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剧与电影 阅读附答案

戏剧与电影 阅读附答案

戏剧与电影 阅读附答案
戏剧与电影 阅读附答案

戏剧与电影阅读附答案

戏剧与电影约翰·M·德斯蒙德

戏剧和电影在很多方面十分相像,二者都是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员的公共表演来讲述故事。

尽管戏剧和电影都依赖于公共表演,但这些表演是有区别的。戏剧是舞台上的现场演员在现场观众面前所做的即时表演;电影则是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在现场观众面前将其投影到大银幕上,并非演员的现场表演。舞台表演只有一次,没有两场表演是完全相同的;电影表演则可以被重复展现,只要底片是完整的,每一场表演都是相同的。

正如曼弗雷德·杨所说,“戏剧和电影是在集中合作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人工产品”。而且,对这种合作艺术的接受是在剧院或电影院里完成的,是一种“集中的公共体验”。

另一个共性是,戏剧和电影都始于剧本。戏剧剧本类似于电影剧本,但是,戏剧剧本常常被出版,供大批学生阅读学习。而电影剧本通常不会被出版,那些被出版的电影剧本,主要供专家、影迷和影评人阅读。

虽然它们拥有共同的特点,但戏剧和电影还是被一些惯例鲜明地区分开来。单一布景的戏剧很常见,舞台观众会接受人工布景和错觉。电影则将观众带到不同的地点,电影观众期望现实主义。

戏剧和电影的另一个不同点涉及观众关于空间的假想。戏剧观众不难想象“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实际上有四面墙壁”。而电影观众在观看一部二维电影时,则想象出了三维的现实。

舞台表演通常是夸张的,因为每一位演员的声音和动作必须要到达戏院最远的角落。如果戏院很大,演员必须摆出夸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用足够响亮的声音说话,以便最后一排的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表演,听清台词。电影院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摄影机和扩音器具有可移动性。即使演员在轻声交谈,观众也都能听到,也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然而,如果演员在电影中运用了戏剧表演方式,那就有问题了。在电影表演中,演员的声音、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必须被调整好,并同摄影机的距离保持一致。如果演员在一个特写镜头中运用了戏剧表演方式,一定很夸张,很过火。

戏剧似乎更多地依靠对话来讲述故事,很少依靠动作。然而,对于电影来说,看到的比听到的更重要。

或许戏剧与电影在观众期望方面的主要不同与移动有关。戏剧通常在很长时间内表现很少的动作——两个演员在单一布景中长时间谈话十分常见。但电影中充满了动作。这些移动,有一部分是由转变的场景中的人类动作所支撑,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移动是由摄影机和剪辑创造出来的。

(节选自《改编的艺术:从文学到电影》)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戏剧与电影共性的一项是

A.戏剧和电影都是在观众面前通过演员的公共表演来讲述故事,尽管,戏剧舞台上的表演和电影表演是有区别的。

B.戏剧和电影都是在集中合作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人工产品,而且,这种合作艺术的集中接受是在剧院或电影院里完成的。

C.戏剧和电影都始于剧本,戏剧剧本类似于电影剧本,虽然,二者在是否会被出版和阅读受众方面存在差异。

D.戏剧和电影的观众都会产生空间假想,他们既能从“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想到“四面墙壁”,又能从二维电影想象出三维现实。

2.下列关于戏剧和电影不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演员的即时表演,表演只有一次,且没有两场表演完全相同;电影则是拍摄演员的表演,表演可被重复展现,只要底片不坏,每一场表演几乎相同。

B.单一布景的戏剧很常见,通常情况下,这些布景中的背景都是假的,却被戏剧观众所接受;电影观众则期望打破空间的局限性,期望看到现实场景。

C.舞台表演时,演员通常必须摆出夸张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用足够响亮的声音说话,可是,这种戏剧表演方式如果应用到电影中则是不合适的。

D.戏剧似乎更多地依靠对话来讲述故事;然而,对于电影来说,其中充满了动作,一个听力有障碍而视力无碍的人,仍可抓住一部电影的大部分精髓。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舞台剧中,常用画上去的背景幕布来暗示山脉或大海等等,观众很容易由此产生联想,仿佛真的来到了这样的情境里。

B.电影中充满了动作,很大程度上,这些动作由摄影机和剪辑创造出来,这种创造甚至可使一个相对静止的镜头活跃起来。

C.即使电影演员轻声地交谈或轻微地动作,观众也都能清晰听到或清楚看到,这是因为扩音器和摄影机具有可移动性。

D.在电影表演中,演员会提前预设好自己的表演,比如他们的声音、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都可能被调整。

参考答案:

1.(3分)D (“从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房间想到四面墙壁”是戏剧观众的空间假想,从“二维电影想象出三维现实”是电影观众的空间假想,二者不能并提)

2.(3分)A (电影只要底片不坏,每一场表演都是相同的,而非“几乎”相同)

3.(3分)D (“都可能被调整”应为“必须被调整”)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电影与文学、戏剧之间的关系 08级文化艺术管理(音乐学)2班李彦霖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电影发明以后很快传遍欧美,不久便传入了中国,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在上海放映了一批无声短片,引起轰动,那时的电影被国人称为“影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诞生与1905年的《定军山》,这部长达半小时的京剧片的放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改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的方式,其一般包括把文学等不同于电影的艺术形式改编为电影,或者是把过去的电影再次的改编(也称为翻拍)两种方式,前者如不断被改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名作,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等;后者则比如是抗战的故事片《地雷战》,外国故事片《金刚》等。相比于电影,文学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自然保存下丰富的遗产;而电影本身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故事、技术等逐渐的处于暂时的饱和状态,这几年世界影坛也出现了不少的剧本荒的状况。于是,改编文学或者翻拍旧作成为了电影中的常见现象。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也村在着改编文学问电影剧本,将文学以一种鲜活的姿态活跃在银屏上,如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的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文学与电影有密切的联系,文学表达的是文字的、静态的美;而电影是感官结合的体验,动态的美。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中国电影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与导演的灵感和对影象的敏锐把握,另一方面离不开对文学的借鉴。文学家以文字叙述故事,而电影则用形象的视听画面描绘故事。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分合难定的暧昧与紧张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电影对文学作品的大量改编。文学和电影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性,它们各自沿着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电影和文学正是在交叉和分离中实现了互动。只有将电影和文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促

《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的命运》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①在19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在干活时,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呼救,原来,一个男孩陷了进去。眼看泥沼已淹到胸口,弗莱明立刻跳下去,奋力救起了男孩。 ②这时,一位绅士驾着华丽的马车赶了过来,绅士纵身跳下马车,_____________。当他得知是弗莱明救了儿子,这位绅士提出要用重金报答,却遭到弗莱明的拒绝。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忽然闯入绅士的视线。“这是你的儿子吗?”弗莱明点点头。绅士说:“既然你救了我的孩子,那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请允许我资助他,让他接受教育。”弗莱明被绅士的诚意打动,答应了他的提议。 ③绅士非常讲信誉,一直资助这位农家少年,并将他送入圣玛利医学院。毕业后,这位少年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④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20年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挽救了数以亿计病人的生命,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他的同龄人、被自己父亲救起的那位绅士的儿子,也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⑤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在出访非洲时,不幸患了肺炎(在当时肺炎属于绝症),生命垂危。紧急时刻,亚历山大·弗莱明从英国赶来,用自己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 ⑥丘吉尔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们父子给了我两次生命。”亚历山大·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46.依照示例,概括绅士的优良品质。 示例:农夫: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绅士:________________。 47.请在第②段横线处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续的话,用细节具体表现绅士寻找儿子时的焦急情形。(30字左右) 48.怎么理解第⑥段中“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这句话? 49.从布局谋篇上看,如果在第①段结尾加上“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你认为好不好? 50.助人是人格升华的标志。阅读本文后你一定受到了不少启发,请简要谈谈。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江泽民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

抗战时期的电影和戏剧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戏剧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的租界沦陷为“孤岛”。“孤岛”局势的复杂性,决定了当时电影生产的复杂性,形成了以商业电影为主流,曲折隐晦地表达爱国热情的特点当时孤岛租界内的人口急剧增加。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影片公司也为了获得商业利润,孤岛时期的电影活动出现了畸形的繁荣,成为当时电影出品最多的地区。在约4年时间内,孤岛的20多个制片公司共生产了约250部故事影片。这时期“孤岛”地区先后出现了神怪片、古装片和时装片,这些影片继承了上海文化的商业性质。当然,这股商业潮流并未一味地投机赚钱,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其潜藏于表面之下的爱国热情。1939年《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出现,为我们重新审视“孤岛”电影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部影片借古喻今,用史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被阿英称之为“抗战以来上海最好的影片”。在《木兰从军》的影响下,孤岛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古装片,披着古人的外衣讲述现代的故事。同时一部分时装片在保证商业利润的前提下,也表现了现实的黑暗,引导人们激发起批判现实的勇气,被称作“带刺的玫瑰”。太平洋战争爆发和上海完全沦陷后,日伪势力在上海成立了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沦陷区的电影是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历史事实自身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一些影片应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些艺术家随着1937年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撤出上海,在中国电影史上形成了上海-武汉-重庆和上海-香港两条脉络。1937年底,武汉成为当时的抗战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出版《抗战电影》月刊,并开展了“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讨论。这一时期,抗战电影的主要制片基地是政府下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从1938年1月到10月武汉沦陷前,中制完成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等三部故事片和《华北是我们的》等50多部新闻记录片。武汉沦陷后,中电(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制迁到重庆。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重庆时期的电影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皖南事变”之前,国共关系比较融洽,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电影运动比较繁荣,出现《塞外风云》、《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等一批优秀的抗战影片。如《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以4个小短片,描绘了中国各阶层人民倍受欺凌,转而觉醒,并终于挺身抗战的过程,是一部重要的抗战影片。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加紧对大后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压迫,同时也由于战时电影器材和胶片短缺,造成三年内没有拍摄出一部故事片。然而此时话剧方面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力地激发了全国人们抗战的热情和信心,抨击了反动文化逆流。而在重庆后期,又出现了《气壮山河》和《还我故乡》等抗战影片,表达了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西北影业公司(属第二战区司令部)成立于1935年5月,迁移到成都后生产了《风雪太行山》和《老百姓万岁》等反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影片。在八年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大后方一共生产了21部故事片多部新闻纪录片大多出自于政府的制片厂。 “八·一三”事件后,上海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蔡楚生、司徒慧敏等来到了香港,与香港一些爱国人士合作,开始拍摄进步的粤语片,如《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等,爱国主题非常鲜明。在1939年之后,出于商业原因,香港的电影业又回到战前的状态,商业片盛行一时。皖南事变后,夏衍等人来到香港,为香港的电影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创作了《孤岛天堂》、《白云故乡》等影片,使抗战的精神再次有力地影响了香港的电影文化。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电影活动终止,结束了战争时期的南中国电影的历史。 1938年9月,在苏联电影界和荷兰电影家伊文思的热心帮助下,延安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后来习称“延安电影团”),开始了人民电影的艰难创业工作。延安电影团先后设立摄影队和放映队。摄影队以简陋的设备深入抗战前线和后方,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大型记录片以及《白求恩大夫》、《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边区生产展览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等新闻片和新闻素材,反映了当时抗日根据地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生活,为历史留下了鲜活的珍贵档案。根据地的电影

两个人的电影 阅读答案范文

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 下面是zw23cn整理的两个人的电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迟子建《两个人的电影》原文】 ①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她从我的书架上选了一摞书,《红楼梦》《毛泽东的晚年生活》《慈禧与我》《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等,摆在她的床头柜上。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大约一周后.她把《红楼梦》放回去,对我说,后两卷她看得不细。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还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到了后来,宝玉和宝钗一结婚,小说就不好看了。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问,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到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又。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我陪她看了一场京剧,是省京剧院在五月份推出的“京剧现代戏经典剧目回顾展”,上演的是<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磐石湾)《海港》等的片段。当舞台上出现穿着蓝军服、戴着红袖标的娘子军时,母亲直摇头。而到了《磐石湾>的演员演唱“负伤痛冲破千层巨浪”时,她干脆堵起了耳朵。好不容易捱到戏散,她得救般地对我说“这样板戏有什么好看的?太难听了!现在怎么还演这个?这东西怎么还成了‘经典’了?”母亲接着说了一大堆传统折子戏的名字,什么<打渔杀家><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杜十娘》《空城计》等,1她说“还得是这些老戏是个东西啊,样板戏那叫什么玩意啊。”听了她的话,我回去后给她放梅兰芳的唱碟,谁知她对我说“换了换了,我最不喜欢梅兰芳的戏了。”我诧异,问她为什么?她说“我不喜欢男人扮女声,听起来不舒服。”母亲真是本色到家了。 ⑤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母亲伸出手来,绘声绘色地学着演员“这边观众的掌声不热烈呀,给点掌声好不好啦?”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

东方电影网络课程考试答案

《东方电影》期末考试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 分) 1今村昌平导演和木下惠介导演均导演过的一部电影是下列哪一部? A、楢山节考 B、小岛之春 C、白色巨塔 D、黑雨 我的答案:A 2讲述祖孙两代血缘亲情的电影是: A、《天水围的日与夜》 B、《上海假期》 C、《倾城之恋》 D、《客途秋恨》 我的答案:B 3《蜘蛛巢城》是哪年上映的? A、1947年 B、1950年 C、1957年 D、1958年 我的答案:C 4《二十四只眼睛》是哪位导演在创作生涯中获得极大艺术成就的代表作。 A、黑泽明 B、小津安二郎 C、今村昌平 D、木下惠介 我的答案:D 5《天上人间》的主演是? A、张家辉 B、梁朝伟 C、梁家辉 D、郭富城 我的答案:C 6《雁儿在林梢》的主演是? A、张曼玉 B、章子怡 C、林青霞 D、刘嘉玲 我的答案:C 7下列不属于朝鲜战争片类型的是 A、直接描写战争的影片 B、反映老百姓支援前线的影片 C、反映少年英雄的影片 D、反映侵略者残暴的影片

8下面哪一部影片不属于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 A、《男儿当自强》 B、《龙城歼霸》 C、《西域雄狮》 D、《谁与争锋》 我的答案:D 9“这是一个人不如猫的世界”出自那部电影? A、《姿三四郎》 B、《罗生门》 C、《七武士》 D、《静静的决斗》 我的答案:B 1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国爱情片喜欢用道德粉饰 B、韩国男女主角性格方面大多非常完美 C、韩国爱情片在浪漫中带有感伤 D、韩国爱情片大多比较现实 我的答案:D 11下列哪部电影不属于使香港新浪潮站稳脚步的作品? A、蝶变 B、名剑 C、疯劫 D、点指兵兵 我的答案:B 12属于20世纪70、80年代香港政治运动的有:①水上船户②水上新娘③无证母亲④刘山青事件 A、②③④⑤ B、①④⑤ C、①② D、①②③④⑤ 我的答案:D 13有“香港电影之父”之称的是谁? A、朱石麟 B、李翰祥 C、黎耀祥 D、黎民伟 我的答案:D 14今村昌平出生于哪一年? A、1956年 B、1946年 C、1936年 D、1926年 我的答案:D 15有“国民导演”之称的韩国导演是:

浅谈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浅谈戏剧与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话剧是舞台的艺术,是将宽广的现实生活抽象、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布景、灯光、道具等一切舞台元素的设计,都不是为了在舞台上复制真实的生活,而是创造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生活场景。夸张和渲染,让舞台上的生活场景迥异于真实的生活,但将这夸张的场景设置在剧场这个特殊的建筑形式中,并用“第四堵墙”将观众隔离时,舞台上的场景就有了自己的逻辑,没有观众会因为舞台布景的夸张而批评话剧的“真实性”——总而言之,话剧的世界就是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夸张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势必要融入这个特殊的舞台世界中,与舞台上的情境融为一体。 影视表演则是镜头的艺术,最终的成品是经过了摄影和剪辑的渲染的影视作品。影视创作者会通过景别切换、镜头运动等方式,放大剧中的关键信息,让观众随时能够看到必要的信息。影视的空间以实景为主,尽量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总而言之,相对于话剧来说,影视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务必要符合这个真实世界的逻辑。 电视表演艺术和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在创作任务的要求上应该说基本上是共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种“化身成角色”的艺术。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电视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都是要创造出活生生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使其具有审美的价值。而这一创作任务的完成则只能是通过演员自己的上场,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去扮演角色,最终达到“化身成角色”这样一个过程来达到。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中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员是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最终以此为媒体,使欣赏的人从中领会其审美的价值与作者情感的表达。 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于演员创造的特点有一句十分精辟的对联。这句艺诀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这句艺诀中,它论述到了“我看我,我不是我,我是戏中人,已和我的角色融为一体,我演谁,我就是谁。装谁像谁,装谁是谁,梅兰芳先生的演技高超,难以超越,不再和平常人那样装谁像谁而已了,他的境界是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为一体,并且把他“再体现”出来,达到“装谁就像谁”的程度。”我们可以从梅兰芳大师的这幅对联中看出:它把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来扮演角色,而最终必须是化身成为角色的这一特点十分辩证地表述了出来。优秀演员在表演时都应该"化身为角色",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达到内外部的完美统一,从而塑造出有个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戏剧表演和电视、电影表演一样,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从而通过各种手段以达弄假成真的地步。尽管电视剧在摄制的过程中和电影一样可以更多的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例如:即便一个人从再高的楼上掉下来,也仅仅是道具而已;即使在真实的场景下拍摄战争场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枪实弹;而雨中的场面,则往往是得用洒水来完成;云雾的场景也只是喷射干冰罢了。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则可能成为君臣、仇敌、父子、兄弟、姐妹、情侣等等。而关键就是无论戏剧、电影还是电视剧中的戏剧情境虽然是完全是虚构的,但是演员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 戏剧表演与电视与电影表演艺术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审美意识的不同。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电视与电影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我们也可以把戏剧看作是一种再现时空的艺术,它是在舞台上通过真人的形体和语言的表演来再现现实生活的,然而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舞台的真实

浅谈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M 学术论坛 OVIE  LITERATURE 浅谈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蔡季愚 (中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 )[摘 要] 电影文学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以及歌词等,是有别于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戏剧文学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影视文学”取代“电影文学”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讨论的电视节目,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亲密关系也是不争的事实。[关键词] 中国电影;文学;角色 多年来,中国电影与文学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 理还乱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影视文学”取代“ 电影文学”,并且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讨论一些关于影视文学的话题,这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事实上,从很久以前,人们就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相提并论,这两者的关系也相当亲密。而事实上我们对于电影的本性了解并不是很深入,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去忽视中国电影的本质,其实这种现象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体现,这种观念的形成也与中国电影一直缺乏视觉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电影踩着文学的肩膀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也一直处在较为融洽的关系中,而事实上从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至今,其就与古老的文学之间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文学是电影的基础和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文学的内容主要以反映生活为主,从而传达某种思想感情,这些为电影从构思到拍摄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成为电影内容的来源;其次,在电影发展的最初阶段,很多电影人都以世界名著为基础进行改编,直接将名著作为电影的拍摄素材,创造了很多经典电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多地去关注原著,促进了文学和电影的共赢。文学似乎已经成为电影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完全可以说年轻的电影正是在古老文学的甘泉的滋润下正在日益蓬勃地发展,是踩着文学这位巨人的肩膀而不断发展的。很多编剧在对名著改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形式、构思模式,这也为日后剧本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怎样才能让改编的作品更能够出神入化地展现出原著的神韵,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来认可我们的改编作品呢?一直以来,这些问题,都是新一代电影人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他们应当承担起的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对观众的责任。我国的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似乎很近,看起来好像已经密不可分了。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人们都将电影与文学放在一起思考,因此“电影文学”的意义十分重大,他们认为电影和文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所理解的“ 电影语言”就可以被归于“电影文学”的范畴。中国著名电影人张骏祥在谈话中曾经提到在诸多 的艺术形式中“只有戏剧和电影,不但是真正的艺术,而且还是综合艺术,不但是综合艺术,更属于文学: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这种观念在中国电影界有着相当的代表性。 二、中国的电影与文学的相互融合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电影凭借着文学获得不断发展后,文学也正在凭借着电影、电视这些新的传播模式散发出其前所未有的魅力。一部好的电影、电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作家对文学电影、电视的兴趣。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学在电影、电视中的商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然后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向电影和电视的投怀送抱了。因为电影和电视所能够带给作家的名利远不只是电影与文学,而是已经牵涉到作家的知名度,文学与电影进入“新同居时代”也是迟早的事。然而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影像文化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已经越来越感受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已开始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经过作家精心雕琢的名著再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能够把人们对文学巨著的种种热情唤起,影像世界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视听效果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因此,当代文学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必须通过电影、电视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来重新在文化市场树立自己的地位,并且必须以主动配合的方式对电影、电视这种传播模式形成一种依赖,只有这样才会唤起人们对文学的热爱,找回文学昔日的发展前景。我们都知道,很多著名电影、电视的取材都来自一些文学名著,而文学也可以赋予电影、电视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三、我国的电影与电视 在我国电影和电视企业还没有起步甚至是刚刚起步的时候,文学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高高在上、不可动摇的。然而在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电影以及电视声威的壮大又是难以抵御的,甚至渐渐超过了文

科幻电影中的艺术美与技术美-精品文档

科幻电影中的艺术美与技术美 i=r 环顾当今世界,电影已成为文化的一种传承及表达方式。科幻电影更是以其新奇的高科技技术和视觉盛宴吸引着全球观众 的眼球。那么科幻电影中所传达的美学特征又是怎样呢?由此让 我们通过技术美的角度来窥其一斑。 1、科幻电影是电影发展的一个分支 电影是门年轻的艺术,科幻电影更是电影中后期发展独立出来的一种文艺题材。科幻电影在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与―般的传统题材电影不同。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技术美发展正是一个随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的漫长过程,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技水准而能达到的技术表现,也是人类审美形态发展演变时在特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科幻电影中必然体现出技术美的特定因素。 2、什么是技术美 技术美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

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所以我们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美学。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创造出的根据人们自己的目的而物化了的美。包括着形式美,艺术美的因素。它将人的整个生存状态与审美相联系。技术美侧重解决物与人的关系,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满足其实用功能,同时注重其美观。 3、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美与艺术美 3.1 电影的艺术美的体现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艺术对社会生活 的反作用戏剧与电影在艺术领域中无疑是最生动和形象的。它们都是以活人再现活人,以社会的局部再现社会本质的艺术。 有着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社会地位和审美个性,艺术美在这两门艺术及演员通力合作,使电影剧情中的人物形象化,人物个性化的所体现出来的美。以及电影画面的构图美。电影整体基调的色彩美。 中的体现更为直接与活跃。电影中艺术美的体现,集中在导演以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音乐,文字对白等等都构成了电影的艺术美。 例如在《变形金刚》一片中女主角在郊游时修车的一个镜头,画面充满了暧昧的暖黄色基调。女主角的一个俯身动作充分的展现了女性优美的曲线。 3.2 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美所体现出的艺术美 (1) 技术美是在“高技术派”风格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目前

《电影》阅读答案(2)

《电影》阅读答案(2) 《电影》阅读答案文章来自:爱师网 电影 ⑴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⑵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⑶“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⑷“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⑸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⑹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⑺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⑻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

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⑼“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⑽“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⑾“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⑿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⒀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⒁“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⒂树上无声。 ⒃“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⒄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⒅“不下,爷就摇啦!” ⒆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⒇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文章来自:爱师网

论我国电影发展与舞台艺术的关系(一)

论我国电影发展与舞台艺术的关系(一) 摘要]中国电影比世界电影的起步本来已晚了至少10年,这期间又由于一些政治、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使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至今在技术条件和艺术观念等方面仍存有不小的距离。中国电影要达到世界电影先进水平,除了借鉴西方先进电影技术、理念的之外,还应该从浩瀚的中国舞台艺术形式资源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当代中国电影注入更多的养分和活力。 关键词]电影;舞台艺术;关系 电影和戏剧都属于综合艺术,即它们都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至今才有110年历史的电影,已完成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全过程。从起初被排斥在高雅艺术之外的市井“杂耍”,到现在已具备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西方尤其美国取得较高的学术地位,电影发展之快,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与之匹敌和媲美的。 我国早期的电影美学观便是“影戏”理论。这一理论延续了几十年,直到1979年,白景晨在《电影艺术参考资料》第一期上发表了《丢掉戏剧拐杖》一文,对电影本质及其语言创新的探讨才正式拉开帷幕。接着,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也对戏剧化的电影模式及其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使得电影与戏剧的关系问题受到电影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理论争鸣。虽然讨论最终并未产生定论,但双方都意识到一个最基本问题,那就是,电影的产生是从戏剧中得到启示与影响,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电影与戏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在戏剧原则中束缚自己的手脚,而应发挥电影艺术本身的特征。 一、中国电影与传统舞台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 电影在中国首次放映的时间一般认为是1896年,这正是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成功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1895年12月28日)的第二年。至于中国首次摄制本国影片的日期,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是这样叙述的:“1905年,开设在北京琉璃厂集市的‘丰泰’照相馆的照相师任景丰,把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的片断,拍成了影片。这部短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我国第一次尝试摄制电影,便与传统的民族戏剧形式结合起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电影的诞生不仅与戏剧结合,而且也与文学结合,《定军山》是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断。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影,就形象地冠之为“西洋影戏”的称谓和中国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中国的戏曲以及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历史事实。 影戏与电影虽一字之差,却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电影美学观念,透过“影戏’,这一看似平常的称谓,很容易让人窥视到中国人总是习惯于从戏剧角度,沿用戏剧的观念,来谈论电影的特点。20世纪之交的中国人认为,“戏剧中最能‘逼真’的,只有影戏”。这种电影即戏剧一族的观念便成为中国早期电影中占统治地位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形态,并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飘洋过海的影戏终于成为中国人在茶园里消遣娱乐的一种洋玩意儿。茶园的老板常常把影戏作为娱乐节目之一,穿插在其它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以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不少中国人看了影戏后,果真为之倾倒,惊叹其中“人物活动,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的不可思议。尤其是1897年9月5日上海出版的《游戏报》第74号上的一篇题为《观美国影戏记》的文章,则更生动宣泄了中国人初看外国电影时油然而生的那种亦真亦幻,像戏又非真人在演、不是真人又胜似真人的惊诧、神秘而又奇特的感觉:“……近有美国电光影戏,制同影灯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料之外者。……停灯开演:旋见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

简述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

简述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关系: 电影的综合性表现在完整有序的集体创作上:文学、编剧、摄影等等各个部门的工作者共同组合一个创作协和体。那现在我自个简单地讲一下电影与文学、戏剧的关系。 首先,讲一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最近几年,从好莱坞顺利成为世界电影的桥梁和发展点,人们对电影的关注也越来越大,以至于电影已经融入了许多文学的研究方法。近些年来,由名著改变的电影与日俱增,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哈姆雷特》、《指环王》、《哈利波特》等。 目前常见的关于影视与文学的对比研究是从形态上来研究的。尤其是美国当代电影很多都采用了文学上的意识流手法,还有黑色幽默,后现代结构主义,或者唯美主义等等,甚至某些电影采用了文学上的超验主义和宿命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此,通过近几年影视的发展,很多已经不再由影视取决于文学的著作,而是文学从电影上取材,并写出书籍来。最常见的例子是《星球大战》和《亮剑》。这两部文学书籍都取自于同名的成名电影。 总之,影视与文学是个刚兴起的学科,它运用比较文学的手法来将电影和文学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也同样由于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这个学科将越来越容易被大众接受,也将迅速的成为热点学科…… 电影与文学,一个是时间艺术,一个是空间艺术,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如:两者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的印象及感官感受等等。但两者又是一个合谋化的过程。影视需要好的剧本,同样文学写作也受影视的一些理念的影响发生

着变化。文学创作和电影艺术创作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因了对时代生活的孜孜探求,对人的心灵历程进行深刻剖析的共同愿望,使得在艺术情感意味的表达、在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的层面上却是殊途同归。影视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很容易攫住观众的眼睛,而文字因为需要阅读、需要再审视,在这个快速物质化的时代,指望人人都有闲心来读书可以说是非分之想。而影视无疑很适合这个读图时代。影视通过影像的媒介来呈现世界,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文字必须借助于想象,它要求时间、生活和阅读的经验。影像,相较文字而言,就更具优势,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带给人充分的愉悦感,且不用费脑费力,这也可以说是影视风行开来的根本。但是,这种愉悦感往往又容易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影像的欺骗性。影像究其本质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它所呈现的同样是虚构的生活,而非真实。 电影与戏剧的关系。 电影的主要构成故事片与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属于叙事型艺术。在发展历史上,电影受到来自戏剧的巨大影响。电影的叙事性也要叙述故事,描述时间和情景。戏剧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和假定性来使观众进入剧情。其次,电影是后来的艺术门类,他在描写事件和演员表现技巧上都是借鉴戏剧的表演手段。但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它具有集音乐、美术、戏剧、戏曲于一身的综合表现优势,由于电影的地点的随意性,时空范围就可以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都可以在一段事件内同时表现,而戏剧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表现范围的可能性就比不上电影。电影的导演、演员等环节是在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戏剧的大量艺术手法被电影借鉴,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戏剧电影美学电影在时空中转换中比戏剧自有、表现力强、表演更具真实性。。大多数故事片的叙事模式也是戏剧化的,

科幻电影的科幻理念

科幻电影之地外生命的科幻理念 对于科幻电影,怎么区分呢?虽然说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义,但我觉得下面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找到了如何区分科幻电影与其他电影的 方法。“首先,我们也许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film)解释为包含着某种因素的电影:这些因素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科幻片,顾名思义即“科学幻想片”,是“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今天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未来的世界或遥远的过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飞上了天空甚至进入太空,那么宇宙中是否还有生命?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文明程度如何?和人类是朋友还是敌人?是不是已经到过地球?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因此也就给与了人类关于外星人无限的想象。 进入了21世纪高科技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时俱进是必然的趋势,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科幻电影就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通过高科技来表现艺术想象人们不禁惊叹科技与艺术的美丽。从科幻片的发展可以映射出整个社会想象力,科技创新,创意的整体水平的发展。从科幻片的内容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趋势,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习惯与突破。那么就以地外生命类科幻电影为例阐述一下其科学理念。 地外生命类科幻电影,顾名思义,是讲述外星生命的科幻电影。

《E.T外星人》是一部温馨的电影,不朽的著作。影片是1982年由斯皮尔伯格摄制的,是一部享誉全球的经典科幻电影。电影的主角虽然是一群孩子,但却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感情,能够真正触动到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艾里奥特偶然遇到了被遗留在地球上的外星生物,并克服种种困难将这个外星人送离地球的故事。而《第九区》则是讲述了人类与外星种族之间的不和谐。男主角威库斯因接触了外星物质后开始逐渐变成外星人,被发现后,威库斯无疑成了解开外星人武器技术的那把秘密的钥匙,受到了同类无尽的排斥和不友好的对待,体会到了外星人在地球上受到的不公平。因此,他去了第九区寻求安身之处,在那里与人类战斗。到最后帮助一对外星父子逃离了地球,并留下了三年之后回来救他的约定。影片通过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的战斗揭露了人性的贪婪。 我很小就看过《E.T》这部关于外星生物的科幻片,其中小男孩艾里奥特与外星生物E.T之间跨越空间和种族的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它也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片之一。《E.T》虽然剧情简单,但处处带给我们惊喜。其中有一幕是在漆黑无际的夜空中,他们飞过了一块硕大闪亮的圆形月亮,这仿佛是个什么巫师飞月之类的镜头,可是在这部《E.T外星人》里完全没有了古老与恐惧,而是充满着纯洁的童真和真挚的友谊。在今看来,这个镜头的特效很烂,没什么技术。可是,这种朴实的效果却表达了这种真挚感情。 影片以孩子的眼光来描述这个世界,充满了童真与善良,表现了人类美好的一面;而在影片中大人们充当了盲目、无知、贪婪的

期末考试答案: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课程评价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对角线构图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合理且优雅的将画面中的()完美的结合起来。(1.0分)1.0 分 A、 前景与背景 B、 前景与人物 C、 背景与景物 D、 人物与景物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王家卫电影中的手提摄影机跟拍镜头为空间创造了()。(1.0分) 1.0 分 A、 时间感 B、 流动感 C、 光线变化 D、 色彩变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镜头远景的古堡和镜头近景的古堡周边的园艺的鲜明对比,是导演惯用的()手法。(1.0分)1.0 分 A、 伏笔 B、 暗示 C、 隐喻 D、 运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柔光或硬光属于()。(1.0分) 1.0 分 A、 光的质量 B、 光的方向 C、 光的亮度 D、 光的色彩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下列哪些不是艺术场景构图起到的目的和作用?()(1.0分) 1.0 分

展现故事内容 B、 交待电影场景 C、 营造电影氛围 D、 强化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6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影视特质,也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视听语言表达方式。(1.0分)1.0 分 A、 人物 B、 色彩 C、 环境 D、 动作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电影和电视剧质感差异的原因?()(1.0分) 1.0 分 A、 演员素质 B、 制作周期

资金量级 D、 制作心态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 喜剧是对人的天性中存在的()进行的一种宣泄。(1.0分)1.0 分 A、 内在欣喜 B、 内在悲伤 C、 内在惊慌 D、 内在愤怒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深层剖析最核心的部分,是检验角色与()的互动。(1.0分)1.0 分 A、 其他角色 B、 环境氛围 C、 个体意志 D、 世界观结构下各个分支事件

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浅论传统戏剧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化电影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电影与传统戏剧有着深刻的渊源。传统戏剧旧时专指戏曲,后为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本文所提到的传统戏剧单指戏曲、文明戏等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除了《霸王别姬》《人鬼情》等直接表现戏曲演员与戏曲故事外,戏剧参与电影创作的形式大概有两种:一是以电影元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二是为电影创作提供丰富素材,各戏曲故事经过改编后直接被搬上银幕,如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可见,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文化为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现成的“资源”,总的来说,传统戏剧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类型、电影创作观念以及电影表现语言等方面。 一、对电影类型的影响——戏曲电影的诞生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京剧《三国演义·定军山》片段。因此,从电影艺术传入中国伊始,就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结合,产生并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从《定军山》到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再到以梨园生活为背景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一百多年来,我国拍摄的戏曲电影多达几百部,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评剧电影《花为媒》、京剧电影《白蛇传》等,涉及了京剧、越剧、粤剧、黄梅戏、豫剧、评剧、吕剧、昆曲、秦腔等近百个剧种。文革期间拍摄的样板戏同样也是戏曲电影,如《沙家浜》《红灯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在中国观众心中都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传统戏剧文化对于中国电影最为直接的影响。 戏曲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艺术资源。迄今为止,我国戏曲己有两千年的历史,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剧”,被看成是东方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而电影是19世纪末出现的新兴大众娱乐形式,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诞生,并依靠这种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风靡全世界的艺术和娱乐形式。当电影这种新兴艺术产业传入中国时,它在丰富了中国人日常娱乐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电影与传统戏曲更多的是包容互惠,一方面电影从中汲取利于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传统戏剧被搬上荧幕,极大拓宽了其传播途径。可以说,传统戏剧文化对电影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电影独特民族风范的形成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传统戏曲促使中国电影以一种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面貌走向世界,传统戏曲的独特性对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电影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被西方观众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9年,由导演萧锋、京剧表演艺术家袁慧琴主演的电影《对花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天使a奖最佳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一个“第一”——中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奖的京剧电影。 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就和传统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是在客观上顺应了电影自身的商业属性,而且在主观上体现出当时的电影人根深蒂固的戏曲意识。戏曲电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