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财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财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财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1、国家的主体性与为国家职能服务相结合的法治原则。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国家始终是主体一方,财政是国家的收支、政府的收支用于国家的职能、服务于国家经费的需要。

2、财政的民主性与法制的集中性相结合的原则。(1)财政的民主性。其基本要求是:财政决策的民主性、财政事务的公开性和财政监督的有效性。财政事务有人民通过法定成粗决定是财政民主的最根本的标志,公开透明是民主决策的条件,有效的监督室民主决策得以实现的保障。(2)财政法制性。其包括财政职权法定、收支程序法定、收支主体法定、收支形式法定和财政责任法定。

3、中央财政集权与地方财政分权相结合原则。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是国家财政在体制上的法制原则,是贯彻责、权、利原则的体现。

4、财政的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1)财政公平。其包括:财政征收方面税收的公平、收费的公平以及发行国债而产生的代理公平问题。财政公平主要包括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2)财政效率。其内容包括:财政行政效率的法律保障措施、财政行政程序和方式的简化、财政效率评估和预算管理办法的改进以及财政征收的经济效率和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率及其法律控制机制的完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征纳费用最小化原则、确实简便原则。

5、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和综合平衡相结合的原则。(1)财政收支平衡:即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是宏观调控的要求。财政收支包括纳入各级预算的收支和列入预算外管理的财政收支。(2)财政的综合平衡原则,是国家在编制财政收支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对全部资源同需要进行对比分析,全面反映与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各项比例管理对财政的要求。

《保险学概论》网考题库(多项选择题)

1、题目: 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 A风险因素B风险事故C风险处理D风险评估E损失 答案:ABE 2、题目: 可保风险必须具有的条件有() A.可保风险是纯粹风险 B.风险的发生必须具有偶然性 C.风险的发生是意外的 D.风险必须是大量标的物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E.风险的损失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答案:ABCDE 3、题目: 按风险损害的对象分类,风险可分为() A财产风险B人身风险C信用风险D政治风险E责任风险 答案:ABCE 4、题目: 下列事件中,属于投机风险的是()。 A车祸B疾病C赌博D股票买卖E试制新产品 答案:CD 5、题目: 对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风险因素引起损失B风险事故引起损失C风险因素产生风险事故D风险因素增加风险事故E风险事故引起风险因素 答案:BCD 6、题目: 风险事故的不确定性表现在:() A风险是否发生不确定B风险何时发生不确定C发生事故不确定D风险何地发生不确定E风险发生概率不确定 答案:ABCD 7、题目: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 A预防B抑制C转移D分散E避免 答案:ABDE 8、题目: 可保风险的特性是:()

A风险不是投机性的B风险必须具有不确定性 C风险必须是少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D风险可能导致较大损失 E风险在合同期内预期的损失是可计算的 答案:ABE 9、题目: 商业保险一般可承保下列风险() A纯粹风险B自然风险C责任风险D投机风险 E 战争风险 答案:ABC 10、题目: 下列有关保险的陈述的正确的是() A保险是风险处理的传统有效的措施 B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 C保险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D保险不具有商品属性 E保险的基本职能包括分摊损失与防灾防损 答案:ABC 11、题目: 保险特征包括() A经济性B互助性C法律性D科学性E政策性 答案:ABCD 12、题目: 下列各项中,属于自愿保险方式的是() A企业财产保险B机动车辆保险C货物运输保险D养老保险E公路旅客人身意外伤害险 答案:ABC 13、题目: 财产保险业务包括:() A财产损失保险B责任保险C信用保险D定额保险E综合保险 答案:ABC 14、题目: 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以()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 A同一保险利益B同一保险事故C同一保险标的D同一保险期限E同一保险金额 答案:ABC 15、题目: 以保险人的承保方式为标准划分,保险可分为()

论经济法的理念

论经济法的理念 内容摘要: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的基本范畴,通过界定经济法理念,明晰当中的内涵,探索其内在价值及实现方式,有利于深化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经济法的本质,提炼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理念的确定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执法和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法理念社会本位 一、经济法理念的基本界定 (一)法理念诠释 汉语当中的“理念”一词出现较晚,最初是由日本人从德语Idee翻译(意译)而来的,是指在一定世界观主导之下的某种基本观念。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法律是人性中所蕴含的最高理性,告诉人们所应做之事,禁止人们所不应做之事。”因此,法律不能仅限于条文的表面含义,应该注重法律的思想内涵。“理念”,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指的是“一个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1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西方哲学家也给理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理念论中,柏拉图剔除了“理念”一词的感性色彩,以此来表述存在于彼岸世界的每一类事物及其特性的原型、渊源,它是事物最真实的存在和极致状态,而我们所看到的此岸世界的各种事物不过是它的影子,这些事物因“分有”了理念而存在。2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并不与事物相分离,而是与质料相结合,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康德认为理念是指“纯粹理性的概念”,“它在感官中是不能有任何与之重合的对象的……它们把一切经验知识都看作是由诸条件的绝对总体性所规定的。它们不是任意虚构出来的,而是由理性的本性自身发出的,因而是与全部知性运用必然相关的。最后,它们是超验的,是超出一切经验的界限的,所以在经验中永远不会有一个与先验理念相符合的对象出现。”3黑格尔认为理念可以理解为理性,也可以理解为主体——客体;观念与实在,有限与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页。 2严存生:“论法的理念——兼论法哲学的研究对象”,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279页。

岗位基础能力要求

3、了解电气安装工艺; 4、可以看懂原理图,在师傅指导下能够独立安装悬挂,简单的电气走线。电气安装中级技工B岗:岗位要求 5、具备电气安装初级技工A岗的岗位要求; 6、可以承担公司的所有电气1.0难度系数电柜的装配,外出与客户沟通能力强,在指导下完成现场电气装配机床和任何改造项目。掌握电气设备一级保养的内容及方法 工作执行力95% 电气安装中级技工A岗:岗位要求 1、具备电气安装中级技工B岗的岗位要求; 2、可以承担公司的所有电气D类1.2难度系数电柜的装配,外出与客户沟通能力强,现场电气装配机床和任何改造项目。会编制基本电气安装项目的工艺文件。掌握电气设备一级保养的内容及方法。 3、工作执行力96% 电气安装高级技工B岗:岗位要求 1、具备电气安装中级技工A岗的岗位要求; 2、可以承担公司的所有电气D类1.2难度系数电柜的装配,外出与客户沟通能力强,现场电气装配机床和任何改造项目。会编制基本电气安装项目工艺文件。掌握电气设备二级保养的内容及方法。简单电气设备的故障分析及排除,简单的电气设备(设施)的安装与线路检查,熟悉安全器具的配戴, 会使用各类电工及维修用工器具。 3、工作执行力97% 电气安装高级技工A岗:岗位要求 1、具备电气安装高级技工B岗的岗位要求; 2、可以承担公司的所有电气C 类1.3难度系数电柜的装配,现场电气装配机床和任何改造项目,外出与客户沟通能力强,有指导装配教学能力。会编制基本电气安装工艺文件。掌握电气设备二级保养的内容及方法。简单电气设备的 故障分析及排除,简单的电气设备(设施)的安装与线路检查,会现 场调试变频器、直流调速装置,熟悉安全器具的配戴,会使用各类电工及维修用工器具。每年有3个个人工艺的意见报告。 3、工作执行力98% 电气安装技师B岗:岗位要求 1、具备电气安装高级技工A岗的位要求; 2、可以承担公司的所有电气B类1.4难度系数电柜的装配,现场电气装配机床和任何改造项目,外出与客户沟通能力强,有指导装配教学能力。会编制各种工艺文件。掌握电气设备三级保养的内容及方法。电气设备的故障分析及 排除,复杂电气设备(设施)的安装与线路检查,会现场调试变频器、 直流调速装置,绘制含调速装置的电气原理图、熟悉安全器具的配戴,会使用各类电工及维修用工器具。每年有5个个人工艺改进意见被纳用的报告。 3、工作执行力99%

论财政法的地位与功能

一、财政法的地位自国家和财政产生以来,也就同时产生了以法律手段调整财政关系的客观需要。然而,在中国和外国的古代法上,虽有大量的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但主要由于当时的财政所依附的国家的专制性质,以及法律体系自身演化的历史局限性,诸法合体的古代法上不可能有财政法的独立地位。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掀开了财政关系变革的新篇章。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新型的资本主义式的财政关系的确立。然而,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财政活动的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夜警国家”所要求的狭小区域,财政对行政的附属作用难以突破,所以,确立这种新型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集中在宪法和行政法之中。从部门法的定位来看,这一时期的财政法主要属于行政法的范畴。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张,财政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景气调整方面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财政逐渐摆脱对行政的依附,开始具备自己独立的品格,财政的权力性由此凸现。[1]调整财政关系的财政法的性质和职能上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财政法的行政法色彩逐渐淡化,而经济法的色彩逐渐增强。关于财政法地位的理解,前苏联的情况较为特殊。由于当时的经济集中程度非常之高,所有的货币资金往来关系基本上都被纳入财政管辖的范围。除了财政部本身的活动外,经济单位、银行和保险机关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具有国家财务活动的性质。针对这种情况,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财政关系与资本主义时期相比已经发生质的飞跃,财政法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以调整统一的资金货币往来关系。也有的学者认为财政法是“相对独立的部门法”、“行政法的一部分”或者“综合部门法”的观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财政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法律体系的结构中是否包括综合部门法等问题上。从发展过程来看,苏联在列宁领导下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的第五章就是预算法,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法的研究;1926年,库特利亚列夫斯基教授的《财政法》一书问世,“走出了第一步”;1928年佐格拉科夫教授的《行政财政法》一书出版,认为财政法是行政法的一部分;经1938-1940年的大讨论,苏联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公布了《苏联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研究提纲》,指出应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划分不同法律部门,财政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得以确立。[2] 中国建国之后,财政法学研究未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关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以及财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尚未得到认真的讨论。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学者自行编撰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之中,专列了比较详尽的“财政法”词条,并且在体例编排上独立于行政法和经济法,[3] 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依然还受着前苏联法学界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法学的发展和日益成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几乎所有的经济法学教科书中,财政法都被列为专门的一章;专门的财税法教材也主动将自己归入经济法体系之下;[4]可见,把财政法作为我国经济法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法学界目前的主流观点。 [!--empirenews.page--] 其实,不论是将财政法视为一个独立部门法的前苏联时期,还是将财政法视为经济法体系构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们都注意到了财政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如,前苏联学者认为,“苏联财政部系统中所包括的各种财政信贷机关间的关系,如果不直接与这些机关执行其职能——动员和分配货币资金,拨款,贷款,监督各单位遵守专款专用和节约国家资金的制度——相联系,则建立在国家管理的一般原则上,受行政法的调整……如果财政信贷机关作为一种进行财政活动的机关,作为一种受国家委托征集货币资金,对有关权力机关所批准的发展国民经济、教育和保健事业等措施进行拨款和贷款的机关,那么它们的活动以及因其活动而发生的各种关系,都由财政法调整。”[5] 这说明,行政法在调整财政关系方面还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无独有偶,我国学者在论述财政法的属性时也实事求是地承认它与行政法的联系。如,有学者认为,国家的财政活动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作为行政范畴的财政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国家机关活动经费的需要;第二层次是作为经济范畴的财政活动,其目的在于调节社会经济。两者虽然都涉及经济领域,但后者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更深层次。

关于保险的考试试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

一、单项选择 1.保险利益从本质上说是某种(A) A.经济利益 B.物质利益 C.精神利益 D.财产利益 2.保险人在支付了5000元的保险赔款后向有责任的第三方追偿,追偿款为6000元则(B) A.6000元全部退还给被保险人 B.将1000元退还给被保险人 C.6000元全归保险人 D.多余的1000元在保险双方之间分摊 3.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时,如果依代位求偿取得第三人赔偿金额超过保险人的赔偿金额,其超过部分应归(B)所有。 A.保险人 B.被保险人 C.第三者 D.国家

4.除(D)外,保险人不得行使代位求偿权。 A.人寿保险 B.意外伤害保险 C.医疗保险 D.第三者责任保险 5.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成立的前提。某人欲将新近购买的一辆走私车向保险公司投保机动车辆保险,而保险公司拒保。这说明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保险利益必须是(B) A.确定的利益 B.合法的利益 C.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 D.保险公司认可的利益 6.下列保险合同中,使用代位追偿原则的合同是(A) A.责任保险合同 B.定期寿险合同 C.年金保险合同 D.意外伤害保险合同 7.在最大诚信原则中,弃权与禁止反言约束的对象主要是(B) A.投保人 B.保险人 C.保险代理人 D.投保人与保险代理人

8.近因原则是判断风险事故与保险标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保险赔偿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里近因是指(D) A.导致损失的时间上最近的原因 B.导致损失的第一个原因 C.导致损失的最后一个原因 D.导致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 9.某人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回家的路上被汽车撞伤送往医院,在其住院治疗期间因心肌梗塞而死亡。那么,在这一死亡事故中的近因是(B) A.被汽车撞倒 B.心肌梗塞 C.被汽车撞倒和心肌梗塞 D.被汽车撞倒导致的心肌梗塞 10.保险人行使代位追偿到的款额大于其赔偿给被保险人的款额,对超过部分的正确处理方式是(B) A.据为己有 B.归被保险人所有 C.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平分 D.上缴有关部门 11.王某将自己价值10万的财产投保了一份保险金额5万的家财保险,在保险期间王某家发生火灾导致财产损失8万元,此时,保险公司应该赔偿(C) A.10万 B.8万 C.5万 D.4万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摘要: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与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和本质密切相关。在现阶段关于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讨论分歧众多,说明该研究在我国尚不成熟,其支撑理论仍待完善,目前确定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条件尚不具备。随着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经济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原则研究终将完善并标示经济法学理论的成熟。 关键词:法的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社会本位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对经济法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者们对此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故而颇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是经济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法理学的研究范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法的原则这一概念的外延之一。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认识离不开对法的原则的研究。法的原则是法的要素之一,是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规则。张文显教授指出原则的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更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它指导和协调全部社会关系或某一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1]。刘作翔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根据原则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法律原则可以划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根据内容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程度可以划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其中基本原则体现法律更为一般的精神,是所有法律部门或许多法律部门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2]。法律原则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国家政策要求和法律的具体规则和制度之间的中介,缓和立法中的价值冲突;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律原则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填补法律空白,规范和引导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统摄经济法这一法律部门的法律原则,在这一法律部门内部应该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概括性,体现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是整个经济法的指导原则。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李昌麒定义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法的规范和法律文件所应贯彻的指导性准则。”漆多俊定义为:“经济法调整原则一般是指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即经济法作为部门法其所有的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必须贯彻的原则。”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反映了它所涵盖的各部门法或子部门法的共同要求。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定义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中特有的最基本的精神本质和价值追求,是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二、现有经济法基本原则理论及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断发展,对经济法学基本原则进行研究的学者日多,观点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有学者进行统计国内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较有影响的学说就有三十余种。综合分析国内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揭示,目前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一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维护社会总体效益,兼顾各方经济利益[3]。2“. 二原则说”,该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二,一是计划原则,二是反垄断原则[4]。3“. 三原则说”,依该说,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平衡协调原则,维护

近因原则

三、近因原则在保险理赔中的具体把握和应用 在保险理赔中,正确理解近因原则,对确定保险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单一原因造成的损害 造成保险标的损害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原因就是近因。若这个近因属于被保风险,保险人负保险责任。若该近因属于未保风险或除外责任,则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二)连续发生的多项原因造成损害 1.连续发生的原因都是被保风险,保险人承担全部保险责任。 2.连续发生的多项原因中含有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若前因是被保风险,后因是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且后因是前因的必然结果,保险人负全部保险责任;若前因是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后因是承保风险,后因是前因的必然结果,保险人不负保险责任。如在目前发生的地震中,若某人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若因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被砸断双腿,在治疗的过程中因高位截肢发生并发症造成死亡。虽然从表面上看,并发症状引起死亡不是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责任,但从近因的角度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是地震引起房屋倒塌砸伤被保险人而高位截肢的必然结果,保险人应承担保险责任。又如地震造成房屋等建筑物成为危房,后因刮大风引起房屋倒塌,从近因的角度分析,地震造成房屋等建筑物一直处于倒塌的危险中,虽然在时间上不是最近的,但却是房屋等建筑物倒塌的决定原因,若投保了房屋等建筑物的财产损失保险,若保险合同没有把地震作为责任免除情形,保险公司应承担保险责任。但若保险合同把地地震作为责任免除情形,则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案例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保船舶在英吉利海峡遭受德国潜水艇的袭击,被鱼雷击中,在拖轮的协助下抵达目的港勒阿费尔,因港口当局担心船舶可能沉没导致码头停用,要求该船停靠在码头防波堤之外。该船在那里随潮落而搁浅,随潮起而起浮,受海浪不断冲击而沉没。船舶所有人根据未包括战争原因在内的保险单以损失为海难所致为由要求赔偿。上议院法官一致主张,船舶搁浅并非一项“新的干预行为”,潜艇袭击是损失的近因,因为鱼雷击中使该船一直处于危险之中,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英国上议院在对该案的判决中确定了近因的新标准,该标准不是从简单的时间顺序上考察近因,而是从导致损失发生的效果的角度出发来确定近因,改变了以前不合理的在时间上与损失最为接近的原因即为近因的现象。 案例2:某进出口公司进口一批香烟,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平安险。在运输途中,船舶遭遇恶劣气候,持续数日,通风设备无法打开,导致货舱内湿度很高而且出现了舱汗,从而使香烟发霉变质,全部受损。该进出口公司向某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赔偿全部损失。对于本案如何处理,保险公司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保险公司应该拒赔,理由如下:本案中香烟发霉变质是由于受潮和舱汗两个原因所致,而受潮和舱汗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责任分别由海上货运险中的受潮受热险和淡水雨淋险承保。该进出口公司只投保了平安险,没有投保一般附加险或者附加受潮受热险和淡水雨淋险。所以,本案中的货物损失不属于承保责任范围,保险公司应拒绝赔偿。第二种意见认为,保险公司应该赔偿,理由是:诚然第一种意见中“香烟发霉变质是由于受潮和舱汗两个原因所致”的说法没有错误,但本案中的香烟受损之前,运输船舶首先遇到了持续数日的恶劣气候,恶劣气候与受潮和舱汗都是造成香烟受损的原因。同时,恶劣气候与受潮和舱汗连续发生,且互为因果,即恶劣气候是前因,受潮和舱汗是恶劣气候的必然后果。因此,恶劣气候是香烟受损的近因。根据近因原则,保险人负责赔偿承保的风险为近因所引起的损失。在本案中,恶劣气候是平安险承保的风险,保险公司应当赔偿。 (三)间断发生的多项原因造成损害 在一连串发生的原因中,有一项新的独立的原因介入导致损害。若新的独立的原因为被保风险,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反之,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例如某人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后被车撞倒,造成伤残,并住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因感染死亡。由于意外伤害与感染没有内在联系,死亡并非意外伤害的结果。感染是死亡的近因,属于疾病范畴,不包括在意外伤害保险责任范畴内,故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死亡不负保险责任,只对意外伤害伤残支付了保险金。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再次进行说明: 案例3:1999年4月23日,侯某在某保险公司投保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份,保险金额为18 000元,保险费为50元,保险期限为1年,受益人为侯某自己。保险合同第6条除外责任第12款明确规定,由于被保险人犯罪、吸毒、自杀、故意自伤身体、殴斗、酒醉造成的意外伤害和医疗费支出,保险公司不负给付保险金的责任。1999年9月7日早晨,侯某遇见刘某,意外地遭刘某殴打。侯某在反抗过程中,被刘某击中胸部,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而死亡。侯某的继承人侯某某立即通知了保险公司,要求给付保险金。保险公司以此种情况是因侯某与刘某殴斗而致冠心病发作死亡,不属意外伤害为由拒付保险金。侯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险公司依法判令给付保险金18 000元及经济损失1 000元。保险公司辩称,侯某的直接死亡原因是冠心病急性发作,不属于意外伤害,其死亡诱因是与人殴斗,属于保险合同明确规定的除外责任。所以,保险公司不承担保险责任,请求法院依法驳回侯某某的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被保险人侯某是冠心病急性发作死亡,但其冠心病发作是与被人殴打有直接关系的,其意外地被人殴打这种情况不属于保险合同规定的除外责任。所以,保险公司应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保险公司至今未付应负纠纷的全部责任,侯某某要求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予以支持;其主张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的请求,证据不足,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3条第

简论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简论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金融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金融法体系,为金融法调整金融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准则,也就是金融立法、执法和司法所应遵守的根本准则。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政策目标的不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亦有所不同,在我国,现阶段金融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在稳定币值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 金融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与供给相适应,实现总量控制。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利率杠杆和信贷资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实现结构合理和优化。金融对国民经济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是灵敏而有效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是至关重要的。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既坚持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结构优化,发展经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有为重要,而发展经济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而不是靠增发货币,通货膨胀来刺激增长。必须在稳定币值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法就需要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二、保护债权人、投资者利益的原则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有借有还,到期归还,还本付息。无论是存款信用还是贷

款信用,或者投资信用,均必须符合这条信用的基本要求。因此,金融法的制定和实施,就必须遵守信用活动的基本规律,充分维护存款人、投资人的利益。这样,才能保障信贷和投资资金的安全性和营利性,进而也才能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 三、规范金融行为、维护金融稳定的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枢纽。金融秩序安全关乎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家安全。因此,金融法就应该积极地去规范和监管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尤其应该健全法制,完善监管机制,共享信息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对高风险金融机构以必要的救助,化解金融风险。从而维护金融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四、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 金融具有广阔的活动领域,涉及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为了搞好经营,提高效益,就必须坚持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这样,一方面加强专业分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另一方面打破了大一统的经营及管理模式,保护了竞争。但是,也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有所放宽,银行也可以经验证券、信托等业务,这对于分散经营风险、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效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期,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所以现阶段仍应该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以保障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岗位劳动规则。包括: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等。 (2)定员定额标准。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或双重定额标准(人员与产量或时间与产量等)等。 (3)岗位培训规范。对本岗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所作的具体规定。(4)岗位员工规范。对某类岗位员工任职资格以及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胜任能力的方面素质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 岗位规范的结构模式 岗位规范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管理岗位知识能力规范。其内容包括:职责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经历要求。 (2)管理岗位培训规范。包括:指导性培训计划、参考性培训大纲和推荐教材。(3)生产岗位技术业务能力规范。主要包括: ①应知。胜任本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②应会。胜任本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技术能力; ③工作实例。根据“应知”、“应会”的要求,列出本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以判定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掌握“应知”、“应会”的程度(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P15) (一)明确任务目标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每个岗位都应当与其特定的任务目标相关联。岗位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服务的,岗位的增加、调整和合并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为衡量标准。 (二)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工作岗位设计中要坚持分工与协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分工要合理,协作要明确。对于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应有明确规定。 (三)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有了分工,就意味着明确了职务,承担了责任,就要有与职务和责任相等的权力,并享有相应的利益。这就是职、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岗位要实在、责任要明确、权力要恰当、利益要合理。根据这一原则,在设置工作岗位时,应当实实在在,不能成为虚位,做到有职就有责,有责就有权。因为有责无权和责大权小,会导致负不了责任;而责小权大,甚至无责有权,又难免造成滥用权力。 具体内容设置岗位时,应充分考虑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略,评估现有组织设置是否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规则不适应、现存组织进行何种调整或变革等问题; 2、评估所有岗位工作责任和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 3、评估岗位设置的是否符合最低数量的要求; 4、评估各个岗位之间上下左右的关系及其协调等问题; 、评估组织中每个工作岗位的存在是否体现了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的设置要求等问题。5.

论财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论财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财政法的概念 “财政”概念常常被人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使用,因而被赋予多种意义。首先,财政可以是指一种行为,即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参 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包括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和财政支出等;其次,财政可以是指一种制度,即财政活动据以运行的机构和规则体系。 它既可能是法律规定的显性制度,也可能是财政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有待法律确认的隐性制度;最后,财政还可以指一种社会关系,它既可 能是指从过程来看的国家机关之间以及它们与财政行政相对人之间,在财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制约的或管理性质的社会关系,即财政行 政关系,也可能是指从财政分配结果来看的各种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即财政经济关系,还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从形式层面看,财政法就是调整财政关系之法。按传统的部门法划分标准,这种界定方式因为凸现了财政法独特的调整对象,所以可以 使财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区分。由于这种定义方式颇具中性色彩,既不涉及到意识形态之争,也不涉及到法律的价值追求,因此它可以适应 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所有情况。无论是奴隶社会时期,还是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资本主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财政法的形式共 性都可以从其调整财政关系这一点找到。也正是基于这个共性,财政法学才可能将自己的研究视角延伸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政治经济背景 的国家,从而形成财政法制史或比较财政法等研究分支。 然而,概念的广泛适用性必定是以高度抽象作为前提的。当事物的共性被作为唯一的追求对象时,其诸多的特性就不得不被舍弃。对于 身处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国家的个人或团体来说,抽象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种与自身发展密切关系的特殊性同样不可忽视。在很大程度上, 正是事物的特殊性在决定其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自从国家产生、法律创制以来,人类共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四种不同的历史类型,

保险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保险学概论》期末总复习 一、填空题:10分(1*10空) 1、《保险法》规定:设立区域性保险公司,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亿元。 2、近因是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3、健康保险包括医疗保险、残疾收入补偿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和生育保险。 4、保险费率由纯费率和附加费率组成。两保费合称为总保费。 5、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6、保险赔偿方式主要有现金赔付、修复、重置三种。 7、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 8、保证按保证存在形式分为明示保证和默示保证。 9、风险因素可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 10、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和股份保险公司两种。 11、保险具有经济性、互助性、契约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12、保险人把其原保险业务转让给其它保险人的方式叫再保险。 13、保险的基本职能是补偿损失和给付保险金。保险的派生职能是融资和防灾防损。 14、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损失;二是这种损失是不确定的。 15、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保险人和投保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16、保险合同的辅助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 17、哈雷生命表的编制和运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 18、纯粹风险导致两种结果,即损失和无损失;投机风险导致三种结果,即损失、无损失和获利。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10题) 1、当损失频率=( C )时风险最大。A、0;B、0.3;C、0.5;D、1 2、权利人因义务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是( D )。A、财产风险;B、人身风险;C、责任风险;D、信用风险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险人共同承保同一保险责任,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的保险 称为( C )。 A、重复保险; B、再保险; C、共同保险; D、综合保险 4、保费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指( B )。A、保险密度;B、保险深度; C、保险金额; D、保险价值 5、保险合同特有的原则是( A )。A、最大诚信原则;B、保险利益原则;C、公平互利原则;D、守法原则 6、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是( A )。 A、受益人; B、保险经纪人; C、保险人; D、投保人 7、保险经纪人基于( D )的利益,为投保人与保险人与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中介服务,并 依法收取佣金。 A、保险经纪人; B、保险代理人; C、保险人; D、投保人 8、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共同点在于( A )A、同以风险存在为前提;B、同是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契约行为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 “摘要”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一直是经济法理论中重要的难题。本文提出了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三项确立标准和两种确立方法,并据此概括出三项具体的基本原则,即调制法定原则、调制适度原则和调制绩效原则。“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确立方法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难题(人们对于基本原则重要性的认识正在日益深化,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法理论中,基本原则问题与调整对象问题同等重要;此外,概括基本原则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实非易事,因而是一个“重要的难题”)。1](P201)近几年来,学界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定义、确立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已作出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共识也在不断增加,从而构筑了学术交流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研究者在原则的确立标准和确立方法上各有偏好和侧重,在基本观点上见仁见智,良莠不齐,且已影响到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经济法原则或基本原则的著述已有很多,但由于诸多原因,相关成果之间的差距也是显见的。由于基本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地位,如果概括失当,就会对理论和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确实需要慎重对待。),因而多加深究实属必要。为此,下面将围绕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这一问题,着重探讨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和确立方法。鉴于在确立标准上共识与歧见并存,本文对确立标准拟再作简略概括:此外,由于有关确立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方法对原则的确立恰恰至为重要,因而有必要对确立方法稍做详释。在明确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将提炼出经济法的三项基本原则,并略做分析和说明。一、确立标准问题要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先明确基本原则应符合的标准。因为没有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基本原则的确立就可能比较混乱和随意,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基础性、本原性和准则性,从而会失去其应有的指导力和准据力。由于确立标准事关基本原则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而已有若干著述予以研讨,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在此基础上,需要补充和强调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经济法基本原则既然是“法律原则”,就应当有自己的“高度”。从定位上说,它同样应是法律规则和价值观念的汇合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原则的重要功用,就是说明详细的规则和具体制度的基本目的。对此,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在其著作《制度法论》一书中曾做过较为全面的论证。)2](P89-90),或者说是衍生其他规则的规则。3](P46-47)这样的定位表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要体现经济法的宗旨,又要高于(或称统领)经济法的具体规则,并且,各类具体规则作为其衍生物,不应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因此,依据适当的“高度”来定位,应当是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一个标准。其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然是“基本原则”,就应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就应当能够贯穿经济法各项制度的始终,就应当在立法、执法等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普遍遵行。因此,仅在经济法的某些部门法中适用的原则,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如货币发行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复式预算原则等,就不能作为整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这种对普遍性或普适性的要求,也应当是确立基本原则的一个标准。再次,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既然是“经济法”基本原则,就应当是经济法所特有的,而不应是各类部门法所通用的一般法律原则,即要体现经济法的特色和特殊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原则就一定与其他原则毫无共通之处)。据此,凡是与经济法无关的原则,或者非经济法的乃至非法律的原则,如自由放任、等价有偿、罪刑法定、保障稳定等其他领域的、不同层面的原则,无论是纯粹的经济原则、社会原则还是其他部门法上的原则,都不应列入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之中。因此,强调“经济法特色”,也应是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一个标准。确立基本原则需要有基本的标准。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提出了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三个基本标准,即“高度标准”、“普遍标准”和“特色标准”。高度标准强调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定位必须有其应有的“高度”,从而既可避免把经济法的宗旨或价值理念等同于基本原则,也可防止把具体规则高估为基本原则:普遍标准强调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普适性”,以免把具体的部门法原则上升为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特色原则强调经济法本身的“特色”,以免把相关的经济原则、社会原则、其他部门法的原则或整个法

浅析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浅析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金融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确立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弥补金融立法的不足,而且对金融执法和金融司法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言简意赅,易于记忆,既体现金融法的功能和宗旨,又符合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概括分析我国现行金融法的基本精神。 一、维护货币政策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对国民经济的总量控制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灵敏、有效的调节作用。运用金融手段,借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可以通过控制信用货币的供应量,间接控制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整个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务和实现其调控职能的核心所在。货币政策不是对单个银行或某一经济部门采取的具体经济政策,而是一种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相结合,并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其涉及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市场等诸多宏观经济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中开始扮演制动器的角色,并与其他发挥驱动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的关系,使国民经济的有关指标通过货币机制的调控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政策,并成为国民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在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相当丰富,按照其运行机制,一般将其分为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应等。为了保证货币的合理发行,保持人民币的币值基本稳定,就要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入手,使各种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监管活动朝着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发展。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 (1)岗位劳动规则。包括:时间规则、组织规则、岗位规则、协作规则、行为规则等。(2)定员定额标准。包括:编制定员标准、各类岗位人员标准、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或双重定额标准(人员与产量或时间与产量等)等。 (3)岗位培训规范。对本岗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所作的具体规定。 (4)岗位员工规范。对某类岗位员工任职资格以及知识水平、工作经验、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胜任能力的方面素质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 岗位规范的结构模式 岗位规范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管理岗位知识能力规范。其内容包括:职责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经历要求。(2)管理岗位培训规范。包括:指导性培训计划、参考性培训大纲和推荐教材。 (3)生产岗位技术业务能力规范。主要包括: ①应知。胜任本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②应会。胜任本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技术能力; ③工作实例。根据“应知”、“应会”的要求,列出本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以判定员工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掌握“应知”、“应会”的程度(如流水线上的装配工)。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P15) (一)明确任务目标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每个岗位都应当与其特定的任务目标相关联。岗位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服务的,岗位的增加、调整和合并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为衡量标准。 (二)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工作岗位设计中要坚持分工与协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分工要合理,协作要明确。对于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等,都应有明确规定。 (三)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有了分工,就意味着明确了职务,承担了责任,就要有与职务和责任相等的权力,并享有相应的利益。这就是职、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岗位要实在、责任要明确、权力要恰当、利益要合理。根据这一原则,在设置工作岗位时,应当实实在在,不能成为虚位,做到有职就有责,有责就有权。因为有责无权和责大权小,会导致负不了责任;而责小权大,甚至无责有权,又难免造成滥用权力。 具体内容设置岗位时,应充分考虑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略,评估现有组织设置是否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运行规则不适应、现存组织进行何种调整或变革等问题; 2、评估所有岗位工作责任和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任务和总目标的实现等问题; 3、评估岗位设置的是否符合最低数量的要求; 4、评估各个岗位之间上下左右的关系及其协调等问题; 5、评估组织中每个工作岗位的存在是否体现了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的设置要求等问题。 三、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重点,P16) (一)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 针对企业存在的工作单调、劳动者情绪低落等问题,可以通过扩大工作范围来解决。具体措

财政法概述(讲义)

财政法概述 选题理由:1、法学概论或法律基础教材中有涉及财政法的相关内容,比如预算法、税法。财政法又是个综合性的法律部门,可以作为教学的良好蓝本。 2、经济法教学中,对于财政问题普遍重视不够,与财政法在经济法乃至法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不符,而在非法学学科中一般不设财政法课程,因而,有必要对其加以强调。3、对于非法学乃至非财政法法学学科的教学而言,对于财政法的学习更多是把握观念、体系和常识,选择“财政法概述”比单纯讨论具体制度更有价值。 第一节财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第二节财政法的地位和功能 第三节财政法的体系和渊源 第四节财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财政法与财政改革 第一节财政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财政法的概念 1、财政 财政一词的起源很早,英文中的财政一词为 public finance。 财政可以是指一种行为,即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财政可以是指一种制度,即财政活动据以运行的机制和规则体系。财政还可以指一种社会关系。 2、财政法 在一般意义上,财政法就是调整财政关系之法。 现代财政法是建立在民主、法治和宪政基础上、以增进全民福利和社会发展为目标、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代财政法的具体内涵:(1)民主、法治和宪政是财政法的制度基础。(2)财政法的目标在于增进全民福利,促进社会发展。(3)财政法以财政关系为调整对象。 二、财政法的调整对象 表述财政法的调整对象以财政关系为最优。财政职能不同,财政关系的范围也随之变化。从形式上看,财政关系可以分为财政收入关系、财政支出关系和财政管理关系三类: 1、财政收入关系的范围主要包括税收征收关系、资产收益关系、国债发行关系、费用征收关系等; 2、财政管理关系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关系、国库经理关系和审计监督关系等; 3、财政支出关系主要包括财政采购关系、财政贷款关系、财政投资关系、财政拨款关系等。 第二节财政法的地位和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