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平均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平均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措施】通过具体的情景图片来帮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有趣的故事和动画效果

还有老师的动手操作分一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特殊性,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猴妈妈摘了4个红红的大桃子,回到家后,给弟弟分了1个桃子,给哥哥分了3个桃子。

弟弟很生气,哭着说:“妈妈你偏心,这样分不公平”。

于是妈妈从哥哥那拿了一个桃子分给了弟弟。

这时候弟弟开心的说道:“太好了这样就是平均分,这样分就公平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什么是平均分也了解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公平的,猴弟弟和猴哥哥分别有2个桃子,给学生初次留下平均分的印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认识平均分》。

动物园里在聚会,来了许多的小动物,有松鼠、小鸡、小兔子和猫咪,在这些小动物的背后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做对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导入的故事,顺其自然的衔接到本课内容,认识平均分。用学生喜欢帮助小动物的爱心,慢慢灌输平均分的知识。

(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看,三只小松鼠正向我们打招呼呢!哈喽你们好。

松鼠们最喜欢吃松果了,现在请你把6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分一分

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三种分法,请你思考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选择哪种分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1、4。第二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2、3。第三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2、2、2。

老师说完了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第三种分法,对不对,因为前两种分法第一只松鼠和第二只松鼠得到的松果都不一样多,那他们是不是也会像小猴子一样哭起来呀,我们说第三种分法,每只松鼠都得到了2个松果,是不是很公平啊。像这样我们数学上把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书中例1的改编,核心是把6平均的分成3份。我在此把糖果替换成了松果,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再次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直接出示概念,正如图所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练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最喜欢吃什么吗瞧,小鸡爱吃的毛毛虫爬到了课堂上,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第一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3只,我们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第二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4份,2、2、2哎这里是不是很像平均分啊,我们接着看最后一个是1,那这还是不是平均分了不是,我们说分均分必须每份都一样,这个1和前面的2不一样,所以我们说它不是平均分。

第三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分别是2、2、4,很显然这也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不一样多。

第四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4只,每份同样多,所以这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分的份数可以不一样,但只要每份的个数都一样就叫做平均分。第②种情况要注意,前面3份像是分均分,但最后只有1个,所以不是平均分。(3)平均分的方法

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有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6只小兔子,每只分几根分一分。好了小兔子饿急了,快让它们出来吧。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的萝卜怎么分呢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分,先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还剩下这么多,那继续再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最后剩下的在每只分一根,刚好分完,我们看到每只兔子都得到了3根胡萝卜,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分均分。那一个一个的分比较麻烦费时间,动脑筋,想一想,你能不能2个2个的分或者3个3个的分呢同学们下去可以用小棒代替胡萝卜自己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原型是书中的例2。在认识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平均分的分法。最后把2个2个的分,3个3个的分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真实的体验平均的意义。

(4)练习

最后一个好朋友就是猫咪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它告诉我们静下心来才能钓到鱼,那小朋友你现在认真听了吗请你把10条鱼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条我们按照分萝卜的方法来分鱼,一个一个的把鱼分到盘子里,最后我们得到每个盘子里可以分5条鱼。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几条几条的去分,同学们下去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上道例题中平均分的方法,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三)课堂小结,回顾平均分

这节课大家认识了许多的好朋友,表现的都很棒!我们的猫头鹰大哥给大家做了课堂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

【设计意图】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最后总结里出现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巩固所

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针对今天的内容老师布置了两道题,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第一题是把大圆的圆圈平均的分到下面的小圆里。第2题有一点难度,但相信你开动脑筋一定可以做出来。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哦。

【设计意图】根据今天的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布置了两道数学题,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根据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这节课掌握了多少。

二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平均分-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措施】通过具体的情景图片来帮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有趣的故事和动画效果 还有老师的动手操作分一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特殊性,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猴妈妈摘了4个红红的大桃子,回到家后,给弟弟分了1个桃子,给哥哥分了3个桃子。 弟弟很生气,哭着说:“妈妈你偏心,这样分不公平”。 于是妈妈从哥哥那拿了一个桃子分给了弟弟。 这时候弟弟开心的说道:“太好了这样就是平均分,这样分就公平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什么是平均分也了解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公平的,猴弟弟和猴哥哥分别有2个桃子,给学生初次留下平均分的印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认识平均分》。 动物园里在聚会,来了许多的小动物,有松鼠、小鸡、小兔子和猫咪,在这些小动物的背后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做对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导入的故事,顺其自然的衔接到本课内容,认识平均分。用学生喜欢帮助小动物的爱心,慢慢灌输平均分的知识。 (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精品教案

《认识平均分(一)》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分(一)。(教材第42、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 使学生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善于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验平均分。 体验平均分。 教具学具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能帮老师把这6个桃子分成两堆吗?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两堆都是3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平均分”,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兴趣】 自主探究 1. 教学例1。 师:这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还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 生2:也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 师:是啊,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要每份的数量相同,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2. 教学例2。 师:能帮助老师按要求分这8个桃子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2。 师:题中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大家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吧! 生:因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子,所以在分的时候,我把每2个桃子圈一份,表示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圈出4份,所以就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摆圆片帮助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来帮助我们完成分一分的任务,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哦。 3. 教学“试一试”。 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自己分分看。 生:先数出12根小棒,每2根放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6份。 师:如果是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经历由实物分法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收集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认识平均分(一) 平均分: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1.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2. 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每只小松鼠分到( )个松果。

2019-2020学年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四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1——平均分 教学目标: 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现在我们一起去美丽的大森林看看,好吗? 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动画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 来小动物要干什么?它们会遇到什么问题?老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发现我了小动物可能会遇到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想先来帮帮谁? 师引导:猜猜看这两只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 师总结:同学们能找到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种方法——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怎样才能把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呢?你能用学具来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把你的分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好吗? 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指名展示)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在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吗?学生运用手中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谁能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他小动物分一分它们喜欢的食物吗?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 认识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 教学反思: 在讲解“平均分”时比较细致,学生基本上能够认识“平均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平均分》公开课教 学设计 二年级《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P42~4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 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研究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 个一份的分。 3.提高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研究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知道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会操作、会表达。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12根小棒,6个圆片,小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际操作,感知、研究平均分。 1.谈话导入。 老师带来一个字,“分”(板书),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分东西的情况,比如:“分圆片,分座位等等”。我们数学课上也有“分”字,里面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2.教学例1 XXX知道要研究“分”,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带来了什么?(展示课件)

把这6个桃分成2堆,你想怎样分? 请小朋友们用圆片代替桃,一边分一边说。 把你的分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分法多。(教师巡视)谁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边说边分) ⑴ ○○○○○○○ ⑵ ○○○○○○○ ⑶ ○○○○○○○ 这三种分法中,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 揭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追问。

3.每份同样多,还可以怎样把6个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说一说,师在黑板上分。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4.想想做做1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草莓图: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3个。 为什么萝卜图不是平均分?怎样做,它就是平均分了? 二、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研究例 2.

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课时认识除法(平均分)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认识除法(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 1、出示课件。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这是谁?(松鼠)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去森林里采了10颗松果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板书分法。 2、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3、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 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个小圆片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到黑板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4、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 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人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5、出示课件。 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二、练习 1、出示课件。 师:有12块糖,每人分()块。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分糖。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个花片代表12块糖。来分一分吧。找学生在黑板上边说边演示。 3、摆圆片。按要求动手圆片,再填空。

(教案)第四单元 认识平均分(一)-二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四单元认识平均分(一)-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 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 2. 能够掌握平均数计算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步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能否将其运用到实际场景中。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假设小明这次测验七门功课的成绩分别为89、90、87、92、95、99、98,他的平均分是多少? 给学生留一分钟思考时间。 2.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上述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其中的规律。

3. 确定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 界定方法步骤 步骤一:将所有成绩相加 步骤二:求出总成绩的平均数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总成绩÷总人数 5. 教师演示 在黑板上展示小明的七门功课成绩,演示求平均数的步骤。 6. 巩固练习 将下列成绩相加,求平均数: 90、95、88、91、94 步骤一:将所有成绩相加 90+95+88+91+94=458

步骤二:求出总成绩的平均数 平均数=总成绩÷总人数=458÷5=91.6 7. 扩展练习 在家庭作业中布置更多的类似题目来巩固学生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学习,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了大量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知识。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更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朋友聚会时,如果想计算每个人的消费金额,就可以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计算。再比如,在学校颁发奖学金时,需要计算每个学生的平均成绩,就可以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得出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鼓励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同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不足之处,例如有时候平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所有数据的情况,这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或者使用其他方法来计算。 除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平均分》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情分析: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的利用平均分的原理进行分配,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大家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这些分法公平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贴)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请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交流,说说理由。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小朋友想一想,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友了呢?要求:请小朋友拿出8个圆片,动手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请大家跟着电脑老师一起分一分。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读一遍。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指出:刚才的平均分是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分成了4份。 2.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们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四 表内除法(一):1.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优质课获奖教案_0

认识平均分 一、定义平均分。 1.谈话引题: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今天带来了6个桃子,请你帮 我把它们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呢?请小朋友用6个圆片代替6个桃子,分成两份,看谁最聪明,分的方法最多? 2.操作交流后提问: (1)你是怎么分的?一份分几个,另一份分几个? (2)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3)你最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因为这样分公平) 3.小结: 第一种分法:一份是3个,另一份也是3个,每份都是3个,比较公平。 4.补例:老师把6个桃子分成3份,看(2 1 3、4 1 1、2 2 2) 这三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 师:第一份2个,第二份2个,第三份2个,每份都是2个。(把不公平的分法去掉) 5.定义:像这样,每份3个3个或者每份2个2个2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分得很公平,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指名说说什么叫平均分。齐说一遍。 6.观察比较两种平均分,它们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在哪? 生:第一种每份有3个,分了2份;第二种每份2个,分成3份。 师:每份3个,3就是每份的个数,分成2份,2就是份数。 7.小结:也就是它们每份的个数和分的份数是不一样的,这里是6个桃,每份3个,分成2份;这里是6个桃,每份2个,分成3份。但不管分几份,只要每一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个桃,每份()个,分成()份。让学生照着这个句式说。二、分析判断。 师:像这几种分法是平均分吗? 出示五幅图:说说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五角星:5个 5个树:2棵 2棵 2棵 2棵 2棵 花:3朵 3朵 3朵猫:3只 4只 苹果:4个 2个 师:第三、五为什么不是平均分?第五题你能变个小魔术,把小猫图也变成平均分吗?你想怎么变?(真是了不起的魔术师) 第一题共几颗五角星平均分?每份4颗,分成2份。(学生还是照着上面板书句式说一遍) 第二题9朵花,每份3朵,分成3份。同上 第四题10棵树,每份2棵,分成5份。同上 三、动手平均分。

二年级下数学《平均分》王健人教教案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24

平均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能借助小棒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用语言叙述平均分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分析、总结、概括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概括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四、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练习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

导入:小朋友们看,猴子妈妈摘了9个又大又红的桃子,3个小猴子高兴极了,可是,猴子妈妈分完桃子后,小猴子们却不高兴了,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为什么小猴子不高兴了?(每个小猴子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2)那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每个小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我们来帮它们分一分。 (3)我们手里没有桃子怎么办?(可以用小棒代替)现在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可以合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 (4)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分一分?(指名演示)分得的结果是什么?(每个小猴都分3个)这就公平了?为什么?(每个小猴子分的都同样多)板书:分得同样多 师:除了可以一个一个分,还可以怎么分? 师:最后每只小猴分几个?(3个) (5)教师小结:像这样,无论是一个一个分还是几个几个分,每只小猴都分了3个,它们分的都同样多,只要分到最后,每份分得的都同样多,在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师:谁听清了,这种分法叫什么?(平均分)你来说一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

课题:认识平均分 课型:新授 执教者:苏丽 执教班级:201班 执教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2~43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通过分一分、圈一圈、辩一辩等经历,感受并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爱数学的情趣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分 教学难点:认识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每几个一份地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表、 3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同学们,今天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老师给同学们分本子,分座 位,分小组,学校给同学们分班,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 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问题,小组活动,认识平均分。 ①问题:小猴子在树上摘了6个桃子,如果把六个桃子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 ②布置小组活动的任务:下面进行小组活动,每人选择一种学具,拿出六个代替六个桃子,讲分的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比赛哪个小组能最安静的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 ③自主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有利于进行教学的信息。 ④宣布活动结束,奖励表现好的小组。 ⑤汇报结果,并填入教师的总表格内。 ⑥观察发现,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揭示课题:认识平均分)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除了可以这样平均分,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⑦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辩一辩) 4

《认识平均分》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通用3篇) 一、教材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 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 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 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 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 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 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 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 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3)(第3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的例4、“想想做做”第1~6题。 1.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两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能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比较两种分法,加深认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和结果,感受不同分法的内在联系,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通过平均分的操作,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从不同角度说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圆片、小棒。 ▍流程一:复习引入 谈话:回忆前两节课的内容,我们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什么知识? 怎样才是平均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平均分。(板书课题) ▍流程二:初步感知 1.出示8根小棒。 (1)把它们每2根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根。 2.学生操作,并交流过程和方法。 交流:刚才各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过程和方法。 请小朋友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结归纳。 说明:一种是按每几根一份地分,看分成几份;另一种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根。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流程三:领会感悟

1.教学例4。 引导:看到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老师想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大家,可以怎样分呢? 请小朋友用12根小棒代替铅笔,想想可以怎样平均分,再分一分。 2.自主尝试。 (1)学生利用手中小棒操作,尝试平均分。 (2)说一说想法和分的过程。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3)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分法:每几个一份地分按几份平均分 结果:可以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 ▍流程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操作、填空。 交流每次怎样分的,根据交流演示分法和结果。 提问:这里两种分法摆的圆片结果一样吗?分法有什么区别? 说明:这里平均分摆出的相同结果,可以用两种分法得到:一种可以每2个一份地分,另一种可以按5份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2~5题。 让学生看图,互相说说每题要求按怎样的分法分,然后看图填空。 交流结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分-“衡水赛”一等奖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9页,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例1、2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平均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共9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5人。其中张玉堂、张维佳、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较好;刘张力铂属于脑瘫,上课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积极思考并主动地回答问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比较强,并且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加以延伸拓展。帕尔沙提、马生荣无残余听力;张雅萱做人工耳蜗,是上学期从普校转学的学生,听力较好但没有聆听的习惯也没有说话的习惯,注意力很差学习能力较弱。梅热依属于智障,上课在老师的示范下能学习说话,马妍属于多重残疾,在老师的引导和关注下能开始学习说话,叶尔阿勒属于高度近视和听力双重残疾,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课堂知识。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仔细读题并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问题;对于加法已经理解并能熟练运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生活经验升华至理论体系。而借助秋天收获果实,分享食物这一情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平均分(一):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百校联赛”一等奖

“平均分的含义与每几个一份”教学设计 定远县城北小学石友梅 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第一节,分一分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教材30—31页的例1、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1—3题。 学情分析 《平均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将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让学生充分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为学习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3. 懂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颁发手抄报比赛奖品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班举行的手抄报比赛,我们班郑巨寅荣获一等奖,宋国帅荣获二等奖,李思雅荣获三等奖,现在进行颁奖仪式。裁老师要把6个本子奖励给他们,你们猜它们各分到了几个谁来当小老师把本子分给他们(每人分2本) 同学们,你们同意这样的分法吗(不同意)为什么 那么怎样分才公平谁也想来当小老师(展示分法3-2-1) 名次越高,得到的奖励越多,虽然分到的本子不一样,但大家都心服口服,非常开心。 小结:分东西要考虑实际情况,可以分的不一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可以分的不一样多。通过和后面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2、颁发进步之星奖品,比较两种分法的不同。 本周的进步之星已经选出来了,老师也给他们准备了6个本子,应该怎么分呢你们看!他这样分公平吗(展示3-2-1) (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有的分的多,有的分的少,不公平!)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平均分》示范课教案

认识平均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基础。平均分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让学生真切感受并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7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教学难点: 掌握按要求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对口诀。 师:二三 师:四六 写乘法算式。师:三六十八。按规律填数。生:得六。 生:二十四。 生:3×6=18,6×3=18。生: 一、任意分 2/ 7

3/ 7

4/ 7

份。 1.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里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如果是的 打勾,不是的打叉。 2.分苹果。 5/ 7

(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个。 3.你把下面这些皮球放进柜子里,每层放得一样多。生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4袋。 生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 生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2个。 生: 生: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两种分 按规律设计数字环。 6/ 7

公开课苏教版认识平均分3教案5篇[修改版]

第一篇:公开课苏教版认识平均分3教案 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圆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温故知新,初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投影出示操作要求。(1)每3个一份,分成几份?(2)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学生用圆片动手分一分,指名学生演示两种分法。教师:想一想这两种分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平均分,因为都是分得每份同样多。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平均分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1)投影出示题目“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去思考呢?请同学们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思考。 A、先确定每份分几支,还是平均分成几份? B、如果先确定每份分几支,你打算几支一份来分? C、如果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你打算把12支铅笔平均分几份?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指名说一说,预设:有先确定每份几支的分;有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分。

(2)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分别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3)组织交流,集体分享。(4)对比小结。 教师: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看这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对比后,小组交流想法。 指名说一说,预设:分的过程和想法不一样,但最后分的结果都是平均分,都符合要求。 2、归纳方法,提升认知。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平均分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谁来说一说,将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我们可以怎样去有序的思考?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 小结: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分的结果每份都一样,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题。 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填空,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集体订正。 2、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完成填空,指名说一说。 3、第 3、4题。 引导学生看图,用三句话说一说图意。独立完成填空,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4、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教师: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指名说一说,明确:求5个4,用5×4=20 (2)完成第(2)(3)题 组织比较,教师:这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第(1)题是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后两题是有关平均分问题。 5、第6题。 谁来说一说,图中兔子有几个几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是怎么分的?小鸡呢? 学生思考后,指名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完整有条理地进行表达。预设1:兔有12只,每4只一份,分成了3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