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教案

印度,教案

印度,教案
印度,教案

印度,教案

篇一:《印度》教学设计

第九、十课时

课题: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2. 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 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4.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二)能力目标

1. 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3. 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和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泰姬陵等图片,提问:这些反映的是哪个国家呢?(印度)。教师简述介绍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指出与我国的可比性,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印度

一、位置和范围

?新课教学?

1、

课件演示:图7.32“印度在世界的位置”,“印度的地形”比国家面积,读出印度首都。(学生回答略)。重点突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课件演示:图7.34“印度的地形”,引导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

4、教师讲述: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返回主页)转承人口问题。

5、“世界人口数前六位国家”,读出中国和印度的12.10亿,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

6、课件演示:图7.36“印度人口数量变化”,思考:2000年印度的人口数,从1951年到2000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师生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课件演示人口压力的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印度人口如果继续按照年均近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南亚大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人口爆炸的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推广。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返回主页)

转承。

8、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

9、引导学生从印度的纬度位置入手,结合前面学过的亚洲气候分布,课件演示图

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可以达到600毫米以上。

11、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7月风向”,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风向和源地入手,简单分析出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并组织学生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的影响,并完成教材的填表练习。

12、提问:印度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应对措施?(我们生活的成都市是否有相似之处。)学生看书了解印度针对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兴修许多水利工程,但还是不能满足抗灾的需要,还需努力。

?课堂小结?

印度,这已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是否还延续着昔日的辉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导入新课。

板书: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教学?

1、课件演示:图7.42“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

2、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引导学生读34页阅读材料“两次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5、课件演示:对比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3“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6、学生观察,对照分布图,分组讨论,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河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

7、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不同的生产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8、转承印度的工业(返回主页)。

9、,指导学生读书35页,

国工业,取得较大的成绩,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课件演示:图7.44,7.45“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10、学生阅读P36页阅读材料“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自由谈谈看法。

1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作引导。

?课堂小结?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03年统计它的人均GDP只有470美元。但印度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技术,印度政府已经选取信息产业以及软件也作为经济腾飞的龙头,在高科技领域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给我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了解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吸取经验,避免走弯路。” ?课外拓展?

通过图书和网络收集印度的文化风情、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作品、宗教、民俗等资料,制作电子小报,相互交流。

?板书?

一、位置和范围

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首都,邻国

2. 地形特点

3. 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 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1. 热带季风气候及特征

2. 西南季风的影响

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1. 绿色革命

2. 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的分布

五、发展中的工业

1. 独立前后的工业变化

2. 主要工业中心和分布

3. 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篇二:《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州汇泉张英娴

■课标要求

1.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4.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5.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5.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学会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策略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印度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吧?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印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文明古国──印度。

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与我国有较深的渊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印度元素,请看以下图片,与印度有何联系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

资料:我们生活中的印度元素

印度,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印度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被称为“宗教博物馆”,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比较小,但佛教的传播对我国却有过较大的影响。瑜伽是源于古老印度的一种强身术,在我国也已成为广泛传播的一项身心锻炼

法。你吃过咖喱牛肉干吧,咖喱是由多种香料调配而成的酱料,据说咖喱的故乡也在印度。看过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吗?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同时印度也出品了不少动画片。由此看来,印度元素也已深深地植入我们的生活。

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印度吧!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采取朗读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等形式。

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给予加分奖励。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学习新课:

一、印度的位置和邻国

1.印度的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请学生说说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南临____洋,东临湾,西临海,北靠大陆。

纬度位置:陆地大部分位于之间。

半球位置:半球和半球。

学生抢答。

教师评价,并明确。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印度地理位置特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2.印度的邻国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找出印度主要的邻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学生抢答。

教师指图,学生齐答,认识印度的主要邻国。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知道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更让学生通过认识印度周边邻国及其方位,了解印度的相对位置。

二、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印度人口之多。

篇三:《印度》教学设计

世界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邻国和首都。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印度的人口方面的概况。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的自然特点,说出印度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实例;举例说明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印度》一节是初中世界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南亚面积最大国家的案例教学。由于印度在古代文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地理特点与我国具有可比性,极具借鉴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区域地理教学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教材没有面面俱到的介绍印度,主要通过:世界第二人口

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食产量、发展中的工业部门等四个方面集中反映当今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尤其突出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在人口增长教学中,重点抓住人口增长过快这一主要特点,以活动探究图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获取有用的数值信息,分析讨论印度人口过度增长及原因,以及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从而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通过读图判读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的分析,明确印度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并紧紧围绕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开展讨论,逐步深入地探究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了解印度采取因地制宜相应对策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通过印度人口众多,从过去大量进口粮食,到“绿色革命”后,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充分树立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能够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信心。同时在分析印度地形、气候特点影响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不同分布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推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印度发展中的工业,主要强调其原料产地和工业中心分布的密切关系,对比独立前后工

业部门的变化,尤其是对外开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有力地说明发展中国家可以抓住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机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印度经济发展的这些成功范例,印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科技为先的创新发展之路十分正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学情分析

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

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2. 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 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4. 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能力目标】

1. 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 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3. 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2. 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和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泰姬陵等图片,播放印度电影歌舞片断,提问:这些反映的是哪个国家呢?(印度)。教师简述介绍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指出与我国的可比性,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印度

一、位置和范围

〔新课教学〕

1、

7.31“印度在世界中”,“印度政区”,提问,学生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读出印度首都。(学生回答略)。重点突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课件演示:图7.34“印度的地形”,引导观察:印度的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河流是恒河(印度人心中的母亲河,圣水河),印度地形可以分成三大地区,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广大的德干高原。

4、教师讲述:从地形来看,印度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德干高原,其次是恒河平原,山地面积较小,绝大部分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起伏较小,由于开发历史悠久,(补充)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返回主页)转承人口问题。

板书:二、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5、

“世界人口数前六位国家”,读出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截至2001年3月1日零时,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7%,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

6、课件演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思考:2000年印度的人口数,从1951年到2000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10年的增长速度,师生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课件演示人口压力的图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印度人口如果继续按照年均近1600万人的速度增长,这个南亚大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人口爆炸的危机,印度政府正逐步加强生育的宣传推广。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返回主页)转承。板书: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8

、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害呢?

9、引导学生从印度的纬度位置入手,结合前面学过的亚洲气候分布,课件演示图表“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主要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

10、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可以达到600毫米以上。

11、课件展示图“南亚1月、7月风向”,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风向和源地入手,简单分析出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并组织学生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的影响,并完成教材的填表练习。

12、提问:印度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应对措施?(我们生活的成都市是否有相似之处。)学生看书了解印度针对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兴修许多水利工程,但还是不能满足抗灾的需要,还需努力。

〔课堂小结〕印度,这已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在今天是否还延续着昔日的辉煌?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印度》教案(第2课时)

《XX》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XX 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知道印度实施的两次“绿色革命”的目的和结果。 知道XX 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资料分析、归纳印度的气候、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印度的气候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环 境保护的意 识。 【教学重点】 XX 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XX的两次绿色革命” 【教学难点】 XX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资料了解、视频体会、活动归纳、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第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 印度不但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频繁。那么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粮食问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气候类型 读图,说一说印度所在的温度带。(印度绝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读图,说一说印度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旱季: 读南亚1 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时间—每年10月~次年5月 风向—XX季风(风从陆地吹向XX) 特点—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雨季:读南亚7 月风向图及教材33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时间f 6~9月

风向T XX季风(风从XX吹向陆地) 特点f气流湿润,降水丰沛 3.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不稳定)风力强盛,来得早,退得晚f雨季长,降水多f水灾风力太弱,来得晚,退得早f 雨季短,降水少f旱灾 4.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阅读教材34页的材料——两次“绿色革命”,回答问题。第一次“绿色革命”时间:20世纪60年代结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第二次“绿色革命”时间:2004年开始结果: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印度的“绿色革命”能给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启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 时不要忘记注重生态环境)拓展延伸: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的危害视频:XX 洪灾重创农业XX 视频:持续干旱xx部分地区农业绝收 拓展延伸:治理水旱灾害的措施 (南方修建水池、水井;北方修筑水渠;实施北水南调工程)拓展延伸:经济作 物 XX的经济作物主人有棉花、XX、茶。 拓展延伸:经济作物的分布 读图,说一说印度棉花、黄麻、茶的分布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节《南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4、学会分析“安拉阿巴德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干季和湿寄降水量分布图”,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的主要特征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成因及影响 教学媒体: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示意图、《敢问路在何方》磁带 教学方法:综合法、归纳演绎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段,这部电视相信同学们都看过吧,唐僧师徒四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南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板书]:南亚 [活动]:你印象中的南亚是怎样的(七嘴八舌话南亚) [承转]:南亚是否与我们印象中的一样呢就让我们走进南亚。 [投影]:南亚的政区图图。 [板书]: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 [小结]:位置: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与印度洋之间的广

大地区,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亚大部分在100N~300N。 [提问]南亚有哪些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哪些是临海国家哪些是岛国与我国相临的国家有哪几个 [读图归纳]:南亚的国家有七个,内陆有两个国家:尼泊尔、不丹;临海有三国: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海上有两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与我国相邻的有四个国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 [教师总结]:喜山印洋间,北回归线北部穿,南亚七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尼与不,临海孟印巴,相临有四国,尼不与印巴。 [读图、提问]:南亚七国的首都各是什么 [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承转]:在了解了南亚的位置和国家之后,同学们不禁要问唐增师徒四人来此取什么经为什么来此取经呢 [板书]:二、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讲述]:唐僧要来这里取的是佛经,因为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南亚除了是佛教的发源地之外,还是印度教的发源地。 [提问]:现在南亚各国居民主要信什么教 [小结]:斯里兰卡和不丹信仰佛教;印度和尼泊尔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信仰基督教。 [朗读]:“泰姬陵” [提问]南亚有哪些奇特的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 [小结]:巴基斯坦的清真寺;印度的泰姬陵。 [承转]:南亚与我国相临,唐增师徒四人为什么要翻山越岭历经“千难万险”,才到达呢原来,这主要是与地形有关。南亚的地形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自己研究一下。 [板书]:三、三大地形和两条河流 [投影]:南亚地形图, [提问]:南亚的地形可分为哪三大地形取 [读图小结]:南亚的地形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广阔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印度民族乐器及歌舞; 2、能力目标:总结出南亚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对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及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本土音乐的 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印度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两个基本要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印度电影《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是哪个国家的吗?(印度) (展示亚洲地图)印度是我们亚洲南亚地区的音乐。 南亚音乐文化区包括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地区。(突出印度音乐的重要性)2、对印度的社会文化做简要介绍 提问抢答的形式:首都、人口、旅游、语言等方面 二、乐器 播放MTV,由孙燕姿所演唱的〈神奇〉,找出其中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并加以描述。 1、西塔尔 2、塔布拉 三、欣赏印度乐曲〈晚上的拉格〉 1、提问:该乐曲的速度大体发生了几次改变?每一次的变化你能让你想到什么? 2、乐曲分析 3、印度古典音乐的两种基本要素: (1)拉格:指旋律框架 (2)塔拉:节奏、节拍的总称 实际演奏时,音乐旋律一边合着塔拉,一边错开,往往形成切分,使旋律与塔拉之间产生微妙的变化关系。 四、学唱印度民歌〈流浪者之歌〉 1、初听:思考该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旋律线条是曲线型,用了装饰音—波音 2、学唱 3、加入特色节拍齐唱 五、印度歌舞 1、欣赏一段传统印度歌舞片段 2、欣赏印度电影片段—现代歌舞 印度电影中常伴有大量的歌舞表演,随着印度电影的发展,印度歌舞也具有现代的风格

3、总结印度舞蹈的特征 印度舞蹈特点:身体语言异常丰富,节奏感很强烈,善于用头、肩、颈、跨夸张地舞动,讲究的是舞蹈者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表达出舞蹈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六、知识回顾 印度的旋律—拉格 印度的节奏、节拍—塔拉 印度的乐器—西塔尔(琴)、塔布拉(鼓) 答对奖励、答错惩罚 七、总结印度音乐的基本特征 1、缠绕着几个骨干音上下迂回曲折进行的旋律 2、各种滑音和装饰性音型的点缀 3、富于变化的鼓点 4、情韵浓郁、略带鼻音的歌唱 5、富于变化的即兴演奏及演唱 八、能力拓展 为什么印度音乐的特色如此鲜明? 九、教学反思

7.3印度 教学设计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理教案-印度

地理教案-印度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2、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印度》教案设计

《印度》教案设计 饮食: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第三节印度◆典例精讲例1:下列关于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全年高温多雨②西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是造成水旱灾害的根本原因③全年气温高,但降水偏少,气候较干旱④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印度的气候。全面考查了印度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从纬度位置上看,北回归线穿过印度的北部,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北部有一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印度的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匀,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影

响很大,如果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就要造成水灾。反之,如果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就会造成旱灾。答案:c例2:印度的软件出口量居世界A.第一位 B.第二位c.第三位 D.第四位解析:印度在独立后,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目前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其软件出口量仅次于美国。答案:B ◆释疑解难1.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南亚的西南季风极不稳定,当西南季风势力强劲,来得早、退得晚,持续时间长,会带来洪涝灾害;当西南季风势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带来的降水偏少,形成旱灾。因此,西南季风的极不稳定,使印度的水旱灾害频繁多发。拓展: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最大区别在气温上。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最低月份平均在18℃,所以气温上具有全年高温的特点。而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低月份在0~10℃,因此具有温和的特点。除了气温上有差别外,这两种气候在降水上也存在差异,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总量要多于亚热带季风气候。2.印度的传统工业:纺织工业和采矿业。加尔各答——麻纺织中心,孟买——棉纺织中心3.新兴工业印度不仅钢铁、机械、化学和棉麻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南亚与印度教案

南亚与印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掌握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2 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南亚和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观看南亚特色图片,引出南亚的学习。 2. 南亚概况 (1)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经纬度位置:60oE~90oE,10oN~30oN 海陆位置:南亚位于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 内陆国:尼泊尔——加德满都、不丹——廷布;临海国: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岛国: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 (2)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沿海是东、西高止山。 (3)河流:三大河流

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冈底斯山,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 溉水源。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注入孟加拉湾。 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侧,在我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思考:恒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4)气候:三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虽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无本质区别,但在特征上略有差别。表现在:南亚的旱季是10 月至次年5 月(而不是11 月至次年5 月),雨季是在6 至9 月(而不是6 至10 月)。 思考: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6月到9 月,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北移,赤道以南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偏转成南亚的西南风,降水丰富,为雨季。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每年10 月到次年5 月,亚欧大陆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南亚地区偏转成东北风,为旱季。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季风对南亚的影响有利:夏季产生丰富降水,形成雨热同期,有利农作物生长;不利:西南季风不稳定,强弱变化,使南亚多水旱灾害,水利工程量大。 南亚的3—5 月,为什么称为热季? ①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②东北季风势力减弱,难以越过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③西南季风尚未来临,天气晴 朗干燥,大气削弱作用弱,天气十分炎热,为热季。 读南亚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

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

第二章:《东南亚和南亚》复习教案

第二章:《东南亚和南亚》复习课教案案 老城中学甘红梅 一、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读图说出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南亚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形图说明两区域主要河流的简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东南亚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5、掌握马六甲海峡的位置、特点及其重要的国际航运价值。 二、教案重点、难点: 1、东南亚的位置,尤其是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作用。 2、东南亚丰富的物产。 3、南亚的地形。 4、东南亚、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其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的地势特点,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三、考点、热点分析: 结合近几年中考试卷分析,本章主要有以下考查特点: 1、东南亚、南亚地区与中国山水相连,对本地区地形、气候、物产的考查,是常见的命题内容。 2、马六甲海峡号称“十字路口”的咽喉,在国际海洋运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中考题中亦为多见。 四、复习指导: 1、东南亚地处“十字路口”的位置: 复习“东南亚重要的交通位置”时,要结合地图,从连接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这种特殊的位置关系来理解,特别要注意马六甲海峡位于“十字路口”的咽喉位置,说明了它是世界海洋运输的重要枢纽,马六甲海峡联系亚洲、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可通过画图准确空间定位。复习时,建议师生一起绘制东南亚马六甲海峡位置图,找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和大洋洲的位置,以图为载体记忆该部分知识。 2、南亚的地形、气候、河流: 该部分知识,属识记内容与与理解内容相互穿插结合的知识点,三大主要地形须重点识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应从南亚季风气候的强弱着手理解,本地区易旱涝的主要原因。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去获取地理信息。 五、基础知识梳理: (1)、通过自学你能解决以下问题吗?如有疑惑,可在小组内交流解疑。 1、为什么东南亚被称为“十字路口”? 2、马六甲海峡有何重要性? 3、东南亚的地形、气候如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4、东南亚有哪些重要的物产? 5、南亚的地形结构与北美洲有何异同? 6、分析热带季风气候对南亚农业生产的影响? 7、印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特点及影响 4.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吧?唐僧去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古代的天竺,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印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访文明古国──印度。 印度是我国西南面的邻国,与我国有较深的渊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印度元素,请看以下图片,与印度有何联系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 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眼中的印度吧!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采取朗读文字资料、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等形式。 教师评价,并根据情况给予加分奖励。 设计意图: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让学生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学习新课: 一、印度的位置和邻国 1.印度的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请学生说说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南临____洋,东临湾,西 临海,北靠大陆。 纬度位置:陆地大部分位于之间。 半球位置:半球和半球。 学生抢答。 教师评价,并明确答案。

初中地理_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印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

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师问生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地理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和老师的兴趣爱好,是否一样。老师的地理兴趣是旅行,背着书包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观赏不同的风俗人情,了解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状况。接下来,请看一段说视频,猜老师去的是哪个国家。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利用时事热点知识导入新课,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①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

【配套K12】地理教案-印度

地理教案-印度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国、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及世界农业大国,人口、民族、种族复杂; 根据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分析印度地形、气候图及农作物种类分布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 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归纳表格 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高龙中学谭万新 教学目标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第三节印度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国家首都,读图说出该国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面剖面图,归纳该地区地势以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是关系;运用图标说出当地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该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改地区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认识国家的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评价设计】 1、3指图检查; 2、 3、4文字表述

印度教学设计说明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频发的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板书:第三节印度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2;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邻国和地形、河流分布的特点。 2.课件展示:图7.35;7.36“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18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 ③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间印度净增多少人口? 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4.学生朗读P32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5.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学生阅读32页活动1,讨论总结人口众多的优势。 ③课件展示:图表“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