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最终

国际市场行情分析报告,最终

国际市场行情分析报告

题目:2015进出口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专业:

班级:

小组成员:

导师姓名:

实习学期: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年月日

[摘要]:2015年中国外部经济表现低迷。欧洲经济基本面温和改善,但整体仍好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动能不足、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外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年进出口贸易负增长形势难以扭转,全年降幅7.2%。

本文以2015年我国进出口的数据为基础,首先揭示了我国贸易收支、结构和方向的变化。接着有分析了我国进出口环境、供求和需求等因素。然后分析这些变化和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效应。最后分析了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效应。

关键词:贸易顺差扩大产业结构产能过剩政策实施进出口结构

目录

引言 (4)

一、2015我国进出口的现状 (4)

(一)2015我国进出口概述 (4)

(二)2015我国进出口的变化特点 (8)

1.贸易收支的变化 (9)

2.贸易结构的变化 (11)

3.贸易方向的变化 (12)

(三)影响我国进出口变化的因素分析 (13)

1.环境因素分析 (13)

2.供求因素分析 (14)

3.需求因素分析 (14)

二、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效应 (14)

(一)产能过剩冲击 (14)

1.产能过剩的“痼疾” (14)

2.产能过剩将带来的诸多影响 (15)

(二)就业冲击 (16)

(三)物价体系冲击 (17)

(四)货币汇率冲击 (18)

三、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效应 (19)

(一)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19)

(二)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 (20)

四、建议 (22)

参考文献 (23)

引言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1~10月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为187.8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32%。其中进口金额28.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1%;出口金额159.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贸易顺差130.95亿美元,同比扩大3.42亿美元。2015年10月进口额1.87亿美元,同比下降32.0%;出口额13.84亿美元,同比下降6.67%。

一、2015我国进出口的现状

(一)2015我国进出口概述

进口额降仍保持较大降幅。

受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下滑影响,今年以来工程机械产品进口出现较大降幅,月度进口额维持两位数的降幅,尤其10月进口额首次低于2亿美元,为1.87亿美元,降幅更是达到32%。各月止累计进口额降幅均超过20%。前10个月月度平均进口额仅2.8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3.65亿美元。

出口额同比由升转降。

今年上半年延续了去年以来出口额保持微增长局面,增幅呈小幅下降

态势。三季度进入负增长区间,累计出口额下降2.44%,降幅虽不算大,但趋势值得关注。从月度出口情况看,7、8月份出口额同比降幅均超过10%,9、10月份降幅为7.39%和6.67%。在2010至2012年出口高速增长之后,从2013年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期。目前出口继续大幅度增长难度较大。

零部件进口降幅小于整机,出口降幅大于整机。

今年前10个月,工程机械零部件进口12.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4%,占进口总额的43.4%。进口整机16.09亿美元,同比下降23.2%,占进口总额的56.6%;其中履带挖掘机进口8711台,3.8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42%和45.7%,进口额减少3.26亿美元,占进口额减少幅度的40.5%;其次是电梯及扶梯,进口额减少6703万美元,进口额同比下降38.4%;非公路自卸车进口25台,946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76.6%和85.3%,进口额减少5502万美元;隧道掘进机进口9台,3043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8.2%和29.3%,进口额减少4338万美元。上述四类为整机进口额下降的主要构成。其他下降较多的产品有:大马力推土机、装载机、凿岩机械和风动工具、轮胎挖掘机、摊铺机等。进口额增加较多的除其他起重机构成较多不便分析外,履带起重机和随车起重机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8.5%和178.9%,进口额增量均超过1000万美元。

出口方面,零部件出口54.3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4.1%,同比下降4.68%。累计出口整机105.1亿美元,同比下降1.83%,占出口总额的65.9%;零部件出口额降幅明显低于整机,也下降额达2.67亿美

元,占总进口额减少量的57.7%。1~10月出口额减少较多有:装载机(减少3.05亿美元,下降22.2%)、其他推土机(减少1.45亿美元,下降50.7%)、其他汽车起重机(减少1.38亿美元,下降27.2%)、筑路机及平地机(减少1.08亿美元,下降33.2%)、隧道掘进机(减少0.91亿美元,下降5.84%)、内燃叉车(减少0.77亿美元,下降8.26%)。出口额增长较多的整机产品有:电梯及扶梯、其他工程车辆、非公路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等。

各主要区域经济体中,对香港、韩国、东盟、印度出口分别增长28.3%、0.23%、27.6%、8.28%;对美国、俄罗斯、欧盟、非洲拉美、日本出口分别下降7.22%、55.4%、10.2%、9.68%、10.1%。进口方面,只有由占比仅3.75%的东盟进口额增长62.7%,其他各经济体进口均下降。在主要进口来源国中,日本、德国、美国、韩国占据前四位,前二十国中其余十二个国家为欧洲和北美,亚太地区占据剩余四席。

在主要出口目的国中,美国、日本一个是我国工程机械最大市场,一个主要进口我国工程机械零部件,其余国家主要是亚洲国家,此外还有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和委内瑞拉。

在各大洲中,对亚洲出口81.80亿美元,同比增长9.79%,占出口总额的51.3%;对非洲出口18.60亿美元,同比下降17.7%,占出口总额的11.7%;对欧洲出口20.52亿美元,同比下降24.1%,占出口总额的12.9%;对南美洲出口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占出口总额的9.04%;对北美洲出口18.59亿美元,同比下降6.76%,占出口总额的11.7%;对大洋洲出口5.48亿美元,同比下降8.87%,占出

口总额的3.44%。

进口方面,我国进口工程机械产品主要来自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其中自亚洲进口11.51亿美元,同比下降32.0%,占进口总额的40.5%;自欧洲进口12.92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占进口总额的45.4%;自北美洲进口3.65亿美元,同比下降17.4%,占进口总额的12.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贸易活跃,今年前10个月,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对沿线国家出口70.7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44.4%,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50%,高于出口总额增幅6.32个百分点。出口比重也明显高于全国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中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比重。

整机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日、韩以外的国家,而美、日、韩成为我国工程机械零部件的主要市场,其零部件出口额分别占向该国出口总额的60.5%、93.6%和49.3%。此外澳大利亚零部件比重42.3%,印度零部件比重35.1%。

一般贸易占较大比重,部分产品贸易方式多样。

今年前10个月,工程机械产品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71.4%,占据较高比重。进料加工出口占18.1%,对外承包工程出口占6.29%,边境小额贸易占 1.70%,保税区仓储转口占 1.48%。租赁贸易仅占0.20%。

电梯及扶梯、零部件、非公路用货运自卸车、塔式起重机等产品一般贸易占该类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推土机、混凝土机械、凿岩机及风动工具一般贸易占比为70%~80%;装载机、履带起重机、随车起

重机等一般贸易占比为60%~70%;摊铺机、压路机、挖掘机、叉车、隧道掘进机等产品一般贸易占比不足50%。

隧道掘进机、叉车、压路机、挖掘机等产品进料加工贸易占该类产品出口额比重分别为86.8%、64.6%、55.3%和49.6%。

摊铺机、随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推土机等产品对外承包工程出口占该类产品出口额比重分别为43.2%、34.4%、14.1%和12.9%。

预测:前10个月出口额总体下降2.82%,预料后两个月仍延续目前态势,总体降幅有可能继续扩大,全年出口同比降幅将在3%左右。

2016年,工程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带动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对沿线国家出口将在现有比重的基础上小幅度增加。其他主要出口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出口总体将维持今年实际完成水平。

(二)2015我国进出口的变化特点

我国贸易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贸易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贸易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1.贸易收支的变化

近几年我国贸易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1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贸易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贸易收支统计口径,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14年中国贸易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1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1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贸易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15年,我国的贸易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贸易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1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1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大幅下滑,货运量缓慢回升,出口先导指数显示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出口压力依然较大。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7.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9%,其中出口10.2万亿元,下降1.8%,进口7.6万亿元,下降15.1%,贸易顺差2.6万亿元,扩大82.1%。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2万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出口1.3万亿元,下降1.1%,进口9240亿元,下降17.7%,贸易顺差3761亿元,扩大2%。

从贸易伙伴看,欧盟、日本、东盟整体下降,美国维持增长,金砖国家继续分化,香港进出口降幅收。

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共分布在198个国家(地区),前十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3.7%,较2014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美国、东盟、韩国、台湾和印度占比增长,是拉动CR10[1]提高的主要因素,进出口贸易伙伴多元化战略成效明显。

2.贸易结构的变化

2008-201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4%和94.6%,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已位居世界第二。1979-2015年,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6.8%,比同期全部货物贸易出口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出口市场结构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已覆盖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也在悄然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逐渐成为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2015年机电产品进口由1980年的56.5亿美元增加到53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8.2%提高到47.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由1998年的292亿美元增加到341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8%提高到30.2%。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多种方式、内容丰富、覆盖较广的服务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我国除了对外援建项目和少数外国友人来华旅游外,基本上没有对外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形成了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和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服务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规模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决定

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力度;贸易主体变化决定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贸易伙伴关系确定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走势。贸易规模、贸易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贸易主体以及贸易伙伴国等因素综合影响着贸易趋势变化和最终的经济增长路径。

3.贸易方向的变化

贸易主体多元化且主体结构持续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出口占比下滑趋势显著,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则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出口增速高于同期外商企业和国有企业,显示了民营企业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结构出现分化。1993 年至1999 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出现大幅下滑;2000 年至2014转为逐步企稳态势;而在20015年一般贸易占比持续增加,当前两者比重相当。当前一般贸易增速大于加工贸易增速,随着未来我国出口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一般贸易占比仍将保持上升态势。

东部地区出口占主导,但是中西部地区出口势头强劲。东部地区出口占比已经从2005 年的92%下滑至当前的88.5%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占比则逐年递增,从8%上升至11.5%。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承接转移步伐加快,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

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其国内的低成本优势挤占我国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降低。对发达经济体装备制造出口占比增加,机电产品进口占比

下滑,精密仪器和装备制造进口占比增加。主要原因是前期大量进口机电产品,通过学习效应使得国内机电产品制造有了较大发展,而满足国内需求降低对其进口;但是我国精密仪器和装备制造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当前经历进口该类产品、加深学习与模仿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印度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机电与装备制造出口占比增加,对其资源类商品进口占比增加。

(三)影响我国进出口变化的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分析

政策助推中国装备“走出去”。中国装备“走出去”是中国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是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手段。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3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上海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6月,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召开; 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包括核电在内的数十项合作协议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或将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

2.供求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产的低成本,缺少技术创新,深受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的研制,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是当务之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需求因素分析

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国外市场过度依赖。如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国家具出口总额的60%。引起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警惕,因而对中国的出口便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限制。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二、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效应

(一)产能过剩冲击

1.产能过剩的“痼疾”

如何治理产能过剩成为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产能过

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能利用率是判断产能过剩的直接指标。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从2015年各行业看,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橡胶行业周期性较强,其产能利用率基本与我国整体产能利用率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其中,除了煤炭采选业和饮料、纺织服装等消费性行业,其他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80%,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尤其是有色金属行业和食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和59%,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产能过剩不仅仅存在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典型的如光伏、LED、风电装备、碳纤维等行业,如光伏太阳能产业,我国产能占世界产能的90%,但国内市场启动较慢,只能大量出口,一旦遇到市场需求变化就产生了产能过剩,很多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目前我国产能过剩中,总量过剩、成长性过剩、结构性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存在,并出现重叠加重状况。过去产能总量过剩行业一般是总量过剩突出,而同时又有行业内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而这一轮产能过剩行业不仅总量绝对性过剩,内部还出现了多数产品的产能普遍性过剩问题,形成了产能严重的“绝对性过剩”。在全球进出口贸易推动下,西方工业国陆续将能耗高、污染重、用工多的工业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产能过剩将带来的诸多影响

(1)产能过剩会导致生产者价格指数下行,削弱企业的盈利能

力。产能过剩意味着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效益下滑。

(2)产能过剩将过度消耗资金,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正常发挥。货币政策效应是政府实施扩张货币政策情况下,企业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经济主体可以低利率筹集资金进行投资,进而带动总需求增加所产生的宏观效应。

(3)产能过剩会形成财务风险,严重时甚至引导更大范围的金融风险。产能过剩企业会面临买房市场的巨大压力,价格竞争比正常的市场环境激烈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非常可能形成财务风险,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致金融风险。

(二)就业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净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要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然而,我国的加工制造业通常处于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低端,低端的产品制造业导致了我国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数量过多,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受阻,在造成了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同时,城市化的质量仍然很低。

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方式一般有两种,这两种方式分别表现为:第一,在封闭条件下,生产要素分配的调节或受到体制的影响,或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市场配置。进出口贸易可以通过其在不同产业间发展程度的差异性促使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重新配置。由于出口

意味着间接输出劳动力,进口意味着间接购买了劳动力,那么已有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影响该国的劳动力就业。第二,进出口贸易通过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最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目前我国出现的失业问题主要是体制的转轨造成的。作为一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中国应该在较长时期内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举例来说,在新兴产品在刚进入我国时,我国内的企业开始模仿学习,至拥有了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对于我国已经拥有和进行的一些产业来讲,进口对其行业是一种外来的竞争性压力,为了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市场中,企业自身会努力改变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使自身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培养新的出口动力,可以有效的促进行业的就业。出口对拉动我国就业有显著作用,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进出口贸易对就业影响程度的角度讲,集中体现在了中低、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进出口的变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性质的行业的相关劳动力的就业,可见我国劳动力在涉及对外贸易的行业中的就业的层次较低

(三)物价体系冲击

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对我国物价体系影响不大,某些进出口货物可能对该物价或相关领域产品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农产品进出口,矿产品进出口等。一方面,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指示器”,反映着经济的冷热,另一方面,它还是宏观经济的“调节器”,物价水平

的上下波动可以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所以物价体系不会有太大的波动。2015年1到11月期间,我国贸易额变化对我国CPI水平总体没有太大影响。

(四)货币汇率冲击

根据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当本币升值时,一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净出口减少。然而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项目却仍保持着贸易顺差的格局。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下降。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食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出口增长率的影响都是负向的,即汇率波动导致进口、出口增长率下降。人民币汇率收益率对劳动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食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出口增长率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表明人民币贬值,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均会下降。短期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食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增长率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并且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影响程度最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小。进口方面,这三类商品的的进口商都应当做好存货准备,以防止人民币汇率波动时由于进口量下降而对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消极影响。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食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率影响都是显著的;进口方面,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影响显著,但对食品和资源密集型

产品的进口增长率没有影响。

三、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效应(一)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总量的增长,更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动,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而对外进出口贸易则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最直接的因素。经济发展可以视为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质和量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由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作用,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演变。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以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劳务的进出口,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我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另外要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提高其中的技术含量,同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不可再生的生产性资源产品。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时,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技术,

通过学习模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新的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和优化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

(二)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出口贸易的直接作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对外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国家在贸易后,成本优势得到发挥,其资源得到重新配置,促使每个国家都能增加它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然后通过交换,每个国家都可以得到比它自己直接生产的数量更多的货物,同时提高国内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是进出口贸易的间接作用,在获得成本优势后就可以扩大国内的生产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 进出口贸易的不断交流还可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改进生产方式。

进口有助于提高我国生产效率。资本货物的进口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它能大大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益。根据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国际分工更可以有效利用各国的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可以提高国内各个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经过引进学习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口先进技术和引入管理科学理念,会使得我国国内的分工与世界进一步接轨,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改进,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分工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