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最常见的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脊髓出血。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腰痛占15%~20%。感觉运动障碍33%,并常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有时还可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一旦发生出血,在第1个月内再出血率约为10%,1年内再出血率约40%,直接死于出血者至少为17.6%。脊髓血管畸形可以发生在脊髓任何节段但最常见为颈段和圆锥。近年来,随着脊髓碘水造影、MRI、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技术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飞速发展,椎体及脊髓血管畸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新的发现,纠正了以往的片面认识,使治疗效果有了长足的提高。

血管畸形可因节段动脉血栓形成出血或压迫脊髓而产生症状。可呈缓慢进展性的脊髓受压而产生感觉运动和二便障碍。

1出血性疾病:包括硬膜外、硬膜下和脊髓内出血,均骤然出现剧烈背痛截瘫、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积形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硬膜下血肿远较硬膜外血肿少见脊髓蛛网膜下强出血起病急骤,表现颈背痛、脑膜刺激征和截瘫等;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可能只有背痛无脊髓受压表现。

2缺血性疾病(1)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突然发作的间歇性跛行是本病的典型表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后遗症也可表现自发性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休息

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间歇期症状消失。(2)脊髓梗死:呈卒中样起病脊髓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①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易发生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展症状常突发病损水平相应部位根性痛或弥漫性疼痛短时间内发生驰缓性瘫,脊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痉挛性瘫;传导束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后索未受累)尿便障碍较明显;②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脊髓后动脉极少闭塞因有良好侧支循环,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且恢复较快;表现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肉力保存,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③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节段的下迅速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减轻、肌萎缩,多唯锥体束损害和感觉障碍

按照传统手术方式,对于脊髓血管畸形治疗需要打开椎板后弓和棘突,去除多个节段椎板,从而导致胸段脊柱不稳定。即使行椎板复位或椎弓根内固定,一方面体内要置入异物,另一方面增加住院费用。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方法治疗脊髓血管畸形,不需破坏椎体结构,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患者痛苦,为临床该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36例临床分析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36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血管畸形 皮肤软骨组织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患病率大约3%~8%;小儿血管瘤多为血管畸形所致,属错构瘤。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平阳霉素共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36例,临床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4个月,6个月~8岁最多。毛细血管瘤11例,海绵状血管瘤19例,混合性血管瘤6例;颜面部12例,颈部7例,躯体8例,四肢9例;肿瘤大小,最小1.0 cm×1.0 cm×1.5 cm,最大6.5 cm×4.0 cm×3.0 cm。 1.2 方法(1)稀释方法:采用国产平阳霉素(平阳星)8 mg/支,用1%利多卡因8 ml稀释即每毫升含平阳霉素1 mg。(2)注射剂量:小儿按0.2~0.3 mg/kg计算,每次总量不超过8 mg,总量≤40 mg。成人每次8~16 mg,最大剂量不超过24 mg,总量≤240 mg。(3)注射方法:采取5号半(0.8 mm)注射针头一次性注射器,根据肿瘤大小,采取一点或多点浸润性、放射性注射,且不可一点足量,注射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为度。(4)疗程:3~5次为一疗程。(5)所有患者均随

访6个月~2年。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瘤体消失,半年无局部复发;有效:注射4次后瘤体明显减小;无效:注射4次后瘤体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治愈2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治愈率66.7%,有效率达88.9%;4例无效患者均为混合性血管瘤,瘤体大小≥3.6 cm×4.5 cm×2.7 cm。毛细血管瘤治愈率81.8%(9/11);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73.7%(14/19),有效率100%(19/19);混合性血管瘤治愈率16.7%(1/6),有效率33.3%(2/6),无效率66.7%(4/6)。 3 讨论 Lister(1938)首先报道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特征,但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血管瘤的自愈率却报道不一,约75%~98%;Mulliken[1](1982)重新将血管瘤分类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且认为真性血管瘤多有消退的趋势,而血管畸形则多不能自愈,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如生长迅速可能致畸形、损毁面容、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7-04-14T15:13:17.9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吕方[导读] MRI检查相比于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效率更佳,患者病灶的显示良好率更高,安全性好,对患者的伤害小。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为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120例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为MRI检查,B组为CT检查,C组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比较三组检查方式的结果情况。结果:120例患者的流速 类型为低流速、高流速和混合型,占比分别为71.7%、23.3%和5%,最高的为低流速,其次为高流速,混合型最少;MRI检查的良好率为93.3%,CT扫描检查的良好率为48.3%,动脉造影技术检查的良好率为26.7%,MRI技术检查的效果最好,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三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动脉造影对于低流速的检查明显要差于MRI检查,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相比于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效率更佳,患者病灶的显示良好率更高,安全性好,对患者的伤害小,临床诊断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MRI技术;头颈部血管畸形;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technology in 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s,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 patients. Methods: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 from July 2013 -2016 year in August at the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to check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according to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A,B,C three group,A group,B group for MRI examination,CT examination,group C artery angiography,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of test results. Results: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velocity for low velocity and high velocity and mixed type,accounted for 71.7%,23.3% and 5%,the highest for the low flow rate,followed by high velocity,mixed at least;good rate of MRI examination was 93.3%,good rate of CT scan was 48.3%,good rate of angiography technical inspection is 26.7%,the best MRI inspection result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heck CT and angiography for low velocity significantly worse in MRI examinati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CT examination and MRI examination,the diagnosis efficiency is better,the patient's focus is better,the safety is good,the harm to the patients is small,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process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MRI technology;head and neck vascular malformations;application value 血管畸形也称为脉管瘤和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异变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1-2]。为探讨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特选取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8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120例患者不同的检查方式,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为MRI检查,B组为CT检查,C组为动脉造影检查,其中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5.3±3.1)岁;疾病类型:毛细管畸形6例、动脉血管畸形26例、静脉血管畸形74例和其他血管畸形14例。 1.2检查方法 120例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入院后给予血常规、尿常规和护理等方式治疗,然后分别给予MRI、CT和动脉造影三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MRI检查:设备西门子ESSENZA 场强为1.5T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给予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使用头部线圈和颈部线圈,核磁共振仪上患者保持仰卧的形态,根据患者的血管畸形的病灶位置合理的使用线圈进行检查,病灶部位置于线圈的中间,使用自旋回波序列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系统的检查,常规横断面T1和T2进行加权扫描,冠状面也进行T1和T2的加权扫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矢状面T1和T2的加权扫描,记录检查结果。 CT检查:CT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的螺旋CT仪,电流强度参数设置为670mA,电压峰值为125KV,扫面层厚度为5mm,记录扫描检查结果。 动脉造影检查:动脉造影系统为西门子Artis zee,结合Seldinger技术进行动脉穿刺,在患者颈部总动脉和外侧总动脉的位置进行动脉造影技术检查,摄取正、侧位置系统图像的速度保持在3~4桢/秒。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三组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情况。病变性质:低流速、高流速、混合型。 1.4 统计分析 将研究中所采集到的全部数据录入进excel表格中,针对采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用(±s)来表明软件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明存在差异,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120例患者的流速情况 120例患者的流速类型为低流速、高流速和混合型,占比分别为71.7%、2 3.3%和5%,最高的为低流速,其次为高流速,混合型最少。见表1。

铜针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铜针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铜针的各种使用方法对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体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分别应用单纯留置铜针、瘤体结扎加铜针留置、铜针通电后切除病变,3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临床治疗21例,治愈11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5.2%。结论:应用铜针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疗效肯定,与通电方法相结合效果可以提高。 【关键词】铜针;血管瘤;血管畸形;治疗 受王大玫[1],殷国前等[2]应用铜针治疗血管瘤启发,我院于1997~2007年用几种不同方法,治疗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21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7~52岁,平均23岁。蔓状血管瘤6例,海绵状血管瘤或脉管畸形15例。病变部位:头面部4例,四肢12例,躯干5例。 1.2 治疗方法:依据血管瘤或血管畸形部位、形态、范围、深浅分别采用单纯铜针留置,脉管畸形结扎加铜针留置、铜针通电后切除病变3种方法进行治疗。 1.2.1 单纯铜针留置术:选用直径1~2 mm铜线制备成长10 cm铜针经消毒后将多根铜针按2 cm距离均匀刺入瘤体内,留置5~7天,拔针后挤出坏死组织,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个月,此法适合于范围小,病变较浅,易包扎的肢体、躯干部位。本组应用7例。 1.2.2 血管畸形结扎加铜留置术:术中用美蓝标记出血管畸形的范围及结扎部位。缝扎方法有两种,(1)皮下埋线法:以粗三角针,4号丝线从预定进针点进针,穿过血管瘤深面及预定皮肤出针点后再从原出针点进针,由原进针点出针,打结后将线结埋于皮下层。(2)间断缝合法:在血管畸形隆起部位以粗三角针,4号或7号丝线贯穿血管瘤深面间断缝合。按预定设计位置隔3~5 cm进行纵横交错的结扎、将血管瘤分隔成许多互不交通小区,结扎后将铜针刺入血管畸形血窦内,本组共扎针8~35枚,针距2 cm,扎针后对肢体、躯干部位留针1周后拔针,挤出坏死组织,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个月。皮下埋线法的缝扎线不必拆除,间断缝合法之缝线10~14天拆除。本组共应用10例。

静脉畸形的治疗

静脉畸形的治疗应根据部位、大小和回流速度,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口腔黏膜及浅表部位的畸形可选用激光、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深部、局限、低回流型畸形采用硬化治疗;深部、高回流型畸形采用无水乙醇及其他硬化剂及、手术等综合治疗。对于大范围的静脉畸形,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单纯的手术治疗不能解决复发和美观的问题。 1 硬化剂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硬化剂主要是平阳霉素和无水乙醇。 平阳霉素具体使用方法:平阳霉素1.5 ~8 mg ,以生理盐水2~4 ml (或利多卡因) 稀释,成人首次剂量8mg ,儿童0.5 mg/ kg ( 1mg/ ml) ,间隔7~14 d (视肿胀消退程度) 后重复注射,3~5 次为1个疗程。每次用药量不超过8 mg , 注射总量不超过40 mg 。对表浅病变可取5号注射针,从瘤体周边的正常皮肤进针,沿水平方向进入血管瘤,向瘤内注射药 液至瘤体苍白肿胀为度;深部静脉畸形应穿刺瘤体,回抽有血后再进行注射;小面积病变注射至瘤体表面稍变苍白为佳,面积较大者可采用分多次注射治疗,一般先外周后中央,以防治疗期间病变向周围进一步扩展。直径1.5 cm 以下者,一次注射即可治愈(7~10d) ;瘤体较大者,注射3~5 次后明显缩小。 多次” 的原则。方法是保留原造 小量、 无水乙醇具体使用方法: 注射时要遵循“缓慢、均速、 影针头,原位向瘤腔内缓慢注入无水乙醇,可根据每次注入的造影剂的量估计每次应注入的无水乙醇的剂量,每点的注射量应控制在2~3 ml,可重复注射,但每次注射剂量以5~6 ml 为宜。 2 激光治疗 舌根等部连续N d : YA G 激光治疗静脉畸形具有广泛的临床前景,对口腔黏膜、 咽喉部、 位的血管畸形特别适用,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 3 手术治疗 局限的静脉畸形可手术切除;病变较大者,可在硬化治疗后部分切除矫正外形。手术前 要做好充分的检查,以了解病变的范围,并要提前备血,避免失血量过多。 4 综合治疗 对某些静脉畸形及大范围病变的处理,单纯一种方法治疗不能解决复发和美观的问题, 只能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以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可采用手术翻瓣结合激光治疗、、 微波热 瘤周缝扎联合硬化治疗等。凝结合手术治疗、、手术联合硬化治疗、、翻瓣激光联合硬化治疗、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18T14:50:11.5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3期作者:李伟 [导读] 探讨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方法按照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局部注射鱼肝油酸钠-激光-手术的程序或激素-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的治疗步骤,综合治疗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7例患有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患者。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变大小以及发病部位进行适当的程序调整,治疗效果根据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面部形态、瘤体大小以及局部功能等多方面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94例中取得优治疗效果占80.93%共157例,良治疗效果占16.49%共32例,一般治疗效果占2.58%共5例,差治疗效果为0例。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采取多方法综合序列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改善面部形态、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维持局部功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颌面部血管瘤;血管畸形;整形;模式研究 血管瘤多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会导致颜面部畸形波及到多个解剖区域,对局部功能也会引起障碍,对患者的心理也有严重的影响和损害。目前临床上尚且没有发现有效、安全又简便易于操作的治疗口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的血管瘤方法[1]。本次研究对187例患有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患者采用药物注射、手术、口服激素以及激光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序列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共计血管瘤患者194例,其中99例女性,95例男性;年龄范围在0~74岁,平均年龄(37.2±37.1)岁;最大病变范围为 9cm×11cm×15cm,最小病变范围为1cm×3cm×6cm;病变部位:28例位于口底、唇部33例、脸颊30例、腮腺区20例、舌42例、颌下22例、颈部19例。 1.2方法 将POE(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SM(鱼肝油酸钠)-手术或激素-激光-PYM(平阳霉素)作为完整的治疗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程序,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减[2]。 针对年龄低于6个月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小剂量激素,在晨间口服强的松1.8mg/kg?d。年龄高于6个月的患者,治疗方法可多种选择,激光、局部药物注射或手术等。药物注射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或平阳霉素、DXM地塞米松、鱼肝油酸钠。向病变的区域注射3~5mgPOE或DXM+PYM3~7mg,接着将3~6mlSM+3~5mgDXM与3~5mgDXM+4~8mgPYM进行交替注射1~2次,每次注射时间间隔7~10d[3]。 激光治疗采用Nd:YAG激光治疗机,用激光照射口腔粘膜血管瘤直接进行治疗,部分处于深部组织的血管瘤采用手术配合的治疗方式。 手术病例多为激光、激素、药物注射治疗不彻底或局部外形在治疗后外形欠佳;少数初次便治疗完全有效。 2结果 疗效的标准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为瘤体在治疗后的外形、大小、随访结果以及有无功能性障碍。瘤体大小:若瘤体消失或缩小至85%以上,位移移动试验为(-),局部变硬,穿刺无血得3分即为正常。瘤体缩小程度为70-85%,体位移动试验(±),穿刺过程中抽血不通畅得2分即为明显改善。瘤体缩小程度为50-70%,组织质地没有明显的变化,体位移动试验(+),穿刺抽血过程通畅得1分即为有所改善。瘤体缩小程度低于50%得0分即为无改善。 功能:重度功能障碍为0分,中度为1分,轻度为2分,无功能障碍则为3分。随访:一年内病症复发为0分,超过一年没有复发为1分。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优为总分9-10分,良为7~8分,一般为5~6分,低于4分为差。针对全体患者的治疗效果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通常将“血管瘤”根据其临床特征分为四个类型[4],有混合型、海绵型、毛细血管型以及蔓状血管性,该病是一种良性肿瘤或先天性血管畸形。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肿瘤为血管瘤,另一种是发育畸形为血管畸形。从生物学特性方面分析这类方法反映出了病变的实质原因。血管瘤多发生在婴孩出生后的7~30天内,其生长速度快速,在1岁时停止生长而后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恢复。血管畸形多发生于出生时,接着缓慢成长,同步与机体发育,血管瘤最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手段便是手术[5],但治疗血管瘤的首选方案不一定是手术,位于鼻、唇、眼睑以及脸颊部位的血管瘤,采用手术会造成颜面部的畸形和缺陷因此只能采用改形手术然后以其他治疗方法作为辅助或补充。本组资料中部分病例采用药物注射、激素或激光没有取得彻底的治疗或外形在接受治疗后欠佳,再经过手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总之,采取多方法综合序列进行腔颌面部大面积复杂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面部形态、提高治疗效果以及维持局部功能,在整形外科临床手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聂鑫,杨茂进,柴鉴深,等. 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整形手术治疗模式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90-92. [2]田玉岭,宋绍华,李学玉,等.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231例治疗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8,17(6):900-901.

动静脉畸形

?继续医学教育? 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Randolph S. Marshall 著 孔令学 刘伟 郑鲁 译 1 引言 1.1背景 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占所有卒中的2%。因为AVM是青年人脑出血的原因之一,故有必要对与AVM处理有关的诊断和治疗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脑AVM有关的病死率为10%,致残率约为50%。 1.2病理生理学 AVM是一种先天性病变,是许多动脉与静脉纠结在一起形成的复杂血管团,其间通过瘘道直接连接。动脉的肌层不完整,引流静脉通常因通过瘘道的高速血流冲击而扩张,二者之间没有毛细血管床。这些异常血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不清楚。目前正在研究血管活性蛋白的无序生产情况,以找出血管形成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的联系。 AVM通过3种主要途径导致神经功能缺损。(1)出血最常见于脑实质内,也可见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2)对于未发生出血的患者,AVM通常可导致癫痫发作,大约50%的患者会发生癫痫;(3)很少一部分患者在几个月到几年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这种缓慢进展的神经功能缺损与AVM的血流虹吸作用使毗邻脑组织缺血(盗血现象)有关。另一种解释是逐渐增大的A V M的占位效应或引流静脉的静脉高压引起了神经功能缺损。 1.3频度 在美国,脑AVM的发病率还不清楚,总体人群的终生检出率约为1/10万。A V M的全球发病率也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美国的发病率相近。 1.4病死率和致残率 虽然美国大约有30万人患脑A V M,但估计只有12%出现症状。出血后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约为50%。 1.4.1出血 AVM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总体危险性为每年2%~4%。具有某些特殊血管造影特点的A V M首次或再出血的危险性增加,这些特点包括:存在回流至脑深部小的引流静脉,AVM病灶内动静脉压力相对较高。后一特点只能利用超选择导管血管造影才能测定。再出血发生率为15%~20%,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年内。虽然A V M出血的最初症状与其他原因的脑出血难以区别,但其恢复相对较好,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AVM患者较年轻,部分是由于脑功能重组造成的。 1.4.2癫痫 以癫痫作为首发症状的A V M患者占1/4~1/2。癫痫可以是局灶性发作或进一步发展为大发作。通常应用抗惊厥药就能取得满意疗效。 1.4.3偏头痛 10%~50%的AVM患者会出现头痛。如果没有癫痫或出血,顽固性头痛可能是惟一的临床症状。头痛可能表现为典型偏头痛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无显著特征的头痛。 1.5种族 尚未发现有种族差异性。 1.6性别 无性别差异。 1.7年龄 尽管普遍认为A V M是先天性的,但临床症状最常见于青年人。AVM导致的出血或癫痫发作作为一种突发现象可发生在儿童或40岁以上的成人,不过儿童时期以偏头痛较为常见。66%的成年AVM患者在年轻时曾有过轻微的学习障碍史,提示AVM早期表现主要是亚临床性的,容易漏诊。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脉管畸形和脉管瘤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二科胡佳心 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生于血管和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分别称和。但近来发现,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没有内皮细胞增生,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所以,更准确说脉管性疾病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复杂病变。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再处理的严重后果。 一、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治疗:超过90%的脉管性疾病可介入治疗。最复杂的脉管性疾 病-动静脉畸形:首先介入治疗。 1. 手术切除:优点是:一次性切除病变。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有疤痕、恢复慢、风险较大。 (1) 对于肿块局限于某一部位、解剖结构清晰且未累及深部组织、切除不影响功能、能缝合或植皮而无皮肤缺损、术前经彩超或CT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估计不会大出血者给予手术切除。其中包括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局限性低流量血管畸形、局限性高流量血管畸形等。 (2) 对于颈部血管淋巴混合瘤累及深部,与咽喉,口底等重要器官或腺体毗邻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仔细分离,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 中文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VAs)和毛细血管扩张 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VAs) [定义]脑发育性静脉畸形(DVAs),(也称为静脉畸形或静脉血管瘤)是包括了单支扩张的静脉或一簇异常扩张的静脉。静脉成放射状排列并汇聚回流入中心扩张的静脉干 1.静脉畸形完全性的排他性的引流皮层及皮层下结构而没有其他相邻的正常的静脉引流。 2.它导致当正常的皮层静脉发育停止而诱导一个或更多的发达的静脉来补偿,制造一个“静脉曲张大脑” 3.相关病变1)海绵状血管畸形2)蓝色橡胶流血神经综合症和3) "gyration-sulcation"病 【流行病学】 1. DVas是最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占所有血管畸形的60%。他们是最常见的尸检中发现的血管畸形(约~ 2.5%的病例) 2.dvas的患病率在增强MRI扫描中是< 1%,但有报道高达9%。年龄/性别——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尽管最初的诊断通常是在三十岁。 [病理学] 1.宏观--它们都位于大脑(浅、深静脉系统交汇处或毗邻脑室室管膜的表面),小脑或脑干 2.微观--静脉有厚的透明的壁,并且周围脑白质组织学上正常无胶质增生。

3.分子生物学-- 静脉畸形与9p染色体突变相关,这种突变是遗传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临床表现] 1.静脉畸形临床常常无症状,当它出现症状,通常次要于现有的相关联的疾病。 2.很少见的情况下,与大脑皮层发育异常相关时,它们可以产生癫痫. 3. 出血通常是与存在海绵状血管瘤相关,静脉畸形本身的出血量很少。如果出血会产生1)头痛2)局部神经缺陷3)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静脉畸形本身出血的风险很小,出血往往是继发于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每年再出血率是0.15%. [影像学] CT 1.非增强Ct中常常正常.如果静脉畸形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则可见钙化。 2.增强后静脉畸形可见强化一亮线条或一圆形结构 MRI 1.T1WI 像可以是正常的或可以显示流空影。增强后静脉畸形强化明显,提示薄壁静脉汇聚入一个大的经皮质回流静脉再引流入静脉窦。(fig.9.13.1). 2.T2WI显示流空影和可能的出血。MRV显示“水母头”征。 图片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消失、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或放射切除。 一、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适应症 (1)单纯畸形血管及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非功能区,小血管畸形,只有一支供应动脉的单纯病变。 (2)术前畸形血管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高血流的广泛或多发性病变不能切除者,或用于广泛血管畸形切除术前,作为一种预备性手术,可防止术后高灌流合并症。 (3)愕斗派渲瘟魄暗脑ぶ瘟啤J跚巴ü 窝 芩ㄈ 够 窝 芩跣〉揭欢ù笮『?(小于3厘米)行愕斗派渲瘟啤£ 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微导管把各种栓塞物质(真丝线段, NBCA,ONYX胶等)导入到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或畸形团内,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或缩小畸形血管团的一种。 经动脉栓塞 经动脉栓塞时,如果使患者治愈或得到相对长期的缓解,必须使用液体栓塞材料,并且液体栓塞材料进入瘘口,甚至至引流静脉近端。常用于静脉途径难以到达,或引流静脉不能闭塞的患者。一般而言,除海绵窦区外,均可经动脉注射NBCA进行栓塞。 经静脉途径栓塞

安全、有效,可以通过显影的静脉窦栓塞、不显影的静脉窦栓塞、钻孔直接穿刺填塞。凡是脑血管造影证明引流静脉不再引流正常脑组织的静脉血,即不具有正常引流功能均可闭塞,但闭塞的前提是微导管能进入临近瘘口的引流静脉。钻孔直接穿刺填塞适用于静脉窦闭塞,无法进入引流静脉窦内,或经静脉窦路径过长,难以到位者。 三、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优点 (1)对全身的低侵蚀性。可在局部麻醉下经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导入治疗导管。 (2)对脑组织创伤小,不开颅。 (3)手术时间短。 (4)不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穿通血管,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结语: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病程病情不同的患者,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进展和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

脉管畸形和脉管瘤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二科胡佳心 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生于血管和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分别称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但近来发现,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没有内皮细胞增生,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所以,更准确说脉管性疾病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复杂病变。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再处理的严重后果。 一、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治疗:超过90%的脉管性疾病可介入治疗。最复杂的脉管性疾病- 动静脉畸形:首先介入治疗。 1. 手术切除:优点是:一次性切除病变。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有疤痕、恢复慢、风险较大。 (1) 对于肿块局限于某一部位、解剖结构清晰且未累及深部组织、切除不影响功能、能缝合或植皮而无皮肤缺损、术前经彩超或CT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估计不会大出血者给予手术切除。其中包括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局限性低流量血管畸形、局限性高流量血管畸形等。(2) 对于颈部血管淋巴混合瘤累及深部,与咽喉,口底等重要器官或腺体毗邻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仔细分离,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 (3) 对于累及四肢骨骼肌、术前有压迫性疼痛、患肢活动障碍的患者,手术原则:每群肌肉的切除量不超过1/2,将保留的病变相对累及较轻的肌束常规进行缝扎,有效止血。 2. 手术结合硬化治疗:

脑血管畸形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选择样本

脑血管畸形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选择 摘要: 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胚胎时期血管界常发育所致的构通动脉和静脉的杂乱血管通道,可存在中枢神经 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为主,70弔-90%发生于幕上结构。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癫痫. 顽固性头痛及局部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其侦后欠佳,死亡率与致残率相对较岛。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法 脑血管畸形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选择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 闫润民,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郭晓明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胚胎时期血管界常发育所致的构通动脉和静脉的杂乱血管通道(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为主,70$-90$发生于幕上结构。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攧痫、顽固性头病及局部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其预后欠佳,死亡率与致残率相对较商。 血管畸形的分类、解剖病理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分为:①AW和动静脉(AVF);②海绵状血管畸形(血管瘤);③ 静脉附形(血管瘤);④毛细血管扩张症;⑤静脉曲张。 脑AVM分级 AVM供血动脉 ?单支或多支终末滋养动脉; ?供血动脉同时供应正常脑组织和血管巢; ? 动脉不宜接供应AVM .但有血管瘤样改变,并提供侧支血流到AVM附近的峡血脑组 织。

在此基础上,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并促使血管构型重塑,出血及缺血性脑损伤,从而导致临床相关症状的发生.与血管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及其表示调控,可能在整个病程进展中起着里要的作用. AVM的超微结构 AVM是血管发育中由皮质表面原始血管丛异常连接演变而来。由于AVM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 畸形血管可发生于从皮肤到室管膜的任何组织层次。AVM在开始形成时结构比较简单,以后在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其特殊的血管构型. 在组织学上,畸形血管团管壁常常增厚和透明变性,被称为”动脉化的诽脉”,其内膜和肌层增厚,但没有动脉壁的弹性组织。这些血管也可出现囊性扩大和曲张,管壁可含有钙化和淀粉样沉积。Dashpaude认为血管团有胚胎期静脉残留特点,在组织学上与20-80 mm胚胎上发现的舲脉结构相似。 在畸形血管团内的脑组织一般为胶质增生,常有以往出血所致的含铁血黄素沉积。血管壁厚薄不一,偶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内可有血栓形成和钙化。另外AVM周围的血管也发生明显的改变,毫无例外,毎例AVM病灶外周均伴有扩张的毛细血管网。 脑AVM血液动力学改变 有关脑AVM切除或栓塞后因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并发症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的 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新的理论 不少学者认为CTA和MRA的准确性很高,甚至可取代DSA检査。但比较客观的看法是两者都是DSA 以外诊斷脑血管病可选择的影像学手段,具有创伤小,需时短.安全.简便和经济. 适用于门诊和大宗无症状病例的筛选等特点。尽管对小血管摘变的显示不如DSA ,有存在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可能,但对DSA无法检出的隐匿性血管畸形,有造影剂过敏史者以及肾功能障碍者只能依靠MRA检査.CTA还适用于急诊?尽管由于DSA技术在图像质楚、

脑血管畸形的诊治指南

脑血管畸形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血管畸形(Cerebrovascular disorder)亦称血管瘤,非真性肿瘤,系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临床上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动静脉畸形多见,根据畸形血管团直径的大小,临床分为大、中、小型病变。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年多见。临床表现以畸形血管破裂出血为最常见症状,部分病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由于“盗血”现象,局限性脑缺血可致脑萎缩,智力减退、精神不正常可存在。如出血严重,出现脑疝,如不及时救治,常可致死。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手术切除病源最为理想。血管内介入治疗与γ-刀治疗是一种全新治疗方法。 脑血管畸形病因 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发育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异常增多。目前一般分为4型: 1、动静脉畸形(AVM) 又分为典型者和Galen大静脉畸形两种。典型AVM多位于大脑半球,也见于丘脑、基底节或脑干,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是一团动脉和静脉杂乱的血管,没有毛细血管床。出现症状的年龄由新生儿至年长儿不等。 AVM未破裂前,可无任何症状;亦可有发育延缓、癫痫发作、头痛、偏瘫、视力障碍;体积大者可有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进行性神经症状、头围增大、颅内血管杂音等。如AVM 破裂,则发生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出血。可有家族史,曾报道一家三代AVM,似为显性遗传(Larsen等,1997)。CT、MRI可显示脑的缺血灶、钙化灶、出血、囊变、脑室扩大等影像。治疗应手术切除,术前应作血管造影。 AVM的血管盗血现象值得注意(Sheth等,1995)。AVM的临床症状除因为占位和压迫以外,盗血也是重要的原因。 由于AVM内部血管阻力低下,动脉血被分流到畸形内,使正常(甚至远隔)的脑组织灌注不良、慢性缺血,从而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PET也证明此现象。 Galen大静脉畸形是脑的大动脉和Galen静脉之间有血管交通。可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因血管壁较厚,故少见破裂出血。主要表现是由于大量血液被分流至畸形中。新生儿可有进行性高搏出量心力衰竭,生长发育受阻,往往误为先天性心脏病。颅内血管杂音明显。婴儿期可出现脑积水。病死率很高,约50%死亡。血液分流量不大者,心衰较轻,可有反复的一过性偏瘫。治疗困难,可进行分期手术。 2、先天性颅内囊性动脉瘤(Congenital intracranial cystic artery aneurysms)

脊髓血管病综述

脊髓血管病综述 摘要脊髓血管异常是脊髓病的重要原因。临床医生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可出现的各种神经症状包括急性脊髓神经症状、间断发作的远隔部位进行性功能障碍。脊髓独特的结构和血管解剖特点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缺血性和出血性的表现均可发生。新的成像技术检查可提高临床识别能力,早期治疗会影响预后。本文作者总结回顾了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硬脊膜瘘海绵状血管瘤脊髓病 脊髓血管畸形的分类 脊髓血管畸形根据其动静脉交通和它们的解剖位置进行分类。诊断性检查,特别是脑血管造影,有助于对这些病变的分类,并且对了解临床表现以及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很重要[1]。有关血管的发育异常和遗传的信息也纳入到更为复杂的血管病变分类中(表1)[2,3]。硬脊膜动静脉瘘(SDA VFs)临床SDA VFs是脊髓最常见的血管畸形,是沿着脊髓硬膜的一种获得性动静脉分流,最常见的分流部位在神经根出脊髓附近[4,5]。回流静脉及髓周静脉系统的动脉化导致了脊髓静脉高压[6],引起静脉血管淤血,最终导致脊髓缺血,进而导致了慢性、进行性感觉、运动障碍脊髓病的发生[7]。尽管1

型SDAVFs最常见的部位是胸髓,静脉高压的症状可出现于任何其他部位。根性症状有助于鉴别动静脉瘘的位置。 临床上,SDA VFs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龄50岁),常表现为缓慢、步进式进展的无力。出血很少见,可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缺损。无力与体位、劳力有关,有时表现为跛行。SDA VFs的诊断常因静脉淤血导致反复、间断的表现而延误诊断,从最初发病到最后诊断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0~11个月。在永久性脊髓缺血损伤发生前,早期识别、治疗SDA VFs能很大程度地改善预后。影像高质量的脊髓MRI、X线脊髓造影的出现使得疑诊的脊髓血管病有了筛查手段。在SDA VFs 的病例中,脊髓造影可显示冠状静脉丛回流静脉的扩张及硬膜下脊髓蛛网膜下腔桥静脉的增大。也可看到马尾增粗呈卷边状[8,10,11]。MRI已经取代脊髓造影成为筛查疑诊动静脉畸形病人的方法。有神经功能缺陷的动静脉瘘病例,MRI的特征性表现为T2加权像上髓周低信号,而脊髓中央软膜表面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的出现是因为扩张的静脉及毛细血管含有较多的含氧量低的血液[11,12],充血增粗的脊髓中央的高信号常代表血管源性水肿。然而,长期的T2高信号可能与血管梗死和共存的脊髓软化有关。在使用钆对比剂后,脊髓可呈高信号,表明脊髓血脑屏障的损坏及脊髓坏死。在T2加权像上,流空现象(最常见于脊髓背侧)常为脊髓造影中看到的髓周扩张、迂曲的血管。T2加权(稳态图像构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治疗新方法 脊髓血管畸形最常见的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脊髓出血。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腰痛占15%~20%。感觉运动障碍33%,并常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有时还可有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一旦发生出血,在第1个月内再出血率约为10%,1年内再出血率约40%,直接死于出血者至少为17.6%。脊髓血管畸形可以发生在脊髓任何节段但最常见为颈段和圆锥。近年来,随着脊髓碘水造影、MRI、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技术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飞速发展,椎体及脊髓血管畸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新的发现,纠正了以往的片面认识,使治疗效果有了长足的提高。 血管畸形可因节段动脉血栓形成出血或压迫脊髓而产生症状。可呈缓慢进展性的脊髓受压而产生感觉运动和二便障碍。 1出血性疾病:包括硬膜外、硬膜下和脊髓内出血,均骤然出现剧烈背痛截瘫、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积形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硬膜下血肿远较硬膜外血肿少见脊髓蛛网膜下强出血起病急骤,表现颈背痛、脑膜刺激征和截瘫等;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可能只有背痛无脊髓受压表现。 2缺血性疾病(1)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突然发作的间歇性跛行是本病的典型表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后遗症也可表现自发性下肢远端发作性无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休息

或使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间歇期症状消失。(2)脊髓梗死:呈卒中样起病脊髓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①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前2/3区域易发生缺血性病变,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见,首发展症状常突发病损水平相应部位根性痛或弥漫性疼痛短时间内发生驰缓性瘫,脊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痉挛性瘫;传导束型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后索未受累)尿便障碍较明显;②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脊髓后动脉极少闭塞因有良好侧支循环,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且恢复较快;表现急性根痛,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肉力保存,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③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节段的下迅速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减轻、肌萎缩,多唯锥体束损害和感觉障碍 按照传统手术方式,对于脊髓血管畸形治疗需要打开椎板后弓和棘突,去除多个节段椎板,从而导致胸段脊柱不稳定。即使行椎板复位或椎弓根内固定,一方面体内要置入异物,另一方面增加住院费用。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方法治疗脊髓血管畸形,不需破坏椎体结构,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患者痛苦,为临床该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儿童血管畸形

儿童血管畸形 儿童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平时可无任何症状,在情绪激动、学习紧张、过度疲劳及外力突然打击等因素作用下,可诱发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颅内出血,压迫大脑中枢,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脑血管畸形主要包括囊性动脉瘤及脑动脉畸形。二者是小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在儿童时期并不少见。有人报告,小儿脑血管畸形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要比颅内动脉瘤高出10倍以上。 脑血管畸形是大脑的芽胚血管组织在发育、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形态变异,分为动静脉型、海绵状及毛细血管扩张型等,其中以动静脉型为最常见。病变常位于软脑膜,少数位于脑实质中。 脑血管畸形多发生在男孩,女孩相对少见。早期常无症状,少数患儿有偏头痛、精神障碍、癫痫等,约40%的人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经常偏头痛或出现烦躁不安、纪觉等精神症状时,应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若使用脑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如能及时手术,尚可减少生命危险。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两种方法: 1、非手术疗法。脑部血管畸形较深的、病情危

重者,手术困难或一时不能立即手术者,可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辊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1个月。对精神烦躁患儿,家长应尽可能陪伴在其身边,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并尽量减少不良因素刺激,使患儿情绪保持相对平衡。如果经安慰、劝说仍无效的话,可让医生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治疗。癫痫发作,常为出血前一段时间的一种主要临床征象,也可伴发于出血时或出血后。即使手术治疗后,仍有不少患儿会发生癫痫。家长在患儿出现癫痫发作时,应立即让患儿侧卧,以防止分泌物阻塞气道,发生窒息。对大发作患儿可在其口中放入用纱布包扎好的牙垫,以免咬破舌头。此外,还要注意保护肢体,勿强压固定四肢,以免发生骨折。癫痫发作在1-2分钟后一般都能自行缓解。由于癫痫频繁发作可引起继发性脑损害,故应让患我胡效的抗阗痫治疗。 2、手术疗法。近年来,随着麻醉方法、手术技术和器械的发展,手术范围也有所扩大。目前,多主张有出血史、病变小、手术易达到者,应尽可能实施手术切除。 《儿童血管畸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