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2.2认识几时几分|苏教版(2014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2.2认识几时几分|苏教版(2014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2.2认识几时几分|苏教版(2014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2.2认识几时几分|苏教版(2014秋)

2.2 认识几时几分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7时过15分是()。

A.7:15

B.7:50

C.6:5

2.时针指在6和7的之间,分针指向5,是()。

A.6:45

B.6:25 C 7:25

3.分针指向6,时针在3和4之间,表示的时间是()。

A.4:30

B.3:20 C:3:30

4. 4时过5分用()表示。

A.4:5

B.4:05

C.4:50

5.8时55分大约是()时。

A.9时B.8时C.7时

二、判断。(每小题5分,共20分)

6.在读取几时几分时,时针超过几就读几时。()

7.4时55分大约是4时。()

8. 5时过5分可以写成5:5.()

9.分针从1走到3,走了2分钟。()

三、按要求填写、连线。(8题20分,其余每题10分,共50分)

10. 连一连。

1时55分9时半12时7时05分

11..给钟表画上时针分针。

9:301: 405:40

12.读出钟表上的数。

()时()分()时()分()时()分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13.大约几时。

大约()时大约()时大约()时参考答案

1、A

【解析】此题考查几时几分的读写。7时过15分应该写成7:15。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2、B

【解析】此题考查几时几分的读写。时针超过6,就是6时多,分针指向5走了25个小格,应该是6:25.

3、C

【解析】此题考查几时几分的读写。时针超过3,就是3时多,分针指向6表示30分,应该是3:30.

4、B

【解析】此题考查几时过几分的读写。当看到分针走的小格不满10小格时,写的时候要在小圆点后面写上“0”。应写为4:05.

5、A

【解析】此题考查大约几时的读法。8时55分就是差5分钟9点,应该是大约9时。

6.√

【解析】此题考查几时几分的读法。在读取几时几分时,时针超过几我们就读几时。表述是正确的。

7.×

【解析】此题考查大约几时的读法。4时55分是差5分5时,应该是大约5时。

8.×

【解析】此题考查大约几时的读写。当看到分针走的小格不满10小格时,写的时候要在小圆点后面写上“0”。应写为5:05.

9.×

【解析】此题考查钟表的认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两个大格是10分,并非2分钟,此题错误。

10.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钟表的认读。读取几时几分时,要注意先看时针,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走过了几个小格。准确连线。

11、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钟表的认读。拨几时几分时,要注意先拨时针,时针超过几就拨几时,再看分针需要拨几个大格。准确拨针。

12、答案:

7:30、7:10、5:50

【解析】题考查钟表的认读。读取几时几分时,要注意先看时针,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走过了几个小格。准确认读。

13、答案:

7时、3时、10时。

【解析】此题考查大约几时的读法。在整时左右,我们可以说大约几时。我们要仔细是看几时过5分还是差5分几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案

认识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62-64页“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通过“折一折”“摸一摸”活动,经历抽象出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经历探究角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初步了解点线面的特征,运用几何直观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认识角的大小由两边的张口所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圆片活动角 学具:一张圆片每人一个活动角三个大小不同边长短不同的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那我就先来个自我介绍吧!我来自龙三小,姓刘,叫刘雪梅,你们该叫我什么呢?猜猜看,刘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小朋友?刘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爱举手,大胆发言,遵守纪律的小朋友,你们能作到吗?)好,上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1、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角"字,认识这个字吗?看到“角”你想到什么?(请四人)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谈到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认识(板书:认识)数学中的角! 2、(举起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着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星)老师这个神奇的袋子里就藏着一些尖尖的角,不许用眼睛看,很快的把角摸出来,谁想来试一试?(请四名小朋友来摸,摸到就藏在背后)好!一个一个告诉大家,你找的角在哪里?(真能干,谢谢你,好!不错!) 你这么快就摸到了角,高兴吗?你怎么摸到的?把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好吗? 刚才老师发现你摸呀,摸呀,半天才摸到,你怎么想的呢? 告诉大家,你失望吗?为什么失望?为什么圆上没有角呢? 生可能汇报:圆是弯的,没有角,其他的图形都有角!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你真会动脑筋!谢谢你) 小朋友们真厉害,在长方形上找到了四个这样的角,在三角形上找到了三个角,在五角星上找到了5个这样的角,因为圆是弯弯的没有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专项专题训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专项专题训练 1. 窗户、门上的角一般都是()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2. 长方形较短的边我们叫他______,较长的边我们叫他______。 3.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直角?() 4. 比直角小的是() A .直角 B .锐角 C .钝角 5. ____________ ______ 6. 长方形的相邻两条边一样长() 7. 黑板的角都是______角,它是一个______形。 8. 红领巾有几个角?() A .1 B .2 C .3 9. 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

10. 国旗有四个直角。() 11. 观察角的大小,要看( )。 A .所画两边的长短 B .两边张开的大小 C .两边的粗细 12.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13. 一个角有______个顶点,______条边。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个角的两条边变长,角也会变大。 B .一个角的两条边变短,角就会变小。 C .一个角的两条边变长了,角的大小不变。 15. 30°与30°C的意义() A .相同 B .不相同 16. 你能从中找到______图形。 17. 3时整,时针和分针成() A .一条直线 B .锐角 C .钝角 D .直角 18. 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19. 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______)个角(______)个角(______)个角(______)个 角 (______)个 角 20. 锐角拼在一起,拼成的有可能是钝角.______(判断对错) 21. 选出比直角大的角() A . B . C . 22. 下面图形中,有两个直角的是______。 23. 这六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______是直角,______比直角大,______比直角小,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4. 角有3个顶点和3条边。() 25. 红领巾有几个锐角?()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例1、例2”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例1、例2通过学生动手分食物获得平均分的概念及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重要基础,平均分的认识对后续的除法学习非常重要。但大多二年级学生对平均分配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学内容: 课本P7~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中第一题、第四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 5 ) 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这不,在图形娃娃们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教学设想:这一环节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新知的链结点,即图形中都藏着角。]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从实物中感知角 调皮的角娃娃就藏在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引导学生在物体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抽象角 老师也从这些物体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们画了下来。指出: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请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摸一摸它的两条线,有什么感觉!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的第68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到抽象出角、认识角的各部分,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至例2。 二、教材简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也 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第二学段进一步学习角的分类和角 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三角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主要教学理念及选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开始,用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把问题隐 藏在情境中,1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 堂也充满了活力。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注重为学生创设 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在 各种感官协调合作下初步认识角。其次,注重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 略的多样性,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 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播儿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朋友起得早,正在校园 做早操。”(课件出示“校园的早晨”图片)同桌互相说一说,你 都看到些什么?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电 脑出示红色的闪动的角)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电脑出示 红色闪动的角)。你们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和音乐的营造,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 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对角的认识情况。】 二、探究引导,掌握新知 (一)角的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练习题三套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角的认识》检测试题(共3套)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12分共24分) 1. 下面图形,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画出√或×. 2. 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是的画√, 不是画×. 二、填空 题(1-2每题12分, 第3小题16分, 第4小题24分, 共64分) 1. 下面图形各有几个角, 在()里填几. 2. 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 有几个, 填在()里. 3. 下面图形中有()直角.

4. 数一数下图有()个正方形, 有()个长方形, 有()个直角. 三、其它题( 12分) 从指定的一点起, 画一个角, 并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

小学二年级角的认识练习题(B) 一、判断题( 18分) 用三角板量一量, 下面哪个角是直角, 在()里画√, 哪个不是画×. 二、填空题(第1小题10分, 2-5每题18分, 共82分) 1. 量一量下面的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在()里标出. 2. 在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3. 下面的图形里有几个直角? 4. 在下面的图形里加一条线段, 把它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加线后的图形中有()个直角

5.下图中( )个直角

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练习——角的初步认识 姓名: 一、我会填。 1、一条红领巾有( )个角,一面国旗有( )个角。 2、一个长方形中有()个直角,两块手帕有()个直角。 3、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最大的那个角是()角。 4、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5、请你给右图的角的各部分填上名称。 二、我能做好。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是角的在□里画√,不是的画×。 ()()()()()()2、用三角板比比下面哪个角是直角,是直角的画△,不是直角的画○。 □□□□□ 3、用三角板比比下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大的画△,小的画○。 □□□□ 三、我会数。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填在()里。 ()()()() 四、我会画。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卷认识角

二年级数学下册试卷认识角 一.填空(18) 1.所有的角都有()个顶点,()条边。 2.一个三角板有()个直角。其他两个角都是()角。 3.红领巾是(),它有()个角,最大的一个角是()。 4.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张口越大,角就()。 5.一个角如果比直角小,它是()角。 6.钟面上3时整和9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 7.课本的封面有()个角,而且每个角都是()角。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比一比。 9.在下面的图形中,一共有()个角,其中()个角是直角;()个锐角;()个钝角。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2分) 1.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 2.直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3.直角一定比钝角小,比锐角大。() 4.钟面上3:30和9:30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都是锐角。() 5.下面的图形有四个直角。() 6.一个三角尺中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三.给下面的图形中直角画上直角符号。(12分)

( ( 四.在下面的图形上再画一条线。(12分) 1.形成一个锐角 2.形成两个直角 3.形成四个角 五.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填在表格里。12分) 123 直角个数锐角个数钝角个数图形1 图形2 图形3 六.综合应用 1.在钟面上画出三个时刻,使分针和时针形成角分别为直角,锐角,钝角。12分)

( 2.在下面的图形中画上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8分) 3.看一看,数一数。(6分) 图中有:()个锐角 ()个直角 ()个钝角 4.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纸,减去一个直角后,还剩多少个直角?(8分)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材分析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范成金 一、教材分析和地位 《认识角》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由于孩子们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三、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知道什么叫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 生学习: 五、教法和学法: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本着尊重教材的原则,结合本班实际,适当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教材原有资源进行教学。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课本、课件、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课前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干过家务吗?都干那些家务? 生:干过,如:扫地,洗碗,洗衣服...... 师:你们真能干啊.今天大兔和小兔也在帮妈妈干了家务,咱们一起瞧瞧去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小兔们都帮妈妈干了些什么?生观察图后自由回答(种萝卜)。 二、学习新知 1.分萝卜 师:兔妈妈为了奖励小兔们,要把10个萝卜分给大兔和小兔,该怎样分呢? 这就需要大家帮兔妈妈想想办法。(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儿有10个萝卜,要分给两只兔子,这是大兔(贴大兔),这是小兔(贴小兔),该怎样分呢?

师:老师想这样分,哥哥1个,弟弟9个,并把这种分法记录起来。(在黑板上举例作出示范)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师:现在,每组同学就以小棒代替竹笋,把10个竹笋任意分成两份,看一看有多少种分法?注意:别忘了在白纸上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默契,哪一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物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任意分”。)生:同桌合作,探究分法: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小棒。 师: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指导。 师: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种分法,谁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我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大兔()个,小兔()个……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6 7 8 9 熊猫弟弟 9 8 7 6 5 4 3 2 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先自己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 师:那你们认为哪种分法公平呢? 生:同样多…… 师:在数学中把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找几个学生多说几遍什么是平均分,然后师生一起说。教师板书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师:小兔们最喜欢平均分这种分法,现在,同学们能把这10个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小兔吗? 学生:动手分10根小棒。 师:现在,每只兔子分到了几个萝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生辨认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认识角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位大家的老朋友,看看你们都还认识吗?师:是的。这些就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宝宝。 师:那这个图形宝宝有小朋友认识吗?(三角形) 师:像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角》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认识角)

感悟。大小和什么有关? 小结:【百度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928675586.html,/i?c t=503316480&z=&tn=baiduima gedetail&word=%C8%CF%CA%B6 %BD%C7+%CB%D5%BD%CC%B0%E6+ %BD%CC%B0%B8&in=24059&cl=2 &lm=-1&pn=15&rn=1&di=25801 805655&ln=320&fr=&fmq=&ic= &s=&se=&sme=0&tab=&width=& height=&face=&is=&istype#p n20&-1 (2)想想做做4 学生折一折,怎样折出的角大?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再指名汇报 课堂小结刚才卡比丘带着我们一起角的王国探秘去了,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呢? 板书 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后 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物上找角, 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画的角,通过观察讨论逐 步摆脱实物,抓住角的本质特点,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 的特点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一 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再 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又使学生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角的边长无关这两个难点时。我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活动角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活动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变化,通过拉开和合拢两边,角的大小却发生了变 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无关,又和什么相关。为了加深 学生的理解,我运用动感的课件,演示将角的边变长后与原来的角比较, 角的大小不变;把角的开口变大,与原来的角比较,角变大。学生通过 观察意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认识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等。 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游戏叫比比谁的反应快,老师这里有一些箭头,当老师兯它们贴在黑板上时,你们要用手指出与她相反的方向,你们听明白了么?咱们试试吧! 师:同学反应真快,但是你们观察一下刚才给我们指出方向的这些箭头的图形是什么?角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认识的新朋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那我们欣赏一些图片,它就藏在这些图片中,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闪烁“角”的部分,引导学生欣赏, 它是谁呀?(是角)这些物体中都有角,谁愿意到前面指出它。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找一找自己的周围,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让学生找找(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哦,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角呢。

(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8~11页,例1、例2及练习二1题、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糖果若干、小棒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都是6,班上刚好每小组3人)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4)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5)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4、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 (1)讨论分配方案。 (2)同桌一起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2、分一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钟表练习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钟 表练习题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认识钟表练习题集合 一、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 ) ( ) ( ) ( ) ( )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 ∶ ∶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 ∶ ∶ 二、先拨 一拨,再 画一画。 5时20 分 9时15分 10时半 18时36分 12时25分 6时05分 5∶12 8时57分 三、填空。 1.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 )小格,也就是( )分,所以说1时=( )分。 3.时针从“2”走到“5”走了( )小时。 分针从“2”走到“5”走了( )分钟。 12 : 1 2 3 4 5 6 7 8 10 11 9 12 1 2 3 4 5 6 7 8 10 11 9 : 12 1 2 3 4 5 6 7 8 10 11 9 再过5分是 现在是 : :

4、钟面上有()个数字,()针和()针。 5、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 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3和4中间就是()。 分针指向5,时针指在8和9之间是()。 6、()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 ()时整,分针和时针重合。 7、现在是11时,再过2时是()时。 8、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9、时针走一个大格是()时,走一圈是()个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 ()分,走一个大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10、分针指着10,时针快指向5,这时是()时()分。 11、 2∶10再过30分钟后是()时()分。 12、现在时间是上午7时45分,再过()分是8时正。 13、现在的时间是1∶57,再过3分是()。 14、下午上课的时间是2∶30,明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明明最慢要() 时()分从家里出发。 15、电影9时30分开始,聪聪8时50分从家出发,经过30分钟到达电影院,他能 不能准时赶上() 16、生活中的数:早上上课的时间是()时()分;下午上课的时间是 ()时()分。 17、1时=()分 70分=()时()分 180分=()时 80分+40分=()分=()时 1时-8分=()分 50分+40分=()时()分 1时+15分=()分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及练习六第1、2、3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角学生会在脑海里出现一角两角的角、角落等,而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再学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接触到,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设计理念: 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整堂课设计为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

【推荐】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钟表练习题合集

认识钟表练习题集合 一、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

时分时分时分 ∶∶∶ 时分时分时分 ∶∶∶ 二、先拨一拨,再画一画。 5时20分 9时15分 10时半 18时36分 12时25分

6时05分5∶12 8时57分 三、填空。 1.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小格,也就是()分,所以说1时=()分。 3.时针从“2”走到“5”走了()小时。 分针从“2”走到“5”走了()分钟。 4、钟面上有()个数字,()针和()针。 5、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 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3和4中间就是()。 分针指向5,时针指在8和9之间是()。 6、()时整,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 ()时整,分针和时针重合。 7、现在是11时,再过2时是()时。 8、钟面上有()大格,()小格。 9、时针走一个大格是()时,走一圈是()个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 ()分,走一个大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10、分针指着10,时针快指向5,这时是()时()分。 11、 2∶10再过30分钟后是()时()分。

12、现在时间是上午7时45分,再过()分是8时正。 13、现在的时间是1∶57,再过3分是()。 14、下午上课的时间是2∶30,明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钟,明明最慢要() 时()分从家里出发。 15、电影9时30分开始,聪聪8时50分从家出发,经过30分钟到达电影院,他 能不能准时赶上?() 16、生活中的数:早上上课的时间是()时()分;下午上课的时间是() 时()分。 17、1时=()分 70分=()时()分 180分=()时 80分+40分=()分=()时 1时-8分=()分 50分+40分=()时()分 1时+15分=()分四、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3.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是2()。 4.李明从家走到学校要15()。 五、看谁连的对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重点知识及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重点知识及练习题 1、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两)条边;两条边是(直直的),都从顶点出发。 【练一练】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画边。 画角时,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0页图例)。画角时应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课本44页第7题以及给出顶点和一条边,把角补充完整。) 4、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量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重合就是直角,没有重合就不是直角。 5、三角尺都有(1)个直角和(2)个锐角。 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6、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如果张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用放大镜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不改变。】 7、用三角尺画直角的方法:三角尺的直角边,沿着一画是直角(一点、二线、三标记。) 8、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数学书的封面上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怎样在一张不规则的纸中得到一个直角? 答:拿一张不规则的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10、数角的个数时,可以先数单个的角,再数由两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再数由三个单个的角组成的角,依次这样数下去,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个角。 11、拼角:一直(角)加一锐( 角)就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12、当钟面上是(3)时整和(9)时整时,时针和分针都成(直)角。 练习题 一、填空 1.一个角有()个顶点,( )条边。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64——6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生活情景,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做角、比角等活动,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明确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教学重点:能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明确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活动角、三角板、红领巾。 学生准备:做角材料、彩笔、三角板、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题。 师:小朋友们,首先,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生:想!(多媒体动画演示由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现在我让它变(边说边用动画演示拿掉一根小棒变成三角形。)变成什么了? 生:三角形。 师:再变一次(动画演示再拿走一根小棒),又变成了什么? 生:角。 师:对,说得没错,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 师:(创设情景:电视天线、剪刀、扇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角,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些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角吗?角在哪里?赶快找出。 生:七嘴八舌的指角。 师:小朋友们一眼就能把这些物体中的角找出,真是好眼力,老师佩服你们了!我把大家找到的角请下(演示抽象出角的过程)。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师:巡回查看,正确指导学生指角。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们看的(师示范指角)。 2、摸一摸 师:看完这些角,你们愿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认识钟表

【教育资料】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认识钟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并能烂熟认读这些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烂熟地认识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联系师生情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认知需要,揭示课题 (一)小小调查,引入课题:早上你是怎么起床的? 1.学生回答:某某叫的、自己醒的、用闹钟闹的、我看时间(表)、其它 2.教师归纳几种情况,进行统计。 3.从我们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怎样起床的人最多?怎样起床的人最少? (二)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能自己按时起床的小朋友可真能干!他们是用什么知道时间的?(用闹钟、看表知道时间。)大家愿不愿意和他们一样,也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

间,能够自己按时起床,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细观察、勤操作,多种感观参与认识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同学们,看看你周围老师,找一找、问一问,他们身上有没有表示时间的钟表?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3)有些什么形状的?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要求:在玩的时候,可以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板书:钟面)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把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同桌合作学习)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a: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b: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学生自己展示)注重引导认识到指针长短、大小等例外的特征。(及时给以肯定、用实物对照)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

2019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 一、数一数;填一填. 1、2、3、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4、5、6、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7、8、9、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10、11、12、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13、14、15、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16、17、18、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19、20、21、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22、23、24、 ()个角()个角()个角

()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25、26、27、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28、29、30、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31、32、33、 ()个角()个角()个角()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34、35、36、

()个角()个角()个角 ()个直角()个直角()个直角 二、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个小于直角的角. 2、画一个大于直角的角. 3、以A点为顶点画一个角. 4、以A点为顶点画一个直角. 5、以A点为顶点画两个直角. 6、以A点为顶点画两个不同的角. 7、以下面的线为边画一个角. 8、以下面的线为边画一个角. 7、以同一边画两个钝角. 9、画两个不相等的锐角. 二、按要求在下面图形里各画一条线段. 1、增加4个直角. 2、增加3个直角.

3、增加2个直角. 4、增加1个直角. 三、在下图中画两条线段;使图形中有16个直角. 四、在钟面上画三个时刻;使时针、分针分别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 直角锐角钝角 五、按要求只剪一刀. 1、剩下1个直角. 2、剩下2个直角. 3、剩下3个直角 4、剩下4个直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