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明初重典治吏

论明初重典治吏

论明初重典治吏
论明初重典治吏

论明初重典治吏

内容摘要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把“重典治吏”作为明初为政、立法、执法的指导思想及行动纲领。该思想的形成及执行,既有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也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通过以刑杀为威的强力手段,对自身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损坏其统治基础进行严厉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肃整了吏治,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纵观明朝历史,贪官污吏却层出不从,与其自身的局限性是有很大关系的;以史为鉴,总结其间得失,对于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有值得借鉴的意义,使我们认识到民主与法制才是治吏的根本。

关键词:明初重典治吏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王朝的覆灭背后都隐藏着贪污腐败这个幕后黑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强如盛极一时的汉唐等,都逃脱不了由盛而衰到覆灭这个循环。贪污腐败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历代王朝统治者,通过对吏治进行立法约束,尤其是明初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更是达到了顶峰,以刑杀为威,进一步打击了困扰当时社会的贪腐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明初“重典治吏”的成因

明朝立国之初,政局不稳,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吏治腐败,且

权贵功勋包庇的门下官吏多有不法行为,导致时有农民起义。朱元璋总结了历代治世的经验和覆灭的教训,尤其是对前朝迅速败亡的经验教训深有感触,认为纲纪废驰,官吏贪腐放纵,权贵勾结不法是乱世的根源;且朱元璋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他也有重要的影响。朱元璋登基后曾说:“故今严法某,但遇官吏贪污残害民者,罪之不恕。”意思是如今要严立法禁,凡是遇到贪官污吏侵害百姓利益的,决不姑息。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就成为了朱元璋在明初为政、立法、执法的指导思想了;在他登基后不久相继颁布实施了《大明律》、《明大诰》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锦衣卫组织用来监视百官。

二、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措施

一是制定《大明律》 整伤吏治1 《大明律》的颁行朱元璋十分重视《大明律》的制定。早在洪武元年时 朱元璋就“命儒臣四人 同刑官讲《唐律》 日进二十条。”30 根据《明史·刑法志》的记载“盖太祖之于律令也 草创于吴元年 更定于洪武六年 整齐于二十二年 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日久而滤精 一代法始定。中外决狱 一准三十年所颁”31 《大明律》历经多年、多次修改 历经吴元年《大明律》、洪武六年《大明律》、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至洪武三十年 终于修订而成 颁行天下。事实上 明太祖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大明律》的稳定性 “群臣有稍议更改 即坐以变乱祖法之罪”。

32 因此 《大明律》成为一部终大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大明律》共三十卷 四百六十条。具体包括;“《名例》一卷 四十

七条;《吏律》二卷:《职制》十五条 《公式》十八条;《户律》七卷:《户役》十五条 《田宅》十一条 《婚姻》十八条 《仓库》二十四条 《课程》十九条 《钱债》三条,《市廖》五条;《礼律》二卷:《祭祀》六条 《仪制》二十条;《兵律》五卷:《宫卫》十九条 《军政》二十条 《关律》七条 《厩牧》二十一条 《邮骚》十八条;《刑律》十一卷:((贼盗》二十八条 《人命》二十条 《斗殴》二十二条 《骂譬》八条 《诉讼》十二条 《受赃》十一条 《一诈伪》十二条 《犯奸》十条 《杂犯》十一条 《捕亡》八条 《断狱》二十九条;《工律》二卷:《营造》九条 《河防》四条”。33 法律史学家杨鸿烈评价《大明律》说:“洪武三十年更定的《大明律》比较唐代的《永徽律》更为复杂 又新设许多篇目 虽说条数减少而内容体裁俱极精密 很有科学的律学的楷模。后来的《大清律》也都是大部分沿袭这部更定的《大明律》。”34 可以看出 《大明律》体例完整、周密 立法技术相当高超。

二颁布《明大诰》严刑惩贪。在洪武前期 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治贪措施 但官员贪污犯罪现象并未减少 反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洪武九年的空印案 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 使得朱元璋认为“现任有司 皆系不才之徒。”40更让朱元璋无法容忍的是 即使是本应该廉洁自爱、监督百官并为百官表率的风宪官员也是常常“假御史之名 扬威协众态肆贪淫”。41 朱元璋认为“定律以绳顽 刊著为令。行之既久 奈何犯者尤众相继 由是出五刑酷法 欲民畏而不犯 作《大诰》以昭示民间 使知所趋避。”42 理想与现实的差

距使得朱元璋不得不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治贪。 1、《大诰》的颁行从洪武十八年 到洪武二十年 朱元璋连续颁布了四编《大诰》:“洪武十八年冬十日己丑朔 《御制大诰》成 颁示天下。”

43 “洪武十九年三月辛未 《御制大诰续编》成 颁示天下。”44 “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癸巳 《御制大诰三编》成 颁示天下。”45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 是月 《大诰武臣》……颁示中外。”46 其目的就是加大重典治贪的力度 以严刑峻法威慑官吏。据统计 这四编大诰共有条目236条 其中《大诰初编》74条 《大诰续编》87条 《大诰三编》43条 《大诰武臣》32条。浩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重刑法令、典型案例和明太祖对臣民的“训戒”。其中第四编《大诰武臣》是关于军官欺压盘剥士兵的规定。单从前三编来看 共204条 其中有一百五十余条是专门规定惩治贪官污吏的条目 约占前三编总数的75%。可见“重典治吏”是《明大诰》的重要特点。《大诰》作为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的专门法规有其特色之处。 2、重典治吏在《大诰》中的体现依照《大明律》 刑罚种类主要为答、杖、徒、流、死(绞、斩)五刑 以及专门针对“谋反”、“谋大逆”、“恶逆”的凌迟刑。而明大诰中的酷刑达到三十多种 有族诛、凌迟、极刑、袅令、斩、死罪、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剁指、断手、别足、阉割为奴、斩趾枷令等。这些刑罚多为《大诰》新设 较明律残酷得多。《大诰》中大大提高了刑罚的残酷性。《大诰三编》中载:“建昌县知县徐颐受钞四百贯 脱放刑部提取之人 并监锁旗军 被处以凌迟。”47 可见 在《大明律》中仅仅规定惩治“谋反”、“恶

逆”等极少数严重犯罪的死刑、凌迟刑 而在大诰中被广泛用于惩治一般性质的官吏贪污犯罪。大诰中刑罚的残酷性可见一斑。正如沈家本所言:“《大诰》所列诸峻令、族诛、凌迟、袅令 以寻常过犯 与叛逆贼盗同科;别足、斩趾、去膝、阉割 既用久废之肉刑 而断手、剁指、挑筋 更非古肉刑之所有。又或一身而兼数刑 或一事而株连数百人 皆出于常律之外。”48 《明大诰》不同于其它封建法典特殊之处就在于 它由朱元璋亲笔写成 语言近乎口语化 内容以具体的案例为主 附有犯人所受到的各种酷刑。内容和语言都通俗易懂以达到普通百姓都能看懂的目的。《大诰》列举了大量的犯罪案例 当然最多的是官员犯贪污之罪的罪状及惩处 与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法律条文相比 《大诰》以活生生的案例的形式让文武大臣们看到贪污即被严惩不怠的事实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朱元璋希望贪污者被处以的各种极刑能让官员们触目惊心、过目不忘 以时刻的警醒自己要廉洁。为推广《大诰》 朱元璋颁布法令说:“凡联臣民 务要家藏人诵 以为借鉴。倘有不遵 迁于化外的不虚示。家中有大诰的 犯罪后可以减刑 无大诰则要加罪一等。”49 如果谁无视《大诰》的权威 以身试法 手中又无大诰 那么这个人将亲自去尝试《大诰》中的酷刑。因为 朱元璋煞费苦心的以案例的形式完成《大诰》就是想对百官起到警示的作用 防范百官犯法 杜绝贪污。朱元璋在颁布《大诰》时说:“今将害民之理 昭示天下诸司 敢有不务公而务私在外贪赃酷虐吾民者 穷其理而搜罪之。”50 如果说《大明律》是朱元璋与朝廷高官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那么《大诰》是朱元璋自己的

杰作,而且朱元璋连续颁布四次、发布四编 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朱元璋从制定伊始就下决心要使《大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不致沦为一纸空文。要做到这一点朱元璋清楚地知道 不能只是让百官读《大诰》 关键是要保证官员犯贪污之罪后能够按照《大诰》得到处罚 保证《大诰》的执行力。那么首先就必须树立《大诰》在全国的法律权威 朱元璋赋予了《大诰》与《大明律》相等的法律地位 在适用上二者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朱元璋在颁布《大诰》的过程中和颁布之后 多次发布政令 对臣民“违诰之罪” 要求“法司依《大诰》治罪” 如《御制大诰序中》规定:“今联复出是《浩》 大播寰中 敢有不遵者 以罪罪之。”51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颁布《诸司职掌》规定:“凡本部问有应和充军者 必须照依《律》与《大诰》内议拟明白”。这就给《大诰》赋予了较高的法律效力 随着《大诰》的条目被列入有关的罪名、条例和以后发布的榜文中 其效力更是得到进一步强化。《明大诰》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贪污腐败犯罪。但是不能不看到 《明大诰》这种“重刑治贪”的作用是有限的。《明大诰》的主要目的首先在于威慑。对于出现了的犯罪行为 给予重刑处罚 然后通过在全国进行广泛推广宣传 对人们的思想进行震慑。之所以使用重刑 是因为重刑的威慑力要远远大于轻刑的威慑力。这样 犯罪人常常因为较轻的犯罪而受到相当严厉的处罚。造成了犯罪人所受到的处罚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威慑他人不再犯罪而承受的。这种不公平的重刑 必然导致人心不服 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也较高 收效只能是短期的。朱元璋过分看重了刑罚的力量 治

贪的手法也过于急躁 最终的效果必然不是特别理想。正如沈家本评价说:“不究其习之所由成而徒用其威 必终于威竭而不振也。

我们要总结“重典治吏”的历史经验,以廉政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坚持“罪责性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加深对腐败现象危害性的认识,借鉴明代对贪官严刑重惩的历史经验,加大对贪污受贿犯罪的惩罚力度,重点打击经济犯罪,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键康发展曰叫。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公职人员贪污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公职人员在主观上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和道德观。道德的堤坝一旦溃决,就无可挽救地滑向犯罪的深渊。国家工作人员是“依法治国”的决策与执行主体,他们的整体道德素质对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国家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逐步深人对在公职人员心中构筑一道防腐倡廉的防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典治吏_奈何朝杀而暮犯_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

LEGAL SCIENCE RESEARCH 法学研究 2009年07月(总第130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07,2009(Cumulatively ,NO.130)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对官吏贪污腐败恨之入骨。因此,在赶走元帝并彻底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后,他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败”和“重点治吏”运动。 一、明朝重典治吏的原因及其指导思想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引发农民起义。他说:“以前我在民间,凡遇官吏贪污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着实恨透。如今要严厉法禁,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决不宽恕。”朱元璋把吏治腐败视为严重弊病,认为“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另外,朱元璋个人心里极端地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乱世”,一定要用“重典”,因此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在这些思想认识的驱动之下,“重典治吏”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明初治国治吏的指导思想,始终奉行。 二、“重典治吏”的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一)重点治吏的措施明朝初期的“重典治吏”,可以用“除恶务尽”和“严酷刑罚”来简要概括。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皇帝,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为了整治吏治腐败可谓费尽心思。其反腐措施无所不用其极,“命官吏犯赃者罪勿贷”,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1.制定律条,用法严苛。明初的第 一部官方法典是《大明律》,由朱元璋亲 自主持修订。 明初同时颁布了《大明令》,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二十一年(1388年)又相继颁行《大诰》、《大诰续编》、《大 诰三编》 和《大诰武臣》,四编共二百三十六条,80%以上是针对官吏,特别针对贪官污吏。 明律中规定对负责监察之责人的都察院、监察道、在外按察御史之官贪赃枉法枉法的,要加重处罚。 在执法上,朱元璋将“重典治吏”的手段推向极致,远远超出了《大明律》中所规制的范围,实施律外重刑,充分印证了“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按照明律的正式规定,对于刑事犯罪者(包括贪官污 吏)的惩罚,为五种刑罚:笞、 杖、徒、流、死。朱元璋为提高震撼力,推出了更为残酷的刑罚,例如刷洗,将不断沸腾着的开水浇在人体上,然后用铁刷子刷,直到剩下一具骨骼;抽肠,于肛门处将人的肠子抽出直到掏空内脏;等等。此外,朱元璋最广泛推广使用的,则是剥皮实草。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衣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于官府门前,以示警戒。其核心理念是震慑那些心存贪渎之念的官吏。 2.重教育,亲廉吏。严刑酷罚并非说明朱元璋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 吏廉洁的教育。 《大明律》开篇便是尊崇儒学的《六礼图》,显示了明立国思想仍然是儒学礼教。此外,为唤醒官吏的良心,朱元璋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其言词切切,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3.广开言路,支持“民告官”。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可以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朱元璋允 许人民对 “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洪武年间,仅贪污 秋粮一案,贪官 “系死者,数万人”。朱元璋打破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 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 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他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 4.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不分亲疏,他下令凡贪官污吏都要治罪,不容宽待,并身体力行的为天下做表率。明初有人检举他的侄儿朱文正违法乱纪,朱元璋立即罢他的官。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办事时私贩茶叶(茶叶按规定需要官卖),朱元璋下令依法将其处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 朱元璋实施的一系列廉政法制和监察制度,对肃整当时明朝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何最终仍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即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以任何手段防止贪污腐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以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反动和倒退的手段防止贪污腐败,更突出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统治本身的腐朽和没落。 其次,从现代法的精神看,为了达到惩治腐败的功利目的,不区分犯罪情节轻重和危害大小都施以重刑,“挑筋去指”、“剥皮实草”、 “族诛”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反动和倒退,这样做不但使法令丧 重典治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 孙钰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朱元璋时期是封建历史上有名的“法制”时期,他在元朝灭亡中吸取教训,强调“刑乱国用重典,重典治吏”,这种治国思 想也使明朝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治吏手段最严厉的朝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然而,重典治吏却以失败告终。是什么原因使朱元璋发出“我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慨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来阐释,以古鉴今,希望对读者可以有些启迪。 [关键词]重典治吏;制度建设;以古鉴今;反腐倡廉[中图分类号]DF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07-0151-01 [作者简介]孙钰涵(1988-),山东临淄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学生。 [下转第159页]

古训“乱世用重典”的现实意义(周承水)

古训“乱世用重典”给我们的启示 周承水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另一个令我们不得不关注的,而又严重的社会问题提上了所有人的案头,那就是我国的犯罪率也在逐年的呈增长趋势,并且带来了广泛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们群众中的地位。 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不仅是国家的立法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社会大众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公务人员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关系到我们对自己负责,对子孙后代的千秋大计! 一、乱世用重典的历史经验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时候,要结合时代的实际,结合历史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然后运用到自身,解决所遇见的问题。 纵观我国悠久的历史经验,从三代到明清,混乱的、黑暗的、犯罪率高的时代,有许多的鲜明例子,结合古人治理的经验,我们可以去借鉴和引用古人的方法,即用“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来指导当今的反腐倡廉工作。 何谓用重典?用重典就是对贪官污吏视其情节轻重,该判刑,该杀头的杀头,决不姑息养奸。“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可谓是源远流长。乱世用重刑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吕刑》。《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

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该书是由春秋时儒家创始人孔子编选而成。可见这一刑罚思想,首先为儒家所肯定和继承。也因此,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古代社会,“乱世用重典”这一治乱思想就顺理成章地流传了下来。 在我国历史上,“乱世用重典”最为显著,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运用“乱世用重典”的办法整治贪官污吏,构建太平盛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了贪官污吏、奸商地主的压迫和歧视,父母、长兄就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发誓,一旦当上皇帝,要杀尽天下贪官。坐江山后,他经常告诫来朝的各地大小官员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乏,像刚学飞的鸟儿和新栽的树苗,拔不得毛,碰不得根。他组织人编写的《醒贪简要录》规定:“官吏贪赃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因此,许多衙门公座旁边,摆着人皮,里面塞以稻草,做官的触目惊心。与此同时,他还发动人民群众反贪揭贪,允许人民将“害民恶吏绑缚京师治罪”,各级官府“敢有拦阻者,全家当诛”,使贪官污吏处于人民大众的监督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当时震动朝野的两个大案,即“空印案”和“郭桓案”,连坐者杀了七八万人。后来发展到贪官污吏随犯随杀,不管轻重全杀的地步,杀得无人敢做官。 《明史》告诉我们,开国之君朱元璋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极为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强力势头始终没有减弱,决心大,力度强,措施精确,收

文学雅俗简论

第19卷 第3期2006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 y of T 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9 No.3June 2006 文学雅俗简论 刘立翔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收稿日期:2006203225 作者简介:刘立翔(1973-),女,湖北省石首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摘要:关于文学雅与俗的内蕴已有不少阐释,但都是离开本体论去谈雅与俗,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遗憾。其实,从严肃性与通俗性的角度谈文学,更有意义。关键词:雅;俗;严肃性;通俗性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6)03-0425-03 一、雅俗划分溯源 对文学/通俗0和/高雅0这样的一种分类,是在19世纪末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再往前追溯,小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可以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0。只是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西方小说渐渐发生了分化:/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推出了一批我们今天称之为-高雅文学.的经典作品0[1]。依照以上意见,可以看出/俗雅0这种批评语言似乎是仅为现代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区别而制造的;这种提法在某一方面当然不无道理,但既然向前追溯的结果是从小说所诞生的时刻起它就是/俗物0,那么作为俗物的反面物又是什么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是从事物的一开始就必然存在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对文学俗雅的传统认识:/小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降低格调的写作方式的典型例证,书商借此迎合读者大众的口味0[2]53。这里所说的除了对小说这门艺术的俗的定位外,还反映了小说的兴起是以大众生活质量的改变为导向的,/,,归根结底,书商对恩主的取代,,都仅仅反映的是他们时代生活的一个更大的、甚至更重要的特征,,总的来说,就是中产阶级的强大与自信0[2]57 。据此我们可以提出 一种假设,所谓俗与雅的区别只是以作品所面向 的观众来规定的。 对于这个假设,我们有必要到中国的古文学 中去寻找证明(这是用时间来划分的,以/五四0文 化运动为其分水岭),/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0[3]。稗官是朝廷设置的一种小吏,也是小说的另一种称谓,此处不仅规定了小说的作者,更确定了小说的内容,/小说为杂戏中之一种,二由于市人品述,三在庆祝及斋会时用之。而郎瑛(5七修类藁6二十二)所谓/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某宋某年.者,亦即由此分明证实,不过是一种无稽之谈罢了0[4] 。小说的取材来自民间至此似乎已有定论,郎瑛的提法盖不过一种籍黄帝之名以抬高小说地位的手法而已,这无不说明小说在/礼不下庶人0的中国旧社会和等级社会的欧洲是并无区别的。 中国社会历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0(这在新儒学中另有阐释,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综观历史这种提法不过是无稽之谈。)的思想比之西方等级社会的统治,应该说是多了些文饰少了些直率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是,,对穷人非常有害的,,只能在一个辛劳、疲惫、痛苦的生活位置上度过和结束他们的岁月的人,开始时越早成为牺牲品,后来对他们将终生屈从的那种牺牲就越有忍耐力0[2]37。以上所言不外是说一件艺术品或者一项活动的高雅或者低俗是并不以其本身为转移的,而恰恰是由其观赏者的社会地位来加以决定的。当人民作为人的地

明朝严法治吏及历史启示9页

明朝严法治吏及历史启示 人类在进入科技高度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同时,腐败问题也成为了全球性的话题。近几年来,贪污腐化案件屡见不鲜:“红楼”案件,“慕马案件”等等,上至国家级领导下至乡长,身为国家公务员,不为民服务,反之则成为百姓的寄生虫,酷似硕鼠,让民众唾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首要问题来抓,并卓有成效。“徒法不能自行”,因此,领导干部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我国有着4000多年的法制发展史,不妨让我们“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翻开中国法制史,我们不得不要充分地肯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典治吏”的历史进步作用。 一.明朝严法治吏的指导思想及原因 出身布衣并参加了农民起义的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领悟出元朝是官吏过分宽纵,官场腐败,酷吏骄横,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亡国。他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长吏都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所以,他把整顿吏治看作是稳定统治的一项措施。为了避免重蹈元朝统治着的覆辙,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决意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希望地主阶级与朱氏王朝通力合作,把对农民的剥削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但是,统治阶级内部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在其贪婪的阶级本性驱使下,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利用职权,侵吞赋税,隐占田地,受赃枉法。官吏的经济犯罪直接损害了封建王朝的利益,朱元璋既怕因阶级矛盾激化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也不能容忍地主阶级内部异己力量羽毛日丰威胁皇权,因此,明初特定的

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朱元璋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更坚决、更严厉地惩治贪官污吏。自然“重典治吏”就成为明朝重要的指导思想,始终奉行的国策。 二.明朝严法治吏的特点 (一)立法完善 1.重典严惩贪官污吏。 大明律在刑律中专设“受赃”篇一卷,其下有十一条之多,设置了“坐赃致罪”“事后受财”“家人求索”“官吏受赃”“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私受公侯财物”“因公擅科敛”等条,严厉打击官吏在所辖地区收受,求索,借贷,买卖财物及馈赠的土特产,克扣截留赃物,以及官吏的家人收受,求索,借贷买卖财物,役使官吏的部民。官吏即使没有接受财物,也没有枉法,但听任别人许诺给自己财物,也要严惩。对于监督法律执行的官吏,还要加重处罚。“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财物,若买卖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明律也延续了唐律的“六赃”,即6种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它们分别是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其中有4种是涉及官吏贪赃。 2.严惩失职官吏 为了严厉惩治官吏失职行为,法律对各种机关的办事程式以及官吏的职责给予了详细规定,在《大明律》设定了名目繁多的失职罪。 就军官的失职罪而言,在警卫方面,明律规定了“失觉查”太庙门擅入、宫殿门擅入、宿卫守卫私自代替、从驾稽违、直行御道、关防内使出

法制史8:明朝

①《大明律》:明代最重要的法典,明太祖朱元璋主持制定。发展变化:⒈在法典编撰体例上,改变北齐律以来法典12篇的传统编纂体例,确立以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分目的法典新体例,共7篇30卷460条。⒉在卷首,首列了“二刑图”和“八礼图”,便于查阅检索。⒊规定“变更祖制罪”。②明大诰:为扭转元朝遗留的恶劣风气,减少犯罪以及徇私害公的情况,警戒臣民,朱元璋搜集官吏百姓犯罪的案例,编辑成一部特别法《大诰》4篇共236条。主要内容是由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汇编和在律典之外颁布的峻法条款,以及对臣民发布的训诫等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专门惩治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件。渊源于西周时期一种法律形式诰,就是帝王对臣民发布的训诫之词。律外用刑,且多为酷刑;在定罪量刑上,比《大明律》重;重点治吏,严惩官吏犯罪;空前普及。③申明亭:是明代在乡里设立的,作为最基层的司法组织,负责调解民间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④充军: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刑罚,是轻于死刑但重于流刑的一种刑罚。⑤奸党罪:规定左使杀人,巧言谏免,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官主使,出入人罪,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等等均属“奸党”罪。⑥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是一条刑法适用原则。轻其所轻:轻微违反典礼及风俗教化方面的犯罪,明律的处刑都较唐律为轻;重其所重:直接危及封建国家利益的犯罪,明律处刑普遍较唐律为重。⑦一条鞭法:“条鞭”是“条编”的讹称,其重要内容是简化税制,将徭役和田赋合并,计亩征银。特点:赋役合并;以雇役制代替差役制;简化税制;计亩征银;实行“官收官解制”。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从实物税转向货币税,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松弛;缓和社会矛盾。⑦厂卫:“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分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下设镇扶司,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多由宦官充当。锦衣卫:明朝称锦衣卫狱为诏狱。一方面是指奉皇帝诏令监禁犯人的监狱,另一方面是指奉皇帝诏令审理案件。⑧廷杖:根据皇帝的命令,在朝廷的殿陛之下或午门外,对违抗皇帝的大臣施以杖刑的制度。始于东汉,唐、宋等各朝都曾出现过廷杖大臣之事,但没有形成定制,到明朝朱元璋时成为定制。⑨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渊源:唐朝“三司推事”制度。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皇帝的司法权得到加强。⑩九卿会审:凡是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判决者,由三法司长官(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史)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和通政使组成会审机构共同审理,判决结果奏请皇帝审核批准。可追溯到明太祖时期。号称重视人命,但是对重大犯罪已经“决不待时”了。①试述明初重典治国的法律表现。答:为扭转元朝遗留的恶劣风气,减少犯罪以及徇私害公的情况,警戒臣民,朱元璋搜集官吏百姓犯罪的案例,编辑成一部特别法《大诰》,包括《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四编》4篇共236条。主要内容除了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件外,还附有朱元璋的训诫词,集中体现重典治国的基本精神,特点:律外用刑,且多为酷刑;在定罪量刑上,比《大明律》重;重典治吏,严惩官吏犯罪;空前普及。②试比较唐明律典体例的异同。答:明律与唐律相比,在编纂体例上有很大变化,表现:以中央六部即以吏、户、礼、兵、刑、工官制为篇目,篇首冠以名例律形成七篇的新体例。打破了自北齐以来的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惯例。其下又增加子目录,使律典的层次更加合理。其中,《名例律》相当于法典的总则部分,其内容基本上与唐律相同;《吏律》主要涉及惩治官吏职务犯罪行为,分职制、公式两部分。《户律》分7卷,规定了有关的违法犯罪的条款与处罚。《礼律》规定了关于违背祭祀和礼仪制度的惩罚规定。《兵律》规定了惩罚宫廷警卫和边防关津要塞等方面的犯罪。《刑律》规定了惩治贼盗、杀人、斗殴等刑事犯罪的法律,也包括有关诉讼、审判等方面的内容。《工律》是关于工程营造和河防方面的法律规定。③试析“例”在明代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条例的制定程序比较简便,一般由臣下议定,皇帝批准实施。灵活的法律形式可以弥补律文

2020届全国天一大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二十六)历史试卷

2020届全国天一大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二十六)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D.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D;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 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C排除。

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题 2020.6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 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 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3.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 A.阻断了土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nrs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论明初重典治吏

论明初重典治吏 内容摘要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把“重典治吏”作为明初为政、立法、执法的指导思想及行动纲领。该思想的形成及执行,既有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也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通过以刑杀为威的强力手段,对自身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损坏其统治基础进行严厉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肃整了吏治,缓和了社会矛盾,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纵观明朝历史,贪官污吏却层出不从,与其自身的局限性是有很大关系的;以史为鉴,总结其间得失,对于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有值得借鉴的意义,使我们认识到民主与法制才是治吏的根本。 关键词:明初重典治吏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王朝的覆灭背后都隐藏着贪污腐败这个幕后黑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强如盛极一时的汉唐等,都逃脱不了由盛而衰到覆灭这个循环。贪污腐败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历代王朝统治者,通过对吏治进行立法约束,尤其是明初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更是达到了顶峰,以刑杀为威,进一步打击了困扰当时社会的贪腐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明初“重典治吏”的成因 明朝立国之初,政局不稳,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吏治腐败,且

权贵功勋包庇的门下官吏多有不法行为,导致时有农民起义。朱元璋总结了历代治世的经验和覆灭的教训,尤其是对前朝迅速败亡的经验教训深有感触,认为纲纪废驰,官吏贪腐放纵,权贵勾结不法是乱世的根源;且朱元璋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他也有重要的影响。朱元璋登基后曾说:“故今严法某,但遇官吏贪污残害民者,罪之不恕。”意思是如今要严立法禁,凡是遇到贪官污吏侵害百姓利益的,决不姑息。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就成为了朱元璋在明初为政、立法、执法的指导思想了;在他登基后不久相继颁布实施了《大明律》、《明大诰》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成立了锦衣卫组织用来监视百官。 二、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措施 一是制定《大明律》 整伤吏治1 《大明律》的颁行朱元璋十分重视《大明律》的制定。早在洪武元年时 朱元璋就“命儒臣四人 同刑官讲《唐律》 日进二十条。”30 根据《明史·刑法志》的记载“盖太祖之于律令也 草创于吴元年 更定于洪武六年 整齐于二十二年 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日久而滤精 一代法始定。中外决狱 一准三十年所颁”31 《大明律》历经多年、多次修改 历经吴元年《大明律》、洪武六年《大明律》、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至洪武三十年 终于修订而成 颁行天下。事实上 明太祖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大明律》的稳定性 “群臣有稍议更改 即坐以变乱祖法之罪”。 32 因此 《大明律》成为一部终大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大明律》共三十卷 四百六十条。具体包括;“《名例》一卷 四十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

摘要:本文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为出发点,对“小说”、“文体”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小说文体流变的本体梳理与描述、小说文体流变综合融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力图从文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关键词:古代小说文体本体研究综合融通研究 一、引言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史学科创立之初,小说发展中的文体现象就已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如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就多处论述到了小说发展中的文体演进现象,并提出一些文体类型概念。二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以体裁为标准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类型划分,提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等文体类型概念。①之后,这些文体类型概念逐渐被学界广泛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约定俗成的概念术语。然而,小说史文体类型划分并未将文体研究引向深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小说研究主要沿着作家作品考订,作品思想艺术分析 ,题材类型,创作流派研究等方向展开,而将文体问题基本等同于体裁问题,文体研究主要停留在篇章体制特征的介绍层面。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文体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学界反思以往研究格局并试图有所突破的学术背景下,古代小说文体研究才重新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重要课题,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古代小说文体的论文和专著。②这些论文、专著“将小说史的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开阔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野,开创之功,自不可没。但总的说来,对各文体类型的一般性特征介绍较多,流变情况论述较少,更缺乏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整体发展的综合融通研究。而且,这些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西方近现代小说理论和叙事学的视野下展开的,其理论概念体系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和错位。因此,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或许需要确立以下思路: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为出发点,对古代小说文体的整体形态及各文体类型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勾勒出古代小说文体之体制规范和艺术构造方式、形态的渊源流变,同时,从小说文体理论、创作与传播、雅俗文化与文学、社会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小说文体流变进行全面的综合融通研究,揭示文体发生、发展流变的原因和规律。 二、“小说”与“文体” 对于“小说”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之一。目前 ,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基本可归为三种思路:以今义为准,以今律古;以古义为准,以古律古;古今义折中。多数学者采用“古今义折中”的界定办法。我们认为,对于古代小说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应基本尊重古代小说固有的文体规范、传统和文体观念,大体遵循古人对该文体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今天人们所持之现代小说观念是近现代以来由西方传入的,古今之辨本质上是中西之别。如果以“人物”“情节”“环境”“虚构”等现代小说理当具备的文体要素来判别、清理古代小说史,将不可避免地遮蔽古代小说文体中不符合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规范、特征、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与现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分别属于跨文化的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从比较文化和文学的理论来看,既不能以一种文化文学观念来认知另一种文化文学事实或现象,更不能以一种文化文学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文学事实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的同时,努力回归中国小说文体之本体存在。当然,对于长期接受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浸染熏陶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严峻挑战,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代小说文体观的制约而获得古人之原生态视角。大体而言,古代“小说”有以下几种最为基本的内涵及相关的指称对象: 1.“由先秦两汉所奠定的有关‘小说’的认识,……‘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如经、史著作等,大凡不能归入这些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又以‘短书’面目出现的皆称之为‘小说’。”③“小说”的这一内涵和指称对象奠定于先秦两汉,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言小说观的一部分,主要指与“杂家”

云南省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4月22日9:00 - 11:30】 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24.《周礼》记载,西周王室政权机构最重要的是太师和太保,由王室贵族出任。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主管王畿“三事”和官吏诸侯“四方”,太史寮是文官领袖和神职官吏首领。这表明西周 A实行官僚政治制度 B.始兴文官制度 C建立中央政权机构 D.礼制规范王权 25.雅乐是西周立国根本之一,而汉代,俗乐百戏在宫廷举行表演,社会上也非常盛行。这一现象说明汉代 A.商业发展促进俗文化产生 B.礼乐失去文化建构的作用 C文化策略从强制转向教化 D统治者变动影响社会风尚 26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A本质是科学的 B.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 c.强调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 27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28.“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 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A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B.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29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 表明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明初重典治吏的经济原因素材

明初重典治吏的经济原因 《周礼》说"刑新国,用轻典",一个新王朝初建阶段的统治往往较为缓和,以便融合纷争、休养生息。但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却一反常态,推出了一系列强化吏治的措施,有些措施被认为过于严苛甚至残酷,这种"重典治吏"的做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对元朝统治失控的症结也做过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他曾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骚乱。"在建明朝之初他告诫臣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官场上的贪墨之风、特权思想并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彻底改观,相反一些旧有的习气仍在明初的官场上蔓延。当时"天下有司役民无度,四时不息",一些官员变身为豪强地主或与之勾结,依旧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税收,一些人自视为功臣,特权思想严重,腐化堕落、骄奢淫逸,大将军蓝玉"多蓄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利",户部的一些官员勾结在一起,借掌管全国钱粮的职权大行贪污,仅一案的赃款就可折合粮食数百万石。基层的情况也很糟糕,有些地方"所在有司,凡征收,害民之奸,甚于虎狼"。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元朝官场上发生的一切势必会重演。 明朝初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情况一样不容乐观,经过元末连年的战争,加上饥馑疾疫,北方很多地方"乱兵杀掠,城郭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冀鲁豫一带"十室九空"。洪武十年(1377)户部上报,全国税收没有达到预定标准的就有178处,此时已距明朝正式开国有10年了,江浙一带本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但"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 朱元璋正是看到了这些现象,联想到元朝灭亡的根源,所以才痛下决心去解决问题。与元朝统治者重治标不同,朱元璋采取了治本之策,这就是通过整顿吏治来削除贪腐、破除特权,从而挽救政治和经济。但由于积弊既久且深,朱元璋只得下猛药、出重拳,为惩戒贪腐,在《大明律》之外又颁布了《大诰》,制定了150多条专门惩治贪污和特权的规定,用凌迟、抽肠、挑筋、断手等残酷刑罚惩办职务犯罪,这些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后世对明朝初年的这场"重典治吏"仍有褒贬或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效果是明显的,到朱元璋晚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天下土地总面积达到了850多万顷,是元末的4倍多,相信这些多出来的土地大部分并不是通过"开荒"增加的,而是破除兼并后重新纳入朝廷登记的,朝廷征收的税粮也达到了3200多万石,是元末的270%。这场"重典治吏"打下了深

安全生产需要“重典治乱”

中国安全生产“重典治乱”从严查处责任事故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显政二十三日在此间表示,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大了依法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和责任追究的力度,体现了在安全生产领域“严刑峻法、重典治乱”的法治精神。 王显政是在二十三日举行的“安全?法制?和谐”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的。该论坛由国家安监总局和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 据王显政透露,本届政府以来,由国务院组织调查的一次死亡三十人以上的六十七起特别重大事故中,共处理责任人一千六百三十五人,其中移交司法机关五百二十五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四百零七人。二00五年以来,由国务院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织调查的一次死亡十人以上的煤矿重特大事故一百二十八起,共有两千一百一十六人被追究责任,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六百七十六人。 近年来,中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并渐趋完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彰显政府“重典治乱”的决心。 二00六年六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将情节特别恶劣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责任罪的刑期,由七年以下修改为五年以上,并增设了不报、谎报事故罪。今年二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了关于办理危害矿山安全刑事犯罪案件的《司法解释》,明确了犯罪主体,规定可以数罪并罚。 今年三月十八日,山西晋城市苗匠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矿主非法生产,事故后逃匿,破坏现场,瞒报事故。四十天后的四月二十七日,审判机关便宣布了该矿二十二名责任人的判决结果。其中该矿的实际控制人王建军数罪并罚,被判处无期徒刑;法定代表人、矿长苗明庆和副矿长宁天炉数罪并罚,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这是近年来中国生产安全事故刑事责任追究中,力度最大,判决最严厉的一起。

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思想

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思想 【摘要】 明王朝建立伊始,经济萧条、民生维艰,而且“民狃元习为私灭公、暴戾日滋”,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不安,这些都被日夜为社稷安危担忧、急于求治的朱元璋看作是“乱世”的表现。因此,为解决农民与地主、旧地主与新地主以及新地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朱元璋认为有必要实施自古以来“刑乱国,用重典”的策略。 【关键词】明代法制重典治国重刑主义 明朝初年,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曾经把重刑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推向了极致,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得不偿失。重刑主义有着多方面固有的弊端,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实现根除犯罪、安定社会的美好梦想 一、明初重刑主义概览 重刑主义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可谓是久已有之。早在西周时代,周公旦就在《周礼·秋官·大司寇》中提出:“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此后历代王朝莫不将之奉为圭臬,而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则把重刑主义的政策推向了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极致。 1、朱元璋“治乱世用重典”的法律思想: 在洪武末年,朱元璋曾经以总结历史的口吻对皇太孙朱允说过一段话:“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这集中体现明初统治者重刑主义思想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刑用重典是在乱世条件下不得已而为的。刑罚的施用应当针对不同的时局“世轻世重”,当今之所以刑用重典,完全是迫于“治乱世”的需要;第二,认为刑用重典“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也就是说实行这一政策属于权宜之计;第三,刑用重典的目的“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是在“奸恶日增”的情况下为了“去奸去弊,必欲保全臣民”而为的。应当说,重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例如战国时候的商鞅就曾指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韩非子也认为:“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在迷信重刑,认为重典可以收到“以刑去刑”的效用这一点上,朱元璋和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治国是否要一味施行重刑这一点上,二者却存在着分歧。商鞅、韩非子把重刑看作是唯一有效和

雅俗文化

雅俗文化 摘要:近年来,雅俗之辩热闹非凡,文人学者或抑俗扬雅,或扬俗抑雅,互不相让。纷乱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雅俗交融。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到对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的看法。一说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不伦不类;一说这种作品就低不就高。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本人认为:文学有雅俗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雅俗文学不是文本的概念而是时代的概念;雅俗之辨不在于作家而在于读者;雅俗文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雅俗合流是文学的发展趋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雅俗文学中国文学以20世纪为标志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以前的文学称做古代文学,20世纪以后的文学称做现代文学。这两个阶段的雅俗文学是不一样的,评判雅俗文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胡适在《词选序》中将唐宋词分为三个时期:“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并作了这样的分期:“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杆、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胡适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中国文学都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起来的。胡适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主流观点,因为它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中国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都有一个从民间艺术走向文人艺术的过程。胡适对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作了辨析。俗文学是民间的、粗糙的,雅文学是文人的、精致的。因此,郑振铎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就下了如下的定义:“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出,郑振铎所说的通俗文学就是指民间文学。文人文学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是通俗文学,以这样的分类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以此来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却有很多文学现象无法说清。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活动也和物质生产生活一样,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一个是社会文化文明成果的创造生产过程,一个是社会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消费过程。这两个方面有统一的本质:它们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活动。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可以定位于这两个方面:它们或者满足人和社会进行文化生产的需要,或者满足人和社会文化生活消费的需要。前者意味着不断为社会的文化生产、创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后者意味着直接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对象资源,使人们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与此相应,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在内,区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谓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关系。它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精英”与“大众”的主体分层并不意味着,也决不应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占有上的分裂和对立,而应该合理地理解为,是同一文化体系自身结构和运转中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对立形态。生产与消费互动防止“文化沙漠化”纠正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简单对立的观念,确立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关键所在。所谓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是指:一方面,让文化消费的需要,特别是它的发展需要,尽可能成为文化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以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并保持与大众消费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让文化创新生产的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以帮助大众文化不断地上升到新的境界。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双向趋近,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有良好机制的

中国法制史 形考任务 第十章思考练习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第十章思考练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题目1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答案:重典治乱世,礼刑并用,加强法制宣传 题目2 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是【】。 答案:大诰 题目3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 答案:大清律例 题目4 清朝惩罚异端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形式是()。 答案:文字狱 题目5 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称为【】。答案:禁榷制度 二、单项选择 题目6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 选择一项: A. 名例律列于律首 B. 篇目改为七篇 C. 律后附敕 D. 律疏结合 题目7 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是()。 选择一项: A. 宋刑统 B. 大明律 C. 北齐律 D. 唐律疏议 题目8 封建建行政法典之大成的法典是()。 选择一项: A. 大清律例 B. 刑部现行则例 C. 学政全书 D. 大清会典 题目9 清朝中央司法机关专掌复核的是()。 选择一项: A. 刑部

B. 刑部 C. 修订法律馆 D. 大三法司 题目10 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法典是()。选择一项: A. 《清会典》 B. 《大清民律草案》 C. 《唐六典》 D. 《中华民国约法》 三、多项选择 题目11 明朝制定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法律,如在明律中详列()。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钱法 B. 钞法 C. 茶法 D. 盐法 题目12 明《大诰》偏重于打击()。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豪强 B. 贪官 C. 读书人 D. 商人 题目13 明清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推行“商榷制度”,限制商业发展 B. 奉行海禁政策,阻挠对外贸易 C. 重征商税,压制私人商业的发展 D. 加强对矿冶业的管禁,限制民间自由开矿 题目14 明朝的中央司法机关分别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廷尉 B. 刑部 C. 都察院 D. 大理寺 题目15 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法制宣传 B. 重典治乱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