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

学时:32学分学分:2分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地貌学》是资源环境科学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

2.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

3.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

4.弄清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

5.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6.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2 2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2 3第三章地质构造6 4第四章风化作用1 5第五章重力地貌1 6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2 7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1 8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3 9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1 10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1 11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1 12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1 13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1 14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1 15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6 16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2

合计32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旅游式教学: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四位一体”教学: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认知教学: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实践式教学:该课程包含了大量的课堂实验、校外实习,巩固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五、教学内容

绪论

1.基本内容:

地质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地质地貌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地质地貌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掌握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树立地质与地貌学的“时空观”

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资源环境科学的关系

重点:理解地质与地貌学的含义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4. 教学建议: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壳及地质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地球大小、形状、磁场、温度及其地质意义;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

难点:四大圈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地壳运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因素。4.教学建议: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

第三节矿物的识别和利用

第四节岩浆岩(火成岩)

第五节沉积岩

第六节变质岩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矿物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矿物的分类;掌握矿物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的典型特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了解岩石的分类;掌握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岩石的典型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矿物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的典型特征;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岩石的典型特征。

难点:解理产生的实质;矿物的晶体构造及其对矿物性质的影响;三大岩石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岩浆岩的生成环境与结构构造的关系。

4.教学建议:

第三章:地质构造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地层年代和岩层产状

第三节褶皱构造

第四节断裂构造

第五节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第六节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七节地震

第八节地质构造与土壤、水土保持的关系

第九节地质图的阅读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地壳运动的一般特征;了解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理解地层含义及地质年代;掌握地壳运动及其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学会分析构造现象及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壳运动及其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

难点:各种构造现象的分析;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4. 教学建议:

第四章:风化作用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第二节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

第三节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

第四节风化壳

第五节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风化作用及影响因素;理解风化作用阶段性及元素迁移顺序;掌握风化壳的层次性;矿物岩石在风化作用中的变化;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风化作用阶段性及元素迁移顺序;风化壳的层次性。

难点:矿物岩石在风化作用中的变化;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4. 教学建议:

第五章:重力地貌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崩塌

第二节滑坡

第三节蠕动

2.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崩塌、滑坡、错落及蠕动的含义;掌握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难点:坡地重力地貌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4. 教学建议:

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地面流水的概念

第二节片状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第四节河流的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第五节地面流水与水土保持、土壤和水资源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流水地质作用分类;理解各类流水地质作用水文特征;掌握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的侵

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掌握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

难点:各种流水地貌的演化。

4. 教学建议:

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节岩溶(喀斯特)地貌

第四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岩溶作用含义;理解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特点;掌握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难点:喀斯特地貌时空变化规律。

4. 教学建议:

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风的地质作用

第二节风成黄土及黄土状土的地貌

第三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流失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风的吹扬和磨蚀作用;认识风蚀地貌的形成及风蚀的危害;掌握风沙防治措施;了解黄土的特性;理解流水侵蚀与黄土地貌形成与演化;掌握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措施。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流水侵蚀与黄土地貌形成与演化;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措施。

难点:荒漠化的防治。

4. 教学建议: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

第二节冰川地貌特征

第三节冰碛物与古冰川的研究意义

第四节冰川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冰川类型;理解冰蚀作用及侵蚀地貌、沉积作用及冰碛物特性;掌握冰川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冰川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难点:第四纪冰期与全球气候波动。

4. 教学建议:

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冻土的形成

第二节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第三节融冻堆积与冻土地貌的发育特点

第四节冻土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冻土的形成;理解冻融作用及冻土地貌;掌握冻土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冻土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难点:冻土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4. 教学建议:

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湖沼的地质作用

第二节海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海岸地貌

第五节海底地貌特征

第六节海洋沉积作用的特点

第七节研究湖泊、沼泽及海洋地质作用的意义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海岸及湖岸地貌形成的动力;认识海岸及湖泊的侵蚀地貌;把握湖泊及沼泽沉积物分布规律。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湖泊及沼泽沉积物分布规律。

难点:湖泊、沼泽沉积物特性及其演化规律。

4. 教学建议:

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发展中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科学旅游的意义

第三节我国旅游地学资源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

第五节旅游地学资源的研究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科学旅游;了解旅游地学资源及其主要类型;理解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

难点:科学旅游的发展趋势。

4. 教学建议:

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自然土壤的形成与土壤的分布规律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特征、机械组成和类型

第三节水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和土壤的水理性质

第四节土壤对径流的影响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土壤的形成;理解土壤的水理性质;掌握土壤的分布特点及类型;掌握土壤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分析土壤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土壤的水理性质;土壤的分布特点及类型;土壤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难点:土壤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4. 教学建议:

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植被及其类型

第二节植被分布的特征

第三节植被对径流的影响

第四节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植被的含义;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植被的分布特征、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4. 教学建议:

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面沉降

第三节地面裂缝

第四节地面塌陷

第五节海水入侵

第六节地下水污染

第七节固体垃圾

第八节人类活动导致中金属元素的富集

第九节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第十节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十一节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国际合作防灾、减灾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地质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

难点:保护地质环境、防灾、减灾。

4. 教学建议:

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

1. 基本内容:

第一节信息时代与数字地球

第二节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

第四节遥感小卫星

第五节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六节数字地球应用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数字地球和信息时代;理解数字地球的应用;掌握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

难点:数字地球的应用及意义。

4. 教学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