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第四章地质构造

04第四章地质构造

第四章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壳运动

第二节地质年代

第三节地质构造

第四节活断层

第五节地质图

第一节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第二节地质年代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

适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地层接触关系测定。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从大到小)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从大到小)

地层接触关系

1.层状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时间上连续,产状上一致。反映地壳连续均匀下降。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反映地壳间断上升。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侵入与沉积接触

第三节地质构造水平岩层(horizontal stratum)

水平构造的地貌景观(阶梯

状陡崖)

倾斜岩层(tilted stratum)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4-3 地层层序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走向(strike):岩层面和任一假想

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方向。与

走向线垂直。只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面与水平

面的最大锐角。

表示方法:

走向和倾向用方位角表示(可

只表示倾向),倾角用度数。如

SW200°、SE110°、。

∠30

?

褶皱构造(fold)

(a)(b) (c)

图4-5 褶曲的力学成因

(a)水平挤压力;(b)垂直作用力;(c)力偶作用

褶曲要素:

?核部(core)

?两翼(limb)

?轴面(axial plane)

?轴线(axial line)

?枢纽(hinge)

图4-6 褶曲要素示意图

褶皱构造基本形态:

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核部老,两翼新。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

褶皱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倾斜倒转平卧

按枢纽产状分:

水平倾伏

按褶曲长短轴的比例分:

图4-10 穹隆和构造盆地

(a)穹隆;(b)构造盆地

褶皱构造野外观察方法

?穿越法:垂直于岩层走向观察。?追踪法:平行于岩层走向观察。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对深路堑和高边坡

?对隧道工程

褶曲构造与隧道位置选择

1、3-不利;2-较好山坡岩层地质构造的影响

a-向斜山;b-背斜山;c-单斜山

1-有利情况;2-不利情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第四章 地质构造

2013-3-29 相背分离水平运动相向挤压 剪切垂直运动——差异升降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地壳的机械运动。 类型 沉 积 厚 度 与 地 壳 水平运动的表现: 大陆漂移学说. 垂直运动的表现: 垂直变位:指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位移 实例: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的遗迹 垂直升降造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 准平原和夷平面 垂直运动在地层中的反映: ①沉积厚度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沉积环境反映垂直升、降变化 沉积厚度反映岩石圈升降的幅度 ②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岩石圈缓慢下降 不整合接触:显著的升降和水平挤压作用 平行不整合:显著的升降 岩石的变形 地壳运动的结果:岩石变形变位,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弹性变形: 不留痕迹 塑性变形: 褶皱和断裂 变形的类型 地质构造——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变位、变形后形成的产物就是地质构造。 包括:倾斜岩层、褶皱、断裂。 1.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断裂变形. 一、倾斜岩层 岩层——主要是指成层的沉积岩,包括喷出岩和由二者经过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单斜岩层(单斜结构)指一系列岩层经过地壳运动,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倾角近于一致时,成为单斜岩层。 往往是局部现象,在大范围内则是组成某些大型地质构造(褶皱)的一部分。 第二节 岩石的产状 第一节 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 两大类。

地理方位角的表示 360o270o 180o 130o 90o 45o 290o / 0o S N W E SW SWW SSW NNE NEE 225o315oSE NW NE N45oW S50oW 二 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1.产状——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在地壳中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状态。 基本状态有:水平的、倾斜的和直立的,称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另外还有倒转的等。 产状三要素: 1.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来表示。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 相差180o 2. 倾向: 最大倾斜线———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 倾向 + 90 o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产状的表示: 走向 / 倾向 < 倾角 125°/ NE <65° S29°E / SW <18° 倾向 < 倾角 35°< 65° 只要给定倾向、倾角两项可求知三要素. 特殊产状 : 水平岩层: 倾角=0° 倾向 — 走向 ∞ 直立岩层:倾角=90° 倾向 — 走向 α° 岩层厚度: 两层面之间垂直距离。 并非地面露头任一两点)。 概念:岩层上下两个面保持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其特征如下 1、在层序没有倒转的前提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当地形剥蚀切割轻微的地面只出露最新岩层;如切割强烈时,老岩层则出露于河谷,冲沟等低洼处,较新岩层分布于山顶或分水岭上,即岩层愈老出露2、水平岩层的露头形态,完全受地形控制,其出露线(岩层与地面的交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 平行或重合,而不会相交。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岩层顶面与底面标高之差。 4、水平岩层露头宽度,与岩层厚度和地形坡度的变化有关。 三、倾斜岩层 (一)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1、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关系为:tanβ= tanα.cosω(式中α为真倾角,β为视倾角,ω真倾向线与视倾向线之间夹角) 2、线状产状要素: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 二、水平岩层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绪论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2.讲授课时数2 3.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4.主要内容提示: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等基本问题。 5.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6.复习题、思考题及作业题: A.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包括人为环境? B.谈谈你对地球表层尺度的认识, 为什么?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和探讨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5.教学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一、章节教案 主要章节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11-070900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709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学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2007年 12月 12 日

一、学科简介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一级学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我校地质学科以研究盆地结构和性质、沉积充填作用、资源地球化学等沉积盆地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对化石燃料矿床形成聚集的控制为特色。本学科19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代初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2003年设立地球化学博士点;2005年设立构造地质学博士点,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塔里木油田、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博士点的科学研究以多种实验方法手段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行为为特色,涉及远至地球生命的化学起源、地球各圈层系统中的碳循环,近至化石燃料成因理论及资源评价、化石燃料形成和聚集的分子化合物标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石油天然气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描述、油藏流体的历史分析、油藏地球化学、地质事件的地球化学记录、气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所属实验室是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机构,现已形成以岩石、土壤、水、大气样品的分子化合物分析为主,以沉积有机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固体样品的微量元素检测为辅的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体系,拥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余台(套),是“油气资源与探

构造地质学复习整理版

第一章 1、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的一门科学。 2、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3、研究对象: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形现象—地质构造。 4、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分布和组合规律,形成机制及演化历史,并进而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及动力来源。 5、构造尺度:按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划分的级别 构造尺度的划分是相对的,本教材分六级:巨型构造、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显微构造 6、主要研究方法:构造解析法、比较构造学方法、地质构造模拟实验、地球动力学方法。 第二章 1、岩层:由两个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定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 2、岩层面:岩层的上、下界面。顶面—上层面。底面—下层面 3、岩层厚度:顶、底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4、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5、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6、层理的要素:纹层(细层)、层系。层系组 7、层理的基本类型: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 8、层理的识别标志:成分、结构、颜色、原生层面构造 9、层内原生构造: 斜层理、递变层理、古生物化石标志 10、层面原生构造:波痕、泥裂、雨、冰雹痕及其印模、流水冲刷痕迹 11、软沉积变形:是指沉积物尚未充分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 12、软沉积变形形成原因:负荷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滑塌作用和滑移作用 13、岩层的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 14、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各点海拔高度基本相同),未经变动或变动较小的沉积地层 15、水平岩层主要特征: (1)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2)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出露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V”); (3)岩层顶、底间的高差即为岩层的厚度; (4)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 16、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倾斜岩层 17、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方位角表示方法、象限角表示方法、岩层产状在地质图上的符号表示 18、倾斜岩层露头界限形态:“V”字形法则: a.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b.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 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 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的岩层。 水平岩层特征: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限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标高之差;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少,与坡度成正比;岩层厚度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大,与坡度成反比;坡度、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倾角,倾角与宽度成反比。 倾斜岩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水平岩层的产状可以发生改变,形

成和水平岩层面有一定交角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 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成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有老到新排列;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V字形法则:1.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2.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3。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第二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整合接触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 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

构造地质学考试重点

绪论(2学时) 1. 概念:构造地质学 2. 了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2学时) 1. 概念:层理、面向、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痕、底面印模、软 沉积变形、压模、火焰状构造、滑塌构造 2. 了解层理的主要类型; 3. 掌握层理的识别标志; 4. 掌握可用于确定岩层层面面向的原生沉积构造标志有哪些,如何 确定岩层的面向(或顶底面)? 5. 掌握软沉积变形的基本特征、形态类型和研究意义,哪些可用于 确定岩层层面? 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基本产状(4学时) 1. 概念:地质体、地质界线、超覆、地质图 2. 掌握面状构造、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掌握产状三维空间关系。 3. 掌握水平岩层的特征; 4. 掌握倾斜岩层的“v”字形法则,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确定的间接 方法; 5. 掌握沉积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在地质图和剖面图上的表现; 6. 熟悉观察识别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方法; ? (1)确定不整合标志: ? 古生物:上下两套地层中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断 ? 沉积侵蚀:有古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底砾 岩、残积矿床(铁帽、铝土矿、磷矿、沙金)等 ? 构造变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构造线变化,褶 皱 样式、断层类型、变形程度差异,下部地层中的断层被上覆地层截切 ? 岩浆活动:上下两套地层中岩浆岩系列的成分、产 状、规模、强度积热液矿床差异 ? 变质程度:上下两套地层变质程度差 7. 掌握不整合接触时代的确定方法。 ? 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 ①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地层的年代 – 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 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 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0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几何学:几何形态、组合形式 2. 运动学:发展、演化、变形过程 3. 动力学:形成机制、动力来源 10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比较构造学方法:通过比较、鉴别、分类,找出共性、个性和变化规律,从而探讨成因机制。 2.构造解析方法:分解研究,综合分析。 3.地球动力学方法: 在地球总体动力学背景下(包括重力、地幔对流,转动惯性力、星际引力等)研究构造变形的过程、成因机制。 4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1) 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结合; (2) 数学、力学与计算机结合:数值模拟; (3) 物理与力学结合:物理模拟; (4) 综合考虑造山带与盆地系统:盆山耦合 第二章 201底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1、整合(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的接触关系,反映连续沉积。 2、不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沉积间断(即地层缺失)的接触关系。反映了地壳构造运动,即地壳经过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演化过程,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disconformity):上、下 两套地层产状一致,但有沉积间断。 (2)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上、下两套地层 产状不一致,并有沉积间断。 不整合研究意义 (1)认识地壳运动 (2)地层学—地层划分和对比依据之一 (3)了解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 (4)找矿意义—铁、锰、磷、铝土矿;热液型金属矿床; 石油、天然气藏 202有哪些原生构造标志可以确定沉积岩层的顶和底面? ⒈斜层理:向底面收敛(与底面交角变小) 2、递变层理 ?下粗上细,顶底面之间粒级突变。 ?逆递变层理:下细上粗,但顶面与上一底面之间为粒级渐变。 3、波痕(对称波痕) ?尖棱状波峰指示顶面方向 4、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痕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介绍(1-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进展和成果 介绍(1-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2011年8月,百度文库登载了题为《现代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的论著,全面系统而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现将该论著内容详细介绍如下。 一、导言 现代地质学起始于对欧洲和北美的研究。但是,亚洲地质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近几十年来,随着亚洲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有在较深入地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地质构造以后,才能对全球构造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从19世纪末叶算起,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研究已经有了100多年的悠长历史。并且,随着工作的进展,陆续出版了一些重要的甚至经典的论著。 例如: F.Richthofen,1877、1882、1912; B.Willis et al.,1907-1913; A.W.Grabau,1924、1928; W.H.Wong,1926; J.S.Lee,1939; T.K.Huang,1945; 陈国达,1956、1960; 张文佑,1959; 张伯声,1962; 常承发等,1973;

任纪舜等,1980; 李春昱等,1982; 王鸿祯,1985; Yang Zhunyi et al.,1986; 马杏垣,1987; Liu Guangding,1994; 程裕淇,1994。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室,在黄汲清教授(T.K.Huang,1945)学术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先后三次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性研究,相应地编制了三代中国大地构造图。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编制了1∶3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未出版,1960),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黄汲清等,1965)等著作,进一步阐述了多旋回构造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提出中国的几个小克拉通是活动性较大的准地台,而中国的地槽活动带则是活动性较小的准地槽褶皱带等学术观点(黄汲清,1960;黄汲清等,1962)。 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初,编制了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室,1979),出版了《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任纪舜等,1980)等著作,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板块构造相结合,第一次在图上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角度将黄汲清(T.K.Huang,1945)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太平洋三种构造形式(tectonic tupe)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tectonic domain),强调了印支运动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等,1980)。 90年代初至今(2011),编制了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 Tectonic Map),研究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这是第三次全面研究,也是一次新的探索。 在这次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大地构造室数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区的野外观察和专题研究成果,同时全面收集了国内外已出版和部分未出版的文献、资料和图件,特别是中国各省(区)1∶200万、1∶500万、1∶100万和部分1∶50万地质调查以及区域地质志的基本成果。在工作过程中,利用国际合作和国际会议的机会,我们实地考察了邻区——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日本列岛、萨哈林岛、黑龙江下游、外贝加尔、蒙古、萨彦岭、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区的地质情况。为了查明一些关键性问题,我们还在喜马拉雅、西藏北部、滇西、昆仑山、秦岭、内蒙古等地的一些地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为了从多学科全面剖析中国大地构造,我们邀请了地层古生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知名学者参与有关专题研究。此外,这项研究还与IGCP321 项(Gongwana Dispersion and Asian Accretion)(Ren Jishun et al.,1991)同步进行。所有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了这次工作的科学内容,加强了编图的工作基础。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 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 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 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 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 ——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编者按】“十一五”是我国地质行业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五年,也是地质行业大发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国历时12年“地质大调查”收官验收之年,12年来共完成1:25万、1:5万区调1040幅,1:100万海洋地质图2幅;完成160万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填图;1640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灾调查与区划填图,全国地下水资源第二轮评价等基础调查工作。特别是青藏高原1:25万区调工作的完成,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的全面覆盖,使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约45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矿71亿吨。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地质行业获得国家三大奖共9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7项,发明奖8项;省部级奖约50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0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约1万篇左右。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24篇,占中国本土科学家发表论文12.83%。有18人被增选为两院院士。上述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科的进展。学会网站将陆续摘登本次会议之精华,供广大会员和地质工作者参阅。(学会秘书处,2011.7.4) 一、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前者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方式、强度和动力学过程。而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

《构造地质学》思考题总结--备考必看

第二章 1、什么叫岩层产状和产状要素? 产状:泛指面状或线状在三维空间的位态,是以它们与水平参考面及地理方位关系来表示的。产状要素:表示这种空间位态的数据称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也称产状三要素。 2、水平岩层和直立岩层出露形态有何特点 水平岩层(界面): 1)α≤ 5° 2)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3)无构造变动的水平岩层,地层时代下老上新。 4)岩层顶底之间垂距=厚度。 5)厚度一定,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的水平投影距离)与地形的坡度有关。 直立岩层(界面) 1)α≥ 95° 2)地表露头宽度约等于岩层的厚度。 3)在地质图上的投影为直接切割地形等高线的直线,不受地形影响,沿走向延伸,无倾向。4)直立岩层在空间上出露规模不大,往往是组成褶皱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3、如何在地形判断地层是否水平?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4、“V”字形法则概念? 由于地质界线通过山谷或山脊时,其平面投影均呈“∨”形,“∨”尖端的指向反映了界面产状与地形的关系,故称“∨”字形法则。 5、地质图上区分倾斜岩层的三种基本露头形态?各有何特点? 1)相反相同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 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弯曲相同; “∨”字形尖端在河谷中指向岩层的倾斜方向,山脊则相反。 2)相同相反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倾角>坡角; 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弯曲相反; “∨”字形尖端在河谷中指向岩层的倾斜方向,山脊则相反。 3)相同相同(特殊情况)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倾角<坡角; 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弯曲相同; “∨”字形尖端在河谷中指向岩层倾斜的相反方向,山脊指向倾向方向。 6 、如何判断沉积岩层的顶面与底面? 交错层理:前积纹层向顶积纹层撒开并被截切,向底积纹层小角度收敛。收敛的指示底面,撒开被截切的指向岩层顶面。 递变层理(粒级层理):顶小,底大。 波痕:(波峰)尖端指顶,(波谷)弧顶指底。 雨痕,雹痕:有凹坑的面为顶面。 泥裂(干裂):张开的裂口指向顶面。 气孔、杏仁构造:半充填的杏仁与层面一致,空隙一侧指向顶面。管状气孔、气泡柱弯曲的方向和蝌蚪状气孔的大头方向指示熔岩流动方向。 熔岩层:集块岩壳在上。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及样题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何为地质构造? 第二章 1、岩层产状的定义及沉积岩层的产状类型。 2、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的特征。 3、倾斜岩层的产状三要素。 4、倾斜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5、V字形法则的内容及应用(重点)。 6、岩层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及真厚度的概念。 7、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8、潜山、披覆构造的定义。 第三章 1、外力、内力、应力及应力状态的概念 2、平面主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 3、平面纯剪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 4、平面一般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 5、三种平面应力状态下莫尔圆的应用(重点) 6、变形、应变及应变椭球体的概念 7、线应变与剪应变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8、岩石变形的五种基本方式 9、岩石变形的三大阶段(重点) 10、岩石断裂的两种基本形式 11、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重点) 12、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的概念 第四章 1、褶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2、褶皱的要素有哪些?其中对褶皱分类起到关键作用的有哪几个? 3、闭合度和闭合面积的定义。 4、褶皱的产状分类及形态分类各是怎样划分的(重点)? 5、褶皱常见的组合类型有哪些? 6、试述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重点)。 7、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大因素)? 8、生长背斜、滚动背斜、底辟构造的定义。 9、生长背斜的基本特征?(重点) 10、底辟构造的概念、基本结构? 第五章 1、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节理怎样被分类?构造节理可分为哪些类型? 3、张节理和剪节理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重点) 4、节理组、节理系的概念。

5、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6、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7、节理与断层有何关系? 8、节理的发育的影响因素(以沉积岩为例)。 9、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六章 1、什么叫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 2、什么是相当点、相当层? 3、断距和滑距各有哪些类型?各指什么? 4、按形态、力学成因和组合关系,断层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 5、什么叫逆掩断层、推覆构造、构造窗,飞来峰? 6、安德生提出了哪三种地壳中可能的应力分布情况? 7、断层的直接标志主要有哪些? (重点) 8、什么是擦痕、阶步、反阶步?有何意义? 9、何为断层崖、断层三角面? 10、褶曲、不整合造成的地层重复或缺失与断层有何区别? 11、构造岩通常分为哪些种类? 1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性质? 13、何为断层效应? 14、何为生长断层?有何基本特征? (重点) 15、什么是断层生长指数? 其数值如何说明什么? 第八、十章 1、什么是岩石圈? 2、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是分别是谁提出的?其各自的内容? 3、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 4、什么是转换断层?即位移突然中止或者改变形式和方向的平移断层。 5、威尔逊旋回分哪几个阶段?并对各阶段列举实例。 7、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专升本复习资料煤矿地质第四章

煤矿地质第四章 第四章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 1、构造: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现象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就称为地质构造。简称为构造。 2、岩层:由同一岩性组成的基本均一的受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3、岩层的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和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4、褶皱:由于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但仍保持着岩层的连续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构造。 5、背斜是指核心部位岩层较老,向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新岩层的形态一般向上弯曲的褶曲;向斜是指核心部位岩层较新,向两侧依次对称出现较老岩层的形态一般向下弯曲的褶曲。 6、断裂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所受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发生脆性形变,形成大小不一的破裂和错动,使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这种岩石脆性形变的产物总称为断裂构造。 7、 二、填空 1、根据岩层的产状可将岩层划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 2、岩层产状的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1) 岩层走向是表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展方向。 (2) 岩层倾向表示岩层向地下倾斜延伸的方向。 (3) 岩层的倾角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 ☆真倾角和视倾角存在如下关系:

????=?=γ αβωαβsin tg cos tg tg tg (4—1) 式中 β——视倾角; α——真倾角; ω——视倾向与真倾向之间的夹角; γ——视倾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 3、矿产地质中常用的褶曲要素有以下几种: (1)核部 泛指褶曲的中心部位。背斜核部是较老的岩层,向斜核部是较新的岩层。对同一褶曲而言,核部的地层层位并不是固定的,它随剥蚀、出露程度或观察研究的范围不同而有所改变。 (2)翼部 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岩层。背斜 两翼较核部岩层新,向斜两翼较核部岩层老。相邻 的背、向斜之间的翼部为两者所共有。 (3)翼角 指两翼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即翼部 岩层的倾角。 (4)转折端 指褶曲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弯曲 部分,即两翼岩层汇合部分。常见的转折端的形态 有圆滑状、尖棱状及平缓状等。 (5)顶角 也称翼间角。它是指褶曲两翼同一岩层之间的夹角。若褶曲的转折端为圆滑或平缓状时,即为两翼切面的夹角。 (6)枢纽 指褶曲中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它是褶曲一翼与另一翼的分界线。同一褶曲中每一个岩层面上都有一条枢纽。枢纽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其产出状态有水平的、倾斜的、直立的或波状起伏的等。枢纽反映了褶曲在延长方向上的产状变化。 (7)轴面 指平分顶角的面,它是同一褶曲中所有枢纽组成的面。其形态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曲面。轴面在空间的产出状态有直立的、倾斜的,也有水平的。 (8)轴、轴迹 轴也称轴线。它是指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它永远是一条水平线。如果轴面是一个简单的平面,则它是一条水平直线;如果轴面是一个复杂的曲面,则它是一条水平的曲线。它的延长方向称为轴向,代表褶曲的延展方向;它的长度代表褶曲的延伸长度。轴

构造地质学考试题目

构造地质学集题集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二章 1.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 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2.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 值来表示。 3.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4.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 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5.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6.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 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7.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8.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 倾角。 9.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0.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 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 11.“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 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12.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出露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13.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 其产状基本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14.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层序有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某些地层。 15.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16.平行不整合上、下地层间既缺失地层,但产状基本相同。 第三章 17.应力单位面积上附加内力称应力。 18.主应力剪应力为零的面上作用的正应力为主应力。 19.应力状态经受力物体内任意点各个截面上的应力总和称应力状态。 20.应力场任一物体或岩体中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点的瞬 时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应力场。 21.构造应力场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22.应力椭球体当主应力σ1>σ2>σ3,且符号相同时,就可根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为半 径作出一个椭球体,该椭球体代表该点的全应力状态, 称应力椭球体。 23.应变椭球体设想物体和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 会变为椭球体,该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24.变形当物体受力后,其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称变形。它的形状或体积发生

《构造地质学》作图题例题.

作图题十四例 一.读图题(共24分 读下面的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1、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 2、K1、K2属岩层。T1、T2组成的构造是。 ?2—O3组成的构造是。 3、F倾向性质为断层,与其相关的构造一是,另一是。 4、本区地质事件的形成顺序是 二、读图题,读下列地质图并回答问题。(共24分 1、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

。2、J—K2属岩层。 D—C3组成的构造为,轴面倾向,枢纽倾伏方向为依里卡德分类为褶皱。 O—S2组成的构造为,轴面倾向。 3、F1性质为断层,F2性质为断层。 4、花岗岩体的产状为形成时代为。 5.本图地质事件的形成序列是 三、读图题(共24分 分析下面的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1、J1-J3属岩层。 C 1-P2属岩层,其倾向。 O1-S3组成的构造为。

2、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 。 3、依里卡德分类,图中向斜为褶皱,其轴面倾向枢纽向倾伏,形成时代为。 4、F1断层形成时代,性质为断层,F2断层倾向性质为断层。 5、岩体的产状为,其形成时代为。 6、本区地质事件的形成顺序是 四、读图题(共24分 分析下面的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1、什么地层之间存在什么类型的不整合 。

2、K1-E属岩层;T31-T32组成的构造是;D3-P2组成的构造是,其中背斜轴面倾向为,枢纽倾伏 方向为,依里卡德分类为褶皱,其形成时代为。 3、F1断层性质为断层,其形成时代为,F2断层性质为,F3断层性质为,其组合型 式是。 4、花岗岩体的产状有和,其中γ的形成时代为。 5、本区地质事件的形成序列是 分析下列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