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学第一章

地貌学第一章

地貌学第一章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崩塌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P11页图 4.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1)水文情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2)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者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 (3)岩性对河床纵剖面的影响是由于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别侵蚀,在坚硬岩层段形成岩槛或跌水。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内容:地表形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 2、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欺负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3、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怎样影响地貌的形成? 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试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B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C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D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布的影响。 6、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7、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学说的中心思想。

戴维斯认为地貌成因有三个:构造、营力、时间原理是:地貌循环(旋回)学说彭克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辨析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单面山与猪背山、断层谷与断陷谷、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大洋中脊与洋脊裂谷、大陆裂谷与洋脊裂谷、大陆架与大陆坡、背斜谷与向斜山、稳定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洋底、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3、简述陆壳与洋壳的区别。 4、简述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5、世界上有哪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各地貌带有何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6、稳定型大陆边缘有何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7、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哪几大区域? 8、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9、试述断层谷与断陷谷的区别。 10、褶皱块断山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断块山有何区别? 11、试举例说明哪些山脉属于新生代褶皱山带?哪些山脉属于褶皱块断山脉?哪些山脉属于断块山? 12、水平构造地区可形成哪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13、请简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过程。 14、单面山与猪背山有何异同? 15、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球状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倒石堆、滑坡体、滑动面、醉林(醉汉树)、马刀树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以岩浆岩为例,试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及各阶段主要的风化壳类型。 5、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最新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 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 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 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 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冲 沟、沙丘等 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 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 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 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 形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 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 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 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b过渡c掩埋 地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c其他方法 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幼年期 b.壮年期 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 a. 幼年期地貌特点: 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地貌特点: “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c.老年期地貌特点 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

地貌学

地貌学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地貌、地貌学、海拔、高差、起伏高度、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内营力、外营力 2.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方法。 3.分析地貌的成因。 4.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5.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6.理解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构造地貌、断层线崖、火山地貌、断层三角面、倒置地形、褶断山、单面山、大洋中脊、顺地形、逆地貌。 2、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它们主要包括哪些地貌类型? 3、叙述洋底、大陆和大陆边缘的形态和地壳特征。 4、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5、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6、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区地貌及其特点。 7、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及其特点。 8、大西洋型大路边缘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9、东亚型大陆边缘由哪三个部分组成?东亚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0、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 11、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形态和成因。 12、试述单面山和猪背脊的异同。 13、倒置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14、试述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异同。

15、简述褶皱构造地区水系的特征及其发育。 16、锥形火山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热力风化、融冻风化、风化壳、重力地貌、块体运动、稳定系数、内摩擦角、滑坡、崩塌、倒石堆。 2、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有哪些类型?其原理是什么?形成的风化产物是什么? 3、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将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4、分析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5、分析气候、地貌、岩性、构造和时间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 6、分析风化壳的空间分布规律。 7、分析块体运动力学原理。 8、分析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9、倒石碓及其堆积特征。 10、滑坡地貌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1、分析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 12、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3、根据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崩塌? 14、根据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滑坡? 15、对比崩塌和滑坡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地貌学_程久苗_地貌学习题集 2

《地貌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 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及类型 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 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

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 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第四章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 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 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5.河流的作用 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 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8.河床地貌的类型 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 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 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 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

15.水系的类型 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 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 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 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 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 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 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 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七章冰川地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完整版)地貌学论述题.doc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 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 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 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 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 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 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 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地貌学复习资料(完整)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营力:指地球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 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 机制。(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 地。(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 貌 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200m) 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 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200m) 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 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 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 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 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 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 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 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 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 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 2.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3.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4.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5.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6.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7.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8.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同名1132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同名11323)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1.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

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 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 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 c.其他方法:C14法、K-Ar法、U系法、 古地磁法、历史考古法等。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 化壳。 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 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 物,称为残积物。 3.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

地貌学论述题概要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 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地貌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ge代表地球,morphe代表形态,Logos 代表学科。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0-600米 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分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 丘陵:相对高程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500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500米。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般大于10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7度)的隆起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 名称绝对高程(m) 极高山>5000 高山3500-5000 中山1000-3500 低山500-1000 几个概念: 1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地壳活动。 2 内营力endogenic force: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致的。 3 外营力exogenic force: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定义: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有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 1 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 2 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地貌学

《地貌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1.地貌学的性质 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本章内容: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 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 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另外,在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中,常常不是由单一的外营力起作用,而是由多种外营力组成一定的外力组合同时起作用,这属于气候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外力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是不断地把高地上的风化物质搬运到低地,逐渐夷平高地和填平洼地,使地表的起伏平坦化。所以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地表。它能破坏高地形成侵蚀地貌,也可在洼地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3.内、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习题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习题 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练习的第一章是绪论 1。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2。问题和讨论问题: 1。地貌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4.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关系简述 5。讨论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6.讨论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学和地球环境动力学概述 1。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地貌学3。地形线4。地形表面5。地形点6。谷对谷 7。地貌基本形式。地貌组合。地质时期10。现代地貌学。古地貌2。问题和讨论问题: 1。地貌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地貌调查包括哪些方面?3.如何绘制地图的切割度图? 4。为什么不同大小的地貌应该分级?有多少层?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研究地貌的成因?7.什么是整合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驱动力是内外地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9。形成地貌的内力和地质过程涉及哪些方面?10.尝试描述内部和外部地质力量在地貌发展中的重要性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2。基础地貌学的分类依据是什么?13.划分地貌组合时应考虑哪些因素?14.为什么要进行地貌分区?15.什么是地貌分区?16.地貌的分区类型是什么? 17。暖湿气候带的地貌特征?18.地貌的时代是什么时候? 19。岩石和地质结构在地貌形成中起什么作用?XXXX年?23.确定地貌和地质年龄的方法?24.什么是坡地? 25。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与地貌发育 3。填充、判断和选择: 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是2.地貌的基本要素是,3.地貌的相对等级,,,,,, 4。地貌测量的标志是,,,5.造成地形的主要力量是,6.通常根据以下情况确定地形是否相对平坦: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及沉积 1。名词解释:1。风化壳2。古土壤3。土壤形成。残留物5。风化系数6。粘度分子比7。标准矿物8。秋天9。折叠 10。错误(座位)跌倒11。分散

地貌学复习资料(1).

地貌学的英文 geomorphology ,起源于三个希腊文字: ge 代表地球, morphe 代表形态, Logos 代表学科。因此,地貌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陆壳地貌类型 平原:地面起伏微弱的广大平地,海拔 0-600 米 高原:地面海拔高程在 600 米以上的平原 山地:四周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由山顶、山麓、山坡组成,海拔高程在 为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 丘陵:相对高程 100米以下或绝对高程 500 米以下的孤立高地。 盆地:周围是山地或 高原,中间地形低平的地区,盆地与周围山地高差大雨 台地:具有坡度较陡的台坡(一 般大于 10 度)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小于 地貌。 山的形态分类 名称 极高山 高山 中山 低山 几个概念: 1 构造运动 各种地质构造 类型的地壳活动。 2 内营力 endogenic force : 由地球内部能量(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能等)所 引起的地质作用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都是内营力作用导 致的。 3 外营力 exogenic force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 水、生物等所产生的作用力。外营力作用总趋势是削平山岭、填塞低地、夷平地表,使地表 元素发生迁移、分散或富集。 地貌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定义: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 时又叫重力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可分成两个阶段: 1 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 2 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根据坡地的物质组成分为: 1 崩积物崩塌 这类崩塌是山坡上已有的崩塌岩屑和砂土等物质,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 当有雨水侵蚀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2 表层风化物崩塌 这是在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 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沉积物崩塌 有些由厚厚的冰积物、 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 由于结构松散, 形成 崩塌 3 基岩崩塌 在基岩山坡上,常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等发生崩塌 根据崩塌体的移动形式分为 1 散落型崩塌 在节理或断层发育的陡坡, 或是软硬岩层相间的陡坡, 或是由松散沉积物组 成的陡坡,常常500 米以上,分 500 米。 7 度)的隆起 绝对高程 (m) >5000 3500-5000 1000-3500 500-1000 tectonic movement: 在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地壳物质的运动,并产生了 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有

地貌学复习题 (2)

绪论 名词: 地貌学 复习思考题: 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是什么? 2、地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结合自己专业,试分析为什么学习地貌学 第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名词: 流水地貌、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流域、分水岭、水系、坡积物、冲积物、河谷、河床、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双向环流、自由河曲、河流的搬运能力、心滩、边滩、三角洲、准平原、夷平原、层流、紊流、牛轭湖、河流袭夺 复习思考题 1、试详述片流作用形成的影响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斜坡的坡度、坡长、地形;岩性;植被;人为影响。 2、试说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等。 a.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来源; (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 (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 (4)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使土石体汇集于山谷,导致泥石流形成。 b.泥石流水体补给源来自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 c.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 d.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都可使山体进一步失去稳定,雨季时可能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3、简述泥石流形成危害及如何治理 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 (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治理: 4、试阐述河流的形成过程 潺潺溪流,汇成滔滔江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