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_相关读物_浙东学术_word版有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_相关读物_浙东学术_word版有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_相关读物_浙东学术_word版有答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文档:第9单元_相关读物_浙东学术_word版有答案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天铎.(duó) 八佾.(yì) 桎梏..

(zhì ɡù) 蕺.山(jí) 宸濠..

(chén háo)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遇???????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名词,境遇)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荆轲刺秦王》)(动词,对待)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 (动词,接触,感触)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名词,待遇)

(2)胜?????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动词,胜利)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并序》) (动词,胜过,超过)

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副词,尽)

(3)知?????????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动词,知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名词,知识)

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动词,管理)

官知

.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动词,感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名词,同“智”,智慧)

(4)说?????????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名词,说法,学说)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并序》) (动词,说出,讲出)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名词,一种文体)及说.备使抚表众(《赤壁之战》) (动词,劝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形容词,同“悦”,高兴)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而讲学者必有事.

事(名词作动词,做) (2)千古桎梏..

之府(名词作动词,约束) (3)后人贵.

经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4)朱陆异同,干戈..

门户(名词用作动词,以……动干戈) (5)授受虽出于一.

[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 (6)不得不殊.

门户(形容词作动词,属于不同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不可以..

空言讲也 古义:两个词,可以用。

今义: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值得等。

(2)儒者欲尊德性

..

古义: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

今义:贬斥、讥刺人的话,指特别不能容忍的仪态、举止、言语、作风等。

(3)而空言义理以为

..功

古义:两个词,用来作为。

今义:一个词,认为。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也

古义:才德高尚的人。

今义:风雅,文雅。

(5)不如见诸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古义:具体的历史事件。

今义:办事,行为。

(6)未有不切于人事

..者

古义:社会现实、社会生活。

今义: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7)此其所以

..卓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判断句)

译文:成为千百年来制约人们思想的东西,也是千百年来繁杂、棘手的荆棘之林。

(2)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判断句)

译文:这也是《春秋》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原因。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状语后置句)

译文:谈天人性命之学必定在史学中探究。

(4)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被动句)

译文:这就是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章学诚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辗转讲学。

章学诚学识渊博,对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他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方志立三书议》提出“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标志着其方志理论的成熟、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的建立。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的创始人。

[知经典]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双璧之——《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史通》问世之后,对于后世史论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1.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的观点,并按历史顺序逐一列举古代、近代切合人事谈论经学的事来论证观点,事实翔实,态度鲜明,富有说服力。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2.在第二段中,作者遣词造句生动活泼,行文流畅,富有文采,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变浅显。如“千古桎梏之府”“千古荆棘之林”比喻束缚人们思想的东西,很具体,有文采,可读性强。

其次运用排比句,语气贯通,势如破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文中“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运用排比句突出强调浙东之学经世致用,成就显著。语言如爆竹,骤响易彻,音韵和谐而上口。

总之,作者善于变化句式,运用修辞,使说理不空泛,不单调,让人读来深受教益。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3.文章第三段采用对话问答形式展开论述,这种方式有何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问句,提出论点,能发人深思而不流于僵硬的说教,犹如两人对话,亲切自然,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距离。然后采用质难解疑的方式作出剖析,阐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这种以问答方式来辩驳的说理方法更能让人信服。

天人性命之学,

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学问,

不可以 空 言 讲也。故 司马迁 本董氏不可用抽象的理论说教来讲啊。所以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

天人性命之说,而为 经世 之书。 儒者欲尊天人性命学说,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著作(《史记》)。儒者想尊崇

德 性,而 空 言义理以为 功, 此人的天赋禀性,却把抽象地谈论义理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程朱

宋学之所以见 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所讥讽的原因啊。孔子说:“我想

托 之 空言, 不如 见诸行事之把(我的思想)托付于抽象的理论,倒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

深切著明也。” 此 《春秋》之所以表现得深刻、真切、显著、明白。”这就是《春秋》可以

经 世也。 圣如孔子, 言为天铎,成为经国济世之书的缘故啊。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为上天宣布教化,

犹且不以空 言 制胜, 况他人乎?故 善 言 天尚且不能凭抽象的理论取胜,何况别人呢?所以善于谈论天

人性命, 未有不切 于人事 者。 三代与人关系学说的人,没有不切近于社会现实的。夏商周三代的

学术, 知 有史 而不知 有经, 切 人事 也;学术,只知道有史学而不知道有经学,这是因为它切近社会现实啊;

后人贵经术, 以 其即 三代之史 耳;近 儒后人看重经术,(也)因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罢了;近代儒学者

谈 经, 似 于人事 之外,别有所谓 义理矣。浙东之学,谈论经学,好像在社会生活之外,另有所谓的义理啊。浙东学术,

言 性命 者 必 究于 史,此 其 所以卓也。谈论天人关系学说的必在史学方面考究,这是它卓越不凡的原因啊。

???

天人性命之学: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等哲学范畴的学问。空言:抽象的理论说教。董氏:指董仲舒。经

世之书:指司马迁的《史记》。德性:儒家指人的天赋禀性。宋学:主要指宋代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与“汉学”相对。 ?

??大雅:才德高尚的人。行事:具体的历史事件。天铎:就是为上天宣布教化的意思。制胜:取胜。三代:指夏、商、周。 朱 陆 异同, 干戈门户,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

千古 桎梏 之府, 亦 千古是千百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关键,也是千百年以来(阻碍学术发展)

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 则 惟腾的荆棘林啊。推究它纷乱的缘故,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传递

空 言 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 于《春秋》,抽象的理论而不切合社会现实罢了。明了史学的本原在《春秋》,

知 《春秋》 之将以 经世, 则知 性命 无可明了《春秋》将用来经国治世的,就懂得了天人的学问不能靠

空 言,而讲 学 者 必有事事,不特 无门户 可持,抽象理论说教,而谈论学问的人一定要治事,不只是没有门户之见可持,

亦且无以 持门户 矣。 浙东之学,虽 源流不异,也是没有办法持门户之见啊。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

而 所遇不同,故 其见于世者,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它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

阳明 得 之 为事功, 蕺山 得 之 为 节义,王阳明得到它而建立了功绩,刘宗周得到它而成就了气节,

梨洲 得 之为隐逸, 万氏兄弟得之 为经术史裁。黄宗羲得到它而隐居不仕,万氏兄弟得到它而治经著史。

授受虽 出于一, 而面目 迥 殊,(虽然)接受的(学说)同出于一个源头,而表现出来的形态却有很大差别,

以 其 各 有事 事 故也。 彼 不事所 事,这是因为他们各自有治事(的原则)的缘故啊。那些不做应该做的事,

而但 空言 德性,空言问学, 则 黄茅白苇,而只是空论天赋禀性,空谈学问的,(他们的学说)就像黄茅白苇,

极面目雷同, 不得不 殊 门户,以为 自 见地耳,面目非常相像,不得不创立不同的门户,来表示自家的见解而已,

故 惟 陋 儒 则争门户也。所以只有浅陋的儒者才有门户之争啊。???

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他们都是南宋人。纷纶:纷纭,纷

乱。事事:治事,做事。蕺(jí)山得之为节义:刘宗周在清兵攻下杭州后,绝食而死,所以这里称之为“节义”。蕺山,即刘宗周。梨洲得之为隐逸:指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所以称之为“隐居”。梨洲,黄宗羲的号。黄茅 ?

??白苇:茅和苇形状很相近,这里比喻朱、陆两派都是空言性命,区别甚微,不过像茅草和芦苇罢了。 或 问:事功 气节,果 可 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有人问:事业功绩气节,真的可以和著述相提并论吗?

曰: 史学 所以 经 世, 固 非 空言回答说:史学之所以可以经国济世,(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空洞的

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

著述啊。例如六经,同出自孔子之手,(但是)儒家先辈认为成就没

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

有大过《春秋》的,正是因为它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罢了。后

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

来的人说到著述,舍弃今世却寻求古代,舍弃社会现实却

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

谈论天人关系,则是我不得而知的了。治学的人(如果)不懂得

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这个道理,就不值得称史学了。

[课内·素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章如能不依靠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取悦于人,而是经世致用,有益于人民、民族、国家,就做到了与社会紧紧相依。写文章,做学问,理当紧紧地围绕着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应用角度】“经世致用”“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不隐恶”“文章合为时而著”等。

[热点·素材]

“京校十条”力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014年1月13日,由北京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教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的《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正式对外发布。

根据该政策规定,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审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等,这将极大激励老师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缩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距离。

【媒评文摘】科技成果与现实的距离越近,就越能与实践有较好的“相长”,就越能体现其价值,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越大。高校本是技术的“集装箱”,如能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管理和引导下,于现实生活中“实践”,就会打破高校技术的研发的瓶颈,就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人民网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儒者欲尊.

德性 尊:尊崇,推崇

B .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

C .究.

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

D .阳明得之为事功..

事功:事业和功绩

【解析】 B 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为.经世之书②言为.天铎 B.??? 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

《春秋》 C.??? 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而.

所遇不同 D.???

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犹且不以.

空言制胜 【解析】 C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 项,①动词,写作;②介词,替。B 项,①介词,引出动作对象;②介词,表比较。D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彼不事.

所事 A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B .后人贵.

经术 C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晋灵公不君.

【解析】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君”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箕畚”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不如见诸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

..门户

C.虽源流

..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

..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A项,“行事”在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干戈”在文中是名词用作动词,动干戈。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答案】 C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我欲托之空言

C.戍卒叫,函谷举

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解析】B项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其他为被动句。

【答案】 B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

..,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

授余姚尉、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透,长贰①同

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

..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

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间居虽病,犹不废读

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A项。

【答案】 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

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

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

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

【答案】 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透,长贰同僚忌其立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请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

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

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搜刮聚敛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以使皇上知道他的事迹,于是被任命为舒州通判。闲居时虽然抱病,仍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

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语言运用层]

10.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进行扩展时,可以以原来的语句作为扩展的主体,在适当的地方添加恰当的枝叶,也可以根据原句的内涵进行续写。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做到整个语句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并且衔接自然,文脉通畅。

【答案】(示例)梅花,俏皮而又含羞地开在桥头、小院,傲立在风雪中。含羞的玉朵,不时惹得北风吹拂衣袂,将那漫天的花香清影,留给踏雪寻梅的诗客,留给临枝弄舞的翠鸟,留给追梦寄怀的智者,也留给失落孤独的旅人。

11.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图表的角度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作家发表处女作的高峰年龄段是20~30岁,发表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的高峰年龄段却是31~45岁,这两者相差十年左右,这十年,就是写作逐步成熟的时期。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12.下面这封邀请函的正文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尊敬的刘文刚先生:

第七届“郑州国际图书馆论坛”将于6月9日至15日在郑州图书馆举行。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我①荣幸地邀请您参加这次会议。

②如您所知,第七届“郑州国际图书馆论坛”将③汇聚图书馆馆员、研究人员及专家学者们,共同就④与大会主题——“城市发展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我们⑤诚挚地邀请您在本次论坛会议上⑥发表您的见解以抛砖引玉,并与⑦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就当今图书馆界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随函⑧惠赠大会日程安排,⑨恳请务必在6月12日之前提交您的论文题目。请允许我再次感谢您为第七届“郑州国际图书馆论坛”取得成功所做的努力,我们⑩热切地期待您的到来。

大会组委会主席阎维新

5月1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③删去“及专家学者们”;(2)⑥删去“以抛砖引玉”;(3)⑦“同事”改为“同仁”;(4)⑧“惠赠”改为“附上”;(5)⑨“恳请”改为“请您”。

【免费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荆轲刺秦王》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鸿门宴》 ★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离骚》 ★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孔雀东南飞》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相关读物-《浙东学术》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空言 ..讲也空言:抽象的理论说教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也大雅:高雅,高尚 C.究其所以纷纶 ..纷纶:纷纭,纷乱 D.以其各有事事 ..故也事事:治事,做事 【解析】选B。大雅:才德高尚的人。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析】选C。A项,“为”,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 A.不如见诸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 ..门户 C.故惟陋儒则争门户 ..也 D.学者 ..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选C。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C项,“门户”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派别”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司马迁探究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讽刺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相同,但他们的卓越之处是有各自的事情可做。 【解析】选D。分析不全面,卓越之处还应包括“不空谈德性”“不空谈学问”。 5.翻译下列句子。 (1)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特殊词语的解释和句式的翻译。(1)关键词有“尊”“以为”“大雅”。(2)关键词有“但”“雷同”“殊”。 答案:(1)儒者想推崇人的天赋禀性,却把抽象地谈论义理作为治学的功绩,这就是宋代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笑的原因。 (2)那些不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却空谈德性,空谈学问的人,就像黄茅白苇,样子极其相似,却不得不属于不同的门类,自以为独有见地。 二、拓展阅读 (2015·三明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刘言洁书 [清]戴名世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其端,此自左、庄、马、班以来,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工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置其身于埃壒之表①,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故文章者,莫贵于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检测1有答案

单元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46722006】 ①“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为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②改革的红利大家都期待,但改革不会一挥而就 ....,保持耐心也是对改革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改革,为改革献计出力。 ③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协作,夙夜在公 ....,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④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 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 ....而已。 ⑤“低龄留学”到底有没有价值,确实要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只把留学当出 路;也不能投鼠忌器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⑥昆曲集合了众多审美元素:儒雅的念白,悠长的唱腔,飘逸的舞蹈,唯美的服饰, 加之精美的舞台布景,真是美轮美奂 ....。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自吹自擂:自我吹嘘。前面能加否定词“不”修饰。此处使用正确。②一挥而就:形容写字、画画、作文等很快就完成。不合语境,应改为“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③夙夜在公: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此处使用正确。④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此处使用正确。⑤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常用于打击坏人方面。此处应改为“畏首畏尾”。⑥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错用对象。 【答案】 A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8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浙东学术》教学参考

《浙东学术》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0903 1417 《浙东学术》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清朝统治者在高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自题画像说:“官登四品,不为不达;岁开七秩,不为不年;插架图籍,不为不富;研思经史,不为不勤;因病得闲,因拙得安,亦仕亦隐,天之幸民。”钱氏这种精神状态,是大部分乾嘉时期学者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他出生于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多病,家道衰落,读书也很迟钝,背诵能力很差,却对史书情有独钟。他后来回忆说:“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然者,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家书六》)他小的时候还曾对《左传》《春秋内外传》等书改换体例,加以缩编。由于他率真自得,学问“不合时好”,不肯作时文讨好考官,自22岁至30岁,四次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都榜上无名,穷困潦倒,靠给人家编写地方志为生。然而在精神上他却是昂扬向上的,“意气落落,不可一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用了三年时间购齐23部历代正史。41岁时,他终于考中进士,却无意于仕途,不去求一官半职,仍以编写地方志为业,同时潜心史学著述,直到生命终结。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他认为作史要“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这是“史氏之宗旨”(《文史通义·言公上》)。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中,他更是明言:“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

高二语文选修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点拨

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学校卧龙寺中学命题人孙虎林 一、社科文阅读(共6分) 中庸”辨析张岱年 ①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②“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③《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④“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⑤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6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Word版含解析

相关读物浙东学术 ◎走近先贤 中国“方志之祖”——章学诚 1.生平简介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文学 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少年时酷爱文史书籍,且能举其得失。后寓居北京,游于内阁学士 朱筠之门,得以遍览群书,并与钱大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来甚密,讨论 学术源流及异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等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章学诚虽长于史学,但从未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因此他把自己的史学理论,用于编修方志的实践中。编修方志在他一生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使他成为方志学建立的极其重要人物。梁启超把他誉为中国“方志之祖”“方志之圣”。 2.主要成就 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主修《湖北通志》。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3.地位影响 章学诚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分立三书的主张。他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其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背景呈现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主张前进。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帜,却对“当世之务”漠不关心。清朝统治者在采取高压政策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加助长了考据之风。另一方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考据之学相反,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为纠正当时的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浙东学术》是作者逝世的前一年写成的。那时,他体弱病沉,眼睛失明,生活非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浙东学术

浙东学术 教学目标 1、了解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穿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3、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近经典 《文史通义》是我国清代一部综论文史、品评古今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章学诚的代表作。它和刘知几的《史通》一起被视为我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1.作者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章学诚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一文中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这说明章学诚自幼对经学和史学理论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所发的议论经常令大人吃惊,在这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章学诚十五六岁时,随父亲到湖北应城,从馆师学习举子业。但他对此却很厌烦,于是偷偷说服了妻子,将金银首饰摘下,卖钱换来纸笔,雇来县里的小书吏,连夜抄录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然后根据自己的意图,把它们分析开后重新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共100多卷。可是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他真正萌生撰写一部史学理论著作的想法,是在他29岁的时候。章学诚曾说:“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多舛,故欲遍察其中得失利病,约为科律,作为数篇,讨论笔削大旨。”(《与族孙汝南论学书》) 章学诚在太学志局的不幸遭遇,是促使他下决心着手撰写《文史通义》的直接原因。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章学诚进入太学志局,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但他一旦进入志局,便感到处处受牵制,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干。尤其令他气愤的是,志局监领嫉贤妒能,倚仗自己手中的权力,颠倒是非,排挤和打击真才实学之士。数年之后,章学诚忍无可忍,于是愤然离开志局。 离开志局后不久,他给曾任顺天乡试考官、一向很关心和器重他的朱春浦先生写了一封长信,通过叙述刘知几在史馆里的遭遇,不仅暗示了自己离开志局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自己开始撰写《文史通义》的原因和动机。 1772年,时年35岁的章学诚开始动笔写《文史通义》。 由于章一生贫穷,为了生计常常要四处奔波,使他不可能安稳坐下来从事学术研究,所以《文史通义》一书的写作时断时续,进展十分艰难和缓慢。章学诚逝世前一年,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双目失明,即使这样,仍笔耕不辍。但天不假年,他早已列入计划的《圆通》、《春秋》等篇还未及动笔,便遗憾地死去。可见,《文史通义》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试题附答案

和硕一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B、“唐宋八大家”指“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韩愈、柳宗元。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骚”指《楚辞》,它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D、《史记》按体列可分为本纪、世家、列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事本末体体列的史书。 4、下列叙述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等。 B、《家》: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C、《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D、《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虽然是一个

[浙东,文化研究,特点]浅谈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特点

浅谈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特点 要讨论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特点,我们首先要厘清浙东的概念。浙东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意为浙江(即今钱塘江)以东地区。作为一个政区的浙东,其发展沿革经历了漫长复杂的过程。先秦时,浙东属于越国的辖境。秦汉时期,浙东地区属于会稽郡的一部分。自孙吴割据江东,浙东始分设郡县,当时的会稽郡、东阳郡、临海郡均在浙东地区。东晋时,又分浙东临海郡设置了永嘉郡。浙东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最早也是出现在东晋时期。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因平定苏峻之反的需要,使会稽太守王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所谓五郡,即上述四郡及新安郡,新安郡的一部分在浙江以东。这是为战争需要建立的军事管理区,也是浙东地区形成的最早的独立的管理区。浙东地区最早设立为独立的政区当在宋文帝永嘉三十年(453),当时刘劭叛乱,将浙东五郡立为会州,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改会州为东扬州。隋开皇中州废。唐前期,浙东地区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区,属于江南东道的监察范围。通过分设郡县,原来的浙东五郡分成了越、衢、婺、台、明、处、温、睦八个州。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以此八州设浙江东道节度使,浙东地区首次成为以浙东命名的独立的政区。北宋时浙东、浙西合为两浙路,南宋时除严州(即睦州)属浙西路外,其余七州(其中越州升绍兴府、明州升庆元府、温州升瑞安府)为浙东路。元代皆改为路,此七路设浙东道宣慰司,是江浙行省的一部分。明代七路皆改为府(其中庆元府改为宁波府、瑞安府改为温州府、婺州路改为金华府),但七个府并不组成一个独立的政区,而是属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俗亦称浙江省)。清代相沿不改。至今日,浙东地区形成了绍兴、宁波、舟山(由宁波分出)、台州、金华、衢州、丽水、温州八个地级市,浙东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政区。 而浙东学术文化,则既包括历史上浙东学派的学术文化,也包括历史上浙东地区的学术文化。将浙东作为一个学术派别名称,最早是章学诚提出来的,其《文史通义》中有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浙东学术》。不过章氏只是指出了浙东之学的学术旨趣和治学特点(如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於史,此其所以卓也),并未划定浙东学术的具体范围。二十世纪初宁波籍的史学大家陈训慈、张其昀、何炳松等纷纷涉足对浙东学术文化的探讨,而张寿镛先生搜罗一郡之典籍编辑而成的《四明丛书》掀起了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小高潮。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浙东学术文化的研究在当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概念的界定上也出现了不少专篇论文。这二十余年是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如果说,前贤们的研究是对故乡历史与文化的搜索、总结、沉思、怀念的话,那么,新时代的研究就更偏向于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弘扬、创新、实践。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八九十年代为第一个阶段,二十一世纪后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承,主要成就表现在纯学术研究上的进一步深入;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突破,是学术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交流范围的不断拓展。并且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立足历史与文献,关照当代与社会,将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与创建宁波和谐社会、塑造宁波城市精神紧密联系,从而从书斋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具体来说,当代浙东学术文化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立足前贤研究成果,界定浙东学术文化概念的内涵 1984 年,宁波召开了黄宗羲与浙东学派学术讨论会,这是当代宁波对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的肇始。其后二十余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始终坚持着陈训慈、何炳松等前贤的学术精神,在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案 通过《大学》的教学,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下面是由为你精心编辑的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

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人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王心怡 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内容来看,今年所选的《新闻阅读与实践》和《中国小说欣赏》这两门课,实用性和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师生教学的进行。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为参考,我将作出以下的思索与安排。 最后,我再谈谈本学期语文教学的综合计划: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能在生活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带答案)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张国强 题号 第Ⅰ卷第Ⅱ卷 总分来源:]一二三四五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艺创作:少一点低俗,多一些责任 ①这些年来,创作的尊严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作成果被随意地歪曲,经典名著被任性地拆分;只要点击率高就好,只要票房收入多就好,只要名利双收就好。这种流行文化的无序 状态正影响着阅读者的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流行现象的理性判断。其主要原因还是一些文艺创作者责任意识的缺失。 ②历史终会以其特有的坚韧来淘沥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价值是要经过历史来证 实的。而时下的创作却越写越粗糙,创作态度越来越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已渐 成势头,迎合与趋从的态势正在蔓延。不少人囿于一室之中,通过网络的便利下载着自己的 梦想,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仿佛一夜即可成惊世之作。其实电脑网络抓去了你的眼球,也抓走了你的认识和判断力,使你的眼界不宽,胸怀狭窄;没有创意,毫无生机。 这种剪接、拼凑成的“创作”,是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 ③当盛行的风气把消遣和娱乐奉为第一宗旨,那么创作的目的自然是把迎合与趋从当成 立身的准则,结果是投合了市场的趣味,降低了作品的美学标准,丧失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搅乱了大众的视听评判。大多数人根本不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神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少有人从民族的世道人心来触摸时代脉搏,透过风云变幻的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某些 第1页共16页

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训练:第九单元 浙东学术(Word版含解析)

浙东学术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空.言/空.白 摭.拾/蔗.糖 八佾./俏. 丽 B.干.戈/干.货 桎.梏/水蛭. 纷纶./经纶. C.隐.逸/恻隐. 迥.殊/扃.牖 陋儒./孺. 子 D.宸濠./壕.堑 天铎./彭泽. 史纂./撰. 述 解析:A 项,kōnɡ/kònɡ,zhí/zhè,yì/qiào ;B 项,gān ,zhì,lún ;C 项,yǐn ,jiǒng/jiōng ,rú;D 项,háo ,duó/zé,zuǎn/zhuàn 。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可以空言.. 讲也 空言:抽象的理论说教。 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也 大雅:高雅,高尚。 C.究其所以纷纶.. 纷纶:纷纭,纷乱。 D.以其各有事事.. 故也 事事:治事,做事。 解析:B 项,“大雅”的意思是“才德高尚的人”。 答案: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为经世之书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 B .{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 .{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 .{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解析:A 项,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 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 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故司马迁本. 董氏天人性命之说 B.后人贵. 经术 C.犹且不以空言制. 胜

D.朱陆异同,干戈 ..门户 解析: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不如见诸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B.不可以 ..空言讲也 C.虽源流 ..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 ..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可以”,文中是两个词,可以凭借。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切:切合。 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究:考究。 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本:根本。 D.不特.无门户可持特:只是。 解析:C项,“本”在此句中是动词,意思是“发源、来源”。 答案:C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可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①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②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