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研读报告

论语研读报告

论语研读报告
论语研读报告

论孔子眼中真正的朋友

Mangogola

小时候,觉得朋友是可以和自己互分糖果的人;青春期时,觉得朋友是可以为自己挺身而出、两肋插刀的人;随着自己成年后慢慢接触这个人情冷暖的社会,自然而然就觉得大部分的“朋友”是人脉,而真正的朋友是愿意花时间陪你并在困难时候帮助你的人。以上对朋友的定义显然很感性,在接触《论语》这部中国实用理性哲学的宝典之后,我深深地感到以上定义不仅感性而且很肤浅。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通过《论语》折射出的孔老夫子的朋友之道我虽不能完全领悟,但某些共鸣之处对我启发颇大,让我的交友之道也颇有改观。

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在《季氏》篇中孔子提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是有益的朋友,是值得交的朋友;而谄媚狡猾、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朋友,这样的人也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再者《论语》中反复强调成为朋友的前提是“信”,即诚实、诚信。《学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公治长》篇中颜渊、季路与孔子谈论志愿,孔子就将“朋友信之”作为其中之一。人无信无以立,友谊如果没有诚信的基石也必不会长久,所以能够拥有真正朋友的人首先他本身是言而有信、表里如一的。先处己,后处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许就是最高的境界吧。

其次,真正的朋友不是酒友也不是玩伴,而是给你树立榜样,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提高自身的人。孔子一直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子路》篇中提到,朋友不同于兄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相互监督和勉励,通过切磋而实现仁德和才学的提高;兄弟之间才要求和和睦睦。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由此可见,骄奢淫逸、呼朋唤友的饮食宴请在孔子看来都是有害的事情,那肯定与益友相去甚远。放眼当今,party、K歌、“搓一顿”似乎成了我们结交新友、联系旧友、增进感情的不二方式。殊不知,这也许只是我们逃避现实,可怜兮兮寻找归属感的掩饰。有人说,青春时的恋爱要找一个给你正能量的人,而不是把你搞的筋疲力尽的人。这话说的很对,真正的朋友也是这样,或许不会陪你玩,陪你疯,但却会一直用自己的行为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然后,朋友之间的交往并不以“亲密度”来划分等级,真正的朋友应该拥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淡与释然。在《颜渊》篇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有过失,必然要尽心尽力劝导,但如果这样他还接受,那就不要再自取其辱了。这首先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再者“求亲而反疏”的道理,孔老夫子是告诫过我们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

对此,我还有着自己的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正的朋友经过时间的历练,应该能达到“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这两种境界,(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同是感同身受之意)就像复旦大学陈果老师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最低档次的交流方式就是语言,真正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熟友又何须连篇累牍的赘述呢。也许,朋友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是彼此如空气,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

自古以来,朋友一词与“义”字如影随形,我觉得孔老夫子对“义”字的例举解释最准确——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篇》)愿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这类的“义”看起来是多么的年少轻狂;朋友死后,无论如何都要让他入土为安的这种“义”相比之下更真实、更渗透着朋友的真谛。《乡党》篇中还有一章体现孔子对朋友间“义”的重视,“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他本人对“礼”极为重视与推崇,朋友给的东西再奢侈珍贵(如车马),但如果不是祭肉,我也不会行拜礼,孔子对待朋友重情义且轻功利的原则可见一斑。回归当今现实,富二代、官二代看上去有很多朋友,但其实那更多的是随从,是趋炎附势者,剥开功利的外表,也许连情义的影子都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并不要求带给我们多大钱权上的好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和情感上的满足。

一直以来,我都很崇尚复旦大学“自由而无用”的精神,但我并不反感孔老夫子关于朋友的“仁德”之用,往小处说,“毋友不如己者”,交比自己好的朋友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往大处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朋友切切偲偲会使得整个社会文明的提高和进步。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是无功利之用的,所以拥有真正朋友的初衷就不能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真正的朋友是历久弥新的精神交流,但绝不是所谓的“精神庇护所”,我们要带给彼此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是积极向上完善彼此的动力;真正的朋友一定要有情义的滋养,时间和生活的磨砺,“一见如故”弥足珍贵,但更多的还是彼此交流相处后达到的“感同身受”。最重要的一点,成为真正朋友的双方都能够很好的“处己”,懂得悦己、爱己才能抱着悦人、爱人的终极关怀之心去结交真正的朋友。虽然在这一点上,学生的观点也许与孔老夫子有所出入,但思想的碰撞才会激出绚烂的火花,不知道老师您怎么看。

第二单元论语十则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 《论语》十则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项,“已”通“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 ..矣 ..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 C.敝之而无憾 ..克己复礼 .. D.一日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及其壮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C.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站在身边侍奉。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9~10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9.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文学”指博学文章。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 言语 10.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 ,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 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三、表达能力提升

论语读书心得5篇

论语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读后感1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 《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内容为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一部分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的确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 论语读后感2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在今时-----我读《论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经典,在这之中包括的内容涉及个人处事,生活态度,治理国家等多个方面。它在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今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 现今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读不懂经典,以至于觉得《论语》是阳春白雪,高不可及。但在细细品读《论语》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人们广泛流传和运用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像太阳每天都要升起落下。一代代相传,一代代理解,一代代传播。斗转星移,几千年前的智慧穿越过历史的长河来到今天,《论语》已经成为一部普及率极高的经典。有很多人在探讨《论语》在今天的意义,认为它所阐释的道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但经典就是经典,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会从其中体会到一些不同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是“知之为知之”,“思而不学则罔”的学习方法,还是“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传世经典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而当我如今再细细品味《论语》时,发现它在现今之于我最大的启示在交友,处事和理想方面。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交往,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交友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论语》则告诉我们该怎样交友。第一就是要慎择友。孔夫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意思是说交朋友应该交真诚,坦荡,不作伪,见闻广博的朋友。而不是那些溜须拍马,两面派,见风使舵的朋友。虽然说并不是现实到只交对我们有用的朋友,但好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第二是掌分寸。朋友之间相处一定要有一定的分寸。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说到,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朋友,也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太过密切反而会遭到朋友的反感。这是在关于平时相处上的分寸。而在朋友犯错时,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是在说,当朋友犯错之后,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朋友之间的情感也要有所节制,不能肆意泛滥,这也是出于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尊重。古语亦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三是言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朋友之间更需要讲诚信。 读《论语》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它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处世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宽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在要求我们处世之道之一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反思自己的行为。此外,“巧言令色”是不可取的,君子当少言而敏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告诉我们要多听,多看,多思,多想,谨言慎行。这会让我们对自己多出的行为少一些后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对我们在当下这个快速高效,分工明确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越俎代庖是不可取的。在处世方面,《论语》主要强调内心的分寸。自己与别人相处时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分寸,平常生活中言语和行为的分寸以及做该做的事的分寸。 罗曼·罗兰曾说过:“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的境界。翻开《论语》之后,我们总会在语句中发现理想之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突出了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在“侍坐”中孔子与学生们一起谈论理想,在众多学生谈论的理想中,孔子最同意曾点的谈论。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其理想。这是孔子认为最有价值的理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的理想要立足于现实之上,悬于空中的理想没有多大的价值,要做到我虽心及九重天,但脚仍踏住三尺地。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北京大学蒋绍愚 《论语》研读 第12集-第36集笔记

第12集仁的思想(一) 6.22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即:如何做到仁?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颜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对“仁”的回答非常详细。 纲:克己复礼 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⑴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要做到“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恭:认真、有礼貌;“出门如见大宾” ②.敬:小心谨慎。“使民如承大祭” ③.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你要是先知道这件事难,就不会夸口,不随便说了。做不到不夸口,就做不到仁。这就和‘先难而后获’意思一样。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仁的定义:“爱人。” 可以说这是最简洁的回答。是一个定义,虽然没有展开,但是是“仁”很重要的定义。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忠:古代是尽心竭力的意思。为别人做事要尽心极力。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蒋老师认为此章好像不是对一般人说,应该是对为官作宰的人来讲。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 “仁”的定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达到“仁”的途径:能近取譬。 以下三章讲仁和圣的关系。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雍也篇》 第13集仁的思想(二) 二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越出规矩。” 3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

《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 导语: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mentbook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读书报告怎么写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考学习!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

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何对

《论语新解》读书报告

翻译学院李倩萱14308186 《论语》与君子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论语》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而这次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君子”的看法和观点。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则表明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孔子认为,

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子的解释:“君子不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接着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同样观点的还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

论语研读

《论语》专题研读 班级:高一(2)班姓名:鲍泽峰 专题关键词:孝 一、《论语》“孝”专题研读章节 1、﹝《学而》篇第 2章﹞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认识:体现出了“孝悌为行仁开源,行仁为达道之本” 2、﹝《为政》篇第5章﹞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认识: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一个人若不孝顺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话,那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做人尊严。 3、﹝《为政》篇第6章﹞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认识:我们作为一个孝顺的人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健康 4、﹝《为政》篇第7章﹞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认识:一个人孝与不孝主要看他是否在父母老了的时候,能不能赡养他们。但“养”是一般动物都可以做到的。若没有情感的因素在里面,还不能说是完整的孝道。 5、﹝《为政》篇第 8章﹞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认识:我们要让父母的精神生活快乐,并且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 6、﹝《里仁》篇第18章﹞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认识:这章讲的是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在当今的社会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7、﹝《里仁》篇第 19章﹞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认识:这些出了当时社会使用孝来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但这显然无法适用于当今的社会。 8、﹝《里仁》篇第21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第二单元 第1课 论语十则完美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理解、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的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立身处世、讲求个人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了解儒道互补。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通过反复诵读、自学、讨论,深入理解掌握以下内容)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

《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提问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是啊,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到了社会,进入官僚阶级,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是否存在。于是不过问,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还是尊敬点好。这样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可惜的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从没有让别人这样,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最后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许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身边许多事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论语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心得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

《论语》分类研读之论仁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诲(hu)裘(qu)敝(b)肱(gng)少(sho)者怀之 智者乐(ya)山,仁者乐(ya)水知者乐(l),仁者寿。 B.通假字 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是智也(是:代词,这) 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完整版)读《论语》个人心得

读《论语》个人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

《论语》研读论文

《论语》研读论文 赵宏飞 (电气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班,22号) 摘要: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关键词:治学养生孝道为政仁爱信用 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首先,孔子讲究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不过,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记得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像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不过现在离家远了,才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关爱是那么的深。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所以有时我甚至感谢那样的一次病痛,让我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