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课件

地貌学课件

地貌学课件
地貌学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

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内外营力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

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

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

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

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①(美)戴维斯:

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

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

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

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

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3.地貌学的现状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

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方面均必须运用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方面:沉积沙矿如金、金刚石、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作业1:举例说明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一)

一.构造地貌的概念和等级类型

1.概念: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称之构造地貌,又称之内营力地貌

③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易形成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构造地貌(二)

一、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

1.大洋中脊及特点

①长达8万km,宽达1000km,平均海深2000-3000m

②洋脊两侧坡度平缓,与大洋盆地没有明显界线。

③洋脊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与太平洋脊侧为于东侧;

④洋脊顶部为洋脊裂界,是玄武岩浆喷发活动带,并伴有浅源地震。

⑤洋脊裂界并非完全连续的,而是被转换断层错开呈不连续段落。

⑥离洋脊裂谷愈远,洋壳和上覆的深海沉积层也愈老。

⑦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没有了原始地形。

2.大洋盆地及组成

①海岭:按成因 a.火山海岭 b.断裂海岭 c.陆壳海岭

②海沟:地球表面最低地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

③深海平原:又称海盆。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的类型

1.稳定的大陆边缘及分布地区

五.三大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1.断层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①断层崖:断层一侧地盘抬升后,受风化侵蚀沿断层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线崖:断层线两侧岩石抗风化侵蚀能力差别,使得一侧为谷,另一侧为山

③断层谷:断层带受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谷地。

④掀斜山:断层上升盘翘起而成山体。

2.褶皱地貌:

⑴单斜地貌成因及类型

①成因:褶皱使岩层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

②类型:a.单斜山 b.单倾谷 c.单面山 d.猪背山

⑵背斜和向斜地貌类型

①顺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②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⑶穹窿山地地貌:见图2-23

3.火山与熔岩地貌

①火山地貌:a.火山口 b.火山锥

②.熔岩地貌:a.熔丘岩 b.熔岩垄岗c.熔岩台地或高原 d.熔光隧道e.熔岩堰塞湖

作业:简述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一)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1.风化作用的概念:

引起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其实质是岩石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2.类型

①物理风化作用②化学风化作用③生物风化作用此三种风化作用是彼此相关连的。

二.物理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引起变化作用的因素

1.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过程,一般不会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称之物理风化作用。

2.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原因

①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最常见于花岗岩矿带地区。

②外来晶体在岩石裂缝中的伸胀作用(冰楔作用):最常见亚寒带潮湿地区或高山顶部雪线附近。

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最常见于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

④生物活动对光的机械作用的影响(根劈作用)。

三.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类型

1.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

地表岩石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使岩石变化上层,此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2.影响化学风化的因素:水、大气和温度

3.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

①溶解作用:水对矿物的直接溶解。

②水解作用:矿物与水发生反映而分解的作用。如长石的水解反应:

K2OAl2O3?6SiO2+3H2O Al2O3?SiO2?2H2O+2KOH+4SiO2

③水化作用: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形成新的矿物。如硬石膏的水化:

CaSO4+2H2O CaSO4?2H2O

④碳酸盐化作用:碳酸与岩石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如CaCO3的碳酸盐化:CaCO3 +H2O+CO2 Ca(HCO3)2

⑤氧化作用:如

2FeS2+7O2+2H2O 2FeSO4+2H2SO4

⑥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多种酸性化学物,对岩石起着强烈的腐蚀作用。如:4FeCO3 +O2 +6H2O 铁细菌作用4Fe(OH)3+4CO2

四.风化光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光。

2.特征:①厚度上的差异性,如寒冷地区厚度薄;

②平面形态上的多样性,如面状、线状;③分布上的地带性

a.垂直地带性:上而下分为六带

土壤层(熟风化带)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原岩(无风化)b.水平地带性

高山寒冷气候区碎屑型风化壳

温带森林气候区硅铅—粘土型风化壳

温带草原气候区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硅铝—氧化物—碳酸盐型风化壳

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铁铝—红壤型风化壳

五.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影响发育的因素

1.风化壳发育的阶段(以岩浆岩为例)

①物理风化为住的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为住,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光迁移少,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②化学风化为住的阶段:

a.早期阶段:风化壳土质呈黄—灰黄色,形成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和硅铝—碳酸性风化壳。

b.中期阶段:风化壳富含腐蚀质,大多呈灰色,形成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

c.晚期阶段:风化壳呈红色,形成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2.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①气候条件: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

②地貌条件:山区和地形地试地区有利于发育,而平原、鞍部以及平坦地区有利于风化壳发育。③岩性和时间

作业:简述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发育的因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二)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

一.坡地重力地貌的概念及引发营力

1.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物、土体、岩体在重力和水分的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2.引发动力:重力、水分、风、生物、冰川、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力和水分。

二.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1.坡地表面上土粒岩屑或石块的运动受力分析

2.块体运动的整体位移受力分析

当①K=1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②K<1时,块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③K>1时,块体处于稳定状态。

工程建设一般利用的安全系数:K=2-3

三.坡地重力地貌的类型

1.蠕动

⑴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物、土体、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面向下发生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⑵触发因素

①疏松碎屑物移动的触发因素

a较强的干湿和温差变化的触作用;

b一定的粘土含量:粘土含量越多,蠕动越明显;

c一定的坡度:25—30

作业:简述倒石堆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发育阶段

第四章流水地貌(一)

一.流水地貌的概念和地表流水的类型

1.概念: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之流水地貌。

2.地表流水的类型

①面状水流,即坡面径流

②线性水流,即河谷(河槽)水流

二.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坡面径流形成的条件

①蒸发量太小②降水或融水强度③土壤渗透率④地形条件

2.特征

①水层薄②流路广③流程短④作用时间短

3.作用方式

①冲刷②搬运③堆积

4.形成的地貌

①不明显冲刷带:浅凹地(坡地上部)

②冲刷带:纹沟(斜坡中部)

③淤积带:坡积裙(坡麓地带)

三.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发育的三个阶段:①切沟②冲沟③坳沟

2.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

①集水盆:沟谷上游②沟谷主干:沟谷中游

③洪积扇:沟谷出口处(山麓地带)

四.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1.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峻的沟谷④较差的植被覆盖状况

2.形成的地貌

①槽谷:沟谷上游;②峡谷:沟谷中游;

③砾石垄岗:沟谷下游。

五.河道水流的运动形式

1.紊流:水质点的涡体的形式是不规则运动。

2.环流:如图

①表层水流从凸岸流向凹岸②底层水流从凹岸流向凸岸

以北半球为为例: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①凹岸遭侵蚀②凸岸遭堆积

3.旋涡流

在不规则河道附近及河床起伏大河道,水质点以群的形式围绕一个公共轴运动,称为旋涡流

六.河流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

1.侵蚀类型

①下蚀:加深河床和河谷

②侧蚀:拓宽河床和河谷

③溯源侵蚀:伸长河床

2.搬运方式

①推移②悬移③溶解质搬运

七.水系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一条干流及各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2.类型

①树枝状(最常见)②平形状③格支状④长方状

⑤放射状⑥环状⑦分散洼地状⑧扭曲状

附4作业:

简述坡面径流形成的条件、特征和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流水地貌(二)

一.河谷的基本形态和引起的对称分布的因素

1.基本形态

2.引起河谷的对称分布的因素

①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顺地形与逆地形的坡面因集水面积大小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强弱不同而导致两侧谷坡不对称分布。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向斜两翼岩层倾角不对称,因而河谷也不对称,硬岩常形成,而软岩常形成缓岸。

③构造运动影响:升降运动的作用使靠近缓坡一侧河床沉积岩厚度大于靠近陡坡一侧。

④地球转向力的影响:东西向和南北向河流由于所受地转偏向力的不同、两岸冲刷不同。

⑤小气候影响:如植被良好的一侧,谷坡所受冲刷作用小。

二.河床纵剖面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称为河床纵剖面。

2.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河床纵剖面是凹形

②河流的上游段或山地石质河床的纵剖面坡度较陡,中下游段或平原冲积河床的坡度较缓。

三.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

1.顺直微弯型:

剖面特点:①横断面上边滩与深漕并列②纵剖面上深漕与浅滩相同

2.弯曲型:最常见的河型:

剖面特点:①横断面不对称,深漕与边滩呈圆弧形②纵剖面具阶梯状

3.分汊型:横断面为复式断面

4.散乱型:严重淤积型河床

四.河床地貌

1.平原河床地貌

⑴沙波:

①迎水坡缓而长,背水坡陡而短,迎水坡遭冲刷,背水坡堆积,沙波缓慢下移

②狭窄河床:沙波是平行带状排列

③宽浅河床:沙坡④缓流向段:形成沙坑,急流河段,形成逆行沙波

⑵浅滩和深漕

①浅滩:河床上多种泥河堆积体,其形态有:a.边滩 b.心滩 c.江心滩 d.河埂

②深漕,如图

2.山区河床地貌

①石质浅滩:由基岩或乱石组成

②石质深槽:如三斗坪

③岩槛:横亘于河床的坚硬基岩处,下游段形成瀑布

④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五.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类型

1.形成:由于水流对凹岸的掏蚀,在凸岸堆积,加之流速变缓,流量减少,使浅滩不断拓宽加高,以至于平水期露水面而成。

2.沉积结构:二元结构;上复细粒沉积物,下复粗粒沉积物。

3.类型:

①河曲型河漫滩,如图4-17

②汊道型河漫滩,如图4-19

③堰堤式河漫滩

流水地貌(三)

教学目的:

一.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构成要素:如图

2.河流阶地的成因

⑴具备宽广的谷底

⑵河流的下蚀作用:

①构造运动:上升区形成阶地,下降区发生堆积一般不形成阶地或形成埋藏阶地

②气候变化:引起河流中水量和含沙量变化,形成气候阶地

③侵蚀基准面下降: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出现阶地

3.河流阶地的类型

⑴侵蚀阶地,如图

⑵堆积阶地

①上叠阶地②内叠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

二.河口分段和河口水动力特征

1.河口分段:

①近口段:潮区界到潮流界

②河口段:潮流界到口门

③口外海滨段:口门带三角洲前缘坡

2.河口水动力特征

①等密度流:形成轴向射流

径流和潮流相结合而形成的双向水流②低密度流:形成平面射流

③高密度流:形成平面射流

三.三角洲

1.三角洲形成的条件

①丰富的泥沙来源

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

③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2.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①河口地区水流流速变缓,流量变小,造成大量泥沙堆积,形成河口河坝,而河口两侧则形成水下天然堤

②河口河坝的出现和发展,逼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又产生新的河口河坝,如此类推

③河口河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形成河口沙岛,与天然堤、湖泊、沼泽等共同组合形成三角洲平原

3.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⑴依地貌部位的不同,自陆向海:

①顶积层②前积层③底积层

⑵从沉积相角度分类,自陆向海:

①三角洲平原相②三角洲前缘相③前三角洲相

4.三角洲的分类

⑴依三角洲发育因素分类

①高度建设性三角洲:呈长形或扇形,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

②高度破坏性三角洲:呈方形、尖头形、直线形,如尼罗河三角洲,塞内加尔三角洲等

⑵依径流和潮流作用分类

①河流类:呈鸟足状,如密洲,舌形或扇形,如黄河三角洲,伏尔加河三角洲

②波浪型:呈方形,鸟喙形或尖头形,如德伯河三角洲,罗纳河三角洲

③潮汐型:以潮流作用为主,如恒河,一布拉马善特拉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作业:

试述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和发育过程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一)

一.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及分布

1.名称的由来:Karit地貌起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的石灰岩高原,由司威次提出,我国称之岩溶地貌。《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叙述喀斯特地貌的伟大著作。

2.分布:我国两广、云贵、越南北部、南斯拉夫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州和印地安纳州、西印度洋群岛等地,如图5-1

3.实用价值:

①以矿砂为主的矿产资源

②旅游资源

③科学价值:埋藏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

二.喀斯特作用

1.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①CO2+H2O H2CO3

②H2CO3 H+HCO3 ˉ

③H﹢+CaCO3 HCO3 ˉ+Ca ﹢﹢

综合反应式:CaCO3 + CO2 +H2O HCO3 ˉ+Ca ﹢﹢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⑴岩石的可溶性:①碳酸盐类岩石②硫酸盐类岩石③卤盐类岩石

⑵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⑶水的溶蚀力:水中CO2对碳酸盐岩石的溶解

⑷水的流动性:增加溶蚀力的作用

三.喀斯特水的运动状况

四.地表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②地质构造

a.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而成的,在纵剖面上具有阶段状升降特点

b.岩层的构造形态:如褶曲、倾斜或水平差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

③地壳运动

地壳上升或潜水面下降,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至垂直渗透带,形成多层次的高位溶洞,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就成了穿洞。

3.溶洞地貌

①溶蚀地貌:发育于水平流动带和季节变动带,形成水平溶洞为主的地貌。

②堆积地貌

a.石钟乳:溶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而成,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

b.石笋:从石钟乳上下落的地下水对洞底石灰岩溶蚀作用,产生碳酸钙堆积,方向与石钟乳相反,呈锥状、塔状或盘状等

c.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增长,直至两者连接成柱状体。

d.石幔: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产生片状或层状的碳酸钙堆积

e.边石提:洞底两边的堤状堆积物

二.地下河道

成因:河谷前方被陡崖所挡,河水从陡崖处沿落水洞潜入地下,变地下河

三.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1.早期阶段:石灰岩上的非溶性岩石被剥除,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后,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形成石芽、溶沟、溶斗和落水洞等漏陷地貌。

2.中期阶段:地下喀斯特作用加强,发育了溶蚀洼地、谷地、干谷、育谷、地下河、溶洞、峰丛和峰林等地貌

3.晚期阶段:发育着广阔的溶蚀平原和残积孤峰与残丘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在不同的气候带内发育着不同的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

1.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峰丛发育得最好,呈锥状和塔状,这是热带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形态。

②石芽、溶沟、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谷地发育。

③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达,形成广大的洞穴系统。

⑵分布:马来群岛、中南半岛、我国两广地区

2.地中海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高原上以溶斗、落水洞、溶蚀洼地、谷地、干谷和盲谷等地貌为主。

②地下河崩塌地段形成峡谷。

⑵分布:地中海沿岸和黑海沿岸。

3.温带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地表喀斯特以干谷为主

②地下喀斯特以溶隙、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

⑵分布:北美密西西比河、乌拉尔山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我国东北、华北等地。

4.寒带及高山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地表形成少数的圆洼地和小型溶斗,地下有地下河道和小溶洞。

②高山地区发育着小型的峰林地貌

⑵分布:南北两极和高山高原地区

5.干燥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地表没有显露的喀斯特地貌

②地下地下仍有溶洞出现

⑵分布: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岸和内部。

作业:

简述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地貌(一)

一.风成地貌集中分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原因

1.气候因素:①气温: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盛行

②降水:降水少,变率大且集中,蒸发强

③多大风且频繁

2.下垫面因素:①植被稀少且矮小,多沙质土

②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弱

二.风沙流的形成条件和制约条件

1.形成条件:风的动压力所产生的力矩大于沙的重量力所产生的力矩。

2.制约条件:①风速的大小

②沙粒的粒径

③地表性质

④沙子含水率

3.风沙流运动的形式:

①悬移:粒径<0.05mm

②跃移:粒径>0.05mm

③蠕移:粒径>0.05mm

三.风蚀地貌的形态类型及形成

1.石窝:由于风蚀作用,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型的小洞穴和凹地。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①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岩石,由于风蚀作用形成上大下小,形如蘑菇的岩石。

②风蚀柱:发育在垂直节理和裂隙上的孤立岩石,由于风蚀作用形成如柱子状的岩石。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 ?―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形态 ?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 ?3、地貌的分布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 ?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 ?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 ?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 ?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 ?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 ?微地貌例如,沙波纹 (2)地貌的物质组成 ?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 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 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 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 第二章坡地地貌 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 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 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 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 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 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 5)滑坡的作用力: 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 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 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 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 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 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 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 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 体 8)三角洲与三角湾: 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 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 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 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崩塌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P11页图 4.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1)水文情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2)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者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 (3)岩性对河床纵剖面的影响是由于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别侵蚀,在坚硬岩层段形成岩槛或跌水。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LIU Xiaoyan ,WANGYanping ,LIN Lingling , ZHANGY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 Sanhe ,Hebei 065201)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he immuta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has can't me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urn ,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y adding little research subject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一: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课名称:地质地貌学 专业名称: 班 学级:号: 学生姓名: 教师姓名: XX年5月2日口镇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的实习环节,旨在通过本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实习地点:泾阳县口镇 实习时间:XX年5月2日 实习单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XX级 三、实习内容 首先老师告诉我们所在的地点正处于第四纪地质代,此年代距今大约二百五十万年左右,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有3点;首先是磁极的转变,南北相互对调。其次是气候由干热向湿润 凉爽转变。 最后便是 人类发展 的决定性 时期—哺 乳动物逐 渐相人方 向转变。 第四纪的 地质特征有很明显的特点,较其他纪相比,土质略为松散,黄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是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约有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 的%,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泰山、鲁山连线以 北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最发育。

黄河中游黄土地貌的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黄土的 沟间地地形,有塬、梁、峁。(图依次为黄土塬、梁、 峁) 二是黄土的冲沟系统,如细沟、切沟、浅沟以及悬崖上的悬沟等等。在沟谷下切或侵蚀较严重的地区,常形成高达数十米以上乃至百余米的陡峭条件下,这些黄土崖坡常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滑坡土体有时可达黄土崖坡。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这些黄土崖坡常常发生滑坡或崩塌,滑坡土体有时可达几千万方。三是黄土岩溶地形,有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天生桥、黄土柱等形态。 我们位于关山盆地又称渭中平原,在山地和盆地的交界处,有一个很显眼的断裂带,也就是断层。断层是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也是地壳中常见的一种构造形态。断层按两盘相对运动分为:1.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一般为陡倾角断面。 2.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进一步细分为: 1)低角度逆断层:倾角2)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3)逆冲断层: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此时,伴有飞来峰和构造窗,并有外来系统,原地系统的称谓。

地貌学实验报告 -

《地貌学原理》 实 验 报 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目录 一、实验内容要求 二、坡地地貌 倒石堆、坡积裙 三、河流地貌 曲流颈、牛轭湖、河床、河漫滩、浅滩、沙波、河流阶地、三角洲、三角湾、洪积扇 四、岩溶地貌 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五、冰川地貌 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六、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七、荒漠地貌 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 八、黄土地貌 冲沟、切沟,塬、墚、峁 一、实验内容要求

实验1:坡地地貌与流水地貌 1.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 2.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实验2:冰川与冻土地貌形态 1.查找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的实例,并注明经纬度及大体位置描述; 2.查找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3.查找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实验3:岩溶地貌、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 1. 查找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2.查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实例,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 3.查找黄土丘陵区的冲沟、切沟,塬、墚、峁,黄土侵蚀丘陵形态实验4:海岸地貌 1.查找海蚀崖、海蚀平台、离岸堤、潟湖、沙嘴、拦湾坝、连岛沙坝 2.查找里亚式海岸、达儿马提亚式海岸、断层海岸、港湾海岸、峡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多种珊瑚礁海岸 二、坡地地貌

地质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地貌学知识点串讲 一、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3.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如何?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从历史的角度看,二者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种发展起来的,属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两者都以地表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演变历史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地表环境的重要学科。 (3)由于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研究结果互相补充,关系十分密切,都具有多种理论和应用实际价值。 4.第四纪分为四个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中文和代号):、 、、和。 5.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 6.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主要有、、三类。 7.地貌形态: 8.地貌形态测量指标:地貌形态测量是用数值表示地貌特征的一种定量方法。主要形态测量指标有、、。 9.形成地貌的内、外地质营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影响? 10.巨型地貌(一级地貌)包括即地球上的和;大型地貌(二级地貌)包括和;中型地貌是大型地貌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以及。 11.准平原:在山峦起伏的广大地区,经长期侵蚀剥蚀作用把地面夷平为起伏平缓的平原。 12.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经构造运动抬升后,其残迹也可见于高山峰顶或高原的顶部,称为夷平面。 13.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不断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有时上覆一层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14.地文期:区域地貌的发育分期,亦即地貌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与过程。 15.风化作用: 16.风化作用按性质分为、和三种类型。 17.根据风化作用进行的强弱和性质风化分为四个阶段:、 、、。 18.残积物: 19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大陆地壳表层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称之为风化壳。 20.残积物的岩性由、及组成。 21.残积物(风化壳)的类型主要有、、、 四种。 22.崩塌: 23.错落: 24.滑坡: 25.滑坡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6.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27.紊流: 28.层流: 29.横向环流的产生主要是和所致。 30.河谷横剖面形态的组成要素有、、组成。 31.河谷纵剖面: 32.河流侵蚀基准面:。 33.均夷河流: 34.河流均衡剖面: 35.河谷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36.河谷按成因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36.河床按形态和弯曲度分为:、、、等类型 37.河床基岩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主要有:、、。 38.河床堆积地貌主要有:、、和等。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 (1).气候条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 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 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 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⑤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砖红壤风化壳 (2).地貌条件 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 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 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0-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回”理论等,认为: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 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面被强烈切割。此时河流比降最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横剖面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开阔高地被分割成起伏很大的山岭。(二)壮年期 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 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 分水岭更加和缓,最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3.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 局部侵蚀基准面:是指局部河段下切侵蚀的界限,它只是暂时地、局部地控制河流的下切侵蚀。 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

地院地貌学知识梳理

第一章绪论 内营力: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如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 外营力:来自地球外部的造貌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重力。如流水、风、波浪、冰川、冻融、地下水、重力、人类的作用等。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总体平衡,时空不等;同时出现,彼此消长;内力暴烈而不常显示;外力缓和而一如既往。 四大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两类动力:内营力、外营力 动力的三个层次:物理化学、生物、人类 五种主要的外动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潮汐近岸流 考点一@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 以对湿润气候区的研究为基础 假设: ?原始地貌是单一的平原; ? 该平原因地壳迅速抬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地壳长期稳定。(原因:只有地壳上升,才能使河谷纵剖面高于平衡剖面,造成下蚀条件;地壳上升后稳定,即以后的地貌是由外力过程形成的,使问题便于分析); ? 外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湿润气候环境) 流域地貌的演化要先后经历4个阶段: 幼年期(Youth):V形谷;地貌演化速度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强,纵比降加大,出现许多跌水,瀑布,没有冲积平原,分水岭宽广且平坦,没有被分割;河谷不断加深;——平坦的地面逐渐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壮年期(Maturity):早期:V形谷;开始出现冲积平原;分水岭形态尖锐;河床上出现砂和砾石堆积;流域地形起伏达到最大;河谷停止加深;——崇山峻岭,高山深谷; 后期:河谷变得宽浅;连续狭窄的冲积平原;分水岭被逐渐侵蚀,变得浑圆;地形起伏趋于减少;沉积物发育,冲积平原逐渐展宽;河流变得弯曲;——低山丘陵老年期(Old Age):准平原形成;少数抗蚀能力强的岩石形成侵蚀残丘;河谷展宽,河流蜿蜒崎岖,冲积平原宽广,多发育牛轭湖相沉积——波状起伏 回春期(Rejuvenation):在河流的老年期,如果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将形成新的侵蚀阶段,即回春期,这时候,河谷表现出一些幼年期的特征,但老年期的形态依然明显(返老还童) 这种回春现象可以发生在侵蚀旋回的任何阶段,而不必等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侵蚀旋回之后才发生 导致河流发生加速下切的因素有:1构造抬升2侵蚀基准面降低3流量增加 侵蚀旋回理论的不完善之处: 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升降作用可以使许多地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回春作用。 在过去几百万年间的气候变化,可以使温带地区的坡面过程发生剧烈的变化。 只有在那些自然环境变化长期稳定的地区,如非洲中部、澳大利亚、南美洲,才有可能发生理想状态的侵蚀旋回。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名词解释 填空 判断 绘图题 读图题 大题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内外时间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2。地质条件3。气候条件4。地震因素5。人为因素 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

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 1.地下水 2.地表水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地震 5.人为因素 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 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 河流流水作用1。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堆积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1。冲蚀作用2。磨蚀作用3。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河流的搬运作用1。搬移2。跃移3。悬移 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85104 课程名称:地貌学 英文名称: Geomorphology 实验总学时:12 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在野外确定方位、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使用地质罗盘仪来量测岩层的产状、地形坡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通过对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的实验模型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地貌模型分析地貌特征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地貌模型上分析和判断地貌的类型和成因,帮助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貌现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地貌演化过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想像力的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地貌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内丘陵、台地、坡地、沟谷、湖泊等地貌及坡面防护工程的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能身临其景地真实感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通过观察和判读地形图的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地貌学名词解释

1.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4.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5.地貌的基本形态---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例如冲沟、沙丘等 6.地貌的组合形态---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7.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8.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9.古土壤---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10.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11.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12.错(座)落---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一些近于垂直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13.撒落---斜坡(30-50度)上的风化碎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14.倒石堆---崩落下来的大量石块、碎雪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所形成 15.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和水的参予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又称为地滑 16.片流---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表面形成的面状流水 17.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18.泥流---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红土)被水浸润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往斜坡下缓慢(有时迅速)流动的现象。 19.洪积物---间歇性水流(主要是沟谷和季节性河流)所挟带、搬运的碎屑物,当水流能量降低时而堆积下来的物质。 20.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 21.泥石流---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 22.河谷---河流携带着沙砾在地表侵蚀塑造的线型洼地,是一种形态组合。 23.侵蚀基准面---限制河流侵蚀作用的下限水体面。侵蚀基准面一下河流不发生大规模的侵蚀作用。 24.隘谷---谷坡陡峭或近于直立,谷宽与谷底几近一致,河谷极窄,谷底全部为河床占据。 25.障谷---隘谷进一步发展而成,两壁仍很陡峭,但谷底比隘谷宽,常有基岩或砾石滩露出水面,可以通行。 26.峡谷---横剖面呈明显V字型,有时呈谷中谷现象,谷坡陡峭,坡上有阶状陡坎。谷底出现岩滩和沙砾滩,后者不稳定。 27.迂回扇---河漫滩表面的一种微地貌形态。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分布在凸岸边滩上的滨河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