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精选-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用药

问答题目:某日凌晨,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胃复安。作为急诊科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 山莨菪碱(654-2)B 地西泮 C氟哌啶醇 D异丙嗪 E 东莨菪碱 此类患者极为常见,儿科病人更多,诊断不难,为药物所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通常被称为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 能够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四类药,即抗精神病药、中枢性镇吐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从具体药物来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复安(灭吐灵)、氯丙嗪、卡马西平、多潘立酮、舒必利、扑尔敏、氟桂利嗪和异丙嗪等。 一般情况下,这些药物虽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的潜在危险,但在常规剂量时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只有在大剂量用药、连续用药或者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的儿童患者应用过程中,由于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量大或在中枢神经系统蓄积过量,才有可能通过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而致锥体外系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肌阵挛等复杂多样的锥体外系症状。

很多朋友都很快就辨识出这是胃复安引起的锥体外系副反应,但是在选择治疗药物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出错。在备选答案中,有几个药物也是有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居然也有不少朋友选择,比如氟哌啶醇。 目前认为这一副作用与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功能减退,而乙酰胆碱功能占优势有关. 由于乙酰胆碱和多巴胺有拮抗作用。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很小。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肌肉强直的效果,可能与拮抗中枢神经的乙酰胆碱作用有关,属中枢神经性抗胆碱药,而且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较强,所以东莨菪碱注射液治疗锥体外系反应,可收到良好效果。 因此正确答案是E 东莨菪碱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一、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人中毒,其中110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药师学习百科】——20090604 执业药师之路坎坷崎岖、荆棘密布,每个“执考”之人都莫不都是忧云缠身、辛酸之泪洒满岁月的道路。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考、甚至还抱着过与不过无所谓的态度,其实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连续考了2年,3年……5年、8年的人呢。我们俱是身经百战的勇士,许多人倒下了、还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不管结果会如何,执业药师凡乎是每个药学之人都梦想拿到的证书,哪怕它不能带不给我们好的工作、哪位它不能给我们带来金钱、哪所……但最最起码它能满足我们一种自我的自豪感,实现我们一种专业意识的责任感。 跟学员接触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感觉执业药师之路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自从决定参考考试以来,就需要我们点滴积累,逐个攻破。其实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在一起,我们一直在一起,共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 为了促进学员的积极性、也为了能使学员对知识更容理解,把我们执业药师论坛办成一个有特色、有品味、有益处的论坛,从今天起,我会不定期发布“药师学习百科”的帖子,帖子的内容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扩展性或总结性的的知识点,帮助学员理解,学员

了解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帖子的内容由发帖人根据某些参考书籍和(或)网络帖子集合整理,部分知识点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太宽、太深、太偏,发帖人不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但会广查资料,使之尽可能地接近于完善。 当然欢迎学员对已发的帖子进行评点、跟帖、讨论,指出其中纰误,斑主会尽时修改原帖。欢迎学员也把自己总结的知识发布的论坛上来,我们的门槛不高,反正大家共同来完善它。 锥体外系反应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精神药物-氯丙嗪> 锥体外系 人体控制运动的神经细胞和传导纤维主要分为锥体系(由大脑皮质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中的传导纤维 组成)和锥体外系。 除锥体束外的所有其它的运动神经核和运动传导束为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ofextrapyramidal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 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2调节肌张力3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4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5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 等。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是因为它易通过血脑屏障,干扰纹状体内神经介质的正常代谢,其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

(故不能与分噻嗪类药物合用,以免加重椎体外系反应)当胃复安中毒时多巴胺受体被阻断,胆碱能占优势,常用量为每次0.2~0.3mg/kg,每日不应超过0.5mg/kg,超过此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体内蓄积。、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20%患者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甲氧氯普胺所致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多样,应与癫痫、癔症、帕金森综合征、破伤风、风湿性舞蹈症等相鉴别,且常规剂量亦可引起,很多文献均报道,与特异体质有关 静催眠作用。由于副作用明显,不宜长期应用。但在缓解急性 肌张力障碍和减轻严重静坐不能方面疗效快,大部分病人可收 到立竿见影之效。用法为0.3mg肌注。 ?(3)盐酸右苄替米特:一种抗巴金森氏病新药,临床该药能 有效地缓解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且 具有长效、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和安全等优点。用法:1mg,每日 1次。 ?(4)苯甲托品:1mg每日1~3次。也可用2mg肌注,对急性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 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 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但笔者所见以急性肌张力障碍更多见。 治疗 首先应停用胃复安,并给予苯海索等抗胆碱药物治疗。苯海索口服发挥作用较慢,一般在症状控制后,防止复发给予口服。起效比较快的药物有苯海拉明20~40mg/次静脉注射,安定10~20mg静脉注射可迅速缓解症状,且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能改善焦虑等症状,可考虑优先给予。 参考书目:徐太平,管淑娟2005-7-2 10:05:37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年6月第2卷第6 期 胃复安不良反应被误诊 一9岁男孩,因恶心呕吐,腹泻,某医院给予肌注胃复安治疗。约半小时后,患儿出现头后仰,颈强直,阵发性双眼上翻凝视,肌肉震颤,抽搐等征。该院按低钙抽搐治疗无效,又疑为病毒性脑炎,遂急送湘雅医院急症科。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及解救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及解救 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当有关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耗竭纹状体内多巴胺或阻断多巴胺受体,使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功能减退,乙酰胆碱作用增强,从而临床上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药物,从类型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药:1.消化系统用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2.抗精神失常药及其它精神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舒必利、利培酮、奋乃静、地西泮、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喹硫平 3.抗过敏药,异丙嗪、苯海拉明 4.循环系统用药,利血平、桂利嗪、氟桂利嗪、曲美他嗪 5.抗感染用药,青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林可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解救: 一惊恐万分之男士搀扶其新婚妻子入急诊科,该女士系妊娠两月,两眼上翻凝视,张大口,吐出长长的舌头,头转向右侧。男士大哭,诉他使劲也不能把其妻子的头转过来,其状极为恐怖。追问病史,平素体健,因妊娠剧吐难忍于两小时前在社区医院用过葡萄糖、氯化钾等补液治疗,同时口服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注射甲氧氯普胺。作为急诊科大夫,您认为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最为合适:()A 山莨菪碱(654-2)B 地西泮C氟哌啶醇D异丙嗪E 东莨菪碱 所以多数有锥体外系症状群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山莨菪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作用很小。而东莨菪碱能透过血脑屏障,对震颤麻痹症有缓解流涎、震颤和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 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是因为它易通过血脑屏障,干扰纹状体内神经介质的正常代谢,其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故不能与分噻嗪类药物合用,以免加重椎体外系反应)当胃复安中毒时多巴胺受体被阻断,胆碱能占优势,常用量为每次~kg,每日不应超过kg,超过此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体内蓄积。、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20%患者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甲氧氯普胺所致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多样,应与癫痫、癔症、帕金森综合征、破伤风、风湿性舞蹈症等相鉴别,且常规剂量亦可引起,很多文献均报道,与特异体质有关所以我们在使用胃复安时要注意应用的指症,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做到尽量短期用药,鉴于其轻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用此药要有所警惕,必要时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 3、心血管药物: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治疗 1)盐酸苯海索(又称安坦):它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药 物之一,副作用少。用法为每次2~4mg,每天2~3次。主要用 于药源性巴金森征效果较好,也可用于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 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 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 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 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 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 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 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 人中毒,其中110 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 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 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 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三、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 药源性疾病按病因学可以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两种基本类 型。

锥体外系反应(EPS)

锥体外系反应(EPS) 全网发布:2011-06-23 21:10 发表者:张晓军 (访问人次:2114) 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4种: 1、急性肌张力障碍:最早出现。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2、静坐不能:治疗1~2周出现。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3、帕金森病:治疗的1~2月出现。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4、迟发性运动障碍:多见于持续应用几年后。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等。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先后出现嗜睡、乏力、表情呆滞、肌肉震颤、斜颈、吞咽障碍、静坐不能等锥体外系症状。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锥体系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 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目前知道,80%~90%的锥体束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之间有一个以上的中间神经元接替,亦即是多突触的联系。只有10%~20%的纤维与下运动神经元发生直接的单突触联系。电生理研究指出,这种单突触联系在支配前肢的运动神经元比支配后肢的运动神经元多,而且支配肢体远端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又比支配近端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多。由此可见,运动愈精细的肌肉,受大脑皮层单突触联系支配也愈多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

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 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 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 (一)按病因学分类 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缺乏、遗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据报道,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约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20%~40%。ADRS 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道黏膜完整性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消化系统药源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它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病毒、细菌、饮食、肿瘤、精神因素等)所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几乎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便秘等。此外,还可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痛、关节痛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症状,也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系统药源性损害症状。其涉及器官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胆囊、胰腺、腹膜等。 一、药源性食管疾病 1. 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物从口腔经食管很快到胃,很少引起食管不良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药物可引起食管黏膜损害,此称药源性食管疾病。药源性食管疾病常见表现形式有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并发食管出血、狭窄、穿孔、食管感染等。表现形式多样,程度轻重不一,但都有相似的起病过程。通常在服药后4-12h 内出现突发胸骨后疼痛、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多呈持续性,进食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可向颈、背、上肢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咽喉部异物感及紧缩感。常见药物有: (1)抗菌药物 是引起药源性食管损害最常见的药物。化学性刺激是主要原因,其食管损害常不严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红霉素、林可

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甲氧苄氨嘧啶、麦迪霉素、利福平等均有导致食管损害的报道,其中多西环素是引发食管损害频率最高的抗菌药。 (2)氯化钾 由于氯化钾对食管黏膜的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食管黏膜渗出、出血、溃疡和狭窄,甚至穿孔,无论氯化钾缓释片或肠溶片,均可引起严重食管损伤。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 S) NSAID S引起食管黏膜损害的原因有:①当食管PH<4时,NSAID S可引起直接损害②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黏膜失去保护性③抑制黏液及重碳酸盐的分泌,降低黏膜的通透性和血流量。 有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良性食管病变55例,其中药物损伤所致11例,11例中2例由阿司匹林引起,食管大片溃疡出血1例,行急症手术探查以控制出血,发现在溃疡面上紧嵌着2片阿司匹林。 (4)硫酸亚铁 该药呈酸性,若停滞于食管黏膜上,可引起黏膜糜烂、充血、水肿形成溃疡及狭窄。 (5)其他药物 抗胆碱药物依美溴铵主要用于治疗尿失禁和夜尿症,多在睡前服用。由于该药接触水即膨胀崩解,如果患者在睡前不用水直接服下,可引起食管炎、溃疡和狭窄。普萘洛尔、氟尿嘧啶、卡托普利、氨茶碱、地高辛、泼尼松等均有引起食管损害的报道。 2. 诊断 (1)有服用易损伤食管的药物史,且服药方法和体位不正确,如服药时不饮水或少量饮水,服药后即取卧位或卧位服药。

椎体外系症状

锥体外系 一般认为锥体系以外调节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为椎体外系,锥体外系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肌群的运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姿势等。其包括大脑皮层(主要是额叶)、纹状体、红核、黑质、小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等。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也与小脑皮层之间所形成的大脑、小脑环路,对于调节和影响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十分重要。 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通路有二条: (1)皮层纹状体通路/由大脑皮层(主要来自额叶和顶叶)发出的纤维到纹状体,由它发出纤维到中脑的红核,黑质等处,黑质发出纤维到脑桥、延髓的网状结构,最后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2)皮层、脑桥、小脑通路/从各大脑皮层(额叶,颞叶,枕叶)发出的纤维到脑桥核,换元后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经脑桥臂止于小脑皮层,然后由小脑皮层发出纤维经齿状核(小脑深部的核团)、红核下行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述两条通路如下: 锥体外系控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通过两条下行途径:即皮层-/红核-脊髓束和皮层-网状-脊髓束。这些通路都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大脑皮层在控制躯体运动的过程中,还得不断从下级中枢接受反馈信息,经常调整其传出冲动,才能使机体具有适宜的肌张力,维持一定的姿势体态,同时使随意运动在力量和方向上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些联系中,大脑、小脑环路,纹状体和小脑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的联系,即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控制,同时也发出纤维返回到大脑皮层。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它们一部分止于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纤维止于丘脑,由此发出纤维返回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这个大、小脑皮层间的环路在人类最为发达。小脑损伤后的病人,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现为乏力、乏平衡、乏协调的症状。即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当病人闭双目、两脚并扰站立时,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 协调动作也发生障碍,拮抗肌作轮替动作时,协调障碍明显,这称为意向性协调障碍,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纹状体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该系统病理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的综合征,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动症;另一类为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 震颤麻痹的病人,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常伴有静止性震颤。这种震颤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加强,进行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临床病理研究显示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在中脑黑质。 锥体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有增强,减低和游走性增强及减低。不自主运动有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等。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常见药物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常见 药物 1.【单选题】齐二药厂假药事件“亮菌甲素”事件罪魁祸首() A. 主要成分亮菌甲素有关 B. 工业的二甘醇代替药用的丙二醇 C. 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和降解产物有关 D. 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正确的叙述是() A. 与药物剂量有关 B. 与药物剂量无关 C. 与长期用药有关 D. 与药后效应有关 正确答案:B 3.【单选题】通过收缩血管平滑肌导致血压升高的是() A. 阿司匹林 B. 糖皮质激素 C.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D. 伪麻黄碱 正确答案:D 4.【单选题】庆大霉素引起的典型药源性疾病是() A. 胃肠道 B. 肝毒性 C. 听神经毒性 D. 血液系统 正确答案:C 5.【单选题】发生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出现灰婴综合征属于() A. 年龄因素

B. 性别 C. 遗传因素 D. 过敏反应 正确答案:A 6.【单选题】机体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属于药物方面的因素是() A. 口服避孕药或绝经期后激素替代疗法所致的心肌梗死,在吸烟的妇女中发生的危险性加大。 B. 阿司匹林制剂中分解产物游离水杨酸含量超过限度诱发明显腹痛 C. 中国人多为异烟肼快代谢者,所以容易诱发肝损害,而白种人多为异烟肼慢代谢者,所以容易诱发神经炎。 D. 老年人应用普萘洛尔,因肝功能减退和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可诱发头痛.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B 7.【单选题】下列哪一个属于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分类当中的长期用药致病型() A.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引起低血糖 B. 青霉素引起药热 C. 长期使用可乐定降压停药后导致高血压加重 D. 口服激素避孕药导致肝脏良性肿瘤发生 正确答案:C 8.【多选题】属于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A. 追溯用药史 B. 确定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与临床症状发生的关系 C. 询问用药过敏史和家族史和排除药物以外的因素 D. 致病药物的确定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正确答案:ABCD 9.【多选题】属于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A. 停用致病药物 B. 排除致病药物 C. 拮抗致病药物 D. 调整给药方案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刘艳萍 药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互相矛盾而统一的两个方面。药物作用于机体时可呈现多种不同的效益,加上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常伴随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某些特殊人群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药物不良反应(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这是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定义。我国沿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由于应用药物而致的疾病,是人类在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用药中,因药物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还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误应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等情况而引起的疾病。既是一类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指用药后产生的某种反应,而药源性疾病强调组织、器官或系统损害。 2011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8.9%)、胃肠系统损害(占26.1%)和全身性损害(占13.6%),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第一位,主要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过敏反应。尽管很多药物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的变应性或毒性基础,但其原因仍然不清,遗传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患肝病、肾病、AID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老年人等发生皮肤反应的危险性较高。在住院病人中,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高达3%。事实上,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皮肤反应,虽然大多比较轻微,但有些反应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一般的皮肤反应是在药物使用后的短期内发生,但也有几星期内,甚至数月发生的情况。本文主要介绍药源性皮肤病。 皮肤位于体表,有保护、吸收、调节体温、感觉功能、合成维生素D等重要作用。许多药物可通过口服、注射、灌注、滴眼、滴鼻、漱口、含化、喷雾、外用、药熏、阴道及膀胱冲洗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的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即药物疹。其临床表现是发病急,迅速出现皮肤搔痒、多种形态的皮损,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形红斑及麻疹形药疹、剥脱性皮炎等。药疹严重者可有高热、系统损害,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常见致病药物有磺胺类、青霉素、四环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中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而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肝脏疾病与防治 、治疗前无肝损害或肝损害不明显,治疗后出现肝损害,支持药源性肝损害地证据是() 、治疗后原发疾病加重,伴肝损害 、在原来地药物停用后,肝损害减轻 、在原来地药物停用后,肝损害不好转 、血清γ明显升高,升高 、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肝脏疾病地影响因素() 、性别和年龄 、原发病地影响 、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 、药物疗程、剂量和给药方式 、人体药物代谢地主要器官是() 、十二指肠 、肝脏 、胰腺 、胃脏 、对于药源性肝损害病人,应给予()地饮食 、低热量、低蛋白和低脂 、低热量、高蛋白和低脂 、高热量、低蛋白和低脂 、高热量、高蛋白和低脂 、根据病理变化分型,药源性肝脏疾病不包括() 、肝细胞型 、肝内淤胆型 、肝外淤胆型 、肿瘤型 、药源性肝脏疾病最常见地实验室检查结果是() 、血清转氨酶增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降低 、白蛋白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对于以过敏反应为主地药源性肝病,药物接触史一般为() 、周以内 、周 、周 、月以上 、治疗药物所致肝内胆汁淤积地首选药是() 、甘草酸二胺 、多烯磷脂酰胆碱 、熊去氧胆酸

、门冬氨酸钾镁 、以胆汁淤积为主地药源性肝病地特点是() 、主要表现有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地增加和瘙痒 、肝功能一般不能恢复 、大多数病人出现胆管消失并伴慢性进展性过程 、常见胆管损害不可逆而进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确诊药源性肝脏疾病后,应立即() 、停用引起肝损害地药物或可疑药物 、使用促进肝细胞再生地药物 、使用护肝药物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药源性血糖异常与防治 、下列哪项不是血糖地来源() 、食物糖 、肝(肌)糖原 、脂肪和氨基酸 、非糖物质 、下列关于药源性低血糖地说法,哪项是错误地() 、药源性低血糖地症状与体征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脑功能障碍;血糖低于 、药源性低血糖地高危人群是正在使用降糖药物地糖尿病患者 、不同药物致低血糖症状不同,主要表现在致病程度地差别 、对于一些老年病人经常发生“无症状低血糖”,因为老年病人地α受体数目下调,同时神经兴奋地阈值是升高地,在发生低血糖地时候,即使有了器官地损害,他们却不一定有明显地临床症状b5E2R。 、下列哪项药物()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水杨酸类药 、 、奎宁和奎尼丁 、糖皮质激素 、下列哪项不是药源性高血糖地危害() 、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属于除了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型糖尿病之外地其他特殊类型 、长期高血糖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地风险 、严重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关于正常人血糖地说法,下列错误地是() 、正常人地空腹血糖浓度是() 、正常地非空腹血糖浓度是() 、正常地非空腹血糖浓度是() 、正常人体内存在一套精细地调节糖代谢地机制,在一次性食入大量地葡萄糖以后,血糖水平不会出现大地波动和持续升高

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发生锥体外系反应(EPS)应急预案 锥体外系反应(EPS)是传统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现或疑为EPS,护理人员应立即向有关医师报告,确诊为EPS,积极对症处理,若无效,可减药,停药、换药等。同时积极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取得其信任和配合。发生猝死、意外伤害按相应预案处理。医护人员要及时做好各项记录,核对抢救医嘱及药物。6小时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如有纠纷或投诉倾向,要通知科主任、护士长。 锥体外系反应(EPS)临床表现与治疗: 1、帕金森病: 临床表现:运动不能,肌张力高,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初是运动过缓,写字越来越小。严重者有协调运动丧失,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面具养脸,粗大震颤,流涎,皮脂溢出。 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减量,应用抗胆碱能药 2、静坐不能: 临床表现:来回走动,情绪焦虑或不愉快,无法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反复走动,原地踏步等。 治疗:应用抗胆碱能抗帕金森药、安定、心得安治疗 3、急性肌张力障碍: 临床表现:局部肌群的持续性强直性收缩,呈现不自主的奇特表现,如,眼上翻,斜颈,颈后倾,面部扭曲等等。

治疗:东莨菪碱0.2mg口服,肌肉注射每次0.3mg。加抗胆碱能药。 4、迟发性运动障碍: 临床表现: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特征。严重程度波动不定,睡眠时消失,情绪激动时增加。最早为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 治疗:ViE400-1200mg,ViB2β-阻滞剂,GAGB能药 5、恶性综合征(NMS): 临床表现:有严重的肌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高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出汗、意识障碍。 治疗:停药,支持治疗,DA激动剂(溴隐亭5-30mg/d),肌松药(硝苯呋海因100-400mg/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