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教案设计

《生理学》教案设计

《生理学》教案设计
《生理学》教案设计

《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

(教案末页)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

三. 实验内容 实验一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1. 目的要求 1.1 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1.2 了解生理学实验的常用仪器。 2. 实验器材 手术器械、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等。 3. 实验内容 了解生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手术器械及其用途,学习活体解剖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刺激系统、探测系统、生理信号的显示采集与处理系统)及其用途。 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1. 目的要求 1.1掌握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1.2 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常用手术器械。 3. 实验内容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制备有兴奋性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检测其兴奋性。 实验三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1. 目的要求 1.1 初步掌握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1.2 初步掌握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手术器械、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 3. 实验内容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并分析,学习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四骨骼肌收缩的总和与强直收缩 1. 目的要求 1.1 掌握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1.2 掌握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手术器械、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 3. 实验内容 观察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并分析,学习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五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1. 目的要求 掌握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基本方法——比色法。 2. 实验器材 采血针、血红蛋白计、0.1mol/L盐酸溶液、一次性20μl定量毛细采血管、滴管、玻璃棒、75%酒精棉、蒸馏水。 3. 实验内容 用比色法测定人体血红蛋白含量。 实验六血细胞的计数 1. 目的要求 学习红细胞、白细胞的人工计数方法。 2. 实验器材 采血针、红白细胞稀释液、一次性20μl定量毛细采血管、滴管、玻璃棒、75%酒精棉、显微镜等。 3. 实验内容 人工计数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 实验七ABO血型的鉴定 1. 目的要求 学习ABO血型的鉴定。 2. 实验器材 采血针、标准血清、双凹玻片、滴管、玻璃棒、75%酒精棉等。 3. 实验内容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复习输血的一般原则。 实验八蛙类心搏过程的观察与心搏起源 1. 目的要求 1.1 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1.2 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 2. 动物与器材 蟾蜍、刺激器、四通道生理记录仪、换能器等。 3. 实验内容 采用斯氏结扎法结扎蛙类心脏,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记录心搏曲线,根据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和心搏曲线分析蛙类心脏的心搏起源。 实验九蛙类心室肌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1. 目的要求 1.1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生理学教案

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生理学教案编号:012006学年下学期 教学课题 授课对象 目的要求授课教师舒安利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舒安利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课时授课 绪论 2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2006级护理专业班级 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馈控制系统。反射概念、反射弧五个基本环 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教学重点:1.机体的内环境2.生理功能的调节3.反馈控制系统教学难点:1.生理功能的调节2.反馈控制系统 讲授法 理论课教学手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兴奋、抑制)(20分钟)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值、阈刺激)(20分钟)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10分钟)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 内环境与稳态(15分钟) 第三节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0分钟)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正反馈、负反馈)(10分钟)小结: 1.兴奋性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3.生理功能的调节 4.反馈控制系统(4分钟)预习:细胞膜基本功能、跨膜信号转导。(1分钟)多媒体教学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法与 学法 课型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复习 2.分析吃杨梅、看到杨梅分泌唾液和“望梅止渴”的生理机制。 思考题 3.举例说明反射和反应的区别。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七年制) 参考资料 《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五年制)《人体生理学》第二版范少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生理学学科发展简史出发,阐述生理学学科特点自评 及学科基本概念,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 第一节兴奋性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 新陈代谢(metabolism):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兴奋性(excitability):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stimulus):能为机体感受而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的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抑制。 兴奋:刺激引起机体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加强。 抑制:刺激引起机体由相对活动状态转为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减弱。 二、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阈值(threshold):又称阈强度,指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us):具有阈强度的刺激。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第四部分教案 赣南医学院医学生理学教研室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得与要求: 1.掌握:内环境、稳态得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得概念、机体得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得调节,正、负反馈得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得控制系统。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馈控制系统。反射概念、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了解: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机体得内环境。生理功能得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内得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机体得内环境2、生理功能得调节3.反馈控制系统 难点:1。反馈控制系统2、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方法设计:

1。介绍反射得要领,回顾反射得结构基础,反射弧得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得种类,结合实例讲授神经调节得特点 2、介绍体液调节得概念与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调节特点。 3。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得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得控制部分与受 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与血压得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与负反馈得概念及其特点、 4。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教具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生理学得概念及任务 1、什么就是生理学? 生理学(Physiology)就是生物科学得一个分支,就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function)得科学。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性得科学。一切生理学得理论都来自实验。 3。生命活动得基本表现 蛋白质与核酸就是一切生命活动得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活动。 ⑴新陈代谢(Metabolism) ⑵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得反应及兴奋性 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得能力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得最弱(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 阈刺激得倒数(1/threshold stimulation)可以作为测定兴奋性高低得指标。 ⑶生殖(Reproduction) 生物体能产生与自己相类似得个体称为生殖。一个单细胞经过分裂成为两个子代细胞,就就是生殖。因此,生殖也就是生命活动得基本表现之一。 二、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一)细胞与分子水平得研究 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得对象就是细胞与构成细胞得分子,这方面得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二) 器官与系统水平得研究 要了解一个器官或系统得功能,它在机体中所起得作用,它得功能活动得内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活动得影响,这都需要从器官与系统得水平上送行现察与研究。 (三)整体水平得研究 从整体水平上得研究,就就是以完整得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与分析在各种

[整理版]药理学_药理学教案

[整理版]药理学_药理学教案 厦门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案 题目药理学总论-绪论,药动学学时 2 1简介药物的概念研究内容目的及发展 目的2掌握药物转运的类型基本规律 要求 3要能够运用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态4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规律及影响吸收的因素重点1被动转运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难点 2 吸收速度程度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首关效应习题什么是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及药动学, 作业 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手段、及时间分配的设计 1药物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治疗学 10分钟介绍与解释上述药理学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区别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2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0分钟详细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各过程的特点,如吸收的影响因素分布式与蛋白质的结合,肝药酶的特点,肾脏排泄的特点 3被动转运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30分钟推导上述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以介绍弱酸性药物为例介绍公式的用法,如在胃吸收时,及在肾脏排泄时的规律 4主动转运 10分钟介绍主动转运特点 5吸收速度程度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首关效应 30分钟给药途径的关系重点介绍首关效应的特点 题目药理学总论-药动学学时 3

1掌握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特点,对临床的影目的响。一级动力学要求 2连续多次给药后CSS、ASS 、 R计算 重点1重点讲述药物体内过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难点 2一级动力学,连续多次给药后CSS、ASS 、 R计算 名词解释:首过消除、肝药酶、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肝肠循环、一级动力习题学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血浆清作业除率、血浆稳态浓度等。 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手段、及时间分配的设计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0分钟介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动态平衡,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2药物在体内分布 25分钟详细讲解药物的体内分布的特点,如分布与蛋白质的结合与酸碱性的关系 3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25分钟在肝脏的转化,肝药酶的特点,抑制剂与诱导剂4排泄 20分钟肾脏排泄的特点 5时量曲线 20分钟 -kt C=Ce t0 一级动力学 logC=logC-K/2.303*t t0 t=0.693/K C1/2SS 6零级动力学 t=0.5C/V=0.5C/K 5分钟 1/20max0 7 V房室模型 10分钟 d 8单次及多次连续给药后体内存量分析 10分钟 C、A计算,R= C*A*0.693/ t SSSSSSd1/2 题目药理学总论-药效学学时 3 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量效关系的特点、意义及有关的名词概 念,如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最大效应、效目的价强度、ED、LD、治疗指数等。 5050要求

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 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095023B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扩展选修课 课程总学时:16 课程周学时:3 课程总学分:0.5 开设实验项目数:5 适用专业:生物检测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和生化实验中心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一)实验目的 《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本科专业拓展课程《动物生理学》的实验部分,是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理现象或效应,可加深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任务 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与意识,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三)实验要求 主要以活体动物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取急性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主要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等实验技术设计动物生理学的实验内容,用以验证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大部分实验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统计以

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方 法。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一、目的要求 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观察并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特点;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尼氏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的形态结构;识别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 四种基本组织切片;各种血涂片; 三、观察内容 1.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的切片 2.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切片 3. 变移上皮切片 4. 复层扁平上皮切片 5.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的切片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动物生理学电子教案

河南工业大学课程讲义 动物生理学 讲义

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 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30/1.5 课程类型:限选 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家畜生理学》第三版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参考书目:《家畜生理学》第二版南京农业大学主编《神经内分泌学》张殿明主编 《反刍动物消化代谢》韩正康主编 《反刍动物消化生理》刘敏雄主编 《动物生理生化学》向涛主编 《家畜生理学原理》向涛主编 《Duke’s生理学》 《家畜生理学实验指导》朱祖康王艳玲主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机体机能活动机制的内涵。 2、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层次,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的建立。 3、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 [重点]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研究层次的范畴。 [难点] 对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属性和生命活动机制的内涵的理解,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课堂组织] 讲述、生活实例和胶片教具结合。 [学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1、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健康动物正常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而且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如何终结的。 生理学可分为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二.生理学研究内容 生理学是机能学,与形态学有区别: 例:消化系统解剖:胃肠肝等器官组成的位置形态. 组织: 胃肠肝等器官有不同细胞组成形态 生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功能的调节 细胞及内部的分子结构→→→各器官及系统→→个体 所以研究对象应包括三个水平: 细胞和分子生理学、 器官和系统生理学 整体和环境生理学 三、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基本实验方法是在器官、系统水平下实验方法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一)、急性实验

生理学教案、讲稿

教案

讲稿 第一章绪论 课堂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生理学。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首当其冲要明白3个W,what,why, how ,这3个W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what,什么是生理学,他是干什么的? 引入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正常功能,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 我们要学习的人体生理学,又称医学生理学,通常简称为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的说,它研究我们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神经活动、躯体活动、腺体分泌、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功能活动,研究它们是怎样发生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相互间有无影响,与内外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等。 2. why 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自我是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唯一,我们对自己的好奇心也往往更明显,为何危急时能爆发惊人潜力,为何心跳过快反而危险,,为何呼气比吸气更轻松,为何寒战过后会更温暖?这些都是生理学的内容。 从职业的角度看,一种药物如何起效,为何出现副作用,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都需要足够的生理学知识,所以在生理学成为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他是我们认识和干预纠正疾病异常的定心丸。 3. how 生理学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它的重要基础,生理学的学习研究的最基本过程是:实验-推理判断-再实验-验证修正推理判断-再实验-再验证修正,这是一个长期反复循环的严谨的过程。由于实验的损伤性及伦理等原因,目前,大多数生理实验是以动物为对象。为什么能用动物做实验来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呢?我们都知道,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和生物界其他动物具有同源性,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动物实验还有些特别的优势。举例: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其直径最大可达1毫米左右,人的各种神经纤维直径为1—20微米,长度人几分之一毫米到1米左右,比如已知人体最粗的神经是坐骨神经,它的直径可以达到1厘米,但是坐骨神经是神经纤维束,内含大概20W根神经纤维,可想而知每根纤维的直径有多微小。),猫的防御反射,等等等等。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首先,动物和人类只是相似,所以并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简单直接对应到人体,尤其人类的情感情绪思考等高级意识活动基本无法以动物实验来进行研究。其次,一些人对动物实验的滥用,既丧失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基本的尊重。随着无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直接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如研究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 第二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如研究心脏的泵血功能、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 * 第三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研究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应激状态下人体功能的改变。。。。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运动生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 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 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目的要求: 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章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 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 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模拟试题5(较难)电子教案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模拟试题5(较难)

模拟试题1 总分167分时量120分钟 生物化学: 1、碳原子数相同的脂肪酸,不饱和的与饱和的相比,其熔点 A. 较低; B.较高; C.相同; D.变化不定。 2、合成卵磷脂所需要的是哪一种活性胆碱? A.GDP 胆碱; B.ADP 胆碱; C.CDP 胆碱; D.UDP 胆碱 3、负氮平衡见于 A. 生长中的儿童; B 营养不良者; C.创伤后的恢复期; D.孕妇。 4、下列氨基酸,哪一种是中心代谢环节的关键中间产物?其生物合成不受终产物反馈抑制。 A.Ser; B.Gln; C.Asp; D.Thr 5、控制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速度的关键反应是: A.Asp 与氨甲酰磷酸反应; B.Gln 与 PRPP反应; C. 乳清酸与 PRPP反应; D. 磷酸核糖胺与 Gly 反应 6、人类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哪一种形式? A. 尿囊酸; B. 尿素; C.尿酸; D.尿囊素 7、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的结构中不含有AMP? A.FAD; B.NAD; C.FMN; D.CoASH。 8、下列TT二聚体修复的几种机制中哪一种可能导致突变 A. 切除修复; B. 光复活; C. 重组修复; D.SOS修复。 9、下列有关 RNA聚合酶的陈述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A. 合成多核苷酸链时, RNA聚合酶作用于核苷二磷酸; B.RNA聚合酶作用时需要引物; C.RNA聚合酶只能在延伸多核苷酸链的3' 端加上核苷酸; D. 在活体内 RNA聚合酶可以在 DNA模板的两条链上同时分别合成RNA。 10、放线菌素 D抑制细菌生长是因为 : A. 特异性抑制 RNA合成的起始; B.阻断肽链合成的延伸; C.嵌入两对 G C碱基对间,并与 G氢键配对,阻止 RNA聚合酶前进; D.与 RNA聚合酶形成疏水性结合而抑制酶活性。 11、下列突变中哪一种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大幅度改变? A. 腺嘌呤取代胞嘧啶; B. 胞嘧啶取代鸟嘌呤; C. 丢失一个三联体; D.插入一个核苷酸。 12、酶之所以能加速反应速度并不是因为 A.使反应物集中于酶分子; B.使反应物的键适当定向; C.利用肽键的能量使反应活化能下降; D.提供酸、碱侧链作为参与催化的质子供体和受体。 13、下列有关别构酶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生理学集体备课教案1

生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主备人:韩雪梅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体液调节、负反馈的概念。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反射弧二个基本环节;反馈控制系统。反射概念、反射弧二个基本环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的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机体的内环境 2.生理功能的调节 3.反馈控制系统难点:1.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方法设计: 1. 介绍反射的要领,回顾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二个组成部分及反射的种类,结合实例讲授神经调节的特点 2. 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联系实际分析其调节特点。 3. 从人体功能调节具有自动控制的特征入手,分析人体内的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然后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4. 对全章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四、教具和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1、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一切生理学的理论都来自实验。 3.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生命活动至少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活动。 ⑴新陈代谢 ⑵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及兴奋性 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 阈刺激的倒数可以作为测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⑶生殖生物体能产生与自己相类似的个体称为生殖。一个单细胞经过分裂成为两个子代细胞,就是生殖。因此,生殖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之一。二、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在这个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对象是细胞和构成细胞的分子,这方面的知识称为细胞生理学或普通生理学。 (二)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要了解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它在机体中所起的作用,它的功能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它活动的影响,这都需要从器官和系统的水平上送行现察和研究。 (三) 整体水平的研究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的器官、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协调的规律。 上述三个水平的研究,它们相互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要阐明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一般需要对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 成人液体占身体重量的约60%。分为两大类: 约2/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内——为细胞内液。 其余1/3的液体(约占体重的20%)分布在细胞外——细胞外液。 约1/4(约占体重的5%)分布在心血管系统内,也就是血浆。 约3/4(约占体重的15%)分布在心血管系统之外,即组织液。 细胞直接接触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例如环境的温度、 湿度、阳光、空气等等(人类不仅接触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 人体的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直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是机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只有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复杂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可能生存。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经常保持相对的恒定——稳态。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 主要内容: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 主要内容: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横桥周期。 3.骨胳肌收缩的机械特性: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理解和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重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难点:横桥周期,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第六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学时 主要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器官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去大脑僵直。 3.脑的高级功能:脑电图,学习和记忆。 教学要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掌握脊髓及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牵张反射。 难点:去大脑僵直。 第七章感觉器官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和感受器电位,适应。 2.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和调节,视网膜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3.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基底膜的频率分析,毛细胞的换能,微音器电位。 教学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换能机制。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杆和视锥系统的特点,暗适应,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难点:视色素的感光机制,听毛细胞的感音机制。 第八章血液 2学时

动物生理学慕课课后作业与测试整理教案资料

动物生理学慕课课后作业与测试整理

作业 第2周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上) 什么是钠泵?钠泵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钠泵,又叫做钠钾泵(或钠-钾ATP酶),指的是细胞膜上的特殊的蛋白质,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其生理作用是利用ATP能量使钠离子和钾离子做逆向主动转运,每分解一个ATP,可转运3个钠离子到细胞外,同时转运2个钾离子到细胞内。 第4周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下) 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内流,接头前膜内囊泡迁移、破裂、释放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经过接头间隙,扩散到终板膜,与位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终板电位,通过电紧张性扩布引起临近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兴奋。 第5周血液系统

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简述这样一现象所包含的生理过程。 正常情况下,动物小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停止,其生理过程包括:(1)受损伤局部的血管收缩。当小血管受损时,首先由于神经调节反射性引起局部血管收缩,继之血管因内皮细胞和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封闭创口。 (2)血栓的形成。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内膜下组织,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住伤口,实现初步止血。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的同时,激活血管内的凝血系统,在局部形成凝血块,加固止血栓,起到有效止血作用。 第6周血液循环 简述微循环的通路及其作用。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从微动脉流向微静脉。(1)直捷通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直接延伸为通血毛细血管,而后进入微静脉的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入心脏。 (2)迂回通路,指血液流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后汇集到微静脉的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为营养通路。 (3)动-静脉短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的通路。是非营养通路。皮肤中的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 华东师大

主讲教师简历 姓名袁崇刚性别男出生年月1953.5 学位博士 职称(职务)教授 专业:生理学,神经生物学 研究方向: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 工作简历: 1987年起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工作 1994年起担任本科生《动物及人体生理学》专业必修课的主讲教师。曾担任本科生、函授生的《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工作。获得学生的好评。2002年,主持的《生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系的构建》获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工作: 科研主要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同位素示踪方法、离体细胞培养法以及电生理方法等,研究动物发育和衰老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内递质、受体、蛋白质代谢的变化。神经干细胞的体外诱导与移植研究等。曾参与和负责的研究项目有: 1、不同年龄大鼠脑内5-HT结合位点亲和力的变化,脑蛋白合成率的变化; 2、应激对大鼠中枢单胺类递质、脑内核糖体多聚态的影响和年龄差异; 3、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腺苷受体拮抗剂对帕金森病动物的影响; 4、褪黑素对骨髓、胸腺细胞的影响; 5、神经生长因子模拟功能肽的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概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以阐述人体及高等动物的基本生理为主,并按照人体的系统分类划分章节。 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的一门科学。根据某种生命活动现象探讨其内在的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的过程,或通过研究获得的分子或细胞水平结果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是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特征。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任何生理机制的阐明都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因此,生理学具有严格的客观性和良好的逻辑性。 根据人体的系统分类,课程从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入手,首先阐明可兴奋细胞的一般生理活动过程及特性,为掌握和了解后面章节各系统的功能和功能调节打下基础。然后以人体的九大系统(除了运动系统外)为主线,按照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排泄、生殖的次序进行阐述。 学习建议: 1、生命活动过程和机理的统一。学习生理学,首先要了解有哪些生命活动过程 或现象,如血液流动、心脏跳动、呼气与吸气过程、消化与吸收过程、尿的形成与排泄过程等,同时,也要了解产生这些过程的内在机制。 2、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机制的阐明都依赖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了解各 种机制阐明的过程、实验背景及依据很重要,可以多阅读一些参考书。不仅有助于了解生理学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 3、对初学者而言,较难抓住生理学的重点内容。每章的思考题将围绕各章的重 点内容及重要概念提出,希望同学认真思考与复习。

《药理学》电子教案(人卫版)

《药理学》教案 学科药理学教员授 课 对 象 专科NO: 1 学期三时间授 课 内 容 1 概述 2 药效学 目标教学内容时 间 分 配教学 活动 教 学 资 源 评估与反馈 1 阐述药物的概念。 2 说明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 针对药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说明学习药理学的意义。第一章概述 1 概述药理学的概念。 2 概述药理学的概念及所 研究的内容: ?药效学:药物对机体 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 的类型和药物的作用原 理。 ?药动学:机体对药物 的作用。 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1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临床 医学的桥梁学科。是临 床用药的基础。 2 分 钟 5 分 钟 5 分 钟 10 分 钟 1 认定 目标。 2 讲 述: 1 )药 物的概 念; 2 )药 理学的 概念及 其研究 的内 容。 3 )学 习药理 学的目 的及意 义。 3 再次 认定目 教材 讲稿 病 例: 1 医 嘱错 误: KCl 静脉 注 射。 2 护 士将 9 倍 剂量 的地 高辛 给病 人 口 服。 提问: 1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那些? 2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那些? 作业:作为一名护士为什么要学好药 理学?

2 举例说明护士在临床药 物治疗中重要性。 标及达 成度。 1 认定 目标。 2 讨 论: 1 )作 为护士 为什么 要学好 药理 学? 2 )怎 样学好 药理 学? 4 详述: 1 )药物的基本作用; 2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3 )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4 )?药效学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 兴奋作用 2 抑制作 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2 不良反应:副作用、毒 性作用、后遗作用、继 发反应、变态反应、致畸 作用、致突变作用。 四药物的量效关系 5 分 钟 3 分 钟 30 分 钟 20 分 钟 20 分 钟 1 认定 目标。 2 讲 述: 1 )举 例说明 药物的 基本作 用; 2 )简 述药物 作用的 选择 性; 3 )举 例说明 药物作 教材 讲稿 提问: 1 药物的副作用与毒性作用有什么区 别? 2 已知 A 药的 LD 50 为 1mg , B 药的 LD 50 为 2mg ,哪药的毒性 大?

创建“动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

创建“动物生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 目前我校开设的动物生理学课程的前身是分别为畜牧、兽医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家畜生理学和鱼类生理学两门课程。自1996年由教育部发起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我们就积极投入到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并开展了动物生理学课程的建设工作。至今我校动物生理学课程已建成面向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较高、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套符合生理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规律的教学体系,编写并出版了一套面向21世纪动物生理学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含理论及实验教材、学习指南和CAI教学资源库)。其内容先进、结构科学、适用性强;实践条件完善、仪器设备先进、齐全、运转良好;教学手段先进,将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各环节。该课程于2004年被教育部授予“精品课程”称号;《动物生理学》教材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纳入百门精品课程教材;自行研制的CAI教学课件于2005年被湖北省评为教学课件一等奖;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直观,便于操作,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前来登录网站的读者除西藏外遍及全国(含香港、澳门、台湾)和世界(含法、英、德、美、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丹麦、印度、印尼、泰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以下是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体会。 一、坚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带动课程建设 1996年以来,我们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精品课程教材建设1项;湖北省级教改项目2项,精品课程建设1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优质课程建设2项。 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高了我们对“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认识,理清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加快了师资队伍、教材、实验(实践)条件和CAI 多媒体课件及网络的建设步伐。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 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处处考虑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导读、导学、服务的作用。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 绪论 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 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第一节学科简介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 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 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