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照核心区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日照核心区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日照核心区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日照核心区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日照核心区道路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技术需求及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意义

近年来,日照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但仍落后于交通需求的发展。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政府形成巨大的压力。为缓解日照市各类交通问题,改善交通出行环境,一方面需要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另一方面必须挖掘各种交通设施及其交通系统的潜能。近期借助交叉口改造和公交专用道改造项目,启动核心区的道路进行交通组织优化研究的工作,其主要立题依据为:

1)既有道路设施不适应交通的需求

随着日照市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交通质量(安全、通畅、有序、便捷)的要求逐渐提升,这将促进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加快,小汽车进入家庭成为必然趋势。相对于道路交通量的增长,新建道路较少,尤其是市中心区已无更多的道路用地,城市的停车问题也日益严重。需求持续增长,但设施供应有限,急需对既有道路进行综合交通组织优化,提升既有道路设施的服务水平。

2)公交专用道的改造需要高水平的整合设计

近期,日照市拟实施公交专用道改造,但公交提升是整个出行链的提升,包括从出发地至公交车站、候车、坐车、换乘以及公交车站至目的地的一系列过程,公交专用道改造必须基于出行链整体效益的提高进行优化。同时,公交专用道的改造还应与公交线网、公交站点布局、公交枢纽等紧密结合。在日照市现有的出行模式下,公共专用道设置不合理不仅不能带来公交水平的提升,而且会影响社会交通,造成负面社会效应。因此公交专用道需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整合设计。

3)改善交通须面对新的形势和需求

目前,日照市核心区道路网络骨架的建设已基本完成,道路交通设施供给基本稳定。但交通需求仍在不断增长,交通出行方式及其结构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以往的机动车与慢行(自行车、行人)交通的混合状态,将随着汽车交通需求在不断递长,城市交通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为了改善宣城交通出行环境,

体现发展“和谐社会”、“节约型经济”的重要思想,必须挖掘各种交通设施及其交通系统的潜能,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等各个层面进行交通组织优化。

二、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范围为日照市核心区,北至山东路、东至青岛路、南至海曲东路、西至临沂路。其中烟台路和海曲东路作为近期实施的示例工程,研究深度做到交通设计层面,以指导后期施工图设计。如下图所示。

三、研究内容

针对日照市核心区的各类交通问题,综合考虑行人、非机动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及社会车辆等各类交通流的停与行以及换乘等交通需求特征,紧密结合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条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交通组织优化研究成果,同时形成示例工程的交通设计方案,指导后续施工图设计。

1 交通基础调查与分析――掌握核心区道路交通的基本特征、规律及问题

针对日照市交通环境不同的区域内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不同等级城市道路、不同规模的交通枢纽)及交通出行方式(公交、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等),进行其使用现状的调研,包括:

?不同区位及交通特征的道路网络服务水平;

?不同等级城市道路上混合交通流的运行状况;

?不同道路上机动车、慢行交通和公交车辆的运行质量,等等。

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交通问题的归纳,之后进行问题的成因剖析。

2 城市道路网络交通组织设计――综合利用道路设施网络资源

针对城市不同区位及交通特征的道路网络(包括不同区位、道路等级衔接关系、道路网络密度、交通流构成的道路网络)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包括:?网络衔接级配合理为目标提出理想的道路网络或公交网络的构筑方法;

?进行现状路网或公交线网功能的梳理;

?按照梳理后的功能进行交通组织模式设计,以适应于不同功能道路的运行车速和交通流构成。

其中,交通组织方法包括单向交通组织、节点流向进行组织、优先组织等,交通组织对象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包括残障人员)、公交车辆、货运车辆、特种车辆等。

在进行不同交通特征的网络交通组织模式设计之后,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实际案例的设计。

3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有序化设计――治理交通秩序、改善出行环境

对于不同区位及功能的道路,结合现状交通条件及用地性质,以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出行安全为目的,提出混合交通流优化设计方法,包括道路横断面设计、交叉口交通设计、沿线慢行交通过街系统协调设计、掉头交通组织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

以混合交通流干扰最小化及效益最佳为目标,提出适应于日照市不同交通条件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模式。

?交叉口交通设计

对于改建或治理型交叉口,基于现有的道路红线条件,研究提高通行效率的时空整合设计方法。

?慢行交通过街设计

随着“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对慢行交通通行设施的连续性、舒适性、便捷性、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提高,慢行交通过街设施的设计是改善慢行交通通行条件的重点。本研究从系统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

行人及自行车过街通道设置位置及间距、路段过街横道渠化设计方法及协调控制方法。

?掉头交通组织设计

掉头交通是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通畅和便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掉头交通的产生与左转交通的禁止有很密切的关系,通常,当路段(或交叉口)禁止左转时,会在其下游的交叉口(或路段)设置掉头车道,通过掉头后在右转来实现左转的出行。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日照市掉头交通产生原因及现状设计方式的分析,评价不同的掉头交通处理模式在通行效率、便捷等方面的适应性(尤其是以下两种模式:交叉口禁止左转,利用下游路段掉头回转;交叉口允许左转和掉头),最终提出适应于日照市交通状况的掉头交通通行模式。

在进行不同交通特征的城市道路交通优化设计后,选择代表性道路进行实际案例的设计。

4公共交通设计――落实公交优先,改善公交环境

以改善公交车辆运行条件、提高乘客出行便捷性、公交车辆与其他车辆系统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分别针对新建道路和改建或治理型道路进行公共汽车交通相关设计方法的研究,包括:

?公交优先车道设计方法;

?适应于不同停靠线路数及不同道路条件的公交停靠站(专用道条件及常规条件)设计方法;

?从合理性和可行性角度出发提出公交站点线路容量及降低停靠线路的方法;

?研究公交专用道设计与公交线网规划调整的反馈关系。

5交通语言系统设计――完善交通信息,提高出行效率

进行交通语言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希望为无先验知识的出行者提供信息服务,使其能够无绕行的顺利到达目的地。交通语言系统设计合理,可以降低绕行交通量,减少车辆紧急变道行为,进而改善出行秩序。进行交通语言系统设计首先需要进行布局及功能设计,如战略及战术语言的连续性问题;之后进行微观设计,包括交通语言的设置类型、位置、形式等。主要包含一下几类:?面向乘客的交通指示语言系统设计;

?面向社会车辆的交通语言系统设计(诱导、停车等);

?面向出租车的交通语言系统设计。

在进行不同区域交通语言系统模式设计后,选择代表性区域及道路进行实际案例的设计。

6 城市道路沿线停车系统设计――完善静态交通设施,动静交通和谐化

道路沿线的停车设施包括机动车停车位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根据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可以在道路沿线设置不同的停车设施。本研究以景观与交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不影响道路功能的实现、不妨碍正常动态交通的运行为原则,针对不同性质及区位的道路,进行道路沿线停车系统的交通设计,包括:?停车设施的设置条件;

?纵向及横向位置;

?空间渠化模式;

?车辆进出交通管理;

?驾驶人进出步行通道设计等。

之后针对日照市不同功能的道路进行停车设施模式设计,并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案例设计。

7交通系统评估与分析――评价改善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反馈

借助评价基础理论及实验交通工程的方法,对现状及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通效益的评估,包括效率、安全两个层面。评价方法包括理论评价和模拟仿真评价两种,评价对象包括现状交通系统以及研究提出的不同组织及设计方案。

四、时间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开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分析

开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分析

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因此,如何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通行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道路拥堵早已是一大问题,许多城市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早晚高峰让民警在路面进行管控,随时调节信号灯这是最常见的做法。最近网上还有爆料,一些地方开始让民警红灯时拉绳管理,但这些效果可想而知,即搞疲了警察,还解决不了拥堵问题,对于强闯红灯的行人更是难以管理。所以我基于上诉问题以一问题路口为例,通过借鉴一些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自己调查分析,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探求在交通管理工作中适合大多路口的优化措施。 目前,全国各地在交叉口交通优化上存在较多的差异,总体而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不尽合理,缺乏人文特性。地方在交通布局上由于之前没有较好的预见性,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环境,比如道路宽度、车行道宽度走向不合理,加剧了交通的拥挤,造成交通堵塞。 (2)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地区交通标志欠缺,道路没有中心线,护栏设置也不合理,给驾驶者带来许多不便,也增加了交通隐患。 (3)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利用每一个相位,难以达到最大流量。 (4)缺乏行人诱导、保护措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行人随意穿插马路,影响交通对自身带来危险。 (5)诱导向标、标线不明确,设置不明显,或相互有冲突,有些

磨损严重易导致交通秩序紊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围绕信号交叉口,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员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下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从交叉口渠化、信号灯优化、仿真分析几个方面予以介绍。 1.交叉口渠化 在进行优化过程中,根据影响交通的不同因素确定不同的优化措施。孙斌《城市交通组织优化实践——以太原市为例》通过调整道路交叉口、路段车道宽度,将道路交叉口导向车道宽度进行压缩至,车道数量增加,能提高通行能力。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到合理压缩车道宽度,能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 美国的MUTCD(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介绍了各种路口渠化措施及相应设施尺寸、颜色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日本的《平面交叉口的规范与设计》对交叉口渠化与设计做了很多论述,认为渠化是很有效的优化措施,渠化措施包括交通岛、导流设施、路障、中心圈等,交通岛可有效保护行人分割车流,导流设施可使车流明确行驶路线,路障阻隔禁止通行车辆,使交通设施为特定服务。 2.信号灯优化 王学军孙志勇商茂华《城市主干道交通组织优化的精细化设计》给予了一种研究思路,以交通调查为基础,确定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然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交通组织方案及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10.2.1交通组织方案及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10.2.1.1交通导行原则 (1)安全原则:根据实际占用道路的类型、道路状况、施工区段划分等状况,在遵守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道路施工区交通路线的优化疏解与安全维护设施的合理设置,保证过往行人、车辆及施工人员的安全。 (2)便民原则:道路施工时确保利用滨文路出行的居民提供必要的行驶路线,避免绕行线路,尤其是对行人、骑自行车等弱势群体重点保护,贯穿其需求理念。 (3)分离原则:占用道路施工时,做好施工作业区与交通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等的分离,维持施工区的良好秩序,保证施工人员与行人、骑自行车者或驾驶人员的安全。 (4)连续性、一致性原则:施工区路线的选择尽量与施工之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施工前道路的一些特征标志在不违背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保留,避免加重驾驶人经过时获取信息量的负荷。 (6)施工交通组织本着公交优先、交通畅通优先的原则。 (7)满足社会交通流量,保证高峰期的需求,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顺利通过施工区域。 (8)有利于施工组织管理,且使施工对人民群众、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9)应与现场平面布置图协调一致。 10.2.1.2交通导行方案 本工程四条路夏朱路、八板路、西元路、中环路均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改建

工程,施工期间为保证附近居民出行及车辆交通,须对进行交通导行疏解。对于本工程利用既有老路路段采取

“半幅施工、分幅施工”的方案,不中断老路交通,要保证现状道路交通不致中断,若不能满足通行条件,应在施工段设置通行便道,同时利用周围路网,在高峰时段和施工关键节点分流部分交通,保证施工期间安全通行。根据老路与新建道路的位置关系,交通组织方案可分为如下两种: (1)单侧拓宽交通组织方案 第一步:老路正常通行。在施工开始阶段,先施工拓宽新建部分,现状道路作为保通道路,沿线设置相关警示标志,限速40km/h,确保双向两车道的通行条件。 单侧拓宽第一步分流示意 第二步:改建老路部分。待新拓宽路幅主体工程实施完成,进行换幅施工,对现状老路进行改建,其保通分流同第一步。

交通组织内容及方法

交通组织内容及方法 一、交通需求、交通组织、交通组织类型及组织原则 1、交通需求: 功能需求、安全需求、效率需求、享受需求、特殊需求 2、交通组织: 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路网条件、控制条件、环境条件下,通过设施科学合理地对交通的流量、流速、流向、车种等进行组织,从而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 3、交通组织类型: 微观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冲突点分离或冲突点控制,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车道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 区域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路网交通压力均分,在时间上要削峰填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 宏观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引导交通发展,以扩大交通供给和控制交通需求为手段,平衡交通供需关系,避免发生交通供需倒置。 静态交通组织:主要解决交通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的任务是路网各节点不同流向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

动态交通组织:主要任务是交通流分配(或者说是路网各节点的交通负荷分配)。 注:在交通工程理论中,把“行”称为动态交通,把“停”称为静态交通,这种划分不够科学,和今后交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有些脱节。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随时间快变化的事物或过程称之为动态;随时间慢变化的事物或过程称之为静态或稳态。快和慢只是相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表现在交通上,地名路名,道路里程,路口间距,路网结构,道路渠化,单行禁左,路边建筑,管理警力,道路设施,停车泊位数,通行能力等等是静态的,不会一天一变;而交通流量、车速、事故黑点、乱点、堵点、停车场泊位占有率等等是动态的,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静态多为管理资源,动态多为管理对象。照此划分,静态交通组织包括车道渠化、信号相位、单行禁左、警告禁令、指路指示信息提示等,主要解决交通资源配置问题,主要的任务是路网各节点不同流向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而动态交通组织包括信号配时、路口间信号协调、诱导信息、监控检测、指挥调度等,主要任务是交通流分配(或者说是路网各节点的交通负荷分配),以及指挥疏导,确保路网发挥最大效能。 4、交通组织原则: 引子: 关于冲突点控制:变随机冲突点为固定冲突点、变交叉冲突点为交织冲突点、变饱和冲突点为非饱和冲突点、减少冲突点个数、减少冲突点上的冲突次数、减少冲突点上的冲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2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总稿第二章

第二章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基础知识 道路交通组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交通流,利用交通流的规律、特点,指导交通管理工作,改善交通管理的环境。既然叫交通流,就必定存在流体(气体、液体)的共同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借助流体特性,来确定交通工程的原则和交通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科学交通管理之目的。 1、流体特性 1.1流量特性 流量等于密度与速度的乘积,即:Q=KV 式中:Q——通过的流量,交通单位是辆/小时; K——流体密度,交通单位是辆/公里; V——流体流速,交通单位是公里/小时。 由此看出,在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速度越快,通过的流量也就越多,反映在交通上,通行能力就越大。 1.2流向特性 “水往低处流”,实质上是哪里压力小就往哪里流。机动车流也遵从这一特点,哪里的交通负荷(压力)小就往哪里走,这是由省时心理决定的。 1.3阻力特性 不同运动速度的物体(自行车、汽车、行人等),同处于一个空间内运动时就会产生相互影响,表现为流体阻力。阻力越大流速越慢。 1.4流速特性 由于存在阻力,流体流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当层流状态时,流体层间速度差小,相互干扰小,有利于提高流速增加通行能力;当紊流状态时,各种速度的物体同处一个空间,相互干扰大,碰撞机会多,提高流速会增加碰撞机会。由此可见,在交通上,层流状态可以提高车速进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紊流状态必须限速控制碰撞,因而无法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5流量调节特性 可以采用分流、卸荷的方法,调整路网内的局部负荷。分流相当于“过滤”,卸荷相当于“阀门”。 根据以上所述流体特性,可以看出理想的交通流运行状态应该是:层流运行、流速接近、容易分离分层、密度均匀;理想的道路条件是:阻力小,路口与路口之间通行能力接近,局部负荷可以通过分流、卸荷做调整,路网密度适中并有明显对偶关系。 以便民警学会确定冲突点位置的方法。 ①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路口固定冲突点的分布 若不计入行人流、非机动车流的各类冲突点,各种平交路口的冲突点数(按最少计)如表2-1所示。

交通组织方案和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5、交通组织方案和交通组织保证措施 5.1工程概况 本工程线路起于黄河路—西安路互通,采用全高架形式沿黄河路一路向东连续跨越西坝路、北京北路、鞠通路、淮海北路、银川路、承德北路,终点止于承德北路东侧,含西安路里程XAK1+525~XAK2+558.4。 5.2工程周边环境调查 (一)现状道路情况 (1)西安路现状 现状西安路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金泰公馆、商业住宅楼等。西安路为现状双向四车道。 西安路现状图 西安路与黄河路交叉口 (2)黄河路现状 1)黄河路(西安路-北京北路段) 现状西安路—北京北路段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并分布有少量的商业用地。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北京如意国际花园、五洲龙湾等。西安路—北京北路段现状为双向四车道,断面宽度40m。 黄河路现状横断面图(西安路—北京北路段) 2)黄河路(北京北路—银川路段) 现状北京北路—银川路段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并分布有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和公园。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富豪花园小区、淮安医院、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黄河花园小区、荷花公园等。北京北路—银川路段现状双向六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断面宽度40m。 黄河路现状横断面图(北京北路—银川路段) 3)黄河路(银川路—承德北路) 现状银川路—承德北路段道路两侧以居住用地为主。道路沿线主要建筑物包括阳光花园、营东商住楼、幸福城(在建)等。银川路—承德北路段现状双向四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断面宽度40m。 黄河路现状横断面图(银川路—承德北路段) (二)与本工程相交道路

与本工程主要相交道路有17条,其中快速路1条、主干路3条,次干路3条,支路10条,平均间距349.553m, 具体相交道路情况见下表: 相交道路示意图 道路交叉一览表 北京北路现状图淮海北路现状图 银川路现状图承德北路现状图(三)沿线既有道路主要交叉口分布情况 西安路交叉口西坝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当今世界城市普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城市交通拥挤主要表现为道路拥挤,是指道路上的车辆密度(道路上单位距离内的车辆数目)过大使得车辆速度受到影响的一种现象。为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建立立体交通体系;采取行政、经济手段抑制交通需求;发展和完善公共交通等。我国同样也经受着交通拥挤的压力。 城市交通拥挤,从理论上讲是交通需求超过交通供给能力引起的。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聚集效益的原因,人口和物质生产活动向城市大量集聚,城市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出行机动化的迅猛发展,必然会使城市交通需求,尤其是对道路的需求持续增长。但是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的增长却呈现出跳跃性、阶段性的特征。交通设施一旦建成,短期内便难以改变。并且,交通设施的建成,往往又会形成新的交通源。因此,交通拥挤现象很容易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难以避免。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行状态。 交通组织从研究的范围大小及内容可以分为微观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宏观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其中微观交通组织是区域交通组织的基础,而宏观交通组织主要指宏观的交通政策。 微观交通组织是区域交通组织的基础,它包括交叉口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和路口路段一体化交通组织。 当前微观交通组织主要是研究交叉口的交通组织。针对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国内外已经研究了各个方面,包括路口放行方法、车道渠化、信号控制的优化、设立左转候驶区等方面。 在对区域交通组织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已经研究了区域交通网络的信号优化、路口流向禁限(主要是禁左交通组织)、单行交通组织等方面。 1.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思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交通组织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对于宏观交通组织,在时间上要削峰填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对于微观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车道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区域内的交通拥堵情况。而对于某一区域内的交通

市政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浅析

市政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浅析 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市政交通的便捷性备受人们的关注。市政交通对于道路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市政工作人员应对道路路网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一方面要保证交通的畅通.一方面也要确保交通的安全性。本文就对市政道路交通组织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标签:市政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的有限道路资源与交通出行需求的矛盾不断升级,交通管理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的交通管理单位希望通过智能交通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监控路面交通状态的方式来动态协调关键交叉口交通流分配,但取效甚微。基于如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其优化措施随后进行了分析。 2、优化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交通组织优化,在宏观上要解决好压力均分,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冲突分离。静态组织是基础,动态组织是手段,思路是分散矛盾,转移压力,各个击破,追求整体效益,方法是动、静态结合,重在路网调控能力。对于宏观交通组织,在时间上要削峰添谷,在空间上要控密补稀,体现出矛盾分散时空均分的原则;对于微观交通组织,信号配时上要分秒必争,在道路渠化上要寸土必争,体现出在冲突分离基础上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空闲面积。对于静态交通组织,重点解决好通行能力分配和路权分配问题,为动态流量调控和交通有序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对于动态交通组织,重点解决好路网交通负荷均分问题,防止交通压力过于集中造成道路拥堵。 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主要包含静态交通渠化设计、信号调整交通流动态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宏观的交通组织优化考虑到区域交通流的均衡分配,如单向交通、方向禁限和可变车道設计等,都可以在对应场景下有效提高区域交通的通行效率,最终目的为区域交通通行能力的最大化。 3、市政道路节点交通设计的方法及要点 为满足市政道路的交通需求并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对市政道路网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因不允许对道路进行大规模扩建及拆迁,如何将机动和非机动车流、各向机动车流进行分离,及在解决后能否实现变节点多相位为单相位管理的目的是缓解市政道路交通拥堵的根本问题。同时实现道路人性化设计,将交叉口的恶劣情况变为可以让人们赏心悦目的景点,这也是交叉口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衡量标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城市交通拥堵的本质是城市交通供求的不平衡,是交通供给滞后于交通需求,因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一方面是要通过道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增强交通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控交通需求。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道路网的建设受城市规划、城市规模、土地利用以及财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无限扩张,因而单靠改善道路系统是不足以解决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尚不宜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因此,如何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通行效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长沙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交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1.1削减交通总量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交通的需求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对衣食住的需求不过只是“算术级数”增加。当总体路网或中心区局部路网的交通负荷接近于饱和时,在没有交通压力转移余地的情况下,可通过采取禁限部分车种行驶等措施来削减该路网的总流量,从而达到在时间上、空间上平衡路网交通压力的目的。 削减路网交通总量是交通组织优化最重要的措施。采取禁限部分车种行驶等措施前,要对全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结构、交通需求等特性作相应的调查研究,不可搞“一刀切”,不能对市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太大影响,禁限措施宜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如我市逐步推行的禁止过境车辆驶入主城区、白天禁止货运机动车驶入中心城区、部分路段“禁摩”措施,均对削减城市中心城区高峰期的交通总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1.2减少交通冲突 当两股不同流向的交通同时通过空间某点时,就会产生交通冲突,而该点就称为冲突点,交通冲突可分为交叉冲突、合流冲突、分流冲突、穿插冲突、纵向冲突等。交通冲突是产生交通延误和交通事故的根源。我国的城市交通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各车种、各流向的交通冲突严重,减少各种交通的冲突,有利于改善交通秩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减少交通冲突主要是要使不同流向、不同种类的交通流应在交通空间上和时间上分离。空间分离靠交通标志、标线来实现,时间分离靠信号相位分配来完成。 1.3保持交通连续 交通连续是搞好交通秩序管理的根本保障。保持交通连续即保证大多数人在交通活动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交通方式上不产生间断。例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宁波大学本部南门区域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文献综述.pdf

宁波大学本部南门区域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Abstract) 综合运用交通设计的基本知识,对策现实的交通问题。掌握交通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交通基础资料的获取方法和交通问题的分析方法,掌握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本文本着“化繁为简”的新思路,提出“交叉口复杂度”、“通行效率”的概念及数学模型,分析交叉口和区域交通复杂度与通行效率之间关系,针对区域交通特点,系统地对有限道路资源实施及时、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为宁波大学本部南门区域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前言(Introduction) 1.1区域交通的研究意义 交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尤其随着国家优良的政策不断的实施,国家经济发展也越发迅猛,我国是各人口大国,生活密度比较大,尤其在大中城市,交通拥挤的现状日益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交通是否发达衡量是衡量一个省市盛会水平与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如果知识一味的建设地铁或轻轨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时间,这对大多数城市来讲都不台现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监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导的计算机综合管

理系统,它是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机动车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出现了交通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因此,自80年代后期,这些城市纷纷修建城市高速道路,在高速道路建设完成的初期,它们也曾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然而,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缺乏对高速道路的系统研究和控制,高速道路没有充分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而城市高速道路在构造上的特点,也决定了城市高速道路的交通状况必然受高速道路与普通道路耦合处交通状况的制约。所以,如何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利用好耗费巨资修建的城市高速道路,缓解主干道与匝道、城区同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解决交通问题在考虑到经济环境等等问题时,那么提高交通控制系统的效率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解决当务之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1.2 区域交通现状 区域交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马路,车库,火车轨道等等地方我吗都可以见到,交通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的型式也是多样的,组成也主要是红、黄、绿三色灯,它们显示的型式也是多样的,有的是以数字型式呈现,有点则是以条形块等等型式显示。 当今,红绿灯安装在各个道口上,已经成为疏导交通车辆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但这一技术在19世纪就已出现了。1858年,在英国伦敦主要街头安装了以燃煤气为光源的红,蓝两色的机械扳手式信号灯,用以指挥马车通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灯。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它由红绿两个以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组成,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注意”。1869年1月2日,煤气灯爆炸,使警察受伤,遂被取消。 1918年,又出现了带控制区域交通的红绿灯和红外线红绿灯。带控制的红绿灯,一种是把压力探测器安在地下,车辆一接近红灯便变为绿灯;另一种是用扩音器来启动红绿灯,司机遇红灯时按一下嗽叭,就使红灯变为绿灯。红外线红绿灯当行人踏上对压力敏感的路面时,它就能察觉到有人要过马路。红外光束能把信号灯的红灯延长一段时间,推迟汽车放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