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含义: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一、记叙文的范围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写论说情)

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

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

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例如:1.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2.狼群在高草中奔跑,奔向黄羊群。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1.在高草中嗖嗖飞奔的狼群,像几十枚破浪高速潜行的鱼雷,运载着最锋利、最刺心刺胆的狼牙和狼的目光,向黄羊群冲去。

2.突然,坡顶上密集的黄羊群,像山崩泥石流一般往反方向崩塌倾泻。

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对事物的感情。

例如:1.七月的晌午,简直把人烤焦了啊!

2.狼!一种卫士型的生物!

议论:就是表达作者的看法、意见、观点。

例如:1.《狼图腾》作者的生活经历真是丰富。

2.草原民族不仅在军事智慧上,刚强勇猛的性格上远远强过农耕民族,而且在许多观念上也远胜于农耕民族。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例如:大自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植物。在非洲的安哥拉,长着一种四季常绿的梓柯树。如果你在树下点火抽烟,或者点燃一堆篝火,树上便会喷洒出大量的液汗,把火灭掉。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灭火树”。原来,它的枝叶浓密,藏有许多馒头大的节苞,节苞上密布着网眼小孔,一旦有火光照耀,液汗就喷洒出来了。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不相同:

叙述: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二)如“豆子发芽”一句,就有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豆子发芽了。(叙述)

2.豆子长出了瘦弱的小芽。(描写)

3.豆子发芽很重要。(议论)

4.啊,豆子发芽了!(抒情)

5.豆子发芽需要水分。(说明)

(三)说明的特点是“解说事物,剖释事理”时,进行冷静的静态介绍和解说;它不进行动态的叙述、描绘、论证。说明 ,它不像记叙那样,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和人物的活动:它不像描写那样,去发挥感情的变化;它不像议论那样,去发表、论证作者的观点。而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这是说明的基本特征。)

小结:

1.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人称:选用记叙的人称,就是选择立足点、观察点,就是选择叙述的视角。

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

第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

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即“他”称,文中直接以某人的名字进行叙事,也是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文章中的第一人称“我”就是作者本人,有的时候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

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三人称,就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直接出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因此第三人称写法被称为“全知全能写法”。这的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3.记叙文的线索:

(1)以时间转移或空间转换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

顺叙的优点是:事件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倒叙的优点是: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优点是: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5.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和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四、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重读,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五、写作技巧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事件与事件背景

4.反映的道理(主题)

5.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像一个人没有了心,或肝、肺。

六、常用修辞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七、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

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

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抑扬相生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七)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八)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区分: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九)悬念

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十)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化虚为实或以虚衬实。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

人物愁的深重。

(十一)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十二)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湖心亭看雪》,既写白茫茫的一片,又写一亭、一舟、几人,从而写出了苍茫冷清的意境,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心理。

(十三)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十四)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二者区别: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烘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注意: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

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

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 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3、记叙文的线索: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1)线索的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物线):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 线索贯穿全文。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事线):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 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人线):如《背影》 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展开(感情线):如《荔枝蜜》 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 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线、

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⑥以 “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见闻线):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 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明线一般 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如《背影》《枣 核》的线索就是标题;《故乡》的线索是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记叙文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背影》的线索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父子深情; 《枣核》的暗线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 (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 句子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某一人的见闻感受⑥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

(完整版)记叙文阅读知识点

记叙文阅读概要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能找出记叙的要素,了解记叙的顺序和人称、线索,明确记叙的内容和记叙的详略,辨析记叙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划分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层次和段意; ③正确识别和找出记叙的要素;④辨析不同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⑤对作品表达技巧进行赏析;⑥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⑦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品味;⑧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1、记叙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的记叙文, 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可以省略。 2、线索: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时线 (2)地线 (3)人线 (4)事线 (5)物线 (6)情线 ★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3、详略:对文章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深刻、生动的材料,详写;对主题思想起次要 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也就是略写。略写可以让文章更加完整、充实,同时突出详写。 4、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 读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基本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 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邓稼先》《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表现主题。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事物及起因、经过、结果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概括文章内容时常用。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

记叙文基本知识 一、基础知识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1)补充交代了……内容(2)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3)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 人物描写(五种):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 5.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 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 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省。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 6. 常见写作手法: 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 记叙文考查类型及应对策略 一、对文章内容的考查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全文一件事——“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全文几件事——“人+ 事”或“时间+ 人+ 事” 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往往涉及中心。 如:《唤醒生命》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的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这一做法?答:①上下文中的意思:这是对小鸟的纪念、敬重与感激。②结合中心(中心“唤醒生命”):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3. 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词:①本义。如:《被风吹走的夏天》“几回”表明“次数多”,“不停地”强调“频繁” ②上下文,联系情感。如《被风吹走的夏天》“几回”和“不停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母爱的细腻和温暖。 句子:联系上下文,以及分层,或找关键词。 如25B《水饭》解释句子的含义“儿女们的筷子上要有出息”就需要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短语):“筷子头”——吃饭的时候;“出息”——懂道理、守规矩,好菜要先让给父亲吃,不能自己先抢着吃。 如33B《老王》谈谈对“那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就需要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短语):“幸运者对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愧怍”——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很不够,所以感到很惭愧。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结构特点: 一、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线索的难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才会疏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物为线索 ②以事物为线索 ③以时间为线索 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⑤以地点变化为线索 二、记叙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片段提前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有波澜,增强文章生动性,突出中心。 ③插叙: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另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读者对整个事件的原委有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三、句子作用 ①在开头:开篇点题,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在文章中间: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感情,承上启下,照应题目、开头、前文,强调。 ③在文章末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语言特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说明、抒情为辅 (1)描写: ①人物描写:人物描写主要分为外貌(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②坏境描写:对任务说出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坏境的描写。社会环境: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警务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6、揭示或深化主旨 (2)议论:以叙述为基础,对叙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分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抒情: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直接倾吐内心感受 ②间接抒情:1、寄情于景2、融情于物 二、写作手法 (1)象征(托物言志) (2)衬托 (3)对比 (4)借景抒情 (5)先抑后扬 (6)侧面描写 (7)动静相衬 (8)以小见大

(完整版)记叙文常考知识点及题型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词句段赏析(含义、作用) 2、标题分析(含义、作用) 3、梳理情节,概括内容。 4、分析人物形象。 5、提炼主旨。 6、结合实际谈看法。记叙文常考知识点及题型 一、表达方式。 二、修辞。 三、表现手法。 四、描写方法。(重点:环境描写) 五、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重点:插叙的作用) 六、标题的含义 七、标题的作用 八、开头段的作用 九、中间段的作用十、结尾段的作用十一、赏析句子十二、赏析词语十三、概括主要内容。 十四、梳理文章情节。十五、概括人物性格。十六、提炼行文线索。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是形象鲜明突出,使说理形象化、同宿易懂。虚化的事物具体化。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3、夸张:突出强调某一事物或感受,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丰富语言内容,增强气势,加强语气,(抒情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使语句简练工整,音韵和谐。 6、反复:突出强调,加强语气。 7、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文章波

澜起伏有变化。 8、反问:发人深省,其强调作用,增强肯定/ 否定语气,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强烈地表达……的感情。 9、对比:把……和……对比,突出强调了…… 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包括:象征、想象、对比,衬托、伏笔、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前后照应、欲扬先抑、巧设悬念等。(一般不包括修辞手法) 1 、对比:把……和……对比,突出强调了…… 2、象征:化抽象为具体,意蕴深刻,委婉含蓄。 3、铺垫、伏笔: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使文章结构紧凑巧妙。 4、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巧妙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情景 交融,隽永优美,耐人寻味。 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高频考点)。 (注:人物描写通常为前五种)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一推动两烘托四交代” 一渲染:渲染了的气氛。 一推动:为下文埋伏笔/ 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两烘托: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四交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时代背景等。暗示人物命运或故事结局。 五、记叙顺序及其作用记叙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也叫平叙)常考类型: 1、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插叙:高频考点,详情见后页。 3、补叙: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注意与插叙区分开)。起到补充说明,使文章情节更完整的作用。 4、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有条 不紊,常用于长篇作品。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第一篇: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 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 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⑶插叙。 插叙有两种: 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3、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

进故事中去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 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

记叙文的知识点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世纪可以不写) 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第三要素是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这件事。 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 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好结局。 大家千万要记住。文章要具体,主题才可以突出。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常用修辞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的 首先,基于记忆人物的叙事,即材料围绕人物组织。一件或几件事可以写在人物周围;在写一个人的文章时,我们应该了解文章中所写的几件事,比如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人物 的精神和品质。因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事物来表达人。如果这篇文章写了三件事,但是通 过这三件事来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这是一篇关于人的文章。 二是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即以事件为中心组织材料,围绕中心事件可以写一个人, 也可以写几个人;如果说这篇文章也记叙了三件事,通过这三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 者给我们一个启示,这就是写事的文章。 三是以景物描写为基础的叙事。 但应注意的是,在一篇记叙文中,写人、写景、写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 分开,应各有侧重。 [基本要求] 1.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由。 2.按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3.主题清晰,内容清晰。文章中的故事应该有开头和结尾。有必要写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终结的过程。确切地说,在叙述中应该清楚地解释与一件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原因和其他因素,以便给人一个完整的理解和印象。 4.清晰有序。在描述时,应该有 一个开始、主体和结束。有时它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一件事往往涉及相关的次要事情; 有时重大事件也包括小事件,因此有必要分析所描述的事件,区分主线和辅助线,并将辅 助线布置在主线周围。5.细节恰当,主次分明。在描述事物时,要注意主题鲜明突出,内 容清晰具体,感人深刻。在写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典型的例子、典型的行为和表现。 应该详细描述中心事件和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地方;少写或不写次要的东西。 【注意事项】 1.仔细回顾主题并确定主题。文章的目的、内容、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应围绕主题。 2.根据情景提示和主题,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用每段的首句即主题句来指明段落的 中心思想。安排好关键的主题句,就会使中心更加突出,眉目清楚。 3.复习主题。在开始写作时,模仿句型,一步一步地写出简单的句子。 4.写作前最好有个简明扼要的提纲,使自己的写作有章可循。审题后要先写出草稿, 经过修改之后,再正式成文。 叙事顺序

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基本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往往是事件的见证者,是线素人物,好处是便 于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你、你们),较少 用,好处是好像是面对面对话,便于抒发情感;第三人称(他、他们), 好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从多方面自由叙写。问题:在文章 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转换人称,如第二人称,就是为了便于直接抒情。文 章用什么人称的作用是什么,都需要你掌握这个知识点。 3.记叙文的顺序: 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 ②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作用: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增强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注意插叙的起止段)。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4.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问题: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将气氛、人物性格、人物思想感情具体化。将什么气氛,什么性格特点,什么感情说清楚。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件更有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为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议论: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和对问题的看法。在文中间作用是画龙点睛地揭示记叙的人事的目的和寓意,在文尾往往起到上升华文章主要旨的作用。考题: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尾段的有什么作用;文章结尾的一段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答题时,只有把握议论句子的位置,议论与所记内容的关系,在结合前面所以述议论的作用就可以回答了。 5. 记叙文的表现十手法: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欲扬先抑。问题:本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某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题的关键是不要把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相混,并记住常用表现手法。答题并不难。

记叙文基础知识

)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

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 3、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 (2)、方法: 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记叙文是一种描写故事或事实经过的文体,通过叙述人物、事件和场景来传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下面是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大全,包括定义、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 一、定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讲述的方式来叙述人物、事件或故事的文体。它强调按照时间顺序生动地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情节的推移,通过描写人物行动、语言和心理等细节来塑造形象,以达到情感或思想的表达。 二、特点: 1. 叙述性:记叙文的主要任务是叙述,以基本的事实和事件为中心,并通过描写细节和引发读者的联想来使读者对故事或事件产生共鸣。 2. 连贯性:记叙文的叙述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3. 具体性:记叙文注重描写人物、事件和场景的具体细节,通过丰富的描述和生动的语言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意义。 4. 个性化:记叙文可以突出个人观点和情感,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叙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写作方法: 1. 确定叙事目标:写作前应明确想要传达的信息或情感,确定好自己要写的故事或事件,以及叙述的重点和方向。 2. 角色设定:确定好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设定他们的性格、外貌和背景等细节,使角色更加鲜活和可信。 3. 时间和地点: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便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变化来叙述故事,增加连贯性。 4. 情节安排: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故事发展的情节,合理安排事件的顺序和时间跨度,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5. 描写细节: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状态等细节来塑造形象,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和同情,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全)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全)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最后一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如:《背影》 作用:(1)强调了…… (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如:《故乡》 作用:(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 (3)交代……背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1)便于直抒胸臆,便于抒发情感和心理描写 (2)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第三人称:(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客观的反映生活 (2)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五、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2)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6)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 思想情感。 答题方式:这是……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

经历了……心理状态、展现了……特点,刻 画了××思想性格、揭示了……的内心世界。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2)暗示……社会背景、习俗、思想观念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4)烘托……心情 (5)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人物……的命运 (7)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下文……做铺垫 (9)制造悬念 (10)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11)揭示、深化主题 六、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1)揭示文章主题 (2)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2)将文中的人物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结构完整严谨 (3)点明中心 八、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文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1使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双方的距离。 2使用第三人称的好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的叙述;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 3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像在和作者或者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 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六、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2、对比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物抒情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记叙文基础知识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照写作内容记叙文可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以描述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 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以写景来寄托情怀、表现主题。在表达上做到情景交融。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如《藤野先生》 ②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如《背影》。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如《爸爸的花落了》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探望爸爸的情景;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引出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情形;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的病和爸爸因病不能料理花,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唱骊歌,想到盼望自己长大,忆起爸爸让她汇款一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五、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例:她是一个青年教师,刚由外地调来不到半年,课讲得很好,虽然说话带点口音,可学生喜欢她。 说明: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点、构造、功能、作用、成因、关系等所作的客观的介绍。一般不是感性形象的描绘。 作用:(1)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2)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常在议论文中与议论交叉使用。(3)常用于应用文。 例:泡沫塑料内部充满了气孔,所以透气性好,又耐洗易干,即使气温升到2

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

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 【记叙文基本知识回顾】 内容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引用、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对比、衬托、通感、回环、顶真 五种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五种表达方式的解析】 1、记叙: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等视觉和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顺序将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交代出来。作用:用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感到真实、情切,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用第二人称使对话亲近,便于直接抒情;用第三人称叙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补叙(在一件事情大致情节交代完后,补充事件枝节。)对事件起补充作用,使事件更加完善。分叙(即为平叙,用于同时发生的两件或者多件事。)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类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具体描写分为摹状(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将事物生动的表现出来)和白描(用朴实、简练、干脆的文字勾勒除食物的特点)。描写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作用:具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 3、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说明方式是说明类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在记叙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中都有广泛运用。作用:简要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的人、事、物更加清晰。 4、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表明立场、态度和主张的方法。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在文章开头可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抒情:抒情是指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主观情感的抒发。抒情又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不借助任何其他手段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叙述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