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2301626.html,

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作者:孙国军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在二战期间横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爆发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有上千万民众为此做出了牺牲。本文谨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探究,希望能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二战;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K152;D5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25-03

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他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大浩劫,法西斯奉行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是这场浩劫发生的根源之一。二战期间,法西斯进行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这使得这场战争更加惨烈。二战虽然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其留下的伤痛依然存在,世界各国人民应该记住这样的伤痛,时刻警醒自己,维护世界和平。尽管二战胜利已经70周年,但是现今的世界依然存在着局部战争,地区矛盾依然有激化的趋势。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有所抬头,这些都威胁着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笔者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对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希望人类社会再无战争,共同享有和谐发展的世界。

一、极端民族主义的界定

极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体系中特殊的构成部分,其产生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民族主义的理论谱系十分复杂,学者在很多方面都没有达成一致。民族主义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可以说,国家政治直接催生了民族主义。就民族主义而言,它发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摆脱了以宗教为中心的权力机构,进而走向了以国家为单位的政治单元。在与封建王朝作斗争的过程中,拥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以及追求的人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久而久之,民族开始形成。民族国家是在封建王朝推翻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国家形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民族主义逐渐生成。

民族主义的定义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主张,这一主张的核心是要求民族边界与治理边界相一致。为了能够实现民族边界与治理边界协调一致,各个国家通常会采取包容性的措施,即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成员,通过包容政策,将其纳入到统一政治体中。当然,国家也可以利用相反的政策来达到这一目的,即只有一个或者几个文化背景不同的群体可以被纳入到政治体系中。换言之,民族主义是随着民族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意识形

谈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与治理措施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阻碍及治理措施学生专业班级公共事业治理 2009级2班 学生姓名(学号) 20091042 潘顺伟 指导教师李俊

完成时间 2010年12月12日 2010 年 12 月 12 日 论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阻碍及治理措施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差不多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要紧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淌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要紧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 CPI 通货膨胀流淌性过剩心理预期 引言:2009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各行各业产品“涨声一片”,去年50个都市11月中旬各类蔬菜价格旬度涨幅已达到了20%左右。经济学家纷纷发表通胀警告,官方纷纷表态通胀并非当前要紧问题。孰是孰非尚且难下定论,但能够确信的是,有关通胀的讨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刻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事实上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那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可不能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假如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但关于通货膨胀的认知,经济学界众讲纷纭。最有代表性的,可分为两类:以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认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持续的全面上涨的现象;以货币学派为代表,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发生在货币增加的速度超过产品增加的速度时,每单位产品所包含的货币量增加的逾快,通货膨胀律也就逾高。 二、通货膨胀的缘故

论二战战胜国

论二战战胜国 二战之前是殖民时代,日本起步晚,主要市场地与资源地都被西方瓜分光了,日本的产品生产出来是很难获得西方各国市场的,因为那时根本没有什么自由贸易,谈不上公平竞争,这点就连美国都窝火,但美国有的是资源,日本没有,而殖民时代资源地实际是无权自主销售资源的,都要靠宗主国允许,而各宗主国勾心斗角都是怕别人抢他的殖民地,所以日本要购买石油,橡胶等资源是受限制的,西方宗主国不敢一点不卖,怕日本走投无路来抢,但也不会无限制销售,依然是怕日本发展太强了来抢,实际在二战前日本的经济发展命脉自己是无法掌握的,是受西方殖民大国控制的,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发展到瓶颈了,不打破就会衰落,永远被人控制,永远在人后,但殖M國势力太强,一战德国失败,经济环境没有丝毫改变,日本则是以中国为主要市场进行发展,但一战以后,中国出现反日货浪潮,这就使得日本陷入经济危机,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只得发动战争,否则经济就崩溃了,所以日本一战以后率先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让步,实质就是要市场要资源,但中国市场有限,资源种类有限,所以日本依然无法摆脱被西方殖M國控制的局面,当经济再度发展到现有市场以及资源不能满足时,再次发动战争就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将经济发展永久停摆,德国也是如此,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实际是畸形发展,发展的动力就是掠夺本国犹太资产充公,生产飞机大炮,比日本的经济发展还要畸形,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还不发动战争,那就是经济崩溃而不是经济停摆了,所以

德国军备生产比日本更急迫,发动战争的需求更大,其目的就是控制欧洲发达地区作为市场,控制毛子国东欧地区作为资源地,什么***种族论都是骗人的,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这个目标达成了,德国才会走上正常的经济发展之路,日本同样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与德国发动战争的决心最大最坚决的真正原因,而意大利自己就是个殖民國,本身没有大的战争需求,所以就是个凑数货。 这一切都说明了旧的殖民体系不被打破,那么无论日本还是德国,都将不可避免的先后没落,所以战争一定要打,打了才有出路,不打对德国是自殺,對日本是永远经济落后于西方殖M國,从根本角度来看德国与日本实际赢得了战争,因为旧的殖民体系被德国与日本彻底打垮了,殖民时代因此结束了,自由竞争的时代来临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第2次世界大战实际是一个令世界走向辉煌的转折点,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无论日德发动战争的最理想目地是什么,都在事实上达到了他们自身的根本目标,而且还带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尤其太平洋战争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二战的真正失败者就是那些原本垄断殖民资源的西方殖民大国,以及那些战后发展不起来的傻瓜国。 因此说二战就3个半战胜国 1,美国是战胜国,胜利指数95%,打破了战前孤立情况,一跃成为西方领袖,唯一美中不足,罗斯福死的早,杜鲁门太苯,没有让美国获取整个太平洋的支配权,若非后来韩战爆发,美国的胜利指数怕是最多70%

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通货膨胀有哪些表现 表现主要有: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泡沫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在低利率下,通货膨胀上升,投资增长,投资以复制性投资为主,创新投资回落,创新投资指生产力提高或发明新产品。失业率下降,如果创新投资少人化明显,失业率下降幅度小,反之失业率下降幅度大,通货膨胀上升引起工资上涨,工资上涨不如通货膨胀快,市场收缩产品生产减少,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减少。行业间平均利润率差异达到最大化,并开始收缩。 通货膨胀达到最高,由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迫使利息率提高,复制性投资的成本上升,且投资减少;而创新投资的比重增加,投资总量减少,失业率提升,通货膨胀回落,产品生产继续减少。 利息率提到最高,复制性投资大幅度减少,创新投资占主体,投资总量降到最低,通货膨胀继续回落,达到最低值并反弹,失业率小幅上升或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企业的资金成本达到最高,复制性投资达到最低,企业可能大量裁员,如果创新投资以少人化为目的则失业率迅速提升;相反则创新投资可以接收一部分劳动力。由于高利息率,创新投资也不会快速增长因而失业人员的增加大于就业人员的增加,失业率可能小幅上升。创新投资可能引起短期经济增长,但后期市场收缩会阻止经济增长,由于创新投资的小幅增加带来了经济增长,如果政府要减少失业率,市场预期前景好,利息率就会降低,通货膨胀开始上升。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

试论二战前夕德国外交胜利的原因 发表时间:2012-03-05T09:03:34.15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彭越[导读] 二十年代开始的强制式工业化运动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强国,与西方民主国家、法西斯德国形成三角格局。 彭越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广西南宁 530006 摘要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体现在对外方面,就是侵略扩张。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尚无力以暴力手段取得它所需要的利益。所以,从此时起至战争爆发,德国外交活动的目标就是冲破国际条约、组织的束缚,保证扩军备战的顺利进行,恢复大国地位并建立中欧日耳曼帝国,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关键词二战德国外交希特勒法西斯二战爆发时,德国的实力与所处环境比起1933年时的情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它战争计划的实施。德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控制了中欧的广大疆域。在国际上美国孤立一隅,苏联保持中立,英法只求自保,日本与德遥相呼应,战争无可避免。这样的状态,在1933年时还只是希特勒的梦想。那么,纳粹德国为何能取得这样的外交胜利呢?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希特勒推行的外交攻势有其国内基础首先,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这一时期获得很大增长。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了获得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希特勒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组国民经济,以法西斯特有的统制方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建立战争经济体系。从1933年到1938年,德国工业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实力膨胀最迅速的资本主义大国。到1937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德国占13.4%,仅次于美国。在此期间,德国的军事实力也发生了飞跃。希特勒上台后先后退出了裁军会议和国联、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大规模扩军备战。陆军仅用4年时间就将7个师增加至51个,海军建立了包括梯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两艘巨舰在内的大型舰队,《凡尔赛和约》所明令禁止的空军也建立起21个飞行中队、26万人员的空中力量。德国的军事工业在1933—1939年间产量增加9倍,飞机产量增加22倍。1938年陆军已实现机械化。从整体实力看,到1939年德国的陆军、空军实力已超过它的任何一个对手。经济军事实力的迅猛发展,成为德国外交的有力后盾。 其次,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在特殊的专制政府中得到了连贯的强有力的实施。希特勒担任总理时,纳粹党的地位并不巩固。为了建立起法西斯独裁统治,纳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具体来看,利用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颁布紧急法令。接着取缔共产党,控制国会多数,强行通过了授权法,从而使希特勒政府摆脱了议会制约。1936年,取缔了社会民主党并强迫其他政党解散,使纳粹党成为唯一合法的政党,确立起一党专制的政体。最终的结果是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目标明确地实施其对外政策而没有任何力量掣肘。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斯大林的苏联可以与之相比。纳粹政府为收回被占领土,恢复大国地位及统一日耳曼民族作的努力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支持。1933年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在全民表决中95%的投票同意希特勒的政策。1935年,在萨尔问题举行的全民表决中,90%的萨尔公民选择了德国。1936年,99%的德国公民支持德军进入莱茵区。1938年,全民表决中97%赞成德奥合作。可见,德国的对外活动在很多方面符合人民的意愿。 (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面临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英、法民主国家方面。三十年代,英、法两国是凡尔赛体系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是最重要的维护者。但是它们对于德国扩军备战,一步步走上侵略道路却没有做出应有的制止。整个二十年代,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到1930年只有10%,30年代的经济危机更是带来了严重后果。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时,英国领袖错误认为,让出部分利益满足德国从而保住霸权地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更大,鉴于自身实力的衰落,不得不选择了追随英国的绥靖政策。 苏联方面。二十年代开始的强制式工业化运动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欧洲强国,与西方民主国家、法西斯德国形成三角格局。如果苏联与民主国家联手,德国的扩张之路就难以开展。在斯大林眼中,英法与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同处于苏联的对立面—资本主义阵营。如果资本主义阵营内讧,对苏联来说则是最安全的。为了保证东欧暂时安全及自身备战时间,顺利实现祸水西引,1938年9月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完成了欧洲的一场外交革命。本来势如水火的法西斯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却走到了一起。苏联因此而分享到了德国征服的战利品,德国取得了苏联的善意中立,避免了最担心的两线作战危险。从此时到苏德战争爆发,德国还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战略资源。所以,在30年代的德国外交中,苏联并不是严重威胁,反而可以利用。此外,当时的欧洲缺乏有效制约德国的国际机制。各国矛盾重重,无法通力合作。国际联盟也并不具备足够的权威与能量来制止任何一个大国的行为。 (三)德国采取了灵活有效的外交策略法西斯的上台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为了创造有利环境,希特勒便不断地挥舞橄榄枝,刚刚出任总理,就在国会演说中表示“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德国的目的是扩军备战,但是在秘密重整军备时,却以退为进大谈裁军。为了消除邻国的不安,与波兰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保证与法国和平相处。当吞并奥地利的图谋失败时,仍然说:“战争不会来了”“德国的问题不能通过战争来获得解决。”即使开始公开扩军备战后,仍然宣称:“德国的民族武装,不是要建立发动战争的工具而是单纯为了防御与维护和平”。在一步步破坏和平时,一再声称自己目的的有限性。当它收复萨尔、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时,表示自己是恢复德国的固有领土。当其吞并奥地利,要求苏台德地区时,又说这是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德国的每一次冒险都被西方列强认为是德国最后的要求,但这却只会引来下一步的冒险。正如基辛格所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领袖对希特勒的目标太没有把握,法国领袖对于根据无法求证的评估采取行动也极没有把握。认清希特勒本质的代价是欧洲由西到东、由南到北不计其数的坟墓。” 德国充分利用了各国间的矛盾。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处于首要地位,德国成功地欺骗利用了英国。20年代和30年代初,扶德抑法是英国的主要政策。此时德国利用英国防范法国的目的乘机崛起。德国的崛起对法国有现实威胁,因此法国起初强烈反对德国重整军备破坏凡尔赛体系,但得不到英国的支持的法国终究无力制止德国。德国又利用英国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恐惧,强调自己的防共功能。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一幽灵来遏制凡尔赛列强,这使他们相信,德国是防止赤色洪水的最后堡垒。”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正是德国分化利用各国矛盾的力作。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的原意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弗里德曼认为: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做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则加上时期概念,认为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价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罗宾逊夫人以通货膨胀的解释是:由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工资报酬率的日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直升变动。还有其它种种界定 一个描绘性的现象是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对于这个定义,还有必要增加几点说明: (1)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把经济周期性的萧条,价格下跌以后出现的周期性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贴上通货膨胀的标签。只有当价格持续地上涨作为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为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的上涨。 (3)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明显上升,轻微的价格水平上升,比如说0.5%,就很难说是通货膨胀.不过,能够冠以“通货膨胀”的价格总水平增长率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敏感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概念。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要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虽然,许多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总是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的,只要采取断然措施,将流通中货币量大减少,使每种货币代表的金量不断增加,以致逐渐恢复到其所代表的原有价值水平,则通货膨胀自然消除,通货膨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自然解决,但现代经济中,货币与金属必要量的直接联系已被切断,“流通中的必要金属货币量”这个概念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无法实际测度;对付所有通货膨胀一律采取紧缩政策,有时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出现“滞胀”。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作进一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通货膨胀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制定适当的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 三、通货膨胀的特点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已定的情况下,纸币发行越多,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 四、通货膨胀的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表现为由于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所导致的持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社会商品可供量的增长,因而又称过量需求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3)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论二战的成因及其影响

论二战的成因及其影响 战争,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的战争导致了一亿多人的死亡,直接损失超过了五万亿美元。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战争把战争的惨烈推向了历史顶峰。而在二十世纪中,最为惨烈的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 --1945年,历时六年,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损失四万亿,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其实,单从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来说,轴心国的三个国家是远远比不上反法西斯联盟的,其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大多数战争一样,充斥着血腥、暴力,人类的劣质性在其中暴露无遗。所以,对于二战的经过我不想去做过多的描述。我想,更有意义的是我们来深刻反思二战的原因和它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发生了,其中必有某些原因。正如我们高中时考试不好时老师就会让我们写期末总结。但今天我们研究的不是考试成败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战争。所谓战争,其实就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战争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克劳塞维茨也说过,“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说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与它相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仅仅隔了21年,那么在这短短21年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二战的发生呢? 首先,我想从当时的国际格局来分析。就实力分布来说,一战后国际体系处于大更替时的无政府状态,缺乏一个“仲裁者”。一战之后,虽然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加入,包括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并且成立国际联盟也是美国提出的,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同时,主权国家依然是战后活跃于世界舞台的绝对主体。因此,国际联盟对于调解国际纠纷所能贡献的力量是极小的。由此可知,当时的国际体系内并不存在一个阻止冲突,维护各国安全的“中央政府”。“安全困境”依然是造成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和权力冲突的因素。还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没有解决德国问题。大国主导下的《凡尔赛条约》太过苛刻,激起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又有些宽容,让德国拥有对抗合约的能力。这就相当于自己为自己开了一个很大的空头支票,真是可笑之极。除此之外,由于美国和苏联长期处于欧洲的军事体系之外,德国的行为没有受到制约。正是一战后世界“无政府”的状态和仲裁者的缺乏,使法西斯主义的形态力量增长,摧毁了凡尔赛体系,强化了国家间的敌视并阻碍了国家间的沟通。自然资源生产和使用的世界性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二战的扩大化。1938年日本在中国战场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不久,日本又侵占了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越南和柬埔寨,继而占领了整个印度支那。也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美英等国强烈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并停止扩张,对日本实施了石油禁运政策。能源的缺乏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使日本这个极度缺乏资源的国家陷入了困境。此时,极端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认为,虽然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能力;利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讲述战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2.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形式的复杂性。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新闻视频 教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周边很多国家的不满和愤怒。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引起很多国家的愤怒和不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新闻导入,对于这个新闻一直是很多人注意的事情,作为学生情绪可能更好调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与逐步扩大 1.二战的全面爆发

播放:视频《二战的爆发》 教师:二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欧洲,1939年9 月1 日,德军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于9 月3 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1939年9 月1 日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形势图》 教师: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 天内征服了波兰,4 小时征服丹麦,23 天内征服挪威,5 天内征服荷兰,18 天内征服比利时,就连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在39天内被征服。30多万的英法联军被迫在敦刻尔克进行大撤退。看看下面这个法国人悔恨与无奈的表情,猜猜看,他可能悔恨什么呢? 展示: 学生:悔恨不该实行绥靖政策,不该纵容法西斯的侵略。教师: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法国投降后,德国于1940 年秋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不列颠之战”。英国与法国的结果相同吗? 展示: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教师:面对气势汹汹的纳粹,从伦敦的重重迷雾中传来了新首相丘吉尔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们决不投降!”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 拒,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 2.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教师:1941年6月22日,德国掉头向东,进攻苏联。德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很快就推进到苏联腹地,并调集精锐部队围攻苏联首都莫斯科。 展示:“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

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 2008年06月04日10:19文史月刊 马寅初 1953年,中国大陆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l,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 这次人口普查引起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因为这次人口普查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据他了解,仅上海一地的人口净增长率就是39?,能否用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就能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0?呢? 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马寅初曾

描述过当时的情况:“小组会上除少数人外,其余的代表们好多不表示意见,好多不同意我的看法,且竟有人认为我所说的是马尔萨斯的一套,也有的认为说话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思想体系是马尔萨斯的。虽然他们的意见我不能接受,但我认为都是出于善意,故我自动地把这篇发言稿收回,静待时机成熟再在大会上提出来。” 9月,周恩来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育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马寅初看过报告后非常兴奋,他认为节育问题被中共中央提上了议事日程,看来可以公开谈论控制人口的问题了。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毛泽东还特别注意到,积极倡导计划生育的邵力子就坐在马寅初身旁,似乎是在表示对马寅初的支持。毛泽东一语双关地笑着说:“邵先生,你们两人坐在一起。”邵力子和马寅初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互相看了看,也开心地笑起来。 马寅初陪同周恩来视察北大。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曾经或正在统治中国。一个政党能从白手起家,而又能走向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个政党也不可能真如某些人的是邪恶的政党,人民在一定的时期选择了他,说明他肯定有可取之处。而一些人之所以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反对而反对。 国民党正面战场总体上看充当了抗日的主力,这是与它作为中央政府,拥有几乎全部国家资源、外援和国家军队的地位一致的;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抵御了日军的全面大举进攻,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因敌强我弱,不得不从沿海地区退守内地,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抗战中后期,日军尽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还发动过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在1944年还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但总体上日军的压力已经比抗战初期大大减轻。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总的战略仍取守势,依靠美援物资,改进装备,整训部队,为反攻作准备,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回去,恢复原有阵地,偶尔也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共产党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后,将八路军大部开赴前线(留下一个旅保卫陕甘宁边区。稍后组建的新四军也是大部开赴前线作战,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驻扎云岭),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随即深入敌后,分散主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奠定了基础。共产党敌后战场面临的斗争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三光”政策等毒辣手段无所不用;同时还要对付大量的伪军和汉奸、特务,与国民党“顽军”周旋。共产党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1940年以后,国民党减少乃至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给养,中共搞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思想建设,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平。1944年开始,敌后战场开始向敌伪据点发起局部反攻。到1945年,二战已近尾声,国共两党军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敌反攻作战,直到取得抗战胜利。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中国的抗战史应该重新为国民党书写.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否则我们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将永垂不朽!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要了解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就要先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作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本文就将从通货膨胀的发生、影响、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关键字】:通货膨胀游资炒作总需求总供给 有些人还是有疑问:我国现阶段社会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吧。 2010年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1-9月份持平。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 以上数据是我从老师给的材料里摘抄整理下来的。根据数据显示,证明了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且我认为这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我国目前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政府又该有哪些应对策略呢?下面我就根据所学的知识一一地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有人说,通货膨胀就是一个神偷,他悄无声息地从你的口袋里偷走你的钱。如果一个社会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那每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目前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完整word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内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全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坚强决心很不屈的斗争; 外因 1。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及世界爱好和平的友好人士的帮助; 2。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一,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不仅在智慧上为抗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更在文化上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虽然出现了一批汉奸,但不可否认,没有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全民族的共同决心,抗战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第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前赴后继的御敌图强中,已经从二十世纪初濒临亡国亡种的国运的最低潮中逐渐恢复了过来,为抗战提供了相当的精英和物质基础. 第三,中国有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这让我们有了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抗战的可能.苏联也是有了这个条件,才从德国最初的闪电战挺了过来. 第四,日本人的战略失误,一个太不恰当的假说--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如果是对付苏联而不是偷袭珍珠港的话结局如何,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极其缺乏,不得不打赶快东南亚的主意,因此又有人说如果日本人当时就发现东北有大量的石油,那历史可能会改变. 第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阵线的建立,抗日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线的一部分,使得中国人不再是孤军奋战.随着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在美国取得太平洋战线的决定性胜利后,美国使用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的情况下,伟大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