭卷)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对某地发动进攻。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与日军鏖战肉搏,反复争夺阵地,最后取得了会战的胜利。这场“会战”是()A. 淞沪会战 B. 武汉保卫战 C. 台儿庄战役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2020备考好题精练 选择题 1.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 D.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对于材料所讲述事件结局的评述正确的是()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C. 蒋介石主动授受了停止内战的主张 D. 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极端民族主义与一战的爆发

极端民族主义与一战的爆发 荣成市第二中学王红丽 2011年7月20日13:31 许桂兰于11-7-20 15:12推荐王老师通过民族主义与一战的爆发的片段设计,阐释了极端民族主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较好的进行了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的情感教育。值得学习。 段进生于11-7-20 15:52推荐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除了传统的经济、政治角度外,本文提供了另一视角——极端民族主义。不但开拓了视野,更能引证起人们的深思。 细节是历史中最动人的因素。历史的进程往往就被一些偶然或必然的细节牵动着、制约着,滚滚向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51个月,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达1863亿美元,双方共阵亡853万人,给人类的浩劫可谓前所未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背景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固然是其决定性因素,但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法国、俄国等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这一历史细节,则不容忽视。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随着19世纪的逝去,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丧失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性,反而蜕变为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奉行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原则,民族主义成为对外扩张的借口,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最后,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可以说是一战的催化剂。 让我们看看十九世纪后期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吧:

大德意志的泛日耳曼主义: 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长皮洛夫 “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天空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 国”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法国的复仇主义: “用一切手段争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普法战争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在已发生的事件中只看到自己的不幸。那就是国土被肢解、资金外流、我们的地位下降和我们所受的屈辱。” ——法国学者吕西安·费弗尔 大塞尔维亚计划: 1911年塞尔维亚成立了“黑手会”,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 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 “东欧所有的斯拉夫人构成一个大家族,少俄是各斯拉夫民族的保护人。“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题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 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解析:选B 据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则帝国亦不事拒绝”表明日本对国民政府由军事进攻转变为诱降为主,故B项正确。 2.(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析:选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3.(2019·太原一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D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且当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是社会自发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题干提

新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卷: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选择题 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 )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 2.下列关于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B.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3.“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段报道反映的是哪场战役( ) A.北伐战争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4.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以上数据说明( )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 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 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6.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 A.全民族团结抗战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

论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爆发原因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 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 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313156128.html,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作者:孙国军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在二战期间横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爆发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有上千万民众为此做出了牺牲。本文谨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探究,希望能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二战;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K152;D5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25-03 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大浩劫,法西斯奉行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是这场浩劫发生的根源之一。二战期间,法西斯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这使得这场战争更加惨烈。二战虽然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其留下的伤痛依然存在,世界各国人民应该记住这样的伤痛,时刻警醒自己,维护世界和平。尽管二战胜利已经70周年,但是现今的世界依然存在着局部战争,地区矛盾依然有激化的趋势。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有所抬头,这些都威胁着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笔者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希望人类社会再无战争,共同享有和谐发展的世界。 一、极端民族主义的界定 极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体系中特殊的构成部分,其产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民族主义的理论谱系十分复杂,学者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成一致。民族主义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可以说,国家政治直接催生了民族主义。就民族主义而言,它发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摆脱了以宗教为中心的权力机构,进而走向了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单元。在与封建王朝作斗争的过程中,拥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以及追求的人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久而久之,民族开始形成。民族国家是在封建王朝推翻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国家形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民族主义逐渐生成。 民族主义的定义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主张,这一主张的核心是要求民族边界与治理边界相一致。为了能够实现民族边界与治理边界协调一致,各个国家通常会采取包容性的措施,即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成员,通过包容政策,将其纳入到统一政治体中。当然,国家也可以利用相反的政策来达到这一目的,即只有一个或者几个文化背景不同的群体可以被纳入到政治体系中。换言之,民族主义是随着民族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意识形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 梁柱: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历史转折 梁柱 · 2015-07-23 · 收藏(0) 评论(0) 字体:大/ 中/ 小 正是由于全民族的发动,人民战争的广泛开展,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100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正是由于全民族的发动,人民战争的广泛开展,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100多

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转折。 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告终。”这是由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造成弱国无外交,被动挨打。这种情况,只有到了抗日战争,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抗击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中日双方力量悬殊,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场空前残酷的殊死大搏斗中,如何避免近代历史上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命运,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关键在于要注重发挥我方战争正义性、得道多助的优势,充分利用敌人失道寡助、“少兵临大国”的弱点,真正实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发动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19世纪欧洲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危险爱国主义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主国家。例如,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国际化是民族与国家不完全融合的直接后果。民族跨国界分布的实际现状,决定了民族主义必然具有国际化特征。尽管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不良影响却是相同的:民族主义的膨胀和发展必然会产生民族冲突,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又促使民族主义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和区域性的民族纷争遍布全世界,成为一股冲击

国际政治形势的巨大潮流。 极端名族主义危害主权国家的利益。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欲打碎现存的国家机器,争取本民族的权利乃至建立新的民族国家。这将在客观上削弱传统国家的生存力量。所以,极端民族主义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一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惟一行为主体。从国际法来看,没有取得行使民族自治权的民族并不构成国际政治的主体,也没有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行为能力和法律能力。居住在西亚四国(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以及前苏联境内的约有1000万人口的库尔德人就是不被任何国家认可的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和独立问题长期干扰着相关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在西方列强的插手下,库尔德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或自治,建立一个在西方保护下的“库尔德国家”而展开的颇具规模的武装斗争,时断时续,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使所居住国的政府感到十分棘手。极端名族主义导致国家关系恶化。由于国家的阶级性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性,民族主义会引发内部民族反对国家的社会运动和分裂活动,并不同程度地波及周边国家的安全,甚至还可能将不同的主权国家卷入其中,加剧国际、国内矛盾。有些民族主义组织是国际性的,分布在多国活动,使许多国家都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威胁。近年来,纯粹的双边

极端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威胁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民族主义在冷战后的世界十分活跃。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民族主义在国际政治中再度明显凸现。前苏联的解体不仅催发了其境内和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浪潮,还使六、七十年代西欧的“新民族主义浪潮”、中东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热情再受激发。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破坏国际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欧洲范式”——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民族主义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具有现实意义,西欧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 从历史角度观察,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十分复杂。民族与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的融合,便构成了民族国家。 其实,“民族—国家”的传统概念即使在当时也只是一个脱离国际政治实际的理想,无法掩盖国际政治中民族与国家不完全融合的事实。国家是由民族组成,但却往往不是由一个单一的民族所构成,而是多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全世界可以称为单一民族的国家很少,一个国家包括几个民族或一个民族跨多个国家的现象并不鲜见。但“民族—国家”传统概念在现实的国际政治社会中一直持续至今,要求民族与国家的完全融合,成为民族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破坏,也可以建构。应当承认,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 极端民族主义亦称大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在本质上,极端民族主义仍然是民族主义,但它是民族主义与政治扩张野心相结合的变种。极端民族主义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在历史上,希特勒曾利用极端民族主义灭绝犹太人,最终酿成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惨剧。 与极端民族主义密切相关的国际恐怖活动,也呈不断升级的态势。国际恐怖活动作为与一些重要的、政治性的国际争端密切相关的恶性状态,其残忍毁灭性对人类和平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民族恐怖主义组织都是国际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派生出来的产物。极端民族主义者企图借用恐怖手段不断制造暴力事件来影响国家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并在恐怖活动中传播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加速了恐怖主义的国际化。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十四)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作业】

课时检测(十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38年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 A.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 B.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 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 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 解析:选B据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则帝国亦不事拒绝”表明日本对国民政府由军事进攻转变为诱降为主,故B项正确。 2.(2019·合肥模拟)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发表:“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两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据此可知()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东北民众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先锋 D.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解析:选C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开始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东北人民抗战的决心,没有涉及战场问题,故B项错误;面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决心抗击日本的侵略,可见东北人民是抗日的先锋,故C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3.(2019·太原一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D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且当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是社会自发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打着民族复兴旗号,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客观上适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三大点: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抗日战争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要素材,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抗日战争是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旨在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险。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工人阶级参军、参战、罢工、游行,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国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未参军的农民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知识分子和青年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英勇地站在了时代前列。他们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投入抗战。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声讨日寇的侵略罪行。更有万千青年,长途跋涉,历尽艰难奔赴延安。 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有很多少数民族指战员,如白族周保中和满族赵尚志等。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果累累。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也都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抗战期间,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的热切期望,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649个。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头三年,华侨捐献的款项能够购买各种飞机200多架、救护车1000多辆。华侨中有4万多热血青年,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战场。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许多爱国人士组织抗日团体,为抗日战争作出积极贡献。宋庆龄利用自己的影响,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为争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主流都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胜利。

2019秋人教版_2019_历史必修同步_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第八单元测评

第八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笔记中记载:夜幕降临,“一枚炸弹在沈阳郊外的南满铁路路段爆炸,至翌日凌晨三点四十分,沈阳墙遭攻破,该墙被占领”。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淞沪会战 “沈阳郊外的南满铁路路段爆炸”可知是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故A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在西安,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B、C、D三项错误。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革命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 日军。这表明() A.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为共识 B.军队力量是抗日战争之本 C.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拉开序幕 D.日军速战速决阴谋的破产 ,之后,东北人民组织了抗日武装,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已经拉开序幕,C项符合题意。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A项排除;抗日取胜之本在于发动广大民众,B项排除;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使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D 项排除。 3.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逮捕时全身颤抖,大声喊叫:“把我打死,一了百了吧!”孙鸣九回答说:“我们不会伤害你,我们只是想请你领导全国抗日。”表明() A.日本已经全面侵华 B.蒋介石仍坚持“不抵抗”政策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D.共产党要求联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而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7月7日,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蒋介石仍然坚持“不抵抗”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会伤害你,我们只是想请你领导全国抗日”可知,这体现了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材料人物“孙鸣九”系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的部将,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 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借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 B.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