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教案设计

《印度》教案设计

《印度》教案设计
《印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课题:《印度》教案设计

课标分析: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邻国和首都。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印度的人口方面的概况以及

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印度的水旱灾害

频繁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联系印度的自然特

点,说出印度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实例;举例说明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是其现代人文

地理特征。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世界第二

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

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它是一个具有

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由于长期受

殖民统治蹂躝,独立后因人口压力,水旱灾害频

繁,发展举步艰难却又令人瞩目,将印度与我国

相比,极具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对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

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

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

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

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

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②描述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

的影响;③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

频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①举例说明印度的人口压力;②在

判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

表的过程中,培养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③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

害频繁的原因,发展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

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

境观和人口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人口问题;②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③印度的粮食问题;④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①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②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策略:图表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引导启发教学法等相互结合。

教学媒体:黑板、录像、课件、flash动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

情景导入:

《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

【课件】多媒体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和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泰姬陵等图片,吸引同学们注意。

【提问】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就去印度看看。

【板书】第三节印度

新课学习:

【板书】一、印度的位置与范围

【课件】展示“印度在世界中”,“印度政区”图,提问,学生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指出印度首都。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印度大致位于68°E~97°E,8°N~37°N,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印度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课件】“印度的地形”图,引导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学生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

【教师讲授】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板书】1、绝对位置

2、相对位置

3、印度的范围

【课件】返回主页,转承人口问题

【板书】二、印度的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课件】“世界人口数前六位国家”图,提问,分析读出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

【教师讲授】截至20XX年3月1日零时,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7%,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

【课件】“印度人口的增长”图,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学生回答】①2000年10亿(印度人口在20XX年超过11.3亿)②10.1÷3.6=2.8 ③0.8亿→1.1亿→1.4亿→1.6亿→1.6亿(增速越来越快)

【教师讲授】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板书】1、特点: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过快【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它的人口除了给资源造成巨大压力,还对印度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学生讨论。

【课件】演示人口压力的图片

【教师讲授】印度人口如果继续按照年均近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南亚大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人口爆炸的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改善。所以,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其实,对于印度来讲,人口过多还不算最严峻的问题,比人口更棘手的是它的自然灾害。

【板书】2、影响: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课件】返回主页,转承气候问题

【板书】三、印度的气候

【课件】“亚洲的气候”图和“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授】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如此的差别呢?

【板书】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雨旱两季

【课件】“南亚1月风向”图和“南亚7月风向”图,并思考: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讲授】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板书】3、气候成因:季风

【课件】

表格1

表格2

【板书】4、影响:水旱灾害频繁

【课件】“印度的洪灾”图和“印度的旱灾”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教师讲授】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发展本国工农业,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该国面临着频繁的水旱灾害,这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学习印度的经济。

《印度》教案(第2课时)

《XX》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XX 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知道印度实施的两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结果。 知道XX 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资料分析、归纳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印度的气候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环 境保护的意 识。 【教学重点】 XX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XX的两次绿色革命” 【教学难点】 XX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了解、视频体会、活动归纳、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第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 印度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频繁。那么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气候类型 读图,说一说印度所在的温度带。(印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读图,说一说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旱季: 读南亚1 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时间—每年10月~次年5月 风向—XX季风(风从陆地吹向XX) 特点—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雨季:读南亚7 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时间f 6~9月

风向T XX季风(风从XX吹向陆地) 特点f气流湿润,降水丰沛 3.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风力强盛,来得早,退得晚f雨季长,降水多f水灾风力太弱,来得晚,退得早f 雨季短,降水少f旱灾 4.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阅读教材34页的材料——两次“绿色革命”,回答问题。第一次“绿色革命”时间:20世纪60年代结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第二次“绿色革命”时间:2004年开始结果: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印度的“绿色革命”能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启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 时不要忘记注重生态环境)拓展延伸: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的危害视频:XX 洪灾重创农业XX 视频:持续干旱xx部分地区农业绝收 拓展延伸:治理水旱灾害的措施 (南方修建水池、水井;北方修筑水渠;实施北水南调工程)拓展延伸:经济作 物 XX的经济作物主人有棉花、XX、茶。 拓展延伸: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图,说一说印度棉花、黄麻、茶的分布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版式设计 全套教案

课程:版式设计 系院:美术系 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09级5班 时间:2010.11—2010.12

《版式设计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01101612 课程名称:《版式设计Ⅰ》英文名称:Format designⅠ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64学时学分:3分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版式设计Ⅰ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字的韵律美感及书写规律;培养学生和训练学生快速设计和书写能力。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版式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关系、设计要素及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版式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的传达给读者。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字体设计基本概念和字体的基本功能;了解字体的发展简史及字体的类型,掌握字体绘写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及字体设计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充分认识字体设计在商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字体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该结合实践知识,分阶段、针对性的进行版式设计的讲解,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渐认识、掌握字体设计案例。因此在课程教学的方法上,授课教师应该多准备实例素材,通过幻灯、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讲解,并通过校外课堂示范教学,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版式设计步骤。从工艺与制作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字的概述(共11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充分了文字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1.1 由图画到字体的演变 1.2 东方文字的发展历史 1.3 西方文字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文字的演变 教学难点:中西方文字的演变 (三)小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了解字体发展概况。 第二章文字创意的基本方法(共13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造型结构,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掌握字体设计笔画结构变化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文字设计的目的和价值 2.2 文字创意设计的原则 2.3 中西文字的表征 2.4 文字创意设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汉字的基本造型结构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北纬20°—北纬40°。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这一代表以什么为中心?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统一的王朝是哪个王朝? 提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图片展示: 摩亨佐·达罗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想象图 指导学生搜集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资料,结合图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文字版式设计课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版式设计概念 [课程导入] 当我们面对设计主题,有了一个好的设计创意时,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一创意表现出来。设计创意的表现元素不外乎图形(或图片)、标题字、正文和色彩,这些,统称为版式设计的四大元素。 可以说,任何具体的设计,最后都会落实到对这四大元素的编排上来。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每进入到一门新的课程环节,要习惯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这门课程将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门课程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这些要素有什么用? 需要怎样才能使它们结合起来达到设计目的?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课程教学! 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把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必要的编排组合,成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的美的构成,使其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达着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从而通过版式设计,给阅读者提供一个优美的阅读“空间”!

何谓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环节。版式设计当然要调动各类视觉元素进行形式上的组合排列,但更重要的是:版式上新颖的创意和个性化的表现。同时能够强化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以期全新的视觉效果。 版式设计的创意不完全等同于平面设计中作品主题思想的创意,既相对独立,又必须服务于其主题思想创意。优秀的版式设计,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使之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版式设计涉及到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诸如广告、包装、报纸、杂志、书籍、宣传手册、CI、网页设计等(见图)。 版式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四大要素的构成关系。 课题设计训练的目的: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熟练掌握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整体与局部之间的构成关系。 总之,通过强化版式设计创意能力,使版式设计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无限。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让设计者能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主题思想表达的版式创意设计,使版式设计更有情趣、更富内涵、更显新颖。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的版式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7.3印度 教学设计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目标: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去看待问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树立平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诞生,了解古代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祥地。勤劳、虔诚的古代印度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诞生在这里。 二、教授新课。 1.印度的简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2.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

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3.佛教的创立。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公元前6—前5世纪是印度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许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解释向婆罗门教的解说发起挑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是由古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三、小组讨论。 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个大陆,位于哪两条河流流域? 2.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 3.古代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宣扬什么主张? 四、案例研讨。 2006年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 1.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哪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2.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

《印度》教案设计

《印度》教案设计 饮食: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第三节印度◆典例精讲例1:下列关于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全年高温多雨②西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是造成水旱灾害的根本原因③全年气温高,但降水偏少,气候较干旱④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印度的气候。全面考查了印度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从纬度位置上看,北回归线穿过印度的北部,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北部有一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印度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匀,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影

响很大,如果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就要造成水灾。反之,如果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就会造成旱灾。答案:c例2:印度的软件出口量居世界A.第一位 B.第二位c.第三位 D.第四位解析:印度在独立后,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目前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其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答案:B ◆释疑解难1.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南亚的西南季风极不稳定,当西南季风势力强劲,来得早、退得晚,持续时间长,会带来洪涝灾害;当西南季风势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带来的降水偏少,形成旱灾。因此,西南季风的极不稳定,使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多发。拓展: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最大区别在气温上。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最低月份平均在18℃,所以气温上具有全年高温的特点。而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低月份在0~10℃,因此具有温和的特点。除了气温上有差别外,这两种气候在降水上也存在差异,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总量要多于亚热带季风气候。2.印度的传统工业:纺织工业和采矿业。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孟买——棉纺织中心3.新兴工业印度不仅钢铁、机械、化学和棉麻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课程名称:版式设计课程编号:00420510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授课班级:02级艺术设计(1)班授课学期:04-05第1学期授课学时:48学时 总学分: 2.5学分授课教师:邱红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课程编号:00420510 1. 学分: 2.5 2.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3.总学时数:48 4.实验课时:4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1、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2、教学目标和任务: 版式设计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编排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设计要素及其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性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版式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传达给读者。 3、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核心内容是视觉思维方式引导下的形式语言研究与训练。 1)视觉思维的训练—-讲授视觉思维的基本理论,分析编排设计的视觉要素,培养以视觉方式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形式语言的训练—-了解编排设计表现的形式语言,掌握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描述、重构的方法。 3)表现手法的训练—-了解视觉语言形式表现的多种手法,自如运用多种体裁、材料、媒介、技法、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综合性要素提取与方法归纳,体现编排设计的内在形式元素建构,在内在规律与系统方法叙述中,实现理性分析与感性实践的融合。以此为出发点,强化课程的功能,整合课程的结构,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课题。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之一: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每位任课教师自行设计课题,形成各具特色的内容与作业方式,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差异,正是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供比较与选择的空间。 组织方式之二: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10-12个课题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以此打破原来分离、琐碎的片断知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编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课题练习体现的,而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就充分体现在课题设计的思维路径与方法中,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1、过程性与生成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生成的理性方式与形式推导的逻辑过程。 2、思辨性与分析性:通过教学,尤其是课题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比较、选择及发展的方式方法。 3、认知性与开发性:通过教学,在课题训练中使学生的心智与能力得到综合面协调的发展。 4、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握时代精神,从中外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营养。 5、结合各级专业设计展览,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设计创作,踊跃参展,近年来有多幅作品获各类奖项,成果丰硕,在本省以及周边省份同类高校中特色显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突显课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课题的方式、资源、线索、内容、媒介、程序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

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

《版面设计》课程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 1、教学目标和任务: 版式设计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编排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设计要素及其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性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版式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传达给读者。 2、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核心内容是视觉思维方式引导下的形式语言研究与训练。 1)视觉思维的训练—-讲授视觉思维的基本理论,分析编排设计的视觉要素,培养以视觉方式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形式语言的训练—-了解编排设计表现的形式语言,掌握运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描述、重构的方法。 3)表现手法的训练—-了解视觉语言形式表现的多种手法,自如运用多种体裁、材料、媒介、技法、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综合性要素提取与方法归纳,体现编排设计的内在形式元素建构,在内在规律与系统方法叙述中,实现理性分析与感性实践的融合。以此为出发点,强化课程的功能,整合课程的结构,选择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的课题。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之一: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每位任课教师自行设计课题,形成各具特色的内容与作业方式,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差异,正是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供比较与选择的空间。 组织方式之二: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10-12个课题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以此打破原来分离、琐碎的片断知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编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是通过课题练习体现的,而教学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就充分体现在课题设计的思维路径与方法中,并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1、过程性与生成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形式生成的理性方式与形式推导的逻辑过程。 2、思辨性与分析性:通过教学,尤其是课题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比较、选择及发展的方式方法。 3、认知性与开发性:通过教学,在课题训练中使学生的心智与能力得到综合面协调的发展。 4、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把握时代精神,从中外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中汲取设计营养。 5、结合各级专业设计展览,鼓励并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设计创作,踊跃参展,近年来有多幅作品获各类奖项,成果丰硕,在本省以及周边省份同类高校中特色显著。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突显课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课题的方式、资源、线索、内容、媒介、程序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03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五、板书设计 (1)古印度的位置及文明的出现 古代印度 (2)种姓制度 (3)佛教的建立与传播 (4)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2.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能够从不同历史资料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循序渐进地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影响 4.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吧?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印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文明古国──印度。 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与我国有较深的渊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印度元素,请看以下图片,与印度有何联系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 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印度吧!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采取朗读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等形式。 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给予加分奖励。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学习新课: 一、印度的位置和邻国 1.印度的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请学生说说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南临____洋,东临湾,西 临海,北靠大陆。 纬度位置:陆地大部分位于之间。 半球位置:半球和半球。 学生抢答。 教师评价,并明确答案。

版式设计教学大纲

《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明确版式设计原理在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开发,是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自觉地运用版式设计原理进行艺术设计。同时,本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设计潜能,在艺术设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从认识自我到超越自我,成为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本课程将积极组织并参与设计实践以及各种设计、创意大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设计实践,使学生建立和掌握版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并自如运用于艺术设计活动的各个领域。 二、学习方法指导 1、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对优秀版式设计作品剖析和模仿,引导学生建立版式设计的整体概念。 2、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确定专题性课题设计及组织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在实战训练中熟练掌握设计原则。 三、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是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版式设计中文字、图形、色彩三要素的构成关系,通过课题设计理解黑、白、灰整体分区概念;点、线、面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各种设计原则及表现。 难点是把握具体设计内容与形式表现之间的关系;文字与文字、文字与图形之间整体与局部的构成关系。 四、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版式设计概念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概念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构成元素进行整体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版式设计概念导入 第二节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 1、传统中国书籍的版面术语名称 2、传统中国书籍的版式设计特征

第二章版式设计原则 [知识点提示] 版式设计整体概念理解 [重、难点提示] 建立对版式整体设计的意识 第一节整体性原则 1、主次分明 2、分类编排 3、设计元素处理 第一节简洁性原则 第三章版式设计原理 [知识点提示] 设计原理 [重、难点提示] 黑、白、灰与点、线、面的整体布局关系,协调性与空间第一节分类 1、同类合并原则 2、确定中心内容 3、邻近原则 第二节分区 1、黑、白、灰关系 2、面的构成 3、空白空间 第三节分栏 1、网格构成 2、版式设计中的线 3、重复原则 阶段性小结与讲评 第四章文字的编排设计 [知识点提示] 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编排 [重、难点提示] 标题、副标题与正文在编排中的关系、文字易读性 第一节字体 1、宋体 2、黑体 3、文艺复兴字体 4、巴洛克字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