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造船产业现状

我国造船产业现状

我国造船产业现状
我国造船产业现状

我国船舶制造产业现状

船舶工业,亦称“造船工业”或“造船业”,是承担各种军民用舰船及其他浮动工具的设计、建造、维修和试验及其配套设备生产的重工业。

一、我国船舶制造产业布局

中国造船量逐年增加,数量上已经成为第一大造船国。2012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手持船舶订单10695万载重吨,比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

近年来,全国船舶制造产业重点分布区域是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四省市的造船完工、当前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订单总量均占全国的八成以上。

1、江苏省:全国造船业的第一大省。2013年上半年,江苏省造船完工量达到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达到万载重吨。两者分别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和%,全国份额的%和%,江苏造船取向“大吨位、大批量”。区域主要的造船企业有江苏船厂,江苏新世纪,江苏熔盛重工、江苏扬子江,江南造船,南通中远川崎等

2、辽宁省:辽宁拥有发展船舶工业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近年来,船舶产品建造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营口、盘锦等地方为两翼的环

渤海造船工业带。2012年,辽宁造船完工量达到万载重吨。区域主要的造船企业有大连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等

3、上海市:上海船舶工业主要生产各种系列,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区域主要的造船企业有上海外高桥造船,沪东中华造船,上海船厂、江南造船厂等。

4、浙江省:全球最大的中小型船坞制造基地之一,以基地化、园区化集中区域发展为主。主要的造船企业有浙江造船厂,浙江欧华,扬帆集团等。

造船业是整个船舶工业链中的最重要的产业,而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也有很多:包括采矿、机械电器、冶金、电子仪表轻纺、石化电力建材、商业金融和船舶配套产品等。

二、我国船舶制造业特点

我国在发展造船业上具备“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难以同时具备的综合优势”,和发达国家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我国的技术、资金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即便如此,我国造船业仍存在着整体技术水平差、发展层级低的等问题,我国仍只是“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

1、造船企业多而散,兼并重组拉开帷幕。我国造船企业多而散,导致在世界重点企业中的席位占据甚微;近年来,部

分中小型船企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规模经济,在总体需求.不高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订单,手持订单的日益缩减使得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而有实力的企业则抓住时机,通过兼并重组低成本获得中小型船企的生产设施,壮大自身业务发展。2、接单结构不优,以散货船为主。中国船企在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方面虽有所突破,但在接单方面依然以散货船为主。凭借成本及规模优势承接了大量散货船订单,散货船接单占比高达七成。未来有待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大型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

3、技术和管理不够先进,在世界新型船舶市场没有优势。国内大多数造船企业不够重视技术与设计的进步,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上没有优势。同时,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当前我国船舶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最近两年,中国造船业逐渐进入了“冰河期”。全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船承接量均逐年持续下降。当前,我国造船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船舶工业滞后效应显着。国际航运业的不景气,直接造成国际船东融资困难,造船意愿降低。同时,随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激增,造船业的利润正在大幅缩水。船舶产品作为建造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单件小批量生产的国际性特殊商品,针对风云突变的全球

大形势具有明显的行业滞后效应。.

2、产能过剩将成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形成的造船能力主要是散货船、油船生产;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明显不足,属结构性过剩;同时,整个造船产业集中度较低。

3、配套业发展滞后。中国造船完工量和配套业的比例相差甚远。国际船舶工业的发展规律,船舶配套业会跟随造船业转移到一定程度之后转移。

未来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目标:

四、未来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1、提高船舶配套国产化率。我国船舶制造业仍是金属船舶制造业占绝对主体,修船业、专用设备制造等配套产业、海洋工程等相对滞后。一些造船的主要原料和配件、专用设备等主要依靠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造船业的成本。目前,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不到50%,日韩在85%以上,船配产品成本较高。根据《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

年-2015 年)》、《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0 年、2011 年和2015

年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装船率分别达到60%、65%和80%以上。船配国产化比率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强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

2.鼓励大型船舶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引导中小企业发我国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产展特色产品制造业务。.

能严重过剩。目前,竞争力强大的大型船舶企业较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型船舶企业居多。为了提高我国船舶产业的集中度,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提高行业风险抵抗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一方面,我国将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及其他骨干船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或兼并成大型综合船舶集团,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减少中间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知名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打造大型船舶跨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中小船舶企业的造船能力有限,而未来的船舶发展趋势是大型化、现代化,在保留其核心中小型船舶的制造能力的同时,我国将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船舶修理、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因此,我国将制定出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合并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

3.加大船舶产业科研投入,支持专业设备技术改造。我国一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船舶贸易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船舶工业仍以赚

取加工费为主。同时,我国船舶专业设备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专业设备设计、制造能力不足,很多设备都必须从

国外进口,成为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弥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未来我国要增加经费投入,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的研发;加快船舶工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开展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特种船舶制造专业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技术

改造;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后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再造;支持中小型造船企业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要求的调整转型等。.

船舶市场调研报告

船舶市场调研报告 1天然气动力船概况: 1.1天然气作为船舶燃料,与普通柴油燃料相比有经济性、环保性、动力性 等诸多优势。 1.2目前的普通船用燃料以柴油为主,据C1数据显示,若按热值计算,华 南地区,LNG价格仅为柴油价格的60%;华北地区,LNG价格仅为柴油 价格的57%,若使用柴油与液化天然气(LNG)能耗比为3:7的混合动 力能源,则燃料成本可以降至原来的70%。 1.3目前柴油-LNG混合动力能源船舶发动的主要过程是先利用柴油启动发 动机,然后再引入天然气;因此,将普通船舶改装成双燃料船舶,其发 动机是基本不需要改变的,只需要安装LNG气罐就可以了,而一艘柴油 -LNG混合动力船舶运营一年就能收回这改装成本。 1.4柴油-LNG混合燃烧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碳、硫、烟尘、油废水的排放量, 减少环境污染。 1.5不论是液化天然气还是柴油,纯燃料都会降低发动机的功率,而柴油 -LNG双燃料可以增加发动机的功率。 1.6截至目前,LNG船舶加气方面的技术问题一直是限制行业发展的最主要 因素。由于船舶受潮涨、潮退影响,无法确定停泊位置,而LNG输送管 道均为低温管道,不易延展与伸缩,因此给船加气成了目前需要克服的 最大难题。 1.7目前国外在这方面技术相对成熟的是芬兰,采用“LNG储配站”,将储 存、配送、物流做到一体化联动,进行船对船加气。

1.8目前国内也有尝试利用趸船,即一种移动式的小型储气船只,与陆上管 道实现对接,装满LNG之后在水中下卯,为经过的柴油-LNG双燃料船只 加注液化天然气,但这也仅仅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未真正实施采用。 1.9天然气动力船的安全性: 1.9.1船舶进行天然气改造后,天然气燃料储配系统将安置于船舶尾部的 敞开空间,由于天然气特性,因此不会积聚从而不易产生爆炸危险。 1.9.2船舶进行天然气改造后,将会在改造后的发动机底部安装天然气泄 漏探测器,同时安装天然气泄流报警装置、强制通风设备和电子切 断设备,以便保障船员及乘客的安全。 2珠江水系航运简介: 2.1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四部分组成,地跨滇、 黔、桂、粤、湘、赣六省(区)及越南部分地区,流域总面积45.5万 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万平方公里。西江为珠江水系的主 流,由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五个河段组成,干流全长2214 公里。 2.2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发展,珠江水系已初步形成了以西江航运干 线、珠江三角洲、北盘江—红水河、右江、柳江—黔江等3500多公里 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和南宁、贵港、梧州、肇庆、佛山5个主要港口,以 及北江、东江等区域重要航道和港口组成的航运体系。 2.3目前珠江水系的航道通航里程1.55万公里,航道维护里程8668公里; 港口朝着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相继建成了一批专业化的 煤炭、水泥、集装箱泊位,泊位年通过能力2.2亿吨;运输船舶1.8万 艘、588万载重吨。

国内外造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国内外造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㈠国内外造船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航运业复苏不稳定,运力过剩等问题仍然突出,整个航运业再次走向低谷,世界船企在“融资难、接单难、交船难”之后又要面临“盈利难”的挑战。 2011年以来,国际造船行业倾向于购买高技术含量的船舶,以散货船和油船为代表的常规船型市场走势低迷,而以集装箱船(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和海工装备为代表的技术含量高的船舶市场被广泛看好。而长期以来,附加值较高的油船、集装箱船的订单大多为日韩所持有,中国造船企业在高附加值船舶等方面相对落后。 由于航运市场不景气,造船产能过剩,当前新船价格普遍下降。从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来看,今年以来新船价格指数一直在140点左右低位徘徊,与2008年新船价格指数运行最高位190点相差50点,近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也较小。船价下跌导致了船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图1 船舶交易价格综合指数 图2 船舶交易价格月度综合指数

我国造船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以及高附加值船舶、海工装备等技术低,竞争力弱等;我国船舶建造价格过低,进而造成造船行业利润持续走低,船企经营困难;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从紧、人力成本增加、钢材价格不降反升等问题的持续困扰,船舶企业亏损严重。 今年一季度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均同比下降。全国造船完工量为11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2.5%;承接新船订单量为55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8.7%;截至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1.4194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5.3%。 表1 2011 年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

注:本表世界数据来源于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并根据中国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修正。 ㈡造船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在供求矛盾突出、新增订单减少、新船价格持续下滑和金融信用全面收缩,船东融资难度加大,造船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12 年,世界船舶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将更加严峻,据专家预测,2012 年世界新船订造量约为 7000~8000 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约 1.5 亿载重吨左右。船舶供需失衡的状况将更加严重,甚至可能恶化。新船价格将可能继续下滑,但对于万箱级集装箱船、LNG船等船型,其价格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预计201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会小幅下降,新接订单不会有明显起色,手持订单将持续减少,由于2012年交付的船舶中高价船比例大幅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成本上升因素没有明显改观,预计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出现下滑。我国船舶工业仍将面临“融资难、接单难、交船难”的严峻考验,而“盈利难”也将成为行业发展新的问题。 未来船舶市场将呈现出需求结构变化明显。LNG船、大型海工装备等市场依然活跃,符合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要求的节能环保型船舶更让船东看好。新船价格,特别是散货船价格持续低迷,油船价格也在低位徘徊。集装箱船订单成交活跃程度将出现减缓迹象。

中国汽车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均超过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这和美国 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大型汽车企业通用(美国第一大汽车企业)和克莱斯勒(美国第三大汽车企业)的破产以及民众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降低有关。而中国市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的协调,以及潜在内需的激发,虽然汽车出口量方面呈现了下滑,但是整体的产销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国市场由于其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强大的市场需求,成为世界各大知名汽车制造商争相登陆的“诺曼底”战场,在华的投资逐步扩大。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对外投资、自主创新,很多新兴的汽车制造商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等。 从动力技术方面来看,日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先进柴油机技术、美国的燃料电池技术;都得到世界公认。中国虽实现了小规模的海外并购(2009.6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HAMMER ;2009.12,吉利收购沃尔沃VOLVO;2009.12,北汽控股收购萨博SAAB部分整车平台和技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比较核心的技术,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外把持的一线技术对我们仍是封锁的,我们得到只是别人的一小部分、次先进的技术,而现阶段我们的自主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企业与国外企业抗衡。以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信号,全球的汽车产业即将进入下一轮竞争,动力电动化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技术制高点。而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至少可以做到同时起步,应该加大投入开发,争取主动权。除了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引,企业本身要兼具这种长远的眼光,把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提升到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争取在下一轮竞争完全到来之前,赶超国外一线企业。 关键词;一,现状分析 <1>优势 <2>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 三,发展建议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的是中国汽车消费的巨大变化,整个十年的消费需求特征我们用一个价值观来概括就是进取。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属于动态向上不断改变的。反应在汽车消费上已不仅仅是一个精英消费,而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汽车产业达到千万辆的时候,我们不要为取得的成绩所骄傲,要看到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问题。只有在有危机感的情况下,才会有扎扎实实的心态。中国汽车工业需要有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更长久的发展。 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以下的优势:

电动游艇俱乐部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电动游艇俱乐部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电动游艇俱乐部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目录 第一章中国游艇市场概况 第二章我国游艇俱乐部现状第三章项目规划 第四章投资估算 第五章项目风险 第六章组织机构 第七章项目进度 第八章安全措施 第九章环境保护 第十章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第十一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中国游艇市场概况 近几年,游艇俱乐部及游艇配套的项目出现了开发的热潮,很多水岸游艇地产、滨水度假旅游项目、水上活动项目等都加入游艇的元素。 国内的游艇俱乐部最早出现在90年代初期。1995年到2003年,在华南及华东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很多大型游艇俱乐部,配套齐全,包括会所、娱乐、餐饮、客房、码头等设施,这些俱乐部成为游艇俱乐部行业发展的雏形。 国外的游艇行业如今已有一个非常成熟的经营模式及完善的政策管理法规,当然也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及消费能力。从几千到几亿的游艇都有,大致都用于商务活动和运动休闲。国外游艇俱乐部按档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豪华高端俱乐部这样的俱乐部有大有小,非常注重个性化服务,配套都很齐全,有的更甚于大酒店的配套功能。它们的入会费很高,且只对会员开放。会员多是大公司的老板,以及社会上的显贵人物。俱乐部的经营者并不一定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

的,试想一下,你经营的俱乐部有如此的会员,收获肯定不止是金钱。这样的俱乐部,会员名额是有限的。它们有非常高的入会标准,当你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即使很有钱,也不能成为它的会员。 高档次的游艇俱乐部会员制,会员一般都有自己的船只,大都是企业的老板、专业人事或演艺界明星、大企业高管等等。这样的俱乐部多是商务社交场所,会员希望能在这里结识一些重要人物。这种俱乐部配套也比较齐全,在国外较为普遍。 平民化的俱乐部会员与非会员相结合,部分设施对外开放,大众化收费。俱乐部的客户最关心的是能否提供游艇买卖、泊位、保养、维修、补给等相关服务,对俱乐部的其他配套如餐饮娱乐等设施要求不高。经营者也是靠提供游艇的相关服务赚钱,这种俱乐部占了很大部分,因为欧美一些国家70%的家庭都有或大或小、不同种类的船只,他们需要这些俱乐部为他们的船提供服务。 运动型及兴趣型俱乐部俱乐部有比较专业的配套服务,提供一个聚会交流的平台,这种俱乐部本身很难赚取很大的利润。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席龙飞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顾问教授) 一、中国作为造船古国对世界造船技术作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是国土广袤的大陆国家,黄河和长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并使中国以其古老的文明而著称于世。中国又是具有漫长海岸线和辽阔海面的海洋国家,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七千年前的雕花木桨[1],在2002年,又在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2][3],这些都是极有力的证明。 中华的古老文明,正是通过海上,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得以交流,甚至使中国的文明通过朝鲜半岛又辐射到日本列岛。中华的古老文明,也是通过海上漂流,传播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等许多岛屿,甚至远播到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产生于河姆渡的典型器物“有段石锛”,按着一定的时间序列,次第传播到上述诸多海岛上,正是极为重要的依据,这已为中国和世界的著名考古学家所公认[4]。 中国发明的船尾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浮针,是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要贡献[5]。美国科技史学者罗伯特·K·G·坦布尔,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6]一书中,概述“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他在“西方受惠于中国”的序言中写道:“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起那些殖民地国。” 二、对传统船舶研究的组织与整合 1、中国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英国剑桥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早在1954年就出版了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I卷[7]。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斯(George F. Bass)出版了《海事史》[8]。在此之后,英国学者肯甫(Peter Kemp)有《船舶史》[9]问世。日本学者上野喜一郎在1980年出版了上、中、下三卷本的《船的世界史》[10]。甚至,美国学者斯万森(Bruce Swansen)还出版了专门介绍中国传统船舶的著作《龙的第八次航程》[11]。 与美、英、日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传统船舶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原因是众所周知的。直到1949年,我们的国家方始结束近百年的战乱频仍、积贫积弱的局面。 中国第一篇研究传统船舶的力作《中国船舶发展简史》[12],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槱

中国房车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房车产业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种可移动、具有居家必备的基本设施的车种。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国民消费时代的来临,国内房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近些年来,国内房车市场增长较快,2012年国内房车市场销量约为2000台,比上年增长了约40%,2013年国内房车市场销量约为5000台,比上年增长约50%,2014年国内房车市场销量预计会达到10000辆左右。目前国内房车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还是房车营地租赁公司及政府机构。房车旅游产业初期发展也见规模,北京、海南等地多建有房车小镇,作为新兴产业,国内房车露营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两条精品旅游线上。政策支持上,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把旅游房车等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名录,“旅游房车”与“露营”第一次正式进入人们视线,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7月国务院确定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明确着力推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使旅游行业开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这无疑对中国露营事业及房车发展又注入新的强心剂。经济消费上,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还有最快的公路增长率,这对房车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大环境。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房车市场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速度。 一、中国房车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中国房车行业现状 中国房车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自行式房车下线,此后中国房车行业产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10余年来,中国房车行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房车销售以企业自主营销为主,形成了生产—销售—运营—露营地---俱乐部---会员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与之相关的房车展会近几年发展如火如荼,根据掌握的资料,2014年中国专业房车展会已经多达30余家,这些专业性质较强的房车展会,带动了整个中国民众对房车的认识和热情,对中国房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14年中国房车市场是增长率较快

海自贸区(临港)可率先撬动私家游艇市场汇总

探索上海自贸区(临港)可率先撬动私家游艇市场 带动消费发展经济 陶义刚章仕礼 研究背景: 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上海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发达阶段,经济增长也将从较快进入一个平稳增长阶段,即使要平稳增长,也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而自贸区中,航运市场的培育或许又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而航运市场中的私家游艇市场将会成为突破点。人们需要私家游艇就像游艇像时装、汽车、高尔夫球等高档消费品一样,有着广阔的空间,在中国人的眼里,游艇更能显示身份和实力,拥有私家游艇就是财富的象征。与汽车的拥有量一样人们将会去追追逐私家游艇,上海地区拥有豪华不算少数,但拥有私家游艇几乎是零,一旦激发了这个空间,将是无法想象的,笔者曾经考察过国外发达国家私家游艇(acth)市场。如果上海按照人均GDP 超过一万美元,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100:1拥有量估算,非常保守估算仅上海就拥有500亿元的市场,全国沿海和水网地区加起来不言不言喻超过万亿。这个市场需要土壤,中国(上海)自贸区是最好的区位空间,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落脚点应该在滴水湖。 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方式的追求也有了很大地改变,陆路自驾游对环境污染太大,往往引起交通繁忙,

绿色旅游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水上游览就是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特别是在节假日和周末,海岛游,景区水域、湖泊游,客运船舶生意更是异常火爆。发展私家游艇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与汽车行业同样的经济效益,研究私家游艇市场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内需,从而实现绿色GDP . 国内外私家游艇市场 1、世界各国游艇产业概况 从全球游艇市场总体看,美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主导着市场。美国每年建造休闲游艇20000艘左右,居世界第一位,法国和英国分居二、三位,年产量分别为7900艘和3300艘。游艇全球出口三大国分别是法国、英国和德国,年均出口量分别为4300艘、2100艘和1900艘。 1、美国。 美国游艇的建造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国的游艇消费概念很广,游艇的种类主要有:帆船、个人小艇、舷外挂机艇、船内装机舷外驱动艇、船内装机小汽艇和船内装机豪华艇等,价格从几千美元、几万美元、直至数千万美元不等。 美国游艇协会有700多家、14000多个游艇码头,其游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西海岸,佛罗里达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游艇市场和娱乐中心,每年都举办国际性游艇展览,其游艇的原材料、设计、建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2018-2019年中国国内船舶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中国国内船舶行业市场 发展研究报告

船舶行业摘要 船舶行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船舶行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2003—2018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18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18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船舶行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船舶行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18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40%,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手

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4%。 在2018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船舶行业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全球船舶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预测2008年及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现出韩、日、中、欧四极格局。在这四极当中,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发展潜力有限;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欧洲已进入衰退期,只有中国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世界船舶行业由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劳动力资源给船舶行业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企业越来越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国际知名海运企业奥芬公司、著名航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2018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6省市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32%,销售收入占比87.53%,利润总占比96.63%。 我国船舶行业基本被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船厂3大集团垄断。2018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8%;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0%。

中国造船业现状及风险分析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造船业的风险及问题分析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金融11 学生姓名丁金超 学号 201111041032 二〇一四年六月

中国造船业的风险及问题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外航运及造船市场,中国各大船厂在生产和经营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喜人景象:手持订单可观,生产任务饱满。但是,现实中也存在诸多让人不太满意的方面。本文结合对我国造船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国造船业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造船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投资、低回报的行业,但却是现阶段经济国际化不可或缺的产物。由于船只是国家之间隔海沟通的桥梁,是国际贸易物质运输的主要物,因此船舶不可或缺,同样造船业国际竞争也相当激烈。在世界造船业的竞争中,风险与机遇并存,而且我国造船业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一、我国造船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人民币升值等汇率方面的风险: 要说风险,首先必须得提的就是汇率风险。一方面,我国船用配套产品目前有近60%从国外进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造船企业海外采购成本。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变相提高我国船舶产品的出口价格,对我国造船业的低价竞争战略产生不利影响,削弱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承建的船舶很多都是出口的,以美元承接新船的订单,我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饱满,而人民币升值则是形势所趋,汇率的细微变化就会带来上千万乃至上亿元人民币的损失。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可能的汇率风险是我国造船企业平稳发展的当务之急。订单造船企业可在造船合同中附加“汇率波动协议”,要求国外进口船东共担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或是要求船东直接以人民币付款,以此来规避汇率风险。 图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图 如上图1所示,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原先8.27一路升升停停直至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成长、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并没有因为原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而降低。一场关于汽车行业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关键词:汽车行业,发展历程,销售模式,制约瓶颈,前景展望 Abstract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foreign car companies have moved into the Chinese market, China's automotive busines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building, growing, high-speed development in three stages, at this stage,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 good momentum, with car related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e 4S shops mushrooming in major enterprises set off car craze network expansion is not as raw material prices and lower oil prices and other factors. A discussion o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heating up. Keywords:automo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sales model, the bottleneck Prospects

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xx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 汽车产业正在“磁吸”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前有互联网,后有房地产,众多行业都把造车当作新突破口。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家电业在打败日韩品牌后曾经一度冲击造车,却纷纷铩羽而归。此次再度厉兵秣马,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家电业拥有的强大制造实力和研发水平能否成为其成功突围的利器,值得业界关注。 1、家电业再度冲浪“造车” 2003年前后,中国家电业曾涌起过一股狂热的造车“冲动”,当时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夏新、小鸭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不过,由于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加上汽车业的游戏规则和家电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家电厂商造车遭遇寒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一度熄灭了的汽车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产业大潮下重新涌现。 ——家电业再度“上车” 一起价值7.4亿元的收购,引发了业界对美的再度跨界“造车”的猜想。 近日,美的发布了《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收购总价为 7.4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拥有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而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这起收购,美的表示,“合康新能的核心业务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高、低压变频器有助于加速美的大型中央空调的变频化进程,提升对传统定频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中国国内船舶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国内船舶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

船舶行业摘要 船舶行业被称为“面向海洋的装备业”,它主要提供大型矿石和原油轮船、大型集装箱船舶设备。目前,船舶行业是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唯一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世界先进水平较量的行业。 2003—2019年世界造船市场出现了多年难得一遇的爆发式增长。2019年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景气高峰:全球新船完工量达8010万载重吨,创历史新高;新接造船订单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055亿美元,增长37%;手持新船订单量突破3亿载重吨,达到3.1亿载重吨。各指标都反映出2019年市场需求的旺盛势头。其中,韩国继续排名世界船舶行业第一位,日本居第二位,我国居第三位。随着中国船舶行业的崛起,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呈现由日、韩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持续快速增长。1995年全球排名上升至第3位,此后连续12年保持在全球第3位的位置。2019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以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三位,与韩国、日本的差距大幅缩小;新接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40%,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手持船舶订单占世界市场份额34%。 在2019年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对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作出了战略部署。按照这一战略部署,中国船舶行业也已绘就了“十一五”的发展蓝图。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

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初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世界造船竞争格局。 全球船舶工业正在向中国转移,预测2008年及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目前,世界造船格局呈现出韩、日、中、欧四极格局。在这四极当中,从产业周期看,韩国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发展潜力有限;日本已进入成熟期,欧洲已进入衰退期,只有中国刚刚进入快速成长期,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世界船舶行业由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是一条普遍规律。与中国其它制造业一样,劳动力资源给船舶行业提供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中国造船企业越来越受到欧洲客户的青睐,国际知名海运企业奥芬公司、著名航运企业A.P.穆勒—马士基等也都正成为或已成为中国造船界的最大客户。 2019年,我国船舶生产企业总计有888家。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广东、辽宁6省市在企业数量、销售收入、利润占比上都位于全国前6位,6省市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32%,销售收入占比87.53%,利润总占比96.63%。 我国船舶行业基本被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和地方船厂3大集团垄断。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完工602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完工267万吨,占全国比重的18%;地方船厂完工583万吨,占全国比重的40%。 从总体上看,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我国造船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韩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船舶工业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依赖于国际进口。 本行业分析报告共十五章。首先介绍了行业概况,包括船舶的定义、分类、性能、

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一)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实力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1、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分工的日益加深,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的市场地位得到逐步提升。具体来看,全球汽车工业正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生产的生力军。由于新兴市场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企业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2016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 2,800 万辆(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近年来也同样发展迅速。新兴市场的特点仍然是人均汽车保有量低、潜在需求量大,因此仍是未来世界汽车业最有潜力的市场。 第二,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老牌汽车强国受经济危机影响产量波动明显,但整体发展平稳。 2009 年全球汽车产量出现急剧萎缩,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以及世界经济的复苏,全球汽车产量 2010 年就已经恢复并超过2007年水平。 同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 2016 年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较快增长,产销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 万辆和 2, 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和 %,高于上年同期和个百分点。

2014年至2016年主要国家汽车产量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我国整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整车行业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回归到稳定增长状态。从中长期来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的市场消费需求影响相对短暂,并且由于汽车工业对 GDP 的增长贡献度较高,其对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刺激或抑制汽车行业的政策均较难出台,而地方性限购政策对汽车行业整体销量的影响有限,故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汽车工业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收入水平方面,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不会出现急剧的增加或减少。中国仍处于汽车普及期,保有量偏低、刚性需求快速提升的二三线地区为汽车销量增长提供空间。截至 2016 年 6 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亿辆,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 46 个一线城市与部分二线城市汽车保有量达 6,000 万辆,占比全国汽车保有量三分之一,二三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在改善性、强制性报废及个性化购车需求驱动下, SUV、豪华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中高端细分市场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汽车消费升级趋势将会

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1卷 第8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8 2011年 8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ugust 2011 收稿日期:2011-06-05 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 设计工作。 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刘 全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 摘 要:文中从国内外造船产业现状入手,从造船企业生产能力、造船市场需求、市场价格走势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造船产业的现状与特点,对未来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造船;产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U6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8-0037-03 2009年6月9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参与制定《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指出加快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必须采取积极的支持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造船市场状况及趋势分析 克拉克松统计数据表明(图1),全球手持船舶订单量自2008年10月份开始出现回落,全球新接船舶订单量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下调,而造船完工量呈现持续增长之势。得益于世界经济持续好转,造船市场逐渐复苏,2010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量达到1,218万修正总吨(CGT),同比激增223%,已超过2009年全年1194万CGT 的订单总量。其中,我国承接订单502万CGT,韩国463万CGT,分别占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的41.2%和38%,中、韩两国接单量占80%左右。此外,日本新接订单50万CGT,占4.1%。 图1 全球三大造船指标变动情况(1996-2009) 据统计,2010年1-9月全球累计成交新船1130艘、8764.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2010年10月份,全球新船交付量继续走低,新船交付量延续回落趋势。全球新船交付613万DWT,同比下降了44%。图2显示,中、韩、日手持订单同比继续下降,10月底手持订单分别为1.90亿DWT、1.57亿DWT 和0.87亿DWT,继续同比回落8%、 10%和25%。 图2 三大造船国订单变动情况(1996-2010) 图3反映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液化气船的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2008年9月190点为历史最高位。2010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回暖及成本推动的影响,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止跌回升,从年初136点,上升至2011年初的142点,上升了6点。 图3 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1980.10-2010.10) 目前,船价仍处于底部,船厂毛利率仍偏低。经历了大幅下跌之后,船价已经跌到了2004年的位置。虽然2010年上半年船价在钢材价格底位、订单逐渐恢复的情况下有小幅上升,但我们认为在产能逐步释放、订单维持相对低位等因素影响下,目前的船价仍只能在底部盘整,无法趋势性上涨。 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在世界船舶工业中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9年的30.4%。造船业高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中国对铁矿石等原料的巨大需求,导致散装货船供不应求;二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

(完整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8-04-05 ?浏览: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全球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趋缓。由于亚洲汽车市场的全面扩容,加上中国汽车业的蓬勃兴起,亚洲正在形成与北美、欧洲鼎足而立的汽车市场。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当前世界汽车产业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特点。汽车产业仍有发展空间,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格局 2006年全球约生产6582万辆汽车,主要是集中在西欧、北美以及日本,三者累计所占比重已达50%,但是重要地位正逐渐下降。而中国正处在迅速崛起中,中国汽车产量2006年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到2013年将占15%,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将逐渐移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 汽车产业链日益全球性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显著加快,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也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

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2. 产业链中低端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集聚 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总体上形成两大特征:一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汽车生产和消费量均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他们现在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来提高性能,包括汽车的整体性能,如轻量化、节能、安全舒适和多功能,以及从低污染到无污染的环保质量这两方面。因此,发达国家的汽车已进入了一个品质换代升级的新时代。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生产和消费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这两大特征表明了全球汽车生产和开发的两个不同层次,发达国家对国内汽车开发生产进行结构调整,压缩一般汽车的产量,研发生产新一代汽车产品,向高档次汽车发展。他们将一般汽车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并不断扩大产量,以适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中低档汽车的层次。作为经济正在崛起的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汽车市场无疑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 二、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特征分析 随着调整步伐加快,全球汽车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1.全球范围内汽车集团兼并与重组趋势加剧 1964年,全世界独立的较大规模的汽车公司有52家,到1980年减少为30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年过剩约1000万辆),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产业全球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产业链的全球化和大规模的跨国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竞争模式和企业的组织结构。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成长、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并没有因为原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而降低。一场关于汽车行业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关键词:汽车行业,发展历程,销售模式,制约瓶颈,前景展望 我国汽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经形成了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主的各种车型生产基地。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广泛确认。以独立自主为基础,以发展轿车工业为重点,以大集体为主体,逐部促进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以我为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建立起自主发展的中国汽车企业体系已为时不远了。 一、回顾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其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期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2、成长阶段(1979年~1993年)

2019上海市水运发展综述

2019上海市水运发展综述 2019年,上海市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交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港航协同发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新行业监管方法,积极推进内河航道网络化、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输船舶标准化、绿色发展协同化、信息资源共享化、航运中心建设联动化。 一、水运发展基本情况 2019年,上海市水运完成货物运输量69980.95万吨,同比增长4.6%,港口旅客发送量115.04万人次,同比下降27.2%;港口货物吞吐量72031.32万吨,同比下降1.4%(进港41500.25万吨、下降1.1%,出港30531.07万吨、下降1.8%),国际集装箱吞吐量4331万TEU,增长3.1%(进港2150万TEU、增长4.1%,出港2181万TEU、增长2.1%)。上海水运口岸货物量39659.2万吨,同比下降1.4%;集装箱吞吐量3697.9万TEU,同比增长3.4%(出口1604.4万TEU,进口1545.4万TEU,内支线548.1万TEU)。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48.3%,其中国际中转比例10.8%,同比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全年上海港接待国际邮轮靠泊259艘次。其中,以上海为母港的邮轮226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189.35万人次,同比下降31.2%。邮轮母港旅客吞吐量占95.6%。 二、2019年水运发展特点 (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新片区的改革红利释放。继续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向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冲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8月正式设立,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五个自由”。海关总署发布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监管办法,加大口岸监管制度创新,着力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马士基宣布在新片区内建设国际物流分拨中心,首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代理公司伟朋特在上海落户。 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外高桥港区海关查验标准化平台建设,实现单证无纸化流转。上海港(海港)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6351万吨,散杂货货源结构进行调整,矿石、煤炭等接卸量同比有所下降;集装箱吞吐量中,洋山深水港区完成1980.8万TEU,同比增长7.5%,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45.7%;水水中转完成2090.4万TEU,同比增长6.2%;海铁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4.7万TEU,同比增长86.1%。深化与重点班轮公司合作,积极开拓内河航运市场,推动上海港集装箱支线班轮与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对接,开发了南京、芜湖、九江至上海的点对点直达航线,实现与洋山深水港区江海直达班轮化。 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完成内河航道建设投资21.4亿元,为全年计划的108.7%。加快码头功能调整,北外滩利用岸线资源探索“邮轮、游艇、游轮”协同发展,推出了长江中下游内河航线产品。邮轮船票试点取得成功。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精品项目,推动浦江游览水岸联动,陆续推出“快线游”“吴淞口长航线”等特色航线,浦江游览全年客运量377.86万人次,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