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汇编,也记载了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论,及其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论语》其二十篇: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治长

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

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

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

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并且篇名取该篇第一句话的

前两个字而定。二十篇共计512篇,实则为512段话,每段话有短

有长,短则几个字,长则数十字,最长不过百字,皆为语录体。

《论语》全书的512篇大概讲述了七个方面的内容:方法、修养、道德、人生、政治、教育、天人等。当然,这些内容并不是相互独

立于某一篇,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几乎在各章中都可以看到,可以领悟到。

正因为如此,我想从这七个方面来浅谈一些我对《论语》的认识,从这512句简短的话语中再选择一些我喜欢的章节来论述我的认识

与理解。

一、关于方法

我认为在这个内容——方法,孔子主要讲的是他的思维方法、哲学理论、以及一关于学习的方法。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

在这一章中,不难看出,这是孔子关于“中庸”的一种解释。而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庸”一词在我看来几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思想:

我们在现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很少或不会走极端,给自己

留下一些余地,不会使自己陷入无路可走的尴尬之地。

关于中庸孔子还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雍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中庸”在孔子看来是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相当的高,而且孔子也认为它就是一种很大众的思想,应该是大家所拥有的一种品质。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这句话我认为就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法,孔子在短短的十八个字中,给我们解释了“质”与“文”的关系,并得出了他的结论,从此出

我们可以看出他哲学思想的一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句话在初中就学过,也已经铭记于心,但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升级。现在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

学习的方法,也似乎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孔子关于方法的探讨是很多的,在这里也只能略说一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论断毅然没有落后于时代,而是与时俱进的,我

们的圣人的确是一位历史的先知。

二、关于修养

修养是孔子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孔子是很重视这一方面的理论,并以此来教化他的弟子。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在这里孔子讲述了古人与今人学习目的的不同,虽然孔子在此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所推崇的是什么。作

为一个教化大师,孔子的心里有的肯定是芸芸大众,他所希望的肯

定是要一个人心怀天下,做学问应该把天下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这也是孔子的希望与追求。

子曰:“若圣而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

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这段话应该看作是孔子对自己的一种评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作为一个相当有地位的教化大师尚且不敢称自己“圣”、“仁”,这不仅是谦虚,更是一种追求。公西华的话足以证明他们的老师孔子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孔子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就必须要言出必行,这是君子的作为。人要诚信。而在今天的社会,口出狂言的人比比皆是,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世风,对自己的言语丝毫不负责。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看自己是否是一个君子。

修养,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东西,也是所有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人都希望自己可有有修养,而不是一个粗俗的人,但是做到却有有些困难,因为我们都是活在尘世的俗人!也许我们并不能做的到完美,但至少要与尽力,不要成为一个王八。

三、关于道德

道德是孔子人道理论的核心。他的道德以仁为核心,包括了礼、忠、孝等若干方面,而“仁”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我想这个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次提出了: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这一思想又一次的与历史吻合,只能再一次的证明了孔子的远见卓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的到孔子对于道德,对于仁的重视,即便在“夷狄”之地,也“不可弃”这种品德。因为它不是一个地域性的东西,而是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里,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人的道德已经沦丧的太多。无论我们走在什么地方都能看见乞讨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真的迫于生活的

无奈,没有人给他们一日三餐,没有给他们爱……孔子的这番话应该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四、关于人生

人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作为一代大师的孔子自然也有他的理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得到了道义,即使死了,人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追求“道”。但是在现在,有很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在追求什么!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与不幸。

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人生如果能够做到这四点,那真是个圣人,孔子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似乎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因为我们都是一个平凡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已,所以说这样的境界真的是一种“理想”,但是我们还是要肯定孔子的人生理想境界,也许他并没有做到这样,但是他肯定毕生都是在以这样的目标去完善自己。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世的经验:不要人云亦云。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谨记“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的精神。对所有的现象、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与认识,不要让自己迷失在众说纷纭的错误之中。在很久之前的孔圣人已经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将这些格言记住,而不是将它放在书里!所以说,对于人生,我们应该坚持真理,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不要人云亦云。

五、关于政治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主要是仁政。他提倡爱民,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等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在这句话中,我认为孔子想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中,应该及其的重视“德”。以德服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

的一个环节,只有“德”才能够使人民真真的服从的,但是从更深

的层次上来说,这种真真的“德”似乎是一个理想国,要去实现真

的是很难。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这四个章节都是孔子在谈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统治者或表率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因为只有他们自己做好,才能给人民或下属

做榜样,才能有效的实行自己的政策。这些理论在当今我们的社会

也是非常流行的,因为的确这很重要。试想,如果上司给他的下属

谈清廉、敬业……但是他自己却做不到,会怎样?俗话说上梁不正下

梁歪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处于领导层面的人的行为作风是非常的重

要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六、关于教育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能够提出“有教无类”,这是一个壮举,更是一个奇迹,我想这个思想应该是遥遥领先于世

界的。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短短的四个字,我想这应该称得上中国教育界的一次改革。当时的社会中能受教育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贫穷低贱之人想要受教育

只能是一个神话!但是孔子却提出了,并初步的实现了这个神话的第

一步。,孔子无愧于“圣人”的称号。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雍也》)

看了这句话,我在想,这可以算因材施教的最早源头吗?暂且这

样理解吧。当今大家都在大谈特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但是我们

可否知道孔圣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已经做了。我想这个应该还有实事

求是的道理:按照才智的高低去给他们讲解学问。试想给一个大学

生讲解1+1=2,给一个小学生将=讲高等数学,会怎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尔改之。“(《述而》)

耳熟能详的古话在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谦虚,要知道大智若愚。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

葛亮。人无完人,只有不断地请教别人,向别人学习,才能完善自己。

七、关于天人

我觉得,这里的“天人”并不是唯心的,而是孔子的哲学思想。这里的“天”应该是一种秩序、道理、道义等。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孔子在此想要告诉我们的也许是在这个世界中如果想要有所作为,一定要顺应一定的规矩,不要为所欲为。虽然这个思想在这个追求

创新的时代有些落伍,但在曾经应该是一种正确的处世之道。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孔子认为祭祀应该身体力行,不该只注重形式。

我只是写了孔子思想的正面影响,并不是说孔子的思想没有消极的,比如男女不平等,君臣父子之纲等,这些也是孔子的思想。但

是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具有正面意义的还是占大多数,否则也不

会流传千年而不被历史的洪流而带走!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感受。我还想谈一下看完《论语》的整体感受。

《论语》自从汉代开始,几乎一直被定为正统思想,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个地位几乎不曾被动摇过,这足以证明他的博

大精深;对它研究的人也层出不穷,更证实了它的魅力,所以说在通

读了《论语》之后,我对它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

我发现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所提的一些理论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出雏形。当然这种想法是建立在我理解正确的基础之上的。但不

管怎样,《论语》的精髓肯定不止这些,还有待于后人去挖掘……

古人云,今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仅仅是写了读完《论语》后的一点心得,就在整个中国好好火了一把!

这个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详尽的阅读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间无不说明——《论语》是为这个世界而生的,其告诉人们的每一个道理,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

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于它传授给别人的精髓,温度在于它给予给别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对于“色彩”的定义。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

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

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对于“温度”的定义。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没有温度。所谓“没有温度”,无非是23

摄氏度。即便这是一个模糊的数字,但同时又是人体感觉到最舒适

的温度。

无论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罢,但当一个人表现出来时,那是他的激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是一件“加好佳”的

事情,关键在于你如何将你手中的风筝——放飞,让线加长,加长,再加长!

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我有一个理想!”的公益广告。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积极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

《论语》中,孔子问过自己的四位弟子,他们的志向,各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它大声地说出来,好事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的。假使有两个朋友,他们平时形影不离,有一天因为一点小矛盾便闹翻了,绝交吗?两个人总舍不下多

年来的感情,和好!于是两人都准备向对方道歉。在途中,两人相遇了,他们笑了,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他们没有说出来?不,心灵的沟

通已经将这个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诚然,我完全同

意他们这样的做法,有话,别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经理或是董事之类的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他们也是经过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阳光总在风

雨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错!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经努力过,人

生就会有闪光点,留下美好的回忆,成功那只是你路过的一个车站。

的确!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

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愿望。你的

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

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

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不过,话又说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诶,善哉,善哉。这个世界终归是由有实力的人来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驴是马,你拿出来溜溜嘛!至此,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当我读完《于丹论语心得》的时候,已经入夜。它显出了它独有的特点——寂静,可是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平静了,感受颇深的。

于是立即记录了下来: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人感觉到希望

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论人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是无行的,不是无固的——心灵之道;天气的晴转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

么的光辉灿烂——处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这四流一一

显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我看见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经是一个梦想的诞生,而那个人

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过的,无法回头,还是抬抬头向远

处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选的,路是自己走的,驾驭它祝您一路走好!

升入六年级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开始系统地学习《论语》。爸爸经常告诉我做中国人,必须要学好中国经典文化,这样才能永

远留住我们民族的灵魂、精神和根,才能实现国家振兴的伟大梦想。会有这么神奇吗?起初我半信半疑,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

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远未识其“庐山”真面目,只是学得了一点儿皮毛,但是却已让我受益匪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门生颜回。他在生活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习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恶劣的

环境,人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艰难困苦,可是颜回却以苦为乐,坚

持读书学习,追求真理,实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扬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违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认为颜回最好学,只有他的高尚品行达到了“仁”的标准,多次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并以他为榜样要求弟子们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好学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不要觉得向比自己

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一种羞辱;“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习别人的

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同时,善于提出问题,许多伟人都喜欢问个

为什么,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等。“温故而知新”也是颜回的优点

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收获。可是我在学习中满足于一知半解,读书往往

走马观花,常常造成错误百出。有的题目老师还没讲完,我早已得

意洋洋地在心里说,这么简单还用讲吗?可是做题的时候才发现有几

个关键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书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学习效果大大下降。在与爸爸妈妈讨论作品中人物的时候,好几次

张冠李戴,把《水浒传》里李逵的故事说成张飞的,诸葛亮的神机

妙算又变成了吴用的了,为此没少让爸爸笑话,他批评我读书不用心,没有深度,太过于浮躁……想来实在令人羞愧。颜回“闻一知十”,善于举一反三,能将老师的学说不断发展下去,作为当代小

学生,我们也应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面

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我最要学习的还是颜回的“不迁怒,不贰过”,他从来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不仅人与人之间要不迁怒,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这样,得互相尊重,不能动不动就发动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给老百姓造成灾难。如今国际局势混乱,美国

发动了好多次战争,造成别国老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给自己带来

了沉重的打击和伤害。人类要想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必须多学

习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德不孤,必有邻”,让人民幸福的人,定

有许多人亲近他,反之,“恶有恶报”,发起战争让人民受苦的人,就会尝到众叛亲离的味道,变成孤家寡人。对于我们小学生而言,

应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品德,同学遇到伤心事,应多去鼓励、安慰他;对于考试没考好的同学,多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而不

应该去嘲笑他;犯过的错误,要仔细反省,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与颜回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太优越了,可是我却还不知足,动不动就发脾气、耍小性子。学习表现好了,要求爸爸

妈妈给买好吃的、买礼物,如果饭菜不合胃口,就气嘟嘟地把嘴巴

撅得可以挂油瓶,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读《论语》让我学习了许多新的东西,懂得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尽管现在学得还很肤浅,但我要持之以恒、坚

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让他滋润着我不断成长、进步,成长为一个品德、学识与修养都优秀的有用之才。

论语读书心得5篇

论语读书心得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论语读后感1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 《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内容为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一部分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的确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 论语读后感2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在今时-----我读《论语》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经典,在这之中包括的内容涉及个人处事,生活态度,治理国家等多个方面。它在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今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 现今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读不懂经典,以至于觉得《论语》是阳春白雪,高不可及。但在细细品读《论语》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人们广泛流传和运用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像太阳每天都要升起落下。一代代相传,一代代理解,一代代传播。斗转星移,几千年前的智慧穿越过历史的长河来到今天,《论语》已经成为一部普及率极高的经典。有很多人在探讨《论语》在今天的意义,认为它所阐释的道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但经典就是经典,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我们都会从其中体会到一些不同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是“知之为知之”,“思而不学则罔”的学习方法,还是“人不知而不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传世经典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而当我如今再细细品味《论语》时,发现它在现今之于我最大的启示在交友,处事和理想方面。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交往,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交友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论语》则告诉我们该怎样交友。第一就是要慎择友。孔夫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意思是说交朋友应该交真诚,坦荡,不作伪,见闻广博的朋友。而不是那些溜须拍马,两面派,见风使舵的朋友。虽然说并不是现实到只交对我们有用的朋友,但好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到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第二是掌分寸。朋友之间相处一定要有一定的分寸。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句话说到,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算是朋友,也需要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太过密切反而会遭到朋友的反感。这是在关于平时相处上的分寸。而在朋友犯错时,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是在说,当朋友犯错之后,要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朋友之间的情感也要有所节制,不能肆意泛滥,这也是出于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尊重。古语亦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第三是言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朋友之间更需要讲诚信。 读《论语》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它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处世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懂得宽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在要求我们处世之道之一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反思自己的行为。此外,“巧言令色”是不可取的,君子当少言而敏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告诉我们要多听,多看,多思,多想,谨言慎行。这会让我们对自己多出的行为少一些后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对我们在当下这个快速高效,分工明确的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越俎代庖是不可取的。在处世方面,《论语》主要强调内心的分寸。自己与别人相处时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分寸,平常生活中言语和行为的分寸以及做该做的事的分寸。 罗曼·罗兰曾说过:“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的境界。翻开《论语》之后,我们总会在语句中发现理想之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突出了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在“侍坐”中孔子与学生们一起谈论理想,在众多学生谈论的理想中,孔子最同意曾点的谈论。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其理想。这是孔子认为最有价值的理想。“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的理想要立足于现实之上,悬于空中的理想没有多大的价值,要做到我虽心及九重天,但脚仍踏住三尺地。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

《论语》读书报告写范文 导语: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mentbook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读书报告怎么写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考学习!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初中、高中都有相关的课程学习,但终究只停留在浅尝辄止,拾人牙慧的阶段,所获有限而零碎。现拜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更深入地认识了这一经典,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收获。 总体来说,以前对论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语录体”的书面概念中,而今细读,渐品出了其中况味,发现其中人物其实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机敏善辩的子贡,率直的子路,潇洒曽皙。当然,形象最为鲜明的还是孔子。虽然书中对话体占绝大部分,极少有动作神态描写,但读过之后,觉得孔子不再是高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画像,遥远地立于时间深处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活的抱负追求、喜怒哀乐。 《公孙长篇》中“匿怨而与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以看到孔子明澈的内心与坦荡的胸怀;《先進篇》记载: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以看到孔子失去爱徒的悲痛欲绝;“朽木不可雕也”的训斥,可以看到恨铁不成钢的肝火,《子罕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以看出孔子的困顿和无奈;《雍也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可以看到孔子高远

的抱负和不得志的孤寂,可以领略到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气魄。正是这些,让我感到这位笼罩着神圣光环的至圣先师,也是位更为亲切可感的师者和榜样。 君子,是儒家理想道德规范的外化和集成。《论语》中,君子道德行为标准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忠”、“恕”是反复出现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阅读,我对孔子这一伦理道德核心思想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了解,这主要体现和应用与自己、他人关系的处理。 我的理解是,撇开政治,在个人修养上“忠”,主要是对自己生命和人格的负责。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生来对自己灵魂的保洁负责。“忠”就是忠于自己的本心,虔诚于人格境界的提升,克服锱铢世事加诸欣赏的虚妄。除了鄙弃“匿怨而与其人”之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待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遵时守信上。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述而篇》记载陈司败指责孔子偏袒鲁君,孔子闻之,“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以看出,孔子不认为犯错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去避讳或掩饰,而是视错误为财富,视被别人指出错误为自己的收获。他把错误当作完善自身,致知修身的必须途径。《论语·为政篇》孔子答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言行一致,也是强调表里如一,强调待人行事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恕”,则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他人,留存人之初的本善,即满满的同情心,并将其实在化为具体的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表现。如杨伯峻先生在备注中提到的,其消极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积极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何对

《论语新解》读书报告

翻译学院李倩萱14308186 《论语》与君子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论语》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而这次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君子”的看法和观点。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则表明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孔子认为,

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子的解释:“君子不器。”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接着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同样观点的还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

《丧家狗——我读论语》 读书报告

《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报告 提问1,孔子《论语》原著的真是真实含义 2,《论语》的批判与扬弃,即可以继承的和需要抛弃的。 3,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的基本思想概况 4,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儒家么?需要怎样的儒家? 五四打倒孔家店成了思想现代化的开端,而在这之前的三千年,我们的学者不过是对几十本经书进行在开发而已。中华帝国的稳定与衰落,继而重生都与他产生了重大的联系。而认识一个真正的孔子,不仅仅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批判,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伟大中国人的真实的历史地位。 篇幅有限,所以我想列举几个观点,稍稍能理解孔子的治学,治国,修身之道。 关于人伦道德,儒家著名的三纲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成了后来人批判最为集中地地方。的确就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就是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凝聚成一个个小型的专制单位,而皇权则是这种不平等的无限扩大而已。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句话和上面那句结合起来,孝悌也就是家庭伦理就变成了一味控制般家长制。是啊,在家里面对自己的父亲兄长俯首贴耳,收到这种思想的控制,到了社会,进入官僚阶级,怎么可能犯上呢,一切早已是天经地义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这两句话的大意就是君子不去谈论那些神鬼,后一句是尊敬鬼神但不去膜拜啊什么的,客客气气但绝不亲近。 鬼神观其实也是自然观或者科学观。 那个时代,对于大自然,多了一些类似宗教的迷信,孔子是入世的,关怀现实世界,人类社会,他认为什么来世啊,神鬼啊,地域啊,过于玄虚,不值得过分研究,消耗精神。但是由于没有做研究,便不能得知他们是什么,是否存在。于是不过问,单位了避免可能的麻烦,还是尊敬点好。这样问题就来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老人家这么理性,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必然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知识空白。可惜的是,对于大自然的研究,那些怪力乱神的可以避免,是的这种空白迟迟不能填充,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有点像孔子的自我总结,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可以独立思考,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大道,六十岁听得进批评,七十岁则不必拘泥于规则,但依然合理。 孔子自己这样,从没有让别人这样,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说过已所欲施于人。但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划分是否过于机械,六十才耳顺起步太晚,而且苏格拉底谈论美,最后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论语》真是一本好书,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和许多学习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身边许多事的道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论语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书心得1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

(完整版)读《论语》个人心得

读《论语》个人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

《论语》读书报告

读《论语》有感 一说起论语,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曾经还是高中生的我们,笑言道:“我们参透半部《论语》,不奢望能整治国 家大事,管高考过就行。”话犹在耳,却已是物是人非。然而,学习是伴随一生的,在大学中,读经典貌似成了一股潮流,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更是 首当其冲。在经历过高考的洗礼,重温《论语》,曾经死板的教学参考答案似 乎有被赋予了某些新的含义。 相比较原先高压下的学经典,现在的轻松读经典更让人受益匪浅,孔子的 形象也更为鲜活了。 诵读《论语》,此书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修身、为政、学习与 教育、哲学。这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学习与教育是为了修身, 修身则是为了具有一定的哲学思维,使人智慧,如此,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为政,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同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通过彼此之间的简短对话,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举止等便惟妙惟肖,让每一个读者不仅仅了 解了他们,更是清楚地了解了那个时代。 全书最让人感动的便是孔老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懈精神,正如 老师经常说的:“你们只要坚持去铁成科教馆听每一场讲座,仅仅是凭着这份 毅力,你也能有所成就的。“是啊,坚持一件事情永不放弃,这对常人来讲尚 且困难,更何况是去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张岱曾说:”天下有一毫 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不知不可为而 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可 见孔子足以担得上”圣贤“二字。而曾作为高考生的我们,即使是在“知其可”的前提下,在长跑的冲刺阶段,又有几人是咬紧牙关、拼力狂奔的呢?也许会 有很多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但又有几人是真正不悔的?依稀记得课桌上的励志名言: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但到了大学,又有 几人是依然如初的呢?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面对现实社会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却从不放弃,甚至还一路跋涉,劝说有志之士的 君子从仕,但他的辛苦付出得到的却是嘲弄、不屑、批评、愤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见当时孔子的

读孔子的论语心得体会

读孔子的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维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上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孔子的论语心得领会,欢迎查看。 读孔子的论语心得领会一: 《论语》这本书只管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蕴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小人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相熟但白话文件精炼的言语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外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崇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小人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只管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正当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如今的人有了本人的规范例如咱们推戴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成绩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如今仍然遭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涵养。孔子把孝的成绩礼节的成绩忠信的成绩义勇的成绩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奈立足于社会更无奈管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本人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咱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咱们要有注重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显露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咱们可以从这些舆论中学到孔子的思维而对于咱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咱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读孔子的论语心得领会二: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失去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维家、政治家,也是我国现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零碎阐述教育思维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微小的深远影响。

论语读书报告

从《论语》中看现代公共关系思想 “公共关系”一词是英语“public relations”的中文译称,是指一个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促使组织与相关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为本组织树立良好公众形象,从而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公共关系于19世纪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公共关系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但在这之前的古代中国就客观存在着类似现代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其时周王室微弱, 诸侯虎视王位, 争霸天下, 黎民生活涂炭。孔子兴私学、弘仁道, 以期推行贤人统治, 平息纷乱, 共赴大同。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 实质上就是公共关系活动或对这种活动的评价。《论语》一书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底子的言论。本文将从“仁”、“义”、“信”、“礼”、“和”这五个组成孔子思想的重要方面谈关于《论语》和公关思想的联系。 1.“仁”与“公众第一” “仁”是孔子继承西周、春秋时“重人”思想, 总其大成而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仁”是孔子学说的精髓, 也是社会中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的“仁”是一种多层次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孔子思想中对正人君子的最高标准,这在《颜渊篇》中有所体现。孔子对“仁”做出了解释,“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其言也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三句的白话分别是“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具备仁的人,言语谨慎”、“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仁”是组织需要具备的素养,一方面要体现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表现互惠的理念。具体来说,组织进行公关活动时,要意识到公众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 离开 公众再谈公共关系, 只能是缘木求鱼。作为具有“仁”的组织,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以及个体组成的公众,真正做到“爱人”。孔子在《子罕篇》中说“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保持人格尊严,重视主观精神,肯定了人的独立人格、意志、价值。此外,孔子还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忠恕之道,这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贯彻“爱人”的原则。公共关系的任务是协调行为主体与各类公众之间的关系, 任何公共关系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都必须始终确立公众利益至上的信条, 才能取得成功。公共关系的出发点是先利己后律人,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只顾及组织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内外部公众的利益,更不能把自己不愿做的事强加给别人。美国的公关之父艾维李在他的《原则宣言》中说过:“公众第一”。从事公关活动强调以互惠为原则。一个组织或机构与和它有关的组织或个人之间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 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一个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要得到相关组织或个人的支持, 必须奉行互惠原则, 既要实现本组织的目标, 又要让公众得益。当本组织的利益与公众利益产生矛盾时, 社会组织应着眼于长远效果, 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只有这样, 社会组织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使合作长久。这种理念并不是说组织不考虑自身利益,而是要求其在制定、实施公关计划以及在解决与公众的矛盾中,尊重公众的意愿和利益,舍弃“一方吃掉另一方”的观念,而是通过协调与沟通,接纳、包容对立双方并求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2019年文档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语》集合了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它主要记录了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日常经典的言语评论,孔子以“‘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1]。其中有许多涉及学习和教学的经典?Z句,如《论语?述而第七》篇中记载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都与当代教育学提倡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不谋而合。尽管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出现盲目的推崇儒家思想和疯狂的打压批判,但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属“过犹不及”,偏离了孔子最原始本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辩证视角品读《论语》能够从中发现它对当今语文教学仍具有启示意义,笔者从语文阅读教学角度,系统阐述从《论语》中受到的“真阅读”的启示。 一、何为“真阅读” “真阅读”这里指从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角度看,它在融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内化知识和提升阅读量,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故称之为“真阅读”。《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本意是指审视一个人时应分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看他直观呈现的行为;2.浅层:从远处观察他先前的生平经历,找寻原因;3.深层:从源头考察他事后的秉性习惯,明确他的本意。引申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划分阅读教学层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个理念可将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阅读教材;2.浅层:从远处阅读他人的品鉴;3:深层: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学生从表层阅读到深层阅读逐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建构,深层次的从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即是指学生进行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直接翻译意思是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 解”[2]。孔子强调学习应做到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有依据地答疑解惑,从根本上实现有所学习、有所进步。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技能,完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学审美水平。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分享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篇1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

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报告范文3篇 1.关于孔子 孔子还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们的道德基础,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不但影响着我们,还影响着世 界.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们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时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这种思想来拯救我们.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 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主张及教育原 则等. <<论语>>--孝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经常不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 子路说:"我的愿望呢,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还没有说话,学生们就感到奇怪,于是子路就问老师说:"希望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这段对话里面就透露出了孔子关于孝道德重视,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为我们操劳一生,当子女生病时甚至愿以身代.比如当代社会的割肝救子,割肾救子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父母的伟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就对学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吗?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结合,孝为行,敬为心,我们有多少人能把对父母的敬放在心里.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让人敬佩.那么如何孝顺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论语>>--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修身不可缺失诚信,治国更需要.孔子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第一就是"敬事而信".治理者一定要严肃认真的对待政务信实无欺,这是最基本的.子夏也说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翻译过来就是,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任用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们,老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自己。” 作为君王,一个国家的代表,君王无诚信之道,那么这个国家早晚会衰败,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表率,更要为全国人民树立榜样.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诚信,主持国家政务的人要讲信誉,真要讲信誉,不仅仅对国家好,对发布政令的人也有好处. 一个人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好,走的远,不能靠一些投机取巧的假把试,要做到诚信待人,当面临抉择时,不要让自己的道德沦丧,要做到无愧于心,有道德,讲诚信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丢失或得不到而感到沮丧.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的真诚出发,以诚待人,定能建立起来和谐社会. <<论语>>--仁爱

研究报告论语读书报告

研究报告论语读书报告 1.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从四十岁开始办学,直至七十三岁去世,一生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师,一位闻名中外,享誉世界的教师.学生遍布全国,这使得他当时很有名.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就是路边歇息时也指导学生礼仪.教师是他一生主要事业,这为后来<<论语>>的诞生奠定基础. 孔子还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们的道德基础,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不但影响着我们,还影响着世界.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们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时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这种思想来拯救我们.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主张及教育原则等. 3读书心得 <<论语>>--孝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经常不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 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 子路说:"我的愿望呢,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 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还没有说话,学生们就感到奇怪,于是子路就问老师说:"希望 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这段对话里面就透露出了孔子关于孝道德重视,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 为我们操劳一生,当子女生病时甚至愿以身代.比如当代社会的割肝救我们养大, 子,割肾救子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父母的伟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就对学 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 先吃,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吗?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 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结合,孝为行,敬为心,我们有多少人能把对父母的敬放在心里.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让人敬佩.那么如何孝顺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唯"就是"仅仅",就是说让父母仅仅担心子女的疾病就行了.因为只有疾病是自 己无法自己做主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还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让父母少担心我们的健康,这是孝的第一步.然后要服侍照顾好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是还有前面所说的要把对父母的敬深深根植在心里. <<论语>>--诚信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护一生.论语中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 很多要求,诚信是里面重复很多次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它的重视程度.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6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6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1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

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

《论语》读书报告

《论语》读书报告 姓名:余玲玲 曾经有人调侃说,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虽是戏言,但在读完了《论语》,我不得不感慨这句戏言真真对孔子做了一个准确的评价。 可以说,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资料就是《论语》一书。《论语》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言论,从修身、治学、治国几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儒家的“仁”“礼”及“中庸”观念,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其文字简约、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堪称一份古代版的“微博语录”。但凡读过《论语》的人都对它评价颇高,北宋有名的政治家赵普曾赞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巨作。 而我读《论语》,感受到的不单单是文字,更是蕴含在文字间的那种朴素的人生追求。 在修身方面,孔子把“中庸”作为人格完善的标杆,而“仁”则是道德规 范的最高理念,这在书中可见一斑。孔子认为,所谓“仁”,即为“爱人”。这在论语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的来说就是“忠恕之道”。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我们现今人与人的相处中,能真正奉行“忠恕之道”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我们总习惯性地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己认为对的好的东西强加给对方,殊不知,我们自认为的好意也许并非他们所想要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一闺蜜给我讲过的故事。曾有一段时间,她很喜欢送别人礼物,像是刚买不久的衣服、鞋子,不喜欢了就随手送给表妹。基于此,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慷慨的人。有一天,她和她的爸爸去拜访一位朋友。临走前,父亲的朋友很热情地叫他的妻子将家里的苹果捎一些让他们带回去。回到家后,她打开了水果箱子,发现里面都是一些青涩的小苹果,有些还坑坑洼洼的。她一看,忍不住爆了句粗口:“靠,这苹果长成这样还好意思拿来送人?”她父亲淡淡的看了她一眼,“你不也常这样做吗?当你把你不要的衣服鞋子送给别人时,有没有想过他们也许也像你这样,对你自认为的好意呲之以鼻呢?送礼物,要么就不要轻易的送,要送就要送你最喜欢的,最好的,而不是被你丢弃的。”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这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