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瑞典碳税对碳排放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碳税对碳排放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碳税对碳排放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碳税对碳排放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瑞典碳税

碳税是一种促使温室气体减排并且促进使用清洁能源的污染税,它主要针对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气候和化石燃料的替代问题,而税收制度就成了抑制石油使用和促进寻找石油替代品最直接的工具。碳税也因其简单易行和公平的特性备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关注。

瑞典在1991年进行能源税制改革时引入碳税,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且加速产业改革和创新。瑞典碳税的课税对象主要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瓶装气和汽油等化石燃料产品。其税率最初设立为100美元每公吨二氧化碳,1993年瑞典开始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用途设定不同税率,对消费者实行高税收而降低对产业的税收,并且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此。其中工业、农业、林业和渔业只用支付标准碳税的21%。此外,这些部门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税收减免和返还,而这主要取决于公司的销售价值和税赋之比。2013年,瑞典碳税标准税率已超过136美元每公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仍享有约23美元每公吨的低税率。瑞典碳税的纳税人主要是能源和交通行业、私人家庭、服务业以及地区性供热产业,以约束化石燃料的消费。并且瑞典一直鼓励使用可替代能源,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包括泥炭)实行免税。

自1991年瑞典实行碳税以来,瑞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减少,并且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令人瞩目,尤其是在碳减排目标下,瑞典的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转变为如今的以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瑞典议会在2009年通过了“整合能源和气候政策”的决议,包括:欧盟碳交易体系之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前减少40%;2020年前50%的能源消费由可再生能源供给;2030年前,瑞典的交通将不再依靠任何化石能源;2050年前,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至少占交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10%。几年过去了,瑞典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2年,瑞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0%,达到了历史最低值;交通部门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了11.8%。

瑞典也大力支持低排放汽车的研发和使用,促进公共交通减少排放。目前,汽车和运输技术日新月异,瑞典人驾车旅游减少;货物的运输方式从公路运输转移成轨道运输和海运;瑞典为对抗气候变暖而想出新招,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工业燃料将转变为非化石燃料;工厂开始使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由于这些因素,瑞典液体燃料的消费能减少70%。最不可思议的是,包括供暖在内的瑞典电力输出,97%都不存在碳排放。过去的100多年间,水电一直是瑞典电力供应的基石。未来,依托水电的电力供应格局仍将继续。(与本文下面图片结合)

二)瑞典碳税可资借鉴之处

1.瑞典引入碳税的时机合理。瑞典在1991年引入碳税时,首先社会和政府普遍期望能以有效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次瑞典有水电与核电的基础,并且瑞典因地制宜地开发了风电。我国现如今也有了水电和核电的基础,而且我国幅员辽阔,风电的开发前景广阔。

2.瑞典碳税着力保证税收中性。首先对于征收的税款专款专用;其次瑞典有选择地对部分行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返还,比如农林渔业和工业。我国在全面实行碳税后,应着重注意这些问题,避免税收出现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

3.瑞典积极探索和开发碳减排的技术与方式,比如瑞典将货物运输方式从公路运输转移成轨道运输和海运,工厂开始使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等。瑞典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因技术进步而发生改变,越来越少的人在旅游时选择开车自驾,而公共交通则发生了极大改变,

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也使公共交通在发展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

4.瑞典积极探索可替代能源,尤以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某些生物燃料、水电等为主,将工业燃料转变为非化石燃料,鼓励家庭取暖燃料使用生物质能。

补充说明:(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

碳捕捉,就是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之后,压回到枯竭的油田和天然气领域或者其他安全的地下场所。吸引力在于能够减少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在世界石油会议(WPC)上,能源行业的老总们都热切希望把它当作一个解决气候将变暖的方案。但是,技术瓶颈仍然存在,大规模发展的价格依然昂贵,让项目进行困难重重。

但是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没人知道这项技术是不是真的那么管用(或者说,是不是深埋的二氧化碳不会泄露)。另外一点便是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效果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CCS技术很贵--它高昂的成本甚至使替代能源都显得十分具有吸引力。

三)瑞典碳税的不足和教训

碳税存在负的分配效应。分配效应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马太效应,即扩大两极分化,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我国在完全实行碳税时,一方面应采用合理的制度保证碳税执行时的成本效率最大化,合理设置税率同时避免腐败。另一方面应注意避免出现这种负的分配效应,对私人家庭实行低税率和补助,而对奢侈消费能源的行业和行为要实行惩罚性碳税。

四)我国碳税的未来发展导向

尽管瑞典碳税存在负的分配效应,并且没有使成本效率最大化,但瑞典碳税仍然实现了最根本的目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世界气候和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瑞典也成为了使用生物质能源的前沿阵地,不断朝着零碳排目标前进,为国际碳减排做出了榜样,也对我国碳税发展有重要启迪。

1.适时引入碳税。我国的碳减排并不只是简单的完成碳减排目标,还涉及到多方面的改革。我国必须在碳减排上下定决心并长期坚持下去,将碳减排作为国家战略目标。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应做到政策铺路与一系列的技术和财政支持,要进行我国能源机制改革和企业转型,来适应碳税等碳减排举措的到来。我国目前大部分能源价格由政府定价,尚未与国际市场接轨,价格较国际偏低我国应取消对能源的补贴,为碳税的实施做好铺垫。

2确保碳税的税收中性。我国在开征碳税时,要注意保持税收中性,对于征收的税款专款专用,可以将碳税收入用于减少扭曲性税收或者用于对能源密集型企业和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同时扶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其碳减排部分的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并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3.积极探索和开发碳减排的技术与方式。针对在现阶段实行碳税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不足的问题,我国可以寻求国际合作,弥补不足,还可以参考瑞典货物运输方式从公路运输转成轨道运输和海运,工厂采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等方式。

4.发展可替代能源。当前世界能源一方面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我国必须尽快寻找并普及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5.完善配套政策。我国应完善相应的减免税机制和税收返还机制。碳税的根本目标是碳减排,而不是增加税收。碳税的征收,在一定时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负担。

在斯德哥尔摩街头的代替能源节能小汽车(图片来源:世界环境网)

一间瑞典小木屋上的太阳能面板(图片来源:Sweden.se)

瑞典河流上的水电站(图片来源:Wiki)

水电之外,核电已是第二大非化石电源,大多数瑞典人也已接受了这个现实,尽管瑞典曾多次提出弃核。

瑞典斯马克核电站(图片来源:Flickr)

瑞典的最终目标是在2050年之前成为一个零碳排的国家。在欧洲建筑博览会中,名叫“Bo01”的瑞典首个“零排放”住宅区诞生了。这个混合了独立住宅、公寓、住宅和企业的项目,又被称为“明日之城”。(图片来源:中奢地产)

斯德哥尔摩平常的一天(图片来源:搜狗百科)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 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 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 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2)未来碳排放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 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围绕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所以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仍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碳关税与全球性碳排放交易体制

碳关税与全球性碳排放交易体制* 刘 勇 朱 瑜 内容提要碳关税是进口国依据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而对进口产品征收的特别费用。欧美等国主张实施碳关税的根本原因是确保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承担公平的碳排放成本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而中印等国有一种观点认为碳关税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用以制约新兴国家发展的新型贸易保护手段。碳关税的产生与目前全球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制尚未建立密切的联系。为避免碳关税等单边措施的发生,国际社会应采取适当措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关键词碳关税 碳排放 全球性交易体制 作者介绍刘勇,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朱瑜,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从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The Am erican C lean Ener gy and Secur ity A c,t H.R.2454)以来,该法案所包含的#碳关税?(car bon tar iffs)条款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巨大争议。在发展中国家看来,这是美国国会为应对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等沉疴积弊而采取的主要针对中国、印度等碳排放大国和新兴经济体的新型贸易保护手段。%事实上,碳关税的产生背景和立法目的并非如此简单,而且片面地指责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究其本质,碳关税是进口产品应承担的碳排放成本的体现,而不同国家(包括不同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承担不同的碳排放成本从而导致所谓#不公平竞争?是美国主张开征碳关税的重要原因。已经对生产企业采取#总量控制、强制减排?等#有偿排放?政策的国家,往往通过碳排放交易体制(e m i s sion trad i n g sche m e)&来推进国内温室气体?的减排,即温室气体的排放者必须通过交易市场有偿获得特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或配额,因此其每一单位产品都承担了特定的碳排放成本。目前,全球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即使是按照!京都议定书?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国家所构建的碳排放交易体制也基本处于相互割裂状态,客观上导致排放许可不可能在统一的交易市场上进行定价、分配和流通,所以不同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就承担了不同的排放成本,遑论不少国家尚未建立全国性甚至是地区性的碳排放交易体制。碳关税等单边贸易措施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国际社会热议的碳关税问题,即从澄清碳关税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入手,探讨构建全球性碳排放交易体制的必要性与初步设想,并简要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国际法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10BFX090)的阶段性成果。 % 发展中国家对碳关税普遍表示谴责和担忧。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天津气候变化会议上,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国甚至一致要求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一项决议,禁止碳关税等单边贸易保护措施的采用。I CTSD,#T i an ji n C li m ate M eeti ng Deli vers L ittle,Overshad o w ed by U s-C hina Spat?,B ridges W eekl y Trad e N e w s Digest,V o.l14, Nu m ber35,October13,2010,h tt p://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i/n e w s/b ri dges w eek ly/86988/.(上网时间:2010年10月27日) & 目前碳交易体系可分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交易体制以及企业主导的自愿性交易体制。鉴于本文的主题,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称碳交易体制是指强制性交易体制。 ? 按!京都议定书?的定义,温室气体具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六类气体。其中,二氧化碳增温效应占全部温室气体的63%以上,所以是国际社会削减温室气体的主要对象,也成为了温室气体的代名词。本文对温室气体的阐述以二氧化碳为主。 25

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_赵玉焕

2011年第3期 N ORTHERN ECONOMY AND 气候变化已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碳税是学术界和国际组织极力推荐的一种减排措施。碳税(carbon taxes )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 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上世纪90年代起, 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碳税。在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战略讨论中,碳税以其经济效率、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重视。 身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并不承担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义务,但是作为一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我国在减排问题上成为全球的关注中心,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在国内,节能减排战略的提出,要求我国采取进一步的减排措施。目前,我国已将碳税征收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对于征收碳税,国内产业界也存在着担忧,担心碳税征收会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碳税最早在北欧国家实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荷兰是先行者,并于1992年由欧盟推广。其中芬兰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推行碳税的国家,而且由于税制设计合理,在征收碳税的国家中引起的社会动荡也最小。 本文就芬兰碳税征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求为我国碳税政策的税制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一、芬兰的碳税政策 芬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推行碳税的国家,得益于芬兰人小心翼翼的作风。芬兰人的诀窍是低调推行、以慢制快,不求一步到位,更不会像法国那样大造声势。他们最初把税率定得非常低,等到老百姓习以为常了,再一点一点地增加。而且以高额累进制度深得民心:排碳越少收税越轻,排碳越多税越重,使税负向少数富人明显倾斜,这就搏得了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支持。结果效率公平两不误。在 收稿日期:2010-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09) 作者简介:赵玉焕(1973-),女,山东巨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等。 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赵玉焕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03-0072-CA 摘要:碳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衡量其能否在政 治上被接受的重要因素。 芬兰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推行碳税的国家,其实践经验对我国进行碳税政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就芬兰征收碳税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征收碳税对芬兰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芬兰的经验,对我国的碳税政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关键词:碳税;芬兰;国际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1)03-0072-03 The Empirical Study of Effect of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of Finland ZHAO Yu-hu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y,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 Abstract:The effect of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is a key factor whether carbon tax can be accepted politically by a country.Finland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implement carbon tax successfully;its experience is good for other country including China.This paper do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carbon tax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of Fin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trade.The result shows that carbon tax had negative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of Finland.Based on the result,this paper gives out suggestions for carbon tax policy design of China Keywords:carbon tax;Finland;international competi tiveness 财政与税务 72

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税制度研究

基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税制度研究 摘要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两种方式对本国碳排放量进行调控。作为全球CO2气体排放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也在积极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在2017年的时候正式开启建设。但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身因素的限制,单靠碳交易无法有效帮助解决CO2减排的全部问题。与碳排放权交易相比,碳税的实施成本和风险更低,也更加公平。只有将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各自优势配合使用,才能更加容易的实现碳减排的目标。本课题以对比分析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两种减排手段,从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率的碳减排政策,并且在中国已启动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对我国碳税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以及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减排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全球各地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高温、严寒、洪水、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这些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紧密相关。在本世纪初一直到今天,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可见的趋势是气温不断上升,过去五年更是有气温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五年①,未来气温是否继续攀升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全球的碳排放量。全球气候的变暖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降低CO2排放量和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经济。我国作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和CO2的主要排放国,也展现我们的大国风范主动承担了国际减排义务,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也许诺将于2030年达成CO2排放峰值和大幅减少CO2排放,并在2017年底启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也在积极筹建中,但尚不完善,因此不能有效帮助我国落实碳减排目标。现阶段,国际上对于碳减排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除了碳排放权交易以外还有碳税制度,两者也是大多数国家应对碳排放问题的政策首选,各有优劣。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的落实碳减排的目标。本课题基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启动建设的情况下,对碳税制度实施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的CO2减排政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其引发的各种天灾人祸也让人类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为应对全球变暖危机,国内外学者针对碳减排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国际上现行的CO2减排措施中较为有效的有征收碳税和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两种方式,因此在本部分梳理了部分学者对这两种政策的研究成果。 1. 碳税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碳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由英国Arthur Cecil Pigou 所著的《福利经济学》,该书从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建议:政府根据污染程度向排污者进行征税,从而控制污染排放水平。这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庇古税”,碳税实际上也属于庇古税。为了解决庇古税的实际应用问题, William Baumol和Wallace E.Oates在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1988)通过涵盖外部性理论及其在环境政策中的应用,提出“环境标准—定价方法”,

关于我国石化行业开征碳税的探讨

摘要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性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这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节能和减排的压力与日俱增。碳税作为一种新型的税种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国际组织极力推崇的一种减排措施,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碳税制度。 碳税虽然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在中国一个碳税政策空白的国家,对所有行业征收碳税可行性并不高。因此,本文以中国石化行业为例,采用模糊目标规划模型、预测模型以及投入一产出理论,运用和统计软件,模拟中国石化行业年到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的变动。通过构建芬兰、瑞典、欧盟三种不同的碳税模型对石化行业的经济影响,从而分析得出适合中国石化行业的碳税模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将使中国整体经济情况恶化,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有所下降。目前现阶段,由于中国的能源价格弹性较低,从而造成中国石化行业征收碳税的成本太高。因此,目前中国石化行业不适宜实施碳税政策。 关键词:碳税、模糊目标规划、能源弹性系数、石化行业

目录 摘要 (1) 1国外开征碳税的经验和启示 (3) 1.1国外开征碳税的主要经验 (4) 1.1.1国外碳税发展历程---------------------------------------------------------1 1.1.2以碳含量或能量含有量作为计税依据 (4) 1.1.3根据实际国情设计碳税税率,并逐步提高税率水平 (5) 1.1.4制定相关税收优惠 (5) 1.2对我国的启示 (5) 1.2.1合理设计碳税制定 (5) 1.2.2在生产环节征收碳税 (5) 1.2.3选择正确实施方式。 (6) 2开征碳税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 (6) 2.1瑞典碳税模式 (6) 2.2欧盟碳税模式 (7) 2.3我国的碳税模式 (8) 2.3.1 模型检验与优化 (8) 2.3.2实证结果分析 (10) 2.3.3主要影响 (12) 3我国石化行业开征碳税的建议 (13) 3.1做好前期宣传,增强公民接受度 (13) 3.2循序渐进,低税率试行 (14) 3.3分地区分产业征税,实行差异化税率 (15) 3.4完善辅助性财税政策,优化转移支付 (16)

欧盟关于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税收政策

AUSTRIA 奥地利 乘用车首次注册征收燃油消耗税,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汽油:购买价格的2% -柴油:购买价格的2% 轿车排放量小于120克/千米可获最高300欧元奖金。排放超过160克/千米,超过部分每克缴纳25欧元。自2011年3月1日起,超过180克/千米的,超过部分需要另外缴纳每克25欧元,金额累计计算;超过220克/千米的,超过部分按每克25欧元继续累加。 替代能源燃料汽车最多可获500欧元奖励。此外,柴油轿车排放超过5毫克/千米的颗粒物将处以最高300欧元的罚款。柴油轿车每千米排放小于5毫克颗粒物且NOx排量小于80克,或汽油轿车NOx排量小于60克,可获得最高200欧元奖励。 BELGIUM 比利时 公司用车按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 对公司用车产生费用所征收的公司税的减免(50-120%)参照二氧化碳排放量。 瓦龙地区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80克/千米可获500-3500欧元的奖励,排放量超过145克/千米的需要缴纳罚款(排放量超过255克/千米最高处以2500欧元的罚款)。 佛兰德斯地区汽车注册税参照二氧化碳排放量、尾气排放标准、燃油种类及车龄缴纳。 CYPRUS 塞浦路斯 1. 注册税(按发动机排量征收)的税率按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调整,调整范围为30%的减免(排放量小于120克/千米)至20%的增加(排放量大于250克/千米)。 2. 排放量小于150克/千米的汽车减免15%的年度流通税(按发动机排量征收)。 DENMARK 丹麦 1. 年度流通税参照燃油消耗征收。 -汽油轿车:年度流通税从560丹麦克朗(每升燃油行驶20千米以上)到19320丹麦克朗(每升燃油行驶4.5千米以下)不等。 -柴油轿车:年度流通税从160丹麦克朗(每升燃油行驶32.1千米以上)到25920丹麦克朗(每升燃油行驶5.1千米以下)不等。 2. 注册税(按价格征收):每升燃油可行驶16千米(汽油)或18千米(柴油)以上的车辆将获得4000丹麦克朗的补贴;而每升燃油行驶16千米(汽油)或18千米(柴油)以下的车辆须增缴1000丹麦马克。 FINLAND 芬兰 1. 注册税按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税率从5%-50%不等。 2. 2001年1月1日起注册的汽车(总质量小于2.5吨)、2002年1月1日起注册的汽车(总质量大于2.5吨)及2008年1月1日起注册的厢式车根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征收年度流通税。税额从20欧元至600欧元不等。 FRANCE 法国 1. 奖惩制度下,购买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105克/千米的轿车,最高可获5000欧元奖金(二氧

碳排放详解

碳排放交易 1.定义 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交易指标 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质量守恒的原理。假如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今年全球限定排放100单位的碳排放量,A国获得15的指标,B国获得10的指标其它国家获得其余75单位指标。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量。 3.能源转换 石化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显然如果不采取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措施,将很难满足未来环保要求。企业将对生产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改进。但关键还是替代现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开发。比如风能、核能、光伏等。

长远来讲,石化企业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比例将逐渐减少。但是这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4.交易所 目前中国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等。 其中深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了交易,并产生了1300多万的交易量,同时设立了个人会员和公益会员。为方便全国各地关注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开设了“足不出户,异地开户”的服务。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更是借助世博会召开之机,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 交易所网址备注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Portal/home.seam 北京环境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tcxweb/index.jsp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925595642.html, 碳排放交易 (中国第一门户) (1)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简介 2010年9月30日,以深圳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

碳税政策的双重政策属性及其影响以北欧国家为例

碳税政策的双重政策属性及其影响以北欧国家为例 摘要 碳税既是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也是一种财税政策,其设计需同时满足国家财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两方面的政策要求。因此在碳税政策设计过程中,需同时考虑并协调碳税政策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 作用,具体的协调方式将对碳税政策的框架设计和政策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重点梳理了北欧各国碳税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北欧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总结分析了在政策实践中碳税的不同表现形式。北欧国家的碳税政策是世界上最早的碳税实践,在其政策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了相似的阶段性特征,各国碳税政策设计的主要目的均由早期的国家财政需要逐步转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与其它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政策相衔接。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受相似的政治需求影响,北欧各国的碳税政策设计均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共性特点,形成了特定的表现形式。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演变说明,在碳税政策设计中往往难以充分兼顾财税目的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的,从而更多地受到某一类需求的影响,并在不同政策目标驱动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碳税政策设计时,应首先明确碳税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统一

政府各部门对碳税作用的认识,以保证碳税政策可以更有针对性,避免其它政治需求对碳税解决主要矛盾的政策效果产生干扰。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演变对于我国以及考虑采用碳税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北欧;碳税;财税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中图分类号F205;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0-002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10.004 碳税一般指对化石燃料依据其碳含量征收的消费税,是通过调控能源价格间接管控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类重要政策 工具。事实上,所有针对能源产品征税的税种都具有调控能源价格从而影响能源消费并间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可以认为所有的能源税都属于广义的碳税,但只有以化石燃料碳含量为计税依据的能源税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碳税,两者的区别体现为税率水平的设定方式不同。碳税既是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也是一种财税政策,其政策设计因而受到财税政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两方面需求的影响,体现出双重政策属性。 芬兰、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北欧国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碳税,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碳税的国家。这些国家最初实施碳税政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但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其碳税政策设计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其调整历程充分体现了双重

碳税征收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碳税征收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气候问题,人们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而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经成为世界最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消费不断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而碳税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对此,许多高能耗企业不得不担心征收碳税会不会使企业雪上加霜。 一、开征碳税的必要性 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中碳含量或排放二氧化碳量征收的一种产品消费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有利于推动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通过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所以开征碳税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开征碳税是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为此,政府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得很艰苦。该时间段内,大部分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是以行政手段来实现:下达减排指标,由地区或者行业来分解。然而,通过行政手段来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有限。国际上,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碳排放量第二大国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2.开征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节能减排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开征碳税能够推动化石燃料和其他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的目的,进而还能达到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因此,开征适度的碳税,会加重这些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负担,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同时,征收碳税有利于鼓励和刺激企业探索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

火力发电行业碳排放相关成本与盈利能力分析

火力发电行业碳排放相关成本与盈利能力分析 【摘要】许多行业、企业只有对“低碳经济”观念上的认知,没有在实践经验上实现,没有实际运用到具体行业当中,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火电行业基本不具备独立生存、发展、竞争的能力,完全依赖政策扶持与多方利益输送,一旦各种优惠取消,将丧失可持续发展动力。国内企业的成本承受能力并不强,包括政府补贴能力、企业成本承压能力和用户电价接受能力。所以,对企业来说,在积极利用国内和国际各种补贴的同时,更重要是实现技术突破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这样新能源才有可持续发展动力。 【关键词】火力发电低碳高效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增无减,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速增长,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凸显,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各种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风灾、地震等日益严重。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也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以及影响全球的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危机已是火烧眉毛了,这些问题使全球陷入了高碳危机。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节能环保这一议题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哥本哈根会议及京都议定书之后,“低碳经济”概念风行,人们越来越相信,低碳经济将主导未来世界,它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种承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投身低碳经济大潮”已是现实问题。很快,这个目标就会落到每个企业身上,转化为具体的压力或动力。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一场“低碳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开始参与碳交易,在走中国的“低碳突围”之路,电力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在中国的减排大计中,包括华能在内的传统火电行业责任重大。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碳排放成为了必须,且碳排放势必会增加成本。基于此,本文就中国发电这一行业来探讨碳排放成本与盈利能力进行简单分析。 二、在国内外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论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卢现祥(1960- ),男,江西宜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制度经济学和中国转型经济问题研究。 论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 卢现祥 王 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 30073) [摘 要]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问题,国际社会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进行了理性权衡, 并围绕如何行之有效地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展开了积极探索。政府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财税政策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低碳经济产业链具有循环特征,政府在使用财税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时要根据作用环节对政策对象进行调整。在产业链基础上对世界各国采用的低碳经济财税政策及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我国低碳财税体系构建有所启示。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产业链;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410(2012)02-0013-09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理性认知,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和不合理利用。这一认知上的缺失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和资源能源问题日益显著,进而逐渐成为制约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因素。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问题,国际社会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进行了理性权衡,并围绕如何行之有效地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展开了积极探索。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1] 到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呼吁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2] 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对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摸索已经从理念探讨层面逐步延伸到实际行动层面,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目前,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已基本达成共识,但低碳经济的全面 构建是一个极其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必须对其建构因素和实施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低碳经济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否顺利实现由传统高碳排放经济形态向低碳经济形态的转变,事关每一个社会主体的福祉。政府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者作用。[3] 财税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被各国政府采纳,广泛运用于节能减排的实践上,收效显著。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在财税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套使用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借鉴国外经济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撑体系,对我国加快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构建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支撑体系 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排放较少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庄贵阳,2005)。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 在上述概念表述 · 31·

瑞典的气候政策及其举措

瑞典的气候政策及其举措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亟待妥为应对的重大问题。对于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人口众多,生态破坏严重,如何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生。 以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坚实基础的瑞典,以其特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呼吁并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瑞典政府的气候政策及其举措,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减排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继《瑞典的可持续发展环保产业》、《瑞典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调研后,笔者就瑞典新一届政府推出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举措进行了跟踪调研,深感瑞典经验值得借鉴。 瑞典的气候政策及其举措 以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坚实基础的瑞典,以其特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呼吁并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瑞典政府的气候政策及其举措,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减排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瑞典新一届政府声明:未来几年,瑞典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快速增长的温室气体密度稳定地控制在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伤害的水平,保持其在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坚实基础的现代社会模式的先进性。 早在70年代初期,瑞典政府就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化燃料,减少对石油的依存度,从而使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了4 0%之多。从1990年到2006年间,在经济增长46%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

了9%。这一切成功均来源于瑞典先进的能源、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最新启动10亿克朗气候、能源专项政府扶持资金 2008-2010年度,瑞典政府决定在现有项目基础上,再投入10亿克朗用于气候、能源专项资金。同时,还将有4.2亿克朗用于能源高效化。目的是确保一系列与环境、森林、农业和能源相关的政策性措施的落实。 -气候研究(2400万克朗) -能源高效化措施(3.1亿克朗) -第二代生物燃料示范项目(1.5亿克朗) -风力发电网(4000万克朗) -农业和林业生物能源的可持续生产(4000万克朗) -用于其它国家的气候投资(9600万克朗) -可持续城市项目(3.4亿克朗) 2008年政府气候预算涵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举措和政策导向,旨在启动商业和工业领域、研究机构和政府间在气候政策方面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确保瑞典在国际谈判中起到主导作用。 能源领域 瑞典在能源领域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抑制了燃油发电和燃油取暖,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控制。能源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能效和降低能源成本,但收获的是健康保护、环境保护和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更佳成效。

关于碳税的研究-朱晓晨

关于碳税的税负转嫁分析 摘要: 如何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以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若开征碳税,将有多少行业的相关企业会受到影响,碳税的税负又会怎样在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转嫁?本文对中国碳税的税负转嫁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并以此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碳税税负转嫁 前言 碳税(carbon tax)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与总量控制和排放贸易等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不同,征收碳税只需要额外增加非常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实现。但碳税具有税收负担间接转嫁、税收征收隐蔽和管理便利的特点,从而是一种流转税。而作为流转税,税负是易于转嫁的,因为生产者和中间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水平而将碳税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正文 一、碳税基本情况介绍 (一)税基(征税范围) 碳税是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征税的税种,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不仅包括二氧化碳,还包括氧化亚氮()、甲烷()、臭氧()、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等。中国现阶段碳税的征税范围和对象可确定为:在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石化燃料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因消耗石化燃料所产生的,碳税的征收对象实际上最终将落到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石化燃料上。 (二) 计税依据 碳税的征税对象是直接向自然环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理论上应该以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最为合理。但由于以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为计税依据,涉及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监测问题,在技术上不易操作,征管成本高。因此在实践中更多地是采用二氧化碳的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即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等石化燃料的含碳量测算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所燃烧的石化燃料之间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且石化燃料的使用数量易于确定,可通过投入量或使用量确定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这种计税依据的确定不需要涉及气体排放量的监测问题,易于操作,征管成本低。碳税的国际经验也表明,目前征收碳税的大部分国家都是以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税务机关尚不具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监测的能力,为了便于征收,降低征管成本,我国同样应该以二氧化碳估算排放量作为碳税的计税依据。估算排放量的确定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能源部分所提供的基准方法,石化燃料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石化燃料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低位发热量碳排放因子×碳氧化率×碳转换系数 其中:石化燃料消耗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实际消耗的产生二氧化碳的石化燃料,包括煤炭、原油、汽油、油、天然气等,以企业账务记录为依据;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指单位石化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位发热量是指石化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净热;碳排放因子是指石化燃料单位热值的碳排放量;碳氧化率是指碳氧化的比率,即氧化碳占碳排放的比率;碳转换系数是指由碳到二氧化碳的转化系数。

促进工业节能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国际经验总结

促进工业节能的税收和财政政策 国际经验总结 Lynn Price, Christina Galitsky, Jonathan Sinton, Stephane de la Rue du Can 美国劳伦斯y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Ernst Worrell 荷兰Ecofys

目录 A. 税费政策: 增加能源利用的成本 1. 能源或与能源有关的 CO2税 2. 污染罚款 3. 公共受益收费( Public Benefits Charges ) B. 财政政策: 降低提高能效的成本 1. 赠款和补贴 2. 补贴审计 3. 贷款 (包括公共贷款和创新基金) 4. 特殊技术的税费减免 5. 对部分能源或温室气体排放税或能效协议计划的税 费减免 C. 综合政策 1. 主要国家计划(Key country programs) 2. 排放贸易

促进工业节能的税收和财政政策概要 鼓励对工业节能的设备和过程进行投资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其实施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刺激能效的提高;或者是降低能效投资和投入。过去二三十年间,许多国家都曾经尝试过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能效。 许多国家采用能源税或与能源有关的碳税来刺激工业部门通过管理者行为的改变和增加能效设备的投入来改进能源管理。通常,对于签定节能自愿协议或达到设定的能效标准的企业,这类税会有税收抵扣。对高耗能行业的污染征税也是一种方式,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此外,也有“公众受益计划”( public benefit programs),即向某一种能源(例如电)的所有用户征收很少的能源税,建立一个公共计划或基金,用来鼓励和促进提高能效。 对不同能源使用群体的直接和间接的补贴通常是结合到国家和地方的能源价格里的。通过减少这种补贴,或者通过能源税和碳税,可以使能源用户意识到使用不同能源,其成本有所不同。此外,税收还可以切实反映与能源消耗有关的外部成本,即环境成本。 补贴和贷款可以直接减少与提高能效有关的成本投入。补贴可以是公共基金,直接补给有能效投资的企业或公司,也可以补贴给服务部门,如能源审计。还有各种形式的低息贷款,用于能效设备购置和贷款担保等。能源服务公司,也可以视为是为投资者提供融资或贷款。历史上,这些经济手段通常由政府提供,并没有考虑到融资回报。但是近来,有些国家开始实行利用私人资金并强调投资回报的激励基金机制(WEC,2004)。 通过减少消费者的税负,财政激励措施可以间接地降低能效投资的投入。减税、加速折旧、税收信用及与具体能效技术有关的税负减扣等都是间接的激励手段。

瑞典碳税对碳排放的作用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瑞典碳税 碳税是一种促使温室气体减排并且促进使用清洁能源的污染税,它主要针对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气候和化石燃料的替代问题,而税收制度就成了抑制石油使用和促进寻找石油替代品最直接的工具。碳税也因其简单易行和公平的特性备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关注。 瑞典在1991年进行能源税制改革时引入碳税,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且加速产业改革和创新。瑞典碳税的课税对象主要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瓶装气和汽油等化石燃料产品。其税率最初设立为100美元每公吨二氧化碳,1993年瑞典开始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用途设定不同税率,对消费者实行高税收而降低对产业的税收,并且直到今天也依然如此。其中工业、农业、林业和渔业只用支付标准碳税的21%。此外,这些部门还可以获得额外的税收减免和返还,而这主要取决于公司的销售价值和税赋之比。2013年,瑞典碳税标准税率已超过136美元每公吨二氧化碳,而工业部门仍享有约23美元每公吨的低税率。瑞典碳税的纳税人主要是能源和交通行业、私人家庭、服务业以及地区性供热产业,以约束化石燃料的消费。并且瑞典一直鼓励使用可替代能源,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包括泥炭)实行免税。 自1991年瑞典实行碳税以来,瑞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减少,并且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令人瞩目,尤其是在碳减排目标下,瑞典的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转变为如今的以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瑞典议会在2009年通过了“整合能源和气候政策”的决议,包括:欧盟碳交易体系之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前减少40%;2020年前50%的能源消费由可再生能源供给;2030年前,瑞典的交通将不再依靠任何化石能源;2050年前,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至少占交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10%。几年过去了,瑞典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2年,瑞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0%,达到了历史最低值;交通部门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了11.8%。 瑞典也大力支持低排放汽车的研发和使用,促进公共交通减少排放。目前,汽车和运输技术日新月异,瑞典人驾车旅游减少;货物的运输方式从公路运输转移成轨道运输和海运;瑞典为对抗气候变暖而想出新招,给食品贴上碳排放标签,明示该食品在生长、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绿色的食品,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工业燃料将转变为非化石燃料;工厂开始使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由于这些因素,瑞典液体燃料的消费能减少70%。最不可思议的是,包括供暖在内的瑞典电力输出,97%都不存在碳排放。过去的100多年间,水电一直是瑞典电力供应的基石。未来,依托水电的电力供应格局仍将继续。(与本文下面图片结合) 二)瑞典碳税可资借鉴之处 1.瑞典引入碳税的时机合理。瑞典在1991年引入碳税时,首先社会和政府普遍期望能以有效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次瑞典有水电与核电的基础,并且瑞典因地制宜地开发了风电。我国现如今也有了水电和核电的基础,而且我国幅员辽阔,风电的开发前景广阔。 2.瑞典碳税着力保证税收中性。首先对于征收的税款专款专用;其次瑞典有选择地对部分行业进行税收减免和返还,比如农林渔业和工业。我国在全面实行碳税后,应着重注意这些问题,避免税收出现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 3.瑞典积极探索和开发碳减排的技术与方式,比如瑞典将货物运输方式从公路运输转移成轨道运输和海运,工厂开始使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等。瑞典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因技术进步而发生改变,越来越少的人在旅游时选择开车自驾,而公共交通则发生了极大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